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宗麟整理 八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
(10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請翻開經本第四頁,從後邊數第四行開始。我先把經文念一遍: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華。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惟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貳、正宗分(淨業、妙觀、利益)
今天開始念的這一段,就是這部經的正宗分。正宗分開始的時候,佛為什麼要放眉間光?因為在前面韋提希夫人受到困難,被她兒子把她關閉起來,她感覺到這個世界太惡劣了,所以她請求釋迦牟尼佛:從此不想再看見這濁惡的世界(五濁惡世),不要再聽到惡的聲音,不要看見那些惡人,因此她就五體投地,求佛哀愍;同時她自己覺得這一次應該懺悔。為什麼懺悔呢?世間任何事情都有因果,她現在遭遇這種苦果,必然是過去世種下的因,現在才遇難,因此她要懺悔。在懺悔之後,就要求佛教她找一清淨業處—就是沒有種種罪惡事情發生的地方。上次講到這裡,這一部經的序分全部講完。
今天這一段就接著上面—韋提希夫人請佛教她觀清淨業處。佛沒有馬上告訴她:清淨業處在那裏,是那一個佛土。為什麼沒有直接告訴她?這跟學校老師教學生一樣,真正好的學問要教學生的時候,馬上拿出來,也許他不知好在那裏,得先要拿出很多事物讓學生們自己看,看過之後,要他自己選擇。這時釋迦牟尼佛(在答應韋提希夫人請求的時候)先放眉間光,然後把十方無量世界用光照來,讓韋提希夫人自己看、自己選擇,這一大段的意思,各位聽了之後,就知道佛的講法非常地高明。下面就一步一步跟各位介紹。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爾時指韋提希夫人向佛哀求懺悔,請佛教她找清淨業處的時候,這個時候世尊就放眉間光。什麼叫眉間光呢?任何一尊佛都有三十二相,我們看佛像上面,在兩道眉毛之間,長有一根白色毫毛,這白色毫毛有多長呢?釋迦牟尼佛在王宮裡做太子時,毫毛是五尺長,到了成佛時,這毫毛就有一丈五尺長。平時盤起來,盤在兩個眉毛之間,遇到須要放光的時候,白毫就伸展開來發光,這是眉間光。我們知道不僅釋迦牟尼佛能放眉間光,阿彌陀佛的眉也是時常放光,我們在念讚佛偈(彌陀讚)時,會念到「白毫宛轉五須彌」—眉間的白毫宛轉盤起來,就有五座須彌山那麼大。可想而知,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眉間有白毫,現在針對韋提希夫人要求佛,教她觀於清淨業處,佛首先在眉間放光。
「其光金色」,白毫雖然是白色的,但是放出來的光是金色的,我們知道顏色隨時都可以變化,而且我們凡夫眼睛看到的顏色非常有限,真正的光裡面,各種顏色都有,這是佛放的光。就拿現在這世界上,我們的光是從太陽來的,太陽的光我們白天看是明的,似白色,其實陽光是紅、橙、黃…各種顏色都有,但我們肉眼卻只看到一小部分,所以專就「光」的裡面,涵意非常多。
佛是放金色光,金色光「遍照十方無量世界」,十方每一方都有無量世界,佛的眉間光把十方無量世界都照遍了。照過之後,「還住佛頂」,「還」字也可作旋字講,旋轉回來再把光收攏起來,住在佛頂上。住在釋迦牟尼佛的頭頂上之後,又起變化;「化為金臺」,變化為一個金色的臺子,這個臺子有多大呢?「如須彌山」,如—好像是,就像須彌山那麼大。為什麼叫如呢?娑婆世界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所謂的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的,一個中千世界是由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的,一個小千世界則由一千個小世界組成的。每一個小世界就有一座須彌山,須彌這兩字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妙高」的意思,非常微妙不可思議叫妙,高到什麼程度呢?一般人看不到山頂,所以叫做妙高山。金臺就像須彌山那樣高大。
