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各位看經本第一頁最後一行,我先把經文念一遍:
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上回我們把序分裡的聽眾│十六位尊者,一個一個介紹完了。要注意:十六位尊者代表德慧才能、愚昧鈍根、顯示因果……等等六大類,這六大類在十六位尊者當中,有一人兼好幾項、也有一人一項的,各位自己可以對照看看。今天開始跟各位研究「菩薩」眾。
講菩薩眾,第一句就說「并諸菩薩摩訶薩」,這是承接上文,上文介紹十六位尊者,那是代表聲聞眾,除此以外,下面就是「諸菩薩摩訶薩」,所謂菩薩,這是印度文的名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有情│覺悟的眾生,摩訶薩是大菩薩,菩薩摩訶薩是合起來講,就是大道心成就眾生。什麼是大道心成就眾生?就是發心修道而有成就的眾生。要發什麼心、修什麼大道?大道是菩薩道,在因地的時候,一面自己修行、一面度化眾生,求的是將來要成佛,這就是大道心成就眾生。所謂眾生是什麼?在十法界中,除了佛法界以外,其餘九法界都叫做眾生。雖都是眾生,在菩薩這個法界跟別的眾生不同,他是大道心的眾生,這是了不起的!
參加這個法會的大菩薩很多,下面舉出特別具有代表性的四位大菩薩。我們知道,菩薩是通稱,能稱為大菩薩,他的地位很高。一般講修菩薩道有五十一個階級﹙順乎世間的名詞來講,一般講地位是代表階級的﹚,一個階級、一個階級,有五十一個階級,或者講四十一個階級也可以,五十一個階級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把十信位併在初住裡面,算起來就成為四十一位。四十一位的前面三十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叫三賢位,三十個賢人的位置,再來的十位(十地),登上地了,叫地上菩薩,地位很高,叫十聖,十個聖人的地位,修滿十聖的地位,到了第五十一位或第四十一位,是等覺菩薩,那就快成佛了。下面舉的這四位菩薩,都是到了地上,甚至到了等覺,他們都在這麼高的地位。
從開始修菩薩道,一直到這麼高的地位,最重要的有兩個要素:一個是求智慧,學菩薩道一定要求智慧,沒有智慧不能夠行菩薩道,行菩薩道要度化眾生,沒有智慧不行;另一個是有慈悲心,要發慈悲心,唯有有慈悲心,才能夠運用智慧,不怕辛苦,一面繼續求佛法,一面度化那麼多的眾生,因為他看世間那麼多的眾生有苦惱,苦海無邊,他有悲心,讓他非度眾不可。所以一個智、一個悲,智悲雙運,運用智、悲這兩股大力量,從開始發心學菩薩道,一直到成佛,都是這樣,永久這麼修持,上求下化,上求佛法、下化眾生,這就是菩薩道,這些大菩薩都是這麼修來的。
菩薩眾當中,第一位是「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師利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妙德」,或者翻成「妙吉祥」。他為什麼有這個名稱?因為這位菩薩降生到人間來的時候,有種種瑞相,所以取名叫做妙吉祥,印度文就是文殊師利。法王子,法王是佛,釋迦牟尼佛是法王,世間、出世間的種種法,徹底能夠瞭解的只有佛,所以佛在華嚴經裡說,他的名號之一,叫做世間解,世間一切一切的事情,什麼名堂、什麼事情,他都能說得出來,能夠解釋得清清楚楚。這在世間,任何人也辦不到,世間哪一位大學問家、任何大宗教家、教主都辦不到,只有佛,所以佛叫做法王。