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四)
佛說阿彌陀經筆記﹙四﹚
徐醒民老師 主講 七十九年九月二十日於台中蓮社

(4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上回已經把這部經的內容要義講完了,今天開始跟各位介紹翻譯的人。上次內容最重要的,我們回憶一下:這部經是教我們了解,每個人都有實相﹙就是真如本性﹚,我們成佛就憑真如本性來成佛,了解真如本性之後,普通法門用種種的方法,一定要把凡夫的迷惑顛倒│見思惑、塵沙惑等等,一層一層地斷除掉,最後把根本無明斷得乾乾淨淨的,那就成佛。但是要修到那種程度,需要多長的時間呢?可以說遙遠得很!以佛家的名詞講,要三大阿僧祗劫。三大阿僧祗劫,我只是說個名詞,如果請很好的數學家來計算,也很難一下子就算得出來,時間那麼長!但是這部經講的特別法,不必經過那麼長的時間,就在我們一生,你照著方法來修,這一生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往生到那裡,雖然還沒有成佛,但是很快就能成佛,時間太快了!這是特別法門。因此在這部經裏告訴我們一個特殊的方法,就是念佛的方法。


念佛方法特別在哪裏?把成佛三大阿僧祗劫那麼長的時間縮短,縮短到什麼程度呢?縮短到我們的念頭那麼短,就是一念,一念當中那麼短暫,只要我們把握這一念,時時刻刻念念在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與佛法界﹙就是佛﹚能夠相應,就在心裏成就,這是最特別的地方,最妙的就是能夠把三大阿僧祗劫那麼長遠的時間,都縮短在當前一念當中。我們念佛就是以這一念在轉變,初步的功夫轉變往生,一往生就能了脫六道輪迴,解決輪迴生死的問題,再進一步的功夫,就是能夠成佛,它特別在這裏。這是上次講過的,只要記住這一點,可以算是記住要點了。


﹙丙﹚譯者


再來我們介紹翻譯這部經的人,佛經原來都是用印度文寫的,傳到中國來,要翻成中國的文字,翻譯佛經可不容易,不是普通人能夠翻譯的,必得證了果,也就是斷了惑的人,還要精通佛經才能翻譯。翻譯這部經的人是誰呢?這裏說,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現在跟各位介紹這位大師。


先看「姚秦」,說到這個秦字,在中國歷史上有位有名的秦始皇秦始皇,是「嬴秦」,他統一六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鼎鼎大名的嬴秦,這裏講的不是嬴秦嬴秦朝﹚滅亡後是朝,朝有西漢東漢,之後是三國,再後來是朝,朝有西晉東晉,由於朝廷的政治勢力衰弱了,就遷到南方,北方就被外族佔據了,在東晉時代,所謂外族,共有五大類:匈奴鮮卑,這些外族統稱為人,叫五胡五胡中國北方先後建立十六個國家,我們看十六個國家好像很多,在當時來講,北方幅員那麼廣大,一千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別說整個大陸,就是一個新疆省,就有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歐洲好幾個國家,所以那個時候五胡在北方先後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其中有個苻秦,他的祖上不必講,就講苻堅,這個大家都知道,苻堅為了要消滅南方,攻擊南方的東晉,派兵南下,到了安徽淝水一帶,淝水之戰這一戰打敗了,苻堅的時候叫苻秦,也叫前秦苻秦後來被姓的給滅了,建立了姚秦,這裏講的「姚秦」,就指苻堅之後,姚萇姚興在位的時候,指這個姚秦,就是後秦。把時代講過以後,姚秦知道了。


