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七)
佛說阿彌陀經筆記﹙七﹚
徐醒民老師 主講 七十九年十月十一日於台中蓮社

(7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今天繼續講上回沒有講完的十六位尊者,上回講到舍利弗目犍連兩位尊者,今天就從摩訶迦葉尊者開始。


這十六位尊者按照類別,前面介紹共有六大類,在這六大類之中,從最先的德慧才能,至最後的精進破障,每一類都與我們學這部經有密切關係。換句話說,從這六類當中可以看出來,這部經講到最深處,一定要以最高的智慧,才能研究得透徹;講到最淺處,人人都能學,就是根機最鈍的人也可以學。所以這部經講的法門,妙就妙在三根普被,從這些尊者代表的類別看得出來。


現在我們看第三位「摩訶迦葉」,摩訶是大的意思,印度文叫摩訶,翻成中國字的意思是大,迦葉是名字。為什麼要加摩訶,叫做大迦葉呢?因為當時在印度有好幾位迦葉,加上摩訶的迦葉,以辨別與別的迦葉不同,比如前面講三迦葉(三兄弟),這是摩訶迦葉。迦葉這兩個字是「飲光」的意思,何謂飲光?他全身發出很多光來,可以把別的光掩蓋起來。為什麼他的身上能夠發光?有光很好,我們說某人身上有光,代表這個人有智慧、有福德。在過去世,有個人發心用金片補寺廟的一尊佛像(佛像缺了一塊),這個人拿金塊到金店,請金店的師傅鎚薄,金店的師傅一看是好事,不拿他的工錢,一起做個功德,金店的師傅後來就是飲光,就是大迦葉,由於他在過去世做了這樣的功德,所以後來,他生生世世身上都發著光。前面講有誓有願表示因果,這就是因果,種了好的因,必有好的果。飲光的意義是表示因果。


在十六位尊者當中,他是「頭陀第一」,各位看講表上的頭陀,頭陀是印度文,按照文講,是抖擻的意思,抖擻是什麼呢?衣服上有塵土,要把它抖掉,以此比喻,凡夫眾生把煩惱抖掉,這是頭陀的意思。要用這個功夫,非下苦功夫不行,所以頭陀的意思是修苦行,苦行講起來有十幾種,我們扼要地瞭解,凡是修苦行的人,生活上一切都非常簡單,只要能維持生存就夠了,那種生活,普通人忍受不了的。修苦行的叫頭陀,這位尊者在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當中,他修苦行是第一位。


說起這位尊者,在佛家是鼎鼎大名的,大家都知道禪宗拈花微笑的公案,就是釋迦牟尼佛靈山會上說法的時候,佛拈了一朵花出來,也沒說話,只是拈了一朵花讓大家體會,會上那麼多的信眾不知其所以然,只有大迦葉破顏微笑,他懂得佛的意思,懂得意思沒有說出來,禪宗就是教人家心領神會,不是能夠說得出來的,釋迦牟尼佛就說佛有正法眼藏,大迦葉得了,因此就把衣缽傳給他,成為禪宗開始的第一代祖師。大迦葉尊者來參加這個法會,就是來學這個法門,可見得以他這樣的智慧,他的聰明才智是了不起的,他都來參加這個法會,學這個法門,所以後來中國的禪宗,歷代大徹大悟的祖師們,都勸人學念佛法門,如近代的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雖然他在禪宗道場教人參禪,可是在外面演講說法的時候,處處勸人念佛,可見真正善知識,沒有一位不勸人學念佛法門。只有那些自己標榜學禪宗的人,禪宗要真正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你問他:徹悟了沒有?真正徹悟必然是一心念佛,那些口裏講參禪,又說念佛法門太低、太粗淺、是老太婆學的,講這種話的人,足見他連禪宗也沒有學好,所以這些話是聽不得的。這裏的法會,禪宗的第一代祖師也來參加,請問一下:後來哪一位能夠比得上大迦葉尊者?他老人家都來學這個法門呢!


第四位「摩訶迦旃延」,摩訶–大,迦旃延翻成文的意思是「文飾」,文飾是他的姓,他是「論議第一」,就是他對於佛法義理的研究討論,居第一位,他是辯論高手。為什麼他有這種才能呢?他出生的家庭是婆羅門,在印度那個時候,婆羅門是非常有學問的,在當時代表貴族的種姓,既是貴族,他受的教育也特別好,因此他在研究理論方面,比一般人都高明。


