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民老師主講 八十二年六月十七日
劉美妹整理 九十二年五月十五日
(6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各位看經本的第一頁,經文後面第一行,我們先念一遍,從上回講的那一句開始: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剛才念的這一段,按照這一品經文的科判講(比照一部經),正宗分從「若欲成就此功德門」開始,前面是序分,正宗分最重要的是講十種廣大的行願,是普賢菩薩在《華嚴經》的華嚴會上說出來的,也就是普賢菩薩所用的工夫。我們就來研究這十大行願。
十大行願的重要處,祖師註解特別要我們知道:我們學佛的目的在哪裡?淺近地講,跟我們關係最迫切的就是解決生死問題。今日世上雖有很多人學佛,但一開始就針對這問題來學的不算多。學佛究竟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我們平常拜佛、念佛,不是跟外道一樣—神是永久在上的,我們是跟佛學,學到成功,跟佛地位是一樣的。為什麼我們的地位將來跟佛一樣呢?因為我們每個眾生都有佛性(都有真如本性),我們都是憑真如本性來成佛的。為什麼現在我們不知道自己有真如本性呢?因為我們迷迷糊糊,有種種的障礙在,比如說一個人身體不好、不健康、有病的時候,做甚麼都不方便。但我們要問:為什麼有生死呢?有生死就是最大的病根子,我們要解決生死這個大問題,就等於生了病,請醫生幫我們把病醫好,我們學佛法,就是針對本身嚴重的病把它治好,把生死問題解決了,最後就能成佛,這個原理我們一定要了解。
這一品是《華嚴經》裡非常重要的一品,因此祖師把這一品列為淨土五經中的一部經。祖師註解說:整部《華嚴經》的重點就是普賢菩薩這一品,如果我們學華嚴或其他大經,也能按照各大經所講的方法去修,但如果不從普賢十大行願去修持,生生世世不知要修多少大劫(各位都知道,成一尊佛,要經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遠)。祖師說,如果我們不按照《普賢行願品》裡的方法去修持的話,就是修了多少劫,也不能成功。由此可知這品的重要!
為什麼這一品這麼重要?淨土宗的祖師所以把它列為淨土宗的一部經,就是因為《華嚴經》所講的理包括一切,三藏十二部的一切理,《華嚴經》都講得非常透徹;修的方法也包含盡了,到最後的行願品就是講修行的工夫以及發願。發的是什麼願呢?這裡講十大行願,十大行願講到最後,普賢菩薩就引導華嚴會上無數的大菩薩及一切聽眾,都要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為什麼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呢?華嚴會上地位那麼高的大菩薩,他們的生死問題早就解決了,為什麼還要發願到極樂世界去?因為從解決生死到最後成佛,十方世界都比不上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由於阿彌陀佛在過去發的大願非常特殊,他那個世界就等於是一座特殊的佛教大學,你到那裡學,可說比十方世界的任何一個世界,時間、效果都快得多!等於我們一個人在家自修,比到學校求學,哪個有效果?哪個成就比較快?你想就知道啦!所以一定要發願到極樂世界去。一到極樂世界,就出了六道輪迴,我們在這世間,你要出六道輪迴那麼簡單?不是一生就能成就的,要多生—好多生、幾番生死才能完成,成佛那就更遠了!所以一往生的話,這兩者—一個了生死、一個成佛,很快!一生就能辦得到。像這樣特殊的理論和用功的方法,就在這一品裡面,所以我們研究這一品,特別要把這些要點記住。