「王」就是沒有任何人能夠超過他,文殊師利跟佛學,是菩薩,他是法王子–法王的兒子,就如同世間帝王的兒子,帝王的位置將來要傳給誰呢?傳給太子,太子將來要繼承王位的,在佛家,像文殊師利這樣的大菩薩,他將來繼承法王的位置│將來成佛,所以叫做法王子,菩薩叫法王子。我們再看其他學佛的人,祖師註解:法王子是真正的王子,就世間法做比喻,世間一般的國王有很多兒子,太子是真正繼承王位的真子,還有其他很多兒子叫庶子,庶子將來不繼承王位的,這比喻什麼呢?聲聞眾,聲聞眾只修到阿羅漢為止,他沒有成佛,叫庶子。一般人連聲聞眾的程度還沒到,普通學佛的凡夫只是門外的外子,祖師這麼註解的。所以一聽到法王子就知道,這個地位很高!話說回來,我們雖然連二乘的聲聞都不夠格,可是我們發大心、受菩薩戒,按照菩薩行為去做,也可以稱為法王子。因為佛法講的是心法,要不然,華嚴經為什麼講「初發心就等於成等正覺」呢?只要一發心,發了大心,照著菩薩戒去做也是法王子。
在這部經裡講,文殊師利是法王子、是大菩薩。實際上他過去世已經成了佛,名字叫龍種尊王佛,同時他的經歷曾經擔任過七尊佛的老師,做過七佛之師,教過七尊佛。當然佛在沒成佛之前要學,他曾經做過七尊佛的老師,可想而知,這位大菩薩的來歷是多麼不簡單啊!各位看看,他在菩薩眾當中列為第一位,為什麼列為第一位呢?因為他代表「大智」,在菩薩眾當中,他的智慧是第一位。前面講十六位尊者,舍利弗尊者在聲聞眾當中是智慧第一,聲聞眾、菩薩眾都以智慧第一列在最前面,可見參加這個法會、學這個法門,非有像這樣大智慧的人不能夠透徹瞭解。
第二位大菩薩是「阿逸多菩薩」,一般稱彌勒菩薩,彌勒是這位菩薩的姓,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慈悲的慈,他姓慈,阿逸多是他的名,中文的意思是無能勝,這位菩薩的慈沒有人能勝過他。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當來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已到了等覺地位,等著要成佛了。什麼時候成佛呢?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有正法、有像法,現在是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代,將來還要經過滅法時代,到了世間滅法的時候,整個佛法就沒有了,不存在了,萬法無常!佛法也是無常,經過滅法之後,再來的一尊佛,就是這位阿逸多菩薩,他那個時候來成佛。現在這位菩薩在哪裡?在兜率天的彌勒內院。欲界有六層天,第四層天叫兜率天,有內院、有外院,他居住在內院裡面,等待我們這個世間經過滅法之後,他到這個世間來成佛。
第三位「乾陀訶提菩薩」,乾陀訶提是「不休息」的意思,怎麼不休息呢?他一面自己求佛法,一面度化眾生,前面講智悲雙運,他一直在修持菩薩道,修持多少時間呢?根據祖師註解,經歷過恆河沙劫那麼長的時間,不曾休息,一直在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各有各的願,他願意在沒有成佛之前,長遠地一邊自修,一邊度化眾生。這位菩薩因此名叫乾陀訶提,就是不休息,永久不休息。
第四位「常精進菩薩」,精進是很純粹地照正法修行,一直往前進,不會退轉。一般修道的人,有時候可以精進,有時候感覺懈怠,但是這位菩薩常精進,「永不退」,永恆地精進,只有進沒有退轉啊!這位常精進菩薩,也是自行化他,不是只有自己修,自己修就變成小乘了,大乘菩薩一定是一邊自己照菩薩道修行,另一邊度化眾生,他這樣常精進是了不起的!眾生那麼多,各人有各人的心理,各有各的習氣,你要度化眾生,好不容易啊!行菩薩道是不容易的,這位菩薩不管眾生好度、不好度,他都一直不退轉、不退心,一直往前度化。
