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員 - 普門品-講經摘要 | 2024-04-15 | 點閱數: 671

前言:

一、此續講經本舺第4頁最未行下面:「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二、此是「口感免災難」的總結,於七種災難講完之後,於此結歎,讚歎觀世音菩薩的威神之力如此煊赫偉大。

三、解疑:

  1.問: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處不遍,無苦不救,無樂不與。苦惱眾生即使不念聖號,應該也得救,為何一定要稱念聖號才能得救呢?

  2.答:菩薩的大慈大悲,是稱性而起,無所不遍,但要有感,才能有應。一心稱念菩薩聖號,正是打開心眼,澄清心水,扭開心靈的閉塞,讓菩薩的慈悲心電,流入眾生的心中。也因此使稱名眾生的心念,和菩薩的心電接觸。所以釋尊一開始才回答無盡意菩薩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七種災難的來源。

  一、七難因緣果,無始以來何止七種。

         1.過去無量無邊,今又繼續起惑造業,故三界內六道輪迴不斷。

         2.內有七大種:地水、火、風、空、識、見七大種,故外有七難。

         3.七大種平時含藏在第八識中,遇緣起現行,就造業受報。災難於是發生。

  二、七難即是由七大種造成。

1.火、水、風災,由火大、水大、風大而來,容易了解。

2.刀杖等刑具,皆屬堅性,由地大來。

3.空大:地、水、火、風四大,依空建立。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鬼陰隱,心機深沉。空為無礙之性,如夜叉羅剎捷疾無礙。故空大遭鬼難。

4.識大︰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而出,如根塵對起,分別妄生。識用分別計度,如杻械枷鎖,繫縛封檢諸有情,故遭囚難。

5.見大:為六根覺知之作用。知見妄分,執相成礙。聽不出聲,見不超色,各不相容,猶如怨家。一切色相,因見分崩離析,如遭盜賊。故見()大遭怨賊難。

  三、五蘊包七大種。

         1.色蘊:包含地、水、火、風和空。

         2.受想行識:包含見與識。

         3.即眾生的身心。

  三、眾生從無始以來,一念無明而後有見分,見分則出相分,故有七大。

  四、原理。

1.觀世音菩薩觀此七大,分如來藏性,一一即空即假即中。

2.菩薩自己既已解脫,故能以威神力加被眾生,令他解脫。

3.眾生迷此七大之性,枉受果報、惡業、煩惱三障諸難。

4.正當迷時,性德無改,與菩薩體同。

5.一聞名稱念,修德有功,性德的光明便顯現出來,與菩薩感應道交,脫離三障種種災難。

()大乘起信論說本性,真空妙有。於真如門本不可說,說生滅門則說三細六粗。喻如生病。

  一、無明為因生三細。

         1.業相,又名無明業相。業者,動作之意。依不覺故心動。真心初動,一念不覺,即生業相。

         2.轉相,又名能見相。依心動故能見。心既有動作,就有分別。

         3.現相,又名境界相。有能見之識心相,必有所見的境界相。

         4.此三相中,初動是體,能見所見是用,體用不離,同時具備三相。此甚微細,修持者甚難覺知,故名三細。

  二、境界為緣長六粗。

 1.智相,是起計。於現識所現的境界,不知乃是自識所現的幻影,妄起種種分別。即俱生法執。

 2.相續相,生受。依前智相之分別,於所愛之境生樂的感受,於不愛之境生蕇的感受,種種迷妄續起不斷,是分別所起的法執。

 3.執取相相,取著。於上述的苦樂等境界,不明了為虛妄不實,深生取著之念,是俱生我執。

4.計名字相,立名。依上述而起的顛倒計量,設立假名言說之相,而生種種惱煩,是分別所起的我執。

5.起業相,造業。因妄加施設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惡諸業之相。前四乃起惑,此為造業。

