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七頁,從第五行開始,經文我先念一遍: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這一段講行持莊嚴,行持就是信、願、行,正式講到持名念佛的方法了。上回講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意思是:善根少了、福德少了,都不能生到極樂世界去。因為往生極樂世界,要因緣具備,「因」是善根,少了不行;「緣」是福德,少了也不行。既是善根、福德因緣少了,都沒辦法往生極樂世界,那必得「多善根、多福德」,今天就講多善根、多福德。
過去雪公老師講這部經的時候,講到這部分,他老人家花了很多時間,說明方法以及裏面重要的理論。講那麼多的時間,就是要我們聽的人,瞭解這部經所講的特別法門的特別處–特別意義在哪裡;也就是要讓我們認識持名、認識名號的力量。因為經文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就是「少了就力量不夠」,多善根、多福德就是要多力量。多力量從哪裡來?就是從名號來的。這個名號,我們不懂佛理,都是這樣念,不能說沒有益處,也不能說沒有力量,但是沒有很大的力量;要得到很大的力量,就要瞭解這裡邊的道理。所以他老人家講到這裡時,我記得講了好幾次,把佛的理論都在這幾段裡面講得清清楚楚,因此我們在這裡也多花一點時間,把這個道理說一說。
我們台中蓮社,從老師到這裡建立道場,一開始講經,就教大家了生死,直截了當就講了生死的法門;再比「了生死」更高一層,就是要「成佛」。我們老師開始講經就把握這兩個要點,絕不像一般人先講世間法,一步一步讓人家慢慢來,他直接就講了生死法。講了生死法要知道:生死怎麼來的?講到真理方面,我們每個眾生都有實相,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前面解釋阿彌陀佛佛號的時候講過)是一片光明,純粹的光明智慧,沒有生死。既沒有生死,那生死怎麼來的呢?因為我們所有的凡夫眾生,迷了自己的本性,就起了種種的惑,就迷惑顛倒;因此把世間的假法︱財寶等,所謂財、色、名、食、睡,把這些五欲、這些物質都當做真實的東西;然後再爭取它、執著它。因此在佛法裡講,有了貪瞋痴等等這些,都是迷惑顛倒,講得詳細一點,就是見思惑,生死就是從見思惑來的。要了生死,有什麼辦法呢?不二法門(沒有別的辦法)就是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怎麼「明」法?要一層一層把見思惑斷除掉,見思惑斷了以後,還有塵沙惑、無明惑,全部斷除了,那就成佛。在沒有全部斷除以前,先把見思惑斷了,那就了分段生死,從六道解脫出去了。
我們老師用簡單的這幾句話,就讓我們瞭解,這幾句話在一般道場,就不容易聽得到。教人參禪的,他不講,教人參,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參透這些道理。那就是說:生死就是由迷惑顛倒(即見思惑)來的,要了生死,只有斷見思惑,不論哪個法門,這是唯一的辦法。但是要斷見思惑,怎麼斷法呢?斷的方法,因人而異,因為眾生對於這些見思惑污染的程度不一樣。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說八萬四千法門,每一種法都可以斷,但都是普通法門。普通法門怎麼斷呢?修小乘的斷見思惑,要天上、人間連續地修持,經過七番生死,不知道要多少萬年才能夠修得成就。就我們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娑婆世界的物質環境,現在地球一天一天污染,污染到什麼程度呢?到了地球上的臭氧層全被破壞,那就不得了!地球上的人各種疾病都會發生,而且氣候、水旱不會正常,災害隨時都會發生,這是外在的物質方面;講到心理方面,眾生的心理隨著時代提倡欲望,現在全世界都提倡物質享受,提倡得越多,大家爭取得越厲害,爭名奪利把本性蒙蔽,污染只有一天一天增多,沒有減少,所以人類的良心愈來愈黑暗,將來愈來愈沒有良心。