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徐醒民老師→卷第二

徐自民老師主講 八十二年五月二十日
劉麗淑整理 九十二年三月二十日


(2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今天請各位看上回發的解釋經題的講表,經題一共有七個字—「大方廣佛華嚴經」,上回講「大方廣」三個字,今天繼續講後面四個字。沒有拿到講表的人,請到後面去拿。如果發完了,兩位共同看也可以。


上回講「大方廣」三個字,是講全部《華嚴經》—講佛的體相用。體相用就是講我們每個眾生都有體,由體再起相,由相再發出作用。三者全都是我們眾生本有的性德,性德不但十方諸佛具備,就是我們每個眾生也都具備,我們必得要了解。今天要講,既是每個眾生都有性德,我們為什麼到現在還是生死凡夫,生死一點都不能作主呢?這就是迷惑顛倒啊!我們眾生都在迷惑顛倒之中,不認識自己的性德。要了解性德、得到性德作用的話,就要修,所以下面講「修德」。要修,必得要懂得佛所說的道理,那就是「覺」–我們怎樣把本有的性德能夠覺悟,講修必得要懂得「覺」。


講覺悟就是講佛。「大方廣」接著就是「佛」。佛是修成功的—證到佛果。講「佛」這個字,《華嚴經》用十部門解釋。為什麼用十部門解釋?我們學《華嚴經》,要像祖師開示的,一定要把我們的心量放大。我們現在的心量小得很,我們凡夫心裏所想的就是個人這麼渺小。就空間(我們本身的相)來講,一個人的身高,再高也不過兩公尺多,我們的身體太渺小了;就時間講,我們這一生在人間的壽命幾十年,最多不過一百年左右,也是太渺小了。為什麼這樣?這是我們心量太小所感召的果報,我們的生命就是果報,就是這麼渺小—壽命短、身形也小。我們必須了解:這樣我們想了生死、出六道,怎麼了?怎麼出法?必須把自己的心量擴展,「擴展」在《華嚴經》前面講大方廣(講性德)的時候,你看一個「大」字–講一真法界是無窮無盡的。我們的心量要擴展,就像那樣,一定要超越時間空間,把時間、空間這兩個假相,一定要破除掉,假相不破除,沒辦法了生死。


今天講證佛果,《華嚴經》也是以十部門解釋佛果。我們若按照祖師註解講十部門,一次很難講完,因此十部門中,挑選我們容易了解的、選擇具有代表意義的,來跟各位研究。方才講身高,稍微再交代一下,講兩公尺有一點修正。古人講「五尺之童」—一個童子是五尺高,但過去的尺度跟現在不一樣,過去比較短,五尺長的身體還是童子。剛才講兩公尺,用語稍有錯誤,普通身高是一百六十幾或一百七十幾公分,最高大概是兩百多公分。


講佛果,要證「果」。佛的梵文叫「佛陀耶」,中文簡化譯成「佛」,意為覺。覺是什麼?前面講大方廣是性德,覺就是覺悟自己有本性,要成佛就要把性德完全覺悟完全證出來。學佛首先要覺悟自己有本性,但是不能一下子就完全覺悟,開始覺悟,然後一天天擴充,覺到最究竟的時候,就圓滿了。究竟圓滿的時候,才可以了解智慧是本有的、是從本性發出來的。本性沒有覺悟,智慧雖是本有卻顯不出來,覺悟到圓滿,智慧就充足了。說個比喻,我們平常用鏡子照自己(這是比喻,以此幫助我們了解),譬如說,鏡子(本體)蒙上很多灰塵,看不到影像,怎麼樣使鏡子能看得見?要把鏡子上的灰塵逐漸擦乾淨,擦得一塵不染,這鏡子(本體)全部發「明」出來,本體明了之後就能發出作用,就能照見任何東西—人來人現、物來物現—能現出種種影像,這是它的能力能辦得到,這代表智慧。就是說一旦我們的本性覺悟,而且把我們本性上很多的煩惱(如灰塵般)全部斷除了,這就自己覺悟圓滿,然後所有的智慧就開發出來—充足了,這是「自覺」這方面。