第五位「摩訶俱絺羅」,摩訶俱絺羅的意思是「大膝」,每個人都有膝,他的膝特別大,是根據他身體的狀況來取名。這位尊者是舍利弗的舅舅,在他還沒跟佛學習之前,他受的教育已經不錯了,常常跟他的姊姊(就是舍利弗的母親)辯論問題,在學問上常有辯論,原來的辯論總是他辯勝,他超過舍利弗的母親,後來他姊姊懷孕了,懷舍利弗舍利弗是最有智慧的人,在母親胎裏就有智慧,所以他母親一懷孕,再跟俱絺羅辯論,俱絺羅就辯不過她。他一想,準是他未來甥兒的關係,所以就跑到印度南方,去找一個非常有智慧、有學問的大外道,跟他學。學了十多年才回來,這個時候他以為他的學問已經學得很充足了,就找他甥兒,結果他甥兒卻跟釋迦牟尼佛出家了。他就找到釋迦牟尼佛那裏去,他以為自己學了這麼多年,在印度來講,已經沒有任何人能夠駁得倒他,他認為到佛那裏去,可以一顯身手。結果佛只說了一句話,他沒辦法辯駁,就跟佛出家了。


那個時候的人很好,辯不過你,就跟你學,絕不像現代人,現代人辯不過人家,你是你、我是我,固執我的成見。現在的人就是這樣,根機陋劣沒辦法!這是俱絺羅的因緣,他原來就很有學問,辯不過佛是理所當然的,佛的智慧,誰能勝過呢?成佛以後就差不多。他雖是辯不過佛,可是他多年學來的辯才,可不得了!所以他後來皈依釋迦牟尼佛以後,因為原來有那種學問的基礎,後來在佛門當中,他是「答問第一」。凡是人家有什麼問題,他都能解答,沒有人能超過他的這種才能。


第六位「離婆多」,離婆多的意思是「假和合」。為什麼取名假和合呢?這位尊者原來的「我執」很厲害,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教化)是不得了的!想辦法針對毛病來度化他。有個夜晚這位尊者在涼亭裏用功修道,忽然看見一個小鬼背一個死屍進來,小鬼後面又跟著一個大鬼,也進到亭子裏來,這位尊者心裏並不害怕,鬼有兩位,一大一小,兩個鬼請這位尊者說個公道話:這個死屍是誰背來的?尊者一想,假使說是大鬼背來的,大鬼不會害他,但這不是事實,是打妄語,就照實講:這個死屍是小鬼背來的。這樣說了以後,大鬼就生氣了,就把尊者的胳臂扯下來,小鬼感激他仗義直言說公道話,就把死屍的胳臂拿下來替他補上,大鬼又把他另外的胳臂扯掉,小鬼又拿死屍的胳臂替他補上,就這樣把他的四肢及全身都換掉了,他本來的身體呢?被大鬼吃掉了。這樣過了一宿,到了白天,他到處逢人就問:我到哪裏去了?我的身體被大鬼吃掉了,現在這個身體,是小鬼用死人的身體補上來的。


後來有位釋迦牟尼佛化出來的人告訴他:「你本來就是假的,所謂『我』是沒有的。」這句話把他的我執徹底打破了,他從這件事情瞭解「人身是四大假合」,從此悟了道,因此他的名字就叫假和合,這是離婆多。這位尊者在大弟子中是「無倒亂第一」,就是在用功入定的時候,不會倒亂,所謂不倒亂是什麼?「心裡正念分明」是不倒,「心裡毫不散亂」是不亂,有定功夫,守住定就不亂。本來用功夫就是要求無倒亂,可是不容易!他在諸弟子當中,是無倒亂第一。


第七位「周利槃陀伽」,譯成文的意思叫「繼道」。他有個哥哥,母親懷孕分娩的時候,哥哥是在路途上生的,後來他也是在路途上生的,所以叫做繼道。他是「義持第一」,因為在上、中、下三根之中,他是下根、鈍根,鈍到什麼程度呢?比如學兩個字,學了第一個字,再學第二個字,就把第一個字忘了。他出家學了很久,功夫沒辦法進步,他哥哥也是跟佛出家的,看到他這個樣子,哪裡學得好呢?哥哥就說,你乾脆回家吧!不要再學了。他一想,回家就不能學佛法,就痛哭不肯回家,釋迦牟尼佛知道了,就教他一個方法:「你別的學不會,平常掃地時用掃帚,你就念掃帚這兩個字。」開始的時候,「掃」學會了,再學「帚」,可是他學「帚」時,「掃」就忘掉了,回過頭來學「掃」的時候,「帚」又忘記了,慢慢練習、練習,把「掃帚」兩個字學會了,一學會,就這樣一直念下去,念到後來,把心裏的見思惑,所有的煩惱,全部掃得乾乾淨淨的,成了阿羅漢。這位尊者因為這個關係,所以在佛門之中,他是義持第一。他念「掃帚」兩個字就能證阿羅漢果,想想看我們念佛,功夫到了,一句萬德洪名,怎麼不會證果?怎麼不會往生?我們的記性還不至於像這位尊者這樣不好,果然用功的話,我們一定會有成就的。


