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各位翻開經本第七頁,第五行開始。經文我先念一遍: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這一段是接著上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一段講的。那一段是講少了善根、少了福德,都不得往生,接著就講多善根、多福德。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呢?持名→執持名號,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為什麼這是多善根、多福德呢?我們必須瞭解:剛才念的頭一小節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以至後面一心不亂,這一段是念佛的方法,這個方法不是那麼簡單,必須要有智慧。
要什麼樣的智慧呢?佛法講:我們聽到法叫聞法,聞法有聞法的智慧;聞了之後要有思想、思考,思考時也要有智慧,叫思慧;思考以後就是修行,修行也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修也修得不好,沒辦法修的,所以也有修慧。這就是佛法講的,不管普通法門、特別法門,都需要「聞思修」三慧。現在我們研究的這一段,就包括了聞、思、修三慧,經文裡「聞說阿彌陀佛」,這一句包括了聞慧;「執持名號」,這就屬於思慧;從「若一日、若二日」到後面「若七日,一心不亂」,這是講的修慧。
「聞說阿彌陀佛」這一句是聞,聞為什麼是聞的智慧呢?學普通法門,聞到佛法要開慧是很不容易的,在這裡,祖師註解說:聞到阿彌陀佛- 聞到佛名字,一聞就相信,信了之後就發願,這就叫聞慧。根據祖師這樣的解釋,在座的各位,我們可以瞭解,我們自己是不是有聞慧?就看我們聽到這個法門,是不是馬上就信、是不是馬上就發願。信什麼呢?信西方極樂世界、信阿彌陀佛。發願呢?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果然我們都能這樣一聽就相信、就發願,這就證明我們是有聞慧。我相信各位都有這個慧,不然的話,大家不會每個星期都辛苦地從老遠跑來這兒聽。這個慧很容易嗎?的確不容易!如果你在街上隨便找個人:「我告訴你,有極樂世界,你要了生死,怎麼了?有阿彌陀佛……」你講給他聽,他怎麼樣也聽不進去;即使你想盡辦法:「你到我家來,我來招待你,我跟你講。」他就算勉強來聽,聽完之後,他還是不相信,還是不能發願。能夠相信、發願,跟前文對照,前文是少善根,現在既是能夠一聞就信或願,就證明這不是少善根而是多善根,多善根不是這一生馬上就能學來的,是過去世多少生多少生累積來的,所以這不是簡單的。我們瞭解這一點,我們知道聞說阿彌陀佛,一聞之後,就能夠深信發願,瞭解自己的根機,瞭解自己的善根,這就是聞慧,可不是簡單的。
「執持名號」這一句就是思慧,為什麼這一句是思慧呢?祖師解釋:我們在執持名號的時候,用什麼執持名號?就是我們心裡,口念也好,口念是從心裡發出來的,口裡發出聲音,還是屬於心。心是一種心思,在那裡思考,把心思不放在別處去,把我們的心思放在佛號上面→執持住佛的名號,這就是思的智慧。換句話說,不是執持名號,我們的思想想到這裡、想到那裡,想著世間那些事情,是是非非的,那是什麼智慧?執持名號能夠把思想念念都放在名號上,這是思慧。