「自覺圓智慧足」,是說我們開始學佛,學到相當程度,把煩惱斷得差不多的時候,智慧就顯示出來,就能把自己跟眾生以及世間所有的事情看得明白,就如鏡子一樣,能照得清清楚楚。你把世間事情看清楚,再問:六道眾生這一道死了,到哪一道?那一道死了,又到哪一道?我們凡夫心裏不明白(沒有智慧)就看不清楚,才有生生死死這樣的痛苦。智慧一開,看得清楚,生死在哪裏?六道假相整個取消,時間空間假相一取消,生死問題一下就解決,這就看我們有沒有智慧。現在我們還沒成佛,就是出六道的智慧也沒有,但是我們研究佛經,根據佛所講的理,能照佛的理來相信,我們的智慧也是跟一般人不同。我們照理去實行的話,雖然沒有開發大智慧,比不學佛的人也多一些智慧了。多一些智慧,我們就知道要了生死,按照方法去修,這才能夠肯下功夫來學佛。


學佛只有自己覺悟是不夠的,一面自己求覺悟,憑著自己覺悟多少,同時也幫助人家覺悟,這叫「覺他」,覺他是幫助他人也要覺悟。我們學佛一定要行菩薩道,一邊自覺、一邊覺他,同時進行的,不這樣的話,只是自覺,不能覺他,就是學阿羅漢,那不能圓滿,必得行菩薩道,自求覺悟,也要幫助人家覺悟,這樣才能圓滿。自覺圓滿智慧充足,「覺他圓福德足」,幫助他人覺悟也要圓滿,講到圓滿,一尊佛成佛時,要度化的眾生數也數不清,就他度眾生來講(就覺他來講),都圓滿了,他所得的是福德。比如說,我們學淨土宗就是學菩薩法,一面自己念佛,同時也勸人念佛,勸人念佛就是覺他,這與我們自己念佛有什麼相關呢?我們種福田所得的是福德,有了福德,我們念佛往生會更順利。為什麼?有福德的人修普通法門,更容易開悟更容易證果位;學淨土宗念佛,更容易得一心;到臨命終時沒有障礙,很順利地成就往生,這個大願能夠成就都需要有福報。我們多勸人念佛、學佛,就能夠得到福德,但是我們所做的這些福德微乎其微,雖然微小,我們天天做,積小成大、積少成多嘛!成佛的人福德圓滿,沒有一個人也沒有一位大菩薩能夠比得上佛的福德,就是因為覺他(勸化別人覺悟)做圓滿了,因此他所得的福德也足夠了。這兩者—一個是自覺圓滿智慧充足、一個是幫助他人覺悟(他人是指普遍的眾生,不是單指某個人),所有的眾生都要度化,這方面圓滿,所得的福德最多,這是「二足尊」。二足就是福德、智慧,簡稱福慧,佛的十號中就有兩足尊—福慧都充足圓滿了,叫二足尊。


《華嚴經》的「華」,前面講佛證果修圓滿了,要證果必定先要修行,因地用華來「比喻」,有華(花),然後才結果。譬如當我們發願念佛,願意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池裏就生一枝蓮花出來,將來念成功,壽命終了時往生極樂世界,就寄託在蓮花中—蓮花化生,然後才一步步證得佛果,所以「華」是講修的時候,它也有十個意義,這裏先舉幾種:


第一是「含實」的意思。什麼叫含實?華是比喻,也就是說開花後有果,它所含的是諸佛及眾生都具有的《華嚴經》所講的「法界」,法界就是本性,它所含藏的一真法界(前面講性德)是最真實的,華裏面就含實,這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是「光淨」的意思。光是最光明,淨是清淨。譬如鏡子,把它磨得最光,光裏面就能夠照得出來,一點灰塵都沒有,最清淨的。本性既是有花含實,它同時也是最光淨的。本來光就是代表智慧,智慧是從性德裏發出來的,本有的智慧非常明顯,一切都能觀照得清清楚楚的,所以能夠觀照得清楚,就是因為它是光明清淨的。我們凡夫不能夠觀照,就是因為對自己的本性不了解,迷住了。我們現在的心理都是貪求這個、貪求那個,怎麼也不能夠清淨,所以談不上光淨,《華嚴經》的華是比喻光淨,是從本性裏面發出來的光明清淨的智慧。有這種智慧,我們的功能作用就發揮出來了,這是第二個意義。


