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三)
佛說阿彌陀經筆記﹙三﹚
徐醒民老師 主講 七十九年九月十三日於台中蓮社

(3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看講表,上次我們研究內容的第二部分,就是明宗的部分,今天我們開始講作用–「顯用」這部分。上次講明宗時,要記得一個重點:普通法門有他們的宗旨,我們修淨土法門,特別是這部經,不同在哪裏?我們是以「信、願、行」三資糧為宗旨,根據這個宗旨,我們的要點就是一個「欣」、一個「厭」,欣是欣求極樂,厭是厭離娑婆,普通法門不講這個,但是淨土宗必須講。公恩師在世的時候,常常提醒我們:假使不瞭解這一點,那可說是不懂特別法門。所謂特別法門特別在哪裏?就在這一點。上回講的要點│願,要特別記住「欣厭」這兩個字。


現在請看講表,講顯用就是講這部經的作用,作用也是特別的,有兩點:一是「往生」、一是「不退」。先講「往生」,往生是修道的人﹙修這個法門的人﹚,在壽命終了的時候,他的念佛功夫成就了,就從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的是前面講的信、願、行,在行持方面,這部經專講持名念佛,就是平常用功夫要正助雙修,正功夫是「執持名號」,助功夫等到講經文時再說。現在講的是「持名念佛往生」–這是它的作用,這部經就講這個。但是講到往生,一般人也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以後,究竟是什麼情況?這在經文裏也會講到,講表裏的內容舉出往生「四土九品」,跟各位介紹一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四種淨土,就是四層境界,要往生哪一種淨土,就看持名的功夫是淺是深。我們把這四種淨土跟各位介紹,每尊佛所教化的國土都有四種土,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土與別的佛土比較,有它特殊的地方,我們介紹出來,各位一聽就明白。「四土」是:


第一凡聖同居土,凡是凡夫,聖是聖人,比如在我們娑婆世界,我們都是凡夫,怎樣是聖人呢?聖人是修小乘有了果位,或修大乘也有了果位,證果了,凡與聖同時住在一個世界上,叫凡聖同居土。第二方便有餘土,方便這兩個字,一聽就明白,比方我們做什麼事情很方便,在方便有餘土都是斷惑的人,斷什麼惑呢?先把「土」介紹出來,再介紹惑,只有斷惑的人才能往生方便有餘土。第三實報莊嚴土(實在的實,果報的報,清淨莊嚴的莊嚴),不但是普通斷了惑的人,還要破無明,才能夠生到實報莊嚴土。第四常寂光淨土(恆常的常,寂滅的寂,光明的光),成佛的人就住常寂光淨土。


需要什麼條件,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四種淨土呢?凡夫的惑,無量無邊,多得很!依照天台宗的歸類,把我們凡夫的惑分為三大類:


第一、見思惑:見是看見的見,思是思想的思,見思惑的內容是什麼?這不能詳細講,如果詳細講,兩個小時還講不完,只能舉出一、兩個名詞做代表。比如見惑當中,第一個叫身見,身就是我們的身體,凡夫都把我們的身體當做「我」,一直是:這就是我,這個身體就是我。其實這個「我」是「假我」,不是「真我」。真我是什麼?就是前面講的「實相」,「真如本性」才是真我。凡夫不知道,就把這個假身子當做我,這叫「身見」,這是一種迷惑,有這種迷惑就有種種苦惱,造業、受苦就從這裏來的。這是當中的一個,其餘的不再講了。


思惑就是普通講的貪、瞋、痴,貪是貪求一切東西,還有瞋恨、愚痴等等,都是思惑。為什麼要分見惑、思惑呢?修小乘的人證到初果的時候,把所有的見惑一次斷掉,所謂「見」是什麼?見是見道,研究佛法明瞭「道」,見道的時候,一次把見惑都斷除掉,這是見道位斷的見惑。思惑要修,慢慢一步一步地修,一層一層地斷,不是那麼容易,思惑又叫修惑。這是見思惑。


