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五頁,第四行,經文我念一遍: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二)行樹演法
這部經在正宗分裡先講依報莊嚴,依報莊嚴之後接著講說法莊嚴,今天繼續講說法莊嚴。在今天以前講的說法莊嚴是「眾鳥演法」,就是在極樂世界裡,白鶴、孔雀、鸚鵡……那些鳥,演出五根、五力等三十七道品。今天講,不但眾鳥可以演法,就是在極樂世界長的寶樹、寶樹上的那些羅網,都可以演法,剛才念的經文是講「行樹演法」。
這段經文開始,釋迦牟尼佛又喊「舍利弗」說:「彼佛國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國土怎樣呢?「微風吹動」,極樂世界有風,那個風與我們這個世界的風不同,我們這個世界的風,有颱風、冬天的北風(寒冷的風),在美國有颶風、龍捲風,力量猛得不得了!對人沒什麼好的;就算春天的風好一點,也只是一種風,一種作用。在極樂世界的微風就不同了,它包含的意思跟我們這個世界的風不一樣的,後面會講到。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微微的風(風不大,很適合人的感受)吹動那些寶樹,樹上都是諸寶(諸寶行樹),「及寶羅網」,還有樹上、天空裡網的那些羅網,吹動寶樹、羅網,然後「出微妙音」,寶樹跟羅網,我們前面講過有七重行樹、七重羅網,羅網上面掛寶鈴子,微風一吹,寶樹及羅網上面很多的寶,互相微微地搖動,然後發出微妙的聲音來。
出微妙音是發出微妙的聲音,什麼叫「微妙」呢?這裡包含的意思很多,微的意思是聲音非常柔和,不像我們娑婆世界的風,吹起來聲音很大,聽起來讓人耳朵受不了,強大的風給人帶來恐怖感,極樂世界的風聲是「微」–微微的,微微的聲音非常柔和,也就是說,我們娑婆世界任何聲音都比不上它,這是微。「妙」呢?所謂妙,在我們世間就找不到了,「妙」是在它的聲音裡包含很多意思,譬如在我們娑婆世界聽到風的聲音,大概想不出風的聲音裡包含有什麼意思,但是極樂世界的風聲裡包含有很多法,前面講眾鳥的鳥叫聲裡含有三十七道品,微風吹動寶樹及寶羅網,所發出的聲音也有說法,有種種的法在裡面,所以是妙。微妙這兩個字總括起來講:所說的法(法門)包含很多,前面說三十七道品還是簡單講,詳細說,三十七道品就包含八萬四千法門,妙用無窮的,意思想起來,就不可思議,所以微風發出微妙音,微妙音就是不可思議。
下面說微妙音「譬如」–好像,「百千種樂」,幾千百種音樂,音樂不止一種,有幾百、幾千,百千種那麼多的音樂,那麼多的音樂「同時俱作」,在同一個時候演奏,發出聲音。為什麼需要音樂呢?比如我們這個世界的中華文化,孔子是聖人,固然重視禮樂,注重音樂教育;孔子以前,中國的聖人,堯、舜就注重音樂;堯、舜以前的古代聖人沒有不注重音樂的。為什麼呢?音樂這種藝術能夠使人聽了之後,心理就平和下來,平和下來就合乎修道。一個修道人最怕什麼呢?感情用事,所謂感情用事,在高興的時候,高興得沒有節制,苦悶的時候也沒有節制,跟人家吵架、發脾氣的時候也沒有節制,這都會壞事情!所以音樂一奏,聽了音樂以後,喜、怒、哀、樂這些煩惱,自然而然就平下來。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的歷代聖人,尤其是孔子,他老人家在教化的時候特別注重音樂教育。而中國聖人所注重的音樂是純正的好音樂,比如在尚書裡講「八音克諧」,八種音聲能夠和諧地在一起,能夠調和得很好,才能改變人的心理,不是這樣的話,那種音樂就不合乎聖人要求的音樂。