從「若一日」到「一心不亂」,這一小節是講修慧,修慧講的就是念佛。怎麼念佛呢?通常是講打佛七的時候,正式念佛在修,在念佛的時候,能一心不亂地念。通常念呀念的,我們心裡的念頭非常雜亂,一時一刻也不能夠定下來。所謂雜亂是念頭到處跑,所跑的地方,懂得唯識的就知道,有五十一個心所,五十一個心所是它的範圍,這是粗淺地講,詳細分析更多,這就證明我們的念頭跑的地方太多了,想那麼多真是麻煩!把它簡化來說:我們念頭跑的不外乎財、色、名、食、睡。財是錢財;色是男女之欲;名是人人都好名,凡夫眾生哪一個不好名?再就是食,吃東西,貪口腹之欲,這也是凡夫造業最重要的來源;還有睡眠,也是一般凡夫沒辦法避免的。我們的念頭不外乎財、色、名、食、睡,到處這樣跑。我們的念頭不能一直向這些地方跑,因為向這些地方跑都是造業的;就算不專門往這五種想,我們可以做一些好事情(就是世間善業),也是不究竟的,有漏的善業還是在生死當中,這都不算是修慧。修慧是把念頭念念都跟阿彌陀佛的佛號結合在一起,使我們自己的念頭跟佛號融合在一起,無分別地這樣念,念念不斷,念念都在佛號上,念念不忘。我們是常常念佛時,念呀念的,念頭就跑了,佛號就忘記了。要真正做到念念不忘,不起念則已,起了念就是佛號,有這個功夫就可以達到一心不亂的地步,這是屬於修持方面的修慧。
聞思修三慧,歸總起來講,就是一句名號,能夠持這一句名號,包括有信、有願、有行,「信願行」這三個都包括在一句佛號裡。因為你不信就不會發願,不會發願也就不會持名、不會念佛,既是念佛的話,就證明信願都在當中。這樣看起來,這一段是講:一句佛號起來就包含了聞思修。聞思修當然不是偶然就能得到,前面講過,這是多生多劫以來所做的功德與佛號有緣,然後到這一生,才能夠聞到佛名字,聞後就發願就修行,具備這三慧,這三慧既是這樣具備,要想一想!這是特別法門。
其他的普通法門也是聞思修,普通法門聞思修要開三慧,最低限度也要十年以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十年以上能夠開慧就了不起!學普通法門的人,尤其在現代社會上,物質欲望這麼引誘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在貪圖物質,處處引導人家向物質欲望上去發展,要想學佛以後,一下子就有成就,不要退轉,很快就開聞思修三慧,那太難!一般學了佛,開始聽到佛法的理論這麼好,覺得很好,但是學到一個時候,經不起社會上物質的誘惑、名與利的誘惑,表面上沒有退轉;有些有學問的人,他還是在研究佛經,要注意!他不注重修持,只注重研究佛理,研究佛理幹什麼?自己寫一本書,有著作發表出來,然後再憑著作在世間上樹立學術的權威,這還是名啊!他把佛法拿來當做博取名利的工具。這樣做,你想想看,對於了生死有什麼幫助?表面上看,他辛辛苦苦地翻大藏經,找這個、找那個,在看書、在寫、在說,實際上心理早就退轉了,他沒有真實地在修。佛法是「萬法唯心」,自己有沒有真正實修,不必人家來說,自己問問自己。所以學佛真能夠一聞就相信,就不退轉,就照法去修行,那實在是難得很!而一般要開慧(聞有聞慧,思有思慧,修有修慧→聞思修三慧),要繼續不斷地不受外界名利的引誘,自己要堅持修學的目標、志願,不會變更,這樣才能慢慢地開聞思修三慧,那是普通法門。我們這個特別法門,自已知道,我們一聞就信,一信就願,一發願就念佛→一句佛號,我們念佛的人不求別的,就求往生極樂世界,就憑這個,就能夠馬上開聞思修三慧,這是特別法門才能辦得到。
方才提到寫文章著作的問題,我們學佛的人總要認清一點:如果完全拿佛法用來貪求名利的話,那是不足以取法的。但是弘揚佛法也免不了要用文字宣傳,弘法除了用口說給人聽以外,也免不了要用文字寫出來讓人家看,這又怎麼說呢?問題在哪裡?這完全在乎個人自己(寫文章的人),別人不知道你文章寫出來是做什麼的,但問自己:寫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弘法利生?還是為了自己求名?為了弘法利生,以弘法利生幫助自己成就念佛往生,這就與一般人不同,這是應該的,不但不應加以否定,而且值得鼓勵。所以我們對於任何事情要圓起來看,不能就單方面看,只從一方面看一定有問題發生,我們要特別瞭解。這一段包含三慧的意思說過了,下面就講到執持名號。
執持名號是最主要的,我們修持的方法就在持名。持名怎麼持法?各位看上次發的表,持名有「事持、理持」。事持,什麼叫事?事是事情,比方我們辦任何事情,這叫事;理呢?辦任何事情都有辦事情的道理,為什麼要辦這件事情呢?要懂得事情的道理,這叫理。念佛也是這樣,念佛信願行,求往生,這樣持名是事持;理持就要深入地研究→研究持名的種種道理,這叫理持。
