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七頁,第六行開始,經文我先念一遍: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前面一段經文「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執持名號有事持、有理持,上回已講過,今天繼續講「執持名號」後面→持名念佛的方法。念佛方法,這部經所講的是「持名念佛」。
念佛有四種方法,除了持名念佛外,還有三種:觀想念佛→用觀的方法,想著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是一種;觀像念佛→觀佛像,也是一種;最後的實相念佛,是最難的一種。觀想和觀像也不是很容易,必須懂得很多理,而且還要有善知識指導,才不會觀錯誤,否則靠自己,沒有善知識指點,難免會觀錯誤。至於實相念佛,與禪宗沒有什麼不同,和禪宗參禪的辦法(不是後來的參話頭,是最早的觀心→觀自己本心)很相似。但有不同的地方,禪宗只是觀自己的本心,沒有佛的意念在裏面,純粹觀自己的心;實相念佛有佛的意念在裏面。既是有佛的意念,除了前面講的明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理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就不算是淨土宗,那就跟普通法門一樣。觀想、觀像、實相都是淨土宗的念佛方法,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只想到極樂世界,其他任何佛的世界,如藥師佛的東方瑠璃世界、娑婆世界彌勒菩薩的彌勒內院,都不去,只有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才是純粹的淨土宗。
這裡講四種念佛的方法,我們在台中道場跟老師學的,就是「持名念佛」,為什麼呢?我們知道淨土宗是三根普被,三根是上等根器的人(智慧最高)、中等根器的人(智慧中等)、下等根器的人(智慧下等)。這三等人之中,下等根器的人,你教他學觀想、觀像、實相,就不行;但持名念佛,上、中、下三等人都行。所以真正說淨土宗三根普被,以念佛方法來講,就是持名念佛。我們在台中一開始跟老師學的,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既是三根普被,這個方法非常容易,下根的人持名念佛,都能持得好,更何況中等、上等根器的人,更容易!由此可知「持名乃四念之ㄧ今經專取」,持名念佛真正是念佛的特色,所以這部小本阿彌陀經,專門教人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來修。
持名念佛怎麼「念法」呢?這在乎個人習慣,「高默低不拘」,有的高聲念、有的默念、有的低聲念,這不一定,隨著各人適合哪一種,都可以,「心口耳三應」,但無論高聲念、默念、低聲念,都要三應。三應是什麼?佛號從心裏起來,然後由口裏念出來,再用耳朵聽,心、口、耳三處都能相應。所謂相應,口裏念佛號,佛號從心裏起來,然後聽進耳朵裏面,再回到心裏頭去,完全在佛號上面,這樣就不會口裏雖然念佛號,念頭亂跑。念頭跑到外面去,那就不算是相應。所謂心、口、耳三處相應,默念沒有聲音,口怎麼能相應?還是可以相應,默念只是不出聲音而已。各位念佛久了也知道,雖然不出聲,但口裡發音的器官還是微微地在動,別人聽不出聲音,自己的耳根還是聽得到聲音,那種無聲雖是聽不見,耳根只要心意動,由於口裏發音器官在動(微微動),還是有聲音的,念佛的人有這種經驗,自然就知道。所以無論是哪一種,都要心、口、耳三處相應,這樣才能夠得一心不亂。
念佛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得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不容易!古人有比喻,「喻貓捕鼠雞抱卵」,用功要如何用功法呢?就是我們在念的時候,心心念念都在佛號上面,我們的念頭不准亂跑。先比喻貓捕捉老鼠,當老鼠在洞裡沒有出來,貓伏在老鼠洞外面,甚至連呼吸都不敢很粗糙,摒住呼吸靜靜等候,等到老鼠一出洞時,立刻就把牠抓住- 「如貓捕鼠」,貓捕鼠的時候,貓必須如此,不然就捕不到老鼠。再一個比喻是:當母雞生下很多蛋時,牠就在蛋上面,用翅膀(整個身體)將蛋全部遮蓋起來,用牠身體的暖氣來讓蛋慢慢地接受牠的體溫,慢慢地在裏面轉變,轉變到相當程度,蛋裏面的小雞孵化成功,把蛋殼啄破,小雞破殼而出,在小雞還沒破殼而出的時候,母雞時時刻刻孵在上面不肯下來,想要吃東西,下來一下,很快吃完,又回到上面去,這叫「如雞抱卵」,母雞必須這樣,不這樣的話,牠就孵不出小雞。
