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民老師主講 八十二年六月十日
葉慧嬋整理 九十二年五月一日
(5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釋經
今天我們正式研究經文,現在請各位翻開經本第一頁,從第一行開始,我先念一段:
○釋長文
【序分】–結前廣偈(讚佛已畢結說不盡)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四十華嚴一共有四十卷,這是其中的最後一卷,雖然是最後一卷,按照古時大德研究經文的科判,分成三大部分。佛經的經文講科判,一般的文章講章法結構,名詞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任何一部大經,從過去的釋道安(道安法師)研判有三部分。經文開始的部分叫做「序分」,所謂序,譬如現在一般人寫書,書寫好以後,再寫篇序文,這序文或者是自己寫,或者是請別人寫,把這部書裏面的要義做個介紹,就叫序。佛經比較特別,它的序不是另外的,經文開頭的部分就是序;序分完了之後,叫做「正宗分」—正式的宗旨,主要的部分叫做正宗分;正宗分之後,叫做「流通分」,這部經這麼好,怎麼樣把它流通出去,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夠得到好處,所以叫做流通分。
《華嚴經》不論是八十華嚴、六十華嚴、四十華嚴,每一部經都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現在講到這一品,按照經文的結構,也就是科判來講,這裏面也有這三部分,比照一部經的結構研判出來,很自然的有這三部分。你要問:一部經分成三部分,一品裏面為什麼又分三部分呢?我說一個例子,各位可以做個參考:譬如過去中國人寫文章,長的文章也好、短的文章也好,它的結構都是起、承、轉、合,這篇文章開頭怎麼寫叫做「起」,起了以後就是「承」—承接下來、承接起頭的,然後這文章一「轉」,最後就「合」起來,叫「起承轉合」,過去作文章都懂得章法,短文章是這樣,長文章也是這樣,但是有些長文章,整個一篇是這四大部分,在每一部分當中也有小的這幾部分,這個可做參考。換句話說,像《華嚴經》這部大經,文這麼長,整部經有這三大部分,一品中依照這個方式來看,它也有這三部分。
剛才我們念的經文,從爾時開始,到相續演說不可窮盡,這一段就是序分。看序分這段經文: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爾時是承著前面講的,在這一品前面普賢菩薩稱歎佛的功德,前面對佛的殊勝功德已經讚歎過了,就是指的爾時。讚歎者是誰?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前面講品題的時候已經講過了,大家要記住:這位菩薩雖然名稱叫做菩薩,實際上他是已經成佛的人,再來行菩薩道。摩訶薩,大菩薩就叫摩訶薩,菩薩摩訶薩合起來講。
我們看經看得不少,自己也研究,對菩薩這兩個字都知道,但是就《華嚴經》來講,對「菩薩」研究起來,意義還是很多。菩薩這兩個字,翻成中國字是簡化了,根據梵文,如果說完全的話,應該是「菩提薩埵」,菩—菩提,薩—薩埵,菩提薩埵是四個字,我們中國學佛的人,大都喜歡簡要,因此翻譯的大德們,順乎學人們的所好,就把它簡化成菩薩這兩個字,要講完全,菩薩就是菩提薩埵。菩提代表智慧—有大智慧,這個智慧不是我們普通講的某人有智慧,我們一般人講智慧,只是小有聰明而已,菩提智慧是覺悟—把世間的事情、道理都覺悟都明瞭了,這叫做菩提。薩埵呢?這是指悲願而言,有大悲的意思,合起來「菩薩」這兩個字,既有智慧也有悲心。那麼摩訶薩呢?摩訶薩是大菩薩,究竟怎樣才能成為摩訶薩?在很多菩薩之中,他居首要地位,就叫摩訶薩,到什麼程度呢?修菩薩道,我們知道前面有三賢位(賢人的位置),賢人的位置修滿以後,登地了,《華嚴經》有十地品,登上初地,在初地以上開始破無明,這就稱得上是摩訶薩。普賢菩薩摩訶薩更不得了!他跟如來同等的地位—成佛的大菩薩,比摩訶薩地位更高,我們對這一句有這樣的了解。因此我們學普賢菩薩,最重要的要求開智慧、發悲心,悲心是要度化眾生,看世間的眾生有很多苦惱,尤其是生死不能了斷(生生死死是最大的痛苦),我們修菩薩道的人,就要學著發悲心,眾生的生死,就跟我們自己的生死一樣,我們懂得怎樣求法、怎樣解決問題,同樣的,我們要把方法告訴所有的眾生,讓他們都能解決問題。悲心少不了的,沒有悲心,菩薩道無法學,但是要實現悲心,要有相當的智慧,沒有智慧的話,願望不能達成,所以要開智慧。菩提薩埵的意義,這兩個最重要—大智慧、大悲心,其餘的還有很多意思,在這裏就不講太多,果然我們能把握這兩個要點,修菩薩道就會修得很好。