我們看講表裡講的「事持」是什麼?這個表是根據蕅益祖師的註解作出來的,所謂事持,蕅益祖師說:事持是「信有彌陀」,深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但是「未達作是」。未達就是未能通達,還不瞭解,不瞭解什麼呢?不瞭解心法。
心法在其他大經大論裡講得很多,尤其是禪宗,特別強調明心見性。但明心見性不只是禪宗講,哪一宗都講明心見性的,淨土宗講不講呢?淨土宗當然講。淨土宗對於心性(就是心法)講得最徹底的,就是觀無量壽經(一般簡稱觀經),觀經裡有兩句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十方三世佛,包括我們念佛的人自己都有心,佛怎麼來的?佛是「我們心作旳佛」,不但是心作的,而且是「我們的心是佛」→我們的心原來就是佛。這個理必須明瞭,明瞭這個理,持名念佛才徹底。
「事持」只是相信有阿彌陀佛,還不瞭解「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理,然而既是深信有阿彌陀佛,就「決志求生」- 下定決心、立下志願,求得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到阿彌陀佛那裡去;為求往生就念佛,把這一句佛號執持著,沒有任何時間暫時忘了這句佛號→「無時暫忘」,一定要求往生,持這句佛號,一起念頭就在這句佛號上。只是他還不明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理,就憑他深信發願,念念不忘地持名,這就叫做事持。
我們如果只是事持,功夫好,得到一心不亂,真正一心不亂,斷了見思惑,往生一定沒有問題。假使沒有斷見思惑,只是平時這麼念,到臨命終時,當然就要靠助念團來助念,為什麼呢?既是平常沒有得到一心不亂,到命終的時候,神識跟肉體要分開,哪裡沒有痛苦呢?難免就有障礙,有障礙時,有別人來幫助念佛,提起自己的正念,那還可以。但是要知道,在工業社會,一個人到壽命終了的時候,馬上就有人來助念,有這個福報的也不多;沒有福報的人,到生命終了時,找助念的人不一定就找得到。找不到怎麼辦呢?助念的人找不到,自己也沒有功夫,失了正念,這怎麼得了?一生念佛,到這時候還不能往生,那就前功盡棄了!所以懂得理還是很重要,懂得理,你持名念佛,一心不亂也容易得,就是到壽命終了的時候,當然還是要助念,萬一助念的找不到,沒有人來助念,懂得理,究竟比不懂理要好得多。為什麼?他懂得「萬法唯心」,心能變造萬法,心光一透露,一發的時候,那功德就不得了!比不懂理好得太多了!所以我們既是講經,講到這個地處,理持還要跟各位介紹。
講「理持」的道理就是講理的根據,在這部經裡特別重要。一切大乘經典都要講理,理不明的話,這部經根本就不懂了。理持是什麼?「信彌陀」→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信彌陀什麼呢?「是我心具造」→是我念佛的人自己心裡理具的,從真理上來講,我們自心就具有阿彌陀佛。那麼要問:怎麼自心就有阿彌陀佛呢?前面講過,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講到佛佛道同的時候,任何一尊佛,他法身的光、法身的壽都是無量的。既是佛佛法身都一樣,而所有的六道眾生都有這個法身,都是未來的諸佛,經裡面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講得清清楚楚。十方→不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還有娑婆以外的十方世界佛的國土;三世佛→過去已經成的佛、現在的佛、所有還沒成佛的眾生都是未來佛,全部共同一個法身。經文裡講:法身是一致性的,那部經這麼講,你不能說這部經不一樣,沒有兩樣的。
