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講記(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三)
徐醒民老師主講 八十年七月四日
黃憲整理 八十七年十月八日

(3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今天請各位繼續看講表,上一回講五重玄義把經的題目講過了。


二、辨體


今天就開始講辨體。辨體是指這部經的主體是什麼?這部經的主體就是「實相」這兩個字。我們要瞭解,實相並不是實實在在有一個東西,可以拿出來給大家看,不是這麼講法。究竟什麼是實相呢?首先瞭解「相」,我們一般人所看的這些相都不是實相。所看的都不是實相,那是什麼相呢?都是假相。我們看的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房屋、整個大地…一切一切以至於虛空裏的星球,這些相我們都能看得見,是不是實相呢?借用《金剛經》的兩句話,讓大家作參考,《金剛經》裏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剛才所舉的,從我們的身體以至於我們所接觸所看見的大地上一切東西,包括大地本身,以至於虛空裏所有的星球,這都叫做「所有相」,這些所有相是不是實在的呢?《金剛經》說得很清楚「皆是虛妄」—通通是虛妄相。為什麼這些都是虛妄相呢?因為這一切相都是由因緣和合才顯出來的,既是因緣和合,把因緣一拆散,「相」還在不在呢?不存在。那是因緣和合暫時顯出來的一個相。我們看大地以為很實在,其實這個大地時時刻刻在變化,成、住、壞、空,經過這些階段,可見不是永久不變的,凡是可變的這些,都是假相。


實相是不變的—永恆不變,就時間方面來講是不變;就空間方面來講是無處不在。你說拿個東西給你看看,能拿的體積太小了,就算拿整個地球給你看,還是太小,地球是有邊際的,實相是沒有邊際,是無處不在的,任何地方都是實相。這樣說,我們怎麼不瞭解?怎麼看不見呢?因為我們凡夫的心量太小,看到的只有一點點,非常有限,我們的心量放不開,所以只能看到虛假的,看不到廣大無邊永恆不變的實相。為什麼看不到呢?由於我們凡夫有見思惑—種種迷惑顛倒的心理,把我們的心量壓縮得太小,我們看不到。我們要得到實相,首先要承認一切相都是虛假的,也就是《金剛經》告訴我們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虛妄的相,是由於我們的虛妄心執著看不破—不把虛妄相看做虛妄,相反地把虛妄相看做真實的。把虛妄看做真實的,真正的實相就看不到了。因此要瞭解實相,必得要離開一切虛妄相。


要離開虛妄相,首先要把自己虛妄分別的心轉變,我們虛妄的心是什麼?這個心不是理智的,是遇見什麼東西就執著那些東西,這就是感情用事。我們跟任何人一見面,第一次見面生疏,第二次見面就熟了,熟了以後就變成朋友,變成朋友之後,人的影像就在我們心裏構成一個相,我們就執著那假相,很多理性真實,就被那個假相蓋下去了,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我們在社會上做任何事情,跟人家來往相處,都是被我們虛妄的心理執著取相,認假不認「真」,你認假不認「真」的話,「真」自己就認不得,道理就在此。首先要瞭解,自己要把執著的心理破除掉,這部經講的就是實相,讓我們明了實相。


實相在經文裡講了很多。現在請各位看講表裏所說的,所謂實相,第一、實相是「不生不滅」。為什麼不生不滅呢?剛才跟各位介紹過,實相是永恆不變的,它沒有變化,不像東西有成、住、壞、空,凡是有生命的,像大地上的花、草、樹木,春天發芽生長,秋天凋落,到冬天整個就枯了,這就是有生有滅。我們人的生命也是這樣,一個小孩子從母體裏生下來,慢慢長大成人,成人後還慢慢在轉變—變老,到最後還有滅的時候,所以人有生、老、病、死。有生必然有滅,這些相的變化都很小,隨時有生有滅。實相就沒有滅的時候,既然沒有滅的時候,那有生的時候?它是永恆存在的,所以這叫不生不滅。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把生滅的問題,也就是把生死的問題能夠解決。怎麼解決生死問題?要瞭解實相。我們原來都不知道實相,執著假相,執著假身體當做自己,這個身體能把握得住嗎?把握不住!將來這個身體一定會死亡,要解決生死問題就要認識、瞭解實相。實相是真正的真我,這個身體是假我,假我才有生有死,真我那裡有生有死?所以明了實相就能解決生死問題—能夠不生不滅。第一個意義講的是不生不滅,實相就是不生不滅,也叫做無生。


