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民老師主講 八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
羅碧霞整理 九十三年十月廿一日
(27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十八頁第三行開始,經文我先念一段: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這個行願是恆順眾生,段落還是跟前面一樣分三段:第一段把名稱標示出來,叫標名,標名就是一句話—「言恆順眾生者」這一句是第一段;從「謂盡法界虛空界」開始,一直到廿二頁第四行下面,是第二段;從廿二頁第四行下面兩個字,到最後結束,是第三段。經文的科判是這樣的三段。
我們現在先看名稱,「復次善男子」,普賢菩薩稱呼善財童子,「言恆順眾生者」,言就是說,說恆順眾生這個名稱,下面就講詳細內容。我們先把名稱扼要地介紹一下,常隨佛學是跟佛學,跟佛學學什麼?前面說佛在因地的時候,從初發心學佛,那還跟我們凡夫一樣,從他初發心開始,後來種種的學習過程,我們都要學,學成功了就成佛,還有種種弘法利生的事情,我們統統要學,叫常隨佛學。這個行願叫恆順眾生,眾生跟佛當然不同的,講恆順,恆是長久的,中間沒有間斷–永恆,永恆地順,順是隨順,隨著眾生、順著眾生。
為什麼呢?祖師註解(我是照著祖師註解講的),不管哪樣的眾生,包括我們現在已經學佛的人,還沒有證果的眾生都是迷惑顛倒,既是迷惑顛倒,他分不清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是與非實在沒有辦法真正地分得清楚,這叫迷。由這個觀點來看,我們一切眾生,做那些不好的事情(佛法講造惡業),當然不好,就是做了很多好事情(造了善業),造了善業也是迷惑顛倒的。普通講十善業修好,可以生到天上去,生到天上固然是不錯,修十善業得福報,但是生到天上之後享福報,享完以後又墮落下來,還是在六道之內,這就是迷–迷惑顛倒,不是迷惑顛倒,哪裡來來回回地這麼轉呢?為什麼這樣講?祖師把這一點註出來,我們要注意,不依照佛法的話,惡事固然不能做,善事做到足以能夠生天,還不是究竟的。何況我們人間做一點小的慈善事業,那又算什麼呢?祖師註解註出來,教我們要知道,要懂得心法(懂得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你明瞭覺悟佛法之後,不管是做大的善事也好,就是做一點點小的善事,都可以把它由不究竟的變為究竟的,妙就妙在這裡。恆順眾生,所有眾生各有各的習慣、各有各的習氣,順著他的心理,然後你行菩薩道,就是想辦法引導,讓他能夠學佛法,這是恆順眾生最重要的一個目標。
眾生學佛法,佛是覺悟的意思,佛覺悟什麼法?你對世間的一切法都要覺悟,世間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生生滅滅的,找不到一個永恆,永恆找得到嗎?有的,那就是任何眾生都有一個真如本性,《華嚴經》裡面講,就是一真法界。個人自己真正的自我,我們現在一般人,一般沒什麼學問的人,當然不知道,就是有學問的人,學問再深,他不接受佛法的話,他還是不懂得,他所執著的所知道的,只是一個生生滅滅的小我(假我),這就是很痛苦的事情。你要行菩薩道恆順眾生,要眾生明瞭什麼?人人都有真正的我,那就是把自己的本性先要明瞭,然後再用修持的功夫,把本性完全開發出來,本性裡面的一切能力、一切智慧,圓滿具足,絲毫沒有欠缺的,那就成了佛。恆順眾生是希望把每一個眾生自己圓滿的智慧、圓滿的能力全部開發出來,目的就在此。
我們任何一位眾生都有這種智慧與能力,現在所以發不出來,就是因為大家被生生滅滅的假法(假的東西)遮住了,所以現在一般人在社會上你爭我奪的,所爭奪的不外乎一個是名、一個是利,名與利得不到之前,大家都很痛苦,大家都競爭激烈,得到以後,立刻又轉變,自己把握不住的,可是一般人看不出來,執著這個,他把本有的能力智慧遮住,發不出來,所以他只有向外面追求,他不是向內在的自我追求。恆順眾生的話,一者教眾生向內向自性中求,因為唯有向自性中求,才是可靠才是真實的。
