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民老師主講 八十二年五月十三日
郭麗梅整理 九十二年三月六日
(1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釋題
(甲)釋經題:大方廣佛華嚴經
從今天開始,我們一同研究《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今天經文還講不到,就請各位看講表。我們佛法講佛經有兩部大經,一部是《法華經》、一部是《華嚴經》,《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最初講的一部大經,《法華經》是到最後法華涅槃時(五個時期的第五個時期)講出來的,這兩部大經都非常重要。
今天講《華嚴經》這一品—《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最重要的一品,重要處在哪裡?印光祖師常講「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釋迦牟尼佛講的各種大經,處處都是指歸到淨土中。《華嚴經》這一部經講到最後,普賢菩薩就是指歸到極樂淨土,華嚴會上那些聽眾多得像海(拿大海來比),叫華嚴海眾,都是由普賢菩薩引導著求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普賢菩薩,真正說起來,他是淨土宗第一位始祖—淨土宗的初祖,到了中國的淨土宗,從廬山的慧遠大師專修這一宗,從印度講,普賢菩薩是我們淨土宗的初祖。所以今天我們開始研究這一品,因緣可以說是非常殊勝。
《華嚴經》翻到中國來的時間,有幾個時候,早期是在晉朝時,翻譯了六十卷,稱六十華嚴;到了唐朝,實叉難陀三藏大師翻了八十卷的華嚴;後來在唐朝德宗貞元年間,般若大師翻成四十卷華嚴。這四十卷華嚴全部都是《普賢行願品》,我們今天講的是四十卷最後一卷,四十卷華嚴翻成的時候,當時唐朝清涼國師原來是註八十華嚴,他看到之後,又把這一品加以註解。
我們知道《華嚴經》的來源,就知道最初釋迦牟尼佛講《華嚴經》時,內容非常多,現在翻出來的,大家知道《華嚴經》最早是從龍宮裡請出來的,後來用文字記載出來,還是不完整,所以這部大經是包含一切的。這八十卷華嚴,我們台中道場雪公恩師在世時,在講完《楞嚴經》、《圓覺經》後,是民國五十七年的時候,就開始講《華嚴經》,老人家那時就說,能夠聽到《華嚴經》,可以說是多生多劫以來所種的善根福德,現在才有這個因緣能聽到這部經,那時他老人家說,聽經的人都有很大的福報,講的呢,因為這部經很長,什麼時候能夠講得完?不能預料。他說:「聽的人一定能夠聽得完,講的人就不敢預料了。」我們現在知道,雪公老師講這句話,他早自己知道。果然後來只講到十回向的時候,雪公老師往生了,接著由周老師接下來講,一直到現在還繼續。這個因緣的確不容易!能夠把這一部《華嚴經》從頭開始一直講完,聽眾也從頭一直能夠聽完,這都是因緣,不是那麼簡單的!
今天跟各位研究的《普賢行願品》,它固然是四十卷華嚴的最後一卷,也是八十卷華嚴《入法界品》,也是最後的一品。八十卷華嚴,周老師現在講到《十地品》了,從《十地品》到講完,時間還很長,現在講這一品,等於把最後一品先跟大家共同研究。因為最後一品,過去雪公老師常說:「《華嚴經》就是《彌陀經》。」這怎麼說呢?由於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這一部大經前面講的,從佛法的理論到修持種種法門,講到最後,你要成就快,必得要求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呢?在我們這個世間學佛,求明瞭理,已經非常難了!再按照理、照普通法門去修持的話,更難!必得換換環境,換到極樂世界那個環境,那就成就快。所以今天我們研究《普賢行願品》非常重要!淨土宗修持信願行,普賢菩薩的行願就是信願行,願行、行願就包含信,三資糧就在這裡包含。
