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民老師主講 八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羅碧霞整理 九十二年四月三日
(3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乙)釋品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請各位看講表,上回把經的題目講完了,今天看講表第二面「品題」這個表,我們研究品題,上次講經題的時候,「大方廣」這三個字,講佛與我們眾生具有的性德|本性的性德;「佛華嚴」這三個字,講的是修德,懂得人人都有真如本性,我們把本性全部開發出來,就是成了佛,怎麼樣能夠辦得到呢?那就是要修,從頭來修叫修德。
今天講的品題是《華嚴經》裡一品的題目,就是表裡第一行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個題目有兩個名詞的讀音、讀法先稍微說一說。解脫有人念「ㄒㄧㄝˋ ㄊㄨㄛ」,根據古人的注解也分兩種講法,一個是在證果之前讀「ㄐㄧㄝˇ ㄊㄨㄛ」,一個是在證果之後讀「ㄒㄧㄝˋ ㄊㄨㄛ」,也有人不贊同這麼分,一律讀「ㄐㄧㄝˇ ㄊㄨㄛ」,這樣比較簡單一點,所以我們就從簡,讀「ㄐㄧㄝˇ ㄊㄨㄛ」;普賢行願品照古音,古時候的讀音讀「ㄏㄣˋ」|行願品,現在一般的注音讀「ㄒㄧㄥˊ」,也有讀「ㄒㄧㄥˋ」,「ㄒㄧㄥˋ」是品行,「ㄒㄧㄥˊ」是行為,凡是做什麼事的行為或修行,我們讀「ㄒㄧㄥˊ」,因為淨土宗講信願行,「ㄒㄧㄥˊ」是修行,所以我們讀「ㄒㄧㄥˊ」|普賢行願品。
這些名詞我們一個一個來研究,首先看「入」字,譬如說我們從門外到門裡面來,進來的意思,「入」講什麼呢?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以他的十大行願來教在會的大眾修道,這就是「以普賢行願證入解脫境界」,這就是入。現在看「不思議」,不思議就是不可思不可議,思是什麼呢?思是我們用心思|用心思想,我們的思想想一個東西或思考一件事情,凡是一件事情也好、任何人也好、物也好,都有一個形狀,事情沒有形狀,也有很多的現象把它組合,構成一個概念,有概念就有某些形相,「思」都落到形相,換句話說,有形相才能思,沒有形相,憑我們思考的能力,怎麼樣也思考不到。議,用語言文字表現出來叫議,思既然思考不到,議更是用不上,因為說話也牽涉到很多的事情形狀,用文字寫出來,也是牽涉到很多形狀,沒有種種的形狀,事實、概念也無從談起。以普賢行願能夠證入不思議|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指的是什麼?指的是「解脫境界」,為什麼解脫境界不可思議呢?這裡面含有很多意思,按照《華嚴經》來講,要講完全,就要從十個部門來講,十個部門還講不完,十個部門只代表一個滿數|講到圓滿,其實分開來講,十又有十,是無盡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法,分開來講是講不盡的,這裡只有簡單地跟各位介紹,下面有幾個重要的意義,解釋為什麼是不思議。
我們就《華嚴經》裡面所講,一個是事一個是理,我們普通講的事很簡單–日常所接觸的事情,《華嚴經》所講的「事」是廣大無邊。我們現在就我們所了解的,各位可以想想看,就拿科學研究來說,科學研究虛空–研究太空,太空裡面究竟有多少星球呢?我們的地球是太虛空裡面星球的一個,這太虛空裡面星球有多少?一直到現在,沒辦法計算,我們知道有個太陽系,太陽系裡面有多少星球?現在還不能確實數出來,太陽系以外有銀河系,銀河系以外還有星雲,那太多了!現代科學家研究宇宙的本體,構成宇宙聚集的,究竟是什麼?有的說發現黑洞,外國科學家用多少倍數的儀器照出來,照到最遠最遠,很多很多的黑洞,但一直到現在還沒有辦法確定,我們根據《華嚴經》的理論來講,譬如發現一個黑洞之後,更發現有無窮無盡的黑洞,還是找不到究竟,為什麼?事是無邊無際的,找不到邊際,《華嚴經》裡面講的事項就是無邊際的,我們講《普賢行願品》,這是四十華嚴最後的一卷,也是八十華嚴其中的一卷|最精華的一卷,因此我們就事項來講,境界無邊的,憑我們凡夫的心量,你思考看看,別說思考那樣的無邊,就是思考我們地球,地球上的事物,光思想就很疲倦,不想再想了,地球以外,太陽系裡面有多少事?