第三是「微妙」的意思。微是最微細,妙是最好的程度。為什麼說是微妙呢?學《華嚴經》,懂得《華嚴經》的原理,我們修行就不一樣。不懂原理,雖然我們修了,但是所得的效果不大,為什麼所得的效果不大?這是懂不懂理的問題。不懂理的話,我們說個比喻,譬如說我們做慈善的事情,或是拿財物救濟人家,或是拿技術、學問、能力幫助人家,這都是一種善事嘛!但是對不懂佛法的人來說,僅是普通的善事而已,做善事當然有福報來,享了福報就完了;懂得佛法的時候,你做善事,與他人同樣付出,你懂得道理知道有福報,福報來的時候不享福報,貯存著,福報不會消失掉。不像普通人有福報來就享福,享了以後就沒有了。


(2B)


開發自己的智慧、明了自己的本性,這是懂得佛法的人,但是《華嚴經》更進一步講微妙,我們修任何一個法,包括做善事、修行種種法,不修則已,一修行,不是那麼簡單!任何一法都普遍到整個法界。譬如道場裏吃飯前,拿幾粒飯去供養,懂得《華嚴經》的話,這幾粒飯整個跟法界完全同等,那麼廣大!那麼普遍!一切一切都是修行法。所以我們剛才講學《華嚴經》,修這個法,心量一定要擴充到無量無邊,擴充到跟法界同等。微妙就是我們每修一個法、起了任何一個念頭,一切是幫助眾生來覺悟,種種行為以及我們自己所修持的,每一法都是與法界同等,這是微妙的。這是《華嚴經》所講,最圓滿最究竟的法,微妙就微妙在這裏。所以我們懂得這個理,我們念佛,一句佛號念下去,一句佛號就是跟整個法界圓滿,想想看!懂得這個意思。我們平常念佛,念啊!念啊!念頭就跑了,就是不懂華嚴的原理呀!懂得華嚴的原理,我們一句名號持出來,遍滿整個法界,它跑到哪裏去?隨便跑到哪裏都是在佛號之內,佛號就遍滿法界,微妙就微妙在這裏,看我們會不會用,會用這個法,就真正受用無窮。


第四個意思是「適悅」。適是非常適合,悅是歡喜。什麼叫很適合很歡喜?就是說佛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當然要勸化眾生學佛—覺他的事情。你要勸人家覺悟,你要度化眾生,必得你講的話、一舉一動都要讓眾生發歡喜心。假如行菩薩道的人,做事讓眾生起煩惱、說話讓眾生起煩惱,這就不行了,你勸不了他。必得讓他發歡喜心,然後他才肯往裏面來學,這就叫做適悅。菩薩要度化眾生,眾生太多了!你要使每個眾生都歡喜的話,你用什麼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你跟這個眾生這麼說,跟那個眾生也是這麼說,同樣一句話,這個眾生聽起來歡喜,那個眾生聽起來不見得歡喜,所以講「適」是適合每位眾生,那你這位菩薩就要懂得很多法,針對眾生的心理,說法讓他歡喜,所以菩薩說法是「恆順眾生」,就是要懂得眾生的心理。


