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三十五)
佛說阿彌陀經筆記( 卅五 )
徐醒民老師 主講 八十年五月三十日

(35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八頁,從第二行下面最後一個字開始,找到以後,經文先念一遍: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己)流通分


從這裡開始是這部經另外的一部分,這部分就叫流通分。在佛經裡,每部經都是如此分的- 前面是序分、中間是正宗分、最後是流通分。古人比喻:序分就好像一個人的頭部,我們看是什麼樣的人,看頭部、看五官,馬上就看得出來;正宗分就好像一個人身體的主要軀幹;流通分就好像一個人的兩隻腳。為什麼呢?人沒有腳不能走路,不能有行動,經有流通分,鼓勵流通出去,才能普遍利益眾生,所以流通分也非常重要。


在開始研究流通分之前,我們把上面的正宗分稍微簡單地做個總結。前面的正宗分開始先講「依報莊嚴」,介紹極樂世界的環境、情況,讓我們瞭解,再跟我們的娑婆世界做個對照,讓我們感覺那裏的確太好了!一定要求得往生到那兒去;接著講「說法莊嚴」,在極樂世界的說法,像眾鳥演法,跟我們這個世界的說法完全不一樣,那裡是五塵說法,能夠享受五塵說法,一切享受就是聽法;再來就講「正報莊嚴」,就是阿彌陀佛以及那些大弟子、大菩薩,都是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跟很多很多一生補處的大菩薩相處在一起,可以說能到那邊太好了;後面講的是「行持莊嚴」,行持莊嚴就是學怎麼樣修持、怎麼樣念佛,然後得的是什麼樣的成果。


瞭解這四大部分之後,當然我們要發心、要相信、要發願、要念佛、要求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特別在修持的時候(前面講持名有事持、有理持,懂得道理叫理持,不懂道理叫事持),無論事持、理持,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在平常,無論念佛的時候、不念佛的時候,要有這麼一個觀念,就是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接觸的萬法,一切一切,沒有一個法不是引起我們煩惱,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好的法讓我們執著,不好的法讓我們感受到苦惱,執著、苦惱都是煩惱,這些煩惱都把我們纏住了,纏在這個娑婆世界,讓我們去不了。


為了要往生極樂世界,就要把纏住我們,讓我們不能去的這些力量,逐漸減輕,不要這種力量。我們瞭解這一層的時候,不論對人、對事、對環境,凡是發生一種執著、苦惱,對人家產生喜愛、厭惡,就是八苦裡講的:愛別離(與親近的人別離)、怨憎會(與討厭的人會面),凡是受到外面一切環境加給我們心裡的情緒,影響我們心理,引起我們自己心理不平衡,這個時候就要警覺,這種不平衡的心理絕對是要不得的!雖然自己沒有對人家如何,即使只是存在自己的心裡,存在心裡自己首先就受害,這就是煩惱。所以我們平常必須做到伏惑(煩惱就是惑),要把所有的這些惑→見惑、思惑,不起則已,一起→念頭動一動的時候,當下就要覺悟,自己就要警惕,警惕之後,就不讓它繼續發展。果然平常各位這麼用功,正宗分裡雖然講得那麼多,抓住這個要領,你就把握住要點了。平常這樣用功,你自己的念頭就是平平穩穩的,很平定的,心裡念頭平定,不管現在這個世間多麼惡劣、多麼危險,我們只要自己心裡這樣平定,不會受影響,就是天翻地覆了,我們自己心裡還是很平安的。果然能夠做到這樣,各位往生就一定有把握,所以在講完正宗分的時候,要瞭解這一點,我們平常要這樣用功夫,因為這樣用功夫,我們念佛的時候才容易感應。


另外,後面的流通分講六方諸佛來護念,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或平時的心理,必定都要一直這麼平定,六方佛才能護念,力量才能護念上。假使我們心裡跟普通人一樣,高興起來控制不住,氣忿起來(發起脾氣)自己也控制不住,悲傷起來也是控制不住,那就不行!那就跟外面那些普通人完全一樣。如果那樣的話,像現在這個世間,各位想想看,天災人禍到處都有,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我們從每天的新聞報導,可以知道國內、國外、集體的、個別的,發生災難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那些因災難而死亡的人,他們能夠預先知道嗎?預先都是不知道啊!我們果然這樣念佛,把心理保持得很平靜,時時刻刻跟佛號能夠相應,就在阿彌陀佛的大願之中,有阿彌陀佛那種願來觀照我們,再有六方諸佛的力量來護念我們,我們在平時就能夠平安無事,得到諸佛護念。到臨命終的時候,就能夠正念分明,一心不亂就能夠感應佛來接引往生。