那更不必說了!再擴充擴充,現在的科學家找不到究竟,未來的科學家如果不學佛,即使學佛,也不見得一學佛就懂了,學佛以後一定要證得果位,把凡夫的知見統統破除掉,然後才能明了,凡夫的知見不破除,永遠也不能明了,所以這裡講事相無邊無際,不是我們凡夫的心量能夠思考的,思考都思考不上,說更是說不透徹,思方面來講,因為廣大無邊,我們凡夫是不可思議的,另一方面來講,說是廣大無邊不可思議,任何事情都有它的道理,所以講事同時也講理。
《華嚴經》所講的「理」是怎麼樣呢?深奧得不得了!深到什麼程度?也不是我們凡夫知見、心量能夠思能夠議的,理與事比較,事情都不可思議了,理更不可思議。跟各位介紹一下,事跟理分開來講,為了好懂,我們分開來講,華嚴的境界,事與理是一回事情,你說完全是一回事情也不是,這就難懂了,怎麼說呢?我們講事情–《華嚴經》講的法(法就是法律的法,但佛經所講的法,不是那樣的解釋),佛經的法代表任何事情,具體的、抽象的、理論的、事實的都叫法,任何一法,從哪來的?我們眼看世間任何法是真實的,也都是生生滅滅的,包括世間的國家,自古以來哪個國家在地球上永久存在?沒有。一個人能夠永久存在嗎?人的生命非常短暫的。其它任何事情,講天空,過去的人講天長地久,不過說說而已,天空應該可以永久存在,其實也不是,天空也發生很多問題,現在政府都有環保單位,不論我們中國、外國,全球都擔心一個問題,臭氧層一破壞,天空就破壞,它在轉變是無常的,任何事情都是無常,都沒有自己的本體。要找本體找不到,萬法是空無自體,所以說空空洞洞沒有自體,既是空無自體,你要是把每一件事情當做實實在在的,我們講的「現實」就不切實際,一轉眼之間,事情就變化不存在了,所以萬法空無自體,事實是這樣。就體的方面來講,體是無相的–真空,真正的本體是空而無相的。
雖是空而無相,你認為絕對的真空沒有相,那又錯誤,那就變成外道了!空雖是無相的,但是能夠隨緣,《華嚴經》裡講無相又能夠隨緣,隨緣之後,又出現很多相,有相而沒有自體,講空它能夠隨緣,這就是事與理,在我們凡夫看起來非常難懂,這就是不可思議,但是你要證了果,到了大菩薩的地位,最後成了佛,就明了為什麼事與理有這種關係。這種關係我們可以拿事情來比喻,各位要知道比喻不是真實的,比喻是幫助我們了解,告訴我們一個方向,讓我們根據這個方向自己去領悟。雪公老師常比喻,我們可以到海邊去看海水,海面上的水不是平的,會起很多波浪,沒有風也有波浪,有風波浪更大,波浪一浪起來,轉眼之間又下去了,波浪的形狀有很多種,有大的、有小的,大的高得像山,小的像土堆,有的像各種人物或種種的形狀,那些現象忽然起來忽然滅了,那就代表「事」,現象從哪兒來?波浪從哪兒出來?波浪由水出來,是水的性質,你要認為波浪的種種相狀是實在的,叫它永久不變永久不滅,辦不到的事情。它一定消滅,消滅到哪裡去?歸入到水的自體上去,然後水又隨緣,隨什麼緣?有風有空氣鼓動,波浪又出來了。波浪代表事,水代表理,可是你不能說事跟理絕對分開,波浪是波浪,水是水,不是這樣的,離開了波浪,你到哪裡去找水?你不承認水,波浪也沒有了。
根據這個比喻,想想《華嚴經》裡面講的,一切事與本體的理。你說它不是一回事,體是一個,完全是一個,相也不相同?明瞭這個,可以有個方向,知道我們本體是什麼情形,知道之後,我們學佛,學佛就要覺悟,我們凡夫對任何事任何理不覺悟,看不明白,就是對自己的心識看不清楚。佛法講最高的哲學理論是「萬法唯心」,萬法都是我們眾生的心理變現出來的,你對於事情的理都不懂,就證明我們對自己的心都不懂。不明瞭自己的心,你說把生死問題解決了﹙六道輪迴生死問題﹚,還想進一步成佛,怎麼辦得到呢?所以學佛必得把這些理論先要有個認識,然後再一步一步地往裡面研究,你的方向才正確,才不會邪知邪見,不會走入邪路上去。
這是用「相」來代表,理是用本性的「性」來代表。《華嚴經》裡面講性與相圓融的–一切事跟性是圓融無礙的,你就任何一件事,事又有事,事又有事,理有多麼廣深,事也是一樣。所以《華嚴經》講,這個世界外面還有世界,世界又有世界,重重無盡的,講到最後都是我們眾生的本性。十方佛就是把本性完全明瞭出來,才成了佛,我們就是把本性迷住了,才成為生死凡夫,我們學這個法門就要覺悟,覺悟重重無盡的事理都在我們本性之內,這是明瞭實實在在的理,就我們凡夫境界來講,這個理是不可思議的,你要是一定以思與議來研究的話,處處都著了相,處處把握不到真理。
