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二十六)
佛說阿彌陀經筆記﹙卄六﹚
徐醒民老師 主講 八十年三月廿八日

(26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各位翻開經本,第六頁第四行開始,經文先念一遍: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上回講到「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十劫」的時間,非常遙遠了,但是跟極樂世界的「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還是不能比!換句話說,阿彌陀佛成佛,到釋迦牟尼佛講法那個時候,雖然已經十大劫,但是未來的時間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長得很!講「於今十劫」是證明今天念的這段經文,在極樂世界的聲聞弟子、大菩薩眾,極樂世界那些人怎麼來的呢?都是阿彌陀佛成佛十劫以來所成就的,那麼多的大弟子!我們現在發心念佛,一心一意地求往生到極樂世界,一到極樂世界,就跟那些大弟子一樣,上回講「於今十劫」的涵義就是照映這一點。


現在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又」喊「舍利弗」的名字說:「彼佛」,就指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他「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無量無邊指的是聲聞弟子的數目,人數那麼多,多得無量無邊,數不清的,那些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都是阿羅漢,我們知道在我們娑婆世界,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要成就一尊阿羅漢,佛經裡講:證初果之後,要在人間修,壽命完了,生到天上繼續修,天上壽命完了,再回到人間來,要七番生死才修成功。為什麼要這麼長的時間呢?就是把見惑、思惑都要斷得乾乾淨淨的,然後才能夠成就阿羅漢。而且在這個世界,成就多少阿羅漢?遠的不必說,就兩千多年以前,釋迦牟尼佛印度教化的阿羅漢(我們都知道,經裡講的都有數目的),要與極樂世界一比(極樂世界是無量無邊,數都數不清),哪個地方好?一下就看出來了!


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還有成就,釋迦牟尼佛不住在世間,要證阿羅漢果,那就沒辦法了!不親自跟佛學,要想成就阿羅漢就沒有那麼快,要當面跟佛學,由佛親自來教才快。而到西方極樂世界呢?一到極樂世界,就見了阿彌陀佛,就受到阿彌陀佛親自來教化,所以快得很!這一點,我們從經文裡就了解。兩個地方相差這麼大,了解這個道理,無論如何一定要下定決心,要求往生到極樂世界去。


(二)隨機證果


現在請各位看講表,就是上回發給各位的。講表第一個說「成就無邊」,成就無邊就是經文裡講的「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這些聲聞弟子都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成就的,成就這些「聲聞弟子」是無量無邊,「菩薩弟子」也是無量無邊,這是說明阿彌陀佛「成就眾生之德」,也讓我們瞭解在娑婆世界,普通講有八種大苦,其中之一有怨憎會苦,所謂怨憎會,凡是不願意見面的,有仇怨的人不願意彼此見面,但是偏偏環境逼得兩個怨家會面,這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大苦之一,可是在極樂世界的這些聲聞弟子、菩薩弟子都在一起,大家都是證了果位的人,彼此沒有怨,就是「無怨會苦」啊!就這一條來講(可以比比看),就知道極樂世界,的確名副其實是極樂啊!


在我們這個世間,有些人說:也很好啊!好在哪裡?把那些苦(八種苦只是略舉而已)詳細地分,那些苦就像大海一樣,苦海無邊,無量無邊的苦,苦得不堪忍受!我們眾生在六道裡面,長期以來已經麻木不仁,沒有什麼感覺了,所以叫做堪忍(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文,翻成文的意思叫做堪忍),就是不能忍,也只好無可奈何地忍下去。假如真正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苦,那一時一刻也忍受不了。必得瞭解這個世界有這麼多的大苦,然後才能夠下定決心要求往生到極樂世界去。


