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老師主講八十三年六月廿三日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今天我們開始研究佛說無量壽經,有一張講表,在講經開始之前,請大家先看講表,如果還沒有拿到的,到後面拿一張表來看。
◎因緣–蓮社為淨土道場、淨宗五經學者必修
釋迦牟尼佛說法都有因緣的,每尊佛出世的時候,也都有殊勝的因緣,因此我們研究每部經,都先研究這部經的因緣。首先我們要瞭解,台中蓮社是雪公開始建立的,甚至還沒建立這個道場之前,他老人家一到台中來,所弘揚的法門就是淨土法門,所以蓮社是淨土宗的道場。既是淨土宗的道場,當然以研究淨土經典為主。過去我們已經研究過小本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經,現在開始研究這部佛說無量壽經。這三部經是佛說的淨土經典,一般講淨土三經,指的就是這三部經。我們研究了這三部經,對於淨土宗的理論、修持的方法,以及如何用功夫,我們大概都能瞭解。
廣泛地講,印光祖師常說,無論那一部大經,講到後來,都指歸到淨土法門。法華經也好、華嚴經也好,比如華嚴經講到最後,我們上回剛講完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就叫學的人要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其餘那些大經講到最後,也都勸我們學佛的人要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除了淨土經典,各部經典都指示要發願往生。淨土三經到後來,淨土宗的祖師又增加兩部,一是普賢菩薩行願品、一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合起來就是淨土五經,還有一部往生論,五經一論是我們要研究的重要經典。這些經典,古時候那些善知識以及學淨土法門的人,不只研究一遍,無論三經或五經,他們研究完了以後,從頭再研究。為什麼?研究一遍以後,過一個時候再研究,就覺得又有以前沒有研究到的意思,現在發現了。因此我們雖然在前面研究過小本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今天開始研究這部佛說無量壽經,它裏邊講的道理,意思更多。多了什麼呢?阿彌陀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發了四十八願,以及他後來怎麼修行、怎麼成功,然後又怎麼度化眾生,這些在無量壽經裏統統都有。所以我們研究這部無量壽經,等於把阿彌陀佛從因地到成佛,全部的歷史都能完全了解。
還有一點,這部經跟其餘的經有點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呢?這部經除了講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從發願到修道成功,整段成佛過程的歷史以外,我們這個世間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一般講經的道場,大概講釋迦牟尼佛的不多,在這部經裏,一開始就講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的全部過程,也就是說,尚未正式講阿彌陀佛之前,先講釋迦牟尼佛,這是很特別的。所以我們研究這部經,除了懂得阿彌陀佛從因地到果地的史實以外,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歷史,在這部經裏也講得很詳細,這是特別的地方。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重要之處,就是這部經裏對於世間、出世間的因果,說得很透徹,說得很多。在一般經典裏,因為一開始就講出世法、講重要的理論,對於因果方面講得比較少,而這部經裏,因果方面講得比較詳細。我們平常念佛(就是正式用功)的時候,除了正功夫以外,助功夫也很重要,助功夫能用得上,最重要的是要明瞭因果。我們在世間辦事、修道、一切的一切,如果能把因果的道理明瞭得很多,時時刻刻把因果的觀念存在心裏,那我們在這個世間,跟人家辦事、看世間的一切現象,大家就用另一種看法,就跟社會一般人的知見完全不同,所以因果非常重要。在這部經裏,對這些因果講得不少,這又是一個重要的地方。
