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各位看經本第二頁,從第六行的第三句開始,我先把經文念一遍: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剛才念的這一段是正宗分開始。上回講序分中的別序,經文裡講「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一句是有世界、一句是有佛–兩個「有」。我們看經時,對有些字要特別注意,譬如別序裏這兩個「有」│有世界、其土有佛,這兩個「有」特別重要。先把它的意思稍微補充一下:請看上次講表的背面│「依正二有,四悉檀義」,經文裡講「二有」就是「四悉檀」的意思。佛法裡為什麼講四悉檀?佛是非常慈悲的,為了讓聽法的人確實能夠得到法的好處,能夠接受這個法,特地講四悉檀。如果不講四悉檀,譬如我們送人家物品,無論是知識或其他方面,我們有用心雖然很好,但人家是否接受、高不高興?就有問題。他不高興接受,他就得不到好處,所以送人家一件東西,愈是最好的東西,人家愈不容易瞭解,因此還要講究方法,講四悉檀的意思,就是希望聽的人都能夠得到佛法的好處。這是佛的慈悲心,真是慈悲到極處!深怕人家不容易接受,所以先講究方法。
「悉檀」這兩個字,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普施」│普遍地布施(悉–普,檀–施),把佛法普施給一切眾生,這種普施有四種,叫四悉檀。下邊就配合這部經,拿四悉檀來解釋「二有」,二有是「依正二有」,什麼叫依?什麼叫正?上次講過,依是依報、正是正報,「有世界名曰極樂」,世界是依報;「其土有佛」,佛是正報,講出「依正二報」,這兩者都「有」,它具備四悉檀的要義。
第一「世界悉檀」:為什麼說「有世界名曰極樂」呢?有世界就是依報,這是「的標實境令欣求故」,的確標示出來這是實境,實在有這麼一個環境,這個環境就是極樂世界。一般人懷疑極樂世界到底有沒有?沒看到就不相信,佛針對一般人可能有這個疑問,首先的確地指出來,指出這是實在有的境,就講「有」,佛講「有」極樂世界,叫聽的人都相信有,大家就很欣喜,欣是心裡很高興,高興有那麼好的世界,就自然欣求要到那個環境去。這是四悉檀裡的「世界悉檀」,世界就是極樂世界,確實有這麼一個世界,世界悉檀就讓聽的人能夠「得歡喜益」。四悉檀是讓人家得到四種益處,舉出世界悉檀,等於把這個好環境教給你,得到這麼好的世界,你心裏就發生無量歡喜。
第二「爲人悉檀」:是誰指出來有這個世界呢?是佛,不是別人,普通人說的話,我們有時候還不相信,還有考慮的餘地,「誠語指示令專一故」,佛是誠語者,他說的是實實在在、誠誠懇懇的話,佛的話還不相信,其他什麼話能相信呢?我們在世間遇見一個正人君子,他不欺騙人,這種人說話我們都相信,何況是佛!佛講的話是誠語,佛用誠語指示學這個法門的人,指示有這個世界,又在經裏指示念佛的方法,讓學的人專心地把心思放在單一的目標上(這叫專一),心一專一就好辦,就能夠成功。所以這是「為人悉檀」,為了使學這個法門的人,讓他們得到受用,得什麼受用呢?讓他們能「得生善益」,只要學的人專心一致地學、專心一致地求,他就能發生定功,生「定」就是最大的善,能生這個善法。
第三「對治悉檀」:極樂世界「非乾城權現」,乾指印度那時講的「乾闥婆」,乾闥婆是八部﹙天龍八部﹚裡的一種,所謂乾闥婆城,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尋香城」,尋香是尋找香氣,那是幻現的,不是實有的城,極樂世界不是幻境,是實在有的世界;另外極樂世界也不是權現的,所謂權現是什麼呢?佛、大菩薩為了度眾生,可以用權法現出來,以他的神通、道力,臨時現出一個化城,那是叫人家得利益啊!極樂世界不是權現的,是實在有的世界。既是實在有的,不是乾闥婆城,也不是權現的,這是為了「破邪小故」,破除邪知邪見人、小乘人的見解,我們知道修小乘的人,只知道這個世界的環境、情形,除了這個世界以外,別的世界,他的智慧、能力就達不到。指出在十萬億佛土以外的極樂世界出來,是破除小乘人的見解,這些邪知見的人、小乘的人,就大乘佛法來講,都不對,他們的見解都不能學大法,所以要對治,用這個把他們的見解對治掉,叫「對治悉檀」,那些不好的見解就是惡知見,就是惡法,能夠消滅,所以對治悉檀所得的利益是「滅惡益」。
前面三種悉檀–世界悉檀得歡喜益、為人悉檀得生善益、對治悉檀得滅惡益,第四種最重要!前面三種是幫助我們能夠瞭解最後這一種,最後一種是什麼?