拿這兩件事來比喻,我們念佛就是要把佛號放在心裏,無論是高聲念、默念、低聲念,佛號一直不要放棄,就像是貓捕鼠、雞抱卵一樣,一時一刻也不要離開。這就是儒家經典中庸裡講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道是修道,怎麼修道?不可須臾離也,須臾是很短很短的時間,就是連很短很短的時間都不能離開,所以在佛經裡講淨念相繼,因為我們的念頭都跟佛號連在一起,就是淨念。淨念不是現在念佛的時候是淨念,不念佛的時候念頭就亂跑,那也不行!必得念頭一直相繼持續下去,這才能夠成功。
這樣講起來,要淨念相繼的話,那得一天到晚念佛了?別說我們在家學佛念佛辦不到,就是出家住在寺院裡也不容易辦得到。我們在家念佛,要我們一天到晚這樣淨念相繼,我們也沒辦法,那要怎麼修法呢?老師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講到這裡開示說:我們念佛用功,功夫有內功、外功,內功就是念佛,念佛當然每天都要念,看各人的時間決定,如朝暮二時,能念一個小時就念一個小時,如果上班、上學太忙,時間不多,那就半小時也可以,甚至半小時也抽不出來,再短一點時間也行,不過每天早晨、晚間,兩次正規的功課一定要念,這是內功,在做內功的時候,就要如貓捕鼠、雞抱卵那樣,一心定在那裏,不要亂跑。內功之外的外功要怎麼樣呢?比如在外面從事各行各業,當公務人員、在學校教書、做生意、從事工業,無論做什麼都沒關係,你做哪樁事,你的心就很安定,一心一意地做那樁事情,等事情做完,有空閒的時間,佛號就從心裏提起來(提起佛號),這樣除了做事、吃飯、睡眠時停頓,除了那些事以外,只要有空,佛號就提起來,這就是外功。
學持名念佛,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功,果然我們平常做任何事,都是一心一意的,也是幫助我們在學定,久而久之,你做事情就等於在修定一樣,還是道;配合發願,你願心一發出來的話,就是一致的。所以雖然不能淨念相繼,但也是一心一意地在修定、相繼,功夫也能用得很好。這是老師考慮到我們在家學佛念佛,最方便也最有效的方法,果然照著這個辦法做,就有不可思議的功效。念佛只要念得如法,就能得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就能解脫六道輪迴、能出三界到極樂世界去,一到極樂世界,有三種不退(前面講過),地位非常高。
想得一心不亂,平常念得好就可以得,但是有時候平常念佛不容易得,有很多老修行人,念佛念得很久,就按照經文所講的打佛七,即結七念佛→約好一些志同道合的修行人在一起打佛七。關於打佛七,過去我們老師慎重講過:打佛七也不是隨便的,真正打精進佛七必須要有善知識,這位善知識本身就是得一心不亂的人,由他來主持佛七。如果沒有這種善知識來主持佛七,不是真正的精進佛七,那當然沒什麼。若是真正的精進佛七,沒有善知識主持,念佛的人恐怕會出問題,如果出了問題,沒有善知識想辦法指導就很困難,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經文裡所講的「七日」念佛,就是平常念佛沒有得一心不亂,這時候大家約好在一起,結集共修七天,七天之後有了成果,就能夠得一心不亂。求一心不亂,打佛七的時候,看參加佛七念佛的人根器如何,也有上、中、下之分。「或一日得乃至七日得」,上等根器的人不必等到七天,一到佛七的道場,念一天佛就能夠得一心不亂;然後次一等根器的人,或兩天、或三天、或四天,以至第七天可以得,講「七天」,並不是大家到第七天一起得一心不亂。看念佛的人功夫如何,功夫好的一天就能得,或者兩天、三天,功夫最差的,最後第七天也一定能夠得。
另外還有個意思,「或不違一日乃至不違七日」,這是七天的另一種講法,得了一心不亂,或者一天之中能夠保持一心不亂,或者兩天可以維持,或者三天以至七天完全能夠維持一心不亂。所以「若一日」到「若七日」有兩個意義在內:一個是「得」這方面、一個是「不違」這方面(不違背一心不亂)。七日得了一心不亂,不管是一日得,乃至七日得,都是得了一心不亂。
(三)現時功效
下面看講表的第三項:「現時功效」,講的就是「一心不亂」的現時功效,什麼叫做一心不亂?「一心圓具三要」,得了一心不亂之後,就圓融具備三大要點。哪三大要點?