第八位「難陀」,難陀是「善歡喜」的意思。難陀也有好幾位,這裏指的是放牛難陀,在沒有跟佛出家之前,他在野外牧牛,他的聲音很美妙,是「聲妙第一」。這位尊者不但聲音非常美妙,說話、一切都是很有才能的,這是難陀尊者。


第九位「阿難陀」,阿難陀是「慶喜」的意思。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在釋迦牟尼佛成佛那天出生的,釋迦牟尼佛的父王在那天得到消息,知道兒子成佛了,他很歡喜,又聽到姪兒出生的消息,這個姪兒就叫阿難陀,意思就是很值得慶祝、歡喜。他是「多聞第一」,前面講「如是我聞」,指的就是這位尊者,佛說的這些佛經,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大家共推他來把佛過去講的法,由他背誦出來,由在會大眾證明,佛當初是這麼講的,可見得他是天才,了不起!只要佛一講,他一聽,一點都不會忘記。不但如此,他是在佛成道以後才出生的,不能說剛出生就會聽法,總要一、二十年,然後才跟佛出家,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在他還沒聽法之前,前二十年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他沒有聽到的,他要求佛,單獨給他重述一遍,佛答應他的要求,可以說他全部都聽到了,這些法,後來都是由他念誦出來,經過其他的大弟子證明,佛經是這樣結集出來的,他是多聞第一。


第十位「羅睺羅」,羅睺羅是佛的兒子,就是佛在未出家之前,還是王太子,結婚生的兒子。羅睺羅是「覆障」的意思,在過去世(很久以前),他曾經把老鼠洞塞起來,使老鼠在裏面悶死不少,因為這個關係受了報應,在這一世他的母親懷孕的時候,懷了六年,受了六年的報應,所以叫覆障。他是「密行第一」,什麼叫密行?在世間學佛法,尤其我們在家學佛,有謀生的事業,各人有各人的工作,所謂密行,無論你用什麼功夫,別人看不出來,自己秘密地用功,這叫密行。羅睺羅就是這樣用功,他一天到晚在用什麼功,別的大弟子也不知道,但是佛知道。為什麼要修密行呢?世間有很多種環境,受了環境的限制,他只有秘密地修。比如修念佛法門,我們做生意也好、教書也好、上班也好,我們要做事,不能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早晚做功課或參加佛七的時候,可以這麼念,平常怎麼念呢?平常自己默念憶佛,口裏不出聲–默念,甚至默念也沒有,只有心裏想–憶佛,憶佛誰知道呢?這就是密行。羅睺羅的修行方法,別人看不到的,他是密行第一。生在世間,自己要靠自己,要善巧方便,這位尊者就是這樣的。


第十一位「憍梵波提」,憍梵波提的意思是「牛呞」。為什麼叫牛呞呢?我們知道牛是吃草的,牛吃草的時候,把草放在嘴裡嚼,平常不吃草的時候,嘴巴還在慢慢地嚼,牠很特殊,與別的動物不同,這是牛賣弄牠的嘴巴慢慢嚼的現象。這位尊者在過去世的時候,曾經跟一位出家人開玩笑,那位出家人年紀老了,牙齒沒有了,在誦經、吃飯的時候,就與正常人不大相同,那個時候這位尊者就嘲笑他:「你的嘴巴像牛吃草一樣,在那裏嚼啊嚼的。」他這樣開玩笑,不知道那位出家人已經證了果位,那位出家人就告訴他:「你講這句話造罪業了,造了口業。」當時這位尊者立刻就懺悔,雖是懺悔,後來還是受報應,受什麼報應呢?墮落五百世為牛,到畜生道去了。畜生道的果報完了,這一生到人道來,跟釋迦牟尼佛學佛,正報受完,還有餘報,習氣還在,所以他自己的嘴巴,在說話、吃飯的時候,也跟牛的嘴巴一樣,跟牛嚼草的姿勢一樣,這就很難看。佛很慈悲,假使讓他住在人間,恐怕別的眾生看到他這個樣子,心裏又起分別心,又來嘲笑他,一嘲笑他,又造惡業、造口業了。因此佛就叫他住在天上受天人供養,不在人間受供養,所以他是「受天供養第一」。從這裏可以瞭解,因果的確是不得了的!這位尊者說錯一句話,就受了這麼大的報應;還有前面講的羅睺羅,也是因果。所以學佛,不論學哪種法門,對因果一定要深信不疑,不信因果,對佛法根本就不能入門,在這裏,這位尊者就表現因果。