前面講普賢菩薩稱讚如來(稱讚佛)的種種功德,怎樣說也說不盡,佛的功德,那真是太多太多!說不盡的。這麼多的功德,我們成佛時也是一樣,也是說不盡的。功德說是說不盡,可是我們努力修是可以成功的,我們用工夫的話,按照十大行願去用功就能成就,每個眾生只要成了佛,都能具備那怎麼說也說不盡的功德。十大行願有幾個要點要記住:每個眾生都具備本有的功德,現在我們的功德拿不出來,沒有大作用,不能說完全沒有作用,比如說我們有什麼發明或起了慈悲的心理,這都是本性裏起來的,不過這很小。大作用為什麼發不出來?因為每個人都有障礙,障礙就等於生病一樣,這十種大行願就如同用藥|醫生開藥方子,用藥來對治,十種行願是對治我們眾生所犯的十種最嚴重的病,當然我們的病太多了!但這十種是非常嚴重的,把這些病對治好就成功。我們往下就看這十種題目,題目研究完後,針對一個一個裡面病情的內容,再分別講這十種大的行願。下面,我們就看每一個題目的要義,它對治的是什麼?我們往下就一個一個介紹。
要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這是第一個大的行願,後面有一段專講禮敬諸佛,這裡我們要先跟各位介紹:禮敬諸佛對治我們眾生什麼病?我們在禮佛時有種種的規矩,比如說怎樣拜下去(後面有講到),五體投地的拜下去,所謂五體投地就是兩膝、兩手和頭頂都著地,這是恭敬到家了!它有一定的方式,禮是形式表現出來,這樣還不算,敬呢,是要拜的時候,心裏要存著非常的恭敬,沒有敬,只有禮是沒有什麼功德的。一定要禮再加上心裏恭敬,特別在行願品裡面講到禮敬諸佛那一段時(今天不能講,今天只講題目),各位可以發現我們平常禮佛,距離那個標準,可遠得很哪!諸佛,佛加上「諸」,就表示不只一尊佛,這裡講的是三世諸佛,所謂三世諸佛,是指過去成了佛的、現在成了佛的(我們現在娑婆世界所研究的佛法,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他是現在佛)和未來佛。我們大家都是未來佛,總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能成佛,所以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在這裡講禮敬諸佛,諸佛指的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你這一拜下去,三世佛全部都包括在內。
禮敬的敬,看起來很簡單,世間法、出世間法,真正研究到學問根本的地方,沒有不注重敬的。我們中國固有的文化,孔夫子的教授方法,就是先學,「博學於文」—把學問的理論廣泛地學,用功夫的時候「約之以禮」—在禮上面用功。《禮記》開頭就講:「毋不敬」,開頭就是敬。為什麼儒家的學問、佛家的《普賢行願品》都講「敬」字?就是針對我們眾生人人都有的傲慢心。這個「慢」字在佛經裡面講了很多,把它分成很多類,這裡我根據祖師註解提出幾個,大家體驗體驗:一般人說的慢,就是驕傲、傲慢。我們學佛的人總覺得自己並不傲慢,那是各位已經修持,有了修養的關係,雖然有修養,但或多或少還是有,真正把慢斷除了,你就成佛了。祖師講,比如人家不懂的事情而我們懂,當然是覺得我們比人家優越(優越感);人家懂而我們也懂的,這時心裡也起傲慢—他懂的沒有我這樣精粹,我懂的比他還要有獨到的見解;還有我們就是比不上人家,人家確實比我們高明,但是講:他高明不了多少,或我比他,也是他差得太遠。所以有這些心理就是「慢」在心裡作祟,就是有事實擺著也不肯承認。有了「慢」就障礙住,就不肯虛心地學習人家的長處,自己已經滿足,這就是我們任何眾生根本的大毛病。
我們學佛知道,唯識家的《百法明門論》裡面講根本煩惱,六個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和邪知邪見(慢就是六個根本煩惱中的一種),由這六個根本煩惱再細分開來,更是數不清的。因此我們平常對待任何人,要恭敬地對人家,儒家也說「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能敬人,人家回過頭來也會敬我們(彼此的)。我們對普通人能這樣恭敬,就表示我們心裡很謙虛,沒有傲慢,我們禮敬諸佛,就更不得了!諸佛那麼多的功德,我們這一拜下去,為什麼肯這樣拜?肯這樣拜就表示我們的病輕得多,障礙薄得多,這一拜下去,我們本有的功德跟諸佛的功德,兩者一感應,這就不得了!懂得這原理,這一拜下去,當下「我慢」的病就好了很多。有這樣大的功德!