不合乎聖人要求的音樂是怎樣呢?一種是挑起人好殺伐的心理,古時候在邊塞地區,在作戰的戰場上,那種音樂奏起來就能鼓動人的心理衝鋒陷陣殺敵,是那種音樂;再者是靡靡之音,那種很萎靡的音樂,叫人一聽,引導人走向壞的思想上去,叫人精神不能振作。這兩種音樂,都是音樂教育所不取的。可是後來,尤其到了現代,中國古代的音樂沒落了,大家都採用西洋音樂,西洋古典的音樂也還不錯,現在那些流行音樂,不是殺伐之聲,就是靡靡之音,不但不能改善人的心理,反而引導人心犯罪。所以在我們這個世界,音樂是有,但是怎麼樣也沒辦法跟極樂世界的音樂比,不但不能跟極樂世界的音樂比,也不能跟天上的音樂比,天上的音樂,像欲界天的音樂,一層比一層好,不管天上的音樂好到什麼程度,如果要跟極樂世界的音樂比,還是相差太遠!所以說極樂世界的音樂比什麼音樂都好。那樣好的音樂有百千種,而且是同時俱作,怎麼同時俱作呢?比如在我們世間,中國音樂、西洋音樂都有交響合奏(西方有交響樂,中國古代也有各種樂器在一起合奏),中國也好、外國也好,樂器也不過是幾種,不會很多的,它有百千種樂那麼多,同時在那裡俱作。講是這樣講,若身臨其境的話,那就不得了!想想看,那麼多音樂同時俱作起來,那是什麼樣的境界啊!
音樂是微風吹動樹、羅網發出來的,樹、羅網、微風都是無情,前面講的鳥是阿彌陀佛變化出來的,那是有情。所以祖師註解:無論是有情的眾鳥、無情的微風,同時在那裡宣揚妙法。換句話說,在極樂世界,鳥會說法,風、樹、一切的一切都會說法,說什麼法呢?前面講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依藏、通、別、圓來分,從淺處到最高的深妙處,這樣一研究起來,有無量的法門。無量的法門藉著風聲、鳥語,鳥語聽起來很悅耳,風聲是音樂,聽起來更好聽,那麼多的法門就藉著美妙的音聲演唱出來。你看那是什麼樣的環境!這是「宣法之二」講表裡的「風樹作樂、微妙法音–聞正法樂」。
「聞是音者」,在極樂世界的所有眾生聽到微妙的音樂,「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自然就生出了念三寶的心,從心裡面來念佛、念法、念僧。前面眾鳥演法的那段講完以後,說「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這裡這段是「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兩句注意變動的兩個字:一是「皆悉」、一是「自然」,在經文裡,稍微調整一、兩個字,意思就大不相同。不同在哪裡呢?前面的「皆悉」,我記得有講過,我們修淨土宗的人,在娑婆世界要念佛,念佛才能往生,往生到了極樂世界之後,還要念佛–皆悉念佛,還要皆悉念三寶。為什麼到了極樂還要念三寶呢?證明我們在娑婆世界,念佛的程度還不夠,勉勉強強地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了那裡之後還要再念。憑什麼再念呢?就是聽了眾鳥演的那些法。我們在這個世界也聽過那些法,雖然聽過,因為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在我們這個世界退轉的太多了,一方面聽,一方面環境還拉著我們向後退,所以到極樂世界還要再聞法,因此說「皆悉」。皆悉是什麼呢?悟–真正大徹大悟,說實在的,我們在這個世間只是念佛,沒有悟,所以要「帶業往生」,往生到那裡後,還要悟,聽了眾鳥演法以後,才能真正開悟,所以叫做「皆悉」。悟了之後,繼續再聞法,這是由微風吹動寶樹、羅網所發出的音聲,這是又更進一步地再聞法,聞了之後,就自然了,到「自然」的時候,不起念則已,一起念就是三寶。
前面已經跟各位介紹過,三寶有別相三寶、一體三寶。所謂別相三寶,普通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佛寶;三藏十二部所講的意思是法寶;一定要出家的和合眾,現出僧相,才是僧寶。講到一體三寶,在這個世間,一般人就不敢承當了,一體三寶是佛、法、僧三寶都在每個人的自心裡面,自心具有一體三寶。到了極樂世界,聽到風、樹的微妙音之後,「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個心完全圓融到一體三寶中,這是什麼境界?這是證的境界,證是證道。前面的「皆悉」是悟道,這裡的「自然」是證道。這是「宣法之二」表裡的「自念三寶–得正念樂」,說法莊嚴到這裡結束。
