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民老師主講 八十二年七月十五日
王幼珠整理 九十二年十月二日
(10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二頁,從第六行開始﹐我先把經文念一段: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先念到這裡為止,這一部《普賢行願品》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十大行願,每一行願按照經文的結構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把行願的名稱標示出來;第二部分講行願主要的內容;第三部分就把這個行願總結到無窮無盡的意義。我們剛才念的是十大行願開頭的第一個行願,叫做「禮敬諸佛」。
第一段就在第六行這一行「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這就是這個行願的第一部分–把行願名稱標示出來,上一次我們針對這一部分已經花了兩個小時講過了。今天我們就從後面這一行「所有盡法界虛空界」開始,講到剛才念的最後「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到這裡為止,這是第二段。後面還有結論(總結)。
現在我們開始講第二段,也是這個行願裡面最重要的一部分。還有一層意思同各位先說明:我們研究這一品是《華嚴經》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品,《華嚴經》在佛教經典裡面經文最長,意義講得最圓滿,所以這部經非常重要,我們老師在世的時候講了十多年將近二十年,只講了三分之一,可見這部經的內容非常豐富,《普賢行願品》又是這部經當中最重要的一品,因此,我們研究這部經這一品的時候,應當要了解《華嚴經》講的就是教我們學習要把我們的心量放開,我們研究佛經都要放開心量,不放開心量的話,你研究任何一部經都沒有辦法入門。為什麼呢?佛經裡面所講的都是覺悟的法門,我們世間人在世間,心裡所想的、所做的事情,都是迷惑顛倒(顛倒是非)不合乎真理,只有佛法講的都是覺悟的,把一切事情及道理講得清清楚楚,合乎真理,這種真理我們一般人不懂,所以要了解真理,就必須把世間的那些觀念、那些成見都要把它放開,放開了那些成見,我們心量就自然擴充,一般佛經都這樣,講到《華嚴經》尤其如此,我們研究華嚴,心裡稍微有一點執著、心量稍微狹窄不放開的話,不能入門,講的意思也完全不懂,這一層首先要說明一下。
現在我們就看內容,第一個行願叫做「禮敬諸佛」,禮敬諸佛就是恭恭敬敬地禮佛,禮佛時,我們禮拜的是哪一尊佛呢?首先要明瞭這一點。究竟我們拜的有多少佛呢?下面這一段是講這個,「所有盡法界虛空界」,首先要明瞭一下法界、虛空界,法界這個「法」字,佛經裡的解釋跟世間的文字解釋不一樣,世間的文字就「法」字來說吧!法律的法、做事方法的法,講起來也不少,但是在佛經裡邊這個「法」字,就包含一切,範圍太多了!包含一切究竟是什麼呢?它的主體指的是什麼呢?這個法字,跟各位說,它的主體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法,講的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跟十方世界諸佛的心、還有所有眾生的心,有什麼不同呢?沒有不同,我們的心、佛的心、所有眾生的心,都是一樣的,都是這個「法」。
「界」是什麼呢?本來「法」講到本體上面沒有界限,佛的這個法這個心,固然說是沒有界限無量無邊的,我們凡夫眾生的心,也是無量無邊的,一般人就不了解了,這怎麼說呢?譬如說:我們的心在什麼地方,我們就知道什麼地方,心不是死的,是活動的。譬如說:現在學科學的人就知道,太陽距離我們這個地球有多少光年的距離,這個大家算一算,就可以算出來,所謂的光年太遙遠了!可是我們只要眼睛一看,馬上就見到虛空裡邊的太陽了,憑什麼能見到?你的心要是不在那上頭,你怎麼認識?我們大家的心就在那上頭,所以一張眼就看得見;或者比太陽更遠,連看都看不到,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在太陽系以外還有銀河系,銀河系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只要告訴我們一個具體的,一個虛空裡面有任何一個形體,一說明我們就知道就了解,憑什麼了解?心若不在上面怎麼了解?可見我們的心都是無窮無盡無量無邊,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
