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以下說比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猶如那個染香的人,身上熏染香的氣味。本來我們人身上沒有什麼香氣,被香熏染了以後,就有一種香氣。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不憶佛、念佛的時候,我們的三業都是污染的,因為起惑、造業、受報都是不清淨的啊!不清淨的話,怎麼能夠見到佛呢?所以憶佛、念佛才能夠見到佛,現在能夠見到佛,將來命終時一定可以見到佛。這就如同身染香氣,名叫「香光莊嚴」。
對照看一下表裡「香光莊嚴」這一段。念佛是三根普被的,上等根器的念佛人,他一念佛就能開佛心,就染上佛的心香。中等根器的念佛人,他就能夠接近佛身,熏染佛的身香。而學習能力很低,下等根器的人,他稱念佛的名字,就染了佛名的香。以上所說,開發佛心、接近佛身、念佛名字,這三種都是香光,都得到佛的香,都能開發我們的智慧,並以智慧的光明來莊嚴我們的自性佛。
在此要特別注意的是:開佛心,是用什麼開佛心的?近佛身,是用什麼近佛身呢?念佛名,是怎麼念的?通通是持名念佛。同樣是持名念佛,下等根性人得到的熏染較淺,只是染染佛名給他的香氣而已。中等根器呢?就進一層了。他除了得到染佛名的香外,也可以真正得到佛身的香氣。上等根器,不但是得了佛身的香,還直接得到佛的心,也就是開佛心──「自得心開」了!
有一點請諸位不要誤會,說:「那我們念佛名的,都只是下根的?」不是這樣的!這三種根器都同樣是持名念佛的,只是,如果你智慧程度高,跟上等根器一般的話,你持名念佛就能開發佛心了。
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
下面經文從「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開始,一直到最後「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一大段,是這章經的第五段。大勢至菩薩講:「我本因地」,他講他自己過去學的念佛法門,在因地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的,也就是用念佛心入了無生忍。什麼叫念佛心呢?這是大勢至菩薩他過去學的念佛法,從兩方面來講,一個方法是「寂」,一個是「照」。「寂」、「照」這兩部分,以天臺宗的講法就是「止」、「觀」這兩個意義。
現在,這章經裡講的「寂照」是什麼呢?「寂」就是把萬緣都放下,心裡安安靜靜地靜止在那裡,也就是不攀緣五欲六塵。我們眾生都有見思惑,而菩薩修菩薩道時,就不能像我們凡夫眾生這樣攀緣五欲六塵,也不能起見思惑,也不能執著生死、涅槃這兩種觀念,這一切都要放下,都要能止住,而直接修中道,這就是「寂」。而「照」呢?就是「觀照」。在心裡觀照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佛的三身。一念佛,一用功夫,它就照到佛的這三身了。這是大勢至菩薩在因地還沒有證果的時候,所用的念佛方法。而這個工夫我們現在雖然不能這麼做,還做不到,但必須要學著,當我們念佛的時候,要放下萬緣,就一句佛號一直在那裡念。因為放下萬緣,妄心不起,真心就起作用,就能以真心(念佛心)來念這句佛號,來照顧這句佛號。我們要這樣學,才能夠有工夫。
「入無生忍」,就是入「無生法忍」。什麼叫「無生」呢?凡是「生」都是生生滅滅的法,「無生」就是無生滅法。凡有生,必有滅。而有生有滅,就不是實相,就沒有見到真如本性。要知道,真心是如如不動的,是本來就不生的。「入無生忍」,忍什麼呢?「忍」就是不要被那些外在因素來影響你,讓你亂動,不管怎樣的情況,都能像真如本性一樣的守住,如如不動地安忍在那裡。這是以念佛心為因所得的果,「念佛心」是在因地的修持方法;「無生忍」則是證了果位,證到了無生忍。「無生」是講無生的理,真理就是無生。忍,就是證入了無生的理,就發出智慧了。心能安住在「無生」這個理上面,就是有智慧、有定功,也就是證到了真如本性,得了「果位」了。以上是大勢至菩薩講他過去所得的成就。
攝念佛人 歸於淨土