既是「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觀經裡所講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是佛就是理,我們心具,本來就具有的佛性,要注意:這個「佛」指法身佛,「信彌陀是我心具造」,指的是法身彌陀,要分清楚。我們現在還沒有成佛,我們有法身,天台宗所講的六即佛有理即,「理即」是從真理上來講,人人都具備的,我們心裡理具的彌陀,就是理具彌陀的法身,彌陀的法身跟我們的法身,都是共同一法身,這個理論,各經都是這麼講,這是第一個,理持第一個就是相信這個道理。
彌陀法身就是我們自己的法身→共同一個法身。共同一個法身是不錯,這是理這麼講。阿彌陀佛已經成了佛、釋迦牟尼佛也成了佛、十方世界的佛都成了佛,我們為什麼還在六道當中生死輪迴呢?我們要自己研究,根據經裡面告訴我們,凡夫眾生雖然有理具的佛(理具的法身),但是我們都迷惑顛倒。所謂迷惑顛倒,都不承認自己有法身,都不瞭解自己有佛性(就是真如本性),因為不瞭解也不承認,他就執著世間的假法,這些假法從哪兒出來的?假法就從迷惑顛倒出來的。古代祖師們說比喻:比方我們眼睛好好的,看到虛空是一片虛空,可是我們用手把眼睛盡量揉一揉,或用猛力打幾下,眼花撩亂,本來空中沒有什麼東西,空空的什麼都沒有,眼睛被揉、被打之後,一受刺激,失去了功能,看到無中生有的現象就出來了。我們在六道裏生死的現象、我們在人世間有財色名食睡的欲望,以及所欲望所貪求的東西,這些都是生生滅滅的。因緣和合,就現出一個假相來,因緣一拆散,假相立刻就沒有。這包括我們人世間人群的組織,就拿國家來講,自古以來亡國的國家多得很,好多國家現在不存在了,多得是啊!人的組織、團體的組織,生生滅滅的,人的身體更不必說,其他的財產、名譽什麼的,都是生滅法。
執著生滅法當做實實在在是我的,把假的身體當做真的是我的,那些財產、一切東西都是我的,既是執著我的,貪求它就造了佷多惡業,這就造了生死業。以佛法的學術名詞來講,粗淺的惑是見思惑,知見上有這些迷惑,然後貪求種種的心理,跟人家爭名奪利,那就是思上的惑,這叫見思惑;進一步,比見思惑再微細一點是塵沙惑,為什麼叫塵沙惑?世間所有事情我們應該都懂得,而現在不懂,不懂的事情太多了,就像塵沙那麼多;最後是無明惑→根本無明。這些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一層一層地把我們法身遮蔽起來,我們的法身是有,不錯!我們的法身雖然跟阿彌陀佛、其他一切的佛,都是一個法身,然而我們的法身(我們這一部分),可惜被我們的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一層一層地蓋住,一點光線、光明都透不出來。拿見思、塵沙、無明這些惑,跟法身光明來比,法身光明才是真的,見思、塵沙、無明都是假的。為什麼是假的?假的不能跟真的比,假的一見到真的,假的就消失了,就跟黑暗一樣,光一來,黑暗就退就消了。所以我們要瞭解這個理,瞭解我們都有法身、都能成佛。但是我們也要瞭解假法,我們被這些假法一層一層地把我們真理法身蓋住了。我們瞭解這個理以後,我們修持念佛,不必說,大家都知道了。
我們怎麼念佛?念佛就是把我們心裡(出自本有的心性裡)的功德善根發出來。儒家也講「在明明德」,把本有的明德→光明的性德,把它開發,把它發明出來。我們懂得這個理,念一句佛就是一念我們本性的性光,一念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性光一直接觸、一直感應。這一念當中,一念相應一念佛,所以古時候淨土宗的祖師,每念一句佛就放一道光,你們看淨土宗祖師的傳記裡,都記得清清楚楚的。所以我們瞭解之後,我們念佛,一提起佛號,自自然然的,念頭就不會跑了,不會跑到那些假法上去;一念的時候,自己本性的光就發出來,果然懂得理具,然後跟著理去念佛,這叫事造。從事實上面去開發自己本性,求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這叫事造,事實上是心作佛,還是拿自己的心來造作(作即造)自己的佛。不懂這個道理,事持是可以成就,成就的結果還是心法,不過那是「不知而行」而已。懂得這個理是「知而後行」,那就更方便、更容易了。
