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民老師主講 八十二年六月三日
吳瑞琴整理 九十二年四月十七日
(4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各位繼續看第二張講表,在前幾次,我們把經題和品題都介紹過了,今天這張表講「玄義略舉」,今天就講這個。
(丙)玄義略舉
「玄義」就是一般祖師注經及講經時,先把經裏面重要的意義提出來講一講。佛經有兩部大經代表兩種方法,第一部是《華嚴經》,賢首宗將經文精義分十個部門在前面講,叫「十玄門」。第二部是《妙法蓮華經》,也就是天台宗的方法,經文精義分五個部門,叫「五重玄義」。
前面把經題和品題講完以後,今天就不完全按照古人的辦法,只是把其中比較重要的提出來說一說,各位有表就看,如果拿不到表也沒關係,聽一聽,我們今天講慢點,用聽的也可聽得清楚。
「玄義略舉」就是把這部經裏面很深奧的意思(玄義)大略地舉出幾條來。第一條是「顯體」,顯就是把它明顯地說出來。什麼叫體呢?體是就《華嚴經》這一部經來講,整部《華嚴經》最重要的主體叫體,這裏講的是《普賢行願品》這一品的體。我們要了解,這一品是《華嚴經》裏面的一品,既是《華嚴經》裏的一品,這一品的體也跟整部經的體是一樣的,所以這裏講的體就跟《華嚴經》的經體完全一樣。
每一部大經講的主體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佛講這部大經,最重要的是要說明我們眾生心的「本體」。什麼叫本體呢?世間的一些哲學家也講本體論,所謂本體就是講宇宙人生一切最初的東西(一般世間學說講最初,但是佛學講無始無終),一般哲學家講本體是尋找宇宙的起源、人生以及其他種種生命的來源,研究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在一般哲學家,一直到現在找不出真正答案,研究不出一個所以然。那麼佛法,跟各位講,佛法徹底地把這個提出來,那就是說我們眾生都有心,心有本體,我們生命怎麼來的呢?生命就是從本體出來的,我們要學成佛,成佛拿什麼成呢?還不就是明了本體,把我們這個本體完全懂得了,然後再完全徹底證到這個本體,那就成功了,就成佛了,所以「體」這麼重要,無論哪一宗在研究經的時候都要明了。就拿我們學的念佛法門—淨土宗來說吧!我們淨土宗是持名念佛,可是我們要懂得體的話,那我們念佛就不同了。懂得體,念佛同樣是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但是我們這句佛號一提起來,念一句,功德就不可思議。怎麼不可思議呢?你懂得內容的話,佛號提起來念下去,心裏的境界就在轉變,我們念佛就是要變更心理,心理不變更,怎麼能夠往生呢?所以要知道,你懂得這個重要的理,我們念佛,心理就在轉變,所以這個體無論是哪一宗都非常需要明瞭。
講本體,各經裏面講的名詞不一樣,實際的內容就是我們每個人自己心的本體,比如說,我們現在研究《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它的體就是「一真法界性具三千」,在《華嚴經》講本體就是一真法界,《華嚴經》把法界分成十法界。十法界怎麼分法呢?就是按照事實分。我們都知道:六種凡夫的法界就是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凡夫生生死死來來回回這麼轉,就是在六道裏轉,不論是轉到天上,或轉到人間,有時還墮到地獄裏去,就是脫離不開這六個大範圍,這叫做六凡法界。六凡法界以外,就是超過我們這六凡世間了,修四聖法界(四種聖人法界)–小乘的證了羅漢果、中乘的證了辟支佛、大乘的是菩薩、最後成了佛的四種聖人的法界。合起來「四聖六凡」十個界限。界就是界限,十個界限就是十個法界。