第二、實相不但是不生不滅,還是「萬德萬能」的。萬德—實相包含一切德;萬能—所有的能力都在實相裏,也可以說實相代表一切能力,這也就是佛性,成了佛,什麼都能辦得到。佛的德,那個凡夫能比得上?任何凡夫,就算某某人很有道德,還是太小了,真正的德指實相。實相用「萬」字來形容,萬不是可數的,不是個、十、百、千、萬的「萬」,萬是一個代表,代表全能、完全、無窮無盡的,德是無窮無盡的,能也是無窮無盡的,這些德、這些能都是實相。


第三個意義,要瞭解不生不滅、萬德萬能的實相在那裏啊?「人人本具」。每一個人本來都具有的,我有實相、你有實相、他有實相,任何人都有不生不滅、萬德萬能的實相。我們為什麼要瞭解這一點呢?瞭解了,才知道我們原來不知道真我,都把很渺小、在人世間短短幾十年的生命當做我—把假我當做真我,那就有生死。瞭解不生不滅、萬德萬能,什麼事情都能辦得到,什麼事情都瞭解,這才是真我—我們每個人都有的。瞭解真我之後,修道為的是什麼呢?修道就是要把我們的真我顯示出來,原來我們不知道有真我,現在學佛,佛經告訴我們有真我、有實相,然後再告訴我們用什麼方法,讓我們得到實相、證到實相。


最後這一句話「唯佛證知」。雖然實相我們每個人都具備,但是我們都不瞭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以假當真,真正的真我就迷住了,就不認識了。真正瞭解的人只有佛,只有成佛之後,才能徹底明了實相,唯有佛才能證明他知道實相。我們現在都是根據經文,才瞭解有實相,瞭解實相要認真用工夫修持,第一步工夫—了生死出六道輪迴,最後成佛—就徹底瞭解實相。現在我們不知道,只有佛知道,現在我們雖然還沒有證,還不瞭解實相,但從經文裏瞭解這些名詞也有好處。有什麼好處呢?首先我們在世間,就不要跟一般人一樣,專門用種種手段追求假東西,那些假東西不外乎財物、錢財,不外乎在政治上奪取一個權位,我們不要那些假東西。瞭解我們自己的實相完完全全具備,太富足了!世間的官位,就是讓你做到像秦始皇一樣,把四海之內所有的國家都滅掉,做一個大皇帝,天下一統,有什麼用處呢?不過若干年,自己就要死了,死了以後這些東西還能帶得去嗎?這麼一想,我們用不著去跟人家爭取那些東西,我們在道上去求實相,我們隨時隨地心裡都安然,都是滿足的。真正貧窮的人,就是不瞭解實相的人,不瞭解自己有實相,想盡辦法做傷天害理的事情,損人利己,爭取到的無非是虛名假利,到了手,馬上就要消失的,有什麼用處呢?那就是真正貧窮的可憐人,他不懂「道」。所以明瞭之後,我們不像一般人那樣,我們心裡很充實,生活過得非常安定,我們一切滿足,為什麼呢?我們自己的實相裡什麼都有,這是一層。


再一層,我們現在學佛、念佛,念佛懂得實相—我們的心,我們本有的心是無窮無盡的,沒有邊際,往外開展,萬法都在我們心中。若有人問:我們念佛,念到壽命終了時,十萬億佛土以外的極樂世界,我們怎麼去啊?這就是沒有明了道理,明了我們本來就有實相,我們念佛得到一心不亂,在定中就發現:十萬億佛土外的淨土,也不過是在我們實相之中,那往生太容易了!所以明了實相,我們修道念佛的信心絕對不會退轉,任何人講任何法門,我們也不會相信。照著這個方法去做,世間人追求的那些東西,我們不要跟著追求,我們就不得了!就是有道的人。


這部經講的就是讓我們明了我們每個人自己都有實相,換句話說,讓我們瞭解有這個實相,叫我們找回真正的真我,找到真我,什麼都有了,不生不滅、萬德萬能,全部都具備了。這樣一想,我們學佛要瞭解:現在這個時代邪說很多,世間邪說,他們說得還不知足,那些邪知邪見的人,還冒充佛法到處說,說的無非是神神鬼鬼的事情,讓你一聽,覺得很稀奇很新鮮,你就跟他去學。我們瞭解祖師註解很重要!明了體—實相,我們學這部經,經裏所講的,讓我們一切都明了實相,這才是真實佛說的意義。除了明了實相,往實相上面去追求去瞭解,如果不是這樣,往別處去求去瞭解,都是邪魔,一般說是外道;外道不明了實相,他們就往外去求,求神求鬼,求那些假東西,現在外面冒充佛家的人說法,其實都是魔說,說些魔法的事情。怎麼辨別是佛、是魔呢?他們講的不合乎實相,讓大家向外去求那些假東西,就是魔說。讓大家把心收回來,向自己內心中求實相,這就是佛說的,是佛法,這個體—實相,就說過去了。