第二、塵沙惑:什麼是塵沙惑?凡夫眾生的心裏有了見思惑存在的時候,智慧開發不出來,對世間的種種學問就很難學得會,所以必得要把見思惑去掉︱斷見思惑,一斷見思惑,生死的問題就可以解決,往後就要發心弘法利生行菩薩道,行菩薩道不是那麼容易!要懂得很多世間的學問,世間的學問多得很!要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學,見思惑去除以後,聰明才智具足,世間任何學問一學就會,比我們現在學的情況,快得多了!這是破塵沙惑。換句話說,見思惑斷除了,才談得上斷塵沙惑。


第三、無明惑:一般講無明、見思惑,都是煩惱,煩惱有根本煩惱、枝末煩惱。什麼是根本、什麼是枝末?比如一棵樹,樹有根、有幹叫根本,長出來的那些枝葉叫做枝末,見思惑是枝末煩惱,無明是根本煩惱。換句話說,見思惑是從無明發展出來的,見思惑斷了之後,還不夠徹底,還要斷無明。無明就更深了,所以最後講第三層惑就是無明惑。


根據天台宗分的這三種惑,斷除一種是一層境界,要往生四土就憑我們念佛的功夫,功夫到達什麼程度,就能斷什麼惑,可見念佛法門比任何法門都特別,只憑這句佛號就能斷這三種惑。知道這三種惑之後,我們學淨土宗持名念佛的人,希望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但是一心不亂不容易,未到一心不亂,能不能往生呢?也能往生。公老師在世的時候講:「沒有得到真正的一心不亂,得相似的一心不亂也行。」什麼叫相似的一心不亂?他老人家說,只要把這句佛號念得很純熟也能往生。怎樣叫做很純熟呢?我們在世間每天接觸的人、事,多得很!不管是人是事,所接觸的不外乎感覺稱心如意的好事或不如意的壞事。不論如意或不如意,普通不學佛的人,遇到如意的事情一來,就覺得很高興、很歡喜,甚至於得意忘形,這是一種煩惱;再說,不如意的事情就是失意,就有種種的痛苦來了,一般人都感到受不了,很痛苦,當然也是煩惱。我們念佛,把一句佛號念得很熟,不管如意、不如意的事,甚至是苦惱的事,第一個念頭就是一句佛號,沒有別的念頭,這叫做「熟」。


果然這樣熟,那個作用就不得了!我們在這個世間要覺悟,這個世間的天災人禍,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到,甚至很快樂地到哪裏去郊遊,說不定突然就出事,比如大家一齊結伴遊日月潭,事先誰會想到整艘船翻覆下去?這種意想不到的事情多得很!念佛的人,要是念佛念得熟,不管遇到什麼境界,第一個念頭就是佛號出來,那往生就沒問題,這是管大用的,平常還能減少很多煩惱,平常世間的這些境界轉不了我們,我們用念佛的力量來轉世間的境界,愈念愈轉,佛的力量、我們自己心的力量,愈轉愈大,大到將來壽命終了的時候,所有一切的境界都不能發生作用,一切障礙都沒有了,我們就憑這種力量,把所有的障礙都給破除,就能往生,所以這個「熟」很要緊。念佛念到很熟,是「相似一心不亂」,還沒到「真的一心不亂」,我們念得這樣熟,這就管用。


「相似一心不亂」是什麼程度呢?見思惑還沒斷,只是佛號念得很熟,到壽命終了的時候,正念分明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哪一土呢?凡聖同居土。如果持名的功夫好,得了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還有兩種:一種是「事一心不亂」,什麼叫事一心不亂?事是事情、事實,就是見惑、思惑都斷除了,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見思惑全部斷了,就證羅漢果,就是那樣的地位。這種程度往生當然沒問題,往生哪裡呢?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還有一種比這個境界更高一點,叫做「理一心不亂」,理是道理,明瞭道理,理一心不亂的功夫很深,塵沙惑破了,無明也一層一層地破,按照菩薩的品位來講,天台宗講登地菩薩,每去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身﹙前面講過,法身是我們所有眾生本來就有的本性﹚,無明去了一分,就顯現一分法身出來,這就是理一心,持名持到證理一心不亂,就生到實報莊嚴土。無明全部去乾淨了,整個乾乾淨淨的,那就成佛,就生到究竟的常寂光淨土。


