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廣蘭整理 八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6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講座的各位同學們,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一頁,從第四行下面最後二字開始,經文先念一遍:
國太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蒲萄漿,密以上王。爾時大王,食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
上次說:佛的堂弟調達,教唆阿闍世太子殺父親,他自己要殺害釋迦牟尼佛,他們兩個約好,一個做新國王,一個做新佛。因此兩人就分別去做五逆大罪,阿闍世太子照調達的意見去辦,把父王關起來。
至於提婆達多(就是調達)怎樣陷害佛呢?他叫阿闍世太子,放出五百頭大象,印度是有很多象的,放出大象來攻擊釋迦牟尼佛,想把釋迦牟尼佛殺死。當時釋迦牟尼佛入定—入慈悲大定,在入定中,右手伸出五隻手指,在五百頭大象一看,就是五頭猛獅出來了;獅子是獸中之王,看見五頭獅子出來,五百大象馬上跪下來,不但不來殺害釋迦牟尼佛,反而向釋迦牟尼佛跪下下拜。後來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弟子們說:「我的手指那有獅子?只不過是手指而已。」佛是用慈悲的手伸出來,在對方的象眼裏看就是獅子,由此可見邪惡的力量再怎麼大,抵不過慈悲,慈悲心一發出來,可以勝過一切邪惡的力量,這是一樁事情。後來調達還不死心,有一次想用很毒烈的藥,放在自己的手指甲裏,準備到佛那裏去禮佛拜佛,我們知道拜佛,普通是用兩隻手捧著佛的腳,他想在兩手捧佛腳時,趁機會把藏在指甲裡的毒藥放出來,想把釋迦牟尼佛毒死。這個用心非常毒烈,他還沒到釋迦牟尼佛那裏去,就在半路上,地馬上裂開來,整個人就陷到地裏面。佛經講他當生的身體下陷地獄—火徹地獄,這是他的結果。
說到這裏,天台宗祖師有一條註解很重要,祖師深怕我們學經的人看到這裏,對調達及阿闍世太子發生嚴厲的指責,認為他們不對。他就註出來,註出什麼?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都是大權示現。所謂大權示現,都是大菩薩表演給凡夫眾生看的,不這樣表演,凡夫眾生看不出因果這麼明顯。再者釋迦牟尼佛說法,他的方法多得很,比如講這部經的時候,不是僅僅用口頭講,也安排好種種事實,讓聽法的人看得清清楚楚,增加他們的印象,讓他們聽得非常深刻。所以,開始的「發起序」中有逆子、有調達這種大逆不道的徒眾(跟釋迦牟尼佛學的徒眾,都是佛說法非常善巧的一種示現),我們要瞭解這一層。以上兩點是補充上一次講的。
今天開始這段經文:「國太夫人」,這裏講太夫人,原來是國王的夫人。既是太子把父王關閉起來,自己做了新王,國王自己有夫人,他的母親就叫太夫人。國太夫人「名韋提希」,韋提希也是印度文音譯過來的,中國字的意思是思維。思維是什麼?一個人很善於用思維的能力,就是說她的思維、思考力很強,也就是她遇到任何事情,想得很好很週到,印度文叫韋提希。