◎入中國時–後漢、曹魏時法華華嚴教未興淨法先傳,趙宋時共十二代譯稱五存七欠
這部經什麼時候傳到中國來呢?早期佛經開始傳到中國來,是在後漢(漢朝有前漢、後漢)明帝的時候,最先傳來的,不是後來那些大經,現在還可以看到的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就是那個時候傳到中國來的。八大人覺經講八條應該覺悟的重點,四十二章經一共有四十二章,都是由各經裏摘出來,彙集成一部經,這兩部都很短。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經,像法華經、華嚴經,都是後來的。我們現在講的這部經在三國的時候傳到中國來,就是在後漢末期翻譯的。這部經雖然是在那個時候翻譯的,實際上,這部經翻譯的本子很多,根據記載裏講,最早從後漢、三國開始,一直到宋朝,這麼長的時間,這部無量壽經一共有十二種翻譯本子,到了宋朝以後,保存下來的只有五種翻譯本,其餘的七種翻譯本都不存在了。今天我們在藏經裏能夠看到的只有五種,這五種之中,內容最多、翻譯得最完善的,就是我們今天研究所用的佛說無量壽經這本翻譯本子。從剛才講的,我們了解,法華經、華嚴經這些大經,都是後來才傳到中國來的,除了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來得最早的就是這部經,也可以說,佛法傳到中國,淨土宗(淨土法門)是最先來的。我們研究這部經,瞭解我們學的淨土法門,這個因緣的確不是普通的,是特別的因緣。既然這樣,我們學這部經就非常有意義了。
這部經是在曹魏的時候,康僧鎧翻譯的,大家都知道,三國時代,劉備在四川,是蜀國;孫權在江南,叫東吳;在中原地帶的,就是曹操,曹操的兒子後來篡後漢,篡了位就變成魏。蜀、魏、吳這三國在歷史上,曹操的魏國稱為曹魏,在那個時候,康僧鎧翻譯這部經。我們學過中國的國文就知道,從周朝到戰國,到秦、漢、唐、宋,歷代的文章,每個時代都有變化的。什麼變化呢?早期的文章,一團的渾淪元氣,非常難懂,你研究早期的書經,書經(尚書)裏的文字艱深得不得了!到了周朝的文字,像左傳,左丘明寫的文字,也是非常難念難懂的,韓文公都講「詰屈聱牙」,念起來就像現在的繞口令一樣,非常難念,這是最早的(韓愈進學解:「周誥殷盤,詰屈聱牙」,詰屈聱牙是文義深奧,艱澀難讀的意思)。戰國時候就稍微好一點,到漢朝又好一點,可是漢朝的文字雖然好懂一點,拿後來唐、宋的文字跟漢朝的文字一比,漢朝的文字,文法上還是很難理出一個頭緒出來。這部經翻譯的時候是三國,還是漢文,文筆非常深奧。那時翻譯這部經的人,都是當時了不起的大文豪,文學修養非常好,這裏邊的文字非常深奧。既是深奧,講文章的章法、科判,也跟一般經典有些不完全相同,這一點各位需要了解。
◎乘教–小乘、大乘(漸、頓)
我們中國後來講經,或註解佛經的時候,有兩大學派:一是法華學派、一是華嚴學派。法華的學派,祖師註解法華經以及講解法華經的時候,還沒正式解釋經文之前,先把經裏的精華要點提出來講,就叫玄義,分為五個部分,叫「五重玄義」,這是法華學派,後來叫天台宗,天台宗的教義,這個學派就講五重玄義。華嚴學派,註解華嚴經的祖師,就把華嚴經裏的要點分做十個部門,提出來先講,叫「十玄門」。後來,凡是天台宗講法華經,就守住他的規矩,華嚴宗講華嚴經,也是守住他的規矩。其他各宗講其他的經可以選,講五重玄義可以、講十玄門也可以。但那適合少數人,有研究性質的情況,如果對大眾講的話,大家對經裏的內容還沒了解,先講玄義或玄門,反而不契機,所以也有這兩種都不採取的。我們老師在世的時候講經,他老人家除了講華嚴經守住那個規矩,講「十玄門」以外,其餘講別的經,大致都不採取這兩種方法,就是一開始就講經文。
雖不講五重玄義,關於這部經是屬於大乘或小乘,這要講一講。因為我們普通講三藏十二部,是講藏經的分類,如果按照佛的教法,要契合學者的根器,分成兩大類:一是小乘、一是大乘。小乘在藏經裏叫「聲聞藏」,什麼叫聲聞藏?釋迦牟尼佛那時候到處說法,跟隨他的那些常隨眾,釋迦牟尼佛無論在那裏講任何的法,那些常隨眾就是那些比丘,就是跟佛學的聲聞眾,這些聲聞眾之中,有學小乘的,小乘是根據四諦法門,四諦就是苦、集、滅、道,「苦」是知道世間那些苦的狀況(苦果);苦從那裏來的?是由招「集」來的(苦的原因–苦因);把苦解除掉以後,得了什麼好結果呢?就是「滅」;要得到「滅」的結果,有什麼方法呢?要修「道」,有修道的方法。學「苦、集、滅、道」這四諦法,就能夠了脫六道輪迴的生死苦,這是小乘。還有比小乘根器要高一點的,就是中乘,那是學十二因緣法的,統統包括在聲聞藏裏面。除了聲聞藏以外,就是大乘法門了,大乘法門在藏經裏叫做「菩薩藏」,菩薩藏就是大乘。我們這部經屬於大乘,屬於菩薩藏。