四土裏還分品位,比如生到凡聖同居土,在這個土裏面,再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以至於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分成九個等次,每一個等次叫一品,有「九品」。凡聖同居土有九品,念佛的功夫到什麼程度,就是哪一品往生的。凡聖同居土是以見思惑來分,以見思惑斷到什麼程度,就是哪一品;方便有餘土是以塵沙惑來分九品;在實報莊嚴土及常寂光淨土,以無明來分九品,換句話說,在實報莊嚴土裏,看你斷無明斷得乾淨了,那就到常寂光淨土。所以說四土,每一土都有九品,九品就代表念佛的功夫有淺有深,是這樣分出來的。


把四土介紹出來了,它特別的地方在哪裏?就在凡聖同居土。比如在娑婆世界,我們是在凡聖同居土,我們是凡夫,至於聖人–小乘的羅漢、大乘地位高的大菩薩,我們看得見嗎?看不見,在我們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聖人知道我們,我們看不到聖人。看不到聖人,我們的苦惱就多了!我們有問題,也沒有人可以請教。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就不是這樣,不管你是什麼程度,前面講,沒有斷見思惑,只是個普通凡夫,就跟我們現在一樣,只是念佛念得很熟,得了相似一心不亂,在凡聖同居土,還是凡夫,因為身見、貪瞋痴這些都還沒斷,不是凡夫是什麼呢?雖然都是凡夫,那就不得了!已經離開娑婆世界,生死已了,一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凡聖同居土跟我們的凡聖同居土不一樣。我們在這個世界,我們凡夫的肉體都是父母所生;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完全都是蓮花、蓮苞,身體所寄託的是個蓮苞。在那個環境裏﹙經文有講﹚,眼所看、耳所聽的,一切一切接觸的都是佛法,所接觸的人都是大菩薩。這就是說,雖然在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的聖人都在凡聖同居土跟大家同居,在一起相處。你想想看,這種凡聖同居土,十方世界的國土所沒有的,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有這種情形。


再跟各位研究「不退」,就是第二個作用。不退是不退步、不退轉,在我們娑婆世界學佛,沒有不退的,開始學佛很發心,到後來就退轉了,這是因為環境的轉變,或者其他種種的因素,使他轉變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到那裏,生到最低的凡聖同居土,也不會退轉。在我們這個世間要不退,要到什麼程度才不退呢?這有幾個層次的:


第一「念不退」:念是念頭,念頭不退的境界最高,不起念則已,起念就是佛,你的念頭就跟佛的念頭完全一致。「念」我們自己可以體驗出來,我的念到哪裏?我的念頭有多少?我們在早上一起床的時候,念頭就開始活動,早上一醒的時候,念頭想到這裏、想到那裏,那個活動的心思,你想把它定住在一個地方都很難!念不退是:每一個念頭都跟佛的境界完全一致,心心念念就是想著佛,起念就想著佛的境界,這是念不退。要到什麼程度才能念不退呢?要破無明,顯出一部分法身出來,才能夠到念不退。禪家說大徹大悟,經過好幾次的大死一番,大死一番、大徹大悟,最後才證了果,他還不能到念不退,真正要到了破除無明,法身顯露出來,他才能夠到念不退。


第二「行不退」:比念不退境界低一點是行不退。行不退是什麼?見思惑斷了,塵沙惑也開始破除,光破見思惑還不夠,只不過是小乘行者。見思惑斷了以後,還要發大心,要求學問,包括佛家的大乘經典、世間的各種學問,都要廣泛地學,這是破除塵沙惑,到這種程度是行不退。行就是行大乘菩薩道,行菩薩道不會退回來修小乘,行菩薩道不會再退轉了,這是行不退。


