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徐醒民老師→卷第七

徐自民老師主講 八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梁明智整理 九十二年五月二十九日


(7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看經本第二頁,上一回我們講到第一行,今天從第二行開始。這一段是講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十種廣大行願的名稱,一共有十條,上一回講了三條,今天從第一行最後兩個字開始。我先把經文念一遍:


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十大行願的總原則講,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就有佛性,換句話說,也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佛,現在所以不能跟已經成佛的十方世界諸佛一樣,就是因為我們本身有種種的障礙,這些障礙就比如我們有病,有病在身的話,我們種種的能力用不出來,要成佛就要把障礙撤除掉。用比喻的話,就是要把我們的病治好,這十大行願就如同醫生開的藥方一樣,用這十種藥可以把我們十種大病給治好。上回講三種:第一禮敬諸佛,把我們傲慢的心病給治掉;第二稱讚如來,我們眾生都有惡口的病,稱讚如來就是對治這種病;第三廣修供養,是對治我們眾生的貪心;這是很重要的原則。


今天開始講「四者懺悔業障」,我們先解釋這一條的文字。懺悔這個名詞是由兩個字組成的,一個是印度來的懺字—古印度梵文的一個名詞,意思是把原來所犯的過失、造的惡業,現在把它一一懺悔,懺悔就是當著眾人說出來。佛家的懺悔法有一定的儀式,在叢林裏面舉行懺悔時,要集合大眾,誰要來懺悔,就把他自己犯的過失當眾宣佈出去,說出來以後,從此就不要再犯,懺是完全把自己過失的事情說出來。悔這個字是中國字,中國的悔字,大意跟懺字相近。悔,我們一般說懊悔,我們原來做的事情做得不對,現在覺得很後悔,後悔的意思就是要改以前的過失,以後不能再做啦!以前的過失從此不能再犯,未來要完全改善。意思是這樣,這才是悔呀!如果我們只是說:「以前做得不對」,說不對是不錯,以後遇到的時候又犯了,那就不算悔,也不算懺。所以無論是懺、是悔,都是針對過去造的惡業,一起了懺悔心之後,從此永久不再犯了,這是懺悔。


懺悔的是什麼呢?就是業障。障,在佛法裡講有三種障:第一種是煩惱障,什麼是煩惱障?比如說我們眾生在世間有貪求、瞋恨、傲慢—所謂貪、瞋、癡、慢、疑,這就是根本煩惱。有這些根本煩惱,我們對世間種種事情、種種道理,就不能夠明白就感情用事,不能保持理智,理性就談不上了,這叫做煩惱,換句話說,有了貪、瞋、癡、慢、疑。「貪」字最重要,一有了貪,無論是貪求名或是貪求利,貪求到了,自己比人家高就傲慢了,慢心啦!貪求不到呢?又瞋恨了。貪是最厲害的一種根本大病,所以是煩惱的。有了這些,我們在世間就不能夠自由自在,日常我們生活過得很苦惱,到了臨命終的時候,就有貪、瞋、癡、慢、疑造的種種業,就不知道要到哪一道去了,大多數都是到了三途裏面去,這是煩惱障。有了煩惱障,然後就起第二種業障,經文裡講懺除業障,業障是什麼呢?我們大家知道,業是業力,我們的罪業多得很哪!主要的有十種惡業,叫十惡業。十惡業怎麼講呢?大家知道十善業,十善業的相反就是十惡業,十善業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等等,大家都知道的。殺、盜、淫、妄這些身業口業很多,造了十種惡業,就有業障呀!有了業障的話,我們真如本性就一點光也透不出來,整個是黑漆一團,也就是沒有理性啦!第三種是報障(報就是因果報應的報),當然造了十種惡業,哪裡還有什麼好報呢?就是苦報,所得的報應,一定是苦惱的。所以整個算起來就是三種障礙—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業障、一個是報障。