如果連這個都不了解,不認為這是對的話,那我們的心就縮得很小很小,小到這張紙把我們的眼睛一遮,就把我們的心遮到裡面來了,愈縮愈小,那就什麼也不懂,什麼能力也施展不出來了,這就是說我們的心能夠放多大,我們能力就施展多大,反過來說,心量不放開,愈縮愈小,小到最後,能量也小到那麼一點點,所以佛經裡所講「萬法唯心」的道理就在此,就看我們自己覺悟不覺悟,你覺悟到什麼程度,你得到的能力就大到什麼程度。「法」字代表我們每一個眾生的心,這個心本來是沒有界限的,從本體上來講,經文裡邊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的心與十方世界諸佛、與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沒有什麼分別,都是無界限的。
現在講法界,法界的界就有界限了,「界限」怎麼形成呢?由於我們凡夫不了解自己的心是這樣廣大無邊,都被自己的執著限制住。所謂「執著」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他只執著一點點,一般人都把自己身體這麼大、心量這麼小,拿這個當作「我」,這就是執我,除了這個是我以外,其餘廣大的,他就放棄了,自己不要了,就是因為有這種心理有這種狹小的心量,被這種執著畫了界限。有了這種界限,每一個眾生,我們就拿人類來講,每一個人就畫了很小很小的圈圈,把這個很小很小的範圍當作自己,就為了這個很渺小的自己,一切為了我,我以外的呢?那麼多的廣大的人群廣大的世界,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的心體(心的本體),要放開自己不知道,我們就不管了,專門為這個小我這一點點,跟社會上的人群你爭我奪的,做了很多罪惡的事情,所以造成很多惡業,這個界限一層一層地束縛了自己,造成了種種的苦惱,法界就有了界限,這個界就看凡夫眾生,誰的心量小誰的界限就小,誰的心量大他的界限就大。
整體地說起來,《華嚴經》裡所講的十個大的範圍,就叫做「十法界」。十法界中凡夫一共有六種界限,叫「六凡法界」,我們人道就是六凡當中的一界,其餘還有天道的、還有阿修羅道的、還有鬼神道的、畜生道的、地獄道的,合起來是六道六凡夫,六凡夫都在生死輪迴中,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斷的,超過六凡夫以上的是聖人境界,聖人境界也有小有大的不同,小的就是羅漢境界,比羅漢境界高一層的是辟支佛的境界,再高一層就是大菩薩境界,最後是佛的境界,合起來十法界。
十方諸佛把真理證到了,也就是心完全開放出來了,涵蓋得非常廣大!我們眾生尤其在六道之內的凡夫眾生,心量非常小,為什麼心量非常小?因為迷惑不認識自己呀!如果認識自己的話,我們的心跟諸佛的心完全一樣,那就成功了!所以現在我們學佛就要了解:我們絕對不是我們自己現在所執著的那麼渺小,這必得要了解的。了解以後,我們覺悟的心就大到無量無邊,大到無量無邊取消了界限,講到本體上面,就是《華嚴經》所講的一真法界,你完全進入到完全明瞭真理的一真法界,所有的界限就取消了。
這樣的話,我們怎麼了解無窮無盡?下面就用一個比喻來講虛空界,我們看經文裡面講虛空,現在大家看看太虛空裡面有多少星球?我們誰能夠把它數得清?現在天文學家用肉眼看不明白,用多少倍數的望遠鏡(看天文的儀器,現在國際上,外國人發明探測天空的那種儀器),可以望到很遙遠,但是虛空究竟有多大?究竟裡面有多少個星球?我們可以這麼說,絕對數不清的,要不然的話,在經文裡面釋迦牟尼佛也不會說是極微塵數的那麼多了,講到後來,把這個名詞一解釋,你就知道了,虛空裡面的星球無窮無盡的,那些無窮無盡的星球都容納在太空裡面,太空有多大?可想而知了。所以虛空拿來比喻法界,這句經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法界就是我們的心,我們每一個眾生的心,還有成了佛的心,都是法界;這種無邊際無有界限的法界,就拿虛空來比喻;盡是本來沒有盡,是假設的話,就是把無窮無盡的法界,像虛空這樣廣大無邊,這麼大的一個心法的界。