第三「位不退」:位不退是什麼呢?比如帶業往生,我們凡夫沒有斷見思惑,就一直在惑、業、苦裡轉,善業、惡業很多,像這種情形,你修普通法門,怎麼能了生死呢?不能了生死。但是修念佛法門,你要是念佛念得很熟,壽命終了的時候,一句佛號不要放棄,就能仗這句佛號往生,往生時,業還在,就是帶業往生。帶業往生之後,雖然還是凡夫,可是生死了了,就跟我們娑婆世界的凡夫不同,永遠不會再做凡夫,這就是位不退。


普通講不退就是三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但在這裏,蕅益祖師特別加一種│「畢竟不退」。什麼是畢竟不退?換句話說,念一句佛,終究不會退的。這怎麼說呢?比如我們念佛,總是希望當生就能夠成就往生;假使不是念佛的人,隨便聽了一句佛號,自己有意無意地念一聲佛,就憑念這一聲佛,不管時間多麼長久,將來憑這一句佛,就能夠得到解脫,這是畢竟不退。


祖師在這裏舉了一個公案,這個公案,在座的老同修應該都知道,不妨用來證明畢竟不退的重要性。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佛曾經交代弟子們,凡是要來出家的人必須有善根,沒有善根不准出家,為什麼呢?沒有善根出家學佛,學了沒有成就。有一天一個老年人來,要求要出家,他先見舍利弗尊者﹙佛的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尊者一看,這個老年人從八萬劫以來到現在,沒有種過善根,所以不准他出家。老年人一聽不准他出家,就在那裏痛哭起來,一哭就讓佛聽到了,佛就問舍利弗尊者發生什麼事情,舍利弗尊者就把這件事情向佛報告。佛叫那老年人來,佛一看就告訴舍利弗尊者:「可以度他出家,教他學佛。」舍利弗尊者就說:「您老人家告訴我,沒有善根不可以出家啊!」佛說:「你只看他八萬劫以來,在八萬劫以前,這位老年人是個樵夫,那個時候他在山上打柴,遇到一隻猛虎,老虎是很駭人的,他就跑到樹上去,等老虎走了,他從樹上下來的時候,脫口而出念了一聲佛,就憑他這一聲佛,那是八萬劫以前的事,到現在因緣成熟了,可以學佛,能夠有成就。」


由此可以證實,一句佛號念下去,必定能夠得到它的好處。樵夫念一聲佛都有這樣的好處,我們修淨土宗,各位記不記得我們從學佛以來,我們已念了多少聲佛?這個功德大得不得了!要說我們當生能夠解決生死問題,若不是佛號有這麼大的功德、有這麼大的力量,怎麼能夠把我們無始以來的生死大問題解決呢?就憑這個。


作用講過去了,請各位看「教相」。教相是辨別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教化眾生的教法。普通講,有小乘教、有大乘教。這部經不是小乘教,是大乘教。為什麼呢?小乘根機的修道人,他聽不到他方世界的佛、他方世界的事,只聽到娑婆世界以內的。但這部經是講十萬億佛土以外的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是大乘根機的眾生才能學到。這是教相,這部經是「大乘」菩薩法。


再講「圓頓」,這部經講的是圓頓法門,什麼是圓頓法門?這要花一點時間解釋一下,先講圓,天台宗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分成藏、通、別、圓四個教法﹙教化眾生的方法﹚:


第一、藏教:藏教是小乘的三藏教,比如阿含經、小乘的律、小乘的論,這是藏教。第二、通教:比藏教要高一點的是通教,通是學的人一方面可以跟藏教相接,一方面可以接受更高的大乘法門,前後是通的,這是通教,通教裏面包含有小乘的教法,也可以通達大乘的教法。第三、別教:別教純粹是大乘法,但有分別的,它跟最高的圓教有所分別﹙不同的﹚,這是別教。第四、圓教:圓教是圓融的,圓融一體,無論學什麼法,釋迦牟尼佛講一個法,在他一學,就是圓融的,這是圓教。