這部經雖然文字不多,大部分的文字一般人也都認識,很簡單。但是裡面的意思非常深奧,不懂佛理的人看不出來,懂得佛理的人,愈往裡邊研究,愈發現裡邊有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並不是普通人能夠發現的,比如這裡說「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我們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啊!但是我們在座有很多老師、大德都知道,修小乘的人不能往生的–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聲聞是小乘,聲聞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怎麼有這麼多的聲聞弟子呢?這不是疑問嗎?有了這個疑問,注經的祖師就注出來,各位看講表,講表裡說「聲聞疑」–對於聲聞弟子有了疑惑,有疑惑就要解決,不解決就是一個障礙,要解決疑問先講「原則」,原則在經文(佛法)裡都講過:「二乘種不生」,凡是二乘的「種」不會往生極樂世界的,為什麼呢?因為極樂世界都是學大乘佛法的才能往生,學小乘的人,知識、見解有限,他的見解能力只限於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以外的,就不瞭解(釋迦牟尼佛當初對這種根機的人,就不講他方世界的情況),所以凡是往生極樂世界,必須是大乘根機的人。


這裡講的「二乘種」,什麼叫二乘種?二乘是小乘聲聞,還有中乘辟支佛(緣覺)。聲聞有聲聞乘的種子,在他的八識田裡,他最初發心學佛的時候,就由這個聲聞乘的種子來發起,再由這個種子(根據這個因)來修來學道,學成功了,證的就是羅漢果,根據這個發心來學佛的種子,他是小乘的種子;同樣的,中乘的緣覺也是由他緣覺的種子,起現行學佛,學成功了,證到辟支佛,就不再進一步來學,不求成佛。聲聞也是這樣,證到羅漢果,也不再進一步學佛乘(不想成佛),就固定地止在聲聞。這是就他原來的種子來講,就是二乘種,他在因地學的時候,或是在果地證了果,小乘證的是羅漢果,中乘證的是辟支佛果,證果之後,就不再求成佛了,這是二乘種。像這種二乘種,不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因為他們的知見只限於這個世界,這是講二乘種不能往生。


然而有一種原來先學二乘,後來改變了(不是那麼固定的),他的心理「回小向大」,覺得小乘心是不夠的,應該要發大心(所謂發大心,就是發大乘心、修大乘菩薩法),一發大心,當然就改變了,所以二乘種原則上是不生,要想往生就要發大心。發大心就是「現必自行化他」,現在就要自行化他,自己修淨土法門,同時也教化他人。就拿我們自己來說,我們在念佛,見到親戚朋友、見到一般與我們有來往的人(都是有緣的人),我們就勸他念佛,這是化他。現在能夠自行化他,這就是菩薩行菩薩法。這還不算,必得還要發願求往生到極樂世界,而且並不是永久在那個世界,前面講依報環境,那麼莊嚴!那麼好!我就永久在那個環境享受下去,有這個心理也不行。必得要怎樣?要存什麼心呢?「後必乘願再來」,就等於我到那邊去留學,把所有的智慧、功德都具備了,我一定再回來,回到我們娑婆世界來,再來度化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我們沒有往生之前,雖然也勸人家念佛,但是我們的能力有限,我們勸告人家,人家會不會馬上就接受都有問題,假如我們從極樂世界回來,就是乘願再來,那就大不同了。


印光祖師是再來人,就沒問題,他老人家當時在內地,好多政府大官、教書的名教授,一見到他老人家,不必多言,見見面,就對他老人家崇拜得五體投地,就相信他。我們公老師在沒有見到印光祖師之前,也是在學術上非常有地位的人,可是一見到印光祖師,也佩服得五體投地,可見得祖師的確是再來人。由再來人來弘法那不得了!影響多少人啊!再說我們公老師也不是一個普通人,我們做弟子的是不能說啦!但是普通人能夠勸化這麼多人?能夠成就這麼多人往生,那是簡單的啊?我們一定要發願,到極樂世界之後要乘願再來。有這個願,再加上現在盡我們的能力勸人家念佛,這就合乎菩薩道。能夠如此,再加上自己信願念佛,一定能夠往生。所以這裡講「原則二乘種不生」,可是下面講「現必自行化他」,再發願「後必乘願再來」,這樣「方得往生」。