再簡單講,三種障可用三個字做代表,煩惱就是惑,第一個煩惱障就是惑障,第二個業障還是業障,第三個報障也叫做苦障,用三個字代表就是惑、業、苦。我們眾生在世間,就是這惑業苦—起惑、造業、受苦報,受苦報再起惑、再造業、再受苦報。所以眾生在世間生死輪迴,永久不能解脫,就是被這三障障住了。這裡沒有講三障,只講業障,換句話說,你能夠把業障一懺除,前面的惑自自然然也可以慢慢地取消掉;業障一去掉以後,後面的苦報當然也就沒有啦!因此這一條就講的懺悔業障,業障就是造了種種罪業惡業產生的障礙,在這些業障之中,我們眾生犯得最嚴重的就是邪知邪見。見是見解、看法,我們眾生在世間,我們的觀念、看法正確不正確呢?一般人認為我們看得很正確,其實沒有一個正確的。依照佛法來講,沒有邪知邪見,你的見解完全符合因果,換句話說,你若真正懂得因果,一切看法都符合因果,這才沒有邪見。那我們現在要問:我們幾個人懂得因果啊?一般人認為因果很簡單而且很粗淺,那他真是不了解。


因果這學問是最深奧的,你真正懂得因果的話,那過去未來你就完全瞭解了。不必講神通,懂得因果,你自自然然地自己的、眾生的、過去什麼情況、現在所以有這個情況、未來如何,你完全明白。這是正知正見,不是邪見。我們現在一般人,社會上的人不必說,社會上的人,不管他是不讀書的人、讀書的人,他書讀得再多,不管是研究哲學也好、科學也好、藝術也好,他如果不明因果的話,他讀得再多,他的知見都很邪,不是正的。就算是我們學佛的人,沒有把因果徹底明瞭的話,也是邪知邪見的,不能說我們一學佛,知見就正啦!不能這麼說呀!必得要很細心地往裡面研究,細心研究還不算,還要遇到事情時,我們有得意的事情或是不如意的事情,在事實上要自己磨練,事情為什麼這樣?怎麼來的呀?你要知道因果,你就知道心平氣和的。不懂因果的話,好事一來就高興,一高興,就把佛法放下去了;不好的事情一來,我學佛學這麼久,還遭遇這災難,那學佛還有什麼用?就不學了。不懂因果呀!懂得因果的話,你知道好事壞事都有過去的因,然後才有現在的果,一遇到果,你趕快警覺。所以真正懂得因果、肯學的話,就在事情上自己體驗,磨練自己、訓練自己,然後你有一層體驗,就有一層對因果的認識,你的工夫就一天一天進步啦!這不是我看看經,我自己了解了解,沒那麼簡單的!必得要在日常自己要體驗。沒有這些工夫,對這些因果也不細心研究,認為因果很簡單,就是完全邪知邪見,有這種邪知邪見的話,你想想看,他就是一身的病,他不知道呀!有邪知邪見在的話,他根本就是愚癡的人哪!他把世間的書念得再多,他還是個愚癡的人哪!懺悔業障就是針對這個根本的大病,能夠懺悔業障,就可以把邪知邪見這種愚癡對治掉,對治掉了以後,得正知正見了,有正知正見,你用工夫才能解脫。得到解脫就是懺悔業障的好處,把我們邪知邪見的愚癡心理,把它對治掉,然後建立正知正見,能夠得到解脫。