以上解釋這句經文,意義先說到這裡為止,可幫助我們了解下面這句經文。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這是講我們禮敬諸佛,講諸佛世尊的對象有多少呢?這一句就說出來了–十方三世。十方是東、西、南、北,還有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方加四隅(角落)就八方了,再加上下是十方,十方代表沒有窮盡的滿數,《華嚴經》裡面每說一個法,一說就是十個數目字,十個數目字不是止住,十中又有十,十中又有十,這叫做重重無盡的,重重無盡的數目字代表的意義,是永久說不完的。十方代表空間,三世代表時間,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那麼十方三世就是一切的空間、一切的時間,在一切的時間、空間之內的一切佛剎。
佛剎是什麼呢?佛剎就代表佛土,剎就代表國土講,這個國土可不是我們現在地球上講的「美國的國土、英國的國土、我們中國的國土」,不是這個,這個多麼小!佛剎是佛的國土,一個佛剎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之內所有的世界,譬如我們的地球在一個大千世界之內,不過是像大海裡面一粒米那麼渺小呀!要了解佛剎是那麼廣大,一切的佛剎指不止一個佛剎,一個佛剎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切的佛剎就是所有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剎,先把名詞定住,定住以後再講下面。
「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極微塵數是把所有一切佛剎(具體的世界),把它磨成粉碎如微塵的數目,磨成碎粉微細到什麼程度呢?極微細,微細到極處叫極微塵。極微塵,一個微塵再分,分到最後叫做鄰虛塵(鄰就是鄰居的鄰),由極微塵再一分,進一步就是鄰虛塵,鄰虛塵就不能再分了,鄰虛塵一突破就變成虛空,就超越到虛空,極微塵就是微細到那種程度,絕不是我們肉眼可以看得見的。
在極微塵之前還有名詞,還有金塵、水塵。什麼叫金塵、水塵?金塵就是金屬品,黃金也好、白金也好,我們看黃金、白金的密度多麼細,滲透不過來,中間沒什麼空隙,但是那個金塵,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它的塵可以從金屬品的孔裡面,來來回回自由自在地通過,叫金塵。比金塵密度還要密的就是水塵,因為金塵還有很多東西防堵不了,
(10B)
講到水塵,譬如說我們現在清華大學原子爐有水,水就把原子限制住在那裡,不會泄入到外面來,可見水塵水的密度比金的密度還要微細,還有水塵再分,分到最後是極微塵,這可以說是水塵我們看不見,金塵我們也看不見,講到極微塵我們更看不見。
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出來,只是我們從理論上面推想微細到那種程度,那就是說把十方三世一切佛所教化的大千世界,不止一尊佛的大千世界,是十方三世所有佛的佛剎,統統把它磨成為一個極微塵那麼微細,每一個極微塵代表一個單位、一個數目,你數數看有多少?諸佛世尊就有那麼多,這是講我們禮佛的時候,你禮拜的有幾尊佛?我們普通說拜八十八佛、拜萬佛(道場裡面常常有這樣拜的),八十八佛也是有限的,萬佛也是有限的,也是有數目的,「極微塵數諸佛世尊」,你想想看,無數的,數也數不清的,我們這一拜下去,所拜的佛就是這麼多,我們拜一尊佛功德有多大!拜這麼多佛功德又有多大!
所以講禮敬諸佛,前面講的,我們一拜下去,所得的功德是什麼呢?就是把我們的我慢對治掉。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有我慢,總覺得自己很高明懂的東西很多,這就是我慢。有我慢的話,什麼學問就不能接受,什麼能力也受限制,不肯謙虛不肯虛心地接受種種的知識,所以佛開始第一個用禮敬諸佛,就是對治我們眾生我慢的這種心理,這是一個重大的煩惱,把我慢這種毛病對治掉以後,我們的心就放開來了,我們可以接受很多很多學問,所以你一拜下去,恭恭敬敬地拜下去,我慢就對治了多少!你了解這個道理,你能夠拜這麼多的佛,你的功德有多大!你所對治的我慢又有多大!