怎麼樣向自性求呢?就是破除種種的執著,什麼叫執著?最顯著的就是我執,人人都把我們假的身體,包括我們能夠思想的觀念,種種當做我,這個執著就是我執。另外還有種種的法執,世間一切的事情一切的觀念都叫做法,把那些事情看不明瞭,自己把它當做真實,執著不肯放棄的話,也不能夠看得很清楚,這叫做法執。恆順眾生,普賢菩薩教人一方面先從自己開始,行菩薩道先從自己開始,不要說我行菩薩道,我以一個法門教化很多眾生,看眾生會不會聽我的,那樣度眾生不會普遍的,普遍地度眾生要恆順眾生。恆順眾生的意思就是:自己破除自己種種的執著,依照眾生有什麼樣的心理,然後想什麼樣的方法,把眾生的執著破除掉。行菩薩道一方面自助、一方面助人,無論自助也好、助人也好,都要破除種種的執著,執著不破除,自助助不了,助人更是助不了,為了這個目的,要做給眾生看,叫恆順眾生,恆順眾生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們引導來學佛。
下面講第二段,恆順眾生先要了解:要順著哪些眾生?我們不要認為講眾生就是我們人類,不是那麼簡單。所以下面經文裡面,把所有眾生各種各類的,一個一個介紹,介紹出來之後,我們學菩薩道,無論什麼樣的眾生,都要去隨順他,所以行菩薩道不容易!隨順他都能隨順得了嗎?學教育的人知道,教育基本的學理,你不管什麼樣的眾生,善的眾生也好,惡劣到要下地獄那種罪大惡極的眾生也好,基本教育的原理,他有真如本性,他都有佛性,就憑這個佛性,你行菩薩道,你用適當的方法,都能夠讓他接受佛法,讓他能夠把自己的本性都能開發出來,如果沒有這個基本的條件,那你憑什麼把那些眾生能轉變過來,讓他能夠覺悟?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謂盡法界虛空界」,隨緣然後有十法界,十法界再分,有更多更多,整個宇宙,娑婆世界以外,還有多少的世界?無量無邊的,都叫法界。虛空界是形容的話,虛空有沒有邊?有沒有盡的時候?虛空沒有邊,也沒有窮盡的時候。盡法界虛空界–法界、虛空界都是沒有窮盡的時候,沒有邊際的,這樣廣大的範圍。「十方剎海」,十方世界,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算一個單位–一尊佛所教化的叫剎,佛土叫佛剎,十方,往外來推衍,外之外又有外,沒有窮盡的時候。那個佛土,我們現在就拿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娑婆世界來講,這個世界我們說都說不清楚,何況一尊佛的一個剎!那個剎多得……十方佛土多得像大海,海是說比喻的話,海有多麼大!海的水有多少呢?一個佛土就像大海水裡邊一個最微細的微分子,然後整個聚合起來是一座剎海,這是形容的話。十方剎海「所有眾生」,那裡所有的一切一切眾生,眾生不僅一種,有「種種差別」–各種各類,所謂差別,相差的、彼此不一樣,各有各的特殊情況,分別得多得很!總括有幾句話,把所有眾生,他的數量、他的種類、範圍有多麼廣!總略有幾句話,把它概括地說一說,下面分別地說。
我們研究佛經跟讀世間的書又不一樣,世間的書,除了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孔子整理的中國文化先王之道,也是跟佛經差不多的,也是無窮無盡,義理無窮的。除了這個以外,一般世間的學術都是有一定的範圍,你是研究哪一門學問,就在那一門學問之內研究,所以境界不高,範圍也不廣。我們一般學術界的人,如果不研究中國文化,再不研究佛法的話,他心裡的知見就是很有限的。就是研究一般宗教的話,一般宗教最高境界,不過到天上為止,如此而已。我們現在研究佛法就不是那個樣子,研究佛法必得要把我們過去世俗的觀念(我們研究世俗、世間學問)要把它放開,開放自己的心胸,看看這個經文所講的種種事實,不要因為沒有看見,就懷疑有這回事情嗎?我們沒有看見的事情多得很!下面我們放開心胸來看看這些經文。
