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第四頁,倒數第二行,下面最後一個字開始,經文我先念一遍: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前面把眾鳥演法都說過了,說到後來就是在極樂世界的眾生,聽到眾鳥演法–演三十七道品,然後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今天接著又提出問題來,這部經是無問自說,沒有人啟請,佛非常慈悲,主動來講,採取自問自答的方式。上面講完演法之後,舍利弗聽了也沒有提出問題來,因為這部經要是研究起來,問題多得很,而且也不容易發現,所以舍利弗聽了,沒有提出問題。釋迦牟尼佛慈悲得很,講到這裡,恐怕發生問題,因此下面這段就主動提出一個問題,接著就解釋。
釋迦牟尼佛唯恐人家聽了之後,說這些鳥是惡道眾生。只要是鳥,各種鳥都屬於畜生道,拿我們這個世界來講,在六道之內,人、天以外就是三途,鳥就在三途之中的畜生道,這是在我們娑婆世界的情形。在極樂世界怎麼又有畜生道呢?恐怕有這個問題。明明前面講眾鳥在演法,那裡怎麼有畜生道呢?畜生道包括很廣,所有墮落到畜生道的,不管是家裡養的畜生、野生的動物,都是因為罪報,過去造了很多罪業才墮到畜生道裡去受罪報(受苦報),因此有這個問題。比如說,西方極樂世界,它是極樂啊!一開始講「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一切苦都沒有,畜生道是苦報,有種種的苦,這是怎麼來的呢?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我們人道眾生好不容易知道要修念佛法門,並不是每個人念佛都能往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在這個世間學佛的人很多,學淨土宗的人只是一部分,很少!同樣學淨土宗,真正念佛的人又更少,可見能夠往生不容易!這麼多鳥,牠有什麼功夫,怎麼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呢?
第三個問題: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在七寶池裡蓮花化生的,不像我們娑婆世界,人道眾生以及高等動物都是胎生,在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蓮花開了之後,生出來,身體不是肉骨凡胎,是蓮胎育成的。依照佛經來講,一出了蓮胎,就有三十二相,身體、一切都是清淨的,怎麼會生出鳥的身體來呢?在前面看了「眾鳥」,就難免發現這三個問題。
所以佛就喊著舍利弗的名字–「舍利弗」啊!告訴他:「汝勿謂此鳥」,你不要說這些鳥,「實是罪報所生」,實在是因罪業生到極樂世界來受罪報的,你不能這樣說。所謂罪報,是造了罪業才來受報的。「所以者何」,為什麼呢?前面提出一個問題,下面就解答為什麼不是罪報所生的,「彼佛國土,無三惡道」,彼佛指阿彌陀佛,在阿彌陀佛那個國土裡面沒有三惡道(三惡道是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我們知道在我們娑婆世界有六道,除了三惡道以外,還有三道,比三惡道好,就是阿修羅道、人道,人道上面有天道。這六道有時候講五道,為什麼呢?把阿修羅這一道分配到別的那些道,除了地獄以外,餓鬼裡面也有阿修羅,畜生、人道以及天上都有阿修羅,因此阿修羅道有時候在經文裡不把它當做獨立的一道,而分配在其餘的道裡面,所以講五道。
五道除了三惡道以外,還有人道、天道。這裡解釋了一個問題,又有一個問題:除三惡道以外,還有人、天二道,那極樂世界有沒有人、天二道呢?在無量壽經裡講:阿彌陀佛在修菩薩道的時候,發了四十八願,其中有一願說,他將來成佛的時候,在他的國土裡面沒有三惡道。只講沒有三惡道,那當然還有人、天二道。這部阿彌陀經的文字很簡單,當初我們雪公恩師就講:「經文要下功夫研究的話,就從文字裡面研究,假如拿無量壽經來看,當然看得出來,不看無量壽經,就從文字裡研究,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言外之意。」那就是說,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當然有人、天道,這是就本文的文字講,在極樂世界有人、天二道。