十個法界是十個,為什麼叫一真法界呢?這裏講「真」字,十法界的形成就是我們凡夫不懂自己的心,然後才有種種的障礙,我們在人間只懂得人間的事情,人間以外,天上的事情我們不懂,畜生道的事情、鬼道的事情,我們都不懂,為什麼不懂呢?我們的障礙很多,我們的心量見識就這麼小,看不遠,生在這個環境只知道這個環境,死了以後到哪裏去?自己也不知道,所以生死很痛苦。證了果的人–成了佛,那就不同了,這十個法界只是一個法界。分成十個法界是就事相(假相)來分的,假相是由我們眾生執著的心理放不下才有,若是一證果,都歸入到本體,我們每個人心的本體都徹底明瞭了(明心出來了),就是十法界歸於一個真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都是平等的,無論在六凡、在四聖境界,講到心的本體完全一樣,平等平等,一點差別都沒有,所以經文裏面就講「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我們眾生都有心,成了佛也有心,心、佛、眾生三者有沒有差別呢?沒有。這是就一真法界來講,你的一真法界跟我的一真法界、十方諸佛的一真法界、甚至地獄道眾生的一真法界完全一樣,這就是「真」。講到真處就是徹底平等,一真法界是這個樣子。我們研究經文首先要明了法界–明了我們每個眾生都有一真法界,現在有生死苦惱不能解脫,就是因為我們不認識自己的本體–不能明心見性。果然明了我們自己的本體的話,那麼生死在哪裏呢?生死問題整個就解決了,成佛也憑著這一真法界來成佛。《華嚴經》講一真法界、《妙法蓮華經》講實相、《大般若經》講般若,名詞不同,意思都一樣,就是講我們心的本體,所以《華嚴經》講顯體,就是要我們明了每個人都有一真法界。經文就是開示我們,教我們明了自己有這麼可貴的、與諸佛平等的–心的本體,我們再不好好用功、不好好念佛,那我們對不起自己,果然明了這個,念佛、學佛很快。理明了(貫通了)以後,在修持方面就非常正確,跟走路一樣,走上正路一定能夠成功。
我們要對一真法界的內容更進一步了解的話,還有一句話叫做「性具三千」。性就是本性,也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這個本性完完全全具備了三千,三千指的是什麼?計算的方法有好多種,我現在跟各位介紹,選一種聽起來比較簡單一點的,不要太複雜,太複雜的話,一下子聽不明白,選一個簡單的跟各位講一講,基本的數目就是前面講的十法界,十法界中每一個法界裏面又有十法界,並不是十法界就是固定的十法界,十法界任何一個法界裏面開出來又有十個法界,我們先了解這個情況。然後我們再舉出另外一個計算的辦法,十法界每一法界都有一個名稱,比如說人道的眾生叫人法界,畜生道的叫畜生,鬼道的叫鬼,以至於佛法界是佛,這就是名(名稱),你說名稱是真實的還是假的呢?我們研究的話,就要講清楚,你說是真實的,我們一講到鬼道,鬼道馬上就在眼前(一說鬼,鬼馬上就來了),但是我們說了再多的鬼,我們也看不見啊!可見「名詞」跟「事實」是兩回事情,因此不管是六道的名詞也好、四聖法界的名詞也好,都叫做「假名」。假名是什麼?這個名詞是安出來的,不是固定的,是方便的講法,沒有這個名詞就沒有辦法說話或記載經文,所以一定要設名詞出來,但我們必得要了解名詞都是假的。了解假的,你不要執著假的,你才能求到真的,你執著了這個假,那真實的就被假的遮住(障礙)了,所以首先我們要知道假名,十法界就是假名,假名擴充起來有一千個。
十法界有假名以外,每一個法界都有實在的本人,人道裏邊有人的本身,六道每一道的眾生都有他的實在身體(本人),以至於到佛,比如說釋迦牟尼佛也有身體,這個身體在佛法裏叫做正報。組成正報就是《心經》所講的,比如我們人道的人,他有生理這一部分,叫色法;有心理的這一部分–受、想、行、識,叫心法;「色受想行識」就是精神與物質組合起來有我們這樣一個人,這叫五蘊。我們人道有五蘊,六道眾生都有五蘊,成了佛也有五蘊。不過成佛的五蘊跟我們人不一樣,我們凡夫的五蘊是污濁的、苦惱的,證了果,從證羅漢果及以上的大菩薩以至佛,他們的五蘊是清淨的,雖是清淨的五蘊,還是五蘊(那不叫五蘊,另外有個名詞,我們為了好懂,也講五蘊),這在佛法叫「實法」–實在有的法。實法是對假名來講的,假名是抽象的假的名稱而已,實法就拿我們人的身體來講,我們有五蘊組成的能夠言語、思想、有身體活動,這就是實在的法,有體積在,這就是實法。十法界的實法有一千個。
