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十二頁,從後面第四行開始,我先念一遍: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這一段是緊接上回講的,上回講的是勸相信佛所說,就是六方佛出廣長舌相及護念聞經的人、受持的人,讓他們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很重要!也就是說,我們聽到這部經,照這部經的意思去修持,就能夠得到諸佛來護念。諸佛太多了!六方佛也就是十方諸佛,每一方的佛都多得像恒河沙數那麼多,他們來護念我們,就是叫我們不退轉,不退轉就成佛。換句話說,我們照著這部經所講的修,修成功了,在這個世界一切都平安,壽命終了的時候,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就等於得到三種不退,這就保險了,一定可以成佛,等於一生就能夠成佛。釋迦牟尼佛講的三藏十二部,沒有一個法門比得上這個,這是最特別的特別法門。今天就接著瞭解這樣的利益,所以佛就告訴舍利弗要大家發願,剛才念的這一段就是要聽的人一定要發願,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去。
剛才念的這段經文,釋迦牟尼佛叫「舍利弗」說:「若有人」,就指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已發願」,是在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法門之前的人,已經發了願,「今發願」,就是釋迦牟尼佛正在講這個法門的時候,聽到佛所講的這個法好,就發願,「當發願」,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法門以後,一直到後來,包括我們現在,都是當發願。所發的願就是「欲生阿彌陀佛國者」,願意在壽命終了之時,往生到阿彌陀佛的國土中,也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是諸人等」,是指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的這些人,「皆得」,都能得到,「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印度文,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這些人(凡是過去、現在、未來發願的所有的人)都能夠不退轉於成佛之路,對於成佛是一定不會退轉的,這是釋迦牟尼佛說保證的話- 一定能成佛,而且接著前面那一段,當生(一生)就能成佛,因為在這個世界念佛往生是橫超,往生極樂世界之後,也是橫超(成佛也是橫超),可以說一生就成佛。所以「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就是一生能成佛的意思,絕不會退轉。「於彼國土」,就在極樂世界那裏,「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這跟前面「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的文字是前後照映的,前面講「已發願」,照映的就是「若已生」,是講過去已發願的人,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今發願」是現在發願,現在就往生;「當發願」是未來發願,未來也一定能往生。這話說得非常確切不移,佛金口說出來,我們再不發願,就辜負釋迦牟尼佛太多了!
「今發願」、「若今生」,這要稍微解釋:「今發願」是釋迦牟尼佛在講這個法門的時候,很多人就發願,「若今生」,很多人馬上就往生。一般的講法,「今生」是就這個人這一期生命來講的,就是我們知道這個法門而發了願,我們壽命終了的時候,一定往生,這叫做今生,這是一種講法;再一種講法,是根據理來講,所謂「今生」是不必等到壽命終了,壽命終了往生,那當然是啦!雖然還沒到壽命終了,只要這樣發願持名,一持名,在西方七寶池中就生出一枝蓮花來,那就是生了,我們發願念佛的人,就受到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時時刻刻護念我們,我們在五濁惡世的世間,就一切平安不會退轉,這時候就可以說,人雖然還在娑婆世界,心早就在極樂世界了,這就是古代大德所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就在這發願的一念之中,心就在極樂世界了,這就是「若今生」。
