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民老師主講 八十二年七月八日
郭麗梅整理 九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9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二頁,第四行開始﹐先把經文念一遍: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暫且念到這裡為止。上幾次把十種行願的提綱名稱說出來了,今天開始正式一條一條地跟大家一起研究。
在這之前,善財童子在這一品裡是當機眾,所謂當機,機是根機,他是這一品裡最適當的根機,由他來啟請,所以開始就講「善財白言」。白是稟告的意思,也就是問的意思,問什麼呢?「大聖」,聖,按照菩薩修的地位,前面有三十個賢人的位置,修滿了三十個賢人位以後,登上地了,從初地開始,就稱為聖人了(十地每一地都可以稱為聖人),聖字上面加一個大字,當然比十地都要高,那就是修滿了十地,然後到了等覺菩薩的地位,我們就看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現在在彌勒內院,他就是等覺菩薩,他的地位就跟佛相等。既是相等,為什麼還不稱為佛呢?因為每一個佛的世界,有一尊佛在那裡教化的,就拿我們娑婆世界來說,現在還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時期,將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等到末法時期完了之後,那真正是沒有佛法的時候,再過一個很長久的時候,接著再來的一尊佛出世,那又是個正法時代(有佛的時代),下一尊佛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程度雖然跟佛相等,但是他還沒有正式到娑婆世界來實行教化,所以這個時候是等覺菩薩。除了等覺,還有妙覺,妙覺菩薩就正式是佛了。凡是等覺、妙覺都稱為大,所以大聖的意思就是這樣,這一品叫《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就是大聖,所以善財童子開始啟請時,先稱呼普賢菩薩「大聖」。
稱呼他大聖之後,然後提出問題:「云何禮敬,乃至迴向。」前面講十大行願第一個是禮敬諸佛,他就問:怎麼樣禮敬諸佛(云何是怎麼說)?一直到後面普皆迴向,這裡邊所有的內容,它的意義是如何?希望普賢菩薩很詳細地告訴他。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普賢菩薩一聽到善財童子這麼問時,就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前面善財童子在問之前,稱呼普賢菩薩「大聖」,普賢菩薩在答覆他問題時,也就稱呼他、稱讚他是「善男子」,善男子是稱呼善財童子的。「言禮敬諸佛者」,你要問到禮敬諸佛呢,下面就替他解釋。
現在就跟各位研究這一句,這一句裡面的內容非常多,根據祖師的註解,禮佛就有十種。這十種略過不講當然也可以,可是我們研究《普賢行願品》,開頭就講禮敬諸佛,可見非常重要!這裡邊的道理,如果不研究的話,對裡邊的內容不了解,那是不夠完善的。所以我們不怕麻煩,跟各位多研究一下,研究之後,我們就知道,我們平常拜佛,我們只是拜,就不曉得這一拜之中,含有多少的道理,明了以後,我們就知道這一拜下去,所得的功德是多麼大!不明了道理,就不知道這一拜下去有多大的功德,不知道,功效就很少。為什麼呢?我們知道佛法是心法,我們首先要了解理論,了解理論之後,我們才能得到它的用處,因為這個關係,我們就多花一點時間,把裡邊多了解一點,然後我們每天拜佛,我們就知道,我們所得的功德是多麼大!我們凡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學佛,要做得很如法(我們也常講,你如法還是不如法?),如法才有功德,不如法就談不上功德,所以禮佛雖有十條,前面兩條就講不如法的事情,怎麼樣是不如法呢?我們要知道,知道不如法,然後才能避免。
