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五)
佛說阿彌陀經筆記﹙五﹚
徐醒民老師 主講 七十九年於台中蓮社

(5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現在我先把經文念一遍,開始這一段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方才念的這一段是經文的序分,序分有通序、別序,通序是每部經都一樣,結構相同的;別序各經就不同了,是特別的。上回講通序,只講到「如是我聞」這一句,今天繼續往下講。


上回講如是我聞,如是的「如」指真如本性,每個人都有的本性,如如不動的本性;「是」這個字,各經講法不相同,這部經講的「是」是什麼呢?按照這部經裡所講的道理以及方法,勸告學的人都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是。「我聞」,當初結集經典的時候,由阿難尊者誦出經文,他說這個法門是我從佛那裡聽來的。這四個字–如是我聞,也是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的時候告訴阿難尊者:每部經的開頭就安上這句話,表示跟別的外道經典不一樣。外道不知道心法,心向外–心外求法,叫做外道。佛家知道心法,一切法都是由我們自己的心變化出來的,所以安上「如是我聞」特別重要!因此我們看佛經,一看這句話,就知道這是不是佛經,立刻辨認出來。


在「如是我聞」下面是「一時」,一時是佛講法的那個時候,我們要瞭解的是:一般寫時間–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在佛經裡照例不那麼寫,寫「一時」。為什麼寫一時呢?佛在講經的時候,聽眾太多了!有人間、有天上的眾生,還有其他各道的眾生,各道的時間算法都不一樣,這是一層。再一層,我們人世間的時間計算、記載的時間也不一致,各國所用的曆法都不同。一直到現在,我們用的曆法有國曆、農民曆,是不一樣的,每年四月八日佛誕節的時候,我們要慶祝,一個是國曆的日子;各寺廟裡面,農曆四月八日又單獨舉行一次,可見時間不一致。因此記載經書的時候,就用「一時」這兩個字概括地說明,我們瞭解「一時」是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法會時間。


雖是這麼說,我們對「一時」這兩個字,也要瞭解一些意義,釋迦牟尼佛在說法的時候,這個「時」也不是簡單的,要有很多因緣,說法的法會才能夠成就,譬如說,最主要的是佛–說法的人,還有法會的聽眾,沒有聽眾,佛對誰說呢?最重要的是佛跟聽法的佛弟子們,這些佛弟子們參加這個法會都是來聽這個法門,他對這個法門有特別的因緣,他才參加。古人註解,每一場法會都是「師資道合」。師是佛–老師,資是聽眾–佛弟子,彼此志同道合,而且在這個時候因緣成熟了,才能夠有這場法會的。所以佛家常講「感應道交」,師、資一定有感應,這個時候才成就這場法會。因此標「一時」,含有這些意思在當中,這就不是普通的某年某月那麼簡單,有很深的意思在內。


「一時」後面是「佛」,佛當然指釋迦牟尼佛,我們前面說佛有三身,有法身、報身、應化身,這裡講的「佛」究竟是哪種身?我們要了解,法身是如如不動;報身不是我們普通人所能看得到,報身很大,我們看報身就等於螞蟻看人一樣,簡直看不到;所以在這裡,就人道的弟子來講,釋迦牟尼佛應化說法的身是應化身–應身佛,釋迦牟尼佛所現的身子,當然比普通人要高,但高不了多少,這是佛應化的釋迦牟尼佛。既是應身,是應什麼呢?應機而來示教的,假使眾生的機緣不到,佛不會應身來講法,一定是眾生的根機、機緣成熟了,才能感應佛來說法,他是應機來說法的。成就一尊佛好不容易啊!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們都知道,成一尊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時間那麼長遠!講到成佛的實際情形是什麼呢?要把真如本性全部開發出來,普通講我們眾生有見思惑、塵沙惑、無明,一層一層的,多得很!要全部斷得乾乾淨淨,這才成佛,釋迦牟尼佛要把這些煩惱﹙這些惑﹚斷除,首先就要覺悟,佛稱為大覺世尊,然後才到世間來教化。由這一點我們可以瞭解:一般勸人家學佛,無論講哪個法門、哪一宗,自己必得對那一宗要真正相信,真正實實在在地修,自己對世間法開始有覺悟,才能夠勸化人。佛是大覺世尊,這是解釋「佛」。