她「恭敬大王」,大王的大字,古人讀「太」;後來人家認為這個「大」字不夠尊敬,下面再加一點,才有個「太」字。其實在古時,「大」字就是「太」字,讀音也就讀「太」;現在有了另外一個太字,一般讀法就讀「大」,不讀「太」,甚至有人讀「待」,我們不讀「待」,我們按現在的讀法。這個大王是指韋提希夫人的丈夫,就是原來的國王,她對他非常恭敬。古時中國也是如此,不論是平民也好、是有地位的人也好,夫妻是相敬—互相恭敬。不像現代夫妻,大前提是夫妻相愛,把「愛」字放在前面,比如現在大陸上,夫妻互相稱呼—先生稱太太、太太稱先生,都是講相愛的人—愛人,以愛為前提。古時候是講互相尊敬。韋提希夫人對她的先生,也就是大王,非常恭敬,恭敬裏面當然含夫妻情分在內。
其時大王被不肖的兒子關起來沒飯吃,所以她想辦法要送東西給大王,維持他的生活。國太夫人想:照這個樣子下去,不到幾天,大王會在裏邊餓死。她腦筋動得快,任何人都不准進去,當然任何人都不能把吃的東西帶進去,她本人要是明顯地拿著吃的東西帶進去,那兒門禁森嚴,要經過檢查,也不會讓她帶進去的。那怎麼辦呢?她就想個辦法,下面就是她的辦法。
「澡浴清淨」,她先把自己的身體洗得乾乾淨淨的,澡浴是洗個澡、洗洗手等等,洗得很清淨。然後「以酥蜜」塗在自己身體上。酥蜜有黏性,可以把別的東西黏上去,然後「和」。這個字,古時候註解,有的說是用麵做的、有的說是用米做的,註的不一樣,總之不外乎這兩種東西。是乾的,就用蜜把它和起來,然後黏在身上。「用塗其身」,就是用酥蜜和,然後黏在身上。黏在身上是貼身的,然後再把衣服穿起來,這個方法非常好。「諸瓔珞中」,瓔珞是玉石做的,在印度那個時候,凡是貴族、王族的人,尤其是婦女的裝飾品,佩帶在身上的很多。瓔珞裏面有孔,兩頭是空的,既是有孔,她想個辦法,她想到老王只是吃乾加上酥蜜,口渴怎麼辦呢?「盛蒲萄漿」,蒲萄漿就是葡萄汁,葡萄汁是液體,要裝在瓔珞裏面,先把瓔珞一頭用臘封起來,然後把葡萄漿裝進去,裝進之後,再把另一端用臘封起來,她身上有很多瓔珞,每個瓔珞都盛葡萄漿掛在身上。衣服裏面的身上有蜜,掛在身上的瓔珞裏面盡是葡萄汁,這樣「密以上王」。她是國太夫人,新王雖然交代不准任何人進去,但是國太夫人可以進去。她沒有講要把吃的東西、喝的東西帶進去,守門的那些衛士們,一重一重的關卡都通過了。到了裏面就把衣服及瓔珞打開,密以上王,很祕密地來獻上給國王吃,然後再喝漿。
國太夫人進去以後(一層一層、一道一道的關卡都通過了),到了裏面把藏在身體裏吃的東西拿出來。「爾時大王」,就在這個時候,關在裏面的國王,「食飲漿」,吃了酥蜜和的,吃完後再喝葡萄漿,吃飽了,也喝足了,然後「求水漱口」,叫國太夫人找點水來漱漱口。「漱口畢已」,漱口完畢之後,「合掌恭敬」,一般最常用的禮節是合掌,很恭敬地合掌「向耆闍崛山」,就是佛說法的地方—靈山。「遙禮世尊」,遙遙地對著耆闍崛山禮佛,世尊就是佛。「而作是言」,然後就對佛說了。
「大目犍連」,大目犍連尊者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神通第一,佛弟子之中最有神通的。「是吾親友」,是吾親友有兩種講法,第一種講法,目犍連尊者在沒有出家之前就是國王家族的人—一個別親,這是講「親」,他們有親戚關係,目犍連尊者出家之後跟釋迦牟尼佛學,國王平常也是跟釋迦牟尼佛學佛,就是同門了,變成同門—志同道合是「友」,這是第一種講法,親是親,友是友。還有第二種講法是親友的「親」字,是指很親近的,「友」是道友,這個道友不是普通道友,是很接近的、常常親近的道友,這是第二種講法。雖有後面的講法,但是前一種講法是古代祖師註解的,當然有他的根據,我們就遵循前一種講法,那就是說「大目犍連尊者既是我的親戚,也是修道的同修道友」,這個關係就不平常。
