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三十四)
佛說阿彌陀經筆記 ( 卅四 )
徐醒民老師 主講 八十年五月二十三日

(34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八頁,第一行開始,找出以後,經文先念一遍: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一段是這部經正宗分的最後一段,上回研究的那一段,是講念佛人到臨命終的時候,能夠心不顛倒,就可以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怎樣才能心不顛倒?上回講過,一個是事一心、一個是理一心。得到一心就不會有兩種顛倒:第一是不起「三有」的顛倒,就是不起三界的我執顛倒;第二是不起「二見」的顛倒,就是不起空有、生死涅槃這兩種邊見的顛倒。這些上回講過了。


現在要補充的是:往生以後到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四種淨土,我們在這個世界,念佛到什麼功夫,生到西方的時候,就到哪個土,這張表講「往生」,我們再說一說。能夠往生是在平常要有事一心、理一心,「事一心」有淺有深,講淺的- 「見思伏」,名義上講事一心,實際上見思惑還沒斷,只是把見思惑伏住,使它起不來,到臨命終的時候沒有我執顛倒。上次講過這種情形,臨命終時有人助念,幫助他提起正念,可以往生。往生之後生到「凡聖同居土」,這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證果位的人,就是沒有斷見思惑的人,能和大菩薩、佛同居在一起,這叫凡聖同居土。見思惑伏住,嚴格說起來,這是相似一心(像是得了一心),其實不是真正得一心。真正得了事一心,那就「見思斷」,見思惑全部斷除乾淨,就跟證羅漢果一樣,只不過他是念佛得事一心不亂,斷了見思惑,這時候他有這種功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不是到同居土,而是到「方便有餘土」,換句話說,必得要見思惑斷盡,才能夠生到這個土裏面。


再看「理一心」,理一心不亂比事一心不亂更深入、更微細。事一心不亂,我執已經斷了,沒有我執;理一心不亂,不但我執斷了,連法執也斷除。法執是怎麼有的?因為有無明才有法執,因此要沒有法執的話,必得要斷無明。以圓教菩薩法來講,無明有四十二品,破一品無明就證法身大士,破二品,功夫又進一步,一直把四十二品無明破盡了,這就成功。理一心不亂,「無明分破」,分破就如四十二品無明開始破了一部分,破一品(一品也算是一部分)、二品、三品……這樣往上破,這是分破→分破無明,只要破除無明的一部分,往生極樂世界就生到「實報莊嚴土」,假若全部「無明破盡」了,那就生到「常寂光淨土」。


見思惑、無明惑就是我、法二執,把我、法二執全部都斷除乾淨,按照什麼程度,就生到什麼淨土,這就是結果。這個結果是因為修持的原因,在這部經講的是持名念佛,就是持這一句名號。祖師注解講:學念佛的人應該要知道,持名念佛的方法最簡單最容易,也最直捷。在「教」方面來講,它是圓教、頓教,為至圓極頓的法門。我們瞭解道理之後,一句佛號提起來,就在這一念之中,念念就是佛。至誠懇切地提起佛號,就在這一念之中,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打成一片,我們自己可以想想:這是什麼心?什麼念頭?這個念就是佛的念頭。祖師講到這裡,強調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持名念佛這樣簡單容易直捷,也是至頓至圓的法門。


我們瞭解前面的注解,雖然有用觀的方法(有析空觀、體空觀種種的方法),但在這裏,祖師就說只要持名,不必吃那些辛苦,也不必那麼麻煩去用觀想。我們知道念佛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等方法,既不必觀想,也不需參究(參念佛的人是誰,這是禪宗的方法),換句話說,就憑這一句佛號,把所有的法門都包括在內了,它的範圍很廣。我們要知道,禪宗參禪、天台宗修止觀、念佛的觀想方法,那並不是我們智慧能力低的普通人所能辦到的,必需有很高的智慧、理解能力,而且有善知識在旁邊指導。沒有善知識指導,我們自己參,參什麼?我們自己觀,怎麼觀法?如果不求善知識指導,自己觀,一觀就觀壞了,就走入歧途,一定會觀出魔來,所以那不是簡單的事情。