爾時是前面說完的時候,就是普賢菩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時,稱歎就是稱讚、讚歎的意思,歎是什麼呢?譬如我們講到某一位大德,他有怎麼樣好的道德,講著講著,自自然然就讚歎了,歎—心裏非常景仰的意思,就叫稱歎,普賢菩薩稱歎誰呢?稱歎如來—稱歎佛的功德,這個功德是殊勝—最特殊最優勝的功德。已這個字要注意,稱歎如來勝功德已,是講讚歎的人讚歎止住,並不是說把如來的勝功德讚歎完了,如來的殊勝功德永遠也稱歎不完的,這個「已」只是講普賢菩薩在前面稱歎的時候終止了一下,這個時候普賢菩薩接著「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告是告訴,告訴諸位菩薩,菩薩有很多,在華嚴會上那些大菩薩數也數不清,用「諸」字代表很多很多菩薩。「及善財」,善財就是善財童子,也就是這裏當機的一位,告訴那些菩薩以及善財童子,「言」–說下面的話。
善財這個名字的由來,因為這位大德是了不起的人,他學佛不是這一生才開始學的,多生多劫就開始學了,今日之下有很多人不大相信,事實上有很多例子可以看得出來,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唐朝有位大詩人也學佛,叫做白居易,大家都知道。白居易生下來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就認識兩個字:一個之乎者也的「之」字,一個「無」字(有無的無字)。他還沒有讀書就認識這兩個字,所以後人寫文章時,常謙虛地說自己「略識之無」—約略認識之無這兩個字,典故是從這裏來的。如果白居易前生沒有讀書的話,他這麼小的小孩子,怎麼會認識這兩個字呢?類似這種情況很多,現在常常發現天才兒童,上幼稚園的時候,數學就好得不得了!上小學低年級,想的題目、算出來的數學,超過好幾個年級,如果不是他過去學的有基礎,哪會有這種情況呢?這個善財童子,據經書記載,在母親懷孕的時候,家裏自然而然出現很多珍貴的寶物,到了他出生的時候,寶物自自然然從空中、從各地方出現,因此他的父母及當時一般有學問的人一看這種情況,就把這個童子取名為「善財」。
善財童子年紀雖然很小,可是當時很多學佛的成年人,還不到他那種程度,他懂得的方法很多,開始參見文殊菩薩,跟文殊菩薩一談之後,文殊菩薩告訴他再去參訪其他菩薩,一共參訪了五十三位,這叫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到最後一位,就是參訪普賢菩薩。這一品裏面普賢菩薩就告訴善財,這位善財童子是這一品的當機眾,所謂當機眾是什麼?就是善財童子對這一品的道理了解最透徹,比一般人都了解得好、了解得深,所以他是當機眾,機就是根機。他為什麼了解得特別深呢?因為他過去親近過很多佛,也親近過很多大菩薩、善知識。我們知道,親近一位有道德有正法的大菩薩、善知識,就能學到一種正法,參訪得多了,知道的法也就多,知道法照著修,修到善財童子這一生,所以在童子的年齡就懂得非常多,根器非常利,心裏也非常明白。因此普賢菩薩一開始的時候,就告訴他下面的話。
「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善男子–稱呼善財童子,善是讚歎詞(讚美的話),凡是事情好到非常好,就是善;男子也是讚美他的話。在佛經裏,佛常稱「善男子、善女人」,男子、女人前面加一個善字。稱呼善財「善男子」之後,下面說如來功德,如來就是佛,佛的功德,假使(用假使的話)十方一切諸佛,十方是東、西、南、北(四方),還有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合起來八方,再加上、下,就是十方。為什麼要用十方?《華嚴經》講任何一個法,一講就是十方面,為什麼講十方面呢?十代表滿數,這個「十」並不是到十就為止,十之中還有十、十之中還有十,上回我們研究一念三千,意思就是這樣,分析下來,就是統統無盡的,「十方一切諸佛」是重重無盡世界一切的佛。「諸佛」從事實上來講,某尊佛、某尊佛,我們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東方有藥師佛,事實上都是這些佛,十方一切諸佛,釋迦牟尼佛都說得上來有多少名字。講到理上,諸佛都是同一個法性–同一個如來的真如本性,不但十方一切諸佛同一個佛性,我們現在是凡夫眾生,也跟十方一切諸佛同一個佛性。所以講「理」上完全是同一個,經裏面講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共同的、平等的、一致的。事實上–事相上,每一個世界各有它的一尊佛,假使有那麼多的佛,幹什麼呢?這麼多佛都稱歎如來殊勝功德。稱歎到什麼時候呢?
