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從經本第三頁倒數第二行開始研究。
(甲)科判段落
一、科判:今「問答得名所以」,於「當機啟請」後,由「如來備示」。此中已先總答,此為別答四段之中的第一個「口感免災難」。先「三災」,次「四難」,本次來看囚難、賊難,並離苦舉事分說,綜釋共與不共。
二、本次續研經文的段落:「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罪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乙)免囚難,又名枷鎖難。
一、三種枷鎖。
1.果報枷鎖:只局限在欲界。包括: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及除北俱盧洲的人道。
2.惡業枷鎖:惡業即枷鎖,因果不失如券(契約),若修善為惡所覆,如大山覆。故經云,「妻子以為鎖械,錢財以為牢獄,王法以為獄籍。廷尉檢繫可有散時,妻子錢財繫無脫日。
(1)異熟果:宿惡已成果報,附報為障。
(2)等流果:宿惡仍在業道,未成報,亦自有力,令善不成。
(3)妻子不一定為障,亦有從善因所感。如妙莊嚴王妻(淨德)、子(淨藏、淨眼),化王聽雲雷音宿王華智佛說法華經。今之妻子眷屬,若能勸善,即從善因所感。
(4)今所論,從惡因所感妻子錢財等,名鎖名獄。若歸依觀音,則成果之業與未成果之業皆息。
3.煩惱枷鎖:惑即是枷鎖。
(1)凡夫見思全。
(2)小乘,不論有罪(初、二、三果,仍有思惑。)、無罪(見思盡),同在三界獄中,五陰繩所縛,(生異滅)三相無常檢束印封之。
(3)大乘:權實上惑名杻,定慧上惑名械,中道上惑名枷,法身上惑名鎖,如是束縛行人不能得脫。
二、稱名得脫。
1.稱觀世音菩薩名者:能稱觀音名號之受害者。
2.皆悉斷壞:果能至心稱名,能令杻械枷鎖等罪具,全都斷壞。
3.即得解脫:馬上得以解脫囚難。
4.合講:假使又有人,或是有罪,或是無罪,遭遇各種刑具加身的苦難。倘能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這些刑具全都會斷壞,即時獲得解脫。
三、為何觀世音菩薩能令眾生脫離枷鎖之難?
1.楞嚴:「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枷鎖,所不能著,因妄塵既離,妄身亦空,以此加被眾生,故枷鎖自脫。」
2.音性圓銷,即是菩薩返聞自性之時,此時音聲的動靜二性了然不生,故得返入自性。
3.根與塵,雙雙消滅:如此內無所繫,外無所拘,脫離一切虛妄六塵繫縛,虛妄的五陰身也空。
4.菩薩以此妙力加被眾生,令遇難人民,若能一心稱念聖號,即成感應。禁繫枷鎖都不能著其身,自然而脫。此則枷鎖難無畏矣。
四、感應:諦閑法師講義(法苑珠林載),晉竇傳為高昌步卒呂護俘執之,同伴七人,共繫獄中,不久將殺。僧道山教至心念觀音。默持三晝夜,己與同伴刑具皆解,同遁出,各還鄉里,咸敬信奉法焉。
五、小結:不論有形、無形枷鎖,應知此皆牢牢鎖繫著九法界眾生。吾等皆當專心稱念佛菩薩聖號,如子憶母,淨念相繼,能令妄念盡消,根塵脫落,靈光獨耀,自然可以解除內在煩惱的枷鎖,而獲證佛果無上菩提的自由自在。
(丙)免賊難(第四難)。
一、經文:「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二、略釋。
1.若三千大千國土:假設的話,表地處廣大。
2.滿中怨賊:賊,盜賊,劫財。怨,怨家,兼奪命。若遇,身命財物,自難保全。
(1)果報怨賊(局欲界)。
(2)惡業怨賊(遍三界)。
(3)煩惱怨賊(遍九界)。
(4)皆論機應。
3.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
(1)商主,商人領袖,善識貨物貴賤,長於貿易,財富、智深。將,帶領。諸商人,即其同伴。此言,商人領袖帶領一個商團。
(2)齎,藏之意、攜帶之意。寶,七寶等。如此,容易招劫害。
4.經過險路:經過危險之路途,或者曠野無人的地方,或怨賊衝出的區域,其危險更不待言。今世,不論都會區,都有危險,不見面也能劫財,險路無所不在。古代經過險路時,商人當然會害怕。
5.一人唱言。
(1)其中一人:平素信奉佛法之人,知有能救之方。
(2)作是唱言:第一,心裡不要害怕;第二教大家稱念菩薩聖號。令眾人心有歸依,一心無雜念,就能感應。
(3)菩薩能以無畏施,布施給眾生,令眾生免除恐懼。(三種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4)若稱名,於此怨賊,當得解脫。
6.眾商人聞,俱發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其信仰心、恭敬心勃然而發,異口同音,多眾一心,感應非常快速。如影隨形,如響應聲。故云:「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7合講: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國土,到處都是怨賊,可謂危險之極。若一商主帶領眾商人,外地采寶後,攜帶寶物歸家,必須經過這條險路,如何能過此危險呢?幸好其中有一信觀音的商人,見諸人心恐怖。就告聲叫大家不要害怕,應當一心,異口同聲,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有廣大威神的勢力,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所以稱名的人,都可以得到解脫。眾人聽後,一時發聲,異口同聲,齊稱南無觀世音菩薩。因為稱菩薩名號,全都得到解脫。
三、以心法解釋賊難要義(蕅祖)。
1.大千惹中冤賊:無始煩惱種子,集在第藏識中。
2.有一商主:第六識也。(帶領諸心所)
3.諸商人:遍行、別境、及諸善心所。
4.寶:出世三乘法。
5.經過險路:諸對治法,與諸煩惱相遇。
6.其中一人:或是勝解,或是善慧,或是信。
7.一心稱名:四教聞、思、修,三慧。
8.俱發聲言:心王(第六識)與諸善心所決相應。
9.即得解脫:證於四教所詮理。
四、為何觀世音菩薩能令眾生脫離賊難?
