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徐醒民老師→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六)

各位大德、各位同修︰請翻開經本二百零九頁,第一行「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今天是農曆新年之後開始與各位研究這部經,在此恭祝各位在新年之後萬事如意、法喜充滿。


念佛圓通章


方才念這一段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的一段經文。這圓通章在二十五圓通裡非常重要,為什麼呢?我們這裡是淨土宗的念佛道場,這二十五圓通本來是每一個圓通都能成就的,那些大菩薩各人講他們自己是從那一方面得到成就,但是,在這些之中,最好的、最適合修持的方法,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圓通章的好處在那裡呢?它講念佛的方法,講得非常詳細,這對於我們修念佛法門特別重要!因此,淨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師 印光大師,特別把這章經書列為淨土宗的一部經。本來淨土宗有三經: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小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這是「淨土三經」。印光祖師加入這一章(念佛圓通章),及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成為「淨土五經」。由此可以想見這章經是多麼重要,所以我們就要多花一些時間來研究。


經文分成以下幾段。從「大勢至法王子」開始到「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是第一段。這是用「作禮」這一段作為這一章經文的開始。第二段是從「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到「超日月光佛,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這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說他過去修行的歷史。從「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一直到「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是第三段。從「若眾生心,憶佛念佛」開始,到「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是第四段。最後從「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一直到「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是第五段。


念佛譬喻


今天開始就接著上回講的第三段,這是講比喻。要記住,這章經講的是超日月光佛教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是講「正定」。不論那一宗,都要修「正定」。就這部經來講,叫「楞嚴大定」,也就是要修楞嚴三昧。


念佛三昧是指得了「定」,得到果了。換句話說,要得到這個正定,前此提到的二十三個圓通都各有方法,而大勢至菩薩從超日月光佛得修正定的方法,是由念佛入手的。也就是說,他是從念佛得到了三昧。


譬如上回講的一段:比如有兩個人,以甲、乙為代表,當兩個人分開沒有在一起的時候,甲專門想乙,而乙卻專門忘記。提到「忘記」,就要注意了,這說明乙和甲是有密切關係的人,如果沒有關係的話,乙怎麼會忘記呢?乙之所以會忘記,可見他們原來就認識,因為若不認識就談不上忘記。要知道這個「忘」跟「記」是相對的,普通人對於一椿事情,有時候會忘記,有時候會想起來,經上講「一人專忘」,「專忘」就是一直沒有想起來。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若,作「好像」講。逢,是遇見。不逢,其實未遇見。這兩個人中,甲一直在想念著乙,想著想著,就出現相了,好像就看到乙了,而實際上並沒有遇見乙。如果我們研究一個人的心理,當他對某一個人時常在想念時,想著想著,好像想的那個人就出現了,這叫「若逢」。實際上是「不逢」。也就是根本沒有遇到。這說明了甲是「專憶」,專門在想,而且想得那麼懇切。至於「或見非見」的「見」跟下面那句的「逢」是不一樣的,「逢」是想出來的,是想像的,而「見」則是有時候真的見到了,但是卻又「非見」!為什麼真見到卻又「非見」?甲看到了乙,但是乙卻沒有見到甲,這兩者當面錯過了,叫做「非見」。上回講到這裡為止。


二人相憶


今天開始講「二人相憶,二憶念深」。這跟上回那一段情況就不同了,怎麼說呢?前面講一個人專門在想念,另一個被想念的,就專門忘記,這是一個憶、一個不憶。現在這個「二人相憶」就不同了。甲乙兩個人,甲想念乙,乙也想念甲,互相想念。「二憶念深」 兩個人不但互相想念,而且念得非常深沈,不只是膚淺地在想而已,而是一有了念頭,就相互想到對方,這樣彼此就能夠見得到。而前面經文說到一個憶,一個不憶,這樣是碰不到面的;「或逢不逢」那是甲一個人想出來的;「或見非見」,那是甲真想到也見到乙了,但乙還不認得,所以那樣的狀況,還是沒能見到。而這「二憶念深」,是說就能見到面了。這個「念」字,是指只要甲乙兩者互相憶念的話,一念之中就能見面的。


這裡還只是講比喻而已,到後面講到就會知道了。經文講的「如是」指的是「二憶念深」。這兩個人只要彼此都想念得很深刻的話,不但現在能夠見到面,而且「從生至生」  從這一生到來生,以至於再來生,生生世世都「同於形影」。形,指我們的身體、形狀。影,指的是什麼呢?譬如我們站在這裡,日光或燈光把身體一照,就有一個影子變出來了,而這影子與身體是不能分的,所以說「如同形影」。


不相乖異


「不相乖異」是說這兩個人只要互相都能夠想念的話,從這一生到來生,生生世世就像一個人的身體跟他的影子一樣,不相乖離,是分不開的。「乖異」是「分離」的意思。為什麼這樣呢?世俗人不也常常講「三生有幸」嗎?三生是指過去、現在、未來,若三生都能夠在一起就是很幸運了。但講歸講,普通人並不明瞭是什麼道理。就佛法來說,「三生有幸」就是三世都有緣分。


一個人和他的家人、朋友以及一切人相處,都是緣分啊!尤其是家族、家庭關係,就中國文化來講是天倫,就佛法來講是最親密的一種緣分啊!不管是好的緣分,是不好的緣分,總而言之,緣分就是在這裡!從這一點看的話,世間很多「冤家」總是碰到一起,好的緣分也碰在一起,總之都是一個「緣」字。


這一段經文所說的情境跟前面那一段不同。前面一段是不見的,這一段是能夠見了。而所以能見就是因為能夠相互的憶念。要知道「憶」就是「想念」。想,是思想。我們修持名念佛的,對這個要注意了!這非常重要。怎麼說呢?一般而言,我們念佛,是用口念出聲音來,然而除了口念之外,心裡也要念啊!心要用在上頭啊!若只是口念,沒有心在那裡思想的話,念的就不實在。以「念」字來說,中國人造這個字,根據說文解字:「念,常思也」。「常」是經常的常,不間斷地。「思」就是思念、思想。要知道,「思」就不是用口,而是用這個思想,即一般人所說的用「腦力」,以佛法來講,就是用「第六識」。思想在起作用,在思維,這才是「念」啊!對這一層,我們念佛人要特別注意!假如我們只注重口出聲念佛才叫念,口不念佛的時候就是不念的話,那我們一天能念多少佛啊?必得要懂得這個「念」字,心裡要時常掛著、想著。所以祖師就開示︰「佛號必得要從心裡起來,口裡念出聲音來,然後再聽回心裡去。」這個意思就是教我們要用心,不用心的話,念佛的功德不知要減多少!所以,念佛要得「一心不亂」,要得「一心三昧」的話,必得要用心。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