我們先了解眾生,先把眾生說一說,我們一般所了解的眾生,以為是很多有生命的人(眾多的),這是一般世俗人了解的眾生,其實除了這個以外,照佛法來講,眾生有很多種講法,舉出兩個講法出來,讓我們知道眾生是怎麼一回事情。就拿我們每一個眾生來講,我們一個人就是一個眾生,眾生的「眾」字,明明是一個人,單位就是一個,怎麼叫眾呢?眾就是基本的,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物質這部分在佛法裡面講地、水、火、風,地是我們身體的骨頭、皮肉,這類是有阻礙的;水呢?血液、液體;火呢?我們身上有暖氣;風呢?有氣息,呼吸的氣息,我們身體能夠動,能夠活動是風在那裡。地、水、火、風就是物質,照我們中國文化來講,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也是物質,不過分出來多一種,跟四大是一樣的,這是屬於物質的。一個人能夠思想,《心經》裡面講的種種,有感受的、能夠有想像力的、還有各種神識等等–受、想、行、識,都屬於心理方面,精神的這些種種東西合在一起。有因有緣,眾緣和合,合成一個有生命的東西,這叫眾生。還有一種講法,就是生生死死,任何一個眾生,人也好、其他動物也好,任何一個眾生的生命不是就這麼短短的幾十年,這個生命之前還有生命,之前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往後呢?後來又有、後來又有,就是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斷的,有眾多的生死,就叫做眾生。
這兩個意義,一般不學佛的人不了解,不了解就有很多苦惱。譬如以眾緣和合的身來講,他不知道生命是眾緣和合的,因此處處對於自己的身體,看得比任何東西都重要,為它歡喜、為它苦惱,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假身體,所以佛法講身為苦本,我們有這個色身是痛苦的根本,這個不了解,了解之後就知道不要注重它。我們還有另外一個要開發的本性,身是假的,要藉著假身體修真的果。
(27B)
懂得生生死死的現象是眾緣和合,生是假的,死也是假的,但是,生死雖然是假的,證了果位,才能這樣說,現在不過是在講的時候,讓我們了解這個道理,沒有證到果位,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一點也不假。否則的話,哪有什麼痛苦呢?事實上,凡夫生死沒有一個人不痛苦的,這是因為他不了解道理,沒有證果的關係,證果的話,一切都自在了。這兩個意義說出來,我們明瞭了,明瞭不算數,明瞭之後,要一步一步地按照佛法往上去修持,首先要放棄執著,才能入門。
下面介紹眾生,藉著種種的因緣,才有各種眾生,各種眾生出生,生出來時表現有生命的現象,方式也不一樣,佛經裡講,「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生。一切眾生,一種是卵生,譬如說雞,先有雞蛋,雞蛋生出來時,用暖氣孵,孵出來小雞,小生命出來了,這叫卵生,除了雞以外,其他動物,卵生的很多,人類眾生也有卵生,我們現在覺得很奇怪,現在沒有,過去就有。過去有一本書叫《博物誌》,博是博士的博(現在很多人讀博士),物是物質的物,《博物誌》裡有記載,司馬遷寫《史記》,寫韓、趙、魏,寫《趙世家》時,註解裡引用《博物誌》說,在周朝有一個人姓徐,叫徐偃王,他是在內地中原地帶,他的母親懷了胎,生出來時,是一個很大的卵,生出一個卵認為不吉利,就把卵丟到野外去,他家裡養一隻狗,這隻狗很通靈性,用嘴巴把卵銜回來,用牠的身體孵在卵上面,孵著孵著,孵出一個小孩子,不是其他的動物,孵出來以後,他家裡的母親就把他抱回來養,證明人類有卵生的,在目前卵生沒有了,都是胎生的,在過去是有的。