在中國講經,祖師註解經典時,都有一個規矩,各宗規矩不一樣,其中兩大派別:一種是天台宗,註經也好、講經也好,在沒講經文之前,先把經裡面的大意提出來,分成五部分先介紹,這叫做五重玄義;另外一種是華嚴宗,也叫做賢首宗,這一宗的《華嚴經疏鈔》,前面就用十部門,用十個部分介紹經裡面重要的意思,這叫做十玄門。我們老師在世時,唯恐我們道場裡的蓮友,未聽經文,先聽大意,會聽不明白,所以這兩種都不採取,只選重點來講。我們今天研究這一品,也不用十玄門或五重玄義講,但是經題要講,因為經的題目可以說是這一部經最簡單扼要的大意,所以題目一定要講。講完經題,品題也要講,然後我們就接著講經文。
請各位看講表,經題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是別題,「經」是通題。我們先看前面這幾個字,先看「大」字,「大」怎麼講?「大」代表「體」–本體。本體是什麼?就是「十界共有之心及法」,講我們眾生的心,不但我們眾生,先跟各位說明一件事:《華嚴經》,我們不過是根據祖師的註解,我們看看、研究,真正要把《華嚴經》的意思研究到徹底明瞭,那不是我們現在的境界可以看明白的。為什麼?《華嚴經》講的,就是我們(無論是凡夫也好、是聖人是佛也好)共同的法身,講的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一顆真心。這個真心,我們現在都不明瞭,為什麼不明瞭?我們凡夫的心量都太小了,以這樣小的心量,來了解《華嚴經》所講的這樣高深廣大的道理,所以我們非常難以了解。我們知道難處,我們盡量把我們的心量能夠開放能夠擴充,這樣對於了解這部經有些幫助。為什麼說這個呢?各位聽《華嚴經》很久了,從雪公老師在世開始講,一直到現在,你看!每說一個法時,不講則已,一講就是十門(十部門),為什麼不講九部門或講十一部門?講十部門是個代表的意思,十就數目字來講,十是代表一個滿數,最圓滿的一個數目字,十並不是呆板的從一數到十止住,不是這樣,十之中又有十,十之中每一個數目又有十,這就是說,一重一重的、重重無盡的,所以《華嚴經》所講的法,任何一個法都是重重無盡的,是無盡的法門。我們要了解《華嚴經》所講的就是無盡的法門,無盡的法門指的就是我們人人具有的心,心就是無盡藏,所以「大」是講我們的心體(本性也就是性體),是「十界共有之心及法」。
十界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很多老菩薩都知道,六凡是六個凡夫,六凡以上四聖界,合起來是十界,十界皆有心(共有的心、真正的本性),十界共有的心還有法,心跟法「離過絕非」,什麼叫做離過絕非?十界共有的心:凡夫的心、菩薩心、羅漢心、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世界佛的心,都是共有這顆心,真正心性的本體—真心,這個真心是離過絕非的。比如說,講到世間的法,一切都是「有」,講現實,我們看這個世界,實在是有,看我們本身,這個人身具體是有,既是有,講「空」大家不相信,「有而非空」—這是一個見解。跟這個相反,「有」靠不住,有是暫有,比如我們人身,大家知道人身活不了多少年,就算活一百年,就宇宙長時期來看,不過如一彈指那麼短暫,你說「有」,有到哪裡去?再說山河大地,看起來是有,我們中國這一塊大地方,自遠古到現在,有歷史記載(有文字記載)有五千年,在沒有文字記載以前有多少年?但是這個大地,整個地球將來還是有滅的時候,你說「有」,有到哪裡去?就第二個相對的講—「空」的。第一個是「有而非空」,另一方面講,是「空而非有」,兩個見解啦!
這兩個見解相持不下,究竟是「有而非空」對呢?還是「空而非有」對呢?就把它們綜合一下,「亦有亦空」—也說是有也說是空,這對不對呢?也說不過去。所以另外針對「亦有亦空」來講,又加一個否定的話—「非有非空」,你說「亦有亦空」不對,那就「非有非空」。這四句話,在佛法裡講這四句,無論講「有而非空」也好、「空而非有」也好、「亦有亦空」也好、「非有非空」也好,這四句無論講哪一句,都有過失的。為什麼怎麼講都有過失呢?因為講到心的本體(性體)–我們本性的性體上,一切的文字、言語都安不上去,一落入言語文字,就落入名相上面,就跟心的本體早就離開了,所以言語文字在本體上安不上去,你怎麼說都是有過失的,所以「離過」沒辦法說。就讓我們了解:真如本性在《華嚴經》裡講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我們把《華嚴經》聽明白、研究清楚以後,自己往「理」上去體會、用功夫。一般人講是講不出來,就是釋迦牟尼佛,他隨時講、隨時提醒聽的人,你不要把講的「話」當本體,你把言語文字當做本體,那就差得太遠了!