這是指原來學小乘的人說的,原來學小乘沒關係,只要這樣發願就能夠往生。就是說,有些人原來是學小乘法,學小乘沒有證果,到後來改學大乘佛法;甚至到臨命終的時候,他遇見善知識,或者自己覺悟到要發大心,一發大心,願意往生 (這是信願,臨終一念非常重要!發大心可以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時候,他還沒有證果,極樂世界的法多得很!一到極樂世界,佛就順著往生的人原來的根機,為什麼順他原來的根機呢?在我們世間辦教育的人都知道,凡是教書的人都要因材施教,他是什麼人才,他在哪方面學習能力好,就從哪方面先啟發他,適應他的個性差異。這個學小乘的人沒有證果,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他發大心到極樂世界,佛就順著他原來所學的基礎,跟他講四諦法。他一聽到四諦法,效果就大不同了,他原來在這個世界學四諦法,困難得很,到極樂世界一聽到四諦法,馬上就證果。怎麼證果呢?他馬上就斷見思惑,一證果就證了阿羅漢果。所以第二條講「說四諦使斷見思惑」,為什麼說四諦呢?「因多帶業往生故」,所謂帶業往生,就指在娑婆沒有證果的,在這裡學小乘未證羅漢果,他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佛再跟他講四諦法,使他斷見思惑。


「四諦法」我們都聽過,我們知道學小乘法要懂這個。其實就是學大乘法,對四諦法也要瞭解,不瞭解四諦法,只是學大乘法,也學不好,這是個基礎。什麼叫四諦法呢?簡單說,有兩種是世間法、兩種是出世間法。


世間法–一個苦諦、一個集諦,諦是一種真理,苦諦就講苦,佛法講的苦–世間苦是真理。這個苦怎麼來的?是由眾生自己造就成功的,是集合來的,造就很多惡業,造了很多事業(罪惡的事業),集–集合,集了很多苦果。世間法一個苦諦、一個集諦,就說明世間這些生死的現況。再講出世間法,你瞭解了世間苦,要怎樣離開世間苦呢?苦是果,集是因,你要知道怎麼離開世間的苦果,那要先知道出世間的樂趣及好處。出世間的果,主要是講滅,滅是不生不死,沒有生生滅滅那種現象,永久存在的,自由自在的那種狀況叫滅。要得到這種好的果(出世間的果),你要修因,修因就是修道,所謂出世間的因就是道。


合起來講,四諦就是「苦、集、滅、道」,四諦都是真理,我們學道的人,必得明瞭世間的苦果、苦因;還要瞭解出世間大樂的樂果、樂因。這個四諦法,有些人看了佛經、學了佛,往往認為簡單,一說就明瞭。其實不那麼簡單!要是那麼簡單的話,那人人就很快證羅漢果了。為什麼不簡單呢?若只是解釋,說一說是容易啊!要做得到,真正瞭解真理,行為一切都照正道,那就不容易!怎麼不容易呢?講四諦法,比如說世間的苦、集這兩種,苦是苦果,現在正在受這個苦果,他正在受,可是他還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誰說不知道啊!佛法所講的「身為苦本」,這大家都知道。我們人身,這個身體是什麼?這個身體就是痛苦的根本,這誰能覺悟?果然真正覺悟「身為苦本」的話,那就沒有身見了,今日之下,誰沒有身見?見思惑中,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我們認為某人修道了,或者他自己說:我是什麼來路的,所講的一切都很好聽,其實你要是稍微說一句不中聽的話,他就不高興,你要是侵犯到他一點點,他馬上就發脾氣了,這就是有身見在,而且牢不可破,這就證明他對苦不瞭解。真正瞭解這個身體是個苦本,那你對人身攻擊、事情上的言語攻擊,有害於自身的一切,不當做一回事情。現在有幾個人能做到呢?誰都做不到,誰要是做到了,確認身是苦本,不執著身體,身見就破了,身見一破,見惑(下面講見思惑)就破了,馬上就證初果(小果),初果就證到了。


今日之下,無論是學道的人、不學道的人,不學道的人不必說,世間那些有學問的人,學問愈高,他的執著愈重(執著心愈重),這是不必說的;就是學道的人,經文研究愈多,甚至把藏經裡各部大經大論都看過,講也講得出來,他的執著還是很重,自己認為知識多、學問高。我們老師在世曾經說:「學問長,道德落」,學問愈增長,道德愈下落,為什麼呢?傲慢心愈重,傲慢心是什麼?就是跟著身見來的,為誰傲慢?為這個假身在傲慢,沒有這個身體,誰是我啊?假我就沒有著落了,執著這個假我,就偏愛這個身體。所以說起來容易,真正要瞭解這個苦,這可是苦、集、滅、道中,「苦」的這一條啊!苦分出來,多得很!就拿身這一條來講,誰能夠瞭解?不瞭解啊!不瞭解怎麼樣呢?不瞭解苦,對真理就不瞭解。四諦就舉苦諦中這一條,舉這件事情來說就好,其他不必詳細講了。