第一是「信」,你得了一心不亂之後的信,就不是現在我們的信,我們的信靠不住,如果外面一個很有權威的人,他冒充善知識,用種種的邪知邪見來一說,我們就難免受他的影響,信心就退了。得一心不亂的信心,絕對不退,不管是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理論、事實,想要讓你退掉信心,都辦不到,這就是「信」。
第二是「願」,就信、願、行中的「願」來講,只有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假使有某個大菩薩,甚至釋迦牟尼佛來了,告訴你:「不必去極樂世界,我的華藏世界比那個好得太多了!當下你就在華藏世界,你可以變更你發的願,願意生到華藏世界。」雖然是釋迦牟尼佛跟你這樣講,你還是不變更你的願力,你說:「世尊!謝謝您告訴我,可是我原來發的願,是根據您老人家原來說的經典,我已經發了願,我不再變更。」可想而知,能夠有這種堅定不移的願力,佛菩薩勸你都不改,世間任何力量都不能讓你改變,有這個願力,這才是得了一心不亂的願。
第三是「行」,「行」就是持名念佛,真正得了一心不亂,佛號絕不會像我們念呀念的,就忘記。別說我們日常做事的時候提不起佛號,就是正式在做早晚功課念佛,念不到若干時候,佛號就跑走了,自己的心理也亂跑。得了一心不亂,持名不會亂跑,而且這個念頭,永久就在這個佛號上。
所以只要得一心不亂,信、願、行這三要,在一心不亂之中就圓滿無缺,圓融具備。一心不亂具備三要,我們瞭解了。常有念佛人問:「念佛要怎樣才能得一心不亂呢?」過去我們老師曾經講過,不必問別人,也不必請善知識來印證,得不得一心不亂,自己就能瞭解。自己怎麼瞭解是不是得一心不亂呢?譬如說,一心不亂有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前面講持名有事持名、理持名,無論事持名或理持名,看你功夫用到什麼程度,功夫用到事一心不亂的時候,就得事一心不亂;無論是事持、理持,功夫用到最好的時候,也照樣都能得到理一心不亂。
我們先講事一心不亂,什麼叫做事一心不亂?表裏講「我執亡」,我執沒有了,「不為見思所亂為事一心」,換句話說,得了事一心,我執就沒有了,我執亡即我執無,沒有我執,就不會被見、思二惑來擾亂,這是事一心。講見思惑,裡面的意思很多,如果要專門把見思惑詳細說,必得要花上很長的時間(好幾個小時才能講得完),而且照那樣講的話,聽起來也很困難,不容易聽得明白。有一種自己來測驗的簡單方法,檢查自己是不是得一心不亂:你看「我執」這兩個字,「我執」是一切惡業的根由,凡夫眾生沒有一個不造惡業的,為誰造惡業呢?就是為「我」來造惡業,凡是一個人執有「我」,這個「我」、「我執」的根本在哪裡?「我執」的根本是第七識,第七識把第八識牢牢執著當做自己,而第六識就是從第七識裏面出來的,第六識是我們一般所講的思想,第六識是分別心,分別是是非非,某人對不起我、怎麼來報復他,又如何把世間的財、色、名、利等等貪求過來,貪求不到就發脾氣﹔貪求到了,又傲慢起來,覺得自己什麼都比人家優秀、都比人家好。這些見思惑的病根就是「我執」,要是「我執」沒有了,換句話說,就得了事一心不亂。
我執沒有了,那就一切都天下太平,換句話說,絕對不會造業了,貪、瞋、癡、慢、疑一切都沒有(貪是為自己,乃至疑還是為自己)。就這一點,可以時常自己測驗自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論做事情或研究學問,甚至於想行菩薩道,勸人家學佛,時時刻刻要反省自己的念頭,這個念頭是否跟名利、貪瞋癡連在一起?如果完全沒有那些念頭,絕對不會造業了,那就是得了事一心不亂。再說得更簡單一點,我們絕對不跟人家爭什麼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一切都不跟人家計較,這就行了!事一心不亂,就是念頭很單純的。經典裏講戒律,說到古時候羅漢耕田,用鐵器翻土時,土下的小蟲自然離開,為什麼證到阿羅漢果就不會造殺生的業?各位知道印光祖師,那時在內地,睡覺的床鋪上有跳蚤,跳蚤咬得很厲害,弟子想用藥品把牠們消除,印光祖師說不必,讓牠們自動走,果然那些跳蚤自動遷移了,各位讀印光法師文鈔,前面的介紹事蹟就有。到了那種程度,得了事一心不亂,「我執」沒有了,殺、盜、淫、妄等等罪業絕對不會造,沒有機會造,有道德感應,一切的罪業都不會再造。我們自己可以時時這樣來用功,用這個念頭來幫助自己,時時檢點自己,想得事一心不亂就要這樣。