第一種禮佛叫做我慢禮,慢就是傲慢,我是我執,因為有我執,所以有傲慢心在,這叫我慢禮。什麼叫做我慢禮?當然這不如法,祖師的註解:只有拜的形式,人家拜,我們也跟人家一樣拜下去,心裡沒有恭敬的意思,換句話說,沒有恭敬心,只是做出拜佛的樣子,這叫我慢禮。第二種叫唱和禮,唱是唱歌的唱,和是用聲音和人家,人家起了腔,我們跟著和人家,叫唱和禮。這是什麼呢?大眾在一起拜佛時,有唱出佛名來,你也跟著唱和佛名,然後拜下去,只是口裡唱名,身體往下拜,這叫唱和禮,心裡也是沒有恭敬,有一種形式而已。前面我慢禮是不出聲音的,往下拜,第二種是拜以外,還有出聲音,自己沒有恭敬心,比如大眾唱和某一尊佛的名字,自己甚至連佛的名字念得不完全,或者聲音高或者低等等,都是在這一條,這兩種禮都是不如法的,我們禮佛就要避免。
第三種是恭敬禮,這是如法的,所謂恭敬禮,在拜佛的形式講,是五體投地,所謂五體投地,兩膝跪下去、兩手著地,再加上頭也著地,身體的五個部分都要拜下去,恭敬禮為什麼五體投地呢?普通講,眾生在六道當中,阿修羅不是單獨的有一道,阿修羅分別屬於天道、人道、畜生道、鬼道這幾道,它不是單獨的,真正說起來是五道。我們這種五體投地這樣拜,祖師註解說,意思是拜下去就要離開五道,要出世間了,總的意思還有這個在當中。還有我們拜下去,兩手先是扶著,再翻掌,翻過來表示兩手各捧著佛的一方腳(用手托著佛的腳),然後頭正好拜在佛的腳下,一個人的頭代表是最尊貴的,以自己最尊貴的頭拜到佛的腳下去,可以說對佛尊敬到至高無上的,這個意思希望得到什麼呢?佛的三十二相有無見頂相,我們對佛這麼尊敬,有因必有果,前面說五體投地是要離開六道輪迴,頭著地不但是離開六道,而且要得無見頂相,有這些個意思在當中。就身體表現出來的身業,我們在世間做任何事情是事業(造業),學佛是道業,學淨土宗修的是淨業,業很重要!學道時重要的要身、口、意三方面–五體代表身業,身業恭敬佛;在拜時,一般是你拜哪尊佛,口裡要稱呼哪尊佛的名,稱名就是讚歎的意思,這代表口業;拜下去,頭著地時,心裡就想我這樣恭敬佛,心裡的意思代表意業;你這樣如法地拜下去,無論是身體、口、心理,身口意三業都這麼恭敬,這叫恭敬禮。以後的理很深,講起來很難了解的,我想我們慢一點,盡量淺說,幫助大家能夠了解名相就好。
第四種是無相禮,我們常講你學佛不要著相,無相就是不要著相的意思,為什麼不要著相?前面說恭敬禮時,要問:誰在拜佛?我在拜佛,我能夠拜佛是主觀的,佛接受我拜,佛是我所拜的一個對象,因此有能有所,能是主觀的,所是客觀的,能所很清楚很分明,這是有相的,道理講到深處,有相的拜佛當然有功德,而且功德很多,但是功德再多,還是有限度的,必得要無相,所以《金剛經》裡隨時告訴我們不要著相,因為不著相所得的功德,沒有辦法計算的,是無數的。這個無相禮,就是在禮拜的時候,不要想著我能拜佛,佛是接受我拜的,不要有能有所的這種心理,把相放下,普通講,有能有所就是有分別。無相禮就是不要用分別心拜,就是無分別地禮佛,這叫無相禮,這種功德比恭敬禮,當然恭敬心是重要,能由恭敬禮到無相禮,功德更多!多得沒辦法計算。
第五種起用禮(起來的起,作用的用),什麼叫起用?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真如本性,本性是體,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有體有相有用,心是本體,然後起了相,再有作用。起用就是由體發起來的作用,這叫起用禮。你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在禮佛時所了解的,我們所拜的佛與我們自己能拜的人,都是由本性上起來的作用,為什麼這麼講呢?這一品是《華嚴經》裡重要的一品,《華嚴經》整個的意思講緣起法門,緣起就是我們的本性本來不動的,如如不動的,但是隨緣,隨著各種緣起了作用,所以緣起的意義,用在我們禮佛這方面,我們心裡所了解的道理,無論是自己、是對方的佛,沒有別的,全部都是從本性上起的作用,這就不得了!它完全是歸入到性上面去了,你所看見的一切,都是從本性上發出來的作用,這個功德更超越前面那幾種。