下面是「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是說法的地方,那個時候舍衛國印度的中部︱中印度中印度有個大國叫憍薩羅國舍衛本來是憍薩羅國的首都–一個大城,為什麼叫舍衛國呢?因為在印度南方也有一個憍薩羅國,為了避免跟南方的憍薩羅國名稱相混,後來用首都的名字,以城名來代表國名,因此在經文裏叫舍衛國


舍衛國是一個大城市,舍衛城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很有名,大家都知道的城市,因為舍衛城裡的財富非常多,而且在這個城裡,一般人的知識、學問也非常豐富,又肯修道,這很了不得!這是非常有福德的地方,沒有福德辦不到。譬如現在我們在台灣學佛,最低限度也要中產以上的人,家裡貧窮,每天要出海去打魚,或者每天在田地裡做工,哪有時間來學佛呢?能夠有時間學佛,他的生活各方面都還有相當水準,這是福報,沒有福報是辦不到的。這個城市裡的人,財富都很豐富。有財富的人不見得有福報,為什麼呢?有很多人家裡有錢財,但是你勸他學佛,他不肯學,這也是個障礙。既有財富又肯學道,是很難得的,一方面有福報、一方面有善根,這才能因緣和合起來,這不簡單!舍衛國這個大城裡的人都具備善根福德,所以這是一個道場。舍衛國這個大城市,在城市裡建了一個道場,一般講祇園精舍,釋迦牟尼佛在那裡講法,這個精舍怎麼來的?下面就講「祇樹給孤獨園」。


「祇樹」指這個國家的太子,他將來可以繼承王位,地位很高,太子的名字叫祇陀祇陀太子。給孤獨是一個人的號,他的名字叫須達多,簡稱須達,說完全叫須達多須達多是一位長者,一般稱須達長者,他家裡非常富有,富有到他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錢財,太富足了!他這個人非常樂善好施,特別對孤獨的人、貧窮的人,凡是知道需要幫助的,他就盡量幫助他們。我們知道在人世間,不管多麼富足的社會裡,都有一些孤兒、年老孤單的人、貧窮的人,現在講社會福利,社會制度是不同了。在古時候這些人需要有人來接濟、幫助,須達長者特別願意幫助這些貧窮、孤獨的人,因此一般人就送他一個尊稱–給孤獨長者。


為什麼叫做祇樹給孤獨園呢?有它的因緣,當初須達多長者是舍衛國的一個大臣,那時候他還沒有見過釋迦牟尼佛,有一次他有事到毗鄰的國家,聽說有釋迦牟尼佛在那裡說法,而且告訴他的人說,釋迦牟尼佛是成佛的人,說的法是多麼好!他一聽非常歡喜,就請求見佛,一見到佛,當下就請求佛到舍衛國去說法,佛告訴他,到舍衛國去,要建一個道場。只要佛答應他去說法,其他一切的條件都不成問題,所以他回來就要建立道場,可是遍處都找不到合適的地方,結果找到祇陀太子的大庭園,這個大庭園廣大得很!他就跟祇陀太子商量,要買花園建立精舍,供養釋迦牟尼佛在這裡說法。祇陀太子是個王太子,他還要賣什麼花園?他還缺錢用嗎?他就開玩笑說:「聽說你家裡錢財很多,只要你用家裡的黃金把我這個花園鋪滿了,我就把這個花園賣給你。金子要不要是另外一個問題,看你有沒有這麼多金子。」祇陀太子這樣說,也許是無心的﹙開開玩笑﹚,但是須達長者一聽這話﹙只要你開價錢就好﹚,馬上就回去,派了很多人而且派了很多車輛,日夜不停地運家裡的金磚︵金子很薄,金磚很厚、很大︶去鋪地,沒有幾天的工夫,人多嘛!把花園很快就要鋪滿了。祇陀太子一看,這不得了!他原來是出一個難題去為難他,沒有想到他真的這麼做。就跟須達長者講:「你把我這個園差不多快鋪滿了,這樣好了,我們平分功德,我們兩個一起供養佛。」須達長者說:「不行!這功德我一個人做,不能分一半給你。」祇陀太子說:「既然你不肯分一半功德出來,那麼有個事實,園裡的樹,一面樹往上長,一面樹根長在地下,你的金磚怎麼樣也鋪不到地下去,樹上也掛不上去。假如你不買樹的話,樹砍下,林園也不成為一個景了。」須達長者就答應說:「樹算是你奉獻的,土地算是我買來供養的。」由於這個關係,因此這裡記載「祇樹」,園裡的樹木是祇陀太子供養佛的,土地那麼大的面積是須達長者供養佛的,因此就稱為祇樹給孤獨園