第四「第一義悉檀」,這個義(道理)是第一的,沒有第二,是唯一的,佛說法唯一的意義就是第一義悉檀︵講表上漏了一個字,請在悉下面加個「檀」字︶,第一義悉檀的目的是教人家「得入理益」,入什麼理?入真理,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是要明瞭理,譬如講到我們持名念佛,有事持、有理持,不明瞭理就沒辦法理持,明理最重要,所以第一義是教我們能夠得到入理益,能夠入到義理去。怎樣才能得到入理益?經文裡告訴學的人「圓彰性具」,這四個字重要啊!圓彰是什麼?按照天台宗的祖師講:釋迦牟尼佛講的教法有藏、通、別、圓四種,最高的法門就是圓教。這部經講的是最高深的圓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很快都能具備圓教–圓彰性具,圓教是最徹底的。彰是彰明、彰顯,顯明什麼?顯出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依正二報,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就這世界來講,是在十萬億佛土以外,可是前面講五重玄義的時候,祖師也註解,雖然那麼遙遠,可是我們一懂得理的時候﹙就是這裡所講的入理﹚,能夠真正入了理,那個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性具。
什麼叫性具?天台宗研究出來,法華經所講的就是性具,性具詳細講,很深奧也很複雜。這裡簡單說,極樂世界、娑婆世界的依報,我們現在的正報、在西方極樂世界大菩薩的正報,依正二報都是眾生本性具有的,本具的叫「性具」。只要我們持名念佛,持到一心不亂的時候,身心不動,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就在眼前,立刻就呈現出來,這是「性具」。這種性具的理,在經文裡都有,不研究祖師的註解,怎麼看也看不出來。現在有很多研究普通法門的人,他認為淨土宗很簡單,一部阿彌陀經太簡單!經文的字都會念。大家都不敢講華嚴經很淺,真正說起來,一部華嚴經的理就在這部彌陀經裡面,這樣深的道理能夠顯示出來,「令深證故」,讓修這個法門的人,能夠很深入地能夠證道,這就是得入理益的好處。
為什麼祖師注重講「入理」呢?我們一般人也瞭解,平常只要持名念佛,臨命終的時候,有很多人給我們助念,我們就沒有問題,可以往生了。但是助念也不簡單啊!助只是幫助,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本人自己有信心能夠明理,那是最好,自己明理能夠做得了主,到臨命終的時候,自己力量用不上了,別人幫助一下,就提起正念,這才用得上啊!這是一層。第二層,我們知道萬事變化無常,譬如我們念佛的人,同修團聚在一起,到臨命終的時候,有人助念就好,但是誰能夠保證環境不變?往往有人念佛念了很久,到老年的時候,出國的出國,兒子到另外一個地方做事,就跟兒子搬到別處去,離開念佛的團體,孤孤單單到陌生的環境去了,那個環境大家沒有在一起念佛,到了臨命終的時候,找助念的也不容易找到,那怎麼辦呢?萬一遇到這種情形,自己明理就好,明白道理的時候,就管用。能夠有助念的人更好,沒有助念的話,憑著平常懂得這個理,還是可以的。所以經文裏特別注重「第一義悉檀」,得「入理益」非常重要!