「三藏法師」,三藏指佛經裏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叫經藏,釋迦牟尼佛講的法,後來經過佛的大弟子把它結集起來、寫下來,這是經藏;第二部分是律藏,由釋迦牟尼佛制定的戒律,一條一條的條文是律藏,專門講律的理論,這屬於律藏;第三部分是論藏,論是議論、解釋的意思,解釋佛所說的經文,也有單獨建立佛法、佛理的,論是大菩薩寫的,最主要是解釋經文,叫做論藏。三藏法師是把經、律、論三藏經典(藏就像倉庫一樣,收藏很多東西)都研究通達︱精通三藏的法師,法師是說法的人,能夠做人天師、傳授佛的經律論三藏的是三藏法師,這位三藏法師就是「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法師的父親是印度人,現在把與他有關的簡史﹙簡單的歷史﹚跟各位介紹:法師的父親叫鳩摩羅琰﹙各位看第一張講表最後那段﹚,他的家族在印度,而且從祖上好幾代,都是擔任相當中國的宰相那種職位,他家世代做國家國君的宰相。到了鳩摩羅琰,就是鳩摩羅什大師的父親,他不當官,到國外四處遊學。我們中國也有這樣的,書念多了,到各處去遊學,所謂「出交天下士,入讀古人書」,印度那時也是如此。遊學到了什麼地方呢?到當時的龜茲國﹙烏龜的龜讀「秋」,茲讀「慈」﹚,龜茲在當時是個國家,就在現在的新疆省。現在的新疆省有庫車沙雅這兩個縣,就在這兩個縣的地帶。這個地帶在什麼地方呢?新疆有個天山天山以北是新疆北部,叫做北疆天山以南叫南疆龜茲國就在天山南部,在南疆。這一帶在古代,由中國長安經過甘肅,過了玉門關,出了甘肅之後就到了新疆,到新疆以後,要去印度,就走天山南路,代的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求學,也是走這條路。在當時這條路來往的人很多,建立的國家也不少,龜茲國就在那一帶。他由印度龜茲國,一到龜茲國龜茲的國王見到鳩摩羅琰這位從印度來的學者,學問好、人品也好,就把他的妹妹嫁給鳩摩羅琰。國王的妹妹嫁給鳩摩羅琰之後,就生了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出生以後沒有很久,鳩摩羅琰的妻子(就是鳩摩羅什的母親)就出家了。她自己出了家,等到鳩摩羅什七歲的時候,他母親也叫他出家,從小出家,後來他的成就非常大。


可以說鳩摩羅什大師不是普通人,根據經典記載,他在過去多少尊佛以來,經常擔任翻譯的譯經師,這位大師是有來歷的。他為了要證明他翻譯的經典是可靠的,他跟人家講,如果我譯經譯得沒錯,將來我圓寂火化的時候,身體全部火化變成灰,可是我的舌燒不壞│舌根不爛。後來他圓寂的時候,火化果然舌根不爛,舌根是完全的。這證明大師不是簡單人物。


他在龜茲國出家以後,到處尋找有名的大法師跟著學習,終於學成功。當時各國都知道龜茲國有這樣一位大師,在古代,聽見哪個國家有這樣的人物,都想敦請他來,但是任何國家都不願意大師離開,當然龜茲國也不願意。這個時候中國北方還是前秦﹙不是姚秦苻堅那個朝代,苻堅的京城是在長安,他的太史﹙就是管天文的﹚發現天上有個特別的星斗出現,古時候無論哪個國家都有天文學家﹙那時不講天文學家,叫做太史,名詞不同,就如在朝講欽天監,各朝代名詞不同的,現代就講天文學家﹚,天文學家看見在西北方有個特殊的星宿出現,他就告訴苻堅,一定有大智慧的人將來會到中國來,他由星相可以推測。苻堅就說:「我曾聽說在龜茲國有位大師叫做鳩摩羅什,一定是這位。」他就派大將軍呂光﹙講表上有寫﹚帶軍隊到龜茲去。那個時候派個普通的外交官去,你說龜茲國會答應嗎?不可能的,所以派將軍帶了軍隊,就等於說,你不給就要動武,用武力來滅他的國家。大國家帶著軍隊去的時候,小國家也怕,那還得了!龜茲國王就讓鳩摩羅什大師隨同呂光長安


還沒到長安,在半路上,苻堅國內就發生了政變,苻堅姚萇殺害了。姚萇苻堅殺了之後,就在長安建立自己的國家,稱為姚秦,就是後秦呂光原來是苻堅派去的,在半路上聽到國內發生這麼大的變故,他就止住,不回長安了。在什麼地方止住呢?就在西涼這個地方,西涼就在甘肅,他從新疆長安的時候,到了甘肅省西北酒泉這個地方,他就停留在那裏,原來那個地方叫西涼,也是個小國家。他就順便把那個小國滅了,一不作、二不休,就佔據那個小國,他就在那裏自己稱王了。自古以來小國不好,你以為在小國家做國王能安安穩穩的嗎?外來的勢力稍微變動一下,很輕易地就被滅掉。呂光西涼這個小國滅了,自己自立稱王,鳩摩羅什也就跟他住在西涼,不能到長安來了。


後來經過若干年,姚萇死了,他的兒子叫姚興姚興繼位後,派人向呂光鳩摩羅什呂光不給。後來呂光也死了,呂光一死,由他的姪兒呂隆繼位﹙由姚萇姚興,由呂光呂隆,兩個地方的人事上都有變化﹚,呂隆這個時候,不像呂光那麼有力量,己經衰弱了。這個時候呂隆沒辦法抵抗,姚興就很容易地把鳩摩羅什大師接回長安姚興迎接大師到了長安,就拜他為國師,尊他為國家的大師,這不得了的!名位非常高,然後就請他開始翻譯經典,另外還有八百個出家人跟著他學佛法。這部經就是在長安姚秦那個時候翻譯的。