下面是「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各位先看「比丘」,比丘是文,就是印度文,翻成文有三個意思,因為這個名詞含有三個意思,所以沒有把它翻譯過來,照原文音譯的。這三個意思是什麼呢?


第一個意思是「乞士」,乞是求的意思,向人要求、懇求,一個學道的乞士求什麼呢?一方面向一般人求飲食、求吃的東西,向人乞求食物來維持他的生活,因為修道的出家人要專心修道,他不需要在外面自己謀生活,所以要到外面乞食,這是一層意思;另一方面講修道,道怎麼修?不是自己要怎麼修就怎麼修,不是這麼簡單的,要向佛求法,求覺悟之法。兩層意思–一是求法來修道、一是求食物來維持生活,這叫乞士。就修道人來說,乞士是一個很好的身分,我們知道,眾生有很多煩惱,貪、瞋、癡、慢、疑,慢是傲慢心、驕傲心,這是根本煩惱,要向人家乞求,就把自己的傲慢心慢慢地折服下去。這是有用意的,佛為什麼教乞食呢?修道人的每個名詞都有它的涵義。


第二個意思是「破惡」,不學佛的人總覺得:我們沒做什麼壞事,沒有什麼罪惡呀!學了佛法就知道,不必用行為表現出來,只要反省自己的念頭,我們起了什麼念頭,就知道自己是善是惡。一般人不學佛不知道,學佛就知道,念頭一起,無非是為了自己,為自己私人的名利,不惜損害別人的權利、名譽等等,這不算是惡還算什麼呢?所以一學道,尤其是出家的比丘,他要破惡。破什麼惡呢?破惡就是破煩惱,煩惱是惡的根源,只要把貪、瞋、癡、慢、疑,先把它壓伏下去,不讓它起行為,慢慢地就能把它斷掉。開始不讓它起行為的時候,就走上善的方面,開始破惡了。所以第二叫破惡。