有人、天道,那又有問題了。阿彌陀經文字少,裡邊的問題非常多,一般問題不必注重,因為經文裡的意思非常深奧,問題是一定有的。關於我們對極樂世界「信願行」這三方面的信心問題就必須講,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到這裡,就主動提出問題,然後解答,用意就在此。現在的問題是:有了人、天二道,就我們這個世間來講,人、天二道還在六道之內,既是在六道之內,還是有輪迴,生死問題還沒解決;到了極樂世界的時候,既有人、天二道,生死問題是不是解脫了?假如有人問這個問題,你怎麼解答呢?這就是問題。
如果生死未了,那就還在輪迴之內,但是學這部經的時候明明說,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脫離輪迴,就脫離娑婆世界的輪迴,到那個世界「無有眾苦」,一切苦都沒有,一切苦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生死輪迴這個痛苦。這個問題把前後的經文照應地看可以解決,如果生死已了,照我們世間來講,了生死必得斷見思惑,不斷見思惑怎麼能夠了分段生死?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解脫了六道,沒有生死,算是了了。了生死一定是證了果位,比如斷見思惑,見思惑斷了是什麼果位呢?是羅漢果。一到極樂世界就了生死,證得什麼果位?這就是特別法門,一切不可思議的!到那個地方既是了了生死,也沒有證果,沒有證果就算不上是羅漢,任何果位都沒有,因為往生到那邊去,沒斷見思惑就是帶業往生,還是有業。這裡講「不是罪報」,罪報是由惡業所招來的果報,不是罪報所生的,帶業往生,罪業還是有的,帶業到那邊以後,沒有證果。沒有證果就是普通人,普通人在那裡繼續聞法修行、繼續念佛,所以前面經文講,聞到眾鳥演法之後,「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這幾個問題解決了。
幾個問題解決後,了解:佛要讓舍利弗知道,就是要讓所有念佛的人知道,在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只有人、天二道,而這人、天二道既未證果,卻已經了了生死,是這種情況。了了生死就好辦!生死既了,只要肯用功,在那邊的環境那麼好,無處不是佛法,要成佛就非常容易,也非常快了。
下面說:「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佛再叫舍利弗的名字說: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裡,尚且沒有惡道之名,怎會有惡道的事實呢?絕對沒有。在佛說無量壽經裡,講四十八願之中的第十六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就是說,在他成佛(即現在的阿彌陀佛)之後,在他的國土裡(現在的極樂世界)有人、天,不但沒有三惡道,連三惡道的名詞都聽不到,不善之名就是惡名,如果聽得到惡名,他就不成佛。阿彌陀佛在因地發了四十八願,當中有一個願就是這麼說的。這句經文「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就指那個意思。
這些鳥怎麼來的?下面說「是諸眾鳥」,「諸」是不只一種,白鶴、孔雀、鸚鵡……等等,種類太多了!每一種又有多少數目?不知道有多少白鶴,也不知道有多少孔雀,所以是–是「諸」眾鳥。這些鳥「皆是」,統統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都是阿彌陀佛想要使他的法音(說佛法的聲音)宣流出去(宣是宣揚,流是流通),變化所作,因為要「欲令法音宣流」,這些鳥都是由阿彌陀佛變化出來的。變化這些鳥,再叫這些鳥演唱五根、五力……等等這些法。