十法界中每一法界,凡夫也好、聖人也好、佛也好,都有依報—居住的環境。比如我們人道的眾生在地球上,這地球就是我們人道的國土,我們有地球撐托著,我們生存在這裏,我們就依靠這個環境,佛學名稱叫依報,我們得到什麼環境就是一種報酬。這個報酬是我們過去造什麼業,現在就得什麼報,報有正報、有依報。我們過去造的業合乎人道,是個正人君子,我們這一生就得了人身的正報;正報這個身體要生活的環境,這環境也是過去業造成的,所以我們人類享受這環境,就叫依報,其他各道都是這樣。十法界的依報就是國土,我們人間有人間的國土,鬼道有鬼道的環境,畜生道有畜生道的環境,統統叫做國土。國土分析起來,也有一千種。
佛法把這些事情講出來:假名一千、實法(正報)一千、國土(依報)一千,合起來叫做三千。這三千在哪裏呢?性具–本性裏面具備的。各位要了解,特別注重「性具」這兩個字,所謂性具,我們往裏面研究,十法界擴充擴充有三千法界。三千法界,上至佛法界,下至最苦的地獄法界,比地獄法界好一點的,有餓鬼道、畜生道這些法界。餓鬼,我們每一個人也知道,一提到鬼,尤其在夜間,就怕鬼了;或者在野外,看見猛獸毒蛇,我們又害怕了。但是你看看「性具」這兩個字,這些都是在我們本性裏面含有的、具備的,換句話說,我們每個眾生的本性裏面都具備這十法界。十法界再詳細分,每一界又是不相等的,同樣是地獄,也有很多種地獄,和哪一種相合的話,事實上將來我們就到哪一界去,自己一點也不能作主的。
(4B)
這是報應嘛!但是經文的意思讓我們明了性具,明了性具之後,它既是都在我們心中,我們不知道的話,那沒有辦法,也等於一個人睡覺做夢時,自己作不得主,手不能動,什麼也不能動,一切都無能為力,但是一醒了(一覺悟),要什麼就可以辦得到。佛說法的用意,把這些事實說明了,讓我們覺悟,覺悟之後,既是在我們內心,我們自己轉變,把自己的心一轉變的話,這些事實(境界)立刻就跟著轉,容易得很!就看我們肯不肯這麼做。
性具三千,三千整個細細分起來是無量無邊,這無量無邊(三千)究竟在我們本性,我們怎麼樣找它呢?這是問題嘛!古代祖師講,比如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裏,前面的五重玄義中說,我們最重要的一個祕密,就是我們「當前的一念」,我們當前這一念就是「性具三千」,所以也叫做「一念三千」,一念之中就具備這三千。這個三千我們迷惑顛倒的凡夫眾生誰也不知道,必得證了果的時候,證了果還要證大果,大菩薩、成佛才知道,羅漢未必就了解。我們現在是研究佛所說的經才知道,知道還沒到那種境界啊!知道就不錯,我們就知道用功了。用功是怎麼用功方法呢?我們的念頭,我們自己可以知道可以體驗出來,我們每天從早晨醒過來時,念頭就在活動,一直到晚間睡眠,睡時也做夢,做夢還是在活動,睡眠不做夢的時候是暫時休息一下。平常的念頭,你想想看,都是到處跑,跑到這兒來、跑到那兒去,念頭跑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出三千法界啊!大概我們的念頭跑到三途裏比較多,尤其是今日之下的眾生,普通人不是常講,這個人鬼頭鬼腦的,所謂鬼頭鬼腦就是他的念頭都跟鬼道差不多,他心裏所想的就是「鬼」|專門害人、貪圖人家的便宜,這些鬼道的事情。再呢,造殺、盜、淫、妄的罪業,殺盜淫妄的罪業不必真實去做,只要心裡念頭動一動,就有了業,講大乘佛法就是在講心法。所以我們的念頭,你看看,多麼危險啊!三千念頭都在我們一念當中。說這個幹什麼呢?我們修道就要自己先認識自己的念頭,這個念頭所含的法界那麼多,你的念頭究竟跟哪一個法界相合呢?跟三途的法界相合,就必然墮三途;跟佛法界相合,就能夠成佛。所以我們念佛的人都知道,發心念一聲佛,西方七寶池裏面就生出一朵蓮花出來,平常我們怎麼懂這是甚麼意思?知道一念三千時,就知道了,念頭在極樂世界的話,那就長出蓮花,蓮花就是我們的依報,這個要知道。