真正有能力觀出來,當然是好。然而我們一般念佛的人可分三等,智慧高的人可以參禪、可以用觀想、可以做種種的像唯識家的唯識觀、天台宗的止觀,他們有能力修這些觀。但是作這些觀,可不是簡單的,非常麻煩!有能力作觀的人,如果持名就更容易!以有能力修別的法門的人來講,他如果修念佛法門,就省力氣、省事情,一句佛號提起來,既快又簡單。不像其餘法門,例如修唯識觀,必須懂得唯識的道理;修天台宗的止觀,必得把天台宗的那些理都能明瞭,才能修觀。不明白理,怎麼修觀?不明理而去修,反而覺得麻煩。可是有這個能力的人不覺得麻煩,一研究起來,馬上就能學得非常快,這是有能力的人。沒有能力的人會認為:唯識宗那些名詞多複雜!天台宗那些一念三千的理論多麻煩!沒有能力就持一句佛號,這句佛號持成功了,跟他們用那種功夫所得的成果完全一樣。他們觀想、參究成功了,也不外乎事一心、理一心,不外乎斷見思惑、破無明。念佛非常方便,也非常簡單,念成功了,也是斷見思、破無明,所以祖師講,單持這句名號,上、中、下三根都能得到受用。下等根器的人照著修,就能得到與上等根器一致的效果,所以這是特別法門,特別就特別在此處!


這四土,經文這麼講,祖師這樣注。實際上,我想我們念佛要能斷見思惑實在是很難!要破無明就更難!無明是法執,破法執是非常困難的。見思惑是我執,要往生有把握,最低限度要能夠把我執壓伏下去,也就是能夠把見思惑伏下去。公老師在世的時候,常常提醒我們:「不能存著僥倖的心理」,所謂僥倖的心理,就是「現在沒關係,到臨命終的時候,只要伏惑就行,再請人家來助念就可以往生了」,不可以有這樣的想法!要知道臨終助念,別人是幫助,最主要的是自己要提得起正念,自己在臨命終的時候,能否提起正念,要在平時練習。平日練習,就看我們這句佛號提起來,無論在朝暮二課或平常有空閒的時候,提起佛號,看這時候念佛是不是念得清清楚楚,是不是被其他的喜、怒、哀、樂等煩惱把佛號帶走了,這平常就要練習,我們念佛時,不要被其他的煩惱把佛號轉變了,這要經常練習。


煩惱太多了!我們凡夫眾生成天都是煩惱,除了晚上睡眠不做夢之外(做夢的時候還有煩惱),無論在夢中,或者醒的時候,所起的念頭,不外乎是人我是非等等的事,這就是煩惱的來源。所以古代大德講:「欲除煩惱須無我」→要想把煩惱除掉,必得要無我,因為這個「我」太厲害了!我們就拿我執、法執來講,我、法二執是簡單講,講到徹底,就是一個「我」,因為我執固然是我,法執還是我。正確講法,我執是「人我執」、法執是「法我執」,還是一個「我」在內。人我執好懂,人人拿自己當做我,法我執怎麼講?一切具體的、抽象的,不沾惹則已,一沾上它,都把它當做是我。比如財產,本來不在他手裏,有它、無它都沒關係,一經他手裏後,這財產就變成「我」的了;任何東西,人家送給他,就變成他的東西了;就是一種學術思想,別人所發明的,只要他一研究而贊同這個學術思想,這個思想就變成他的,這都是「法」,他一執著,就當他的一部分。所以一切煩惱都是從「我」出發,有「我」在,我、法二執種種麻煩的事情統統出來了。所以平常要用功夫,就要針對這個病根→「我」來下功夫。


怎麼針對「我」來用功夫呢?念佛時,當然不要羼雜散亂心,那就不能得一心。平常不念佛時,在社會上做事、處理任何事情、與人來往交涉,總要存著一種想法,就是我對任何人,或我所見解的任何事情,無論什麼都不要執著。實際上,你執著也是抓不住的,不論是我們自己的身體、生命,或身外的名、利,都抓不住的。古時候的大皇帝,開國時造了多少殺業,殺死多少人,剛得天下登上帝位,生命就完了!有的甚至於還沒有到手,自己就被人家打死了,古時候如此,現在還是這樣。以前美國甘迺迪總統,當總統沒好久,就被人刺殺身亡,現在印度拉吉夫甘地,準備要出來競選,聲望很高,應該可以當選的,但是他一出來,就讓人刺殺了。想想看,後面經文講:這是個五濁惡世啊!