現在我們就看剛才念的經文,這是流通分。各經雖然都有三部分(這是共同性的),但是一部經哪裡是流通分呢?注解經文的祖師們作科判的時候,各人的看法不一樣。比如以這部經來講,有的祖師注解流通分不是在這裡,是在後面快要結束的最後兩段才是流通分。我們根據蕅益祖師的阿彌陀經要解是這樣分的,他老人家這樣分,的確是好!好在哪裡?因為從這裡開始,六方諸佛都同聲讚歎,同聲讚歎就是流通,就是把這部經能夠普遍地流通出去,這是其一。


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把這部經特殊的意義能夠看出來,哪裡特殊呢?其他各部大經(一切的大經)流通的時候,誰來流通?跟這部經不一樣。這部經特別,這部經從一開始講正宗分的時候,雖然當機的是舍利弗,但舍利弗不知道怎麼問法,也不知道怎麼啟請,由於釋迦牟尼佛知道這部大法沒有人瞭解,所以不會有人來啟請,佛自動來說(無問自說),沒有人問,佛主動來說;到講完了,在流通分的時候,也沒有人知道怎麼流通,要流通,要懂得經裡面的意思,這部經只有到佛的境界,才能把這部經的意思全部徹底明瞭,就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既是這樣,也沒有任何人能夠流通,只有請六方諸佛來,由六方諸佛來讚歎這部經。所以從這裡開始是流通分,這也是和其他各經不同的地方,這種分法是根據蕅益祖師的科判,從這裡開始就是流通分,的確是高見!


  一、佛贊彌陀追贊諸佛


流通分的經文說:「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佛先喊舍利弗的名字說,就像我今天(如我現在)講經(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的時候),說這部經就是讚歎阿彌陀佛。前面正宗分講的道理就是讚歎阿彌陀佛,讚歎阿彌陀佛什麼呢?阿彌陀佛有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有哪些呢?祖師的注解很多,請各位看今天發的這張表- 「彌陀功德之利」,這張表裡一共列出五條,就講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第一條,首先祖師說:「橫超三界不俟斷惑」,不俟斷惑是不必等把惑都斷了,這是特別法門才這樣。不是特別法門,那就是普通法門,換句話說,除了淨土宗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門以外,其餘不論哪個法門都要斷惑,譬如禪宗是法門中最高的,密宗也講當生可以成佛,不論怎麼講,必得要怎樣呢?首先要斷見思惑才能出三界,如果見思惑沒有斷,三界不能出,出不去!密宗不過用話勉勵學的人而已,當生成佛,三界都還沒出去,怎麼成佛?成什麼佛?要出三界,就要從六道輪迴能夠解脫,必得斷見思惑。見思惑詳細講有一百多品,別的不必說,就是身見(身見是見惑,還不是思惑),每個人自己的身見就去不了,誰能夠把身見去掉(能夠斷得掉)?身見都沒有斷,其餘的不必說了,還要等什麼時候才能夠斷?所以其他的任何法門,禪宗密宗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等等,都要斷惑,一品一品地斷,先把見思惑斷掉,見思惑要斷一百多品,你看要幾生啊?幾番生死才能夠成功?學小乘的人,在世間任何事情都不做,專門跟著大善知識學,一心一意地學,斷了見惑,還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才能斷盡思惑。普通人怎麼行?見思惑斷了以後,只是出三界而已,還有塵沙惑、無明惑,多得很!一品一品地斷,那就是「豎出」,不是「橫超」,從最低層一直到最高層,整個斷完,然後成功了,那叫豎出。出三界要斷見思惑的,見思惑有一百多品,一品一品地斷就是豎出。