所以我們學佛,學普通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好,不是說不好,也能夠去染污,包括心理種種煩惱都能去,但是你去一分,增加十分,環境對我們的染污太厲害了!什麼時候才能去得完?這一生不行,再多幾生,這樣愈來愈是不行,因此釋迦牟尼佛早就預料到了,在末法時期,一定要修特別法門,就是仰仗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由這個道理我們知道,在娑婆世界修普通法門非常難,因為整個環境都是污染的,必得換另外一個環境,就是要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個世界(前面講的依報莊嚴、正報莊嚴)多好啊!我們在這個世間所遇見的人,說話、一切一切都是染污我們的心;到那個世界,接觸的環境、接觸的人,無不是幫助我們明心見性,幫助我們心理清淨,所以一定要求得往生,到那個世界去。求往生到極樂世界,目的就是要把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很快去得乾乾淨淨,很快就能成佛,目標就在此。
那麼怎麼去法呢?當然我們學淨土宗的人都知道,要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要發願,然後再持名號,這就是信、願、行三資糧。一持名號,信願行都包括在內,換句話說,一句名號都包括。前面講善根、福德的時候說:「不可以少善根……」,善根不能少啊!這裡講「多善根」是什麼?多善根是這一句名號,多善根就是菩提,就是正道。前面講表裡說:善根就是菩提正道,就是親因。從這一節裡,我們可以瞭解:持一句名號就是菩提正道,就是往生的親因緣,就是親因。
為什麼這句名號就是多善根,就是菩提正道?這句名號不得了!它裡面包含「法」,可以說整個都包括在裡面,我們不瞭解這個道理,就得不到這樣的大用處。瞭解這個道理,然後提起一句佛號,所有的煩惱立刻就能消失得無影無蹤。佛號包含多少意思呢?雪公老師過去講:三藏十二部的經文,在印度所有經典的文字,發音的第一個字母(梵文的第一個字母發音),就是阿彌陀佛的「阿」字,可以說,這個「阿」字就是三藏十二部首要的一個字。換句話說,沒有這個字,就沒有一切經文了。因此這個「阿」字就足以包括三藏的經文,這是一點。再呢,釋迦牟尼佛在成道的時候,在夜間入觀,用功夫觀什麼呢?就是觀「阿」字,夜間觀天空的明星,然後一切了悟,了悟「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就是從觀這個字觀成就的。所以經文裡止觀的一切功夫,都從這個字出來的。
再講釋尊傳下來的密法︱咒,咒是什麼?咒那種言語,別說我們中國人不懂,就是在印度那個時候的人,也不瞭解意思,所以叫咒。為什麼不瞭解?它是祕密的,所以那些咒在譯經時,還是秘密不翻,咒的意義是秘密不翻的,因此一切的咒語都是秘密不翻。「阿彌陀」這三個字,前面講無量壽、無量光,那是祖師根據經文,概括(概略)地用這兩個意思來解釋,其實從「光、壽」這兩個意義擴充來想的話,那是包羅萬象,一切的「法」都在內,因此密宗的所有密法,都超不出「阿彌陀」這三個字。祖師也講:阿彌陀就是阿伽陀藥,所謂「阿伽陀藥」是什麼?這種藥可以治眾生的一切病,萬病萬法總持,一切的法都在這裡。可以治療所有一切的毛病,所以這三個字是包括一切的密法,因此我們念佛的人持一句名號,這就是咒,就是咒王啊!在藏經裡面,在密宗這部分,也把彌陀經列為必修,這部經也是他們必修的一部經,可見這三個字包含的法有多少!再講到各經裡面都提到念佛的名號有很多很多功德,念佛的名號,十方世界都有佛,佛有很多很多,特別的是什麼呢?為什麼這裡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呢?阿彌陀佛就是法界藏身,「法界藏身阿彌陀佛」–他這一尊佛就可以代表一切一切的佛,所以有句話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換句話說,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包含了十方三世佛。因此一句「阿彌陀佛」,經、咒、佛的名號統統包括在內。