在這個五濁惡世裡,你想跟人家爭取,爭取來了自己想抓住,怎麼抓得住?就算沒有對手、沒有敵人來跟你爭取,統統得到了,但是壽命只有這麼長,還是不行!這個世間就是生生滅滅的,一點都不容許我們坐享其成,享受享受,沒這回事!講到哲學,稍微有一點哲學思想就知道,包括大地、房屋,一切一切的東西,沒有一彈指那麼長的時間停止住,都在變化生滅的。我們要看清楚這個事實→本來沒有,哪裏有什麼我?這都是假我,不要為這個假我來執著、造業,這時候念佛也才能夠念得好。有人常說:「我念佛時,煩惱一來,用佛號壓,壓不住啊!」為什麼壓不住呢?就是因為沒有把這些事情看清楚,世間生生滅滅的事情,包括我們本身的假我在內,一切都是變動不拘啊!假如都看清楚了,我們自然而然對這個世間就會心灰意冷,只有想要追求到極樂世界去。這樣的話,你想想看!念佛怎麼不會念得好?提起佛號怎麼會壓不住煩惱呢?所以平常要用功夫。


我們平常這樣念佛、這樣用功夫,雖是不能夠斷見思惑,一定要把見思惑能夠壓伏下去,這就是我們公老師過去講的:「念佛要念得熟(佛號念得很熟),平常只要有空的時候,念頭起來就是佛號,沒有別的想法,這就是熟。」要訓練這種功夫,念得好的話,念佛法門是不可思議的,果然能念得這麼熟,不論我們到哪裏去,乘火車、乘汽車、乘飛機都不怕。現在雖然交通事故那麼多,萬一有了交通事故,到該命終的時候,第一個出來的念頭就是佛號,沒有考慮別的,這個假的身體是生存、是滅亡,都沒有想到,第一個念頭就是佛號。這樣藉著任何機會都可以往生的,不怕任何災難。果然我們念佛都能這樣熟,不會遇到災難的,為什麼?後面有講:念佛的人能夠信、願、行,十方世界恒河沙數諸佛,都會來護念我們念佛的人。你想想看!還有什麼危險?只要我們真正念熟,至誠懇切地念,雖然還沒有斷見思惑,在這個世間就能一切平安,到壽命終了的時候,憑著「熟」就能夠往生。


(四)次勸發願


今天講的經文是正宗分最後一段,再勸念佛的人要發願。發願時要瞭解為什麼要發願,所以釋迦牟尼佛再喊舍利弗說:「舍利弗,我見是利」,我看見這種益處(利益),「故說此言」,所以說這個話。各位要注意佛講的話,「我見是利」這個「我」是指佛,不是我們大家,這個利益只有佛才看得見,不是佛,看不見。就因為佛才能看得見,所以淨土法門講理講得這麼周全。今日之下還有很多人不相信,所以這叫難信之法。為什麼不相信呢?就是因為他看不見這種利益,看不見利益,相信佛的話也好,他又不聽佛的話,自作聰明!所以我們不能像一般人那樣,我們學這個法門,是藉佛的眼光看見這個利益。這個利益是什麼呢?


請各位看表→「臨終除障」,在第二條「我見是利」下面,第一個是講「橫超五濁」。所謂橫超五濁,在後面流通分也有講五濁,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五濁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五濁當中就有見濁、煩惱濁,所謂見濁,就是五利使等種種的邪知邪見,煩惱濁就是五鈍使,也就是貪、瞋、痴、慢、疑,其餘到後面再講。你想想看!在這個世間充滿的是五利使、五鈍使,我們不必說人家不對,我們自己就是充滿了五利使、五鈍使。我們不必管人家的想法,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我們自己種種的想法都是不對的。如果我們的想法都對,那就好了!我們就不用再到六道來生生滅滅的了。就是這些邪知邪見造成種種的煩惱,才有這種生死,這就是五濁惡世。