講到這裡,我們要特別小心!這個理在別處不必講,比如在座的各位大德們,你要勸人家念佛,不能一開始對每個人都講,一講這個理,就怕人家發生誤會。不是有別的誤會,是他聽不完全,就起了誤解,那就不得了!在這裡為什麼講呢?我們台中道場跟雪公老師學幾十年,根機(信願行)有很深的基礎,所以這個理可以講,而且雪公在世,他老人家在善果林的時候就把這個理講出來,如果他老人家當時不講,我還不敢講。講是講了,講了之後,我們要注意一點,現在一般人也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那就跟這個講的差不多,淨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唯心→還是我們心裡的,自性彌陀→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是我們自性中的彌陀,一般人這麼講,禪宗的語錄上也這麼講,其他研究教理的也這麼講,今天我們也這麼講。問題在哪裡呢?
普通法門可以這麼講,它本來就是普通法門嘛!普通法門講的,錯不錯?一點也不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一點不錯,不承認這個,那就是外道,當然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但是我們與普通法門不同在哪裡?他們講的是:只在這個世界來求自己成佛。前面講過,在這個世間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還要環境好,生生世世遇到善知識教他,現在這個時代,你到哪裡去找善知識?一聽人家的,引導到財色名食睡上去,那就完了!
我們不同在哪裡?我們明瞭這個道理是唯心淨土、是自性彌陀,但是我們知道,在這個世間自己成佛,不但時間那麼遠,而且不容易,在這個時代根本就辦不到。必得要發願!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事實上有,阿彌陀佛的法身(心性)雖然跟我們一樣,可是阿彌陀佛有報身、應身,我們現在有沒有阿彌陀佛的報身?不只報身沒有,應身也沒有。我們沒有成佛,見思、塵沙、無明整個蓋得滿滿的,我們的光是一點都沒有,壽命是幾十年而已,所以必得瞭解事實。理是沒錯,我們不能跟一般人那樣狂妄,認為自己可以在這兒成佛,那就是執理廢事(執著理、廢棄事實),那就不得了!把特別法門變成普通法門了。
所以我們瞭解理之後,特別要注重發願→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這是「信彌陀是我心具造」。瞭解理之後,要抓住信願,信是相信,不但相信法身這個理,還要相信事。懂得這個理→彌陀是我心具心造,然後「以名繫心」,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來把我們散亂的心繫起來,心念集中在一起,這是求取定力定功,就是求一心不亂;「令不暫忘」,使我們的念頭沒有一時忘記,時時刻刻淨念相繼,這就是理持。
明瞭理持怎麼好呢?一方面現在容易得一心不亂,不會受外面誘惑,也不會退轉,一方面到臨命終的時候,很多業報障礙都會出現的,不懂理就很麻煩。懂得理的時候,清清楚楚的,所有的一切現象出來的時候,除了阿彌陀佛之外,其餘的現象,天堂也好、哪裡也好,我們都知道,那與我們所學的不符,不合理的,那就不會受魔障來擾亂,不會著魔。所以懂得理的時候,從現在一直到將來,到壽命終了的時候,穩穩當當的,一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