知道三千的時候,無論是哪一個法界,這個念頭提起來的時候,其餘的法界就隱藏起來了,比如我們想到殺盜淫妄的事情,三途的法界起來了,人道、天道、四聖的法界統統都隱下去,不起作用了,整個心裡都是三途了;如果念頭與佛法界相應的話,那麼九法界都隱藏下去,那就是我們全部的心都是佛法界,它是這樣的作用啊!由這一點,跟各位講,我們的念佛法門,念一句佛號,我們念頭在「佛」上頭,性具三千,我們就把其餘的二千九百九十九法界都把它隱藏下去了,一個佛法界就現出來了,一個佛法界現出來,換句話說,整個三千都變成一個佛法界了,所以念佛就是不可思議。講念佛法門不可思議的原理就是這個,你懂得一念三千,你就知道念佛的「好」在什麼地方,這是它的原理,懂得這個體(一真法界性具三千)完完全全都是在我們這一念之中,我們修持時,就不受外面邪知邪見的人講的那些話影響,我們一聽就知道那是外道的話,他們不懂得心法,我們懂得心法,辨別得出來是對的或是不對的,我們修持就走上正路,這個非常重要。
「明宗」,宗是講這部經的宗旨,現在就講這一品|《普賢行願品》的宗旨,在講表裏很簡單地寫出來了,叫「華嚴海眾導歸極樂」。華嚴海眾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講《華嚴經》時,聽經的大眾有多少呢?可以說數都數不清,因為釋迦牟尼佛在講《華嚴經》時,不但是人道(隨佛聽法的大弟子們),還有天道、其他各道都來聽,還有登地的大菩薩(證果位的),多得很!用一個形容的名詞,我們看見任何一個東西數不清,就像海那麼多了,海水你能夠算得了多少?算不出來啊!華嚴會上的大眾就像海那麼多,叫華嚴海眾。那麼多的聽眾,普賢菩薩就在那麼多的海眾之中,要勸導他們都要歸到極樂世界去(求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你想想看!我們現在都是徹底的凡夫,生死不能自主的,華嚴海眾那些登地以上的地上大菩薩,那還得了啊!普賢菩薩都還勸告他們要一起到極樂世界去。
怎麼樣導歸極樂?普賢菩薩以他十種大願|行願,以他發的十種大的行願,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一共有十大願|十大願王,他用十大行願來引導、勸導華嚴會上那麼多的大眾一起歸到極樂世界去。你想想看!我們今日之下在這個世間,尤其是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代,我們不求到極樂世界去學的話,我們在這個人間學,要想成就,那不是佛法不能成就,是我們這個環境太惡劣了。在這個世間,世間這些人起心動念就是殺、盜、淫、妄,大眾傳播的就是殺、盜、淫、妄,要想在這個環境之下能夠修行證果成佛,什麼時候能夠辦得到?所以必得要換換環境,換到極樂世界去,如果不換環境,說:「我在這世間能夠成佛」,那是不自量力啊!普通事情不自量力就算了,這是生死大事,能夠兒戲嗎?必得要學普賢菩薩,一定要發願到極樂世界去,我們學這部經這一品,宗旨就是「導歸極樂」。
「論用」,用–用處。這部經的用處是什麼呢?「拔一切苦與諸佛樂」。所謂拔一切苦,就佛、大菩薩來講,他看見眾生在受苦,就想辦法把這苦拔掉。眾生身上的苦,佛菩薩想到就跟自己身上的苦一樣,就想辦法拔所有眾生的一切苦,一下子就把它拔除掉,這叫拔一切苦。一切的苦,一般講我們眾生所受的苦,有生、老、病、死;再有家人親友分離,叫做愛別離;還有冤家相對的時候,叫做怨憎會;還有所求求不到,叫做求不得苦;最後我們心理上的種種煩惱等等;一共有八苦。跟各位講這八苦,是我們人道最普通的。除了這個以外,當然天道也有苦,生老病死苦基本都有(六道都有)。最痛苦的是地獄苦,地獄的那種痛苦,各位有時間可以看看《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佛講的地獄眾生所受的種種的刑罰與痛苦,簡直是不可想像的。所以拔一切苦,不但我們人間的拔苦,就是連同地獄中最苦的無間地獄的苦都能夠把它拔除掉。