圓瑛老法師曾經舉一個事實來證明:在宋朝(北宋)時候,有位可久大師修法華經,凡是學天台宗、修法華經的人,都發願往生淨土,他後來坐化(念佛功夫很好,坐著往生)了,一坐就三天,人家也沒動他,三天之後又回來(本來是往生,已經斷氣),他就告訴人說,我剛才(他沒講三天,因為我們普通人看是三天,在他往生時間是很短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遊覽,我看見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跟經文所講的完全一致,我看到的比經文講的,還要勝過多少倍!而且我也看到很多熟人的名字(跟他同時修念佛的熟人),每個蓮華臺子(金臺、銀臺)都有一個名字,有個臺子是標上我的名字,那是金臺,還有當時在四川的成都,有某某和尚(當時還在人間,仍未往生),也標上他的名字,也是金臺,另外還有銀臺,還有某某人、某某人,一個一個都說得非常詳細,大家聽起來都歎為稀有,以為他又活過來了,他說完以後,又斷了氣,真的往生了。他所講的那些在西方極樂世界蓮華臺上標上名字的人,到後來相繼往生時,有幾位或是天空有音樂在伴奏,或是有滿室蓮華的異香(不是我們人間所聞的那種香),都與他所講的完全符合。圓瑛大師舉出在往生傳記裏記載的這個事實,正好證明佛經所講的「今發願、若今生」。
「今願今生」是說:當我們這個願發出來,根據這個願提起佛號,佛號一提起來,一念相應,的確在極樂世界有我們自己的一朵蓮花發出來。這樣信心不退、願力不退,念念到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及很多聖眾大菩薩,帶著蓮花來接引,這朵蓮花就是我們自己早就培養成就的,這個道理就在此。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前面兩段,一段是勸相信佛所說的話,剛才那段是勸發願往生。這裡就是結束的話:「是故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叫舍利弗,然後把前面兩段總結起來說,「諸善男子善女人」,一切的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若是聽見這個法門這樣特別,當然會有信心相信,既是信了,就應當要發願,「生彼國土」,一定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就把前面兩段總結起來說這句話。下面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又來讚歎釋迦牟尼佛。
三、諸佛共贊釋迦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各位看,釋迦牟尼佛叫「舍利弗」說:「如我今者」,就像我現在,「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我現在稱讚諸佛(一切的佛)有前面講的那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十方世界恒河沙數那些佛,「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也同樣回過頭來,稱讚我有不可思議功德。稱讚我有什麼不可思議的功德呢?下面是釋迦牟尼佛引用諸佛的話,「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說諸佛就是這樣說。
這裏所謂的「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就是前面釋迦牟尼佛稱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稱讚阿彌陀佛就是稱讚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這是一個意思。再一個意思,所謂稱讚諸佛,就是前面所說的六方諸佛,釋迦牟尼佛說六方諸佛都出廣長舌相來做流通,這個意思也是釋迦牟尼佛在讚歎六方(就是十方)諸佛。兩個意思都可以講得通。
六方諸佛「而作是言」,說什麼呢?那就是諸佛的話:「釋迦牟尼佛」,這個意思不必細講了,就是能仁寂默,「能為甚難希有之事」,釋迦牟尼佛能夠做到非常難做、非常稀有的事情。什麼是甚難、希有之事呢?「能於娑婆國土」,他老人家能夠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什麼情形呢?「娑婆」是印度文,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堪忍」,忍是忍受→忍受種種的痛苦,堪→能,能以忍受種種的痛苦。換句話說,要是在極樂世界,看娑婆世界的眾生要受這麼多苦,簡直是不堪忍受,而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都能忍受下來,這叫「堪忍」。那麼要忍受哪些痛苦呢?這個世界是個「五濁惡世」,五濁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在這五濁之中,他就難得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五濁惡世中能夠成佛,這是不容易的!這還不算,「為諸眾生」,還替娑婆世界的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替這個世界這麼多的眾生說一個法- 一切世間都難以相信的法,這個法就指這部阿彌陀經說的法→念佛之法。這個法是一切世間,不但是娑婆世界難信,一切世間都難信的法,可見得太難了!這兩種難的事情,一個是成佛,再來是為眾生說這個難信之法。