我們任何一個眾生,都在這個五濁惡世中,你想出五濁惡世,覺得五濁惡世不好,不想在這裏,今日之下,我們修道人要想到極樂世界,卻還有很多人攻擊我們、批評我們:「你看,那多麼消極!這個世界現實他不要,不要在人間,不講究現實,他要逃避現實,一學佛就勸人家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用種種的話,說這是不對的。講這些話的人無非是要所有的眾生,都老老實實地在六道之內生生死死的,永久受著痛苦,他自己迷惑顛倒不知道,還要叫別人也永遠在六道裡生死不斷。可見得要超越這種思想就很難;超越了這種思想(不聽一般人的見解),還有煩惱→貪、瞋、痴、慢、疑等等的煩惱,需要一層層去破除。最低限度要把它壓伏下去,不讓它起來,這個功夫又非常困難。


要斷見思惑,修小乘的人,斷見惑之後,要經過七番生死,在人間修,壽命終了生天,在天上修,壽命終了又到人間來,天上、人間要七番生死,繼續不斷這樣修,用苦功夫修,他才能斷見思惑,這還只成羅漢果。若要成佛,那不得了!要把所有的無明,一品一品地斷除乾淨才成佛,要三大阿僧袛劫,那就是照步驟一步步修,斷惑一品一品地斷,這叫豎出。什麼叫豎出?說個比喻:好像一隻小蟲在一根竹子裡,各位都知道竹子,一段距離就有一個節,裡邊就隔住了,在兩個節之間是空的,有個空間,節上面是空的,空上面又是一個節,一根竹子有多少節啊!這隻小蟲從竹子最下面的一節,要一個節、一個節咬破,一直咬到頂,所有的節都咬破了,牠才能出來,等於出了三界,出了六道一樣的,這叫豎出。


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人不必那樣,從旁邊咬破,我們就像竹子裡的蟲在裏面咬(等於念佛一樣),外面有塊大石頭,風吹竹搖不斷地碰撞石頭(等於阿彌陀佛的願力),我們自己在裡面咬,外面、裏面兩種力量合起來,很快就破了,這叫橫超。所以「我見是利」,佛看見這個利益,第一個就是「橫超五濁」,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了生脫死,是橫超不是豎出,時間非常短暫,效果非常好。


佛講「我見是利」的另一個利益,就是眾生知道念佛,到壽命終了的時候,不起顛倒,這只有念佛才能這樣,修其他法門是辦不到的。修其他法門,就是把理論講得怎麼透徹,功夫甚至有神通了,還是不行,到壽命終了,若見思惑沒有斷,還是要顛倒。祖師注解時舉了很多例子,古時候那些大修行人,修普通法門的人,定功等一切都很好,往往到壽命終了時,自己把持(定)不住,就顛倒了,一顛倒,再轉世,又是一個迷惑顛倒的眾生。念佛是「終時無倒」,在壽命終了時不起顛倒。


要壽命終了時不起顛倒,是不容易的事情!下面就講出原因來:在臨命終時,想要不顛倒,為何不容易?一個人到生命終了的時候,除非是大修行人或是念佛的人,到這時才沒有障礙,普通人到臨命終的時候都會有病痛,有種種的疾病,現在的疾病多得很!不論哪一種病,總是給身體帶來很多痛苦,身體有了痛苦,平常沒有功夫的話,到這時就忍受不了,這是一層。病痛一直痛到死的時候,我們平常說:腦筋都有思想,這個思想指的是什麼?一般人只知道思想,這個思想在佛學裡就講第六識,這個第六識在沒有病痛的時候,自己還清清楚楚的;有病痛的時候,痛得死去活來,昏昏沈沈,自己做不了主啊!痛到最後,真的要死了(快斷氣了),第六意識不起作用,整個昏沈了。


人到快要死的時候,眼睛大概會先看不見,所以要看人是不是死了,先看瞳孔。眼睛看不見,眼識不發生作用了,眼、耳、鼻、舌、身等五識收起來,漸漸就失去作用,「第六意識已不行」,然後第六識也不起作用,整個前六識都不起作用,都壞了。因為前五識都屬於身體,五識有五根,五根都壞了,當然五識就收起來,不起作用了;前五識不起作用,第六識就發不出來,第六識就收回第八識裡去。這個時候,第八識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造的善業、惡業,每造一種業就是一個生死的種子,那些種子就是一種習氣,種種的習氣,有好的習氣、有惡的習氣,「第八識習氣亂發」,這時候儘量地往外發。過去公老師也講,就好像搖彩券一樣,究竟是哪一個號碼出來,誰敢保證?第六識清楚的時候,還可以自己辨別;第六識已經不行了,純粹第八識裡的生死種子往外亂發,在這個生死關頭,古代祖師在宗鏡錄裡就講「名亂心位」,這是亂心位。