胎生人類有,畜生也有,家裡養的牛、狗、豬都是胎生,野外的動物,那些狐等等都是胎生,這好懂。濕生,講一個生命死後,再找什麼地方轉生?很簡單,藉著一個濕氣,有濕氣,他就能生出來了,叫濕生。藉著濕氣是什麼?所有生死不斷的,就是由於一種執著,對於一種事情執著,就有生有死,他對某一種濕氣的氣味特別投緣,那種濕氣非常順乎(適合)他的心理,他就藉著那個濕氣生出來(轉生出來)。化生是什麼?他什麼緣都不要藉,他藉什麼?他對某一種地方,他覺得哪個環境很好,心裡非常歡喜,就藉著那個環境,不要任何物質上的因緣,他就忽然化現出來,叫化生。
這四生當中,都是因為業–業力,我們眾生,在他當生造的什麼業,這個業對他就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就會引導他下一生到什麼地方,他要想改,是很難改、改變不過來的,這個業力!我們就拿胎生來講,胎生是什麼業力?胎生是由於貪愛心,為什麼佛法要戒貪愛?五戒、十戒,根本戒就是戒淫,出家要戒淫,在家要戒邪淫,淫就是貪愛心。因為有貪愛心,貪愛心不斷,他見著男女兩性在交合時,他就入胎,由貪愛心發動,雖然死了,有中陰身,一般講靈魂,這個靈魂在沒有轉生之前,看哪兒有緣,誰是他未來的父母,緣一湊合,不管怎麼遠,他都能夠到那個地方轉世。但是這個緣,由於這中陰身(靈魂)是迷惑顚倒的,男女兩性不僅是人類的男女兩性,畜生也有男女兩性,種種的都有男女兩性,他弄不清楚,到處投緣,人的男女兩性還是交合得少,為什麼?人類眾生還懂得禮,畜生不懂禮,隨時隨處都有交合的可能,這個中陰身(迷惑顚倒的靈魂)到處碰到處找,不小心,一碰就到畜生道裡面去,這是非常危險!胎生的業力–愛心的業力不斷,非常危險,了生死不必說,要想保持住一個人身,就很難。
修普通法門非斷淫不可,不斷不能了生死,為了這個關係,釋迦牟尼佛慈悲,教人修淨土法門,淨土法門不斷淫,在家居士照樣學佛,戒邪淫就可以,不能斷,帶業往生,特別法門照樣可以成就,一往生到極樂世界,自然就出六道,生死自然了。你不瞭解這種利害關係,不知道修淨土宗念一句阿彌陀佛好在哪裡?特別在哪裡?他講普通法門,不錯!可以了生死,了生死到何年何月?哪一生哪一世?誰都沒有把握,但是念佛,一句佛號念得很熟很好,當生就能夠帶業往生,就能解決問題。
四生講完了,四生的化生,人道也有,世間剛剛開始,佛法講劫,有成、住、壞、空四劫,在成劫的時候–剛剛開始有世界的時候,人道眾生從二禪天裡面(從光音天)下到人間來,那時又沒有父母,什麼都沒有,那是化生的,當然現在不是成劫,化生沒有了。天道的眾生呢?天道有化生的,其他的各道也有,不再詳細講了,四種生,六道眾生統統包括了,包括人間、天上,六道全包括盡了。
下面講「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這些眾生居住的環境也各各不同的:地,我們人道眾生、地上這些畜生都是依大地來住的;還有水,水族裡的動物;火呢?火中有動物,暖氣裡面就有很多微生的動物,我們看不到的;風有風的動物。地、水、火、風,依靠這個生存而居住的,多得很!廣泛地講,我們人道不僅是依地而住,我們要依靠風,沒有風沒有空氣,我們活不成的,都是互相依存的,依照地、水、火、風這些條件來生存來居住。「或有依空」,前面地水火風四者都需要,或有依空是單獨依空的。還有「及諸卉木而生住者」,卉就是草,木是樹木,樹裡面有很多生命的,草裡面也有很多生命,依靠草木而住的。空氣中有多少生物?我們肉眼看不到,一般講守戒律,不殺生戒,實際上我們盡其心而已,要絕對地不犯殺戒,那就很難了!我們在空氣裡面吸一口氣,就不知道有多少小動物吸到自己肚子裡面去了,這不是殺生,是什麼?這個沒辦法,一個眾生生下來,這是免不了的,要戒這個沒辦法的。所以空也好,樹木、花草,種種都有生命,各種眾生,他怎麼樣生出來?怎麼樣生活?依靠哪些環境來生活?以上講這個。