﹙戊﹚正宗分
一、依報莊嚴
(一)無苦受樂總說
以上都是別序的補充,已經講完了。我們開始講剛才念的經文,就是正宗分,正宗分裡先講依報,佛問:「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我們知道文章有問答體,先問後答,佛要講這個法門,講到正宗分時就先問,問誰呢?問大智慧的舍利弗尊者。先喊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呀!那個世界為什麼叫做極樂?按照一般的章法,問話應該有問必有答,舍利弗尊者一定要答覆,你看這裡就特別了,舍利弗尊者一聲不響,沒有答覆,就連舍利弗尊者那樣的智慧也答覆不出來啊!釋迦牟尼佛如果是「你不答我就不講」,那這部經就沒得講了,所以佛就自問自答,自己問,接著自己馬上答:「其國眾生」,那個國土裡的眾生,「無有眾苦」,沒有一切的苦,「但受諸樂」,唯有享受一切的樂,「故名極樂」,所以那個世界的名稱叫做極樂。
剛才的經文,文字一看就很明白,老同修們當然對內容都知道一些,但經文往裡面研究、詳細分析,就不簡單!這一段是把極樂世界的「極樂」做個總體的說明,這個總體說明,請各位看講表,依報莊嚴裏的﹙一﹚無苦受樂總說,就「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總括地來說,總括的這張表題目叫「清淨安養總要」,極樂世界的環境是清淨安養的一個世界﹙一個環境﹚,在那個世界「無眾苦」,注重「眾」字,沒有哪些苦?概略分析一下,先看我們娑婆世界的苦,娑婆世界的苦,最簡單地分有三種:
第一種是「苦苦」,所謂苦苦,是一般說的痛苦的事情,包括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苦果,我們到人間來有這個身體,佛法上講「身為苦本」,這個身體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再伴著這個身體而來的種種,馬上要跟各位介紹「八苦」│生、老、病、死等等,叫八苦,本來就苦,這個苦的苦叫「苦苦」。
第二種是「壞苦」,什麼叫壞苦?一般人認為這不是苦,還是享受的樂事情│升官、中了六合彩(發了大財),這是快樂的事情啊!快樂有消失的時候,樂的事情消失叫「壞」了,壞的時候叫壞苦。
第三種叫「行苦」,行苦是不苦不樂的,沒有苦苦也沒有壞苦,這叫行苦。行苦的「行」就是行陰,後面再講。心經裏說「五蘊皆空」,五蘊就是五陰,這是行陰,行陰是不苦不樂的,沒有苦的感受、沒有樂的感受,叫「行」,「行陰遷流終歸變滅」,沒有苦、沒有樂的感受,它也在遷流,不能永久保持住的,就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流逝的結果還是要變壞,這叫行苦。
這三種苦,我們人間不必說了,就是欲界天,苦苦、壞苦、行苦全部有;色界天沒有苦苦,因為色界天人的身體不是胎生,還有壞苦、行苦;到了無色界天,苦苦、壞苦都沒有,但是還有行苦,所以三界不管在哪一界,三苦照境界高低,都免不了。受這些痛苦的是誰?是眾生,眾生在受苦–我們這個世界的凡夫眾生、三界之內的這些眾生。在極樂世界的眾生就跟我們大不一樣!
我們看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請各位看總表旁邊,後邊解釋「眾生」的小表,所謂眾生,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義是「眾緣假和合而有生」,生命有哪些緣呢?有「四大」,四大是簡單講,應該說四大種,「種」在唯識學裏講種子,四大種子是什麼呢?第一是「地」│地大種,地大種我們看不見,但是拿我們的身體來說,皮、肉、骨頭都算是地,都是從地大種來的。第二是「水」│水大種,我們身體裏有血液、水分、流的汗種種的,這都是水大種。第三是「火」│火大種,我們的身體都有暖氣,中醫講有火氣,身體四大不調,火氣上來了,那個「火」是火大種。第四是「風」–風大種,譬如呼吸,肺部一呼一吸、流通的空氣,還有我們身體能夠活動、四肢能夠擺動,這些行動都帶有一種風,這叫風大種。我們身體裏所具備的四大,屬於生理上的物質,這些生理上的物質從什麼地方來的?我們每天要吃飯、要喝水、要維持我們的生命,吃飯、喝水不是主要的,還有四大種的種子在啊!種子才是重要的元素,這些種子就含藏在我們的第八識裡面,現在這些種子起了現行,在我們身體﹙色身﹚裏面。這些在佛法裡叫色法,普通的學問叫物質、生理,概略地講有這四大類。