剛才講在懺悔的時候,有一定的儀式,要當眾宣佈自己所犯的過失,除了這個以外,一般說在什麼時候,我們集合很多自己的過失,再找機會一起來懺悔吧!除了這個以外,重要處是什麼呢?就是萬法唯心。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心法,心法是什麼呢?誰是自己?自己在懺悔,有首偈頌講:「罪從心起將心懺」,有罪惡的心起來的時候,隨時要把它懺除掉,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平常我們凡夫眾生都有惑、業、苦三障,我們無論在家庭、在社會、在學校,隨時都會遭遇種種不如意的事情,就有機會造惡業。當我們心裡忿忿不平的時候,要想到有業障來了,可能就會造業了,不必等到造業,心裡這麼一動,就要懺悔。因為這是妨礙我們學道的,講到最切身一點,這是妨礙我們了生死的。一般人(我們不要看一般人),現在人人都是這樣呀!我們不這麼做,我們就吃虧啦!不要這樣想法,那些人他們不了解,他們造的業會墮落到三途去呀!我們也要跟著墮落三途嗎?我們要存著憐憫的心、慈悲的心,不能夠跟他一般的見解呀!這樣自己心裡平和啦!隨時在那兒懺,心裡稍微有點不平衡的時候,就要把它懺除掉,這就是我們在日常修持的工夫,就是這樣幫助我們念佛的。要不然,我們很多人感覺到念佛時,佛號念不下去啦!用佛號壓也壓不住了。為什麼會壓不住呢?這是我們平常的助工夫不夠,幫助念佛的工夫不夠呀!幫助的工夫夠了,任何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都能夠這樣做,你對因果的了解,隨時在懺悔,把你的業障都懺除掉了,這對我們念佛有很大的幫助。


「五者隨喜功德」,怎麼隨喜呢?我們看見他人辦好事情,社會上很多慈善家辦慈善事業,或者某某人平常做任何有利於眾生的事情,我們一看就隨著歡喜,一隨著歡喜,有力量的話,他需要我們幫助,我們就幫助他完成。比如說慈善事業,人家要出錢財、要出力量的,我們很明白我們有多少力量,我們就幫助他。就是說我們走在路上,發現有個人在處理一件事情—有功德的事情,我們就幫著去做,他一個人力量不夠,需要幫忙,我們就幫忙他,這就叫做隨喜。


這種隨喜的功德對治什麼呢?對治嫉妒,我們凡夫眾生嫉妒的心理很重。什麼嫉妒心理呢?看見人家有了好處、做了功德,或者是做了一番好事情有了成果,我們感覺到心裡放不下,這就是有一種嫉妒的心理在,這是任何人都有的啦!怎麼樣試驗出來呢?我們看人家做一件好事情,我們不願意幫忙,這就是自己在潛意識裡面就有嫉妒,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呀!真正嫉妒心少,自自然然我們可以體驗出來,我們自己沒有什麼嫉妒心的話,我們看見一個人在做好事情時,我們心裡就很歡喜,自自然然我們就很歡喜。沒有能力時,我們歡喜也是有功德的;有能力的話,盡自己有多少能力,我們就參與一份,也幫他一點忙。這表示我們沒有嫉妒心—這個事情由我自己做,可以;人家做,人家成功也跟我們一樣的,我們也很歡喜。這一點能夠做到,就證明我們自己的嫉妒心很淺薄、很少,甚至沒有嫉妒,所以隨喜功德,是對治我們眾生的嫉妒心。把嫉妒心對治了以後,得到什麼樣的功德?什麼樣的好處?這我們也可以瞭解一下:凡是一個嫉妒心很重的人,他一定是不受歡迎的。無論在什麼地方,他跟人家都是相處不好,合不來的,很孤僻,這樣他人緣就不好,沒有很好的人緣呀!沒有很好的人緣,他辦事能夠辦得成功嗎?最主要是他不肯幫助人家,你不肯幫助人家,要人家幫助你,哪有這個道理?我們儒家也講:「敬人者,人恆敬之。」你尊敬人家,人家才會尊敬你,這是相對的。所以我們要隨喜功德,看見人家有功德、做好事,我們自己覺得歡喜,久而久之,我們嫉妒心就沒有了。我們所得的好處是人家也願意幫助我們,我們要辦事情,自自然然就有很多人來支持我們、贊助我們,這是隨喜功德的好處。