第十二位「賓頭盧頗羅墮」,賓頭盧譯成文的意思是「不動」,這是他的名字,頗羅墮翻成文的意思是「利根」,這是他的姓。這位尊者是「福田第一」,福田是給眾生種的,眾生供養他,等於種了福田。這位尊者有一次曾經顯過神通,被佛重重呵叱了一頓。為什麼呢?學佛學到有了定功的時候,總是會出現神通,但佛不准任何弟子顯神通,一旦顯了神通,在社會上就招來很多麻煩,所以不准許。這位尊者因為顯了神通,被佛呵叱,佛叫他到西牛賀洲去,我們這裏叫南瞻部洲,也叫南閻浮提,在須彌山的南邊,須彌山的西邊叫西牛賀洲,佛不讓這位尊者住在南瞻部洲,叫他到西牛賀洲,過了一些時候,他很想念佛,就請求佛准許他回來。佛很慈悲,就讓他回來,他回來的時候,佛就告訴他:「你回來是可以,要辛苦一點,將來這些大弟子們都有入滅的時候,就是不准你入滅。」要入定一直等,等到什麼時候呢?等到將來彌勒佛下生的時候,那時再准許他入滅。因此他在世間,一直受人供養,是福田第一。從這裡我們瞭解:正法時代,佛都不准許顯露神通,現在末法時代,有人說某人有神通,或者自己說我有什麼神通,都不要聽他的!不管他有神通、沒神通,大多數可能是假的,就算有神通的話,他也不懂得佛理,懂得佛理、懂得佛的戒律,他不敢說他有神通的。在末法時代,我們學佛要了解這一點。


第十三位「迦留陀夷」,迦留陀夷是「黑光」的意思,他的身上、臉上都很粗黑,黑又發亮,跟一般的黑不同。迦留陀夷是「教化第一」,他拿佛法教化一般眾生,是最有效果的。由於他的教化,造就了很多夫婦同時都能解脫,還有其他很多眾生,那是不知其數的,因此他是教化第一。


第十四位「摩訶劫賓那」,劫賓那是「房宿」的意思。所謂房宿,房是天上星斗的名字,因為他的父母想求兒子,就向天上的房宿禱告,然後就得子,生了他,因此就把他的名字取為劫賓那。他是「知星宿第一」,所謂知星宿,等於現在的天文學家,天上的星斗對人間有什麼影響,他都瞭解。


第十五位「薄拘羅」,薄拘羅是「善容」的意思,容貌很端正。他是「壽命第一」,在這些大弟子當中,他活了一百六十歲,可說是活得最長了,為什麼壽命這麼長呢?因為他過去世持不殺戒,不傷害動物的生命,所以得了長壽的好報。


第十六位「阿㝹樓馱」,阿㝹樓馱是「無貧」的意思,他不會貧窮的。為什麼不會貧窮呢?因為他過去世好布施,曾經在年歲很荒的時候,用食物供養一個修道人,那個修道人已經證了辟支佛的果位,由於這個關係(當然他也施捨一般人),所以後來的九十一劫,生生世世都不會貧窮,這也是因果。除此以外,他跟釋迦牟尼佛學佛,曾經有一次,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他打瞌睡,昏沈了,佛呵叱他一頓,這一呵叱,他就趕快用功,日夜用功,夜間也不睡覺,到後來,把眼睛給用壞了,眼睛瞎了,佛是有功夫的,就教他一個入定的方法,叫他自己去用功,結果他修那個定修成功,開了天眼,他是「天眼第一」。為什麼是天眼第一呢?佛的這些大弟子,只要證了道,證了羅漢果,都有天眼通,他的天眼通跟別人不一樣,別人的天眼通只見到某部分,他的天眼通是半頭天眼,祖師的註解裏講,他觀察天道比任何人都要明白。


這裏要注意:剛才講,用功過分,把眼睛弄瞎了。我們不要認為這樣沒問題,我們現在好好用功,眼睛瞎了,可以開天眼。你要知道,那時是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代,有釋迦牟尼佛在世,當面傳法可以挽救,現在釋迦牟尼佛不在這個世間,誰來挽救?所以我們修道的時候要把握中道,用功是要用功,色身還是要注意,不可過分傷害身體,那是不行的。


十六位尊者都說過之後,下面一句是「如是等諸大弟子」,這些大弟子當中,有大智慧的、禪宗祖師的、辯論第一的、密行的,種種的這些人都是了不起的!他們出席法會幹什麼呢?就是做個示範給我們後來的人看,換句話說,學淨土宗,你看這麼多聽眾,有的是高材、有的是鈍根,上、中、下三根都來學,我們就瞭解這是什麼法門,法門並不是高就好,高是不錯!但是中、下根的人不能學,學不好的,究竟還是不普遍啊!上、中、下三根都能接受、都學得好,這個法門你想想看,妙就妙在這裏!所以十六位尊者介紹、瞭解之後,就瞭解這個法門可說是至高無上的,上、中、下三根都能得到利益。今天講到這裏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