第六種內觀禮(內心的內,觀想的觀),內觀就是向內觀想的意思,為什麼向內觀想呢?因為我們學佛的人,平常我們的心(念頭),沒有一個人不向外面攀緣,現在拜的時候,我們把心收回來,一心觀想內在,這叫內觀禮。前面講我慢禮不恭敬,講是那麼講,我們要避免,但是要真避免就不容易,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凡夫眾生從無始劫以來,我們心理都是向外面追求,我們雖然想,我們在恭敬拜佛,拜著拜著,不知不覺地心理就跑到外面去了,所以這一條教我們自己知道一下,不要不知不覺地犯了我慢禮。先要了解:我們凡夫平常不論做什麼事情,經文裡講「背覺合塵」,覺是覺悟的覺,
(9B)
塵是塵世間、五欲六塵、灰塵的塵,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我們心裡不是想到外面種種的色,就想聽到種種的音聲,或者想到吃點什麼味道,這都免不了。比如中午要上供,我們在道場拜,雖然在拜,但是想到快要吃飯了,就想到味塵,這種種攀緣不知不覺就合乎塵了,因為這個關係,所以一旦拜時,要是背覺合塵,這就不合禮,成為我慢禮。
了解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向內觀,要反過來,要「背塵合覺」,背六塵,我們在拜時,世間的五欲六塵,都要把它放下,就是我們肚子餓的時候、快吃飯的時候,你也不要想到飲食的味道;我們在拜的時候,外面再好聽的音樂,我們的心要收回來,不要往那上面攀緣,這就是「背塵合覺」,這才是依照禮的規矩,這叫內觀禮。
不向外面馳求,專門把心收回來,這就是《普門品》裡所講「返聞自性」的意思,不向外面、專門向內在,這功德你想想看,不得了的功德!內觀禮的功德大!就是我們在禮拜的時候背塵合覺,把外面的六塵都不要攀緣,這時我們所禮的心就跟本性相合,我們常常感覺:我們念佛拜佛怎麼不能得感應?什麼叫感應?不能得感應是因為我們的心向外面攀緣,自己設下了障礙,障住了,沒有感應。我們的心不向外面攀緣,一心收回來,沒有障礙了,自自然然地我們一拜下去,就跟經裡講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自己的心、十方諸佛、還有所有的眾生,這三者有沒有分別?沒有分別。你要是沒有分別,就是感應,一體的啦!要得到這種無分別的感應,你必得要內觀禮,放下一切攀緣心,這就是得到這樣感應的好處。
第七種是實相禮(實實在在的實–一點不是假的,真實的;體相用的相),體相用的相加一個實字,實相這兩個字,在經文裡邊講的名詞雖然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樣的,就跟真如本性是一個樣子,《華嚴經》裡講「一真法界」也就是指這個。所以第七種叫實相禮,就是在禮佛時進入一真法界的意思,一真法界也就是實相。前面內觀,不要向外攀緣,注重內在;在內觀之前有起用,注重緣起;再前面無相禮講空;實相禮既不住空,也不住內,一切都不住,《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境界是教我們這樣用功:心一切不住。你一切不住,自自然然地跟一真法界合了,合了一真法界。因為你有所住,你向內求也好、住在空的境界也好、住在緣起假有的這方面也好,都是心裡還有一個著落的地方,你一無所住的時候,心在哪裡?心量放開得更大了,所以它就跟實相(一真法界)自然相合。到這裡為止,除了前面那兩種不如法的以外,如法的,而且理一層一層深,一共五種。這五種,各位再研究看看,這是自己用功自己實行的工夫,那麼我們要使眾生都得到好處怎麼辦呢?