除了物質的四大類以外,還有精神方面,下面講「五蘊」,「蘊」是聚集的意思,五蘊是把物質與精神合起來說,又叫五陰,「陰」有覆蓋、遮蔽的意思,講的就是下面五種內容:第一種是「色」蘊,就指前面講的地、水、火、風,我們的身體是色蘊。除了身體,還有精神方面,就是心理方面,心理有四種:第一是感受的「受」,我們身體遇見外面的刺激,就感到好受不好受,苦受還是樂受,這叫受。第二是「想」,受是首先接觸,接觸以後是苦是樂,就發生想,想是一種分別的意思,分別這是好的?是不好的?這是想的心理。第三是「行」,行是一種行為,就是一個行動,這屬於行蘊,行蘊比較麻煩一點,前面講行苦也說了一下,它是沒有苦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佛學名詞叫「捨受」,在這裡就講行蘊,拿個比喻來講,就說我們的念頭,這個念頭沒有一時一刻能夠停止下來,停止不住的念頭就像水,連續地流動,所以學佛用功夫的人,參禪、持咒、修止觀,我們念佛也是一樣的原理,就是想把念頭定在一個地方,定在一個地方才有功夫,智慧才能顯出來,心性才能「明」得出來。假使念頭不能定住,妄念紛飛,怎麼修也不行,所以用功夫,要在「行」上面來下功夫,這是五蘊當中的一種,也屬於心理。我們的心理沒有一時、一刻,甚至是一分、一秒能夠止得住,所以孔夫子曾經在一條河川上感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逝者」指的是萬法│世間萬事萬物,如斯的「斯」指河裏的水,世間萬事萬物不能保持住,就像河裏的水流動不停–晝夜不捨地在流動,不住地流動。我們的念頭也是這樣,沒有一個最短暫的時間能停止住,各位要是用功念佛就知道,念呀念呀,念頭想這想那。我們念佛還比較容易,念頭還能集中在一句佛號上面,他們參禪的(後來的情形也不同),最早期的參禪是觀自己的念頭,讓這個念頭最後不起來,那談何容易!這是行蘊。最後叫「識」,識是我們的神識,一共五蘊。
我們是五蘊合起來的眾生,什麼叫眾生呢?眾生就藉著這些物質的、精神的眾緣,物質的緣不只一種,精神的緣也不只一種,由這些和合起來,和合上面加個假字│「假和合」,不是真和合,如果是真和合,那我們這個合起來的身體永久不變,長生不老,哪有這回事!在若干年之後,這個身體的生命就會結束,不過暫時維持一個假相而已,所以各種條件就是緣,種種的這些緣暫時假和合,才有這麼一個生命的假相,這叫「眾生」。我們瞭解眾生本來是這個意思,就明白如果不修道,那我們在「生」的時間,幾十年一過去之後,一轉世又不知到哪一道裡去了,真是可憐到可悲憫啊!佛法講:不學佛的眾生是可憐憫的眾生,就是自己不知不覺(毫無知覺)地生生死死,就為這個假法,生為假法生,死也為假法死。
眾生第二個意義是「多次生死而不能已」,不只一次的生死,這一生生了以後,到年紀老了,將來壽命終了就死,死了並沒完,死了以後再生,生了以後,然後又老又死,循環不斷地沒有已,「已」是止住,沒有「止」的時候,六道眾生無一不是如此。有人說,我們這輩子做人沒做好,下輩子再好好做人!這輩子是人,下輩子還保得住是人嗎?那不一定!要不然怎麼講六道呢?如果我們這一生學佛不能往生,到下輩子就危險了,不知道到哪一道去了,學佛的人還這樣,不學佛的人就可想而知了,在今日這個環境之下,到處都是誘惑人家做罪惡的事情,無一處不是害人下輩子到三途裡去。所以眾生的第二個意思,是多次的生死,多次的生死指的是「分段生死輪迴六道」,在六道裡面輪迴,來來去去地輪迴,這是眾生的第二個意思。眾生就十法界來講,除了佛以外,其餘九界的眾生都叫眾生,在九法界裡,上至大菩薩,甚至是等覺菩薩,下至六道凡夫,都叫做眾生。