變化的這些鳥,這裡說得簡單,在觀無量壽經裡說,鳥變化出來有種種的微妙光明,出的音聲非常和雅,講得非常多、非常詳細,這裡是簡單說。再講到「變化所作」,既是變化的,這個鳥不但不同於我們娑婆世界各種珍禽(珍貴的鳥),再好的鳥都比不上,即使是天上(天宮)的鳥也比不上。天上有沒有鳥呢?如果說天上有鳥的話,這又是問題了。祖師注解:這個鳥不但不同於人間的鳥,也不同於天上的鳥。不同天上的鳥,這又有問題了,天上怎麼又有鳥呢?到天上做畜生,那很好啊!生天起碼要做十善業,人既是做十善業,為什麼到了天上又變成鳥的身體呢?這又是一個問題。
其實天上是有鳥,關於這個問題,蓮池大師就注解出來,他舉出一部正法念處經,經裡說:天上很多天人到處遊覽,到有水的地方,遇見像白鶴這一類的鳥,那鳥也會說法,說苦、空、無常、無我這些法,天人一聽到這些法就感動得流淚。這是天上的情況,證明天上有鳥,那個鳥不是變化的,是由業報生出來的。是什麼業報讓他生為鳥,而又到天上去呢?因果不簡單,非常複雜!都是學佛修道的人。有些學佛的人,他在人間口才很好,說法也說得很好,也會講經;但只是講,沒有實行(真實修持)的功夫,所以在壽命終了的時候,以他的福報生到天上去了。可是因果很複雜,雖在天上,依報是好,正報可不是,正報就變成鳥身,不是天人的身體。雖是鳥的身體,因為在過去還懂得佛法,因此在天上以鳥的身體(生命)來說佛法,以畜生道的身體來宣流佛法。像天上這種鳥,就是因為業報生的,與極樂世界的鳥大不相同,極樂世界的鳥,純粹是由阿彌陀佛用他不可思議的力量變化出來的。這是「宣法之ㄧ」講表裡的最後一條「明無三途–無墮落苦」。
阿彌陀佛的化身多得很!化身佛、化身菩薩,讚佛偈講:「化菩薩眾亦無邊」,要化多少有多少。那為什麼要化成鳥呢?這也是阿彌陀佛說法的一種方法,如果用化身佛來說法,或變化菩薩來說法,那邊的道場很莊嚴,聽法者集合起來要講求秩序種種的,不免就受到很多約束;化成眾鳥,那就非常好了,自由自在,怎麼聽怎麼好,隨個人的意思聽法,這是他的特別方法。這個方法,祖師就拿「四悉檀」來解釋(蕅益祖師解釋這部經的時候,很多地方都用四悉檀來解釋),為了瞭解意思,下面這一段也拿四悉檀來說明,為什麼阿彌陀佛要化成鳥來說法?
一、普施,請看講表,不是上次發的,是上次之前發的,最後一段「四悉檀」,四是有四種,悉檀是梵語(印度文),譯成兩個意思:一是「普施」、一是「成就」,先看普施的意思。
第一是「世界」悉檀,所謂世界,「世」講過去、現在、未來,就時間來講,指時間的三際。「界」呢?就空間來講,比如虛空裡邊,各有各的國土,在同一個國土之內,這個國家跟那個國家彼此各有它的界限,這是就空間講的。佛法講「世界」這個名詞代表什麼呢?「世」代表時間的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無窮無盡的–豎窮三際,「界」代表空間,空間有十方,十方的空間也是無窮無盡–橫遍十方,時間、空間都是無量無邊的。對這個無量無邊的世界都普遍地施與(普施是普遍布施的意思),佛用佛法普遍地布施給一切的世間。
第二是「為人」悉檀,世間(世界)既是那麼多,在世間的眾生(人)也多得很!無量無邊的。人那麼多,都是凡夫眾生,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心理,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善、惡習氣,佛法要使眾生都能得到好處,就要契合眾生的根機。由此看來,說法的確不容易!如果針對某個眾生可以接受佛法,就跟他說一說,我們學菩薩道的人只能夠這麼做;真正大菩薩度化眾生,尤其是佛,哪裡還有選擇?沒有選擇的,不管什麼樣的眾生,他是什麼樣的心理,都要去度化,這是為人悉檀–為人普施。
第三是「對治」普施,我們學佛,知道佛法是至高無上的大道,用佛法來對治我們種種的毛病。如果不學佛,純粹是生死凡夫,通身都是毛病,把一個毛病去掉,又有另外一個毛病,多得很!為什麼呢?我們的貪、瞋、痴、慢、疑等煩惱,一點一點把它開出來的時候(詳細分析的意思),這些煩惱是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我們的惡習氣也是無量無邊。佛說法要普遍地布施佛法(法施),就是要針對眾生這些惡習氣,要將它治掉,要對治掉這些惡習氣啊!