我們回溯一下,前面的經文結構非常嚴密,經文一開始就說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一切苦都沒有,只受一切樂;在「依報莊嚴」中,前面都已講過,有哪些樂、沒有哪些苦。在「說法莊嚴」這兩段中,眾鳥六時演法的時候,是聽到「正法」的樂,「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是聞道之後念三寶,這是得了「正念」,得到真正念三寶之樂。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各位是老修行、老念佛、老菩薩,念佛念下來就覺得很歡喜,感覺到歡喜就是得到正念的樂;剛開始念佛的人,大概就沒有這種情況。而在極樂世界就能夠得到正念,得到念三寶正念的樂。
還有經文裡講「無三惡道」,這不要平淡看過去,以為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們要曉得:我們在這個世界就是苦在三惡道,在人世間造了惡業,現在不知道,到了命終的時候,一墮三惡道,那是苦不堪言!這是墮落。在極樂世界無三惡道,沒有墮落的苦,所以跟我們這個世界互相對照看看,我們在這個世界,過去多生多劫種了善根,所以在這一生遇到了念佛法門,而且學得很純粹,這是了不得的殊勝因緣!必須在這一生求得往生,如果這一生不能往生,別說墮三惡道,就算不墮三惡道,再到人間來,人間的佛法隨時在變,道場的道風隨時在變,除了我們台中道場以外,到別處看看,講的法門能不能很純粹地學淨土法門?一心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不容易啊!再一轉世,轉到人間來,也不知道轉到哪家去,現在的家庭問題多得很,做了問題家庭的子女,別說學佛,本身的問題太多了,只有學向三惡道裡去,不會學好的,所以就算到人間來,也是非常痛苦的。再一轉世,再想到人間來學佛,學得這樣純粹的法,誰敢保證?所以必得在這一生求得往生。何況現在全世界大家都講民主、講科學,但是人的意識不管怎樣民主,哪個國家的領導人跟另外的國家意見合不來,動不動戰爭就發生,戰爭一旦發生,不知會死多少人,不管有理由或沒理由,侵略者不必說,就是師出有名,為制裁侵略者而出兵,也會死人,死的那些人都是無辜的。而這次戰爭結束以後,將來就永久沒有戰爭嗎?只要人的心理有貪、瞋、痴、慢、疑在,尤其是慢心作祟,有了傲慢心,現在這些人都由傲慢心引起來的,自己以為了不起,一個想做英雄,另一個不讓他做英雄,大戰就起來了,將來的世界一定是一天一天惡化下去。相對地看一看,極樂世界那麼好,我們一定要下定決心,不管我在這個世間,現在學佛環境多好,再好也比不上極樂世界,一定要求往生西方去。
瞭解前面講的這些事實,我們一定要求往生,往生修的法門就是念佛,要信、願、行,信願行要學得很快,要有把握的話,要懂得道理,後面這段就講道理,「理」當然說起來比較麻煩、比較難一點。經文講:「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佛就喊舍利弗說,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裡面,成就了如是功德莊嚴。「如是」這兩個字,指的就是前面的眾鳥演法、行樹演法那些種種的功德莊嚴。這裡祖師的注解是拿理來注的,我們懂了理,對於念佛要求得一心不亂,那就好得多!還有我們念佛的人,並不是不求往生,既是學淨土宗,大家都有這個意願,都發願求往生,只是大家雖有意願,但也很著急:怎麼往生呢?什麼時候才能得一心不亂?就是不得一心不亂,換句話說,能夠把惑伏下去,像雪公老師在世所講的:「只要大家念得很熟,念得很熟就不錯了!」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熟,念熟也不容易!「熟」是什麼?一動念就是佛念出來,不管人家對我是好是壞,恭維我也好、當面罵我也好,我第一個念頭起來,不理會人家,第一個念頭起來就是佛號,這就是熟;能夠這樣熟,到臨命終了的時候,那種種的障礙、種種的痛苦就都能夠拔除,這就是熟。我們現在自己可以時時刻刻來提醒自己:熟了沒有?要想「熟」、要想得「一心不亂」,必須明瞭理,所以下面就根據祖師的注解,還有雪公老師在世講到這裡時,特別講的理跟大家說一說。