我們學佛,尤其我們現在是學淨土宗,淨土宗是菩薩道,不是小乘,是大乘法門,大乘法門專門注重自修是不夠的,所以第八種叫大悲禮,發出大悲心出來,這種禮佛是用大悲心來禮佛。大悲,先說悲字,我們大家都知道有悲心,什麼叫悲心?中國古代的聖人周文王「視民如傷」,周文王到外面巡視,看見外面的老百姓,好像是受傷一樣的,總是感覺有需要給老百姓快樂,他們有很不如意的事情,有很多苦處,要把他們的苦處解除,世間聖人都有這個心理。我們學佛的人呢?你看世間的眾生,包括人類的眾生、畜生道的眾生、其他各道的,甚至天道的眾生也有種種痛苦,痛苦太多了!我們在人間來講,大家一想,我們從小到這麼大年紀,在每一個階段,青少年的時候,為了升學,大家都苦,要那樣讀書,不願意讀也不行,讀書讀好了以後,到社會上跟人家你爭我奪的,所爭的那個,多麼痛苦啊!還有加上天災人禍,比如戰爭,一有戰爭來時,生命隨時都不保險,沒辦法!什麼時候死自己是不可預料的。這些痛苦最基本的就是生死大苦,有生,任何一個人生活再好、地位再高,他還有死的時候,死了之後又怎麼辦呢?這是最根本的大苦。所以我們看世間那些眾生,不管他是在什麼地位,就像現在美國的大總統,全球誰敢不聽他的命令?伊拉克那樣凶悍,不聽他的話,他說轟炸馬上就去轟炸,世界這些國家也不敢說什麼,這就很霸道。能夠在全球這樣霸道,敢這麼做代表他權力高,但是在我們學佛的人看,他還是很可悲的,他怎麼樣做,他將來還有死的時候,他現在運用權力運用不當時,讓那些無辜的人死了,他不是造業嗎?一時逞自己那種英雄豪傑為所欲為,這麼做造了業,他將來還有什麼好處?舉這個例子,因為現在社會上那些還比不上他的人很多,他究竟還有些理由,世間社會上那些毫無理由地造惡業的太多!這在我們看起來都是可悲,將來他們是墮落的,有這個悲心在,他們眼前的痛苦、未來的痛苦,我們要想辦法挽救他們的苦、拔除他們的痛苦,這叫做悲心。
大悲,加個大字,悲心我們知道,我們有悲心,但是有限度的,一般講,我們對於人類的悲心比較重點,對於其他各道,總是感覺有所不同,輕重有所不同的,這有所差別了。我們知道大悲在經文裡講同體大悲,同一個體,同什麼體?同的真如本性這個本體。不管是在天道、人道、地獄道,以及畜生道、鬼道,他就是阿修羅,阿修羅是成天找人家打架,跟人家戰鬥,很可惡啦!但是他的本性跟我們所有的人跟十方佛完全沒有兩樣。那就是我們跟他同一個體,既是同體,我們看他現在造業,看他將來受苦報,不必等到將來,現在我們就感覺到他們在造業、他們受苦,等於我們自己在造業受苦是一樣的,受不了!這叫同體大悲。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自己學佛有了覺悟,知道要得到佛法的好處,同時我們也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跟我們一樣的,都能得到好處,都能解脫生死大苦,這叫同體大悲。
根據同體大悲的道理,我們每一次禮佛時,不但是為我自己禮,前面講的種種功德,當然是自己得,可是在大悲禮時,都是要替代眾生來拜佛的,我一禮佛禮下去,不但為我自己禮,同時整個十方世界所有眾生,我都替他們在拜佛。為什麼呢?這樣拜下去,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都能解除生死大苦,這是大悲禮。菩薩修道菩薩禮佛,剛才講,我們每一禮都是要代替所有眾生禮佛,那麼我們自己的功德到哪兒去呢?放心!我們愈是要替所有眾生拜佛,我們自己當然在內,我們心量這樣一放開時,功德比一切專為自己禮佛功德更大,大得無法計算!所以佛經裡有一個比喻,比如我手裡拿著火炬,這火炬代表智慧代表功德,我用手拿起來,火只限於這麼大,但是我把光明的火讓人家來點燃,比如在無盡燈時,我用這火炬給你點燃,你來分取,你分一部分、他分一部分,結果全部都有了,等於我這火普遍都能放開了,普遍都是從我這裡出來,我自己一點也沒有減少,而且擴展更多。了解這個道理,你就知道大悲禮的功德比以前更多了。