第四是「第一義」普施,這是最重要,也是最不容易瞭解的,所謂第一義普施,就是佛用種種的法,讓學的人都能得到第一義。什麼是第一義?我們知道佛到世間來的原因,在佛經裡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是大事因緣?佛講經說法,就是要六道裡的眾生,都能夠從六道輪迴解脫出來,脫離六道輪迴之後,再修行成佛,這是大事因緣。要成就這個大事因緣(要脫離輪迴,還要成佛),必須瞭解自己本有的心性。我們眾生為什麼在六道裡?按照佛理講,我們在六道裡這樣生死,都是不合理的現象,證到心性的時候就沒有生死。生死怎麼了?了生死,換句話說,你大徹大悟,證到自己的真如本性,生死假相整個就去掉(消滅)了。因為我們凡夫不瞭解自己有真實的心性,所以才有生生死死的這些假相。佛為「大事因緣」來,就講「第一義」,第一義是教我們學的人,要瞭解自己真正有這個「心性」,我們了生死、成佛就憑這個心性。
二、成就,佛說法必然有一個好結果,所以四悉檀第二個意思是成就。法施一定有成就,四悉檀下面的括弧裡就是四種成就。
就第一個「世界悉檀」來講,它成就什麼?成就歡喜。佛說法,眾生聽到了就得到利益,得什麼利益?就得「歡喜益」。佛用眾鳥演法,眾鳥變化太多了,整個極樂世界到處都是,那些聲音美、身體看起來讓人非常歡喜的鳥,多得很!這都是法布施。聽到法的布施,比如在我們娑婆世界的人,到野外或動物園,看見很美觀的鳥,心裡自然就覺得很喜歡,發生歡喜心,因此得到歡喜益。在我們這個世界美麗的鳥,不過是長得比較好,也有的叫聲聽起來很悅耳,但是聲音裡面沒有說法;極樂世界的鳥還會說法,看到那些鳥的形狀長得非常好看,聲音又那麼美,聲音裡面又講三十七道品種種的法音,所以得到歡喜益–一聽到法,又看見鳥,就非常歡喜。這個歡喜,想想看,我們在世間要得到法喜是不容易的!真正得了法喜(歡喜),各位都聽華嚴經,講到登地(初地)菩薩才叫歡喜地,這是歡喜。你看看,到極樂世界的時候,聽見眾鳥一演法就歡喜。你想想看,極樂世界比我們的世界好,那簡直不成比例!這是世界悉檀所得的,聞眾鳥演法得歡喜的益處。
第二個「為人悉檀」的利益,在極樂世界聽鳥說法,比在我們這個世界聽怎麼高明的人說法,利益都要大。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聽法是聽法,還看各人自己有沒有善根。有善根的,一聽就領會,懂得意思;再更好,懂得意思之後,就照著法來修行,這就了不起!還有很多人就不能這樣,要不然,人人都學法,人人都那麼有成就,這個世界的眾生早就度化得差不多了。實際上,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到現在學佛人那麼多,成就的人那麼少,就因為「難治」啊!在極樂世界聽到眾鳥一演法,大家的心理很快就能改變,改變這個心。我們這個世界有很多念佛往生的,帶業往生的人很多,真正斷了見思惑,真正得了一心不亂,斷惑往生的,那太少了!既是帶業往生,還有很多業,那些業在這個世界很難滅掉,到那邊一聞眾鳥演法,很快就能滅掉。為什麼很快就能滅掉業呢?他的心理改變,改變之後,就發生前面講的歡喜心,這是生善心,善的心理一天一天增長發生出來。善心一生長出來,業報(業力、惡習氣)就慢慢地伏下去,然後再消、再斷,這就好辦了。這是為人悉檀的「生善益」。
