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十一)
佛說阿彌陀經筆記 (十一 )
徐醒民老師 主講 七十九年十一月八日於台中蓮社

(11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各位看經本第二頁第八行,我先把經文念一段: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帀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從上回開始,我們講這部經的正宗分,正宗分裡有依正二報、有說法、有修持的方法。經文的組織先講依報,依報莊嚴的第一段–無苦受樂總說,講「清淨安養總要」,在那一段裡,上次大要地講「沒有眾苦,但受諸樂」。不過上回所講的「無眾苦,受諸樂」,講的都是同居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按照祖師注解,西方極樂世界以及我們娑婆世界的佛土都有四種土,祖師按照「四土」來注解這部經,讓我們學的人對這部經瞭解得更深入。在場有不少喜歡研究理論(佛理)的青年同學們,還要了解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在娑婆世界以及其他十方世界佛土的這四土,一土一土比較,都是有苦有樂,有程度不等的苦樂,真正的樂是到了常寂光淨土圓滿佛果的時候,在常寂光才是真正的淨土、真正的樂,在那以前還有程度不等的苦與樂。在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這一點要說明一下。


極樂世界為什麼不是這樣呢?比如在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裡的眾生,他所受的諸樂,跟上面的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所講的樂都是圓融的。祖師注解說,十方世界都比不上極樂世界,它的特殊在哪兒呢?就在凡聖同居土,因為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眾生(從十方佛土念佛往生的這些眾生),雖然沒有斷惑,見思惑都在,一往生到那裡,就可以圓受諸樂–圓融地受四土的各種樂,他都能圓融地接受。為什麼呢?祖師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持名念佛,持名能夠召德,「名」代表實際的德–佛的功德,一切德成就佛的名號,持名就和佛的德一致,所以古人講「名以召德」。持名的功德比任何修持方法都要高明,徹悟禪師講:「一句彌陀是無上禪」,在我們這個世界來講,可以說是最高智慧的人才能夠參禪,可是你持名,一句彌陀能夠持得好就是無上禪,為什麼呢?因為名以召德的關係,這是最直接的方法,原因在此。


(二)林木清幽


現在開始講剛才念的經文,剛剛念的這段是接著上回的總說,這裡開始分別講。這裡講什麼呢?請各位看表,(二)林木清幽,林木清幽是說極樂世界的環境,有樹木、樹林,清淨幽雅的那個環境。一般講,正報為主、依報是環境,經文的組織為什麼先說依報、後說正報呢?佛說法真是用心良苦!我們世間的演說家、文學家,那真是沒辦法比啊!經文先說依報的用意:說到西方極樂世界,要引導聽的人對那個環境具有信心,先要發生歡喜的心理,所以先介紹環境,這很合乎我們人的心理,比如我們告訴人家什麼地方好,不能光說好,要先帶他到那個地方去參觀,他才瞭解的確不錯,是這個用意。先讓你瞭解那個環境怎麼好,再告訴你修的方法,讓你生起信心,發願要往生到那個地方去,經文前後的安排也不是隨便的。


方才念的這段經文是根據前面「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那段來的,這是解釋但受諸樂的第一項–「離苦得樂之ㄧ」,講「地利之樂」,就是從環境這方面所得的樂,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又叫舍利弗尊者說,極樂國土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欄楯是什麼呢?富貴之家有庭園,庭園裡有欄杆這一類的,我們從這裡可以想像,橫的叫欄,直的叫楯,欄杆由直木、橫木建起來的,我們這邊的欄杆,只是說說而已,別說普通人家,就是皇宮的欄杆,也不能跟極樂世界比啊!這是七重欄楯;還有七重羅網,羅網是罩在空中的;還有七重行樹,為什麼叫行樹呢?一行一行地排列,排列得很整齊,一重一重地建築起來的。七重七重的這些欄楯、羅網、行樹,下邊說:「皆是四寶周帀圍繞」,都是寶物,寶物很多,這是講「四寶」。四寶有四寶的用意,把這個講完以後再介紹。在這裡各位要知道,在西方極樂世界,無論什麼設備、建築,絕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是用土、石頭、樹木、鐵這些材料建築起來的,它都用寶,太多太多了!在這裡只拿一個「七」、一個「四」的數目,做為代表說出來。四寶就是後邊經文講的,金子、銀子、瑠璃、玻瓈這些寶物。金、銀我們都知道,也常見到,可是瑠璃、玻瓈我們就沒見過。我們現在好像常常看見,這些玻瓈很普通,經裏所講的玻瓈,不是我們看到的「玻璃」,我們所見的玻璃是用人工製造出來的,它的「玻瓈」是一種在地下的自然界物體,自然生成的寶;瑠璃也是一種自然生成的寶。


