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徐醒民老師→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四)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現在繼續研究《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究用功夫的話,這一章是最重要的。前幾回已把大勢至菩薩原來的因緣都說過了。今天所要講的是比喻。


前面的諸位大菩薩,他們過去從十八界等諸法各入一圓通。而大勢至菩薩是由念佛而入圓通的。在大勢至菩薩那個時候修念佛三昧也不容易,要是容易的話,何必從那個時候一直念到後來才能成就呢?我們現在學「念佛三昧」,就比大勢至菩薩那時容易多了,因為大勢至菩薩那個時代是在阿彌陀佛之前啊!我們現在念佛,念的是阿彌陀佛,和大勢至菩薩是不相同的,這一點必得瞭解。


持名普被


上回講到超日月光佛教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三昧」是梵文,譯為「正定」。念佛得了三昧,即是入了正定。念佛入正定,才能夠得一心不亂。而要怎麼念法才能入正定呢?表上有扼要的簡說︰第一段是「一心二說」。在這章之前我們已了解到念佛有四種方法:觀像、觀想、實相、持名。平常我們講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但如果就用功夫的方法來講,「觀像」、「觀想」、「實相」這三種念佛法,都不是普通人能修的,都是中等以上根器才能學!尤其是實相念佛,那談何容易啊!那是上上等根器才能修的啊!


所以真正談到上、中、下三根普被的話,只有我們現在學的這個持名念佛。為什麼呢?因為持名念佛在講到容易處,簡單幾句話,一學就會,雖是下等根器,只要肯這麼念,就能成功。可是,若要把道理說明白,別說是下等根器了,就是中等根器的人,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明白的。若要再講到究竟處,那些大菩薩也未必了然。因為祖師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啊!佛佛道同,講到最高境界,唯有佛才能了解!所以只有持名念佛是三根普被的。既然這個法門下等根器都能修得成功,那麼中上等根器的人,豈不是成功得更快?基於這個理由,所以不論那一種根機,都要修這持名念佛。


口念心念


所謂「一心」,指的就是一心不亂。根據祖師的注解,以及過去雪公恩師在世講經的時候,也特別強調要大家注意「心」字。他老人家曾說過,觀像、觀想、實相這三種念佛,都不是用口念的,而是要用心觀的。因此我們修持名念佛,如果只是專門用口念而忽略用心念的話,那用功就用錯了!必得口念時,也不離開心,名號要從心裡起來,念出聲音來,然後聽入耳朵,再回到心裡去。但持名念佛有時間、地點種種的限制,因為任何一個念佛的人,不能整天在那裡念佛,你還得做別的事情。或是在公共場所,要出聲念佛很不方便。那就要「憶佛」。憶佛就不是用口念,而是用心念,那就沒有聲音了,完全是由心思在用功。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教我們念佛要用「淨念相繼」的方法。所謂「淨念相繼」,即清淨的念頭不能間斷,要相續保持這個淨念。而要維持淨念相續的話,那就要知道,用「心」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我們不是在做功課,也不是在道場集會念佛,但在不是用口念的時候,我們就要用「心」來憶佛,這樣就能淨念相繼了。



講表上的「一心二說」,是講一心念佛有兩種解說。一種是「事一心念佛」,一種是「理一心念佛」。


事一心念佛


事一心要怎麼念呢?表上講得很清楚。事一心,就是把一句佛號,不論六字也好、四字也好,按照各人的習慣,都要念得句句分明、念念相續。「念念」是一句一句相續地念下去,中間不能間斷;「相續」是指在念頭裡面,除了念「阿彌陀佛」外,沒有別的念頭,這就是「更無二念」。


不過,如果不明瞭用「心」念的話,就很難明白這「句句分明、念念相續、更無二念」的道理了!我們除了早晚功課可以這麼做以外,其餘的時間,比如要到學校上學的、教書的、辦公的、做生意的,各人有各人的事業,就是在寺廟裡的,也都各有工作,不能夠全天候的念念相續啊!那麼,念念相續又是如何做到呢?就是佛號若受時間、地點種種限制,不能用口念的話,就得憶佛。什麼叫憶佛?一有念頭起來,就與佛號結合在一起,不會跑到別處去,所以叫做「更無二念」。