這裡講的眾苦,是講凡夫眾生所受的眾苦,在前面總表裡講的是三苦,我們現在稍微詳細講,各位翻到背面的「眾苦」,這張表是把三苦裡的「苦苦」提出來說,苦苦分開來有八苦│八種苦,純粹就是苦,沒有樂的事情,這八種苦,前面的「生老病死」苦,一般學佛的人都知道,眾生在世間,生有生苦,生的時候有什麼苦?生是很痛苦,我們現在都忘記了。還有老苦,到年紀老的時候,行動不便,眼睛不好、牙齒也不好,身體各方面都退化了,老有老苦啊!病痛,不管年輕人或老年人,甚至是剛生下來的嬰兒都會生病,病來的時候,誰都感覺不好受,病苦是大家都知道的。再講死苦,死苦更複雜,包括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生理方面:一個人生病的時候都受不了,到死的時候比普通生病更難受!四大要分離,原來地、水、火、風是和合起來,身體很調和地組合在一起、聚合在一起,現在是地、水、火、風要分離了,想想看,身體受得了受不了?非常痛苦!這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呢?感覺到自己現在要死了,與家人、親友要永久分別了,就貪戀這個世間,平時感覺這個世間不好,真正要死的時候,又感覺世間可愛,又捨不得了,種種的心理就顯示出來,痛苦萬分!臨死時候的苦,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出來的,這是八苦當中前面的四種苦。再就是「愛別離」苦,與自己的家人、親戚、感情好的人,希望永久相聚在一起,但是世事無法預料,由於戰爭以及其他人為因素,不能夠相守在一起,要別離,這是一種痛苦。還有「怨憎會」苦,怨家對頭﹙有怨仇的人﹚偏偏要相聚在一起,這也是一種痛苦。再是「求不得」苦,自己想求的,包括物質、名譽種種的各方面,這些想要求,談何容易啊!普天之下人人都在求,都不能那麼如人意啊!這是求不得,也是一種痛苦。
前面七種是「別」–分別講,這些痛苦從哪兒來?後面的「總」–「五陰熾盛」,從八苦的最後一種–五陰熾盛苦來的。五陰是前面講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蘊」是聚合的意思,物質與精神合在一起叫五蘊;「陰」是遮蓋的意思,五陰是這五種東西都能遮蓋我們的本性,像陰雲能把陽光遮起來一樣。我們所以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這些苦,根本就是來自五陰熾盛。熾盛是這些五陰像火燃燒似的非常盛,你想把它平撫下來,不簡單!修道的人都還辦不到,很難辦得到,不修道的人更不必說了!這是生死及種種痛苦的根本,叫五陰熾盛。這些痛苦在極樂世界完全沒有,所以叫「無眾苦」。
下面講在極樂世界「受諸樂」,受哪些樂呢?沒有這些痛苦就是樂啊!再具體地說:一、在極樂世界「無罪報之『苦』」,我們來娑婆世界,在這個人間都是受罪報的,真正覺悟的人,一提到我們這個人生,沒有什麼,我們來就是受苦報的;但是在極樂世界不是受罪報的,到那裡就是享受。二、在極樂世界「無享受而造惡業之『集』」,我們在這個世界一享受,無論衣、食、住、行,享受的同時往往就會造惡業,譬如有錢人每天到大餐廳裡吃山珍海味,一餐要殺害多少生命?那就造業啊!佛法裏講四諦法│苦、集、滅、道,集是把罪業集合起來;在極樂世界享受不會造惡業。三、在極樂世界「無求寂『滅』之退轉」,到極樂世界還要修道,修道是要成佛,沒有退轉;我們在娑婆世界修,隨時都有退轉的環境,修道的人不退轉的太少了!但是極樂世界不會退轉。四、在極樂世界「無修『道』之障礙」,我們在世間修道,障礙重重,太多太多了!極樂世界沒有。這是受諸樂,就拿苦、集、滅、道四諦法來講,極樂世界純粹是樂,我們這個世界都是苦啊!
還有一點要補充說明:苦、集、滅、道,我想各位都知道,苦是果、集是因,滅是果、道是因。在我們這個世界不修道的人(普通人)是苦、集,凡夫當然純粹是苦,就是修道人,滅、道都有苦。在極樂世界無論是果、是因都是樂的,我們這個世界無論是果、是因都有苦處,最不同的地方是在這裡,所以它叫「極樂」。今天講到這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