我們研究經文,遇到介紹這些環境的時候,就要根據經文,運用我們的想像力,想像實際的情況,這就是祖師教我們的「隨文入觀」,隨著經文來觀想極樂世界的好環境。我們這個世間,住在城市裡的人也到過郊外、山林,或者看過風景照片,或者自己身臨其境,到那個地方一看,就覺得心裡很暢快,那個環境好,是樹林啊!極樂世界的樹林怎麼樣呢?我們就來看一看,在彌陀經裡講得簡單,根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裡所講的樹,在我們世間看高山上的老神木,已經多少年,長得又高大,覺得不得了!是國寶啦!在極樂世界的樹,每一棵的高度有多少呢?有八千由旬。「由旬」是印度一個長度的名字,有兩種講法:有的說是四十里、有的說是三十里。三十里這麼遠啊!實際上講,因為記載「里」的長度說法不一樣,比較正確的講法是:古代國王領軍隊行軍的時候,走一天的路程那麼遠。古時候行軍一天的路程有多少里?我們現在測驗不出來,大家也沒有行過軍,大概有幾十里是沒問題的。一由旬有幾十里,十由旬、一百由旬、一千由旬有多少里?這個樹的高度有八千由旬,各位數學很好的話,可以算一算,樹那麼大!高度那麼高!


除了高還不算,每棵樹都有七寶的花、葉,樹上有葉子、有花,花、葉都具備七寶–七寶的花跟葉,也不像我們世界上,樹葉是什麼顏色就是什麼顏色,它每一朵花、每一片葉子都有各種不同的寶的顏色,比如瑠璃的葉子,可以放出金色的光;玻瓈的葉子、花,可以放出紅色的光出來。就是可顯出各種不同的光色出來,這樣變化可多了!而且在樹上覆蓋著羅網,每棵樹上都覆蓋有「七重羅網」,羅網的「羅」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個名詞,就是那種很細的絲織品,在極樂世界不是絲製的,它其實就是寶。


七重羅網,每一重、每個網之間,這特別了,怎麼特別呢?網裡面有千百億很微妙的花湊成的宮殿,我們想想那麼高大的樹,樹上有羅網,羅網之間又有發出很多光色的宮殿。樹上有花、有葉,網上面有宮殿,在樹葉之間能夠放光,每片樹葉都可以放光,放哪種光?當然也不只一種。多少光?可以照十方世界的國土,無量大千世界的國土裡,所有的佛在弘法利生、眾生在學佛、種種的佛事,都從樹葉的光裡能夠看得清清楚楚。這些樹、羅網,在旁邊加上欄楯,一重一重的,有七重,七重是一組,換句話說,這一組的環境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這是一個單位。這一組一組的算起來,在極樂世界是無窮無盡,數都數不清的。我們也許會想:一棵樹就那麼高!在我們地球上,最高的是喜馬拉雅山,高度也可以計算出來,海拔多少公尺還是可以算的。這個地球上最高的山跟那個樹比較起來,又是小巫見大巫了!既是這麼高,我們要爬上喜馬拉雅山多費事啊!極樂世界的樹那麼高,再加上羅網又那麼多,我們到那兒去,怎麼受用得了?這不是問題嗎?不要著急!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身體小得可憐!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變成高大的身體了。為什麼在這個世界身體這麼小?萬法唯心,我們身體小就因為我們的心理,心胸﹙心眼﹚太小了,所以身體不大,只有這麼小。一到極樂世界的時候,心胸開朗,身體自然就高大了。樹那麼高,人的身體也高大,然後才能享受那個環境,才能感受到樂趣,這一點也要了解。