(5B)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什麼是不可說不可說?這數目大得不得了!在學校專門念數學系的學者們,也不見得能說得清楚。不可說不可說是數目的一個名稱,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數目名稱–個、十、百、千、萬,加上億、兆、經、垓等等這些名詞,在印度形容大的名詞多得很,有幾個大數目字,不可說不可說是大數目當中的一個。經過那麼多數目的佛剎極微塵數劫,各位算算看。「佛剎」是什麼呢?佛剎是一尊佛所教化的區域,譬如我們娑婆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區域(叫做釋迦牟尼佛的佛剎),這個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我們的地球在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像大海裏一粒米那麼渺小,整個大千世界我們無法想像,把那麼多的佛剎碾得很細很細,碾成極微塵,就像連眼睛都看不見的微細灰塵那麼小,把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塵那麼小,做一個單位,你想想看,三千大千世界磨成細粉,每一個細粉(每一個極微塵)做為一個單位,那個數目字有多大!那個數目字為一個劫,再加上不可說不可說那麼長時間的劫,各位算一算,多麼長的時間啊!我們稍微解釋一下,我想各位聽起來,這個意思搞得好像糊裏糊塗了,算不清楚!真正算起來簡直算不清楚。這就是叫我們了解一下,十方一切諸佛經過那麼長時間的劫數,相續地演說,相續就是不間斷,說了又說,說了還說不明白,再加上用手勢等等的表演,幫助人家了解演說,相續地演說,不可窮盡–也說不完。
跟前面對照一下,更不可思議了,怎麼跟前面對照呢?本段經文開頭講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前文稱歎如來勝功德的最後有一首偈頌,偈的全文不必說(學術組提供: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說盡佛功德。),偈的大意是這樣講的:
把一尊佛教化的國土(三千大千世界)磨成極微細、極微塵那麼小,每一個微塵就代表我們眾生的心念(心裏的念頭),你想想看,那有多少個心的念頭?那些心的念頭,普賢菩薩說,都可以數得清楚有多少,這我們就不可思議了,他都能辦得到。還有呢,我們看看大海的水,像太平洋、大西洋這種大海,大海的水我們可以把它喝完嗎?即使是天天喝茶、經常喝茶,我們喝一杯茶,不渴就不想喝了,一個人一天喝茶的量是有限的,普賢菩薩說,大海水可以把它喝完。還有更難辦的事情–虛空可量,過去講的虛空,就是今日講的太空,各位想想看,可不可以測量虛空有多高?我們一般人沒有辦法,但是普賢菩薩講虛空也可以測量。還有風啊!無論颳什麼風,一陣風來、一陣風又過去了,抓都抓不住,想辦法用繩子把風繫住,不讓它跑了,行不行呢?我們認為辦不到,普賢菩薩說,風也可以用繩子把它栓起來,這些事情世間人認為辦不到,但都可以辦得到。唯一辦不到的是什麼呢?就是無法把佛的功德說盡。
前面那些事情各位不要認為真的都能辦得到,那是假設的話,假設那些事情都可以辦得到,但是唯有佛的功德沒有辦法說盡。前面那一首偈頌已經稱歎過如來勝功德,現在「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比前面又深一層,這一段跟前面對照:前面是有一尊菩薩在講佛的功德,這裏經文講十方一切諸佛,佛的地位當然比菩薩高,而且十方一切諸佛的人數也多;再講時間,前面是一尊菩薩已經講完–講的時間停止了,這裏講經過那麼長的時間,可見佛的功德是說不盡的,不但我們普通人說不盡、菩薩說不盡,那麼多的佛在那麼長的時間都說不盡,可想而知,佛的功德有多麼大!