這四位大菩薩,各人有各人所代表的特長,比如說:文殊師利菩薩是大智,就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來講,我們研究佛法的理論,不外乎性、相兩宗,性宗,比如講大般若經,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等都講這個理論–性,文殊師利菩薩就代表這方面;再就是彌勒菩薩,我們知道,彌勒菩薩是代表法相宗,就是唯識的理論,他是唯識宗的始祖。一位代表性宗、一位代表相宗,再加上後面兩尊大菩薩,一是永久不休息、一是永久不退轉,舉出這四位大菩薩來,換句話說,就是要我們瞭解修這個法門,就以這四位為標準,我們雖然說要在這個世間一生就能夠求往生,在往生之前,我們要學這些菩薩的精神,既需要廣泛地求學、開智慧,又要求教理,不休息也不退轉,以這些大菩薩做我們的模範,用意是這樣。
前面講聲聞眾,那些尊者一共有六大類,那些標準再加上四位菩薩的標準,我們就知道這個法門是什麼法門,所以印光祖師講:「全部的佛家,各宗的教理、行持,都包含在淨土法門之內。」祖師不是隨便講話的,你看這部經前面講的,參加法會這些會眾,你就知道了。這樣高的地位,這些大智慧的人都來學這個法門,今日之下,那些自命為大佛學家的人,他們哪一位能夠跟這些大德、長者、大菩薩、尊者相比啊?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如是等│這是把菩薩眾做一個結語,除了這四位外,還有很多很多大菩薩,就不列名啦!菩薩眾之後,下面就講「凡眾」–凡夫眾生。「及」是承上接下的,下面還有什麼呢?「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釋提桓因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能為主」│能夠做主。能夠做什麼主呢?「忉利天主」,做忉利天的主–天王,這是釋提桓因。
研究經的時候,講到凡眾,看時間夠不夠,受時間限制的話,不詳細講也可以,如果不受時間限制,也可以介紹。為什麼可以介紹?既然他參加這個法會,有他的作用,我們瞭解凡眾也有用處。怎麼講呢?我們凡夫眾生,不學佛的人,眼睛所看的、心裡所想的,都是小得很!就是一個地球,心裡有一個地球、有全球的人,已經是心胸很開朗很大了!地球上的一個國家,一國之內的一個地方,愈來愈小,心理愈小,煩惱愈重,因此在這個世間,為了爭一點點世間的假東西﹙假法﹚,成天在苦惱,這是凡夫眾生的現象。凡眾有六道﹙包括人間﹚,六道有下三途的苦眾,人間以上有天道,天道的環境比我們人間好得太多了!我們也要瞭解天道,不瞭解天道而修行時,現在一般人都說我們修禪﹙禪坐、坐禪﹚,你坐的什麼禪?到了什麼境界?我想現在一般人不會到天道的境界。就算到了天道那種境界、那種禪定功夫,不明瞭佛法,佛法告訴你:第幾禪天是什麼境界、最高的是無色界、無色界天又是什麼境界,對這些道理不明瞭,自己就算真有那種功夫,更糟糕!就變成外道了。自己認為了不起,我現在有這種定功夫比任何人都高明了。學定,並不是任何定都有辦法的,所以把這些情形瞭解之後,我們可以辨別什麼是正法、什麼是不正的法,這是一層。