普通人不了解,就覺得我沒有什麼我慢、我對人也很客氣啊!我們不要這麼說,懂得道理,誰也不敢這麼說。以前很多宰相都懂得佛法,有位宰相對某高僧說:「你看我現在大概沒有我慢了吧!」那位高僧沒有回答他的話,突然桌子一拍叫他的名字,做宰相的,平常誰敢叫他的名字?他的修養還不錯,一聽人叫他,臉紅了一下,高僧就說:「嗯!出來了!」什麼出來了?我慢出來了。這不是說說就行,這是工夫問題,沒到那個程度,誰說他沒有我慢?我們任何人都有,不過是有的稍微淺一點,有的則是厲害一點,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一拜下去,能夠代表拜這麼多的佛,我慢就對治掉多少!這就是我們佛法所講的,你能夠除去業障。我慢給我們造成多少的業障?生死不能了,我慢這個業障也是一個重要的力量,讓我們不能了生死,所以有這種功德,把我慢去掉,去了很多的障礙。
不過,這裡我先要說一說,我們拜佛這一拜下去,照經文所講的方法,我們用觀想的力量,你這一觀想,心就放開了,你這一拜就拜了這麼多佛。但是我們現在辦不到啊!我們要承認我們自己是凡夫的境界,轉不過來,你能夠轉過來,那就不得了!我們現在轉不過來,我們就是凡情俗見,我們的心理就是一種迷惑顛倒的心,我們的見解就是很世俗的見解。不過了解這個道理,我們現在工夫很難用的話,有一個特別的辦法,這個特別的辦法前面也說明過的,我們現在學的是淨土宗,我們拜一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法界藏身,什麼叫法界藏身?法界藏身就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他都包含盡了。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在拜的時候,雖然沒辦法這麼觀想,因為我們一觀想,心裡就分了心,工夫到的人在拜的時候沒有分心,我們現在工夫不到,我們這樣一想,心裡就分散了,用不上力量,因此我們拜阿彌陀佛,我們專心一致地拜阿彌陀佛,這麼多功德自然包含在當中,這是最特殊的一個辦法。
上面的經文是講我們所禮拜的對象,下面講我們拜佛的人(能拜的本身)–「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這是講我們能夠拜佛,我們一拜下去(前面講觀想,觀想不是我們能辦到的),工夫到了,一拜下去,在心裡面立刻就呈現出極微塵數那麼多的佛,如在目前–就像在眼前。
但是你憑什麼能夠辦得到?一拜下去,一觀想就看出來那麼多佛都在眼前,你憑什麼力量?有兩種,一種「我以普賢行願力故」,就是我藉著普賢菩薩這種行願的力量,行就是觀行,用止觀的方法來觀行觀想,願就是專門用觀想還不夠,還要發大的願力,沒有願是不行的,譬如說我們修淨土宗,必得要發願到極樂世界去,你才能感應,不發願到極樂世界,你就是修禪宗大徹大悟,修其他法門,你用止觀法門證果了,還是不能到極樂世界去,因為你沒有發願,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普賢菩薩一方面觀行,再方面有大願,有這種力量,這是普賢菩薩的願行。除了這個力量以外,我們自己怎麼樣呢?「深心信解」,要發心,發什麼心?發深心,不是淺薄的,淺薄的不行,要發深心。信是什麼?也要深信。解是了解,解得粗淺的也不夠,都是要很透徹,發心要發得透徹,信也要信得透徹,解也要解得透徹,這屬於我們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力量才是真正的,你的心才能真正地擴充放開來。普賢行願力是一個緣,是增上緣,藉著普賢行願的力量做增上緣,加上自己的深心信解(自己的力量),兩者合起來,你「如對目前」,你這一拜下去,極微塵數的諸佛世尊統統就在你的眼前了,馬上你完全能夠看見了。
這一品祖師把它列為淨土宗的經典,淨土五經之一,為什麼把它列為淨土宗五經之一?當然在最後的時候,普賢菩薩導歸極樂,勸華嚴會上無窮無盡的大菩薩都要發願往生,那是重要的。除那個之外,處處都與我們淨土有關係,譬如說我們一拜下去,我們為什麼要講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呢?我們看見會用工夫的,工夫到了,把微塵數諸佛示現在眼前,我們用特別辦法,拜的是阿彌陀佛,拜阿彌陀佛,他們有工夫的人能夠看到那麼多的佛,我們雖然工夫不到,我們專心一致就拜阿彌陀佛,我們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在我們眼前–如對目前,我們大家念佛,希望能見到佛,臨命終時佛來接引我們,你能這樣,你拜阿彌陀佛,那不是如在目前嗎?對我們淨土宗念佛那幫助太大了!