現在請各位看第七張講表,在「行樹演法」那段之後,第二段「依報說法莊嚴」,這個表就是把前面的「依報」以及剛剛講的「說法」,這兩種「莊嚴」(莊嚴就是經文所講–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綜合起來講。講這個之前,我們先瞭解「莊嚴」,前面所講的四土莊嚴,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四土莊嚴都在這裡包含著。四土莊嚴,依報包括說法在內,從哪裡出來的?一個是「佛心」,阿彌陀佛用他的心造就成功的;再者是「生心」,眾生的心合起來,跟佛共同造成的。在佛這方面,是用佛的「願行所成」,什麼是願?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未成佛之前),無量壽經裡說,當初在因地的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願,對當時的世自在王佛發的,世自在王佛給法藏比丘介紹了兩百一十億的佛土,那麼多佛的國土,每個國土都有每個國土特別的好處,介紹完了之後,法藏比丘瞭解了,經過長期修行(就是行六度萬行),修到相當程度以後,就參照兩百一十億國土,把各國的優點集合起來,造成現在的西方極樂世界。他的大願大行造成極樂世界,當然他是成了佛的,佛有三身,其中最重要的是法身,講法身有「依報」及「說法」莊嚴,願與行是在因地的大願大行,修成功證到了法身;我們每個眾生都有法身,但有什麼用處?沒有用處啊!因為法身沒有顯出來,阿彌陀佛以他的大願大行修行成功,「法身所現」,法身完全顯出來了。
一般講「法身無相」,法身是沒有相的,這是一個意義;另外一個意義,法身不能說沒有相,「法身有相」,在法華經裡就說法身是有相的。無相有無相的道理,有相有有相的道理,所謂法身「無相」指什麼呢?「無」是指遮蔽法身的煩惱–煩惱障、所知障,法身絕對沒有煩惱障、所知障;有煩惱障、所知障這些煩惱,各種相就出來了,這些相是什麼呢?這些相都是假相,我們所見的山河大地(依報)及本身的身體(正報),這都是煩惱業報現出來的,這是法身嗎?法身有這些相嗎?法身絕對沒有這些相,這是污染的、有障礙的,法身無相指的是沒有這些相。法身有相,「有相」指的是什麼?這些煩惱障、所知障,照天台宗的講法,就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把這些惑徹底斷得乾乾淨淨,然後顯露出來的妙相,那個妙相就是全體法身,即法身有相,有相就是有妙相。
我們知道這個以後,下面這一句就好講了。「法身所現」,你要是不瞭解「法身有相」,「法身所現」現什麼呢?極樂世界整個依報,整個世界以及世界裡的眾鳥、行樹、微風等等,無一不是阿彌陀佛的法身顯現出來的,換句話說,你見了極樂世界的一花、一草、一隻鳥,或七寶池的八功德水,每一樣都是阿彌陀佛的法身。我們瞭解這個,要知道法身不只現極樂世界,法身是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的。就「事相」上來講,從我們這個世界要經過十萬億佛土到西方極樂世界;從「理」上面來講,阿彌陀佛的法身,不但在那裡(極樂世界),也在我們這裡,只要我們念佛的程度到了,當下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瞭解這一點,我們以信願心來念佛,深信、發願,一句佛號提起來的時候,就是見到法身。古代祖師念一句佛,佛號裡就現出一尊佛像出來,真是不可思議!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都是從理上面顯出來的。