「六者請轉法輪」,法輪是比喻的話,輪是車輪,車輪用在佛法裡叫做法輪,我們勸人家學佛是弘法。弘揚佛法為什麼取這個比喻叫做輪呢?輪的意思有很多種,這裡舉兩個重要的:我們看路上的壓路機,壓路機的鐵輪子很重,在路上一輾過去,就把路上的石頭、草、碎石都壓平了。這比喻的是什麼呢?我們眾生心裡邊都有種種的煩惱,這些煩惱最嚴重的就是貪求、瞋恨、傲慢、愚癡、懷疑心很重,這都是我們的煩惱。要破這些煩惱,必得要學佛法,學佛法以後,你自己看見或聽見什麼事,一眼就懂得佛法了,佛法就像這大輪子,把我們心裡邊的這些煩惱就給壓碎、壓平了,這是一個意思。另外的意思呢?你看這個輪子,你找得到一個開始的起點嗎?輪子就這麼一個圓圓的,沒有一個開端,也沒有結尾,這是表示圓滿的意思。


(7B)


佛這個字是梵文,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悟,大的覺悟,覺悟覺得最透徹就是圓滿,完整的,全部都覺悟,到成佛的境界了。輪的意思,就是你學到最究竟,到了成佛的時候就圓滿了,法輪是最圓滿的輪,就是佛的法輪,佛一講法,那還得了呀!佛講的法是最圓滿最究竟的。所以法輪有兩個意義:一個是把我們的煩惱破除掉,一個是代表佛講的法最究竟最圓滿。我們請轉法輪,就是請佛來轉法輪—用覺悟的法來開導我們眾生。


我們學這個法是對治什麼呢?我們世間的凡夫眾生,愚癡、邪知邪見的很多,前面講過了。有邪知邪見、愚癡,他不懂道理呀!他就把聖人所講的話,隨意地加以毀謗,無論是有意的、無意的,把聖人的話拿來開玩笑、毀謗,這就構成大罪了。佛法不必說,就講中國的固有文化,孔夫子是聖人呀!在民國時代,五四運動的時候,很多人寫文章、說話,就拿孔子講的話來加以毀謗、加以取笑,這就是侮辱聖人之言,《論語》中講:「侮聖人之言」,侮聖人言就是謗法。至於講到佛法,那更不得了啦!我們直接毀謗佛法,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固然是謗法,我們有一些人不明瞭佛法,有很多人自己對佛法還沒有研究到明白就發議論了,你這議論一發的時候,自己以為是在講法,其實是在謗法。還有更嚴重的就是祖師講的:「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己還沒有得到這種境界,就說自己得到了;自己還沒有證果,就說自己證果了。這就是謗法,就是造了大罪業,所以請轉法輪,為的是這些謗法的人,他為什麼謗法呢?不懂法。真正懂得法,就不敢隨便講話,就不敢謗法,因此要請轉法輪,把這佛的法讓眾生明瞭,眾生明瞭佛法,做事也好、說話也好,就不敢毀謗正法了。所以請轉法輪對治的就是謗法的病。


把謗法的病對治完了以後,得到的利益是什麼呢?是多聞,多聞就是他能夠學到很多的法、很多的學問。我們在世間,你想想看,尤其在今日之下,全球各地所發生的事情多得很!一天有多少?新的事物太多啦!現在有人說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這麼多,多得就快要爆炸了,我們天天學,都來不及呀!這些新知你不接受,你就不懂,你一天不懂得這世界上的新知識,再過幾天下來,你和人家說話,人家說的話你就聽不懂,那就是自己被這時代給拋棄了。所以我們要多聞,多聞並不是說……這世間法你聞得再多,有什麼用處?世間法的知識你要多聞,多聞後,你要怎麼樣把這些知識用到最正確的地方?你要有正知正見來引導、來整理、來應用這些知識呀!自己對佛法沒有了解的話,你看見知識這麼多,那更壞了!你不知道怎麼應付才好,所以處在這個時代,知識這麼多,我們不懂佛法或者不懂中國文化的話,那不知如何是好,何去何從呀?你不知道呀!因此請轉法輪,你獲得的就是多聞。佛法你懂得愈多,你不怕世間這些新發生的事情,再多你也不怕。為什麼呢?懂得佛法的時候,你能夠把世間這些事情提綱挈領,一件一件地歸併歸併好。你有個要領—能夠怎麼樣把它分析、怎麼樣把它運用、怎麼樣處理,各種問題你都不在乎,你可以有辦法能夠解決。你不懂佛法就不行了!所以請轉法輪,一來可以對治謗法的病因,再來可以得到多聞的好處。