我們再研究,為什麼拜下去,一個普賢行願力,一個是深心信解,就能夠看見那麼多的佛如在目前,那是什麼道理?這個道理就是說我們能拜的心,就是我們的心,所拜的是諸佛,那我們所拜的對象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我們的心,說起來是兩回事情,講到本體,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有沒有什麼不同呢?完全一致的。講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心的本體,就是真如本性,我們能夠這樣了解道理之後,能拜的心所拜的佛,懂得這個道理拜下去,恭恭敬敬地拜下去,就能得到感應。
所謂感應是什麼呢?我們的心與所拜的佛能夠圓融在一起,原來講有界,十法界的界有界限,你了解這個道理後,界限取消了,界限取消,心與佛一體的,所以這樣的話,你能夠一看就是如在目前,完全在自己心裡所感現出來的,拜佛這樣,念佛也是這樣,同樣的道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在十萬億佛土以外,一般人認為這麼遙遠我們怎麼能夠到達呢?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的時候,哪有什麼不能到達的?只要把界限一去,界限就是障礙,要了解,把心裡的障礙一去,那就世界大通,沒有界限了,眼前馬上就跟極樂世界是沒有障礙沒有分隔的,「如對目前」的原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念佛拜佛最重要的,把內心的障礙去除,我們所以不了解,發生種種的問題,就是我們凡夫俗見設下了一重一重的障礙在那裡,懂得這個道理,你如法地去拜,如法地念佛,障礙一層層撤了,水到渠成,自自然然的「如對目前」,這幾句是講我們能夠拜佛見佛的原因。
下面是講我們怎麼樣能夠拜佛見佛,講道理了–「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我們拜的時候要怎麼樣拜呢?悉是完全,以是用,完全用清淨的,清淨的就是一點污染都沒有,指的是什麼?身體、言語,意就是心理。身體怎麼樣清淨?我們看看現在社會上那些做壞事的人,造殺人、偷盜、邪淫,殺、盜、淫是身體的惡業,有這些惡業,身體就不清淨,必得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身體才清淨。語清淨是什麼呢?一共有四種:不要隨便罵人、不要講不符合事實的話、不要挑撥是非、不要說一些話引人家做壞事,合起來有四種,沒有這些話,語清淨了。意清淨是什麼?不要貪求任何東西–沒有貪,當然我們人在世間必得生活,要維持生活,物質是必須要的,除此之外,在社會上貪名圖利,那個貪求心太多了!錢財愈多愈好,那就是貪;瞋恨心,隨便發脾氣;愚痴心,不明瞭是非、不明瞭因果。在心裡面有三種,合起來有十種。十種清淨的反面就是十惡業,沒有十種惡業就是清淨的。我們要是拜佛,那就要拿清淨的身語意業,這個業是清淨業,普通講三業清淨,三業就是身語意三業都是清淨的,我們拜佛就是用身語意三業清淨的來拜,「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就是我們完全用身口意三業清淨的淨業,常是經常的,常常來修禮敬來拜佛。
這樣的話,講到效果了,「一一佛所」,每一尊佛那裡,「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這個身是自己的,前面講你拜的佛是那麼多佛,現在講你自己拜佛,你自己能夠現出這麼多身,能拜的身出來。
「不可說不可說」是什麼呢?這不是形容詞,是一個確確實實數目的名詞。在印度古時候,計算數目有十大數目,第一個最小的數目叫做阿僧祇,阿僧祇翻成中國的意思就叫做「無數」–數目數也數不清的,這叫阿僧祇。然後往上一倍一倍的增加,什麼叫一倍一倍的增加?並不是像我們現在從一數到十,從十數到百,不是那樣的算法,從第一個無數的阿僧祇算,然後再級數增加,有一倍這麼多,一倍就是兩個阿僧祇,兩個阿僧祇再加上一倍–四個阿僧祇,這樣子算上去,阿僧祇以後第二個數目字是「無量」,第三個就是「無邊」,數到第十個,簡直沒辦法算,只有佛才能算得清,我們現在任何大數學家也數不清,所以第十個大數目字叫做「不可說不可說」。
這樣禮佛的時候,前面講那麼多的佛,現在講我自己能禮佛的身體現出多少呢?每一尊佛那裡,我現出自己這麼多身體出來–「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這麼多身!「一一身」,每一個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這麼多身,每一身又在普遍地禮拜那麼多「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各位算算看,我們所禮的佛有多少?
這一段講的是什麼?教我們明瞭前面講的法界、教我們明瞭自己的心法,心法的功能有多麼大!這一拜下去,所拜的佛這麼多,能拜的身就有這麼多。說這麼多幹什麼呢?《華嚴經》講的就是重重無盡的,這些重重無盡的事實,都包含在我們心中,可見得我們心有多麼大!關於這個,我們一般凡夫好像沒辦法了解,我一開始就這樣講:「必得把心量擴充」,現在所以不擴充,就是因為我們有很多障礙(有很多迷惑顛倒的障礙),明瞭自己有障礙,我們勉強把我們的心往外擴充,在開始做的時候,沒有辦法這麼做,我們就拜阿彌陀佛,要知道拜阿彌陀佛,就有這麼多的佛跟我們本身都包含在內,功德可以說是說不盡的,了解這個,那就不得了!我們每天做早晚功課的時候,我們都拜,你想想看,我們的功德有多麼大!你心裡知道有這個功德,你就得了這麼多功德,那就是無窮無盡的。
這一段就講到這裡為止,其中還有很深的理,我們下次再補充,後一段就是總結,我們下一次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