由此可以想到,我們一到極樂世界,身體那麼大,環境又那麼開闊,那個地方的任何人沒有什麼爭執(你爭我奪)的啊!在我們這個世界,你看現在中東這個地方多緊張!何時會發生戰爭?大家心裡都不能預知。為什麼戰爭呢?就為了一點點小地方,他要侵占,世界這些國家都不讓他侵占,為了這裡有石油,為了這一點點小事情,什麼時候會發生戰爭,那都是不可預料的。萬一發生戰爭,原子、核子戰爭一發生就不得了!可是在極樂世界,不要怕!譬如在我們地球,核子、原子戰爭能把整個地球毀了,可是對極樂世界樹上的葉子,一片葉子裡的纖維都動不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雖然沒有斷惑,只是普通的一個人,這個世界裡所有的核子彈都爆炸起來,也不過像他頭髮裡的一個灰塵,自己揪都揪不到啊!可想而知,我們活在這個地球上,的確是微小得可憐!往生之後,回頭看看這個世界,跟我們人看地上的螞蟻差不多,那樣微小!這樣看起來,我們憑什麼理由,還執著這個世間,不嚮往、不欣求往生呢?︵講經就怕起誤會,剛才比喻頭髮上有灰塵,到極樂世界還有灰塵嗎?沒有啊!不過說比喻而已,極樂世界是一片清淨,絕對沒有灰塵的。︶


現在看經文,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都是「七」,實際上那個世界的寶多得很!為什麼講「七」呢?經文裡凡是用數目字,都有代表意義的,佛學名詞叫做「表法」,代表有佛法的道理在當中。請各位看表–「七重表法」,七重所表的法是什麼呢?「世法七數圓滿」,在我們世間的世間法,一般講「七」這個數目,是代表「圓滿」的意思,比如我們計算時間,一般講一星期,一星期是七天,就是一個來回,七天是從中國古代的書來的,古代的周易講「七日來復」,七天一個來復,根據天上的星斗及地上的氣候,每七天就有一個轉變︱一個來復。自然的情形都是如此,比如古代的天文學家講「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四方(東、南、西、北)的每一方有七個星斗,四七二十八,它也講「七」的;根據日、月、五行,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加上日、月,就是七個自然界的要素。用在人事方面也講「七」,運用到我們人類的一切作息,人與人之間來往的這些情形,都取「七」。還有人的情緒有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三字經裏就講得很清楚。這個「七」,合乎人類的情緒、自然界的現象,我們講方位,方位也是講七個,「七」這個數目是代表圓滿的一個數。


就「佛法」講,「七」的數目也代表很多意思,在這裡,當初我們公老師就講,這個「七」表示「七無上德」。無上就指「佛」,佛有七種德,七德在這裡是表法,我們看「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你不要看它就是「欄楯」,是普通的寶,前面講「寶」是不錯,寶已經很可貴!這還不算,你要想到這是「表法」,那更可貴!這個法還不是普通的法,是代表「佛的無上德」。現在請各位看「七無上德」:


一、「身」無上:佛身「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都是佛德的表現,每種相不必詳細講,各位看佛學辭典就可以。三十二相在我們娑婆世界,地位很高、有很大修行的人也有,比如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切眾生一到極樂世界,不管斷了惑沒有,雖然沒有斷惑,也都有三十二相,既是都有三十二相,跟佛比起來怎麼樣呢?跟佛比起來,還是有限的,只有佛的三十二相才是至高無上的。換句話說,其他人未到佛的地位,他們的三十二相都比不上佛,所以佛身具有的三十二相,代表無上德,這是身無上。


二、「道」無上:佛的道是無上的–「慈悲普利」,我們學菩薩道就是學著行菩薩道,就是菩薩啊!菩薩當然要發慈悲心來度眾生,我們是凡夫地位的菩薩,按照經裡所講的菩薩,三賢十聖,一步比一步高,高到十地以上,以至於等覺,慈悲還沒有佛那麼圓滿,佛的慈悲度化眾生可以普遍地利益眾生,其他的菩薩雖然也慈悲教化,還是有限的,這是佛的道無上。