這麼說做什麼用處呢?我們要了解:佛的功德這麼大!什麼叫功德?功德就是能夠做種種有利於眾生的大能力、大的德(萬德萬能),一切深厚的道德、一切高明的能力(用萬德萬能來比喻)所表現出來的功德,這種功德當然是代表一切的智慧、一切的能力、一切的道德。這是屬於誰的?每一尊佛成佛後都有這樣的功德,但這功德從哪兒來的?就事實來講,成了佛,任何一尊佛都是這樣的;從理上來講,我們沒有成佛,我們在學佛的時候是生死凡夫,雖是生死凡夫,我們要知道,這種功德在我們本性裏完完全全具備的,如果我們本性上沒有這種功德,我們學佛有什麼用處呢?佛是佛,我們是我們。我們學佛就要把這個功德能夠開發出來,這個功德在我們本性裏就好像金、銀、琉璃等寶礦,學佛就等於向我們本性裏開礦,把這些寶的功德完全開發出來就成功了。
我們普通人在自家求學,無論求哪一門學問,求到一種學問就感覺到很高興,我有這個學問了;學一種能力,就是現代的尖端科技,你學會了;有一種發明,也很高興,我有一種發明了。其實你要學華嚴的話,懂得我們本性裏有這樣的功德,那麼現代尖端科技、哲學上的一個知見、任何一個學問都不足為奇,這都是我們本來有的。不懂佛法,所學的世間學問就是再多,都是微乎其微的,了解佛法之後,我們對現有的知識不但不感到滿足,而且要學普賢菩薩的行願品,學行願品,我們就要學開發如來的勝功德,我們的目的就是這樣。一般人覺得學了之後能辦得到嗎?怎麼辦不到?這是我們本有的,為什麼辦不到?學佛心中一定要放開,心放不開就學不到好處,一放開來之後,佛法常常講「本有家珍」–家裏這些珍寶本來有的,自家本有的。序分到這裏就講完了。
【正宗分】–正說行願(正示行願顯經勝德)
下面是正宗分,先了解一下:《普賢行願品》正宗分最重要的是說什麼?普賢菩薩的行願。我們了解普賢菩薩的行願以後,我們要知道普賢菩薩是怎麼修的?怎麼成功的?我們就是要學的話,也要證到普賢菩薩這樣的境界,所謂普賢菩薩這種境界,《華嚴經》講法界–一真法界,《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最精華最重要的一品,這一品的目的是教我們學的人證道(證到一真法界),就是講到一切的事都明了之後,我們也都明瞭理,本性就是這樣的,證到自己的本性,正宗分是講這些道理。正宗分開始說: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我們先跟各位一起來研究這兩句經文,「若」就是假如,「欲」–一般人講欲望,可是一般人的欲望用在世間法上面,這裏的欲望要成就學佛這方面,同樣是個欲字,用在學佛,這個欲字用途非常廣大,欲–想要「成就此功德門」,這個功德門是指前面所講的–那麼多的佛,有那麼長的時間來相續演說,都說不盡的,那就是佛的功德。說佛的功德幹什麼呢?說它就是「學」,學不但只是知道而已,而且真正要證道–證到自己具備這種功德,就是成就這個功德。要怎樣成就這個功德呢?提出一個辦法來,這個辦法,普賢菩薩就告訴善財童子說,「應修」–應該實實在在地去修持、修行,按照這個方法去行,一共有「十種」,這十種叫「廣大行願」。這一品重要的就是這十種廣大的行願,講廣大行願之前,先把行願的主旨、怎樣解釋,我們研究研究。