再一層,我們現在想求出離娑婆世界,就要把娑婆世界裏三界的情況也瞭解,不瞭解娑婆世界的情況,別說到天上,就是在我們人間,享受一點小小的富貴,就不肯學道了,更何況到了天上,那更不肯學。必得在序分裡面,把人間、天上的情況,大略瞭解一下,再跟後邊正宗分裡講到極樂世界那個好環境的依報,兩者對照看看,我們就知道,我們應該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啊!古代祖師講:「經文啊!你不要認為哪裏重要、哪裏不重要,說起來都重要。」古人比喻:一碗蜜水在這裡,碗中間的蜜是甜的,還是碗邊的蜜是甜的呢?你若說碗邊不甜,碗中間是甜的,那就是誤造謠言。既是蜜,碗邊、碗中都甜,中邊皆甜啊!拿這個比喻經文,無論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有重要的涵義,就看我們研究的時候用心不用心,用心的話,無論哪部分都重要,也可以說,我們無論從哪部分都能夠得到啟發,也都能夠悟道。所以這裡雖然不能很詳細地介紹,我們概略說一說。
及釋提桓因等的「等」字包含很多,經文非常簡要,「等」從下邊講,「欲界」有六層天,第一層天是四王天,第二層天是忉利天,釋提桓因在第二層忉利天,「等」就包括他下面的四王天,再包括往上面第三層,一直到第六層,這是欲界天。再往上有「色界」,色界天有十八層,色界以上有「無色界」,無色界天有四層,合起來有二十八層天,就用這個等字,統統包括在內。
現在就看忉利天,「忉利」這兩個字是梵文,中文的意思是三十三天,要注意:這是平面的一層,不是三十三層,三十三層就錯誤了,三十三天是在一個平面上,欲界第二層天這一層有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從四面來講,四面的每一面有八個天,四八三十二,中間是天王,就是釋提桓因在中間,合起來三十三天,以他做代表,因為他掌管他下面的欲界,他下邊有四王天,四大天王是他的外臣,他是一個真正的天王,在他上面,一層一層的,有夜摩天、兜率天,兜率天前面講過,彌勒菩薩就在兜率天的內院,再上去,有化樂天,可以變化一切享樂的事情,自由自在地變化。再上去,他化自在天,連變化都不用自己變化,由別人變化給他,他來享受,整個六層天叫做欲界。為什麼叫欲界呢?這些天無論哪一層,都享有飲食、男女、睡眠這三種大欲。無論飲食、男女、睡眠,我們一想到,這在我們人間也有啊!六欲天的情況,我們沒有到上面去看過,祖師的註解是:若拿我們人間來比,簡直不能比,比我們好得不知道有多少倍!所以瞭解那些情況,就知道我們人間再怎麼享受,在天上看起來,等於我們人間看地上的螞蟻一樣,我們人間造很高的摩天大廈,裡邊一切的設備比皇宮還好,我們認為好,在欲界天的天人看起來,等於我們看螞蟻在地下做的螞蟻洞一樣,那麼微不足道!那樣下劣!想到這一點,我們在人間還有什麼可爭的?你爭我奪的有什麼意思啊!六欲天不能詳細講,假如各位有興趣,可以找出經典來,裡邊的敘述描寫得太好太好了!我們人間簡直想像不到的。這是欲界天,一共有六層。
欲界有六層天,要生到六層天也不是隨便的,世間萬法、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我們憑什麼能夠生到欲界天呢?要修十種善業。十種善業不必詳細講,修十種善業﹙做那些好事﹚才能夠生到天上去。不能說:我們信就好了,相信有一天……我們就心裡想著。心裡想著?不行啊!得行為配合上,沒有行為配合上,你只是想,辦不到啊!以我們在世間求學來講,你要想得諾貝爾獎金,你要拿出自己的成就–研究學術的成就,如果拿不出學術成就來,只是想、只是相信,你想、你相信到什麼時候?人家獎金也不會頒給你。所以一定要修十善,才能夠生到欲界天去。我們知道有欲望都是苦惱的,雖然在欲界天那樣享受,自由自在的,甚至不要做任何事情,可以變化變化就享受了,也有他的苦惱,壽命一終了的時候,又要輪迴,生死不了是最大的苦惱啊!