因此,離過就是離四過—離開這四句話的過,因為這四句話,就把我們普通人所爭執所講的話,用這四句一個原則,可以包含一切了。離開這四句,這不僅僅是四句,你如果執著這四句話,無論哪一句,每一句裡邊又發生很多不對的地方(很多的過失),這樣從四句裡邊又開發出一百個錯誤,錯誤就叫做非,所以你離四過才能絕百非,這是祖師常講的–離四過絕百非。「離過絕非」就是教我們了解:我們研究《華嚴經》,第一就要明瞭「大」字,這個「大」字代表我們真如本性的性體。而這個性體,雖然各大經裡都講,但那只是指引一個方向,讓我們從這個方向自己去領會,可不能把言語文字當作本體。重要的就是讓我們了解,必需要離過絕非,離過—離了四句過。所謂四句過,你既不能說是有,也不能說是空,再延伸起來,亦有亦空、非有非空,都不能說,是不可說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起別的誤會,才能夠在下功夫時,不會走錯路。
為什麼要離過才能絕非?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本性是最清淨的、一塵不染的,也是不生不滅的。我們不是要了生死嗎?了生死怎麼了?明了自己本性—本性是沒有生死的,所以明瞭理特別重要,理不明,怎麼了生死呢?
(1B)
就由十部門(十方面)來講這個字,要依照清涼國師註解的書,這個「大」字,兩個小時都講不完,所以簡單地把意思說出來就可以了,讓我們了解,這就是我們心的本體,心的本體徹底明瞭過來,就成功了。現在雖然沒有那樣,但是我們明瞭這一點,我們要了生死要成佛,這是一個訊息,明瞭這個訊息(消息),這個消息透露出來,我們才知道用功。這個消息沒有的話,你看他們有很多人學佛多年,你問他學什麼?懂得什麼道理?還不懂。至於外道,那更不必說了,外道講得再多,他不知這個「大」代表自己本體,專門向外面求法—心外求道,這叫外道。我們佛門裡邊,佛教徒學佛能夠一開始,始終認定這個「大」就是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清淨不染的、不是言語文字所能夠說得清的真心,這就是一個消息,我們用功念佛,就懂得怎麼用功法。
「方」,先來講它是個「相」,在清涼國師的註解裡,同樣用十部門來講這個字,我們也不能那樣講,那樣講,時間佔得太多了,這裡講主要的意思。「方」是「無盡的福德智慧」,我們凡夫做什麼事情要靠智慧,沒有智慧辦事不能成功,除了智慧以外,還要有福報,福報從哪裏來?自己有德才能種福報,種了福才有福報,叫做福德。福德智慧,我們現在在生死輪迴之中的凡夫,我們福德智慧本來有的,完完全全有的,但是現在沒有開發出來,得不到用處,就讓無盡的寶藏藏在那裡,自己得不到用處,這有什麼用呢?「方」字講「事實」,大是代表我們心的性體;方是講我們心性的相,就是無盡的福德、無盡的智慧。我們現在雖然自己覺得福德不多,智慧也不夠用,但是我們必得要了解要承認,我們本有的福德智慧完完全全具備的,具備到什麼程度?無窮無盡的。所以古時候的大德講:「不學華嚴不知佛家的富貴。」所謂佛家的富貴就是我們自己,不學華嚴,不知道我們自己的本有就是大富大貴、大智慧啊!