第九種總攝禮,總是總括起來、大總統的總,攝是收攝、攝影的攝,總攝起來,總攝什麼呢?就把前面那幾種,從恭敬、無相,一直到大悲禮,全部包括起來,前面是分開來講,現在把它綜合起來,統統包括在內,一拜下去,全部包含在內的,這叫總攝禮。我們在這裡研究普賢行願,普賢菩薩第一個提出來禮敬諸佛,前面分別地講,要問究竟哪個是普賢行願的普賢禮佛呢?普賢禮佛就是把前面這幾種,從恭敬一直到大悲,整個包括在內,做為一體的來看,這就是《華嚴經》所講的事事無礙的,這件事情、那件事情圓融在一起,沒有妨礙,這就是事事無礙總攝在一起的總攝禮,真正就是普賢菩薩禮敬諸佛最重要的一個意義。
第十種是無盡禮,無盡是沒有窮盡的時候,經文裡講:「什麼叫無盡呢?」中國的哲學、中國的道講的境界很高,中國講的道就是佛家的本性,講什麼呢?「至大無外」–你講到大時,沒有外,「至小無內」–講到最小時,內也沒有。講有內有外是方便的講法、世俗的講法,講到真理,沒有內外,為什麼沒有內外呢?你想想看,我們的本性就是沒有內外,有內有外就有邊際就有界限的。這裡我們拿中國學說的名詞做個參考,供給我們了解無盡禮。無盡禮就是拜佛一拜下去,重重無盡的,我們拜佛,拜了多少佛?重重無盡的佛。經文裡說,講到最微細的地方,比如我們身體皮膚的毛孔,細得不得了!肉眼很難看得出來,我們看自己的皮膚只是一層皮膚,但皮膚裡有很多毛孔,毛孔是非常小的,經文裡講:「一毛孔裡就可以看見無窮無盡的佛。」你想想看!一毛孔裡就可看見無窮無盡的佛,何況大千世界,大到什麼程度?多到什麼程度?需要解釋一下:無盡禮,我們一拜下去要拜多少佛?我們每天拜,究竟拜哪尊佛?這裡講理,我們拜的是釋迦牟尼佛,我們學淨土宗拜阿彌陀佛,我們拜阿彌陀佛要不要拜其他各尊佛?印光祖師就說「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法界藏身怎麼講法?這就是一毛孔就有無數的佛,十方大千世界十方諸佛國土有多少?所有的那些佛都是包含在阿彌陀佛,他是法界藏身,統統包含在內。所以我們拜阿彌陀佛,所有的佛都拜到了,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一共有十種,前面兩種是不如法的,不必講。剩下的八種,照那樣行也很難。我們怎麼修法呢?恭敬禮,這是必須的,我們拜下去恭恭敬敬的,中間那幾種,你從總攝禮知道,不管我們知道不知道,你拜下去自自然然都有功德,你必得了解道理,了解道理,我們就知道拜下去自然有功德。但是你在拜的時候,心裡要做那樣想法,我們現在功夫不到,沒辦法修,一個是恭敬禮、一個是大悲禮、再就是無盡禮,你照這幾條就不錯了!恭敬禮大家都可以辦得到;大悲禮,我們這樣想:我這個禮,不但是我自己,也代替眾生在禮拜;最後無盡禮,佛那麼多!沒關係!我們禮一尊阿彌陀佛就包含一切了。這樣看起來,雖然有八種,實際上我們做的時候,想到這三條就行,能夠這樣想,八條功德全部都包含在內了,修起來就很簡單,大家也都能做得到,所以禮敬諸佛,我們懂得它的內涵之後,我們想想看,我們拜下去,怎麼會不得感應?我們念佛的話,對我們念佛怎會沒有幫助?我們感到有很多障礙,這一拜下去,把我們的障礙就去了多少?下一次我們就講法界、虛空界,講禮佛的種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