淨土宗的念佛法門不是豎出,而是橫超,所謂橫超是什麼呢?剛才說見思惑有一百多品,一品不斷也沒關係,果然你能夠斷,當然好!能夠斷是最好的,斷了見思惑往生到極樂世界,那就是上品,沒問題!就是一品都沒斷,也能帶業往生。一品也沒斷能夠往生,故叫不俟斷惑,不必等到所有惑都斷掉,可以帶業往生,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就離開我們娑婆世界的六道了,到了極樂世界,沒有三途,只有人、天(人道跟天道)。可是那個人道、天道在凡聖同居土裡面,就跟其他所有的佛菩薩同居在一起,跟我們的世界絕對不相同,「橫超三界」是最特殊的一點。


第二條,也是特殊的意思:「橫具四土非由漸進」,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前面已講過,把要點歸納起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三種不退轉。我們在娑婆世界修持,功夫怎麼好,這個大環境、小環境,沒有一個環境不拉我們往後轉,讓我們退步(退心)的。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會退轉,而且它的不退有三種不退。三種不退講到最後的念不退,那就不得了!「念不退」等於什麼呢?等於別教菩薩登上初地了。別教菩薩登初地要修三大阿僧祇劫的第一大阿僧祇劫,修滿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夠登上初地。圓教菩薩在什麼位置呢?在初住。初住就跟別教的初地是一樣的,圓教初住的境界就不得了!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跟那個位置一樣不退的。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由於都得到三種不退,所以雖然生在凡聖同居土,可是就在凡聖同居土裡,可以見到上面三土,就是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上面三種土的佛、大菩薩、聖人等等,都在同居土裡面,這一土之中,就是經文講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都能夠會合在同居土這一處,這是「橫具四土」。橫具四土與其他任何一尊佛的佛土都不同,除了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是這樣以外,其餘無論哪一尊佛的佛土,凡聖同居土不會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例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學佛的人現在都是凡夫,我們想看看斷了見思惑的羅漢,想跟他親近,羅漢在哪裡?我們親近得到嗎?再說到文殊師利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我們更是看不到!我們要親近也親近不到。我們在這個世界以及其他各佛的世界,同居土不能見到方便有餘土以上的聖人,那就不叫橫具,一土是一土的。只有極樂世界,在同居土裡面,可以跟上面三土的聖人聚會一處,這叫橫具,一個凡聖同居土橫具四土,四土都在一土之中,這就「非由漸進」,不是逐漸逐漸地修,往前進步,而是一生到那裡,很快就成就了。


過去我們公老師也講兩次橫超:一次橫超是由娑婆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能夠脫離六道,這叫一次橫超;到了極樂世界又一次橫超,那就成佛。到那裡成佛,也不必經過長遠的時劫,也是橫超。兩次橫超特別快!第二條「橫具四土非由漸進」,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條說:「但持名號不假禪觀」,修淨土念佛法門,只要(但)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行,不必用(假)禪觀。禪觀是什麼?就是其他法門修的,比如禪宗參禪,參禪談何容易!先要參透了理,還要修到斷惑。先要開悟,然後再斷惑,要開悟就不容易!必得一天到晚參,最早的是觀心,後來是參話頭。參話頭就是不容許起別的念頭,起念頭就要照顧話頭,假使參透了、徹悟了,才可以放下,所以必得大徹大悟,經過大死一番。你不下苦功夫,怎麼能說是大死一番?一個人要想成功一件事情,或是求某一種學問,不是隨隨便便,很容易就能夠得到,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何況了生死、成佛的大法!要開悟,那是不容易的,必得要吃盡苦頭,用的功夫、吃的苦,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夠想像得到的,所以開悟之後,才形容經過「大死一番」,參禪是那樣的。


至於「觀」,最具代表的,就是天台宗用止觀法門,唯識宗也有唯識觀,其他各宗,如華嚴宗三論宗等等,都離不開禪觀。禪是除了禪家講,其他也講,叫定,禪是禪定,都要入定,都要作止觀。作止觀,那談何容易!修止觀法門必得要懂得佛理,就像我們這部經前面也講的事持、理持。理持一定要瞭解我們本有的佛性(就是真如本性),一定要懂得自己的心法(萬法唯心的這個心),不懂這個,修止觀怎麼止觀法呢?止到哪裡去?又觀到哪裡去?所以大前提就是要先明瞭理,明瞭萬法唯心的道理。其他的禪觀都是講這個,那不是普通人能夠辦得到的。別說你書念得不多,就是書念多了,沒有高明的善知識指點,即使三藏十二部,每一部經自己都看得懂,文字都看得懂,但是理就是轉不過來,還是不行!必得還要善知識再指點,才能夠看得明瞭。


我們修淨土宗,當然瞭解理更好,不瞭解理而持名,我們就從事實上面,就是事持也行,所以是「但持名號不假禪觀」,就不必用參禪、止觀、入定等等,不必吃那些辛苦。而且普通法門用禪觀這些方法,都還是豎出,就是一品一品地斷惑,開悟也是,不是一下子就悟,是漸悟→漸漸地悟,所以參禪的悟,小死一番就小悟,大死一番就大悟,那可不止一次的啊!