為什麼成佛、說難信之法,這麼難呢?因為是五濁惡世。什麼是五濁惡世呢?首先看「劫濁」,「濁」字大家一看就知道,很髒的,好像水裡不清潔,渾渾沈沈的就是濁;「劫」是就時間來講,就是「時代」,拿現在的話來說比較好懂,在某一個時代,時代是一個抽象的名詞。怎樣叫濁?時代是怎麼濁呢?這是因為有後面的四種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由這四種濁造成這個時代,也就污濁了。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時間短得不得了!就整個大時代來看,我們這個時代等於一眨眼那麼短促。劫濁的時代多長呢?我們知道劫有增劫、減劫,人的壽命有增、有減,在減劫,從最高壽命減到平均人壽兩萬歲的時候,就進入劫濁了。我們看看,現在人的壽命有沒有兩萬歲?沒有了,現在的平均壽命,活到一百歲的人已經很少了,現在不過七、八十歲而已,平均壽命七十幾歲。就是活到一百歲,距離兩萬歲的時候,時代變化得又更惡劣了。到兩萬歲的時候是劫濁,到我們現在這個時候,那真是「惡世」了。不僅我們現在,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平均人壽一百歲,那時就叫惡世了,不但是濁,而且濁到很惡劣的時候。就這個時期來看,就知道劫濁的時代是非常長的,進入劫濁就是五濁惡世的時候,特別具備有下面的四濁:
「見濁」是什麼呢?普通講,見濁就是見惑,見解上的邪知邪見,有很多的迷惑,這講起來就很多了。我們舉兩個大家都能體驗出來的:見濁第一個是「身見」,這是不正確的見解,眾生都認我們這個假的身體為我,我們的身體是因緣和合的,因緣一散,這個身體、這個生命就不存在了,和合起來暫時有的一個假相而已,大家都把這個身體當作我,執著這個我。有這個身見,一切煩惱、罪惡、痛苦,都從這裏出來。
還有大家容易懂的,就是不知道因果、毀謗因果。因果是一個大學問,學佛不懂因果,簡直就不能入門的。在見濁中,哪個眾生能夠相信因果?我們現在認為自己相信因果,是因為我們在台中道場,受到雪公恩師幾十年不斷地薰陶,我們對因果才有點認識,但是還不夠透徹,真正對因果認識透徹,那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事情,都看得非常清楚。不必有什麼神通,憑因果,我們就知道一切事情,能看得清清楚楚,智慧自然就開了,我們現在未到這種程度,這證明我們對於因果還認識得不夠,但是比一般人要好得多了。在這個時代的一般人,他一聽見因果,就找出種種理由來駁斥,所做的事情,處處都是違背因果。你想想看,他學道、學佛,怎麼能夠學呀?他在世間做任何事情,一做事情,造的業都是往三途去的惡業,這就是在五濁惡世的見濁,都是教人造惡業的。其餘的不必講了,瞭解一個身見,一個是不懂因果、毀謗因果,這就不得了!
再是「煩惱濁」,煩惱詳細講,就是貪、瞋、痴、慢、疑這五種煩惱。貪是貪求五欲→財、色、名、食、睡,還有五塵→色、聲、香、味、觸,貪到了就覺得比別人高明,就傲慢了;貪求不到,就發生瞋恨;不懂道理就是愚痴;疑是對於佛法的道理不相信,始終在懷疑。你想想看!一個人有這五種煩惱,他在六道裏面怎麼能夠脫離呢?所以在六道裏面來來回回地輪迴生死,就是被見濁、煩惱濁繫在那裡,永久脫離不了。
什麼叫「眾生濁」?就是由於前面的見濁、煩惱濁,這兩種濁→思想上是邪知邪見,行為上又是貪、瞋、痴,這樣組合起來的,感應到我們成為現在這麼一個眾生。眾生是眾緣和合的一個生命,這個生命,一切都是非常惡劣,怎麼惡劣?想想我們的身體,經不起分析,我們不好意思說人家(引起人家煩惱),我們自己反省反省,從自己的觀念(心理)到身體(物質)部分,沒有一處是清淨的。思想上面,成天都在求名求利,不惜損人利己;身體方面,隨時都要維持生命,維持生命要從外面吸收營養(養分)進來,學佛的人懂得吃素,可以不要傷害生命,不學佛的人,哪一天不造業啊?進補之外,還要貪口味,到菜館吃山珍海味,一餐吃下去,為了自己口腹之欲,為了維持自己身體,殺害多少的生命!這就是眾生濁,濁是濁在哪裡?就是為了這些事,把眾生濁了、染污了。
再看「命濁」,我們眾生都有壽命,都有一定多長的壽命,前面講,眾生是由種種因緣而得現在的這麼一個眾生,這個眾生還不能維持長久。命濁是什麼呢?在人壽長的時期,活上幾萬年、幾十萬年,那當然是好了,在現在頂多活幾十年,短短的幾十年,就長遠的時間來看這幾十年,經文裏形容就像電光一閃,一下子就過去了,我們的幾十年看起來那麼長,實際上像電光一閃,太短促了!這是命濁。