那些外道以及包括我們在內的凡夫不明瞭這個,才向外面求。替人家做事,一個月薪水多少?為國家做事,你的官位再高,一個月的薪水也是有限的;你做生意做得再大、發財發得再多,也是有限的,不知道這些﹙並非叫大家不要做事賺錢,而是要認識因緣法﹚。我們若知道原理,肯向自己內在求的話,無窮無盡的,我說一個事實給各位做個參考:我們台灣這個地方出產的東西、原料,微乎其微啊!為什麼幾十年來現在是成為……不是在世界上說是經濟大國嗎?也是在世界上很有名的經濟發展經濟繁榮的一個國一個地區,為什麼呢?憑這些人的智慧,我們有很多專家,無論商業界也好、工業界也好,運用他們的智慧來跟外國做生意、自己發明產品,這些是從哪裡來的?不是從地下冒出來的,是從自己的智慧研究出來的。這智慧哪裡來的?是本有的,雖是凡夫,還是從自己本有來的,不是本有的智慧,哪想得出來?可見這是無窮無盡的。
一切都是從自己智慧出來的,福德智慧是本有的,我們現在還在凡夫地位,你能夠肯用功夫,就有這樣的受用,你從這方面完全向自己心靈裡面開發,把我們的智慧開發越多的時候,我們變化無滯,怎麼樣變化都可以,觀世音菩薩是變化自在的(普門),要什麼有什麼,普賢菩薩也是這樣,別說是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我們學到那個程度,我們照樣能夠辦得到,所以這是無盡的福德智慧,人人都具備,這就是方,它是相。
相跟前面的體不一樣,體是離過絕非,言語一切都安不上,無盡的福德智慧是相,相有多大?「豎窮橫遍」,「豎」講時間,時間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豎窮三際,時間突破,在「方」的上面是超越時間—窮;「橫」講空間,空間怎麼講?還是拿「十」字作代表—十方世界,十方世界普遍都有相(都有方),就時間上講,古今徹上徹下,永遠也探究不到究竟,從空間上講,十方世界無論到哪個世界,都有我們自己的「方」—心的相,這個相,換句話,就「有」這方面,是無窮無盡的,不是很小的時間、空間能限制得了,時間、空間怎麼能夠把我們這個心的「相」能夠包含得住呢?所以真心的「相」,這個方是豎窮橫遍的,超越一切時間一切空間,這個我們要了解,了解這個就是了解我們自己,但向自心中求,那就享用不盡,不了解這個,才向外面追求,向外面追求生生滅滅的那些假法,很難追求到,就算追求到了,一轉手又消失掉了,把握不住的,這必得要了解。
下面講「廣」,廣是心的作用,《華嚴經》的題目就是教我們明了:我們眾生跟佛一樣的有真心,就這三部分來了解—前面講「體」、其次講「相」、廣是講心的「用」—作用,作用是怎麼樣呢?在清涼國師的疏(註解)裡,也是用十部門來講,十部門講還是沒講完全,也只能扼要地說說,我們當然也不能用十方面來講,只是再提出來最扼要地說,我們這個「用」,「森羅萬象差別事理無窮」,什麼叫森羅萬象差別呢?這是形容詞,宇宙間一切的自然界也好、眾生本身也好,眾生本身的是正報,自然界的是依報,森羅萬象指的是十法界,十法界當然包括佛的法界(最究竟成功),成了佛的人有佛法界,最痛苦的是地獄法界,我們人間、畜生、鬼道、聖道等一共有十法界,十法界的正報、依報,每一道不同,在我們人道,我們看見的山河大地是我們的依報,鬼道的依報就不是我們所經驗過的這樣,鬼道的依報又不一樣,天道眾生的依報也不一樣,跟我們完全不一樣,所以無論是哪一道都不一樣。至於大菩薩,那更不必說了,大菩薩看山河大地與我們看山河大地不同,現在我們常常鬧這裡垃圾問題,那裡也是垃圾問題,垃圾車裝在這裡倒,這個地方又不准他倒,常常為這個問題吵得沒辦法。這是我們凡夫的依報、所看的境界,到了大菩薩一看,垃圾也好,什麼也好,看去都是清淨無染的,再污穢的、氣味再難聞的,那是我們凡夫的分別心在看見那個,大菩薩一看這個大地,一片都是清淨不染的依報。這些都是森羅萬象,羅是包含一切的;森是各種各種這些;差別是區別,這一道、這一界、那一界的。你不管是區別哪一界,講到事是無窮無盡的,講到理也是無窮的,所以森羅萬象種種的差別,一切事一切理都是無窮的,這就是廣,這個作用實在太廣了(廣泛)。我們明瞭這個「廣」時,就好辦了,哪一個都是我們的作用,一舉一動無不是我們的作用。
儒家的經典講:你說一句話,不論說得對說得不對,千里之外都知道了,你做的善事,千里之外就有響應,你說得不好,違背了公共的利益時,千里之外就違背你的話。我們不學佛,說實在話,我們對於儒家的經典看不懂啊!學佛以後,我們藉著佛法,我們看看儒家經典,那些像韓愈、程、朱這些人,他們怎麼了解啊?這純粹是講佛法,講「用」廣泛得不得了!