現這麼一個大金台做什麼呢?下面就說了:「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佛用光照遍了十方無量世界,然後就用光把十方世界諸佛淨妙(淨是非常清淨,妙是妙到不可思議、好到極處)那些國土,每一尊佛都有一個國土—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把那些三千大千世界佛的淨妙國土,「皆於中現」,都在他的光化成的金臺上面出現了,這種由光化成金臺,再在金臺上現出那麼多佛的淨妙國土,就跟現在我們照相一樣;比如說現代人類的科學技術,用倍數很高的望遠攝影機,把太空中的許多星斗攝影下來,它的原理也是一樣。不過現在是用照像機來照,佛是用他眉間白毫的光照出來的。
前面那一段是總說,什麼叫總說呢?把十方淨妙國土都在光中出現。下面舉幾個國土做代表:在那麼多的國土當中,「或有國土,七寶合成」,七寶我們原來就知道,不必細講,有些國土是七寶造成的。「復有國土,純是蓮華」,還有國土純粹是一個大蓮華,這也是特別。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座蓮華,這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還有的國土,就像我們這個世間的自在天宮一樣。什麼叫自在天宮呢?就是大自在天,或者他化自在天上的宮殿。自在天宮裏面一切都好到極處,別說自在天宮,就是我們人間中國古代的皇宮,也非常好,也不是一般人能瞭解的(也進不去)。這裡用自在天宮來比喻,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自在天宮裡的設備,那樣的莊嚴。「復有國土,如玻璃鏡」,玻璃不是我們現在化學製成的那一種玻璃,這個玻璃翻成中文的意思,是一種水精或水玉(水裏的玉石),有各種顏色,這種玻璃可以照明發光,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一個大玻璃鏡那樣。「十方國土,皆於中現」,十方所有的淨妙國土都在金臺上顯現出來。
自在天宮,按照《大智度論》講,自在天宮在什麼地方呢?三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六層天,在頂上的是他化自在天,屬於欲界的。大自在天比這個高,在什麼地方?在色界天。色界一般講有四層禪天,但詳細分,每一層有若干天。比如說初禪天有三層天,二禪天又有三層天,三禪天也有三層天,到了第四禪天有九層天,合起來色界有十八天。如果再詳細地分,還要多一點,但是我們按照一般講法:色界十八天。在色界最高的地方,另外有一種菩薩住在色界天的頂上,叫菩薩的淨居天,什麼叫淨居?色界天四禪有九層,前面四層是凡夫所居住的,上面五層天則是修小乘證了三果的人住的,叫五淨居天,五淨居天最高的地方,佛家有一種菩薩住在那裡—菩薩淨居,這菩薩地位到什麼程度?到第十地。第十地菩薩住在那天上,所以大自在天是了不起的地方。
