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徐醒民老師→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七)

如母憶子


下面經文接著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前面經文把比喻講過了,現在就要講事實了!「十方如來」指十方世界的佛。「憐念眾生」,「憐」就是憐憫。「念」,是我們念佛,佛也念我們眾生。這叫做「二力法門」。


為什麼「念」這個方法好呢?要知道其他的那些圓通,必得是用工夫的人,自己非常的精進,而且學習的能力非常好,才能夠證得那些圓通啊!為什麼呢?因為那些都是「自力」,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才得到圓通。而這個「念」是「二力」,除了自力外,另一個力指的是十方如來,十方如來憐憫我們,憶念我們這些眾生啊!這就是前面經文所講的「一人專憶」。而十方如來「憐念眾生」,憐念到什麼程度呢?「如母憶子」,就如母親想念他的孩子那麼樣地深刻!這個比喻就重要了!


講到十方如來,必得要先瞭解一個事實。我們現在念佛,所念的佛是阿彌陀佛,是發願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經文這裡卻講「十方如來」,這是什麼道理呢?


前面經文一開頭就講,大勢至菩薩在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劫數以前,有一尊佛名無量光,他與阿彌陀佛同名。共計有十二位如來相繼在一劫裡出世。其中最後一尊,名超日月光佛來教他念佛三昧。要知道在那個時候,西方極樂世界還沒有造就成功,換句話說,他修念佛法門,是跟超日月光佛學來的,所以他念的是十方佛,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我們現在念的是阿彌陀佛。這兩種念佛方法,那一個最容易呢?那一個最難呢?難的是念十方佛,最容易的是念一尊阿彌陀佛。為什麼?這一層我們要瞭解。因為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中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從阿彌陀佛成佛到釋迦牟尼佛講阿彌陀經那個時候,有十大劫。但十大劫還有個數目字可數,而恆河沙數那麼多劫,那是無數劫的。由此可知大勢至菩薩學念佛法門是在阿彌陀佛之前。


如來憐念眾生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為什麼十方如來都憐念所有的眾生呢?先講什麼叫「成佛」。「成佛」就是把我執、法執,這些凡夫的虛妄執著通通破除了。就唯識學來講,所謂「萬法唯識」,有「識」在的話,就不能開智慧,不能明心見性的。這部經講如來藏,如來藏是「真妄和合」的。「真」是真如本性;「妄」是由無明形成的。唯識學講「轉識成智」,把識一轉,就成智慧。眾生有八個識,轉八個識成四種智慧。而根本智慧在那裡?就是第八識所轉成的「大圓鏡智」。所謂大圓鏡智的「圓」,並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像圓球那樣的圓。大圓鏡智是比喻的話,這種智慧是無所不在的,十方世界任何一尊佛的大圓鏡智都可遍至任何一個世界。


了解這個理,我們就知道,阿彌陀是無量光,阿彌陀佛的光是可以照遍十方世界任何一個世界的。就佛的法身來講,這法身是遍一切處,是無所不在的。這部經前面曾講到,佛問阿難尊者︰「你的心在那裡啊?」心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是在中間,然而,那裡都是,無處不是這個心,也就是無處不是法身。華嚴經菩薩問明品說:「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已經成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身沒有兩樣,唯是一法身。了解這個道理,就了解十方如來為什麼憐念眾生了。


「如來」這兩個字,在金剛經,同一部經裡,有時候講「佛」,有時候講「世尊」,有時候講「如來」,它是有分別的。講如來就是指法身。十方如來的法身跟十方世界的凡夫眾生是同一個法身,既是同一個法身,他自己是已經證到佛果,成佛的人,已得了大自在、大成就,而看到那些眾生還在六道三途生死不斷,他就特別的關懷他們,來憐憫他們。為什麼呢?因為同一個體啊!就如同父母子女的關係,為什麼父母對子女那麼關心呢?一體的啊!


現在人不懂的。子女生了下來,雖然家裡非常貧窮,沒有能力養活他,但是要知道,父母生下他,恩德是不能否定的。沒有父母,何來兒女的身體呢?這身體就是父母給你的,所以是一體的。因此,就父母來講,他的子女好,當然他心裡是歡喜了。若子女不好、不孝,甚至壞到極處,這父母還是憐念他。子女離開的時候,父母還是掛在心裡,還是放不下。為什麼呢?因為一體的啊!十方如來跟眾生,就像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一樣。凡夫父母子女的關係,在生理上、情感上是一體的;而十方如來跟眾生是法身一體的。


有這個理,所以舉這個比喻說:「如母憶子」。這比喻佛有法身,凡夫眾生也有法身,法身是完全的。佛的法身非常清淨莊嚴,而我們凡夫眾生現在的法身,既不清淨,又不莊嚴,被污染得連一點光明都透不出來。為什麼會發生這些污染呢?世間一切眾生皆因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時時刻刻都在那兒起惑,對於任何事情,看不到真理,得不到真相,於是把假的身體當作我,一切都是以假當真,而且為這個假我來造業,造了種種的惡業,一切都是損人利己,造了惡業後必得要受苦報。於是生生世世就在那兒起惑、造業、受苦,輪轉不停,在六道裡生死不斷。


以上是說「如母憶子」。十方如來就如同那個老母親看這些凡夫眾生。


若子逃逝


經文接著說︰「若子逃逝」,我們凡夫眾生為什麼逃逝?就是被這個惑、業、苦所障礙。起惑的時候固然認不得自己的法身,造業的時候更認不得,受苦報的時候還是認不得!就像很多犯罪的人,他自己造了惡業受了苦,還在怨天尤人,一點都不知道反省。而且十方佛來關懷(念)他,他卻認不得十方佛,也認不得自己的法身了。這樣的情況,就是「若子逃逝」。