「大方廣」這三個字,「大」是心的本體,「方」是心的相,就是講表下邊講的「量」–心的量有多大,表示它的相,「廣」是作用,作用就用「具」字來表示,具是含,包含一切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我們心的作用,搬水、擔柴、吃飯也好、散步也好、說話什麼都好,無非是我們心的作用,心的作用就是本性發的作用,為什麼禪宗那些禪師,人家問他問題,他隨便一句話就讓人家領會?領會甚麼?領會你的作用,你的作用都是從心性裡面出來的,看你悟不悟的問題,這都是具備在我們心裡面。
講學理,可以教我們明了自己的心,心再從這三部分來看,一個是講「空」,空是什麼?萬法皆空,我們學道,要想明了自己的心的話,你不能把萬法看空,你沒有辦法明了自己的心,為什麼呢?任何一法都是因緣和合的,唯識宗講依他起性,何謂依他起性?哪一個法都彼此有很多條件合起來,這個條件依靠那個條件,那個條件依靠這個條件,彼此依靠才有假相顯出來,你把這個條件一撤散,現象就沒有了。再富有的人,大財團的人多少錢是個現象,你要把他的財富一變動(一流失),他富翁的頭銜就是零,立刻就消失掉了,這個依靠—依他起,這個看不空,那是不了解自心,所以首先要了解空理,不能空就是因為執著假相,執著假相就把我們的心遮住障礙住了,所以第一個講「空」。
再來,完全講空,我們人在世間都要穿衣吃飯,你要到哪裏去,也要乘各種車輛或坐飛機,要種種的交通工具,你是空不掉的,就要講「有」,你可知道有是假有?必要懂得是假有,凡夫不知道假有,也是一種障礙。學佛懂得理是假有而不執著,可以得到假的用處,而不妨礙自己的心性—明了心性。但是空、假都不能夠講到徹底,講到最圓滿能夠圓融起來,那就叫做「中」,空與假這二者融合起來講,不偏於哪一邊,這叫中道,前面「大」、「體」的地方—中道。
所謂空假中三諦(諦是四諦法的諦),我們對於自己的心,說起來是難體會的,講到「體」是離過絕非的。不但你「說」不能夠代表,你心裡「想」,思想也不行–不可思議的,這個體是中道,它包含有「相」有「用」。相就是「空」相,必得要把假相能夠空掉。再講「假」,假相是空,但實際也叫有,一空一有,前面四句就這麼講的,空與假都把它圓融起來,真正明了假諦的時候,那好了!就可以把任何的法能夠變動變動。我們凡夫要變動,那可難了!你變更不起,你怎麼變更法?你真正明了心法的時候,你要怎麼用?運用自如的。比如說,現在我們凡夫的眼睛只能看東西,不能看聲音,耳朵只能聽聲音,不能聽顏色,你要是真正開發明了心性證到果位的時候,六根互用,閉著眼睛可以用耳朵聽出外面種種的形狀出來,耳朵閉起來,可以用眼睛看出種種聲音出來,其用無窮的。我們現在只能接受環境啊!你想這環境為什麼能夠變呢?講到這裡,依報天然的環境都是我們內心顯示出來的—顯現出來的相,顯現出來的作用,無一不是從我們心裡出來的。凡夫迷惑顛倒,他才不承認呢!認為這跟我沒有關係。如果沒有關係,從我們心裡一迷惑顛倒的話,我們就不能用它,就等於我們一個人在做夢的時候,我們睡在床上什麼事情也辦不了,我們凡夫就等於在夢中一樣。整個世界原是一片清淨的,萬德莊嚴的世界,我們不承認它不認識它,所以被這個環境把我們心理轉了,越轉越壞。
我們明了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們可以把環境任意地轉。為什麼呢?它就是從我們自心裡變化出來的,當然我們可以轉,所以了解空假中三諦,都是從我們心裡,由體發出來的相,由體顯出來的用,必得要明了這個道理,才真正認識自己的心,才有這個作用。這是從三方面認識我們的自性,這個自性就是「性德」,性德是天然本有的,你不管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我們是人也好、畜生道也好、地獄道也好、天堂的天人也好,都是有本有的性德,任何眾生都有,當然成了佛的人不必說,更是有了。這個體、相、用在哪裡?我們怎麼樣去體驗?祖師講的當前一念。我們雖在凡夫的地位,我們迷惑不知道,根據這個學理(經裡這麼講的、祖師也開示的),我們當前的一念之中,就有體、相、用,就是大方廣。我們迷惑不知道,我們就不得受用。知道這個,一覺悟,當下就是體、相、用,就是我們心的本體、心的相、心的用,就是阿彌陀佛,你看看,這個力量在哪裡?懂得這個理,我們念佛怎不得一心不亂呢?我們今天就研究到這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