大乘當中的菩薩藏,同樣是學菩薩的,有逐漸的「漸」,比較慢,另一個是「頓」,分成頓、漸這兩部分,各位看這張表就知道了。我們這部經屬於頓教,為什麼屬於頓教呢?它跟漸教有所不同。漸教是一步一步的,沒有到那個程度,學高的法,他學不懂,譬如小乘的法門還沒學得完全,就學大法,他學不了。那麼「頓」是什麼呢?馬上用得上,這叫「頓」的頓教。淨土法門不但是大乘佛法,而且是頓教。怎麼說是頓教呢?比如我們現在學持名念佛,其他普通法門學菩薩道,是多生多劫一步一步地來學,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夠成功。我們就這一生,這一生念佛能夠成就往生的話,就能出三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生就能成佛,這是頓法。
現在我們在這個世間,大家都是凡夫,一聽到淨土宗的念佛法門,為什麼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相信呢?我們都相信,但是有些人,你跟他講,他不肯相信,即使是學普通法門的那些人,他也不相信。這就是一個頓、一個漸的關係,他不是屬於頓根(頓悟根器)的人,他沒辦法接受的。我們現在一聽到這個法門,馬上就願意求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呢?我們雖然還在凡夫的地位,我們就感受到在這個世間生生死死的痛苦,太苦了!受不了!因為厭惡生死大苦,厭離的心非常懇切,因此一聽到這個法門,馬上就能相信、就能接受。為什麼這樣呢?我們絕對不是這一生才開始學的,而是在過去多少生以來,我們都接觸過大乘佛法;念佛法門也不是我們這一生才開始接觸的,過去就接觸過。所以現在一聽到佛法,當下就能夠相信,就願意照著佛法來學。這也就是說,我們還是徹底的生死凡夫,一發心就願意學,學得好,這一生馬上就能夠完成往生的這種願,這就是頓,這包括頓悟一些就能夠成就,這是一個大乘頓悟的法門,這部經就是這個法門。
◎經題–佛說無量壽經
前面該了解的,我們做個簡單介紹,介紹完以後,我們不講五重玄義,但是佛經的經題需要講,五重玄義裏都有解釋經題,因此佛說無量壽經的題目,我們要講一講。佛經取題目的時候有一些規矩,譬如說,有的按照「人」來取經的題目;有的按照佛所說的佛法,以「法」來取題目;有的按照「比喻」來取經的題目;說起來一共有七種–有七條規矩,這不詳細說了。這部經的題目叫「佛說無量壽經」,經題有特別的、有共通的,共通的是佛說無量壽經的「經」字,這是共同的題目,無論那部經,都叫做「經」;特別的是單指這部經來講,就是「佛說無量壽」,這是特別的題目。這部經是根據人來取題目,「人」指的一個是佛、一個是無量壽,上面的「佛」是指能夠說經(說這部經)的人,就是釋迦牟尼佛;下面的「無量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那尊佛的名字,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無量壽佛,「無量壽」是意譯,小本阿彌陀經照梵文音譯,叫「阿彌陀佛」。「佛、無量壽」這兩者都是人,因此這部經是以人為經題,以人來取名,這是經的題目。
上面的「佛」字,指的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的「佛」字,按照梵文翻譯,本來叫做「佛陀」,簡稱「佛」,「佛」的中國意思就是「覺」。為什麼叫「覺」呢?凡夫眾生有兩種障礙,「覺」是根據破除這兩種障礙來講的。我們眾生的兩種障礙是什麼?一個是「煩惱障」,什麼叫煩惱呢?包括貪求世間種種的名聲、地位、錢財、一切一切……這就是煩惱。我們眾生就是被這些煩惱障礙了,我們的本性才透不出來,本性被煩惱障住了,我們才有生死啊!要把這個煩惱破除,一定要會覺察。為什麼要覺察呢?祖師說個比喻:煩惱障這個煩惱,就等於小偷一樣地賊害我們,像小偷一樣地侵害我們,我們要是能夠覺察得出來,知道小偷是什麼企圖,小偷就無能為力,就沒辦法來侵害我們了;佛法講的覺察,我們能夠覺察這些煩惱,就能把煩惱這個障礙破除掉,一破除煩惱障就了生死了,在六道來回的生死輪迴就能夠脫離,這是就覺察來講。