「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特別舉出上面四個國土,「有如是等」,等字包括所有的十方無量世界諸佛國土,這些國土釋迦牟尼佛的光中都把它照過來。「嚴顯可觀」,嚴是非常莊嚴、一切都好,顯是很明顯、看得非常清楚。「令韋提希見」,就叫韋提希夫人去看,一個國土一個國土讓她親自看。「時韋提希白佛言」,韋提希夫人把所有國土都看過後,向釋迦牟尼佛說:「世尊」—稱呼佛。「是諸佛土」,這些國土,指釋迦牟尼佛用光攝過來的國土,當然都是好的。「雖復清淨」,雖然這些國土都非常清淨。清淨就不得了!你想想看,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土都那麼清淨!我們住在娑婆世界的每一個人誰能清淨?想清淨也清淨不了!很多人來影響你,你的心就亂了,沒辦法清淨。她(韋提希夫人)看過之後,這些國土都是清淨的。「皆有光明」,不但清淨而且都有光明,這是概括地稱讚十方諸佛國土,照映前面十方諸佛淨妙國土,都是清淨的、都有光明。
「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但是我(韋提希夫人稱呼她自己)現在所愛好(上面的樂字讀「要」,是愛好的意思)的是什麼呢?希望往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佛土去。韋提希夫人選了極樂世界,她為什麼要選極樂世界呢?極樂世界一切的好處,我們在研究這部經之前,研究《阿彌陀經》時就講過;真正要瞭解極樂世界的好處,必得要詳細研究淨土三經,我們現在研究《觀經》,還有《無量壽經》,三經都研究之後,才瞭解極樂世界為什麼比十方諸佛國土都好。
我們根據經文,提出兩點來講,極樂世界所以比其他的世界都好,是因為阿彌陀佛在還沒有成佛之前,最初發願的時候,發了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真是太好了!在那些願裏面,特別的就是要往生到他那個世界裏去,自己有能力去最好,沒有能力去的,佛會帶著大菩薩來接引,十方世界沒有這種好—佛來接迎。再來就是你想到其他那個清淨世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在釋迦牟尼佛看來也是清淨世界,但是我們為什麼看不到清淨呢?我們被自己的業力障礙住而看不到。到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即使沒有斷見思惑,我們還有很多業在,只要肯念佛,照著方法去發願求往生,就能帶業往生,十方諸佛世界都沒有這種好處。所以韋提希夫人選來選去,最後選了極樂世界,她選極樂世界也就是替我們後代學佛的人選的。
(10B)
我們就因這些好處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前人已經選過,所有的世界都比不上,我們再不選極樂世界,選那個世界?這一層,我們研究這部經的時候要特別注意。
為什麼要特別注意?有很多人就說了,我們何必跑那麼遠的路,在十萬億佛土之外找一個極樂世界?那麼遙遠的地方!不如就在我們娑婆世界彌勒內院(彌勒淨土),到那裏去不是很好嗎?這是沒把佛經理論完全研究明白。要知道,彌勒淨土雖然好,可是彌勒菩薩不來接引我們,我們自己要有工夫才能到彌勒內院去,你自己能去,他歡迎;你不能去,他不會來接你。比如虛雲老和尚,他到過彌勒淨土,去了又回來,要是有他那種工夫,也可以到彌勒淨土去。試問我們一般學佛的人有幾個能到虛雲老和尚那種程度?我們都是凡夫,要到彌勒內院去,那不容易!就算能去,彌勒內院在欲界天第四層的兜率天,兜率天有內外二院,彌勒菩薩在內院,外院是一般天人住的。這層天在欲界,彌勒內院之外的天人在那裏,五欲等各種美好的事情多得很。我們普通凡夫到兜率天,還是進不了彌勒內院,為什麼呢?因為一到外院,看到外院的花花世界那麼美好,就貪戀那裡的好處,忘記要到內院去,只要耽擱在外院,僅僅是上了天,沒進入內院,就聞不到佛法,還是不行。
無論怎麼說,要發願往生到彌勒內院,是一般學唯識宗發的願。我們老師在世時,也講過唯識,他是跟梅大士學的唯識。梅大士的唯識就不主張往生到彌勒內院,他主張要往生極樂世界,這一層我們要瞭解。