「與諸佛樂」,我們知道我們所感覺的樂是人間的樂。人間怎麼樂?得了一些名位、有了權力、有了財富(生活上不貧乏了),這就很樂了!再就是家族能夠團聚在一起–天倫之樂,這就不錯了。除了這個以外,要想了生死(沒有生死)這種樂,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他認為生死沒有辦法解決,沒有辦法解決只好逆來順受吧!普通人都是這樣的,因為不生不死這種樂,一般人都不敢奢求,不敢想像求得到。你想我們人間的樂有什麼好樂的?樂的太小了。證了羅漢果,他的生死問題解決了,出了六道了,這應該是很樂了。還有大菩薩遊戲神通,自在地要怎麼就怎麼,那是樂啊!我們學佛的人有些人要求神通,求神通,你不到那個地位,沒有定功的話,一求就走到魔道去了,這不可以求的。你真正學,無論學哪一宗,就拿我們念佛來講,你念到一心不亂,神通自然發現。大菩薩當然不必說,每一尊大菩薩,他那種程度都有些神通,那多麼樂啊!但是這都還是微小得很,必得要到成佛,成佛三明六通,一切事情統統知道,《華嚴經》裏講的一個名稱,佛叫做「世間解」,無量無邊的十方國土、種種事情、所有眾生,包括心理、正報、依報,一切一切的事情佛沒有不知道的,世間什麼事情他都了解,都能說得出來,這叫世間解。不到成佛沒辦法,這是多麼樂!最重要的,他普度眾生非常自由自在,所以成了佛那真是樂,樂到極處了,所以這部經所「與」,與是贈與、給,它能給我們學佛的人(眾生)什麼樣的樂呢?不是人間的一些錢財、地位,在人間就讓你做個大總統,一轉眼就完了,就讓你做一輩子總統,你還是有死的時候,死了之後,你的「總統」還能帶走嗎?這不是究竟的啊!它所給的是諸佛的樂–讓你能夠成佛,享到成佛的那種大樂。《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畫龍點睛的一品,它的大作用就是拔眾生一切苦,給眾生諸佛所有的樂。你想想看,這種作用多麼大!
下面講「教相」,教相是什麼呢?各宗講法不一樣,就拿天台宗來講,天台宗把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的法,分成幾個時期,一般講「五時八教」。每一個時期講的教法,就針對該時期眾生的根機而講,講的法(教),有個比喻,比如說講五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就是講《華嚴經》,然後講《阿含經》–是小乘的經,然後講方等,講般若,最後第五時講法華、涅槃,這是天台宗這麼講。
在第一個時期,釋迦牟尼佛講的法讓眾生來聽,就像母親用牛奶來餵嬰孩一樣的,再一個時期又不同,第一個時期講《華嚴經》的時候,這個牛奶就跟從牛身上擠下來的奶一樣,沒加以提煉,這個奶裏面各種成分都有。第二個時期,聽眾的根機不一樣了,吃了全味的奶受不了的,那就做出來一個很精粹的酪,叫乳酪。第三個時期叫酥,這是印度製出來的食物名稱,不必全講。最後叫做「醍醐」,我們學佛的人都是講醍醐,醍醐是最純的,最後《法華經》是最純的。為什麼《華嚴經》是完全的牛乳呢?這就是說《華嚴經》這部經,不到大菩薩地位(不到高深的程度)學不好的,接受不了的。所以經裏面又有一個比喻,早晨太陽剛出來時,我們在平地看見了光線,天還是很暗,你要是到阿里山頂上,太陽就出來了,看見的是大放光明,這日頭剛出來是「日照高山」,《華嚴經》就是日照高山,高山就代表大菩薩那種程度,他能接受,我們沒到那種程度接受不了的。所以就這部經講的教相來講,它是屬於釋迦牟尼佛第一個時期講的經,拿牛乳來比喻,它是剛出來的牛乳,裏面各種味道各種成分都有,所以就教相來講,這是「歸第一時喻全味乳」,這是講教相。大略地舉出來就是這麼多,我們自己慢慢地體驗。
(丁)釋譯經師
下面講翻譯這部經的法師,大家看看就可以了。譯經是在唐朝德宗(唐玄宗就是唐明皇,之後肅宗、代宗、德宗)貞元十二年六月開始翻譯這部經,譯經的經師從罽賓來,罽賓是當時北印度(現在印度的北方)一個小國家,現在叫克什米爾,位置就是在喜馬拉雅山的一個山谷裏,這位法師就是那個地方的人。他學佛到什麼程度呢?叫做三藏般若。三藏是說他對於佛講的全部藏經(經、律、論三藏)都通達知道,翻譯經不是簡單的,不是隨便能把經翻譯得好,要精通三藏才行;般若是這位法師的名字。這位法師奉詔翻譯這部經,當時的帝王及朝中大臣護持佛法,恭敬地請法師譯經。今天講到這裏,下次正式講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