1.楞嚴:「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2.音、聞對立,勢成相待。菩薩滅音,即入流、亡所工夫。滅音而解脫聲塵束縛,反聞而圓證根性。
3.內外沒有對立,皆融於一心,故能遍生慈力,菩薩依此修行力,大利眾生,令彼得樂。
4.是故眾生能志心稱念聖號,經於險路如行坦途。或遇惡寇、歹毒之人,悉化為慈悲眷屬,是為劫賊難的無畏。
五、事例。
1.感應一:僧慧達掘甘草,為羌人所獲,將被食。念觀音,忽一虎跳吼,諸羌散走。虎又咬柵柵欄,破一孔穴。得脫。
2.感應二:民國仁初,為匪所劫。念觀音,車爆胎、汽油著火,匪連開三槍,仁初三跳,無傷,匪遁走。得歸。
六、總結前面免難錠神力,威德廣大。
1.經文:「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2.摩訶薩:摩訶菩提薩埵的簡稱,即大心菩薩。具三十二應化,十四種無畏施的大菩薩。
3.威神之力:卻敵是威,感應曰神,解苦為力。
4.巍巍如是:巍蘶,顯赫之狀。前文列舉種種解難,今得解脫,所以云如是。
5.合講:佛告無盡意,觀世音菩薩,乃菩薩中的大菩薩。具三十二應化,十四種無畏施。威神之力廣大不可思議。
6.此段,亦科判「口感免災難」的總結。佛讚觀世音菩薩的威神力,如此崇高廣大,加護的範圍也廣泛。豈止能救七難而已,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九法界的眾生,無論果報災難、惡業災難、煩惱災難,都是菩薩能救護的。故云:巍巍如是。
(丁)離苦舉事分說。
一、菩薩救苦的悲心,從三災和四難,共七件事顯示出來。
1.屬於天災的,用火、水、風三災來說明。屬於人禍的,用刀杖難、鬼難、囚難、賊難來說明。
2.前面皆先用一人求救一人感應,後面一個則是一人救眾人。
3.其實前後皆可通各種狀況。如文章之「互文」,互相解釋補充。
4.三災的解救是菩薩得名因緣,也是菩薩威神之力。四難的解救,也是菩薩威神之力,也是得名因緣。
(戊)為何眾人同遇災難,卻有不同結果?
一、眾同分。
1.使有情得到同類相似果報之因。
2.如人與人同,天與天同。
二、共惑。
1.為何吾等為凡夫?
(1)有六道輪迴。(佛菩薩,則離六道輪迴。)
(2)若被惡種子遮蔽本性,則迷惑,故六道輪迴者。(善多生人天,惡多墮三塗。)
(3)學佛雖求斷惑,但萬中不得一人斷惑。
2.此凡夫學道所求斷之惑,即是吾人「共惑」。
三、共業、共報。
1.有共惑,即有共業。
2.眾生造業複雜,善惡混雜。
3.有共業,即有共報。
四、共不共(過去)。
1.如何之惑,則造如何之業,感如何之報。
2.從過去以來,至於今日。果中又有因,如種瓜得瓜,瓜中又有子。
3.得正報是主因(引業),得依報壽命等不同,是由於助緣(滿業)。
4.此中又分共與不共。
五、共種子:共不共緣(現在)。
1.未來如何?要看現在的預備。
2.從「共」上下手。現在的身口意,皆種新因,設法改變現狀,即應於此著力。
3.從現在緣上下工夫,求共中不共。
六、佛教通俗講座,雪公講「因果可轉變」的例子:蒺藜種子。
1.西邊澆水,有刺,赤足難行。
2.東邊撒石灰,不澆水,不生長,可行走。
結語:如一心稱名得感應,而惡種子仍在,只可暫時免災難。如果能令惡種子斷除,得真正一心不亂,則斷見思惑。惑業空,則無苦報;斷諸苦惱,何懼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