破除煩惱障以後,還有一個「所知障」。世間的這些事情,我們都應該知道,卻有很多不知道,小至我們本身的生理、心理這方面的事情,大至外面的自然界–地球、天空裏那些星球、三千大千世界以外又有多少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世界,本來我們應該都知道的,而我們現在都不知道。科學家們研究,把他們發現的那些事情講解給我們聽,我們還聽不明白呢!為什麼呢?我們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所知障,我們應該知道而不知道,這就是一種障礙,叫做所知障。有了這種所知障,對於這個世界,看各種事情看不明瞭,善的事情、惡的事情,看不清楚,不善不惡的事情,也看不清楚。這樣的話,要行菩薩道,怎麼度化眾生呢?沒辦法度化眾生。一定要把這些事情都了解,所以學菩薩道要開智慧,就要把所知障破除掉,你開一分智慧就破一分障礙,你破了一分所知障,你智慧就開得更多,破所知障就是覺悟。佛的「覺」,前面破煩惱障,叫做「覺察」,破除所知障,叫做「覺悟」,換句話說,你悟了,原來你不明瞭的,你現在瞭解了,這叫做覺悟。
這兩個「覺」:覺察,小乘人證了阿羅漢果,他能夠辦得到,脫離六道了;學菩薩道度化眾生,他要懂的事情、道理很多,他是覺悟。這兩者都要學,這兩者學到最究竟的時候,一方面覺察,使自己從六道生死能夠脫離,一方面把所有的事情跟道理,全部都能夠徹底覺悟。菩薩還不到徹底的時候,到了最徹底、最圓滿,那就成了佛,佛把這兩者都能用功夫用到最圓滿的地步,一方面自己覺悟、一方面幫助眾生讓眾生覺悟–自覺覺他,覺到最究竟圓滿–覺行圓滿,這就成了佛!所以佛的「覺」是一方面自覺、一方面覺他,覺他就是度化眾生,到了這兩者都圓滿的時候,就成了佛,佛的「覺」是這麼講的。他是「大覺」,就是把煩惱障、所知障,全部都破除得乾乾淨淨的,這就是佛。釋迦牟尼佛就是在這方面完全大覺悟了,我們也叫他「大覺世尊」。
再來,「說」是說法,你看這個「說」–佛說,為什麼是佛說呢?釋迦牟尼佛說的。我們一般講,經、律、論三藏,經是佛說的,但這是一般講法。實際上,「經」也有不是佛說的,那是誰說的呢?根據祖師講,在藏經裏就有一些,譬如有大菩薩說的,還有「諸天」–天上的天帝說的。有大菩薩說的、有諸天說的,經過佛的印證,佛證明他所說的如法,說的是正確、是對的,那也算是佛說的。但是講的時候,不是佛親自說的,有這些不同。這部經是佛親口說的,這與別的菩薩、別的諸天所講的而由佛證明,那又不同,它是由佛親口說的。
下面是所說的佛(所說的人),就是「無量壽」,這部經叫無量壽經,一共有十二種翻譯的本子,有的本子也叫佛說阿彌陀經(小本的是阿彌陀經,大本的有一種本子也叫阿彌陀經)。阿彌陀是梵文的名稱,按照「阿彌陀」來講,包含的意思比較廣,比如阿彌陀經裏講「阿彌陀」這三個字,是無量壽、無量光,包括這兩種涵義,除了「無量壽」以外,還有「無量光」–光、壽這兩者。這部經叫無量壽,是注重「壽」–這尊佛的壽命是無限量的,是就這方面來講。實際上這尊佛,他一切都是無量的。現在講無量壽的「壽」,壽指壽命來講,我們娑婆世界,在三界之內的眾生,壽命都不相同。人間的壽命,現在不過是幾十歲、一百歲,最多也不過是一百幾十歲;天上的壽命就長了,但是再長還是有限度的。阿彌陀佛的壽命是無限量的,不過這個無限量,實際上還是有限量,只因為我們凡夫眾生的心量很小,這尊佛的壽命長到什麼程度?我們看不出來,就我們凡夫來講,是無限量的。
就成佛以後來講,他這尊佛的壽命也是有限量,成佛以後壽命還有限量?那成佛成什麼意思?這要分清楚!佛的壽命分開來講,成了佛有三種身分,這三種身分是什麼呢?一是法身、一是報身、一是應化身。法身是什麼呢?我們每個眾生都有法身,我們沒有成佛,不管成佛、沒有成佛,在這三界六道之內,無論那個眾生都有法身,法身無處不在的。比如說罪大惡極,墮到地獄道的眾生,他也有法身,如果他沒有法身,他就沒有成佛的希望,他有法身。無論你在那裏,在地獄、在畜生道、在鬼道、在我們人間、在天上,法身無處不在,成佛當然不必說啦!那裏都有法身,無處不在的。既是無處不在,談不上壽命,這是永恒的、常久的,空間都沒有限制,時間那有限制呢?所以法身的壽命是永恒常住的,真正是沒有限量的。
再講報身,報身是什麼呢?我們現在沒有報身,成了佛以後才有。成了佛以後,那就是我們所念唱的讚佛偈裏所讚歎的佛,讚佛偈講的阿彌陀佛指的是報身佛。那個身體最大了!「白毫宛轉五須彌」,「須彌」是須彌山,須彌山在那裏?我們連看都看不到,一座須彌山大得不得了,我們看不到啊!他眉間的白毫宛轉盤繞起來,有五座須彌山那麼大!可想而知,佛的頭有多麼大,整個佛的身體又多麼大啊!這是佛的報身。報身我們看不到,每尊佛成了佛之後,他的報身就是那樣。報身包括身體、壽命,佛的壽命永恒存在,沒有結束的時候,這是指報身來講,報身壽命是永恒、常住的。