善知識們說,我們用禮敬諸佛來治慢,把慢的身體、心理治好。治好所得的功效,我們可以學了之後,自己這樣體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恭敬地拜佛,除此以外,在社會上與人相處,不論同事、家人或來往的人,一概用恭敬的心去對待他們,你以恭敬心對待他人,他人就回報過來,自自然然以恭敬心對你,長期這麼做,你無論到哪裡去,人家自自然然都用恭敬心待你(是透過內心的)。所以經文中也說:一個人能長期禮敬諸佛,他所得的身,就是尊貴的身—受眾生所尊敬、很貴重的身體。儒學也講:「誠於中,形於外」,如果我們內心時時刻刻保持這種恭敬的心,對待佛、對待一切,前面提過三世諸佛,其中的未來佛就是包括現在一切眾生,果然這麼做,因果就不得了!因果是絲毫不爽的,你有這個因,必然有這個果,你自己還不知不覺的,你果然這樣做、心理這樣轉變的話,表現出來所得的—外在對你的觀感馬上改觀,你做事情、到哪裡去、與人相處,不會有什麼障礙。我們學佛,最怕的就是障礙太多,障礙太多,你在世間做事不成功,修道也是很麻煩,也不容易成功。你把這一層障礙去掉了,我們所得的人身,人身是不錯,很珍貴的,你再把這一層障礙去掉,你這人身就更可貴。要不然為什麼成佛一定要人道才能成呢?人的身份得來好不容易的,他是尊貴的身,這尊貴的身,是對諸佛及一切眾生存著禮敬得到的好效果。
「二者稱讚如來」,稱讚是用口和心稱讚,什麼叫如來?如來是成了佛,把本有的佛性完全開發出來,證得究竟的地位;如來就是自由自在,一切得到大自在,來去非常自在,如來也是佛的一種名號—一切自在的。稱讚包括兩個要點:一個是稱讚已經成佛證到果位的人,這當然要稱讚。
(6B)
還有,他們在過去沒有成佛之前–在因地,所謂因地,跟我們凡夫一樣發心學佛,開始學佛一步一步修持,那都是在因地。因地如何發願如何用功,也是要加以稱讚。釋迦牟尼佛因地怎麼修,我們知道得不太多,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因為我們研究淨土三經,特別是《無量壽經》,知道他過去發了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的每一願都很了不起!不是任何學佛的人隨便就能發得出來。像這些成佛的因地、證了果的果地,都要加以稱讚。
稱讚對治的是什麼?我們凡夫眾生有個很嚴重的毛病,就是說不出什麼好話來。尤其現在這個時代,一般人談話,不是求名就是求利,還有殺、盜、淫、妄,就講這些,再來就是罵人、破壞感情、挑撥是非,這在佛法裡就是「惡口」。我們說話的口,說說好話為什麼不可以呢?但是凡夫眾生的惡習氣存在,不只這一生,生生世世這麼來的,染上惡習氣,習慣了,一說話總是想傷人家,這是惡口。我們自己想想:一般人說某人的好處,聽起來大概沒什麼興趣;說某人犯了什麼殺人、放火、搶劫、綁票等罪惡,內容講得愈詳細愈驚險,聽起來愈高興愈有興趣。所以現在大眾傳播的工具,也就迎合凡夫眾生的心理,寫的文章、報導的事實,都是那些罪惡的事情。
這是我們凡夫的惡口,這種惡口說出話來,既傷害人家,也損了自己的德,再把整個社會風氣帶壞了。你講的就是殺、盜、淫、妄,你講出的話就是教人家,人家聽你這些話,落下了印象,落在心裡,在另外一個時間,他自己就學會而且做出來了。這樣的風氣惡性循環,我們學道的人想想看,幾時才能學得成功呢?所以要學習稱讚如來—稱讚如來的種種功德。要知道我們肯稱讚如來的功德,就表示我們的心「見賢思齊」,你稱讚他,就是你對他有向心力,你願意學才肯稱讚,所以我們說如來種種功德,說出時心就在改變,口業就清淨了。學佛不是三業清淨嗎?三業就是身、口、意,口裡能稱讚如來那麼多的功德,心裡跟他學,口業就清淨。一個人口業清淨了,那功德有多大!想想看,我們從會說話到現在,有意無意間犯的口業太多太多了。