下面再講眾生各各種類,「種種生類」,天上有天上的眾生,他跟我們人間不同,我們人間有四大洲,我們是南贍部洲,還有北俱盧洲,東邊(東勝身洲)、西邊(西牛貨洲),四大洲,人的面貌身體,完全不一樣,所以他說「種種色身」,同樣有色身,天道眾生的色身美妙得很,我們人的身體再美,也比不上天上的人身體那樣美妙,我們人類中也有美的也有醜的,有粗糙有細妙,有種種的色身。還有「種種形狀」,我們可以看見,我們人身體是直的,走路是直的走,還有那些動物橫的走,四條腿橫在地上走,有直的有橫的。「種種相貌」,我們人類的相貌是這樣的,那狗,畜生的相貌又是那樣的。四大洲裡面的人的相貌又是不一樣的,《華嚴經》裡面講很多,各各眾生依他所住的環境都不一樣,大環境是圓的,他的臉是圓的;大環境(國土)是長方的,他的臉是長方型的;有的臉是尖的;那不一樣。相貌的美是同一個標準?沒有標準的,所以種種的相貌也不一樣。
「種種壽量」,壽量是壽命,眾生的壽命不相等的,人類的壽命,古時候的彭祖,壽命很長,殤子–小孩生下來沒多久就死了,各有長短;其他動物中,烏龜的壽命很長,蜉蝣在天地之間活不了多久,朝生暮死的小動物很多,壽命有長有短。「種種族類」,族類是種族,就拿人類來講,人類的種族有貴族有賤族,古印度有四大種族,中國古代也是這樣,其他國家都是這樣,有奴隸有族人,這些都是種族(族類)不同。「種種名號」,眾生各有各的名號,人類眾生,「人」,中國叫人,外國有另外發音;各地方方言,同一個人的名字,各有各的發音,叫出來不相同的;同一個人,他有字、有號、有名、有姓,各個不同,千差萬別。「種種心性」,心指各人的心理,性就是性格,他的個性,眾生的性格有剛柔–有剛性的、有柔性的,種種不同。「種種知見」,有正知見有邪知見,各各不一樣,我們現在的眾生必得學佛法,才有正知見,不學佛法都是邪知邪見的,同樣是邪知邪見各有不同,有這個邪說、有那個邪說,這個思想、那個思想,多得很!「種種欲樂」,欲是想把東西得過來,樂是歡喜的,他所想的所歡喜的,有善的有惡的,喜歡求學修道是善的,喜歡錢財、喜歡名利,跟人家爭奪不是善的,有善有惡種種。「種種意行」,意行是什麼?意是心裡的意思,行是行為。有些人很有定力的,有些人是沒有定力,散散漫漫的,譬如普通的讀書人也講修養的功夫,有他的定功,修外道也講定功,在印度那時大外道有相當的定力,修佛法那更不必說了,普通凡夫心力集中,他就能夠有定功,還不錯!心力不集中,心裡亂糟糟,學習的效果就差得很!這是有定、有散的種種不同,還有「種種威儀」,威儀是什麼呢?一個人有他的動態、有他的靜態,表現出來的威儀也各個不相同。上面講眾生各各種類的不同,只能大概講,詳細分太多了。
下面講眾生各種享受、受用的事情,「種種衣服」,古代的衣服與現代不同,外國的衣服和我們中國的衣服都不相同。「種種飲食」,我們人的飲食、畜生的飲食、鬼道有鬼道的飲食、天道有天道的飲食,也是各各不同的。「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這是居住的環境,除衣服飲食之外,有居住的環境,居住有種種的村洛、營舍,居住的聚落、城市,邑是一個縣市、一個城等,還有宮殿,做領袖的住宮殿。
「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從種種衣服到城邑宮殿,是講眾生種種受用的不同,乃至是包括其餘–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還有身體的形狀「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無足的–蛇沒有腳,二足–人是兩腳,四足–牛、馬等別的動物,多足–像蜈蚣就是多足。「有色無色」,有色的色界天,無色的無色界天,「有想無想」,色界天有無想天,還有「非有想非無想」–四空天上最高的一層天,普通講非非想天,統統都包括在內,眾生的一切都包括盡了,這九大類,前面講卵、胎、濕、化四類,加上後面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五種,五種加前面四種是九大種,細分太多太多了。
我們行菩薩道,學普賢菩薩的行願恆順眾生,順是隨順,哪裡的眾生都要順,怎麼隨順法?學這個行願要發願,願不是空發的,要廣泛地學,我們看起來很難,學問到了就容易。怎麼樣隨順?下回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