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講鳩摩羅什大師到長安來的這麼多曲折?我們知道任何學問,世間學問是普通的,已經不簡單了!佛法是出世間的學問,出世間學問能讓我們解決生死的大問題,以至於成佛,這是特別的學問,這還不算!能夠把生死問題,不要經過那麼長的時間,就在這一生就能解決,這樣的法門是特別的特別!要想能夠得到這個法,談何容易!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佛法當然也是因緣所生,因緣不具備就不可能成立的。所以,你想這部經能夠傳到中國來,由印度文翻成文,相當不容易啊!鳩摩羅什大師到中國來,你看經歷了多少事情,連朝代也更換了,才到達長安


講到譯經,譯經也不是隨便的!一般人看藏經,看不懂,我們就找些人來把它譯成白話,大家就容易看得懂了。這就等於把經文毀滅一樣,你要想:鳩摩羅什大師以及後來朝的玄奘大師,那時翻譯好不容易的,由國家聘請文學最好的人,還不只一位,多少位國家級的文學大師,再加上通印度文、證了果位的人,這樣合起來,多少人在一起研究、討論,然後再翻譯出來。我們現在念了幾天書,連藏經的經文﹙文言文﹚還沒看得懂,就來翻譯,這不是毀滅經文嗎?所以我們不研究則已,一研究要知道這個嚴重性。由一般人把藏經經文譯成白話,大家千萬不要看!那完全是不對的,自己對經文根本還沒弄通,絕對沒通,為什麼?他本身文字不通。一想到多少文學大師、證了果位的人參加翻譯,我們研究經文要老老實實的,要看古人的註解,就是祖師的註解。講這個幹什麼呢?要我們了解:這種大法傳到中國來,翻譯的人到中國來翻譯,好不容易啊!我們現在佛經印得很多,印刷很方便,我們要看,感覺不到困難,你想想古時候多麼困難啊!這樣一想,我們學佛法、求法的心自自然然地會懇切。把翻譯的大師講過了,各位看今天發的講表,我們正式看經文。


﹙丁﹚序分


正式研究經文之前,我們先介紹古人注解經文或者講經文的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呢?一部經不論長短都分成三部分,哪三部分呢?一是序分,所謂序分,比如現在某個人寫了一本書,完成之後,自己作一篇序文(把這本書扼要地介紹,叫做序),或者請別人寫篇序文,不論自己寫的序、請別人寫的序,這是另外一篇文章,但是經文特別,經文的序就跟經文在一起的,它不是另外的一篇文章,在經文開始的前部分,最初的那部分就叫序分;序分過後,就是經文的重要部分,是正宗分;正宗分講過之後,到最後快要結束了,那部分叫做流通分,交代流通的那部分。


一部經分成這三部分,這三部分的每一部分都很重要,古代的祖師用比喻,比喻什麼呢?序分就好像人的頭那部分,有五官,一看人的五官面貌,就知道這個人的相貌如何,就認識這個人,這當然很重要;正宗分就好像一個人從頭部以下、腿以上的部分,身體的軀幹這部分,裏面是內臟,有心臟、肝臟、肺臟等等,都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正宗分非常重要!比如我們人的身體(軀幹);流通分就像我們的四肢﹙手腳﹚,四肢有什麼作用呢?手能拿東西、做事情,腳是走路的,人要行動,從這裏到那裏,必得要用腳來走路,這就比喻一部經能夠流通出去、能夠傳播出去,就靠流通這部分,所以佛講經講到最後,就勸眾生要把這部經流通出去。三部分都非常重要!


經文分三部分,在佛法剛傳到中國沒多久的時候,一般研究經文的大師們都沒有這樣分,是一句一句地解釋。到了朝有位道安法師,他研究的結果,把經文分成序、正宗、流通三部分。當時一般人還不以為然,這是不是妥當呢?當時在朝,道安法師剛開始這樣分,有的贊同,有的還不敢苟同。到後來,朝的玄奘大師從印度帶回來一部佛地經論佛地經論印度親光菩薩寫的,親光菩薩在佛地經論裏就講有這三部分,雖然名詞講的不一樣,但是科判分成三部分是一樣的。證實了在印度原來就有這種分法,所以從朝那個時候開始確定,以後凡是註解經典或講經都分三部分。