三、明宗


下面講「明宗」。明是明白,明白宗旨,什麼宗旨呢?這部經的宗旨,講的是修觀,修什麼觀?修我們的心,用「心」修妙觀。什麼是妙觀?前面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題目的時候,講「觀」字,講到有次第三觀、一心三觀,為了要明了一心三觀,所以先講次第三觀。


(3B)


前面講過空、假、中三觀,一心之中就具備這三觀,同時用工夫,不是依次第:先觀空,成就了,再觀假,假成就了,再觀中。不是那樣!一心三觀,不必按那個次序,一觀一切觀,三觀一齊觀,這叫一心三觀,這就妙啊!根器最聰明的人,按天台宗藏、通、別、圓講,是圓教根器的人。為什麼圓教根器是最聰明的人?因過去世學過佛,也不知學了多少生,佛理懂得非常透徹,工夫也非常好,這一生繼續學,所以他一聞百悟,悟得非常快,領悟力非常強,是圓教根器的人。他能夠修妙觀,能感淨土。他用的一心三觀和普通法門不同。


  普通法門修一心三觀,只是用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一層一層地去除得乾乾淨淨的,到最後,去得一點惑都沒有,就成佛了,那是用自己的力量,是自力。淨土宗不是這樣,淨土宗要用一個對象,藉觀那個對象—模仿對象,能感淨土。很多學藝術的人就知道,學畫畫也好、學寫字也好,需有個模仿對象;對學畫畫的來講,最先沒有畫本讓你學,自己憑空畫,畫不出來;寫字的話,沒有字帖讓你臨帖,也學不好。淨土宗的觀,效果最好!他教你先觀落日,然後一步一步地觀,最後觀阿彌陀佛,教你用這個方法,觀成功了,你就能感應到淨土,這個淨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西方淨土我們在研究《阿彌陀經》時講過,極樂世界有四種淨土,最粗淺普通的是凡聖同居土,最究竟的淨土是常寂光淨土,成了佛的人就居住在常寂光淨土裏面。這裏講的能感淨土是能夠感應到四種淨土,換句話說,用這個方法不但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以上的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都可以感應到。它的宗旨,重要處就在這裏,這部經就是講這些事情。


四、論用


論用就是講這部經的作用,這也很重要。講這部經的用處,按祖師的註解:「用」的意思有力量及功用,就這部經的力量來說,這部經的方法,用「觀」可以滅所有的罪惡;另外講用,它能夠發生一切善事情,簡單說是「生善滅惡」—生出一切善,滅所有罪惡的事情;這就是這部經的「力用」,有大力量、有大功用。


我們再問:生善是生什麼善?滅惡又滅什麼惡?各位看講表,表裏說明,「能令五逆罪滅」,能夠使五逆大罪都滅掉。什麼叫五逆罪?逆罪有五種,不必完全講,比如說殺父母、傷害佛就是大逆罪。這部經就是因為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個國王,國王的太子不好,他想要馬上做國王,要殺害他的父王—他現在還是太子,還沒有做王嘛!本來是等父王死了以後,才可以繼位,他等不及了,怎麼辦呢?馬上要做王,父親沒有死,怎麼辦呢?就想辦法把父親抓起來,把父親殺害。殺父就是構成五逆罪的一大罪狀。想想看!我們人怎麼來的?沒有父母,我們生命怎麼來的?固然說我們生命在沒有投胎之前,我們自己有第八識,有自己的靈魂,但是沒有父母的緣,我們的靈魂到那裏去?這個靈魂到處飄盪,怎麼能成為一個人?所以有父母才有我們的身體,才有生命,生下來之後,小孩子那麼一點點大,什麼都不會,還要父母慈愛地費多少心血,費多少精神力量,慢慢撫養、照顧才長大,這種恩德不得了!居然要殺害父母,這罪大不大?犯這種罪,得的結果,各位還不知道嗎?這種罪非下地獄不可。五種逆罪都要下地獄的,能夠懂得這部經的理,修這個法門,連下地獄的罪都能滅掉,想想看!它的用處有多麼大。