佛的法身所現的那種莊嚴清淨的世界,我們要往生到那裡,要怎麼往生呢?各位看「生心」,生心是眾生的心,我們都是眾生,眾生的心一往生到極樂世界,也造成了極樂世界的莊嚴,也跟佛的莊嚴是一致的。我們眾生的心怎麼成就極樂世界的莊嚴呢?就是「淨業所感」,我們修淨土宗、修念佛淨業,這裡的淨業就是經裡講的「信」,要深信,深信這個理(怎麼深信,前面講過,有六種信);再者就要發「願」;然後就是持名念佛–「行」,這就是「淨業」。我們按照這個淨業去修行,就能使我們身、口、意三業都清淨。這個淨業是能感–能以感應;「所感」指的什麼呢?所感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只要我們按照這個方法,三業清淨,依信願行去修行,就能感應到西方極樂世界。
「淨業所感」的道理,祖師就以唯識學來解釋,就是「唯識所變」。怎麼變呢?我們瞭解了西方極樂世界那樣好,後來再講阿彌陀佛的正報那樣好,我們的心就跟攝影機一樣,就以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莊嚴做風景,我們的心一照的時候,如攝影機一按,就照到我們的心裡面來,我們的心就造成跟極樂世界完全一樣,這是我們唯識藉著極樂世界顯出來的。從另外一方面講,所有的凡夫眾生以及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這些眾生都在佛的心裡,也都在佛的法身裡,就佛那方面來講,佛心裡面時時刻刻都有我們這些眾生,佛的心和我們眾生的心互相感應。這裡要注意的是:二力法門,互相感應;普通法門是在這個世界斷見思惑、斷塵沙惑、斷無明,斷除乾淨後,在這個世界當下成佛,其他各種通途法門都是如此。我們念佛法門是什麼呢?求往生。這裡講唯識所變,往生還是要我們心理轉變,心理不轉變還是往生不了的,所以這裡的「唯識所變」是就往生講的;往生之後,我們這個唯識所變的心跟阿彌陀佛法身所現的環境打成一片,共同在一起。
還有一點必得要瞭解:有人看了禪宗的文字,也不照禪宗去瞭解,更不瞭解淨土宗念佛這種不思議的理,他只是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就在這個世間建立人間淨土,他講這種話,他也沒有辦法斷見思惑,連見思惑都不懂,這麼講一講,只是阻止人家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說法就是魔說,他連普通法門也夠不上,純粹是魔說;他也講「心」,他指的心就是我們第六識的心,經文講「六塵緣影」,攀緣假影子的第六意識的心,他把那個當做是真心,就是魔說。
我們在這裡說佛心、生心、所成、所感、所現、所變,換句話說,「四土莊嚴」都是佛心、生心所共同成就的莊嚴,總結一句話,就是「萬法唯心」。萬法唯心特別要注意:唯心上加了萬法,法就是心,心就是法;瞭解這個道理,不論任何一個法,當下就是心,就是法身。明瞭這個理的時候,我們念一句佛號,佛號是不是法呢?萬德洪名當然是法,一花、一草都是法,萬德洪名怎麼不是法呢?念一句洪名,當下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我們以至誠懇切的信願心念,念一句佛就見一次法身,所以古人說「一念相應一念佛」,那我們臨終要往生的時候,還著急什麼呢?不用著急!只要現在如法這樣修行,也不會覺得十萬億佛土那麼遙遠,在理上講「一毫端都不隔」,沒有隔著一毫端啊!今天講到這裡,這個特別重要,明瞭這個之後,我們往生一定有把握的。這個理按照華嚴經來講,叫「事事無礙法界」,是境界最高的。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