我們念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要求其一心不亂,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亂心位,你看看,這多麼嚴重啊!並非念佛的人才有亂心位,不管念佛、不念佛,不學佛的人,死的時候都是亂心位;學佛的人,學普通法門,他的功夫不好,沒有斷見思惑,到這個時候,他還是亂心位。我們念佛的人,平常有信、有願、有行,有「信願行」三種資糧,加上平常做種種功德,諸惡莫作,減少種種業障,減少很多障礙,這時候再有別人在旁助念,加上佛號→阿彌陀佛的願力,叫做「二力法門」。普通法門完全靠自力(自己的力量),我們仗著二力法門,雖然到亂心位也不怕,可以不起顛倒,這是一個特殊的大利!這是佛見到的,我們誰能見得到呢?過去有生死,我們都忘了!現在還沒到死的時候,誰知道?體驗不出來。必得有佛眼才看得見,所以「應當發願」。


瞭解這兩種主要的利益之後,我們就要這樣用功夫:平常有小病痛,感冒、頭痛時,或身體不舒服時,心裏就想:「現在要練習忍耐,不練習忍耐的話,到死的時候,那種痛苦更厲害!怎麼受得了?平常要訓練。」跟社會上各種人相處,現代人都很難相處!不管是怎麼樣的人,煩惱起來的時候就反省自己:「現在這個境界扭轉不過來,為這件事情煩惱,到臨命終的時候怎麼辦呢?」這樣一想,就把煩惱整個都壓伏下去了,佛號一提起來,就能很輕易地壓得住,不然佛號也很難壓,所以平常就要這樣訓練。


訓練的結果,你看表內前項「往生極樂」,想要往生極樂,平常要有所預備的,印光祖師對此講得非常懇切,他老人家寫了一個很大的「死」字,就是要我們念佛的人,真正想在短時間內了生死,心裏就想著「死」字,隨時可「死」,遇到病痛也好、與人發生糾纏不清的苦惱事也好,就想到這個死字,一想到「死」的時候,「萬般帶不去」,世界上哪一樣好東西帶得去啊?帶不去的,這樣一想,心裏平和了,平常就這樣練習。任何功夫都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都是由平常的小力量凝聚為大力量,到後來力量愈聚愈大,到生死關頭就不在乎了,力量已經很充分了。在臨命終的時候,有力量能夠支持得了,所以「臨命終時聖眾來迎」,才能感應到,心裏不亂才有聖眾來迎。心裏亂了,就是聖眾來迎,你也看不見,不會感應的。必得要自己心裏不亂、不顛倒,才能感應到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來迎接。這個時候自己「心不顛倒」,心裏一點都不顛倒了,這裏一斷氣,那裏就立刻往生,所以叫「即得往生」。「即得」的「即」字,中間是一點間隙都沒有,不會經過中陰身。普通人死了以後,在還沒轉世的當中還有中陰身。念佛往生的人沒有中陰身,往生的時候,這邊一斷氣,第八識一出身體,那邊就到極樂世界了。


這樣講,別讓人家發生誤會!我們常常這樣觀、這樣想,並非一般人講的:「你們念佛人,一開始就準備死,就要求其死。」不是這樣的!不是求馬上死,而是要求念佛往生有把握。換句話說,果然這樣念佛,平常減除很多煩惱,跟人家不發生是非恩怨,不但不會早死,而且會健康長壽。人家提出這個問題反對,我們可以跟人家解釋:我們這樣說、心裏常這樣想,是為求一心不亂、為求臨命終的時候不顛倒。


後四句經文,佛又勸往生彼國:「若有眾生,聞是說者」,如果有眾生聞到前面說的利益,「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最後很鄭重地教我們要發願,一定要發願生到那個極樂世界去。正宗分全部講完,下次開始講流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