第三個「對治悉檀」的成就,對治的治,治的就是「滅惡」,把所有的罪惡滅掉。在我們這個世界,想把罪惡滅掉,談何容易!在我們這個世界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惡,別說造出來的行為了,行為雖沒造出來,心裡所想的,誰敢說沒有惡的心理?就因為有這些罪惡的心理,遇到外面的惡人,讓他們的話一煽動,就被煽動過去,跟著造業了。因此我們這個世界不能住的,住在這個世界,就被這些大惡人帶著去造惡業,連累著受苦。比如現在的波斯灣,我們在這裡講經、聽經,在那裡每分鐘每秒鐘,可能都有人因戰爭死亡,這是為什麼呢?很簡單,這是狂妄之徒要逞他個人好戰侵略的心理,所以把無辜的人帶到死亡的道路上去。這在我們看,是不是現在才有?過去有沒有?過去有啊!無論中國、外國,哪個國家沒有戰爭?未來呢?波斯灣這場戰爭結束以後,也許就沒有了吧?別有這麼天真的想法,永遠都免不了!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受這些苦難。直接死在戰場上固然不必說,間接的,那些軍人的家屬,還有其他沒有關係的人,在物質、資源方面也會受到影響。這是共業,共同生在這個世界都是共業,這些共業是由各別的惡業形成出來的,所以徹底的辦法,必得要厭離這個世界,欣求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有眾鳥演法,一聽眾鳥講這些法,罪惡的心理就滅掉了,罪惡一滅,那就證果,很快就證果。這是對治悉檀得到「滅惡益」。
第四個「第一義悉檀」的成就,這是非常難的,是得到入理的利益,所謂入理,就是聽見眾鳥演法以後,就瞭解第一義。第一義是法華經所講的:「唯有一乘法」,一乘法就是第一義,也就是我們每個眾生確實要明瞭自己的真如本性萬德萬能,一切的能力都具足,什麼都有。瞭解第一義就能入理(進入真理),這是第四種利益。見到眾鳥演法怎麼能夠入到第一義?能夠入理?祖師注解,這些鳥既是阿彌陀佛變化出來的,看到這些鳥就是看見阿彌陀佛,鳥是阿彌陀佛的變化身,阿彌陀佛除了變化身以外,還有報身、法身,這部經講的是圓教,而且是頓教,所謂圓頓法門是什麼呢?這個理就難了,只能照祖師注出來的講講而已,實際上我們要真正瞭解,還不到程度。
祖師解釋:看見鳥就是看見阿彌陀佛的應化身,一看見阿彌陀佛,不論是應化身、法身、報身,平等平等,三身是平等的。一般講,法身是真空的,看不見,其實要是圓過來講,見到化鳥就是見到法身,一見到法身,阿彌陀佛的法身跟我們每個眾生的本性沒有兩樣,見到阿彌陀佛就見到自己,一見到自己,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更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得到感應。阿彌陀佛的法身有多大?我們的本性又有多大?互相含融的。祖師舉出例子,比如燈光,這支燈光、那支燈光,各個發出的光融合在一起,彼此不相妨礙,我們本身的本性與佛的三身,光光交互(互攝)。瞭解這個原理,我們無論在打佛七念佛、平常自己單獨念佛,甚至於自己憶佛,什麼時候都可以跟佛感應。這樣想得一心不亂,怎麼不會得到呢?理一通,就快得多!最後第一義的普施,這個悉檀成就的是最重要的「入理益」,入理就是入這個理。瞭解這個,從這些鳥身上直接就看到阿彌陀佛的法身,我們的本性跟阿彌陀佛的法身是相同的,瞭解這個理,十萬億佛土,就不在十萬億佛土之外,就在當前一念。祖師一開始在玄義裡就講,當前一念,你瞭解的話,阿彌陀佛立刻就在面前。今天講到這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