三、「見」無上:「見」指見解,世間人見解不正確的很多,邪知邪見的人不必說,就是學佛的人,也要有相當的見解才正確,否則學佛也學不好,學的知見不正的人還是很多,這是見方面。還有「戒」,學佛的人大多要受戒,受戒不容易!受戒也要很正確,受得不正的話,不但自己感覺束手束腳,而且戒不如法的時候,很多地方就感覺到很麻煩,所以戒也要正。再說「命」,我們在世間上要有正當的職業來維持生命,叫做正命,無論是見解、持戒、維持生活的職業,都要正,普通人都應該正。但是真正研究起來,任何人都不敢講:「我完全正」,誰敢講?孔夫子是世間聖人,他還說「假我數年」,希望我還能多活幾年,多活幾年幹什麼呢?他研究周易「可以無大過矣!」研究周易可以沒有大過。他老人家謙虛,只想避免沒有大過,小過還不敢講沒有啊!可想而知,不要認為:我們學佛了,我們都很完備,一切都好。那可不能這樣說,一定要到了佛的地位,佛的「見及戒命俱正」,才是無上,見、戒、命都是無上的,那真是完人了!


四、「智」無上:智是智慧,智慧無上,再詳細說,是哪些智慧?就是「具四無礙」–具備四無礙智慧。什麼是四無礙智慧?第一是「法無礙」,所謂法無礙,比如我們研究經文,經文裏的每個字、句法、章法,我們研究很難,要是智慧開了,一看就明瞭。舉個例子,六祖慧能大師原來也沒讀過書,大徹大悟的時候,一看金剛經就懂,名、句、文身,他都知道,所以智慧一開,法就無礙,一切教法都能通達,沒有障礙。第二是「辭無礙」,不是住在哪個地方,才懂得那個地方的言語,有智慧的人,各方世界眾生的言語,他都能聽得懂。在我們這個世間,你看孔子的學生都還懂鳥語(公冶長就能懂)。鳥講什麼話?我們普通人聽鳥在嘰嘰喳喳的,這是什麼呢?其實牠們在講話,你有智慧、有學問,你就能聽得懂,牠們是彼此在傳遞牠們的意思。所以我們智慧到了,對一切眾生的言辭,都能夠明瞭沒有障礙。第三是「義無礙」,義是義理,比如說經文,經文的文字是一種障礙,文字看明白了還不行!就像這部阿彌陀經,簡簡單單薄薄的一本小本子,每個字大家都認識,可是裡邊的意思、義理,別說我們,大菩薩也不行!所以祖師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到佛的地位才能把意思徹底明瞭。可見義無礙,就是一切的道理,他都沒有障礙,都能明瞭。第四是「樂說無礙」,所謂樂,是很愉快、很快樂的,說–說給人家聽,根據上面的三種無礙,懂得道理、懂得法,拿這些跟眾生來說,這樂說無礙,能說出來也不簡單!智慧不到的話,說出去的時候,人家不能接受,也不行!佛呢?「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用一種音聲來說法,各類眾生都能夠瞭解,這是樂說無礙。


這四種無礙智,到了大菩薩程度的時候也有,開了智慧也有,我們學佛也要往這上面學。各位在學佛之後,見解、所懂的道理,比不學佛的時候終究高明多了,可是我們跟已經地位很高的菩薩不能比,地位很高的菩薩不能跟佛比,佛這四種無礙智,是一切沒有障礙。我們說是學佛沒有障礙,實際上障礙還是很多!佛的智慧是至高無上的。