「願興慈悲」,希望大目犍連尊者興慈悲—發發慈悲心,「授我八戒」,傳授給我八種戒條。一般受菩薩戒的人都知道,受菩薩戒定時要持八關齋戒,八戒就是指八關齋戒。老王吃過飲過漿之後,他想到雖然餓不死,但是在這裏不是安全的地方,想到生命隨時都有危險,既是有這種遭遇,有這種危險,那趕快要受八戒—受八關齋戒,受了八關齋戒,學佛得了道,那就不怕,死也不怕了,是這個用意。
經文裏講到「求水漱口」,本來我們吃飯之後,刷刷牙、漱漱口,這是普通的事情,為什麼要特地在經裏說出來呢?有它的特別意義:在禮佛之前,身口意三業都要清淨。所以剛吃了東西之後漱漱口—表示口業清淨;然後合掌—身業清淨;口業、身業出自心地,一心恭敬—意業清淨。漱口表示三業清淨,這才說得上恭敬禮佛。
◎八戒
老王求大目犍連尊者來替他授八關齋戒,什麼是八關齋戒?當然在座有些受過菩薩戒的老菩薩都知道,有些是沒有受過菩薩戒的,我們講一下。請各位看講表,八戒即八關齋戒,經文裡的八戒,就是八關齋戒。八關齋戒的「關」字怎麼講?關是把門關起來,門關起來幹什麼?免得外面的小偷、強盜跑進來,有這個用意。受戒時,八關的「關」字是把一切邪惡、一切罪惡的事都關閉起來,不讓任何罪惡的事情發生叫「關」。
齋戒—齋是齋,戒是戒。先講戒,戒有八條,前面五條是我們一般受的五戒。
(6B)
但要把五戒中的「不邪淫」改為「不淫」。還有「不自聽觀歌舞」,守八關齋戒的日子,從早晨到晚間,不管有事情、沒事情,不能唱歌,是好歌也不能唱;更不能跳舞,自己不歌不舞,也不能到別處聽人家唱歌、看人家跳舞,自己不能夠歌舞,也不能到外面聽人家表演,這是一條。加上「不塗香華鬘」,塗香是什麼呢?在印度那時候的習俗,總要在自己身上裝飾,塗上一些香味香料。華鬘是印度的風俗,用繩子串了很多很多花,結成叫做鬘,用串起來的花裝飾自己—戴在身上或戴在頭上,叫華鬘。使自己遍身又是花又是香,普通人是這樣。守八戒就不可以,既不能塗香,也不能戴華鬘。還有「不坐高廣大床」,不坐包括不臥,無論是坐是睡,不能用又高、面積又寬又大的床。不能用高廣大床,因為一些有錢的人把床裝飾得很好、很華麗,又大又高又廣,持八戒的時候,不能夠使用這種高廣大床。合起來一共有八條,叫八戒。
戒律是八條,齋是一條—「不過中食」,一般講過午不食。古時候沒有鐘錶,以太陽的陽光為標準,以竹竿豎起來的日影子來說,日影子偏了,就是過中。不要過中,拿現在來說,不要過中午—超過十二點;十二點以前吃飯,叫午齋,過了中午十二點以後就不能再吃東西了,叫「不過中食」,這一條算是齋。
八關齋戒有時說八條、有時說九條,怎麼算法?有一種講法,在小乘有一派把八戒後面的兩條「不戴華鬘塗香」及「不坐高廣大床」,二者合併,內容相似,一樣莊嚴。數目算起來是七個戒,加上「不過中食」這一齋,就是八關齋戒,合乎「八」的數目字。不這樣講的話,八戒就是八條戒,加上一齋合併起來就是九條。因此在「不過中食」這一齋後面有說明:「戒八齋外、戒七齋內」,戒如果是八條,齋就另外計算;如果戒併為七條,這一條齋就計算在內。八條戒變成七條,小乘有一宗叫俱舍宗是這樣講法;另外的成實宗是八條,大乘的講法也是八條,稍微有點不同的。