我們知道在古時候殺父母,任何人聽到,心裏都會震動得不得了!誰聽了都會膽戰心寒。可是看看我們這個時代,各位要是留心看報紙,或看電視報導,殺父母的事情屢見不鮮,常常發生,往往一個不良少年向父母要錢,父母不給他錢,他就把父母殺害,或者父母罵他幾句,他就動起殺父母的念頭。想想看!這個時代為什麼有人忍心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來?時代的風氣!在這個末法時代,人心惡化到這種程度,居然會造這種罪惡,造這種罪惡將來想不下地獄行嗎?想想看!在這世間如果不學佛,不學特別的念佛法門,要了生死,要不想墮三途,沒有辦法的,只有修這個法門。這個法能滅這個罪,講是那麼講,但要修這個法不是那麼簡單,先要把心理轉變過來。要問為什麼這個人要把父母殺害?就是因為他的心理,貪心太重、瞋恨心太重,還有他是最愚痴的人,貪、瞋、痴是佛法所講的根本煩惱。一個根本煩惱重的人,他就能夠犯五逆重罪。而今天這個時代,貪、瞋、痴重的人多得很,這還不算,現代世間的教育,都是鼓勵人增加貪、瞋、痴,本來貪、瞋、痴已夠嚴重的,而教育還鼓勵人儘量去貪、儘量去瞋恨、儘量愚痴,教育的風氣這樣,一般人也是這樣。你想想看,這個世界將來要走到什麼地步去?一步一步地把眾生推到三途去,不學佛,不學特別的念佛法門,多麼危險啊!


再講「生善」,生什麼善呢?「往生淨土」。我們在娑婆世界生任何善,皆善有善報。前面講罪惡,五逆罪下地獄是最大的苦報。生善當然得的是福報,我們想想看,在娑婆世界任何福報享盡也就完了,福報最大的,生到天上去,生到欲界天,那個福報了不起!要什麼有什麼,但有什麼意思呢?還是在生死當中。「生善」能夠往生淨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部經的用處,所生的善,就是讓我們能夠往生,比在世界上任何善業的福報都好,任何善業福報也比不上往生淨土。


關於「滅惡」這方面要補充說一說,我們看經要瞭解:這部經講修觀能滅五逆重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那裏?當然是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學佛的人犯了罪(人人都有罪業,但不至於是五逆大罪),五逆罪都能滅,能夠往生,而我們還不到那種嚴重地步,輕微小小罪業,不至於到五逆重罪,憑一句佛號怎麼不可以往生呢?我們瞭解這個之後,我們放心,只要我們肯把這句佛號一直持下去,往生一定有把握。過去世我們做了什麼惡業?我們不知道,在這一生做的罪業,我們知道還不至於犯五逆罪,這種罪都能轉,普通罪怎麼不可以轉?可以增進我們的信心。


五、判教


最後講判教,判教是講這部經是屬於什麼樣的教。按照一般講教理的人講,三藏十二部有小乘(包括中乘在內),聲聞乘是小乘;有大乘,大乘就是菩薩乘—菩薩修的法門。小乘不能成佛,可以了六道之內的生死,要想成佛,還要轉過來學大乘才行,這部經是大乘經典。大乘經之中,還分漸、頓二種,漸是漸漸的,一步一步地開悟。這部經是頓的,頓是圓頓,屬於圓教的圓頓法門,不必像漸那樣一步一步的,很快就有成就,本經屬於「大乘頓教」。要問為什麼這部經是頓教?因為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專門對那位太子的母親韋提希夫人講的,韋提希夫人一聽到佛講這個法門,照這個法門用功修持,當生就得到忍。得到什麼忍?得到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地位很高,學大乘法,十信之後,學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叫三賢位,三賢位就要經過一大阿僧祗劫才能夠修圓滿,修圓滿以後繼續修,才能夠登地—登地上菩薩,地上菩薩才能夠得到無生法忍。登地上菩薩之前要經一大阿僧祗劫修行,韋提希夫人當生就得到無生法忍,她的地位就到了初地。按判教來講,這就是圓頓教。


五重玄義說得不是很詳細,但是佔的時間也不少,總算是說完了,今天就說到這裏為止。下回就可以講翻譯這部經的人,譯經的人講完,就可以正式講經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