說五濁惡世幹什麼呢?我們想想看,在這個時代,邪知邪見使我們不能修道,煩惱那麼重,處處隨煩惱走,我們修道難!我們眾生有自己的身體(這樣粗製濫造的身體),有這個生命在,還要為這個生命繼續再造惡業,這個道怎麼修?尤其是命濁,在今日之下,你想修道,工具不能不有,什麼工具呢?三藏十二部經文看不懂,就不懂道理,先要把理論弄明白。好吧!我們先把理論的文字弄通,再把道理看懂,已經幾十歲,快老了!再學什麼呢?有命濁在,我們修道,時間不許可瞭解這些道理了,他們說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好,好是好!你不能始終聽人家說天台宗、唯識宗、三論宗、華嚴宗的種種,你不能始終聽人家的,你必需自己要看得懂,等你把文字全看懂了,壽命差不多到了。
修普通法門都不簡單,不是每個人能辦得到的,必須修淨土宗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前面我講:就是把理論通了,都能看懂了,但是要斷貪、瞋、痴這些習氣,好不容易呀!所以持名念佛,照著這個道理去做,信願行帶業往生。換句話說,在這個五濁惡世,除了持名念佛帶業往生,其餘沒有辦法能夠在這短短的時間內當生成就。釋迦牟尼佛在流通分中,將最重要的這一點說出來了,這是六方諸佛共同稱讚釋迦牟尼佛的原因。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釋迦牟尼佛聽到諸佛這麼稱讚,一想,的確如此!就叫「舍利弗」說:「當知」,你應當知道,「我於五濁惡世」,釋迦牟尼佛說自己在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做這種困難的事情,什麼難事呢?「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這是一件事情。再呢,「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為一切世間說出這樣難信之法,「是為甚難」,的確是甚難!不是一般人所能辦到的。
「難信之法」不是指不學佛的人講的,不學佛的人還不夠程度說「難信」,這指的是歷代把佛理都看明白的人,明白什麼呢?修小乘,「了分段生死」就出三界,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才能辦得到,修行要那樣長的時間;學大乘佛法,成佛要三大阿僧衹劫,這樣修才能把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全部斷乾淨,才能成佛,理是那樣的。現在講,見思惑都沒有斷,往生西方(帶業往生到西方)就能夠出離三界,一到西方,也很快就能成佛(等於一生就成佛)。這個理,就是通了所有佛理的人,他才不相信啊!他才難信,所謂難信是就這個理。
但是要知道:佛的願力不可思議、我們眾生的心法不可思議。阿彌陀佛的大願,加上我們學佛人自己的心,萬法唯心,我們的心加上佛的願力,這兩者合起來是不可思議的。所謂不可思議,就不能硬拿普通的道理來講,所以這是難信。難信而我們能信,那我們就是不可思議,我們所得的功德、往生成佛,都是不可思議的。
四、法眾得益結勸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這部經說到這裏就算完了,最後這段是結集經文講的一段話。「佛說此經已」,釋迦牟尼佛把這部經說完了,「舍利弗,及諸比丘」,舍利弗及在場的那些大德們,還有「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數目很多很多,「聞佛所說」,聽到佛所說的這些利益、道理以及修行的方法,然後「歡喜信受」,原來不知道,現在知道了,非常歡喜,發生法喜了,信→原來是難信,現在是完全相信;受→能接受而受持,照著經文所講的方法去修持,「作禮而去」,向佛頂禮,然後散會離去,各人回去就照著去修持。
講到回去修持,我們在這個道場就是修念佛法門,因為這部經今天講完了,等一下蓮社還預備雪公恩師在世時所寫的幾句話,非常重要!各位可以看一看,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修持方法,他老人家講:念佛,有念佛、有憶佛,這就是修持。因為我們修持的法門,必須注重大勢至菩薩所講的,要淨念相繼。怎麼淨念相繼呢?就是憶佛、念佛,「念佛」是念茲在茲,就是念佛的時候,心就在佛號上面,心不要亂跑;「憶佛」是明記不忘,我們的腦筋要記得這句佛號,不會忘記,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對於這句佛號都不會忘記。念佛的時候「念茲在茲」,憶佛的時候「明記不忘」,這就能夠淨念相繼,「淨念相繼」就包括信、願、行,圓圓滿滿地包括在內,我們把握了這個修持法門,我們在七寶池裡的蓮花,將一天一天地欣欣向榮。這部經算是講完了,下次講另外一部經。祝大家光壽無量,智慧一天一天地開朗!今天講到這裏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