應身佛是應化的,所謂應化是什麼呢?應身佛是就眾生來講的,某一個空間、某一個時代的眾生因緣到了,他應該感應到這尊佛來教化他。比如說在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那個時候出現到世間來了,一直到現在,我們還感受到釋迦牟尼佛的教化,這還是釋迦牟尼佛的因緣,就這個因緣來講,這是應化身,應化身有應化身的壽命。阿彌陀佛的「無量壽」所指的壽命,是以佛的應化身來講,他的應化身的壽命跟其他的佛不一樣。比如說,釋迦牟尼佛示現在印度的時候,他的應化身是八十歲就入滅(滅度)了;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他的壽命呢?釋迦牟尼佛在那個時候講小本阿彌陀經的時候,就講「今現在說法」,就是講阿彌陀佛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說法。你看,我們現在,釋迦牟尼佛早就入滅了,應化身早就入滅了,那個無量壽佛,現在還在那裏說法;不但現在還在說法,他的應化身是無量壽,我們將來壽命完了的時候,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他還在那裏說法,我們現在還算不出來多麼長的時間,他一直還在說法。不過說著說著,他既是應化身,也有結束的時候,所以這個無量壽,是有限的無量壽,這是指應化身來講。
我們到極樂世界,成了等覺菩薩,等於成了佛以後,阿彌陀佛還在那裏,將來他也要入滅,他入滅的時候也特別,不像我們娑婆世界,還要經過釋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滅法,然後彌勒菩薩才來成佛;他那裏沒有滅法的時候,阿彌陀佛發願,他入滅之後,接著是觀世音菩薩繼位來成佛,觀世音菩薩將來也是無窮無盡,到觀世音菩薩入滅以後,由大勢至菩薩再繼續成佛,所以那個世界一直有佛在度化–教化眾生。說這個幹什麼呢?我們研究淨土宗,把這些教理說得清清楚楚,以後遇見人家沒把這個說完全,只講應化身這方面,你說他講得不對,他又說的對,你說他對,他又沒說得完全,那對我們就有些影響了。所以我們必得把法身、報身、應化身全都了解以後,教理都明白了,然後不管人家怎麼說,他說到那裏,我們都了解。學這部無量壽經,學無量壽佛,我們學的人也得無量壽。正式經文下次開始講。
*康僧鎧:梵名僧伽跋摩,譯成中文叫僧鎧,鎧是鎧甲,即精進之意,斷煩惱證菩提要精進。於曹魏嘉平之末來中國,在洛陽白馬寺譯本經。因從康居國來,故稱康僧鎧,實際他是印度人,路過康居國。(道源長老講述無量壽經講記)
*五存七欠:一、無量壽經:二卷,後漢安清譯(已亡)。二、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四卷或二卷,後漢支讖譯。三、佛說阿彌陀經:二卷,內題曰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坊本之表題曰大阿彌陀經。四、佛說無量壽經:三卷,曹魏康僧鎧譯。五、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曹魏帛延譯(已亡)。六、無量壽經:二卷,西晉竺曇摩羅譯(已亡)。七、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一卷,東晉竺法力譯(已亡)。八、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佛陀跋多羅譯(已亡)。九、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寶雲譯(已亡)。十、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曇摩蜜多譯(已亡)。十一、無量壽如來會:二卷或三卷,唐菩提流支譯,大寶積經第五會即彼經十七、十八之兩卷。十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趙宋法賢譯,此中第二、第三、第四、第十一、第十二之五譯存,餘皆亡。五譯中為正本而讀誦講敷者,僧鎧譯之無量壽經也。(佛學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