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儀式,天台宗講化法、化儀,化是教化,教化的方法有藏、通、別、圓四種。教化的儀式叫化儀,化儀的儀式也有四種:


第一是頓教,頓是這個法門一次就講出來,這是一個大法,如華嚴經就是一個大法–頓教﹙頓是普通講頓首的頓,佛家講頂禮,世俗講頓首,就是拜下去,頭在地上停頓一下﹚。第二是漸教,漸是逐漸逐漸,法門由淺入深,就是漸教。第三是秘密教,所謂秘密,是釋迦牟尼佛在講法的時候,同樣一個聲音講一個法,在聽的人彼此不知道,他不知道你在聽什麼,你不知道他在聽什麼,互不相知的,這叫秘密教。第四是不定教,不能說是一定的,所謂不定是什麼呢?釋迦牟尼佛講的法很淺近,你的根機很好,領悟力很好,聽的是深法、大法,比如他講的是小乘法,根機好的人聽的是大乘法;或者他講大乘法,聽的人領悟力不好,把它聽成小乘法了。所以同一個法門不定的,這叫不定法。


化儀有這四種儀式,所謂儀式,佛這一代的教化,第一次講正法講華嚴經(頓),華嚴經講完了,就講四阿含經,然後講方等經,再講般若經,這就是漸,由淺而深,由初到中到後,逐漸地引導(漸)。秘密、不定不去說它,最後講法華經法華經再歸入到正法期,這叫儀式。


在四個化儀當中,頓教是最高的;在四個化法當中,圓教是最高的。阿彌陀經屬於圓頓法門,換句話說,是最高的法門│圓頓教,圓是圓融的,頓首的頓字,讓大家瞭解一點:頓是一下子就瞭解,頓是特別快的,頓與漸是相對的。既是圓頓法門,以普通法門來講,要領悟力最強,根機最利的人(上等智慧的人)才能學。但是這又特別了,這個法門「三根普被」,所謂三根普被,是什麼意思呢?上等智慧的人、中等智慧的人﹙比如我們就是中等智慧,還有不如我們的﹚、下等智慧的人﹙他不容易瞭解,講了多少遍,瞭解一點點,一轉身又忘了,這就是下等的智慧﹚,即使是下等智慧,也能學這個法門,所以說三種根機都能夠學,叫做三根普被,這是普通法門的任何各宗都辦不到的事情。內容介紹到這裏,為了幫助我們對內容有很清楚的記憶和瞭解,我們記憶兩點:


一、我們現前一念心性│一念裏面,前面說包含百界千如那麼多,要想成佛就得把念頭轉變,變為純粹的法身﹙清淨的法身﹚,但是要到這種程度,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辦得到。我們念佛很簡單,修普通法門要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時間才能成佛、才能成功,剛才說,我們往生四土,只憑我們一句佛號,在念頭裏這樣轉,持續下去就能成功。所以把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遠的時間縮小,縮成眼前﹙當前﹚一念之中。這是一點,我們要記住。


二、我們現在要念佛,佛的名號多得很!十方世界無窮無盡、無量無邊,十方佛多得很!但是我們只持一句阿彌陀佛。這句佛號管什麼用呢?前面講過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這尊佛的名字,就代表一切佛的名字,所以我們持這句佛名,就等於持十方三世所有諸佛的名,所有諸佛的名號、功德都集在這尊佛的洪名上面。你看,這多麼簡單扼要啊!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自己的念頭,一持名的時候,佛的力量、自己的力量│二力法門,只要一持名,這個法門的大作用就顯示出來。我們能夠在短短的幾十年,能夠了無始以來的生死問題,就憑這個。


今天我們講到這裡為止,下次講翻譯的人之後,開始正式講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