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員 - 普門品-講經摘要 | 2024-06-04 | 點閱數: 428

  今天補充經本第7頁第3行下面,「能得多福」,也正是「勸修持名」的深意。

()名以召德。

  一、名以召德意義。

    1.名:觀世音菩薩名號。

    2.召:召喚,引來。

    3.德:功德、能力。

    4.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都是萬德萬能。

  二、由「名與實、相與體」釋「為何名能召萬德萬能?」

    1.名為實之相:理體又有二種,其一為真實理體(即真如本性),其二為方便理體(眾人所公認)。而名是實之相。

    2.相由實所生:由體而得名,名為假名(名相)。相是由實體所生出。故云,相由實所生。

    3.月光影喻:月體(月球,喻本性)、月影(月光,喻相,名號。),見月影即見月體,念名號即見觀世音菩薩。

  三、由「感應、轉心」,釋「為何名能召萬德萬能?」

    1.實得名召感他應。

      (1)觀世音菩薩五字,召感菩薩感應。

      (2)如子呼「爸爸、媽媽」,得父母照顧。

      (3)稱觀音,或心對名號存印象,以此名相而召實。

      (4)舜見堯於牆、羹湯。

      (5)孔子「見堯於羹」、「見舜於牆」、「夢見周公」。孔子未見古聖人,念其名即見。

    2.妄從實滅轉自心。

      (1)念觀音,久之,滅虛妄煩惱。

      (2)此以稱念菩薩名號,若一心不亂,可斷見思惑。心光明,可使貪瞋癡慢疑不覆蓋本性。

      (3)如水月喻:如水清月現,念名號心水澄淨,感菩薩清涼月現,而水中月影和天上明月同一光明。

    3.轉識成智。

      (1)八識變一切境界,然「境是假」,沒好事。「去假」即是「去掉識」,本性即現。本性,是本自具足,念佛去掉識,本具真性現前。

      (2)念觀音是善名,念即使心善;念曹操、秦檜是惡名,念即使心惡。

      (3)佛名號,假名即實相。持假名時,去其妄念,即是實相。

    4.事例:唐岸禪師蒙二大士示現,將往生,童子隨往,師作偈往生,「觀音助遠接,勢至輔遙迎,寶瓶冠上顯,化佛頂慈明。俱遊十方剎,持華候九生,願以慈悲手,提獎共西行。」

  四、如何稱名如法才如法呢?

    1.如彼如來光明智相(佛光明是智慧相)

      (1)光照十方境界無有障礙。

      (2)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

    2.如彼名義,如實修行相應。

      (1)名義不離:世間一切之事法,雖皆名義乖離,而諸佛菩薩之名號及陀羅尼等,則皆名義不離。又謂之名體不二。如阿彌陀佛,以阿彌陀為名,以光明為義,為體為法,此名與義,相即不二,故稱阿彌陀佛之名,即已攝取光明矣。

      (2)往生論註:「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五、不如實修

    1.不知如來是:

      (1)實相身(法性身)

      (2)為物身(應化身)

    2.三不相應:

      (1)信心不淳(若存若亡)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

      (2)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

    3.能離開如此,即「與此相違名」,則能如彼名義(三信)、如實修行相應(二知)

()辨名與法。

  一、提問:名為指法,如指指月,若稱佛名號,便得滿願者,指月之指,應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稱佛名號,亦何能滿願?

  二、總答: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

  三、別釋名異法。

    1.如指指月。

    2.說水不濕。

    3.說火不燒。

  四、別釋名即法。

    1.佛菩薩名號。

      (1)四十八願之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至心稱念彌陀名號,臨終感佛現前接引往生。此名號,即具有往生西方之功能。名即法也。

      (2)彌陀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義:聞名蒙護、聞名不退,皆名即法。)

    2.般若波羅蜜多。

    3.陀羅尼章句。

    4.禁咒音辭。

    5.世間法執持咒語等,尚且能招感來不可思議之功能及作用,何況修淨土法門的人,稱念這一句世出世間,無上甚深微妙的萬德洪名呢!

()西方三聖,菩提心燈(三位一體)

  一、雪公講華嚴經賢首品,問大家說:「要如何發菩提心呢?華嚴經賢首品開顯其義有三:即是大悲、大願、大智。萬法唯心,迷惑了便是眾生,徹悟乃為佛。所以經中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明白這個道理,即為『大智心菩提』。然又感慨眾生迷惑這個道理,只知心外求法,於是起同體大悲之心,想要有所濟助,是為『大悲心菩提』。既有大智又有大悲,還須要有大願來成就它,而成就的法門無盡;哀悼過去不知,現今誓願修學,以期當來證得,是為『大願心菩提」。

  二、菩提心燈:

1.大願心菩提居中,智悲雙運,可破空有二邊之執。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喻如菩提心燈:大悲為燈油、大願為燈炷(燈心)、大智為燈光。三者齊發,照徹法界。

3.阿彌陀佛以大願王居中,右觀世音菩薩表大悲心,左大勢至菩薩表大智 心。

4.這盞菩提心燈,即為無量光,人人家中都有而不審察,人人心中實有而不曾覺知,豈不可惜。

5.相勉:大願心堅實,如燈炷堅固不折。大悲心,如燈油時勤注。如是大智燈光日益明照。自行化他,不可思議力量。

6.西方三聖,大願大悲大智,燈炷燈油燈光,善思惟此三位一體深意。

 

結語:今天主要講名號的功德,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福德之利。雪公提醒我們,早晚課還是以念佛為主,平時有求的時候,可以念觀世音菩薩。而有所求的時候,誠心念佛,也是有感必應的,這個我們必須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