一、通序證信﹙法會時處,大眾同聞﹚


現在開始講序分,祖師比喻序分是一個人的五官面貌,在世間,讀書讀得多的人、有經驗的人,一看某人的面貌,就知道這個人有沒有智慧、德行如何,看得出來;經文也是這樣,比如我們講的這部經,你一看序分,就知道這部經講的是什麼道理。我們先把經文念一段: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在序分當中,又分通序﹙普通的序﹚、別序﹙特別的序﹚。什麼是通序?經文的結構,每部經的通序都差不多,有幾個要素都相同,當然有些不完全相同,但結構是差不多的。什麼是別序?每部經有每部經特別的序,跟別的經不同,這叫別序。序分當中有這兩大部分,這也可以做個比喻,比如我們人的面貌都長在頭的部分,長的位置都在頸子上面,兩個眼睛、兩個耳朵、一個鼻子……大家都一樣的,每個人都是兩個眼睛,不會多出一個眼睛來,這是相同、共同的,普通的序是如此。但是你要仔細研究的話,各人的眼睛都不相同,你的眼睛跟他的眼睛長得不一樣,每個人的鼻子也都不相同,五官都是如此,這是特別的地方,經文也是這樣,每部經有每部經特別不同的別序。剛才念的這段經文是通序當中的一小段,後邊講聽眾那麼多也在通序之內,現在暫時不念。


我們看通序,開始說「如是我聞」,這句話就有特別的地方。先講一般的意思,什麼叫如是呢?「如」指前面講的實相,就講實相的道理,實相的道理不會變更,始終不變,普通講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不會有變化的,這叫「如」。同樣的「如是」,在這部經是這個講法,在那部經又是另外一種講法,假使我們不了解這一點,只要講「如是」,講彌陀經是這種講法,講華嚴經也是這種講法,講法華經還是這種講法,那你講經,讓聽經的人不知聽到哪裏去了!每部經有每部經的作用,「如」是一個講法,「是」就大不相同,「是」是什麼呢?就拿這部經來講,這部經的宗旨跟作用,是教我們要信、願、行,要求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先講「如」,「如」是如如不動的理,是實相的妙理,懂得妙理,我們就依照妙理念佛、求往生極樂世界,這就叫「是」。在這部經裏,「是」應該這樣講。


我聞的「我」,在佛法裏面,本來講「我」是假我﹙或者講無我﹚,講「我」是藉用假法,佛法有真、假、中三諦,假諦又叫俗諦,俗諦是世間﹙世俗﹚公認的,如果不講「我」,大家就沒辦法說話,所以就藉「我」來使用。我們知道佛經是在佛滅度之後,佛的大弟子集合起來,把經典編起來,用文字寫出來,推誰為記錄的人呢?就推阿難尊者。這個「我」是阿難尊者自己說的。「我聞」是什麼呢?我從佛﹙就指釋迦牟尼佛﹚那裏親自聽來的,一點不會錯。就是說佛經有根據,不同其他宗教的經,是從天上掉下來,或是夢中﹙托夢﹚現出來,或由其他種種方式而來,那是不足為憑的。佛經是由佛說,阿難尊者親自聽來的﹙後來記載的時候有根據﹚,這叫我聞。


還有一點要了解,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印度有很多外道。所謂外道是什麼?他不懂得有實相、不懂得心法,向外面求道,心外求道叫做外道。有些外道的功夫也很深,可以到達天道那樣的功夫,那時有些外道,他們也有經典,他們的經典開頭加上兩個字,哪兩個字呢?阿歐,這是音譯過來的,既是翻譯的音,使用的中國字也有不同,有的叫阿歐、有的叫阿憂。這兩個字的意思,阿是無、沒有,歐是有,這兩個字,一個代表無、一個代表有。拿這兩個字放在他們經文最前面,開頭就是「阿歐」。


釋迦牟尼佛到了入滅的時候,他不住在這個世間,快入滅的時候,有些大弟子就叫阿難尊者去請示佛:在佛滅度之後,弟子們要把佛所講的法記載出來的時候,外道有兩個字冠在他們的經文前面,那我們佛家的經典,應該用哪幾個字呢?佛告訴他,就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放在經的前面。這是阿難尊者從佛那裏得到的指示,所以後來不論哪部佛經,開頭都是「如是我聞」。


佛講「如是」這兩個字,認真往裏面研究的話,這兩個字就不得了!所謂如是,以這部經來講,「如」指實相真理,「是」指這部經的方法,這個真理、這個方法,阿難尊者是「我聞」,從佛那裏聽來的。所以「如是」代表「信」,你聽來的,你相不相信呢?阿難尊者自己一定相信。假使他自己都不相信,他怎麼能夠把這個法門傳下來?現在有很多人自己沒有真相信,他也敢跟人家講。真正研究佛經,必得自己要深信不疑,自己才會認真研究這部經。所以「如是」代表信,「我聞」代表聞,「聞」是什麼呢?代表師承,我們中國的學問│學,學特別注重師承,你有沒有所本?你本於哪個師,那個老師會告訴你、教你的,沒有師承,這是無本之學,不可靠!世間學問都如此,何況佛法。所以「我聞」的「聞」代表師承,「如是我聞」這句話,代表對於這個法有深入的信心、信仰而有師承的。今天講到這裏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