我們學佛的人學到知道利害時,有意的口業大概不會造,一定要學不要造口業、不要惡口,但無意的還是免不了,這是我們多生多劫以來染上不好的習氣,一時去不了。要用特別的方法,不容易去得了,你用代替的方法—稱讚佛的功德,你口裡同時只能說一句話,不能一邊稱讚如來,一邊說傷害人的話,這辦不到,當我們稱讚如來時,惡口自自然然就對治掉了,長期稱讚如來,如來的功德那是說都說不盡,遍虛空法界都是如來的功德;我們只要稱讚任何一件好事或功德,都是稱讚如來,我們的口業(惡口)就自自然然轉變、對治掉了,一對治掉了,我們所得的功德是什麼?辯才無礙。
佛法注重辯才,這個辯才並不是開辯論會把人家駁倒,不是這麼簡單,佛法講辯才,不是說很多話,而是你這話一說出去,人家就能接受你的好意,你勸人家念佛,人家馬上就接受,這就是辯才。辯才當然需要相當的智慧,這智慧怎麼培養呢?就是從口業開始–口業清淨說的話,你平常罵人的話固然不說,就是話說出來,非常忠厚、對人家有同情心、很關懷的口吻,刻薄、傷人情感的話不講,這時人家對你的觀感,你想想看,你不說話則已,一說話,人家自自然然相信,你的話取得人家信任,這就是辯才無礙。你長期真正這樣做,因果就不可思議。果然口業清淨,我們學佛的人不會跟人家開辯論會,真正你長期的口業清淨,一旦真的跟人家辯論,我保證各位,一定是有勝無敗的,一定能把人說服,而且不只服人之口,而是服人之心,讓人從心裡接受你的言語,這就是辯才無礙,這辯才無礙就是由稱讚如來種種功德所得到的效果。
「三者廣修供養」,先說供養,養,本來讀「ㄧˇㄤ」,讀「ㄧˋㄤ」是用在下對上,如子女對父母、我們眾生對佛,我們拿財物、食品去供養,供養的東西包括財物,我們對佛比如用香花等供品,對凡夫眾生除物品以外,我們每個人在世間都有一技之長或學問(佛法叫法),尤其學佛的人勸人學佛、念佛,叫法供養,法供養更重要,這講的都是供品。供養的對象是誰呢?接受你供養的對象,那個對象有個名詞,供養講因果,你有了因,將來一定有果,你把物品,包括法種種,你能幫人家的忙,種種能力用出去,你做功德,功德做出去,將來一定有好的善報有好的果報,你等於種福報–種福田。接受你供養的對象就等於這塊田,一塊種福報的田,福田有多少呢?福田有很多,譬如墮入畜生道的畜生,畜生很可憐!我們用同情心對待畜生,無論是家裡養的也好、野外的野獸也好,我們能夠幫牠們的忙,牠們在遭遇生命危險時,我們幫助牠們逃生,挽救牠們的性命,這就等於我們在種福田,這福田叫趣田(無趣的趣),這是一種。
貧窮困苦的人需要我們幫忙的很多,缺乏錢財的、缺乏衣食的,這些貧苦的人一直到現在還是很多,果然我們就能力所及,我們能幫人家多少,我們就盡量幫他們,也是種福田,這種救濟貧苦的人,叫做苦田,也就是在貧苦的人身上種福田。
我們知道,父母是我們在世間最大的恩人,《詩經》裡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那真是報也報答不盡的!我們孝順父母,父母到老年時,我們做子女能夠不養活父母嗎?現在一般人的觀念,說養兒防老不必講了,這個怎麼不可以講?父母養大兒女、兒女孝養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除了這個以外,報父母恩廣泛得很,為什麼?任何人,你在世間上再好的朋友,朋友還有斷交的,父母不會斷絕關係(這是天倫),報答父母的人叫種恩田,有恩於我的。我們不管時代演變到什麼程度,不管西洋文化怎麼講,我們不要學那個,我們還是守住固有的道德,報答父母的恩德,這是一個根本。所以《孝經》裡說:「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是德的根本啊!沒有這個根本而學佛,你乾脆不要學。如果一個人學佛,卻把父母擺在家裡不管不問,他學得好啊?所以恩田很重要,一個人唯有不忘父母,有了根本,然後在社會上才能真正對人好。如果他連自己父母都不管,這種有恩的人,他都忘了本,你想他對待別人、對待朋友,好到哪裡去?不可能的!這是根本。