「七者請佛住世」。請佛住世的佛,我們普通講佛陀,是簡單講,佛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覺悟。如果稍微要從佛學的理論上講(學理上講),稍微再詳細一點說,我們要對他瞭解更多一點的話,對這一條知道得更多,對我們幫助就更多,所以「佛」,我們從天臺宗所講的有六種,叫做六即佛(即字就是即物窮理的即)。六即佛第一個就是理即(理就是真理的理),為什麼叫理即呢?理即是佛,理講的就是真如本性,我們每一個眾生,不管懂得佛法也好、不懂得佛法也好,像我們人間的眾生、畜生道的眾生,甚至在地獄道的眾生,都有這個理,就是這個佛性,理就是佛,叫做理即佛。所謂名字即(名是姓名的名,字是字號的字),名字指的就是這些佛法,不學佛的人,誰知道真如本性這個名詞?名字即佛,就是從佛經裡面,還有歷代祖師所講的,我們知道我們人人都有真如本性,知道這個名詞了,也知道真如本性怎麼講解,當然講出來的名詞不是代表真正的本性,但是我們學習必得要了解名詞—代表的名詞,懂得名詞,懂得它怎麼講法,這叫名字即佛。


別教菩薩從初住到滿了十回向,這叫做三賢位—三十個賢人的位置,這都叫做相似即。在這三十個賢人的位置,還沒有斷無明煩惱,但是很相似了—相似即佛。再來分證即,證就是證果,怎麼證果?斷煩惱、斷無明就是證果,證果不是一下子就證的,一分一分地證。一分一分證的話,以別教菩薩來講,他修滿了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十個賢位滿了以後,登地—地上菩薩了。初地—剛剛登上地叫初地,地也有十個地位,初地到十地,十地證滿了,到等覺菩薩。什麼是等覺菩薩?比如我們抬頭看見彌勒菩薩,他就是到等覺地位了。從初地就開始破無明煩惱,一地一地的破除,十地破除完了以後,登上等覺,他就跟佛的位置相等了,這都叫做分證。一分一分地證,證到等覺的話,工夫就相當好,可以說跟佛是差不多了,這整個說起來就是分證即佛。究竟就是到了妙覺,覺悟到什麼程度呢?覺悟到比等覺又更進一層,那就真正成了佛,成了佛的地位就是究竟了,覺悟到最究竟,就是整個都是圓滿了,就是究竟即佛。釋迦牟尼佛就是究竟即佛。


請佛住世,當然就是請究竟佛住在這個世間。我們從經裡邊知道,當初釋迦牟尼佛在世間,為表示跟我們人間的壽命差不多,他住在世間八十歲了,釋迦牟尼佛不要住在世間,準備要入滅了。入滅是就這個世間來講的,成了佛,他有什麼滅呀?沒什麼滅的。換換時間、換換空間,時間空間轉變一下,換到另一個地方去,是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到了八十歲的時候,他在這個世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有三百多會,看看這因緣也差不多了,他準備入滅,換句話說,就是不住在這世間啦!但是佛很慈悲,看看是不是還有人請他繼續再住世間,如果當初那些大弟子知道這因緣的話,當初有任何一個弟子請求釋迦牟尼佛:「您老人家暫時不要離開這個世間,您還是繼續住在這個世間繼續說法。」那佛就還可以延長,不會馬上離開。那時候沒有佛弟子這麼做,當時有個魔王(天上的魔王)來請佛說:「您老人家趕快離開吧!離開這個世間吧!」佛一看佛弟子也沒有人請求他住世,反而是魔王來請他滅度,請他離開這個世間。但是佛是平等的呀!既是魔王來請,就答應魔王要離開。等到佛已經答應魔王,就要正式離開,就在那時候,佛弟子們已經知道再來請求,佛沒有話講了,已經答應在先,他和魔王講的話不能再更改了,當初佛滅度的時候有這麼一段公案。