學佛的人(尤其是行菩薩道)就跟世間的教育家一樣,在各級學校教書,要懂得學生的心理,不懂學生的心理,你講的話,學生是不能接受的。菩薩不是普通的教師,普通教師懂得若干心理,把學生心理研究得差不多,就可以把書教得好。菩薩弘法是教眾生要明瞭自己本有的真如本性,眾生對這個毫不了解,完全是迷惑顛倒,你要讓他開悟,這種勸導的方法是太不簡單太困難了!所以要懂得眾生的心理,不是普通世間的心理學,這必得要有很大的智慧,這都是在佛法裏面才能夠求得到。能把佛法學得愈多,懂得眾生的心理也就愈多。這是由淺入深,一步一步來,原來是小菩薩,學到後來就成為大菩薩。什麼是大菩薩?懂的法多,懂得眾生的心理愈多,方法說出來能使所有的眾生心裏歡喜,這叫適悅。真正研究起來,裏面學問多得很,懂得原理之後,對佛法有興趣,往裏面研究,愈研究愈得到法門,行菩薩道的時候就方便了。


適悅,人看了華就歡喜,只是歡喜不夠啊!開華之後,一定要結果。所以第五個意思叫「引果」,能引起果實出來。果是比喻,講到佛法,粗淺的能把生死問題解決,到最後必得要證佛果,這就是果。引果就是說,一開花的時候,就等於學佛一開始行菩薩道的時候,花開出來,讓人家看見很高興很歡喜。你在這個時候,不只是讓人歡喜而已,無論說什麼法,你最終的目的,是教眾生能夠得到成果(包括我們自己在內),自己覺悟、幫助別人覺悟,無論自己或別人,都要引出一定的成果來。這個成果,普通法門來講,修小乘是證阿羅漢果、出六道輪迴;修大乘菩薩法是要成佛,一定要證佛果。拿淨土宗來講,要了生死,依普通法門,時間是很長遠的,成佛更是長遠,所以念佛法門是特別法門,特別法門引果是要成就往生,成就往生就是我們達到的成果。不但我們這樣,釋迦牟尼佛講任何一部大經,到最後把前面普通法門都講完了,你要照普通法門這樣學,要好長時間才能成功,你認為時間太長,就講特別法門。《華嚴經》就是這樣,八十卷華嚴講多長時間?到最後《普賢行願品》這一卷,修淨土法門。引果,就是前面講各種道理,大家聽起來很高興,最後讓你了解,你要趕快成就的話,必得念佛發願往生,舉這個例子說「引果」–一定要引出成果,開了花必然有結果。我們學佛,一發心就等於開花,一發心一定要有成果,這就是引果。


只講這幾個意義,其餘不必講了。講表最後一個字—引果等共十表,「表」字錯了,十「義」(道義的義)—一共有十個意義。「表」字要改掉。


下面講「嚴」,華嚴的嚴是講「功用、功德」,也有十個意義(十部門),也把它簡化,讓我們了解。「華喻行為能嚴」,華是比喻學佛開始修行(開花),華用來莊嚴果,從開始學—在因地,一直到果地,都是來「嚴」—莊嚴。能夠從修持到結果(到成佛),能夠莊嚴佛,「佛是果為所嚴」,果是被華所莊嚴,華與佛,一個是比喻因(能嚴),一個是果(所嚴),二者的關係說出來了。「嚴總相」,嚴是總括起來講,一方面說華能莊嚴佛,一方面說佛是被莊嚴,無論是華、是佛、是因、是果,都是用「嚴」來說明,所以嚴是總相,把佛與華總合起來,用「嚴」字整個包含起來。


一部佛經的題目,有特別的題目、有普通的題目。《華嚴經》也是這樣,前面六字「大方廣佛華嚴」是別題—特別指這部經的題目,後面「經」字是普通的題目。所謂普通的題目,是其他各經都叫經,比方說:《妙法蓮華經》、《阿彌陀經》,經是普通題目。普通題目也有很多的意義,在《華嚴經》裏講,經也有十個意義,下面我們不講十種,只講六個意義。