第三個意思叫「怖魔」,怖是恐怖、叫人家害怕,魔是天魔,為什麼叫怖魔呢?因為出家修道,既是乞士,又是破惡,將來把惡破除以後,可以出六道。我們眾生在六道之內不得解脫,在這一道死了,然後轉到另外一道,另外一道的生命結束,又轉另一道,生生死死、轉來轉去,都在六道之內,在六道之內始終生死不斷的原因是什麼?原因就在這些煩惱(惡),煩惱沒有破除,怎麼樣也出不去的。一破除煩惱,比如貪、瞋、癡、慢、疑這些種種煩惱,天台宗講見思惑,見思惑一破除,斷得乾乾淨淨,就解脫–出了六道,出了六道就是分段生死結束了,分段生死了了。所謂分段生死是什麼呢?在六道裡來來回回、生生死死,一段一段的生命叫分段,這是最痛苦的,把這個問題解決就出了六道。出了六道本來是好事情,但是在天魔來講,天魔執著天道的欲界天,魔在欲界天,他認為欲界很好,六道裡少了一個人,他就好像少了一個同伴,少了一個眾生,他就感覺恐怖。因此多一個比丘,真正的比丘是有造化的人,比如他受比丘戒,既受比丘戒,就得了戒﹙這是講真正得戒的人,一般人不得戒另當別論﹚,所謂得戒是什麼?得了戒,當下就不得了!在修道人來講,戒永久發生一定的作用,這個作用能夠成就修道的道業,戒律所戒的、禁止犯的罪業﹙那些戒條﹚,永久不犯了,真正得戒的時候,就不會犯戒。就魔王、魔道的魔來講,他就不高興,他很害怕,所以過去在大道場裡,傳戒的道場真正有人得戒的時候,天魔一聽到有某人得戒了,心裏就發生恐怖,欲界裡少了一個眾生了。所以第三個意思叫做怖魔。


比丘上面加一個大–大比丘,「大比丘」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不是大比丘,普通的比丘是修小乘的,叫做「聲聞」,修小乘的弟子跟隨佛、聽佛講法,一步一步地修小乘法門,這叫聲聞,比丘加個「大」就是修「大乘」法門。這些弟子「外現比丘身」,在外表上現出的相是聲聞,是小乘的形相,但實際上「內秘菩薩行」,他們是學大乘法,內在所行的是菩薩道,外表上看起來是小乘的比丘,因此叫大比丘。這些大比丘都有來歷,他們修的境界都非常高,講到真正的境界,這些大比丘都是大菩薩再來的,在這裡表現的相是聲聞,因此加個「大」字,實際上他是一個大菩薩在學法。


再看比丘僧的「僧」,僧是簡稱,印度文全部的音是「僧伽」,僧伽翻成文的意思就是「和合眾」。和是和氣;合是大家的意見、種種,都能合得來;眾就不只一個人,有好幾個人以上叫眾。和合眾就是一般所講的僧團,大家住在一起修道的團體叫做僧,這個團體不簡單!它的人數可以是三、五位,也可能是幾十位、幾百位,都是一個團體。要把這麼多人聚在一起,那不容易的!要怎麼樣才能夠聚在一起?注重「和」字,「和」字特別重要!有人不和,什麼事都不能辦,兩個人住在一起都不行。和合眾有「理和」、有「事和」,先講事和,事是事相上面,很具體的,講起來,大家一聽就懂,什麼叫「事和」?一共有六條:


第一、身和,身體能夠大家相和,身體能夠相和才能同住。每個眾生都有個身,你別認為這個身很簡單,大家都有身,身都能調和起來就很不容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氣,各人有各人習慣的習氣,能夠和衷共濟,合在一起,這不容易!必得身能夠和,才能共同住在一起,能夠住在一起首要在和,不和就辦不到,首先「身同住」,這是身和–身和同住。


第二、口和,一般眾生,兩、三個人在一起就說話,不是修道人,你說他、他說你,或者說第三者是好、是壞,一說話就有是非出來,有了是非就發生爭吵。修道人住在一起,口說出來的話,大家都和和氣氣的,沒有爭吵、沒有吵架–口無諍,不要認為這很簡單!要做到口無諍,不是一學佛就能辦得到,必得要下幾年的功夫,慢慢地修養才能辦得到,這是「口無諍」,口為何無諍呢?心裡的意思相和,口才無諍–口和無諍。


第三、意和,我們身體的行為、口說的話,從哪裡出來的呢?從心裡出來,從意出來的,你要身和、口和,必得要意和。意和,大家的意思都很和氣,意思都和氣的時候,然後大家都能夠一同喜悅,你的心理、他的心理,大家住在一起,都沒有違背的意思,就是志同道合的意思,叫「意同悅」,大家都發生喜悅的這種心理–意和同悅。