五、「神力」無上:神力是神通力量,我們學佛的人常聽人說到神通,他們外道也有神通,甚至六道裡的鬼道也有神通,鬼道的神通是報得通,一生到鬼道,就是個報,到了鬼道受了報,報裡面就有神通,若生到天道,天道也有報得通。其餘呢,學佛的人、外道,在人間,他學外道,他有學定功,他也能夠發神通,我們學佛的人只要有了定功,也會發神通。不過,佛一再地告誡學佛的人,不能要求要發神通,最重要的是修戒、定、慧,守戒修定(有戒有定)自然就開慧。換句話說,神通是得了定以後的附屬品(副產品),這不重要的!有了定功之後,得了定自然就有神通。假使我們不瞭解這個道理,以求神通為目標,那就走入邪道上去了,這是我們要瞭解的。神通力量是有了定功就自然發現,佛的神通力量比任何修行人,外道不必說,那是不足道!就是學佛的人,小乘的羅漢、中乘的辟支佛,還有大菩薩的那些定,跟佛都不能比。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議」,所以是神力無上。


六、「斷障」無上:斷障是斷除障礙,學佛要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有各種的惑,佛斷哪些障呢?三障。普通講三障–一是惑、一是業、一是苦,惑有很多,不必細講;業是造的善業、惡業等等;苦呢,既是造業就會受苦–苦報。惑、業、苦都是障,這些障,學佛都要斷。斷的時候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斷到最究竟的時候就成佛。到了佛才究竟,斷得乾乾淨淨的–「斷盡惑業苦」,其餘的人,誰都沒有斷盡,只有佛才斷盡,所以佛是斷障無上。


七、「住」無上:住是什麼呢?「大涅槃」。小乘得羅漢果也是涅槃,可是那個涅槃,不是佛的大涅槃,他掉到涅槃坑裡去,自己安安穩穩的,在那裡不動了。佛的大涅槃,可以說是斷盡了障,要真正研究涅槃經才知道,羅漢雖是證涅槃,他只是了分段生死,還有變易生死啊!佛的大涅槃,變易生死也了得乾乾淨淨,本性徹底地開發出來,才住在大涅槃。大涅槃的名字叫「住」,「住」是證到了大涅槃,那就證得了法身,也只有佛到了最高無上的地位,才能住大涅槃。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裡講的樹林、欄楯、羅網看起來都是寶,那麼高大!環境那麼清潔!就看眾生是什麼根器,就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啟發,用「七」這個數字是代表佛的七種德,根器利、智慧高的一看,就從這些寶樹、羅網裡面,直接就見到佛的這些德,見到佛的德,就學到了,所以說在凡聖同居土,具備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都能圓融地受到這些樂。這從哪裡來?就是根據持名來的,持名念佛,名、實相符,持佛名真正持到功夫到了,就發現這一切一切,眼裡所見的、耳裡所聽的、身所接觸的感受,無處不是佛,所以到那個環境,成佛快的原因就在此。


再講「四寶」,四寶的「四」,它的表法是「常、樂、我、淨」–四德。常、樂、我、淨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四德;在我們這個世界,凡夫的常、樂、我、淨不是四德,叫「四倒」–四顛倒。為什麼是四顛倒?想想看!我們這個世間,哪件事情是「常」?我們世間是「萬法無常」,很多人對無常法不覺悟,把它當作常法,想把自己的壽命盡量延長,求得不死,其實哪有不死的道理?世間任何人都要死,連山河大地都是無常的,把「無常」當做「常」。「樂」呢?前面講的,哪件是樂的事情?苦固然是苦的,就是樂的事情,一轉眼就沒有了,有「壞苦」,因不瞭解以為是樂的。「我」呢?我們的身心是「假我」,一般人都把「假我」當做「真我」,這是顛倒。再說我們整個娑婆世界都是污穢的,是個穢土–五濁惡世,一般人不了解、不覺悟,認為這個地方好啊!對這裡貪戀得不得了!這是把「不淨」的當做「淨」。這是四種顛倒。


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真實實的「常」,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壽命就跟佛一樣「無量壽」。前面講「極樂」,現在講的一切,無一處不是「樂」,除了看的以外,還有表法,都是樂啊!「我」是真如本性顯出來,這是真正的真我。「淨」是極樂世界無處不是清淨的。這是四德,四寶就表現四德。


從這一小段經文裡,就可以體驗出來極樂世界的環境,所以經文教我們學這個法門要欣厭–欣求極樂、厭離娑婆,兩者一比較,自然而然「願力」就發,信願心就起來了。今天講到這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