6.業繫苦相,受報。因繫於善惡之業,而感生死的苦果。

7.前四為惑因,第五相為業緣,第六相為果報。造業受報,即是由前是的法執、我執,其中又分俱生和分別二種,這就是災難發生的根源。

  三、綜論之。

  1.由無始之際,一念不覺,而為眾生,多生累劫,長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惑業煩惱者為根本無明。

  2.心心所相應而起,有了貪、瞋、癡、慢、疑、邪見等諸煩惱,即枝末無明。

  3.以三細六粗,說明起惑、造業、受報,這三個次序。

  4.佛法在解決宇宙人生的問題,你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找到根源,種種災難才能根本解決。

  5.人有身心,而身從何而來?從神識(俗稱靈魂)來。而靈魂,俗稱假心,又從何而來?假心從真心而來,真心即是本性。而本性無所從來,因其無始無終,不生不滅。

()五蘊,含染淨二分,以○代表本性,從無始無明說起。

  一、本性原來即迷惑,一迷惑即出變化,不安靜。一動,就向外攀緣,久了,就造假相。如入睡作夢,則造夢境。一切現相,皆由迷惑所造。

  二、先造何物?先造此身。五蘊何來?來自三細、六粗,即是病。

  三、五蘊,少分是色,多分是心(受想行識),故心力大於色力,一切由靈魂作主。

  四、本性本有染淨二分,一造三細六粗,又生五蘊,愈來愈迷,更造業。此時,非造三細六粗了,是造十惡業,即受苦報。

  五、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何物?即火、水、風、地、空、識、見七大種,此七種皆我本身所有物。此七種即造成外七災:火、水、風、刑、鬼、囚、賊,等七難。(等覺仍受惑報,因其本仍有七大種)

  六、本性本身有淨分染分。淨分起作用,則得福報。染分起作用,則受苦報。今之惡因緣多,染多淨少。

()治療之道。

  一、標(發生後):如果等外面發生七難,才要管理,為時已晚。

  二、半標半裏(呼救)

             1.好比向菩薩呼救,不僅治外亦兼治內。如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

      (1)災難之來,由自身五蘊無明七大種子發起,故須受七難。

      (2)無明發起七大種,而無明即是貪瞋癡慢疑(喜怒哀樂愛惡欲)

      (3)起染污心,即受惡果;起清淨心,則免災難。

      (4)現在存心,即是緣。

 

         2.林看治老居士,念佛感應見聞記:有許多人說,信佛拜拜就好,何必念佛?這話毛病很大,要知佛法是心法,萬法唯心,心中念佛,心就清淨,心不念佛,就念五欲六塵,心就污濁,心若不淨,怎會感應呢?(如污濁的水)

          3.什麼是染分?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不正見,和二十個隨煩惱。

          4.什麼是淨分?信等11條。舉信分,相信佛菩薩,是吾人本具性德。慚愧,也是本具性德。不害,即仁慈,也是性德。

           5.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6.11善心所相應,是自力,加上持菩薩聖號,叫二力法門。

         7.但這不是治本,只是將七大種生出的七難壓伏住而已,尚未清除七大種,所以將來還有可能發生,叫半標半裏。

         8.周編西方公據,拚命念觀音,臨刑已生西。

  三、根本(斷源)。若想七災難皆不受,必須去盡染分,把災難的種子完全去除,此最要緊。

1.應知念阿彌陀佛,至一心不亂,斷見思惑,染分即盡,自然無災難。

2.念佛之人,再念觀世音,更靈驗。

3.不管有沒有念觀音,一定要念佛。西方三聖,佛為主。

4.宋永明禪師,修習「萬善莊嚴淨土」,歸心淨土,勤修淨業,日課十萬佛號,自在往生。

結語:蕅益祖師法華綸貫:巍巍者,高顯也。功超九界故高,名彰三土故顯。這不僅是救世間的災難,也可以教眾生了生死,因此能一心持名的話,就能解決生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