到了理一心,「法執亡」,法執沒有了,「不為二邊所亂為理一心」,二邊是什麼呢?普通講學佛的理論,一是講「空」,譬如將一切看空了;一是講「有」。這二邊→「空」是空的這一邊、「有」是有的這一邊,專門講空或者專門講有,都偏在一邊,必得知道空、有兩邊都要兼顧來講,不能偏哪一邊,這叫做中道。「不為二邊所亂」能與正道相應,得到理一心不亂的話,對於佛法上的理,不會偏在空的這一邊,也不會偏在有的這一邊,自自然然能夠把握到中道。無論哪部經裏,這個理論都是相同的,舉個事實來說,前面講理持名的時候,講萬法唯心,懂得這個道理,阿彌陀佛固然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但是我們每個眾生的自性之中,我們的本性就是阿彌陀佛,這就是「自性彌陀」;再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那個世界叫淨土,一般也講唯心淨土,只要懂得這個理,你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不在我們心外,就在我們心中,叫唯心淨土,這是講理。但是一直偏著理也不行,就偏到一邊去了,怎麼偏一邊呢?把西方極樂世界看做沒有那回事,否定西方極樂世界,只肯定「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只肯定這一點。現在一般講建立「人間淨土」、講「自性彌陀」,都是這種看法,這種見解就是一種一偏之見。
蕅益祖師以及其他各祖師都是這麼說,講得清清楚楚的:理固然要明瞭,明瞭了「理」也不能否定「事」,事實不能否定。事實上極樂世界在西方,從我們這裡要經過十萬億佛土,然後到達西方,那個地方有個極樂世界,那是事實;在那個世界裡有位叫阿彌陀佛的教主,那也是事實。只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就否定事實上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那是偏見,「理」根本就沒有圓融。
我們不瞭解事與理的話,就很容易被那些專講理→執著「理」廢棄「事」的那些人,把我們的信心、我們的願力給退掉了,所以我們「明理」非常重要。明瞭理之後,他講得再高明,只要他「執理廢事」,執著理而否定事實,就是一種法執(法是佛法),執著佛法。佛法不是不好,佛法是要我們按照法如法修行,修持到了一種程度,法也要捨。金剛經裡說得清清楚楚,法就像一條船,乘船的目的是要過河,到了岸邊,船還不捨棄,那你就不要上岸了。我們知道佛法,就依法來修,執著法不能修中道,那就永久得不到結果,不會證果!換句話說,就不會得理一心不亂。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之後,雖然現在還沒有得理一心不亂,甚至於事一心不亂都還沒得到,可是明白這個理之後就好辦了,他們隨便說話的人,我們一看就知道他是一種法執,不值得聽信他們那些話。
你明瞭得理一心不亂,「法執」就沒有了,不管人家說「空」、說「有」,說「自性彌陀」、說「十萬億佛土以外的阿彌陀佛」,你能夠事理圓融,當下就得大定。就在這個定中,阿彌陀佛就在眼前,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明瞭這個理有什麼好處呢?那就不會發生其他問題了,發生什麼問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那麼遠!怎麼會來接?中間相隔這麼遙遠,我怎麼能一下子就往生到那麼遠的極樂世界去?這些問題就不會發生。所以懂「理」非常重要,雖然沒有得一心不亂,明瞭這個理就有這種用處,何況得了理一心不亂,那更不得了!後面有講到,往生到極樂世界時,極樂世界有四土,理一心不亂是高層次的。我執亡、法執亡→一個是事一心、一個是理一心,是這樣的情況。
最後接一句話,「七日不亂後無更起惑造業事」,在佛七當中,七日得到一心不亂之後,從此絕對不會再起惑造業了。所謂起惑造業,起惑就是起見思惑、無明等等。既是得事一心,「我執」沒有,見思惑就斷了,粗淺一點,就是由伏而斷;理一心不亂,「法執」沒有。這樣你想想看,惑自然地就沒有了,絕不會因為再有貪、瞋、癡、慢、疑,然後再造殺、盜、淫、妄,不會再起惑造業了。由這裡可以自己測驗自己,是不是得事一心不亂或者理一心不亂。
得事一心、理一心都是結果,在沒有得到果以前,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怎樣持名、怎樣用功?用功的時候最好能得到一心,萬一得不到一心,怎麼辦呢?我們老師也講過,只要念到「熟」就行了。怎麼念熟呢?朝暮二課的時候,固然念佛念得很熟,念頭不會亂跑,平時只要工作做完,閒下來,一有時間就提起佛號來。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在社會上跟人家來往,免不了會有一些煩惱的事情,不管是什麼煩惱,喜、怒、哀、樂都是煩惱,當任何喜怒哀樂起來的時候,馬上就不要使喜怒哀樂繼續發展,立刻就用佛號來壓,用佛號伏住煩惱,這些煩惱自自然然就被壓伏下去了。平時就用這個功夫,這個功夫用得很熟,怎麼熟呢?只要煩惱一起來,馬上自己就知道,佛號就起來,幾乎是同時的,這是老師非常慈悲,在世時教給我們一個最方便,也是最有效的辦法。他老人家說個比喻:煩惱比喻黑暗,佛號好比燈光,黑暗來臨時,燈光一亮,黑暗立刻消失。要怎麼熟呢?黑暗起的時候,立刻就是光起,佛號立刻就起來,練習到這種程度就是熟了。有這種熟,平常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沒有煩惱,到臨命終了的時候,再加上人家來助念,使我們正念能夠分明,心不顛倒,往生就沒有問題。今天講到這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