再講德田(德就是道德的德),誰是德田呢?就是佛家證果的羅漢、大菩薩、佛,這些人都是德田。學佛的善知識都是我們的德田,為什麼?羅漢、菩薩、佛,這些證果位的人都有大德,你供養他,他就會教你法,你就得到法。我們一個人的生命,除了凡夫的性命之外,最重要的是慧命—開智慧的慧命,人身所以可貴,就是能夠學佛開智慧,你種德田就能開智慧得到慧命。
前面講的供養,是以下對上叫供養,前面講畜生道的畜生比不上我們人,還有貧苦的人,假如你的地位很高,又做大官又有很多錢財,那些貧窮的人在你的地位之下,你怎麼說對上供養呢?這是心理的關係,你不要這樣想。你認為畜生就比不上你嗎?貧窮的人就比不上你嗎?你有不平等的心,供養的功德就打折扣啦!不是沒有功德,有是有,打了折扣啦!供養是一律的,畜生也好、貧苦的人也好,你都是恭恭敬敬的,就如同對待自己長輩一樣來恭敬他,能夠一律才叫做供養。你能這樣,所種的福田有這麼廣泛,包括這麼多,所以叫廣修供養,廣泛地修持功德。範圍太廣了!
廣修供養對治我們眾生什麼病呢?我們供養時,無論是法還是財物,都要拿出去的。就拿財物來講,不管你錢多到什麼程度,你要是很願意地把財物拿出去,這是很了不起的!為什麼呢?我們眾生從無始以來(多生多劫以來),根本的煩惱就是貪、瞋、癡,我們不但拿不出去,就是外面的財物,還盡量想辦法把它貪求過來。用正當的手段,像做生意將本求利還說得過去,有些人用不正當的手段爭權奪利,把人家的權利、財物,用強制暴力的手段搶過來,這些原始的發動力就是貪心作祟。外面的東西貪求過來據為己有,自己有的東西拿不出去了(吝嗇),我們眾生多生以來都是犯了這個毛病:人家的東西貪求過來,自己的東西拿不出去。廣修供養就是針對這個病,把它對治掉,這個病是根本中的根本,我們眾生有了貪時,就不了解那些所貪求的財物、權利,按照佛法來講(佛法是覺悟之法),你一覺悟,就知道那些都是假法,隨時可以變動的。譬如都市中昂貴的土地,一坪幾十萬,但分析起來,那些都是假法,時間、空間、人事稍一變動,一切都沒有了,都不能據為己有的。不懂、不能覺悟的情形下,才會盡力去貪求,你了解這些都是假法時,人家送你也不要啊!太麻煩了!所以我們果然能廣修供養,一方面就慢慢地把貪心的病對治掉了。
長期這麼做,一般人以為我們這樣把財物拿出去,自己缺乏了怎麼辦呢?學佛一定要相信因果,當然布施財物時,總不能生活費也不留啊!當然要盡自己的力量,能拿出去多少,不要過份勉強,在能力範圍之內,能幫人家多少就幫多少,長期這麼做,你要相信因果,你的財物也好、其他種種,不會匱乏的,不但不匱乏,而且慢慢地供養愈多。在座各位都知道,我們老師在世時,台中的道場需要很多錢,他老人家沒有錢,就因為人家相信他老人家,他要建立道場、舉辦慈善事業,他不到外面募捐,很多人自動送上錢來:「聽說您老人家要辦這麼多事,現在我送這些錢來。」這就是很自然,不會匱乏的。
我們學普賢菩薩的行願,我要強調:開始學的時候,我們境界不到那種程度,不要過份勉強,盡到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但你不要怕用出去,將來匱乏沒有了,不要有這個顧慮。你這樣做,將來會源源不斷,不會匱乏的,這是廣修供養重要的效果。除此之外,最根本的是能斷煩惱,煩惱的根本是貪,生死就在「貪」字上面,這個病對治掉了,就能明心見性。我們最迫切希望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個病對治到相當程度的話,往生就沒有問題。我們今天就講這三點,下次我們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