「見思惑」怎麼來的?有見思惑就因為不瞭解四諦的真理,不瞭解四諦的真理就發生迷惑。換句話說,你見不到四諦真理,就有了見惑、有了思惑。什麼叫見惑?見惑是在知見方面,在理論方面迷惑顛倒,不瞭解真理,叫做見惑;思惑呢?思惑也叫做修惑,是修行方面,在事實方面的。一個是理論、一個是事實,你瞭解理論,把理論貫通了,徹底覺悟了,這還不算!還有事實上那些執著、習氣在,必得一層一層把它斷除得乾乾淨淨的,用功夫把習氣斷除乾淨,叫做斷思惑。見惑、思惑要詳細說,怎麼來的呢?要瞭解「四諦」,四諦是四種在三界都有的真理,我們人間有四諦,天上也有四諦。大概分為三界–欲界(天上也有欲界)、欲界以上有色界、色界以上有無色界,三界都有四諦,換句話說,三界都有苦,都有苦諦,不過有淺有深、有輕有重而已。不瞭解三界的四諦,就有了見思惑,而三界的見惑有八十八品,也就是八十八種,這八十八種見惑要斷的話,一次就斷除,比較快一點,可是思惑呢?思惑有多少品?思惑有八十一品,就是八十一種,分開的話,也是分成三界,在欲界斷除多少品、色界斷多少品、到無色界再斷多少品,經文裡有一條一條地說得清清楚楚,這裡不能詳細說,思惑有八十一品,分三界九地斷除。


在我們娑婆世界要斷見思惑,你看看,只瞭解我們人間的痛苦還不夠!還要瞭解欲界的苦、色界的苦、無色界的苦,統統都瞭解都斷除,不然為什麼要天上、人間上上下下地這樣修呢?人間修夠了,你把人間的苦都看清了,天上的苦還不懂,還要到天上去修,天上的苦(我們人間看天上,多麼樂!多麼好!到了天上,才知道天上也有痛苦)全部都斷除了,這才證了羅漢果。在我們這個世界證羅漢果這麼困難!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聽到四諦法,這麼多品數(思惑有八十一品),不必一品一品地斷,聽到法的時候,馬上就斷,一次就斷除,你看這多麼快啊!


由此可以知道,經文講「皆阿羅漢」,那麼多聲聞弟子,聽到佛講的四諦法,皆證阿羅漢。這裡所講的,表裡說「阿羅漢非定性實行之類」,這裡的阿羅漢不是定性的,所謂定性,就是二乘種子固定不變,他原來修小乘,修成功證了羅漢果,就不再進修佛果。他不是定性的,他在往生之前就發了大心,發大心到極樂世界,所謂阿羅漢,是以他斷了見思惑這個意義來講,說他是阿羅漢,不是定性實行的阿羅漢之類,「乃回小向大者」,把小乘的心收回來,然後再趨向大乘佛法,這是回小向大。那為什麼會回小向大?「因曾有度眾之願故」,因為他曾經有度眾之願,發了度眾之願,所以他不是定性的。這是對聲聞和阿羅漢懷疑的解釋。


這裡講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皆是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這些聲聞弟子都是阿羅漢,人數多少?算不清。我們中國的算術,大家都學過的,數目多少、怎麼算法,算到最高的已經是非常多。在印度那個時候,數學計算的法子,前面的講表也列出來,那些大數目字,拿出來真是會嚇壞人!那些大數目拿出來,還是「非是算數之所能知」,不是算數能夠算清楚的,用算數算不出來。那麼用神通可以算得出來嗎?神通也不行。在佛弟子當中,大家都知道目犍連是神通第一,佛講無量壽經時曾經舉例說:一個目犍連不夠,要有數不清的目犍連,以那麼多目犍連的神通,共同來算,算什麼呢?來算阿彌陀佛第一次接引到極樂世界,成就的第一批聲聞眾,只算那個數目字,那麼多有神通的目犍連,只算那麼多的聲聞眾,百分之中還不能知道其一(算不到百分之一)。你想想看,成佛以來,於今十大劫,十大劫成就了多少聲聞?由這裡想一想,那裡的聲聞眾有多少!