「入不思議」,講到我們真心–真如本性,不是用言語可以說得出來,不是用思想可以想得出來,如果一定要用言語說出來、用思想想出來,那就離開我們的本體不知有多遠!所以中國的學問,老子《道德經》一開頭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可以講得出來就不是道了,儒家也是「不可以說」的,意思就是指出「不可思議」。我們現在是凡夫地位,我們不要像一般世俗的學者,世俗研究學問的人總要說出一個所以然來,跟各位說,你一定要說個所以然出來,那學問所說的不是真學問,真學問是真理,不可思議的。為了讓你承認不可思議,佛法有用功的方法,無論念佛、參禪、念咒,都要無分別(不要分別這個分別那個),必得要無分別,然後才能入到真如本性的境界去。你要用有分別有思議的方法,永久也不能入到真理|不能入道,所以我們必得要了解,我們要求明心見性、我們念佛要能夠念到一心不亂,也必得要不思議,也是要無分別,不要用分別心來念,才能得到一心不亂的好成果。
「解脫境界」,請各位看表,什麼是解脫?什麼是境界?先講解脫,解脫有兩種,從兩方面來說明,一個是「所作解脫」,祖師註解為作用的解脫,什麼是作用的解脫?就是說證了果位的人,像普賢菩薩這樣的大菩薩,他的所作,前面講不可思議,不是我們凡夫可以思議出來的,說也說不出來、想也想不出來,說到那種境界,一切都是不可思議。我們任何人做的事情,超乎尋常人想像之外,就不得了!就算魔術大師玩魔術,怎麼玩的?我們看起來也不懂。
(3B)
凡夫體驗不到須彌山有多大,我們就拿較小的山來比喻,地球上最高的山是喜馬拉雅山,我們就拿喜馬拉雅山來講,讓普賢菩薩來表演給我們看,他可以把喜馬拉雅山整座的大山,整個縮起來,縮成一棵很微小的草結的植物,結的小粒子,佛經裡叫芥子,芥子各位沒看過,我們說個比喻,拿一粒米來講,一粒米比芥子還大,他可以把一座大須彌山,放入一粒米裡面,這聽起來是不可想像不可思議的事情,他能夠辦得到,他所作的事情就是這樣不可思議。
再說我們現在的一舉一動,都受眼、耳、鼻、舌、身生理上的限制,那些大菩薩無論是眼、耳,他能夠並用能夠互用,這在前面跟各位介紹過了,我們凡夫眼睛能看東西,耳朵能聽聲音,大菩薩自由自在的,他解脫了嘛!眼可以聽東西,耳可以看顏色,他是什麼都可以的,甚至用手隨便接觸任何東西,裡面的色、聲、香、味,他都能知道,所作的一切事情都是解脫的,我們不解脫,為什麼呢?處處受了限制,處處受了束縛,不得解脫,我們最大的不得解脫就是我們要永久活下去,辦不到!一定要死,死了之後要想不到下三途也辦不到!造了三途的業,不到三途,這也辦不到。生與死到哪個環境?不由自主的,生死不自主,我們在人間做的事情,有很多不能自主,有種種的因緣,要我們到某個地方去,我們不想去,行不行?不行,這是受了種種的條件加給我們,讓我們不得自主不得自由,就是不能解脫。到了大菩薩地位,什麼都能解脫–所作解脫。
另一個是「離障解脫」,障是什麼?障是有東西把我們障礙住了,使我們該明白的事情不明白,該明白的道理也不明白,要解脫必得把障礙撤除,為什麼呢?《華嚴經》講華藏世界是重重無盡的世界,那是證到果位所看到的世界,我們現在看的山,只是土、石頭堆起來的,河川的水、海的水是什麼樣子?海水喝不得,河川的水是染污的。證到境界的時候,山、水,一切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華藏世界是重重無盡的珠寶造成的,這些重重無盡的寶從哪裡出來的?從我們眾生的心裡出來的,我們真性(本有的真性)有這些東西,既是我們本有的東西,為什麼拿不出來?這就是教育學習的一個哲學問題,譬如說,我們教學生,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知識是外來的,灌輸給他還是啟發他呢?這是觀念問題,把知識灌輸給他,他受不了,不要這個好不好?學起來多苦!很多不用功的學生都是這樣的。你要用啟發的方法,把他的門打開,讓他自己發現其味無窮,為什麼呢?這些知識是他自己本有的,佛法講到真理,一切都是自己的,因為障礙障住我們,不得受用。