什麼叫做「行」?什麼叫做「願」?我們先看「願」,祖師註解,普通講發願,發願究竟怎麼解釋呀?發願是對某種事情訂下一個目標,希望要達到那個目標,希望到什麼程度呢?這種希望是如同一般人講欲望的那種心理(那種急切、那樣迫切)。我們知道一般人所追求的,經濟學上講欲望,是一切經濟活動的一種原動力,如果一個人沒有欲望的話,對經濟無所求、無欲,何必吃盡辛苦?用那些腦筋幹什麼?不但是經濟,任何凡夫眾生所做的事情都是欲望在發動,可見力量非常大。把欲字用在希望,希望到欲望那種程度,那就一時一刻也放不下,必定要求達到目標,不達成目標,希望不會放棄的,這叫願。你想想看,我們學佛發了願,有了願,你看多麼大的力量啊!普通人在世間上做任何事情,他是講欲望、講志向,立了志,有欲望在觸動他,他一直往前面去追求。我們學佛念佛講「信願行」–要發願求生到極樂世界去,這個願就不得了!不能達到往生,絕對不會終止,也不會退轉。所以蕅益祖師講:「你能否往生,就看你有沒有願力」,願力的有無,決定你能否往生,願的力量就這麼大!這是第一個,你要成就這個功德門,要修十種廣大的行願,首先要了解這個願字。
學佛要怎樣發願呢?願的目標訂在哪裏?粗淺地講,就是解決生死的問題,把我們凡夫眾生生死大問題解決,最後的目標就是成佛。解決生死問題、成佛的問題,時間太長啦!因為這個希欲(這樣的欲望)這麼重,希望很快就能解決就能成就,所以發願要修淨土宗念佛法門,求往生到極樂世界,有這個願,心心念念就擺在這上面,你想想看,這個願多麼重要!願就建立起來了;願力建立起來的話,我們持名念佛,一發願之後,什麼樣大的力量能夠影響我們,叫我們退轉?絕對不會的,根本就不會退轉,只有一直精進。願力這麼重要!發願還有一點要講,你要想不退轉,除了自己要求往生成佛,還要發悲憫心、慈悲心。前面講菩薩的意義時,菩薩就是要求大智慧、要發慈悲心–度化一切眾生,具備悲智,願力才是完全的。我們淨土宗是大乘法門、是菩薩道,菩薩道要弘法利生,我們要怎樣弘法利生呢?勸人念佛就是弘法利生,甚至於對其他動物,我們放生時給牠皈依、勸牠念佛、幫助牠發願往生,這都是行菩薩道,範圍寬得很,我們了解「願」的時候,隨時都可以擴充我們的願力。
再講到「行」,行是什麼呢?我們知道「理」,就照著道理去做去實行,就叫做行。知道理去行,才能夠達到目標。行能成功嗎?只要有願,按照願去行,一定能夠成功。為什麼呢?古時候善知識曾經做個比喻(這個比喻也是根據佛講的),一般人認為凡夫的生死是自然現象,人人都有死的時候,誰能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就不知道:生死問題是一種不合理的現象,等於一個人有了毛病(得了病),這是一種病態,有了病把病治好,就沒有這回事情。所以我們生生死死在六道裏面來回流轉,那麼痛苦!這是個病態,這種病有沒有藥可以治療?有藥可以治療,這個藥就是普賢菩薩講的十種廣大行願,用這個藥物醫治生死大病(不能說毛病,毛病是輕微的,是根本大病),藥到病除,可以把它治好,治好以後,我們就是出了世間–不在六道之內,進一步就是成佛。一般說佛那樣萬德萬能,我們能辦得到嗎?佛家講「萬法唯心」,一切的功德都是我們本性裏完全具備,一覺悟之後,全部都能發現,都是自己的,所以必得要把握一個「願」、一個「行」。
前面講佛的功德說不盡,雖然說不盡,但是我們發願修行的話,可以成就這種功德,這就不可思議!這十種廣大行願是針對我們凡夫眾生犯的十種大病,以這十種大行願對治我們十種大病,我們學了之後,照這樣做,就能夠藥到病除,能夠成就的。
十大行願我們下次再繼續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