其中的五戒稍微說明一下,我們知道在家學佛先是皈依,有的在皈依時,同時受五戒,有的皈依一段時候,自己認為可以守五戒了,再受五戒。在家五戒第一是不殺生,第二是不偷盜(就是不偷人家的東西),第三是戒邪淫,第四是不妄語(不打妄語),第五是不飲酒,一共五條。五條當中特別要說的是戒邪淫這一條,因為在家人受了五戒,在家人無論是男是女,結了婚後,守五戒是戒邪淫而已。夫婦為了要傳宗接代,正淫是不戒的;不過,每個月也有特殊的日子,夫婦要戒正淫(不是常常的),平常要戒邪淫。八關齋戒不只是不邪淫,而是直接戒淫了。就是在家居士,不論男居士、女居士,雖然結了婚,這一天受持八關齋戒的話,就要戒淫,不只是邪淫,這一條要特別說明。
為什麼國王被關起來,想到要受戒呢?戒,一般人不瞭解,以為守戒很麻煩,很不好受,約束自己,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其實懂得佛法就知道,戒是一種清涼法,守戒守得好,心裏就是一股清涼,清涼就能夠去煩惱。煩惱這個「煩」字,懂得中國造字的方法就知道,煩的左邊是火、右邊是頁。頁是什麼?頁字在象形字,就是人的頭,你照象形的字畫出來,照篆字寫出來,就是人的頭。所以心裏一煩時,頭上就滿頭火—一般說的惱火,守戒是去惱火,使火氣沒有,煩惱沒有,一層一層地把煩惱降下去,心裏能得一股清涼。
懂得戒的理,守戒的時候就是一種享受。所以佛法的方法很多,總歸起來不外乎三個字—戒、定、慧。戒是守戒,持戒持得工夫好,能夠幫助我們入定,入定有了定功,就能開發智慧。這個智慧是我們本有的,雖是本有,可是凡夫心一天到晚亂糟糟,行為也沒有約束,那就沒有定。沒有定,本有的智慧就彌封起來,發揮不了作用,那裏有什麼智慧?所以學佛最重要的三個字,就是持「戒」、得「定」、開「慧」。我們瞭解戒非常重要,我們既是學佛,能夠持八關齋戒當然好,不受八關齋戒,持五戒也好,特別在心理方面,平常守五戒,受八關齋戒時,心裏更清淨了,在守戒的時候,心裏是一片清淨,當下就是一種最大的享受。
我們還要瞭解一條,眾生從無始劫以來,造的善業、惡業多得很,造任何業都變成一個生死的種子,就是生死的因;除了生死以外,還有其他附帶的,比如我們在人世間種種的遭遇,都是過去種的因。但是因要變成果的話,只有因不能變成果,中間還要有各種緣。緣有很多,一下子無法講那麼多,只要知道有種種緣就是了。有因有緣然後和合起來才能結果,假如只有因,而緣不具備,它就不會結果。譬如電器用品,電是電力公司輸送進來的,還要有緣。要使用電扇乘涼,要有電扇;要使用電燈照明,要有燈管,這些都是緣,沒有這些東西,沒有風,也沒有光。我們人世間,像現在又是天災又是人禍,種種兇殺案件、被人家偷盜搶劫這些事情,都是因緣和合。假使說,我們在持戒當中,把這些緣斷絕了,拿持不殺戒來講,持不殺戒持得乾淨,天下所有的殺業與我無份,儘管過去種了很多殺業的因,現在絕緣了,電接不上,因此這些災難就跟我們沒有關係,由這一條可以體驗出很多條來。戒律持得愈清淨的話,我們雖然還在五濁惡世,我們就能得到清淨平安,在修道方面就能夠精進修道,有這些好處。
◎持八戒意