還有些研究教理的人說:我們何必到極樂世界,在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的國土修行成就不是很好嗎?這也是不懂。在這個世間學佛不是學不成,斷見惑之後,小乘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才能證阿羅漢果;修大乘佛法要成佛,得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時間太遙遠了。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只要有信心、能夠發願、再持名念佛,我們這一生壽命完了的時候,就能往生到那裏去,你看這比什麼都快!因此我們看韋提希夫人選擇極樂世界,沒有理由堅持—或者在娑婆世界學,或者到其他的世界去。那都是不切實際的,這一層我們要特別注意。
她選好了以後(因為她所有國土都看過,只有極樂世界最好),就問這樣好的世界怎麼樣才能去呢?不錯!我們娑婆世界太不好了,是五濁惡世,我們凡夫要到極樂世界,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下面就說了:「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要想到極樂世界去,首先必須請釋迦牟尼佛教她:如何思惟、如何正受。什麼是思惟?什麼是正受?請各位看講表三,這張表上,正宗分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淨業,業代表因,有淨土宗的因,才能學淨土宗;第二部分是妙觀,就是正觀,也就是後面講的十六觀;最後講利益,得了什麼利益;這是正宗分裏的三大部分。
一、 明淨業
◎思維法
現在講的這一段,先讓我們認識一下淨業,後面經文還會專門提到。在這裏,韋提希夫人要求佛教她思惟。按照古人註解,要想得好的果報,必得修因。修什麼因呢?有正行、助行。正行是正受,指後面講的十六觀,助行是思惟。現在請各位看表—思惟法,思惟不是一般人用思考、思想,想著某一件事,就叫思惟。思惟有思惟的方法,這裡的思惟是什麼呢?是想到極樂世界,先要具備的第一個條件,怎麼思惟法?表裏說,有依報、正報兩部分:依報是器世間—就是整個極樂世界;正報是眾生世間—佛以外,大菩薩、極樂世界的人都叫眾生世間。根據天親菩薩(天親菩薩在印度非常有名,是唯識宗重要的祖師)所寫的《往生論》,裡面教人觀察阿彌陀佛的淨土。怎麼觀察法?他說極樂世界的莊嚴多得很!歸併起來共有二十九種莊嚴。這二十九種莊嚴,屬於器世間的依報莊嚴有十七種;屬於正報,也就是眾生世間的,一共有十二種莊嚴。
器世間十七種莊嚴,沒時間把每一種都講出來,只舉出重要的讓我們瞭解一下:第一種是清淨莊嚴,什麼叫清淨?我們凡夫在娑婆世界沒有一個人能夠清淨,我們所處的環境,那裏有清淨?放假的時候,大家到山裡看山上的泉水還比較清淨一點,可是山裡的泉水跟極樂世界的水(七寶池的水)那能比呢!何況一流到外面的河流就污染了,海裏的水也被污染。所以我們的世界沒有清淨,在極樂世界到處都是清淨莊嚴,是一塵不染,清淨莊嚴是其中的一種。
還有種種事莊嚴,事就更複雜了,比如我們在娑婆世界所見的事情多得很,包括政治、經濟、社會、一切的一切,每天我們所看的事情太多了,你想想看!我們這世界那件事情是清淨的?那一個國家都亂,可以說在這個世間上找不到美好莊嚴。可是在極樂世界,事事都是莊嚴的,凡是表現出來的:鳥在說法、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在七寶池裡的事物,任何一樁事情都是清淨莊嚴的,這是挑選的第二點。
跟各位介紹最後一條(十七種最後一條),一切所求滿足莊嚴—凡是你所求的都能滿足。我們的世間,你想想看!我們凡夫在這世間所求很多,但是都能滿足嗎?不一定。人人都想做大總統,大總統全世界只有幾個,你求就能求到嗎?不一定的。人人都想發財,錢財有限,每個人都想成為大富翁,這也辦不到。再就是人人都想長生不老,一直活下去,這誰能辦得到?但是在極樂世界,凡是你心裏所要求、所想的事情,都能滿足。就拿壽命來講,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壽命跟阿彌陀佛一樣,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就憑這一點,想想看吧!觀察之後,這些莊嚴,我們這個世間都沒有。所以,想一想,我們不到極樂世界,繼續在這個娑婆世界,怎麼個修法?懂得這個,天親菩薩教一般學佛的人,觀想極樂世界的十七種依報莊嚴。這十七種不必細講,指出這三點,就憑這三點,我們非往生極樂世界不可。