下面經文接著講:「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這是來度化眾生了。這章經文是大勢至菩薩在釋迦牟尼佛的楞嚴法會上說的,所以「此界」指的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攝」是收攝,「歸」是歸向。他說:「我在此界,就用這個方法,來接引念佛的人,歸向淨土。」
這個淨土指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跟他過去的淨土是不同的。他過去所念的是十方如來,不是念阿彌陀佛。現在他來接引眾生要歸向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就要念阿彌陀佛了。為什麼呢?如果像他過去那種念法,要念十方佛,那不容易啊!因為那不是一生就能成就的。現在阿彌陀佛用他的願力造就極樂世界,眾生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念佛就念一尊阿彌陀佛,這個比念十方佛容易。除此之外,大勢至菩薩那個時候念十方佛,必得要自己證到果,完全是靠自己。現在大勢至菩薩引導我們念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這是可以帶業往生的,而大勢至菩薩那個時候可沒帶業的。所謂「帶業」就是沒有斷煩惱、沒有證果,而帶著生死業到極樂世界去。帶業往生是很特別的,本來自己沒有能力去,臨終的時候見佛,蒙佛接引就能去,所以現在我們比大勢至菩薩那個時候念佛容易多了。
現在看講表,與經文對一對就知道。表上說勢至念佛是念心。表上解說:「非六七識念,更不屬口」。這個非常重要,要特別記住。大勢至菩薩純粹用心來念,即是以念佛心來念的。表上又解說:「唯攝一精明,不令託根緣塵。」這是說他只將六七識攝歸一精明之體。這「一精明」是什麼呢?交光正脈疏說,即是真如與無明和合所成的識精明元,其實就是阿賴耶識。由真妄和合的阿賴耶識,在「真」的這一部分,就是一精明體。這一精明體就分在我們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門頭。我們凡夫迷昧不知,使成妄見。大勢至菩薩念佛就是用這個一精明的性光,不靠六根,也不攀緣六塵,他就是用這個方法來念佛的。
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
接下來講最後這一段經文:「淨念相繼,得三摩地」。什麼叫「三摩地」呢?表上說:「眾念不生曰淨」。眾念,是往外攀緣的妄念。眾念都不起來,這叫做「淨」。「一心繫佛曰念」,如果只是「淨」而沒有「念」也不行,必須一心繫念在佛號上,這叫「念」,亦即淨念。淨宗善知識開示念佛的人,念佛的時候要「萬緣放下」,意思就是一切妄念都不起來,這叫「淨」,一句佛號老實念,就是一心繫佛,這叫「淨念」。
淨念成功了,就得了三摩地。「三摩地」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是「等持」的意思,又有「等至」之意。入了定再開智慧,則定與慧兩者平均、平等,任持不失,既離昏沈又離掉舉。就等至之意說,由定慧平等而行,能至勝妙的定境。凡夫眾生,一念佛不是昏沈,就是掉舉,而大勢至菩薩是定慧平均,「雙離昏沈掉舉」。經文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問圓通」,釋迦牟尼佛問大勢至菩薩是從那一法得了圓通?大勢至菩薩說,就我來說是「無選擇」,不選其他方法,只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把這六根都收攝起來,就只用一精明體淨念相繼。所謂「淨念相繼」,就是不起任何妄念,一心觀照佛的心,心與佛合而為一,就是淨念相繼。
經文最後兩句:「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就他來說,由都攝六根,而使淨念相繼,以此念佛方法,始得三摩地,證圓通,這是第一妙法。
最後必須注意,我們現在念佛,學「都攝六根」的方法很難。幸有印光祖師開示:用口念出聲音來,耳朵聽回去,心裡再起來,這就能都攝六根。但最要緊的還是要用心啊!憶佛固然是要心憶,念佛也是要用心念,心才是根本。如果你捨棄了這個根本,就是有口無心,如何能得一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