障礙從哪兒來的?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要是撤除這些障礙,那我們一切的智慧、一切的知識能力全部都出現了,所以成了佛以後,不但地球的事情了解,三千大千世界以外的事都知道,我們老師過去講經說,三千大千世界以外,重重無盡的世界以外下了毛毛雨,有多少雨點,佛都清清楚楚。為什麼?佛沒有障礙,因為那都是內心的事情,怎麼不懂呢?所以我們懂得這個,我們教育自己、教育人家用啟發的辦法,就是把現在的障礙(障礙人人不同,有淺有深),想辦法把障礙撤除,就有辦法了。
兩種障礙,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什麼是煩惱障?《百法明門論》裡講六個根本煩惱,根本煩惱之中還有根本,前面貪、瞋、痴,貪是我們凡夫不了解道理,見到什麼就貪求什麼,見到名就貪求名,見到利就貪求利,見到一切色、聲、香、味種種,無一不貪求,貪求不到呢?大家都貪求,但是很有限的,不一定都貪求得到,就算是貪求到了,古時候做大皇帝多好啊!管那麼多人!能做到皇帝的人太少了,就算做了皇帝,過不了多久又完了,現在做全球大國家的大總統,也是時間很短暫的,貪到的時間短。可是凡夫無一不貪,一貪就有種種的苦惱就煩惱,貪求不到就發生瞋恨心,不懂任何事理,不明了真相,把假東西當做真東西,這些假名假利都當做很真實,都往裡面去貪求,這就是愚痴。稍微開點心竅,智慧稍微透露一點,絕不肯去貪求,貪、瞋、痴是煩惱的根本,有了這些煩惱,生死就不能解決,在世間造了貪求等等罪業,一死之後,別說到天堂,地獄、餓鬼、畜生保證有份,再想到人間來很難,今日之下那些人所造的業,每個人都為自己做損人利己的事情,將來還想能夠再到人間來,辦不到的!這都是煩惱,貪、瞋、痴造成的煩惱。
所知障是什麼呢?世間的一切事情應該知道,因為都是我們自性的事情,當然應該知道,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因為有所知障,有煩惱障就有所知障,一般人講某人的智慧昏了,利令智昏,他貪求利,跟人家爭權奪利,說他沒有智慧,昏昏沈沈什麼事也不知道,就是利令智昏,我們現在是普通凡夫,哪個凡夫不是利令智昏?這就是障礙,佛對任何事情都知道,我們用一張紙把眼睛一遮,那張紙背面的事情我們就看不清楚,我們凡夫能力就這麼小,必得把煩惱障、所知障都離開了,就證了果。我們想證果好不容易!講到這裡,我們要學念佛法門,普通法門不證果,生死不能了,更不能成佛,學淨土宗念佛法門,雖然證果現在辦不到,沒關係!我們念佛念得好,到壽命終了的時候,我們換換環境,不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的環境好,阿彌陀佛在那裡,那些大菩薩在那裡,他們的教授方法好,只要他們點破一下,我們自己什麼都懂了,不像在我們這個世間學道學佛,人家把你拉回去,你學什麼佛?現在科學時代,一切都講究物質享受,你學這個幹什麼?把我們拉回去退轉,還有學佛的人沒有正知正見,學得自己都退步,難就難在這裡。淨土宗念佛當生能夠成就,只要一往生就能成就,在這裡附帶地跟各位說一說。
剛才講,能夠徹底把煩惱障、所知障全部除掉就成功了,這兩種障礙一撤除,就一切解脫了,要怎麼做就怎麼做,可以了解眾生本來的心理狀況,一切眾生過去、現在、未來,統統了解,一般講的神通無一不具備。了解這道理,我們也增長學問,增長什麼學問呢?現在有很多人大談神通,神通怎麼來的?別說沒神通,就算有神通,不了解原理還是靠不住的,必得要去煩惱障、所知障,一切解脫一切自在了,才有神通發現,不除煩惱、所知這兩種障礙,你要神通,那就走入邪道,得不到真正神通。要是得到,是鬼通,什麼鬼通?鬼道的鬼神是報得通,他不是修來的,墮落到鬼神道,自然有神通,他知道什麼情況?學佛的人不懂這個道理,專門求神通,求得鬼神附在身體上,陰陽怪氣的,走火入魔自己還不知道,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我們明了這個道理,不必求神通,你去掉障,自然有神通發現,我們念佛也不必求神通,就是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念得一心不亂也自然就有神通,這一點我們特別要知道,這是正知正見。講正知正見,我們要憑經文,不憑經文,你跟那些什麼也不懂的人學,準是學成了魔。