正報莊嚴在極樂世界有十二種,既是講正報,極樂世界有佛有菩薩,佛的正報莊嚴有八種、菩薩的莊嚴有四種,合起來十二種。佛的莊嚴,也不需要全部介紹,這裏舉幾個比較好講、聽起來比較容易明白的幾點:第一個,阿彌陀佛的座位非常莊嚴,我們普通在寺廟看佛的座位已經是不錯了,很莊嚴!到了極樂世界看見阿彌陀佛的座位,隨各人的根器到什麼程度,所看到的座位就不同,譬如說有藏、通、別、圓的差別,小乘是看不到的;到了菩薩的地位,看佛的座位也有大有小(隨著菩薩的程度),不管怎麼看,佛的座位最莊嚴了。還有佛的三業莊嚴,三業是身、口、意,都是莊嚴的。我們這世間,人人都認為自己好,要客觀一點,自己反省一下,我們的身口意,那一點值得舉出來?是清淨的?不必告訴人家,也不必問人家,自己反省一下!口夠不上清淨莊嚴,身體也好、心理也好,都是辦不到。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的三業都非常莊嚴。就舉出這幾點來,讓我們作觀思惟。怎麼思惟法?就是思惟佛的座位、佛的身體、佛的口、佛的心理,無一是不莊嚴。
菩薩有四種莊嚴,這四種莊嚴也不必每一種都說出來。第一種是極樂世界的大菩薩,還是住在極樂世界不動,可是他們可以普遍地到十方世界去,供養十方世界的佛—隨處可以變化到那裏去,這在《阿彌陀經》裏講得很清楚,早上起來「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在極樂世界的菩薩們都有這些莊嚴。
依報、正報合起來一共二十九種莊嚴。這怎麼來的呢?都是阿彌陀佛發大願完成的,才有這些莊嚴顯出來。
這個表用一根線拉出來,另外有四行,這四行就是極樂世界菩薩的莊嚴,特別舉出來。第一種持戒離諸惡,就是持戒莊嚴,大菩薩為什麼要持戒呢?戒律一持,所有的惡事都沒有了,離開一切惡,這是第一種。第二種正定離邪覺,就是入了正定,定為什麼說是「正定」呢?佛家入的定是正定,比如娑婆世界的外道也入定,他們也講覺悟,可是他們的覺悟不是正覺,是邪覺,不合乎道理的。菩薩入正定的時候,有定功就能辨別什麼是正、什麼是邪?自自然然地就遠離邪覺。第三種智慧離顛倒,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有大智慧,有了智慧就離開顛倒,在極樂世界那有顛倒的人啊?沒有。我們這個世間的凡夫,都是顛顛倒倒的,不淨的偏說是淨的;沒有我,把假我當做是真我,這都是苦惱的根源,極樂世界的人及菩薩都離顛倒。為什麼呢?他有智慧,他一看就知道是顛倒,所以有智慧就不會顛倒。第四種總持不失善不生惡,總持是什麼呢?印度文叫做陀羅尼,就是不失善不生惡—善法保持不失,罪惡的事情不發生。
◎正受境
下面講正受境,韋提希夫人請佛告訴她正受境,正受境就是後面講的十六觀,這裏正受境,是解釋「正受」這個名詞。前面思惟就是觀察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十幾種莊嚴,開始思惟,到後來愈思惟愈微細,就到了正受境。正受境就是正工夫,這正工夫就是思惟漸細,細到什麼程度呢?就是自己的覺、自己的想心都沒有了、都亡(亡就是消失掉)了。為什麼覺想自己都感覺不到,可說是沒有呢?就因為定心合境,入了定,心恆安定地在那裏,心與境能夠融合在一起,也就是無有分別的時候。覺想雖然亡(亡是不起作用,覺也好、想也好,這個時候都不起作用,只是定在那裏),心與境融會在一起。這兩點—思惟與正受,是韋提希夫人請求佛教她。下面佛發出微笑,然後教韋提希夫人怎麼用功的方法,這要在下次繼續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