(二)顯示正行
瞭解「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之後,請各位看上回沒有講完的那張表。背面「行持莊嚴」那一大項,第一「不得生者」,上次講過了,第二「顯示正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這一小段。正行講「持名三要」,三要就是信、願、持名。「信願」,我們瞭解名號的功德之後,就要深信發願,我們要經常信、經常發願。「常修二課時」,特別在我們做功課的時候,譬如說朝暮二課的時候,每一次功課完了,都要發願,「精進結七時」,還有在打精進佛七的時候,也要發願。我們隨時要提醒自己–要信、要願。再講「持名」,根據祖師的注解,前面經文說:二乘人雖修善根,但善根少。為什麼少呢?因為他只求自己了生死,不能發大心來普度眾生,所以善根少。再講人天福報,一般學佛人瞭解的道理不多,他只是修修福報、做做善事,得了一些福報,這一生的生活不好,熬過了,下一世再來做人的話,會好一些,比現在好,但這不是真正的福報,都是有漏法,福德少。
善根福德怎麼多呢?講表裡列得清清楚楚︱持名是「善中善、福中福」,我們先看「善中善」,為什麼持名是善中善?最主要的是能夠「發菩提心」,一般說,發菩提心度化眾生,這就是善;可是修淨土宗發菩提心,要勸眾生都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善中之善,發這個菩提心是真正的善中善。那麼這個菩提心怎麼發?它的功德怎樣呢?祖師也注解出來,注得清清楚楚,一般講,發菩提心就是心裡求覺悟(這是最簡單的),再詳細點也有很多講法,這裡針對求往生來講發菩提心:
第一種是「發心菩提」,什麼是發心菩提?我們學淨土宗的人,別的一切不講,我們瞭解「解決生死問題」是最重要的一樁事情,我們學佛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把在六道中生死輪迴的問題解決。要求解決這個問題,前面講普通法門沒有那麼快,要修特別法門。修特別法門,我們就講發心菩提,「發心」是發「了生死」的心;「菩提」呢?不但我們自己了生死,也勸告所有我們接觸的人,要求了生死,為了了生死,要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換句話說,我們學念佛法門,不做別的用途,就是要「求往生」到極樂世界,至於人天福報再多再好,我們不求那個。當然我們善事要做,做了善事,福報儲存起來,自己不享受,就成為無漏法,能幫助我們成就往生的大願。有這樣的發心,就是發心菩提。
第二種是「伏心菩提」,「伏心」是把惑壓伏下去。過去我們老師常講:大家念佛,常常有煩惱,煩惱起來怎麼辦呢?老師說:「任何煩惱起來的時候,就用佛號壓下去。」老師講的話,不是沒有根據,是根據經典來的。所以喜、怒、哀、樂……什麼情緒都是煩惱啊!煩惱起來的時候,就馬上用佛號壓,佛號一提起來的時候,煩惱就消失了,這叫伏心。心是什麼?心是妄心,我們凡夫眾生,成天都是妄心,妄心到這裡攀緣、到那裡攀緣,使心定不下來。所謂妄心,就是虛妄分別的心,虛妄分別,分別什麼呢?不外乎世間的假法︱財、色、名、食、睡這些物質的欲望。物質欲望要是以佛理來分析分析,沒有一個法是真法,沒有一個法是我們能夠把握得住的。妄心起的時候用佛號壓,佛號一提起來的時候,所有的妄心立刻消弭。只要佛號起來,其他的妄心、其他的煩惱立刻就壓伏下去,這叫做伏心菩提。