一般不念佛的人,或者不是學佛的人,他所起的念頭,大多是在跟人家爭名奪利,即使不跟人家爭名奪利,也是在為自己設想,他是不會把念頭放在佛號上面的。所以念頭都不清淨,都是妄念,才造成一個人的生死不斷。若依普通法門一定要把見思惑斷盡,才能了脫分段生死。把塵沙惑、根本無明等種種煩惱斷乾淨,才能了脫變易生死。而我們念佛法門呢?就是換換環境。在這個娑婆世界,念佛當然能斷煩惱,但是無法在這一生中完全斷盡而證果的。也就因為這個關係,我們要發願到極樂世界去。一到極樂世界,很快就能把種種煩惱斷得乾乾淨淨。所以只要我們平時能夠把煩惱壓伏得住,不起現行,這叫做伏惑。平時有伏惑的工夫,臨命終時,也就能伏得住,就能夠帶業往生。念佛法門的特別就在這裡。


要怎麼伏惑呢?請看講表︰「事一心念佛、更無二念」。眾生的念頭有清淨的、有虛妄的。虛妄的念頭亂跑,就造惡業;清淨的念頭起來,就是功德。要怎麼樣讓清淨的念頭起來呢?一般人要做到並不容易,但我們是知道念佛法門的啊!心中一提起佛號來,口裡念出聲音來,就算是沒有念出聲音來,只要那念頭、跟著佛號結合在一起,那個念頭就不是妄念,而是淨念了。當淨念跟佛號同時起來時,妄念自自然然的就消失而伏得住了。所以,要瞭解「念念相續、更無二念」,最重要的就是當念頭一起來,就是要跟佛號結合在一起,那就是淨念。當淨念一起,妄念自然就伏下去了,這就是「淨念相繼」。而能夠這樣「念念相續,更無二念」,接下來的功效就出現了── 不為內惑外境所亂了!


所以,知道這個方法,對於「念念相續」、「更無二念」就不會有疑問了。再說,起這個淨念,對於我們做生意也好、上學也好、辦任何事情也好,是沒有衝突的,不但不衝突,而且以淨念為主導來辦事,一定辦得好!因為用淨念作主,一切都是從理性出發的話,智慧就出現了,處理一切事就會非常恰當啊!


不為內惑外境所亂


「內惑」就是我們每個凡夫眾生心內的種種迷惑顛倒,那太多太多了!最主要的就是貪求的心理,貪不到,瞋恨心就出現了。不明瞭種種道理就貪就瞋,這就是愚癡啊!有貪瞋癡三毒,再加上傲慢、疑惑、惡見,這是六個根本煩惱。而由這根本煩惱再細分出來的隨煩惱就太多太多了。


內惑重的人,即使自己一個人在家裡,沒有外面的事情來勾引,也是連坐都坐不住,而且心裡亂糟糟的,都靜不下來,惑都往外發了,更何況還有那些外境的勾引!外面有什麼境界呢?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對的色、聲、香、味、觸這五塵。這些外境不管是好是壞,一旦跟我們的五根相對的話,就被五根吸收進去了。也就是說,五種外境一出現,它就引誘我們內在的那些煩惱出現。比如我們內心的貪念本來就很重,再加上外面那些人、事、物一再出現,兩者一結合,很快地就把我們的貪心引出來了。


我們凡夫啊!平常成天就在為那些事情煩惱,為它所亂,從生到死,都是內惑外境一直在擾亂,不能安靜。不過,境界來,沒關係,只要我們能夠把佛號「念念相續,更無二念」,令那些內惑起不來的話,那就是儒家的經典所講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外面那些勾引人做壞事的外境,看是看了,我卻「視而不見」── 雖然「視」,但是我心不在焉!所謂「心不在焉」是什麼呢?就是妄心不起來。那麼一切外境就引誘不了我們了!像這樣不為內惑外境所亂,心就不散亂了,心不亂就可以得到一心,這就叫「一心不亂」。以上是「事一心」。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