我們看持八關齋戒的用意,五戒、各種戒多得很,為什麼國王要求受持八關齋戒呢?八關齋戒就是我們在家人持出家戒,持出家戒持得非常清淨,利益非常大!各位請看講表—持八戒的意義。持八戒「用心起行極細極急」,就國王來講,他要求持八戒—八關齋戒,從自己持戒的心來講,非常微細,世間任何杜絕罪惡的事情,都要把它持得乾乾淨淨,非常徹底,極其細密;再講到持八關齋戒的時機也非常緊急,往往在非常危急的時候,要持八關齋戒。我們都知道,佛常講「人命在呼吸間」,一個人不管年齡老也好、不老也好,誰能保證自己這一口氣目前在,下一口氣還來不來?不敢說啊!一口氣不來,這一生的壽命就完了,受八關齋戒是在非常緊急的狀況受的。既是非常細密,又非常緊急,我們在家人持戒時間不能太長,太長的話,持不好的,所以「唯限一日一夜」,只能受一天的時間。一日一夜是什麼?就是今天早晨授了戒以後,一直到明天天明的時候,八關齋戒的戒體,自然就算是完成了。到明天你覺得不夠,你還要就再受;如果不再受,就這一天就是完成了,只限一日一夜。
受八關齋戒的時候,戒師父一條一條地問,首先問不殺生:「佛子啊!能如諸佛不殺生?」(就像諸佛那樣的不殺生,你能不能受持呢?)受戒的人說:「能持。」這一條就完成了。再繼續問不盜、不淫…共八條,每一條都要說如諸佛,為什麼要說如諸佛?實實在在講,我們凡夫持戒總是不夠徹底,佛是一切煩惱無明全部都沒有了,乾乾淨淨的,真正的清淨;你受八關齋戒就是要如諸佛那樣清淨,所以「引佛為證」,每一條叫你守得像佛那樣,為什麼呢?「以佛習盡故」,因為佛的一切習氣(習氣是指守戒要斷除的那些事情)都盡了,完全沒有了,所以授八關齋戒要引佛為證。老王在那種情況下,生命朝不保夕,非常危急!在緊急狀況下,他要求請目犍連尊者給他授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既是引佛為證,功德怎麼樣呢?「功德超過人天二乘」,不但超過一般人,也超過天上那些天人,也超過二乘—即小乘、中乘,持一天的八關齋戒就有這麼大的功德。
再請各位看經文,國王遙遠地向世尊這樣請求,請求目犍連尊者來給他授戒。佛和目犍連尊者都是有神通的,當時佛也知道了,就叫目犍連尊者去,「時目犍連,如鷹隼飛」,這時目犍連尊者就像鷹隼(鷹是老鷹,隼也是鷹的一類)一樣在天上飛。「疾至王所」,「疾」是迅速,非常快,很快地就到國王被關的七重室內。如鷹隼飛,其實目犍連尊者飛得比鷹隼快得多,不過這裏沒辦法形容,就拿鳥類飛得最快的鷹隼來形容,目犍連尊者用他的神通飛得比鷹隼還快,立刻就到國王被關的地方去;去了之後,就替他授戒,一天一天地授戒。「日日如是」,今天受了戒,到明天戒體就完成了;再要受戒,明天又來,日日如是,每天每天都是這樣,目犍連尊者都飛到那裡去「授王八戒」,教授給國王八關齋戒。
「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同時釋迦牟尼佛又派尊者富樓那(富樓那叫滿慈子,說的法非常好),去給老王說佛法。富樓那尊者也有神通,否則他怎麼進去呢?「如是」,這樣一位是目犍連、一位是富樓那,這二位尊者每天去,一個給他授戒,一個給他說法。「時間經三七日」,經過三七二十一天。「王食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老王吃的是蜜,又能聽到佛法,不但沒有餓死,反而顏色非常平和喜悅。到這裏為止,太子要殺父親的事已經說完了,下面太子要殺母親的事,下一次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