解脫介紹這麼多,下面講「境界」|解脫境界的境界,境界也分成兩部分來講,一個是「分劑境界」,分劑是什麼呢?各人有各人的界限,國家與國家之間,這個國家、那個國家有分劑的界限|分劑,講到《普賢行願品》裡面,譬如說佛、普賢菩薩,他們的分劑是什麼呢?在世間,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分劑,我們知道,國家與國家之間、國土與國土之間的分劑,我們也可以知道,但是佛與大菩薩這種分劑,任何凡夫或者學菩薩道的小菩薩,沒有一個人能夠比得上佛與大菩薩,佛不必說,就是普賢菩薩已經是證過佛果的人,這種大菩薩的分劑,任何眾生都比不上,我們必得要了解。他們的境界是這樣,我們學普賢菩薩這一品,就是要入到這種境界,佛菩薩的道德、能力、作用等等這方面。
另一個是「所知境界」,是說理、事,理的境界、事的境界都是無窮無盡的,事與理沒有互相妨礙,是圓融無礙的,這種境界我們應該知道,怎麼樣才會知道?覺悟。譬如上面講的解脫,你真正證了果,當然是得了大解脫,我們現在還是凡夫,但是我們有了解有認識,往裡面去研究,向這方向去學,這就是求自己能夠覺悟,我們現在不覺悟,開始學佛,聞了佛法,我們還是半信半疑的,我們自己真有這樣的萬德萬能嗎?自己還不相信,這就是迷。「迷被境轉即縛」,迷住之後,就被境界所轉,就被境界把我們約束了,古人說個比喻,我們的大房子裡面盡是寶,各種寶物都有,我們把自己眼睛迷住了,到房子裡面,不但受用不了,寸步難行!你走一步(眼睛看不見),反而被這些寶物絆倒了,受了傷害,迷就是這樣。我們現在看世間,什麼事情都是障礙,都帶給我們苦惱,最大的苦惱就是我們生死不能了,這是迷啊!我們要求覺悟,覺悟事情的真相、理又是怎麼樣。事與理不出我們當前自己的一念,管得住自己的一念,把這一念清淨過來,破除掉凡夫知見,這就知,就覺悟了,一覺悟,「知即轉境是解」,眼睛看這是寶那是寶,隨便哪個寶都可以用得上,無處不是被我們所用,境界不能夠束縛我們,反而為我們所用,這是講所知境界,求覺悟特別重要!
「普賢」有人、有法兩方面意義,就人方面來講,釋迦牟尼佛講《華嚴經》的時候,在華嚴會上普賢菩薩是首要的大弟子–「如來長子」,就如同家裡的長子,他要繼承家業的,普賢菩薩了不起!地位非常高!就法來講,是「諸佛因行」,一切佛(十方三世佛)要想成佛,都必須照普賢菩薩所講的修行方法來修持,才能成功,不只一尊佛,任何一尊佛要想成佛,都必須照這樣修行,這叫普賢。說到普賢的地位,像這種大菩薩,沒有一尊大菩薩不是證果的,證什麼果呢?證佛果,叫「果無不極」,任何一尊菩薩像普賢菩薩這樣,如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他們地位都是相同的,都是證了極果,極果就是成了佛的果,證了極果為什麼還叫菩薩呢?「因終不捨」,雖然證了佛的果位,他帶果行因,來行菩薩道,慈悲得不得了!像這樣的大菩薩「均得稱之」,都可以稱為普賢菩薩。
「行」是照道理來實行|行菩薩道,「願」是後邊講的普賢菩薩有十大願王,「願必起行如鳥雙翼」,有願必然要照著願去做,像鳥有兩個翅膀,一個翅膀是飛不起來的。普賢行願是《華嚴經》講到最後精華的地方,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教那麼多的聽眾,都要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為什麼呢?按照普通的方法修,成一尊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要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生就能成就,這慈悲比什麼都慈悲!所以今日之下,我們看一部《華嚴經》,最重要的就是導歸極樂世界,明了這個理,對於我們念佛非常有幫助,所以這一「品」,古代祖師把它列為淨土五經的一種,「此品四十卷,此為最後一卷」,四十華嚴一共四十卷,這是最後的一卷。我們今天講到這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