凡夫眾生要逃逝,不認得十方佛的話,「雖憶何為」?「何為」,是說有什麼用處啊?無能為力啊!我們念佛的人對這就要特別注意了!前面講「憶」,什麼叫「憶」呢?「憶」就是「明記不忘」。明明白白地記在心裡,而不遺忘。「念」是什麼呢?念是「念茲在茲」,你心就在那裡。「明記不忘」也是心在那裡,不過念的時候加上口念,不論你是口念還是心想,都要用心,才能跟佛感應。如果只是十方諸佛在那邊掛念我們,我們卻一點都不想念佛的話,佛雖然憶念我們,那有什麼用處呢?這是「雖憶何為」。假使我們只是有口無心地在念佛,想想看,這樣要到幾時才能念到一心不亂?幾時才能夠跟阿彌陀佛相應啊?


所以我們念佛時,不只用心念,還要明這個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善知識教我們念佛時要「放下萬緣,一心老實念佛」,就是要「放下萬緣,把心放在佛號上不要亂跑」。心與佛號打成一片,才能夠將心與佛結合在一起,這才是「一念相應」。


經文所說的「逃逝」,是指我們平常不念佛,心裡亂想,想這個想那個,這固然是逃逝。還有那些沒有學佛的人,不必說,當然也是逃逝。他們所做的事情都是違背自己的良知、良能。而良知、良能就是出於自己的本性啊!違背自己的本性就是逃逝,而且越逃越遠。佛就像是老母親在那兒呼喚著:「孩子!回來啊!」雖然母親叫他回來,可是他卻跑得遠遠的。怎麼個遠法呢?不但在別人家那兒,而且還墮入三途裡去。就像我們念佛時,念著念著,念頭跑了,這就是所謂的:「口裡念佛心散亂」,心一散亂,心也逃逝了。所以佛雖然在那裡念我們,但卻像老母親在那裡找不到他的兒女一樣,「雖憶為何」?這裡講的就是那麼重要啊!我們念佛的人,必得要了解這個道理。


這一段就是照應前面那一段「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非逢,或見非見」。下面一段「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就跟前面第二段「二人相憶,二憶念深」照應起來了!


子若憶母


「子若憶母」這句話,是說逃逝的這個兒子覺悟了。怎麼覺呢?他想到︰「哦!我現在離開家,離開母親。」他想到他的媽媽,就開始覺悟了!這是「憶母」。以前怎麼不能夠覺悟呢?如果你跑到街上去問人說:「你覺悟了沒有啊?」而對方連「覺悟」這兩個字都不知道,怎麼覺悟啊?這非得聞法、研究佛法不可!不聞法怎麼覺悟?


「覺」這個字有「本覺」、有「始覺」。「本覺」指的就是我們的「法身」。「法身」本是大覺,無所不知的。我們雖然有本覺,但是我們都不知道,都迷了!比如在正法道場裡,你聽佛法也好,自己私下研究佛法也好,這就是「聞法」。聞了法,你知道了,瞭解自己有「法身」了,然後如法修行,就是開始覺悟。這就等於知道、認識自己有母親,也知道想念母親了。


禪家教人參究,參什麼?參「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問你知不知道你的法身。禪宗是不許講的,他只教你參。我們研究教理的人,憑佛講的教法,了解這個理了,這是「始覺」。始覺之後就開始要「憶」了,要時時刻刻想著:「唉呀!我為什麼還是凡夫,還是在六道裡生死不斷?」、「我應該歸家了。」回什麼家?回到自己本性上去啊!把自己一些跟人爭名奪利的一切都放下,世間再好的東西、寶物都要放下,你才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從一開始覺悟到最後整個學到究竟處時,就把「本覺」全部開發出來,這就成功了!


經文講的「子若憶母」,就是告訴我們要開始覺悟,一開始覺悟你就要知道「憶」,時時刻刻就要想到佛。並不是早晚做功課的時候才會念佛,不做功課時,就將佛號放一邊,還是照樣起惑,那怎麼行啊?那就是我們雪公老恩師在世時講的:「一邊掃地,一邊撒灰」 你用右手拿掃把在掃地,左手又再抓一把灰在那兒撒,你幾時才能把地掃乾淨啊?所以一開始覺悟時,心就要時時刻刻地想到佛,心就在佛號上。


如母憶時


「子若憶母」── 我們凡夫眾生想到要「憶佛」時,要怎麼憶法呢?就要「如母憶時」,要倒過來講。母親想念他兒子,是無時無地不在想啊!你這個做兒子的,只要用母親想兒子的那種想法來想母親,就一定成功。能夠這麼做的話,就是「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母子歷生」是照應前文的「從生至死」,無論那一生都「不相違遠」!「違」是分開來,「不相違遠」是不但不分開來,而且離得並不遠,生生世世都是在一起的。這點必須要講清楚,不然各位後來會起疑惑的。怎麼說呢?我們念佛法門是當生成就,那裡還要生生世世「不相違遠」呢?生生世世都在人世間嗎?


這點前文已講過,因為大勢至菩薩念的佛是十方如來,是本性佛。而那時候阿彌陀佛還沒有成就極樂世界,所以從恆河沙數劫以前一直到後來,生生世世地學,他就這樣學成功的。而我們現在學的不是念十方如來,是念阿彌陀佛,而且要發願到極樂世界去。我們比大勢至菩薩學的容易得多,而且幸運多了,因為我們一生就能成就。如果各位在外面遇到別人,要講的話,這點必得要講清楚。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