我們持名念佛,都不必吃那些辛苦,就持這一句名號,平常把自己的心調養得好。怎麼調養好呢?就是我剛才介紹的,自己心裡不要跟人家爭你我是非,不過問那些事情,一切的得失也不必掛在心裡面,只求自己的心理平平靜靜的,有時間就持名。平常你能夠這樣,平平穩穩地修,你就是在進步,就是在轉變。你心裡的境界在轉,西方七寶池裡的蓮花就一天一天地欣欣向榮。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是我們凡夫造的,我們念佛的人心理一轉,我們自己不知道,娑婆世界的環境也是暗暗地跟我們的心在轉。剛才我講的,外面天災人禍那麼多,果然我們心在轉,時時刻刻在憶佛、念佛,跟佛號能夠合在一起,我們轉的環境,就是轉得非常平安的環境,不會遭遇任何危險的,我們一定要有這個信心。所以我們持這一句名號,我們在這個世間就過得非常平安,心裡平安、環境上種種都平安,平安就是福報啊!這個我們應該瞭解。到了極樂世界,那就更好!一切一切(前面講的),橫具四土,一切都是不會退轉。所以第三條,「但持名號」- 只持這句名號,你把這句名號持得好,就是一切的功夫都包含在內,「不假禪觀」- 那些禪觀的功夫雖是不用,力量自自然然在這句佛號裡面就代表了。


第四條說:「一七為期不藉多劫」,一七為期就是前面經文講的- 若一日、若二日,以至於若七日,也就是我們常常瞭解的打佛七→結七在一起念佛。結七念佛,經文裡講得清清楚楚的,在佛七之中就能夠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事一心不亂、有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可以斷見思惑,理一心不亂可以破無明,那境界就高得不得了!破無明能夠得理一心不亂,往生到什麼土呢?前面講過,可以往生實報莊嚴土,可以往生到常寂光淨土。換句話說,事一心不亂可以破除我執,理一心不亂可以破除法執,我、法二執破除了,這個境界高得很!其他學別的宗,破我執已經非常困難了,破法執更不容易!破法執完全成功了,就到了佛的境界,一般講要三大阿僧祇劫,而念佛七天就能成功。七天那個功夫,好的不必講,就說斷見思惑,斷見思惑就了不起!人家學小乘佛法,光是七番生死,在天上、在人間的時間,不知道有多少萬年,天上的時間長得很!我們人間一天,在天上看起來,不過只是一彈指那麼短暫而已,在天上過一輩子下來,我們人間不知道已經有多少年,所以七番生死時間長得很!我們按照經文講結七念佛,七天就能夠斷見思惑,所以說「一七為期」,可以「不藉多劫」,不必藉(依靠)多長的時劫、多少劫數。劫指的是長遠劫,太多太多啦!時間就這麼快,這一點也是最大的特點,其他任何法門都沒有。


這一條要附帶再解釋一下,不然經文裡講七天就能夠斷見思惑,那我們都打過佛七,我們怎麼都沒有斷惑?關於這個,過去公曾經說過,也特別提醒過:「打佛七一定要有善知識主持,打佛七不能隨隨便便的。」這個佛七指的一定是「精進佛七」,不是普通的佛七,普通隨便念念佛,念佛之後大家談談話、輕鬆輕鬆,那沒問題!不會出問題的。精進佛七是要大家存著心:我一定在這七天之中,要能斷惑(斷見思惑)。人人抱著這個心理去打精進佛七,那要特別慎重!那個主持佛七的人,必須是個善知識,打佛七時,所有參加佛七的人,如果出了任何狀況,他有辦法能夠處理,不然的話,出了狀況怎麼辦呢?就解決不了,那不行啊!過去(在早年的時候)在台中公領導過幾次精進佛七,他老人家講過,在那幾次精進佛七裡面,特別用功的人就發生一些問題,如果不處置好的話,問題不解決,那完了!麻煩了!沒有斷得了惑,反而增加好多麻煩,那是最划不來的事情!