聲聞眾那麼多,菩薩弟子呢?下面就提「諸菩薩眾」,菩薩眾的地位不相等叫「諸」–各個地位的菩薩。那些菩薩人數有多少?「亦復如是」,也像聲聞眾那麼多人數,算也算不清楚,那麼多的數目。說這個就讓我們瞭解:我們只要發願求往生,一到極樂世界都能辦得到。人人有份,就怕自己不相信、不發願,能夠深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能夠發願到那裡去,修持名念佛,一定能夠往生。一往生,就跟那裡的大阿羅漢、大菩薩一樣,我們也是其中之一。這是為了讓我們瞭解這個道理,拿這個例子讓我們看一看。


接著下面這一段做個結語:「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叫舍利弗的名字說,「彼佛國土」,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成就這樣的功德莊嚴。這個話跟前面的文字是一樣的,前面也是說「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但是意思不相同,前面是指依報莊嚴、說法莊嚴,依報講的是七寶池及種種的那些天上、地上莊嚴的環境;說法莊嚴是指眾鳥演法、行樹演法那些情形。這裡講莊嚴的意思,指的是剛才講的–成就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及諸菩薩眾,意思不一樣,這裡的功德莊嚴是成就,成就怎麼樣的「功德莊嚴」呢?前面說,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一往生到那裡去馬上證果,當然是跟佛一樣的;就是沒有證果的話,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都跟佛一樣的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你只要按照那樣學,都能得到光壽無量。再說,佛有三十二相,我們在娑婆世界要具備三十二相,誰能具備?就是證到阿羅漢果,三十二相也還沒有,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大家的相都是一樣的,都是三十二相,那麼莊嚴!


還有,極樂世界所有的眾生都有神通,我們在這個世間,有些學佛的人喜歡說:某某人有神通,甚至有些人實在沒有神通,故意表現出好像有神通,讓人家相信他。其實神通不必要求,求神通有什麼用?真正到了極樂世界,自然就有神通,一到那裡一定有神通。為什麼呢?念佛要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真正有了定功,就發現神通,所以在極樂世界,人人都有神通。我們在這個世間,好好念佛就行,不必求這個神通、那個神通,假使不好好念佛,只求神通,神通求不到,也許還走上錯誤的道路上去,很危險!這一層我們也應該瞭解。


所有這幾種,你看看,都是非常特殊的,這些道理在我們娑婆世界來講,理都是講不通的。一個普通人怎麼能跟佛一樣光壽無量?一個普通人怎麼能跟佛一樣具備三十二相?哪裡會有神通?所以這都是特殊,特別法門特別在哪裡?這都是特別的。這些特別法怎麼來的呢?功德莊嚴。「功德莊嚴」又是怎麼來的呢?講表裡說「彌陀因中願行所成」,這都是阿彌陀佛因中的大願大行所成就的。已經在極樂世界的那些弟子,都是過去十大劫以來成就的,現在呢?「能令信願持名者念念如是成就」,我們現在修淨土念佛法門,也能夠令我們現在具備信、願、行(行就是持名)的這些人念念如是成就,我們只要一起念,念一句佛,我們就跟彌陀的願行能夠一致,就能夠成就。要不然,為什麼說我們發心念佛的時候,七寶池裡就生出一枝蓮花來呢?這就是「念念如是成就」。我們瞭解這一點,我們至心念一句佛,功德比什麼都大。當我們提起這一念的時候,我們這一念就在七寶池裡了,換句話說,在這個世間要轉業了,這個世間一切災害、一切業與我就沒有關係了,我個人的別業(個別的業),我一念就能轉,有這麼大的功德力量。今天講到這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