因此我們現在講普賢菩薩講十大行願時的這一條,那時候佛是在講華嚴的時候,佛滅度是後來的事情,我們現在看釋迦牟尼佛早已不住在世間了,但是經文裡面講的還是請究竟即佛,指的就是請釋迦牟尼佛住在世間。現在釋迦牟尼佛是不住在世間了,但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法還是在這個世間呀!因此祖師註經就註出來了,究竟即佛(六即佛的究竟即佛),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現在已經不在世間了,下面還有分證即佛、相似即佛、觀行即佛,一直到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是什麼呢?我們現在真正懂得萬法唯心的道理、人人都有真如本性的理,你對這個理深信而不懷疑的話,你就有正知正見,你就是名字即佛了。何況有分證即佛,那就更不得了!大菩薩都是分證即。在現在這個世間,我們凡是遇見有正知正見的、學佛學得很好或者真的有證果位的人,我們就請他住在世間弘揚佛法。有這樣的善知識住在世間弘揚佛法,那就是眾生的福報呀!所以在這個末法時代,究竟佛沒有了,究竟佛不住在世間了,這些大祖師、這些有正知正見的善知識,都是可以代表佛來說法。就是我們大家在座的每一位,你真正對念佛法門的信願行,確確實實在做的話,你勸一般不懂佛法的人,勸他們念佛,你也就是名字即佛,甚至你也是觀行即佛,你真正在用工夫嘛!你把用工夫所得的受用勸告人家,讓人家一聽就起信心,這就是名字即佛、觀行即佛住在這個世間。


請佛住世對治的是什麼病呢?我們眾生在這個世間哪!是迷惑顛倒的。什麼叫做迷惑顛倒呢?真正的道理他不懂得,不知道理,他又執著得很厲害。你看現在這個社會上的人,他們所爭的是什麼?都是感情用事,都是失去了理性呀!因為任何問題,要是你從理性上來解決問題,那是很好解決的,和和平平就解決了。不是不是,他偏偏要打架,打得頭破血流的,這不是理性的啦!他為什麼沒有理性?為什麼情緒用事?迷惑顛倒,他不明是非。所以請佛住世說的佛法,就是對治眾生的迷惑顛倒。我剛才講的是世間的,迷惑顛倒還不是真正指的這個呢!真正講我們世間的迷惑顛倒,就是不認識我們自己有佛性、不了解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他一切向外面追求,求的是身外之物,什麼名啦、什麼利啦,這些都是假法。為什麼追求假法呢?不懂得自己真正的真如,不懂得自己本有的佛性,所以才向外面追求假名假利、虛妄的分別呀!所以請佛住世就可以學得佛法—覺悟之法。一覺悟了,就把迷惑顛倒對治掉了。


對治迷惑顛倒所獲得的是什麼樣的利益呢?所獲得的就是一個福報、一個智慧,迷惑顛倒對治掉了,我們就得到大福報,也得了大智慧。我們要想了生死、要想成佛,沒有福報沒有智慧是不行的,你把這些迷惑顛倒對治掉的話,你就能得到大福報、大智慧,那就能夠了生死。我們今天念佛,念佛也要有福報也要有智慧,佛號才能念得好。


這一條仔細想一想,理即佛為什麼不講呢?理即佛是人人都有、人人不懂,連名字都不懂,所以只講這五種—從名字開始到究竟即佛。懂得這個道理之後,我們要請佛住世,請的什麼佛?我們任何一個道場,只要志同道合的、有正知正見的,我們都要互相勉勵,在修持上互相請求住在世間。住在世間為什麼?就是把這個世間能夠轉變呀!我們念佛當然是要離開這個世間到極樂世界去,但是在沒有到極樂世界之前,我們修念佛法門還是行菩薩道,你在還沒有往生之前,還有壽命,還是在這個世間,我們就要讓這個世間更多的人都受到佛法的利益,那多麼好呢!我們人人都這麼做的話,一者有福,一者有慧。有福有慧,到我們生命終了的時候,就沒有障礙,我們就能夠很順利地往生極樂世界,而且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是很高的。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後面幾條,我們下回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