還有得到了好處,有了好的境界,主持佛七的人也應該瞭解,譬如說前年才在美國往生的周子慎老居士,這位老居士的功德不得了!台灣所有大學的佛學社,最早就是他向教育單位交涉,能夠允許在大學建立佛學社,這是他的功勞。他早年也參加台中我們老師主持的佛七,他老人家自己在回憶的文章裡說,他參加那個佛七,在第幾天,忽然在靜坐的時候,自己的身體、心理跟佛號融合在一起,所見的是一片光明,整個身體都輕鬆得不得了!我們普通打坐時,剛開始坐還好,坐久的時候難免腿要發酸,身體感覺有些不自在。他坐在那裡,好像沒感覺有身體存在,心裡的愉快是說不出來的,一支香過了以後,老師就問:「你們個人得了什麼境界?」他老人家就把這個境界跟老師報告,老師說:「你這個境界還未到一心的時候。」你看,在普通人可能認為這就是得一心不亂,這大概是一心不亂了吧!老師卻說你還沒得一心不亂。還沒得一心不亂,那我的身體、心理都感覺這麼愉快,這麼輕鬆自在,太自在了!從來沒有得過這種境界,這是什麼道理呢?公就說,你這是輕安的境界。


百法明門論裡有一章叫做輕安(輕鬆自在的輕,平安的安),能得輕安也就了不起了!普通說得了輕安,我們要問:「誰得了輕安?」在人間得輕安是不容易的,天上才有輕安,生在天上才有輕安的那種境界,我們人間要得輕安,一定要入了定,坐的功夫非常好,才偶然得了一點境界。所以在佛七當中,不論是用功用錯了,出了問題,或用功用得好,得了一個好的境界,主持佛七的人,都要能夠認得出來。是好的,就說他是好;是不好的,要想辦法把他的問題解決。不然的話,在這個佛七裡會出很多困難的問題。所以我們老師講到這一條的時候,他老人家特別教我們要慎重。普通佛七就不必說,精進佛七一定要內行人,換句話說,一定要懂得佛七的人,由他來主持,這才穩妥。


最後第五條說:「持一佛名諸佛護念」,我們修這個法門,念的就是阿彌陀佛這尊佛的名號,持這尊佛的名號,諸佛(所有的佛)都來護念。後面經文舉出六方佛,還是簡單地舉,每一方舉幾尊佛的名字出來,沒有舉出名字的佛,像恆河沙數那麼多,加起來又是多少啊!我們念佛的人,念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時,就有那麼多的佛來護念我們。怎麼護念我們呢?「護」是來維護,「念」就跟我們念佛的心放在佛號上面一樣,佛來護念我們,佛的心是關照我們的。有那麼多佛來念著我們、關照我們,想想看,我們在世間還有什麼危險?你這樣一想,這也是這部經裡講阿彌陀佛的功德。你要問:為什麼有這種功德?說出來是不可思議的。換句話說,你持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就蒙受到那麼多的無數諸佛來護念,這是不可思議的一種功德。


這種不可思議功德,總和起來一共五條,把這五條記住!也許這部經所有的特別,你記不得,這五條很容易記的。能夠記住這五條不可思議的功德,那我們就不管人家講別的法門怎麼好,再怎麼好也比不上念佛,這是我們必得要瞭解的。把握這幾點,我們就時時刻刻有信心、願力,一用功夫持名,功夫只有往前進,都不會受人家影響的,所以這一點非常重要。


這五點是釋迦牟尼佛讚歎的,他說「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在講這個法門的時候,就是在講阿彌陀經的法會之中,從前面一直講到這裡,都是在讚歎阿彌陀佛這些不可思議的功德。這些不可思議功德,不是任何人能夠瞭解的,必得要佛才能瞭解,所以「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種利是誰得啊?誰持名念佛,誰就得這種利益。這種利益釋迦牟尼佛在這裡讚歎,後面接著就是六方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講這個法門的時候,六方恆河沙數那麼多諸佛,也一起在讚歎阿彌陀佛這種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今天講到這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