經,翻成中國文字叫做經,印度另外一個名稱不必多講。講「經」的意義,中國儒家講六經或五經,為什麼叫經?中國過去讀書人都知道,要真正的求學問,必得要讀經。為什麼呢?古人曾講「大文章從六經來」—會寫大文章都是從六經來。必得要學經,然後寫文章也好、說話也好、辦事也好,才有能力。沒有經做基礎的話,學問沒根本,我們今天在世間,大家都把「經」忽略了。在學校所教的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講到固有的經,大家都認為用不著了,其實經是根本,不論什麼時代或科學發展到什麼程度,有經做基礎,學問才能發揮到更大更廣泛的用途,沒有經做基礎,科學學得再好,用途不廣。所以今天我們看科學這麼發達,大家在社會上,從政治到社會各方面,大家都是你爭我奪,都是為個人為自己。真正為個人?他也不是。真正為個人要明心見性,他又不懂了,都是為了假的小我迷惑顛倒,互相爭來爭去,這樣很可憐呀!可以說沒有真正的學問。要有真正學問,必得要讀經,世間儒家的經講到最高境界,跟佛經是一樣的,不過比較簡單而已。講到佛經就更不得了!佛經是教人成佛、了生死的,所以研究佛經是根本的根本。一切的作用、一切的能力智慧都是從經裏面研究出來的,所以下面六個意義,很扼要地把經的好處說出來。


經的第一個意義叫「湧泉」,是比喻。泉從地下冒出,湧是往上湧,泉水一直往上湧是不斷的。我們學佛、學經要深入經藏,這大家都知道。我們學佛要發願深入經藏,往深處一層一層研究,一旦深入之後,了解經的意義,智慧一天天開發,懂的道理、事情無窮無盡,然後在世間度化眾生、辦任何事情,表現出來的能力是不可思議的,也就是無窮無盡的,就像泉水往上湧一樣,研經就有這樣的好處。歷代的祖師不必說了,就是近代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大家看《印光大師文鈔》—他老人家一篇篇答覆人家的信,信中文字就像湧泉一樣,越看越感覺祖師的智慧不得了!他的智慧從哪裏來?從經裏面來,《印光大師文鈔》中每句話都是從經裏面出來的。


第二個意義是「出生」,你一旦得到經的意義(研究明瞭的話),那生出來呀!就像稻種一樣,稻種發芽,長出一根稻來,結了穗,一個穗子又結出多少稻子?越結越多,然後每個稻子又是一個種子,越發展越多。我們學經的智慧能力就是這樣,越擴充越多,這就是出生的意思。


第三個意義是「顯示」,我們在世間求學,要懂得事情懂得道理。任何事情必然有道理,任何道理一定表現事情。求學問要懂得事與理,學佛呢?要把所有世間一切事理都顯示出來。世間學問講事與理非常有限,世間大學問家專門研究某範圍的學問,若是廣泛普遍到一切事一切理,現在世上任何大學問家都辦不到,只有佛經,一切事理都可在佛經裏顯示出來。


第四個意義是「繩墨」,什麼是繩墨?古時候木匠要把木頭鋸直,用繩子染上墨,畫一道直線,叫做繩墨。這意思是比喻佛經等於繩墨一樣,現在很少用繩墨,裁木料時是用尺量直,佛經就是繩墨就是尺度,量是非善惡有一定的標準。世間任何學問哪有真正的標準,它隨時在變動,在某時有相當的理論能夠成立,過一個時候,這個理論又變了,佛經所講的理論是永久不變的,可作為永恆的是非標準。我們照佛經學,就能區分哪個正、哪個不正,這樣才能真正學道。學佛必定要有正知見,沒有正知見,你怎麼學?要有正知見,必定要研究經,不研究經,哪有什麼正知見?


第五個意義是「貫穿」,是說經裏面的意思,能夠把一切事、理、因、果等等一線貫穿起來,讓我們有一個很清楚的概念。


第六個意義是「攝持」,是說經裏面所講的意義,不研究則已,一研究,自自然然地能夠歸向於經裏所講的意義,我們從經裏學,自自然然不像一般人向外面攀緣,向外求名求利。得到經,往裏面學,自自然然向內心(本性)去求,這叫攝持。從枝末收攝歸來,回到根本,從虛妄迷惑顛倒收回來,求自己真實的法,這才能證佛果。我們念佛也是這樣,念佛要是求得一心不亂,將來能夠往生,也必得把世間的一切放下,收回來歸向佛號上,這都是攝持。必得要學經,才能夠有這種功用。


經題講完了,下次開始講品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