第四、見和,見是見解,住在一起修道的見解要能夠和,這也不容易辦得到。我們知道,凡夫眾生就是異生性,每個人的意見都跟人不相同的,他有他的看法、你有你的看法,意見不能夠調和是普遍的現象,沒有一個凡夫不是如此。修道注重的是:大家都在修道,真正修道,大家的見解是一致的。這是「見同解」–見和同解。


第五、戒和,修道人必須受戒,大家都受了戒,一同在那裡修,要守持戒律–持戒。持戒是相同的,所謂相同,大家都不犯戒,同時在持戒,叫「戒同修」–戒和同修。


第六、利和,在團體裡有什麼利益,大家也調和得很好,注重在「均」–平均,任何人不能說我多佔一點利,別人少一點–損人家、多利益自己。修道人住在一起是一個僧團,注重的是均,均衡、平均,任何事一律求平等,叫「利同均」–利和同均。


修道人是所謂的和合眾,能夠做到這樣就了不起!何以知道了不起?我們在世間,表面看起來,求學的求學、工作的工作,其實,無論現代或歷史上過去的事情,往往為了利益,不能調和、不能和氣,甚至在古代的帝王之家,那些大皇帝最忌自己的權位給人奪去,猜忌別人還能講得通,他甚至猜忌自己的兒子,一受人家挑撥,就殺害王太子,這種事情多得很!還有太子把父王殺害的事。這種情形說明:人世間要想做到這六種事和,很不容易!天倫之中還發生那種慘劇,天倫以外的一般人,更不必說了。因此由那些事實,顯出來修道人能夠做到這種事和,那是最大的一種樂趣,不容易求到的。


得了事和是修道的好環境,有好環境做什麼呢?要幫助自己修道,這就是「理和」,由事和能夠得到理和。所謂理和是什麼?「同證無為解脫」,就是在這個團體裡面,大家都要得到解脫。我們知道,我們在這個世間生生死死的,這是最大的痛苦,這個問題不能解決,我們在世間,就算錢財再多,也沒有用!地位再高,就算現在做到美國的大總統,就算大總統不要提名、不要選舉,就讓你一直做下去,你做了這樣的大總統,終生都做大總統,還是沒用!人還有一死,死了以後怎麼辦呢?所以想到這裡,最可貴的就是要解決生死問題。理和是都要證道,一證到真如本性,粗淺的功夫是解脫分段生死,把六道輪迴解脫;進一步,最高的目的就是能夠成佛。所以理和就是都能一同證道,能夠得到解脫,以至於成佛的大解脫,要達到這個目的。僧團就是要求「和」,大家是和合眾,目標在這裡。


下面是「千二百五十人俱」,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哪些人呢?三迦葉﹙葉讀「舍」﹚,三迦葉是三兄弟,他們尚未成為佛弟子之前,是修外道的,他們各有徒弟,共有九百多個徒弟,連他們自己有一千個人;另外,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我們叫目連尊者︶,他們兩位也有兩百人;還有一位耶舍長者子,也是佛的弟子,有五十個人。這就一千二百五十人了,不過這裡只講整數,釋迦牟尼佛在當初成佛之後,首先度化五比丘,憍陳如他們五個人也在內,實際數目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裡的經文講個整數,就是千二百五十人。「俱」是這麼多人一起在這裡,聚合在一起聽佛講法叫俱。


上面是六種成就,在序分當中﹙通序﹚,「如是」表示「信」、「我聞」表示「聞」、「一時」表示「時」、「佛」是說法的主人,是「主」、「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說法的地方,叫「地」、「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聽眾,叫「眾」。這六種都要具備,六種條件缺少一個﹙不具備﹚的話,法會就成不了的。通序也是一種證明,寫在經的前面,叫做「證信序」,證明在這個法會裡確實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法,是可信的,叫證信序。序分裏面,在聽眾當中,另外還列出上首的名字,還有菩薩眾,還有其他天人等等。下次繼續講,今天講到這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