欲界天上面是色界天,色界有色身,欲望沒有了,沒有欲,只有色,有形狀、有形體,這叫色界。要生到色界天,修十善業還不夠,要加上修禪定的功夫。色界天分成四層境界,叫做四禪天,第一層叫初禪天,又分三層,初禪三層天叫做梵天,沒有欲界那些欲望,行為很清淨叫梵行,一共有三層,這是初禪天的情況,有梵行的話,就不得了!身心一切都很清淨自在,沒有欲望苦惱,就自在得很多,這要靠禪定功夫,這是初禪。第二層叫二禪天,境界比初禪更高,二禪天叫光天,就是一片光明,也分三層,按照光分出等次來,有少分的、多分的、最多的,程度低一點叫做少光天,光稍微少一點,二層叫無量光天,到了三層,不但是光,叫光音天,為什麼叫光音天?他不用說話,從口裡吐出光來就代表言語,那就更高明了!第三層叫三禪天,也有三層,是以清淨的程度分,一切都是很清淨的。第四層叫四禪天,一共有九層,基本的有三層,第四層是個外道天,叫無想天,無想就是他自己覺得沒有想,實際這「想」是有的,不過不大發生作用就是了,這是外道所修的。在無想天上面,還有五層,各有名稱,這不必詳細講,總說起來,五層天叫做五淨居天,為什麼叫五淨居天呢?佛家修小乘法的人在這裡,要證羅漢果了,就在這裡證果位,這是專門小乘證果用的五淨居天。四禪天有九層,連同前面初禪、二禪、三禪,整個計算起來有十八層天。
色界天以上叫無色界天,連形狀、形色都沒有。色界有身體、有宮殿樓閣,這些還是有,無色界連身體、宮殿樓閣都沒有,純粹是一種精神的境界,因為他修的定功﹙修禪定﹚,比色界又更深,修成功就到這個天上。第一層叫空無邊處,就是一切有形色的都沒有了,一切都是虛空,空空洞洞,虛空無邊,完全用定力定在那裡,這已經了不起!連身體都不要了,要身體是痛苦的事情,他不要,不得了!但是又慢慢發現,空還是一個境界,到後來認為空也是虛妄的。定功更深一點,比空無邊處境界又高,找到自己的神識﹙一般人叫靈魂﹚,神識入了定之後,成功了,這個天叫識無邊處,看自己的神識遍滿虛空,沒有邊、無邊無際的,識無邊處還有一個識,還是不究竟。比識無邊處更高一層叫無所有處,一切都超越了,一切都無所有了,這個定比之前更深,叫無所有處定,修成功,就生到這個無所有處,了不起!他下面的那些天都不懂啊!我們人間的凡夫當然更不懂啦!還有比這高的,比這高的是什麼呢?找到識,識上面是無所有,最後想到,有識、無所有,還是有思想,比這更高的,叫做非想非非想處,認為思想也不是究竟的,這叫非想,再加上非非想,更經過幾道周折,這種定是最高層的,在三界當中是最高的一層天了。我們普通講:你在想入非非呀!「想入非非」│想入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就是這個境。
前面經文講「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無量諸天」介紹過了。下面是「大眾俱」,「大眾」是總括起來講,包括十方天人、八部等六道(講表裡八部下面的一點,改為「等」字–八部等六道),不只娑婆世界這邊的天人,是十方世界各處來的天人。八部是什麼呢?普通講天龍八部,是專門護法的,佛到哪裡說法,天龍八部都由四王天的天王領導到會場去擁護佛法,有八部,都在六道當中。八部裡包含有畜生道、鬼神道……除了這些護法八部以外,還有其他。六道當中,除了地獄道眾生以外,其他各道的眾生都有參加這個法會。地獄道因為業力太重了,不能夠參加這個法會,但是佛慈悲的力量,佛說法的音聲、光可以到達地獄裡去,地獄裡的眾生如果有緣的話,也可以沾到法會說法的利益。
整個講起來,參加法會的這些大眾都與佛法有緣。與佛法、與這個特別法門沒有緣的話,他不可能來參加這個法會。所以我們知道,世間萬法皆因緣,佛法也是這樣。我們這輩子能夠看看、研究佛經,已經很幸運!再研究這個特別法門更幸運!要不然,現在世間上那麼多人,他們認為他們腦筋很聰明,什麼都可以發明,但是對於佛法、對於這個法門,他就是沒有因緣,不能夠接受這個法門。從這裡看,我們很慶幸自己,能夠有緣學這個法門,那不只是這輩子,不知道多生多劫種下多少善根,我們現在才能夠接受這個法門。只要我們肯用心、肯用功,在這一生就能夠解決生死問題,多麼大幸的事情!序分的通序,講到這裡算是講完了,今天講到這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