第三種是「明心菩提」,「明心」就是明心見性。前面講「伏」,功夫比較淺,只能夠壓住,把煩惱壓下去,不要讓它起來。明心菩提要使煩惱能夠斷除,正式能夠斷,這種菩提能夠斷煩惱。普通法門要斷見思惑,要多長的時間?剛才講過,人間修的不夠,生到天上,天上修一修,然後再回到人間,要七番生死,才能夠修得成功。念佛怎麼樣呢?下面一節經文講:若一日、若二日,以至若七日,七天就能夠斷煩惱,這在後面的經文自然就會講到。可見佛號念得如法的時候,七天就能證果!這在經文裡明明白白講得這麼清楚啊!明心菩提就是講這個功夫、講這個功效:念的功夫好,七天就能得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就斷見思惑(斷煩惱)。
第四種是「出到菩提」,什麼是出到菩提?「出」是出三界,「到」是到哪裡去,出三界是了生死(第一步功夫了生死);「到」是到成佛的境界。我們念佛跟別的法門不同在哪裡?別的法門也是「出到」,它的出三界,小乘要斷見思惑;大乘呢?大乘法門經歷三賢位,然後登地,一步一步地這樣走出來,到達成佛的地步,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是普通法門的「出到」。淨土宗的念佛法門怎麼「出到」呢?念佛念得好,得一心不亂,那當然不必說,一定是能夠往生的。就是沒有得一心不亂,只要念得很熟,把名號持得很熟,起念頭就是佛號,這就熟了,比什麼都熟,就像我們普通人早上一起床的時候,就想到要吃早飯,中午吃午飯的時候,就想到要吃午飯,這是不會忘的,記得清清楚楚。念佛要念得熟,就像我們普通凡夫對於吃飯、喝茶那樣念念不忘,那就算熟了。有這麼熟的功夫,到臨命終了的時候,念頭保持正念,也能夠往生。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到那個世界的時候,這就是「出」︱出娑婆三界啦!到極樂世界之後呢?再「到」成佛的地位,不必三大阿僧祇劫,是一生成就,因為是蓮花化生,那是最後一個身,一往生的話,就跟那些諸上善人(等覺菩薩)天天相處在一起,跟他們在一起談話,沒有一句話不是法,沒有一句話不是促使成佛,所以快!這就是「出到」–一生就能成佛,這是第四種菩提︱出到菩提。
第五種是最後的「無上菩提」,「無上」是沒有比這個再高再上了,它是最上的。最上指的是什麼?就是「成佛」,沒有比成佛再上的了。要成佛,這個法門憑的是一句佛號,持一句佛號就是圓頓法門。前面祖師講到「阿鞞跋致」的時候,注出來「三不退」–三種不退,怎麼樣得三種不退呢?就憑這句佛號,憑這句佛號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憑這句佛號,就得了三種不退。得三種不退,到了念不退的時候,加上功夫,就到達成佛的地位,成了佛就是無上菩提,真正大覺,成為大覺世尊了。因此祖師注出來︱持名就是善中善。
前面講少善根的時候,講小乘人、中乘人,二乘人少善根,不能往生。大乘持名就是善中善,「善中善」就是由於「發菩提心」,我們瞭解這五種菩提心,就知道這個法門是善中善,就憑這個往生極樂世界。說這是善中善,在經文裡有什麼根據?在講表裡列出來,「大悲經:一稱佛名,入涅槃界」,稱是稱呼,稱呼佛名,一稱佛名︱只要自己至誠懇切地持一句名號,這叫一稱佛名;就這一稱的時候,就入了涅槃界(涅槃界是成佛的境界),這是大悲經裡講的。想想看,這是不是善中善?哪種善根比這個還要好啊!
再講「福中福」,持名是多福德,我們念的這句名號之中,就「具足萬德」,萬德是包括所有的德,所有的功德、福德都包括在裡面。蓮池大師曾經說:當念佛人提起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一切的德都包括在內,一切善事也包括在內;就是佛講到最究竟處,也是在名號之中。這在經文裡也有證明的,有一部稱揚諸佛功德經,講表裡列出來,「稱揚諸佛功德經:聞無量壽名,一心持諷誦念」,就是聽到了無量壽佛的名,一心一意地執持諷誦,念是心心念念,不要忘記,「此人當得無量之福」,這個人能夠一心持諷誦念,將得到無量之福。經裡講得清清楚楚,這是福中福。
從稱揚諸佛功德經裡面講的這幾句話,我們可以知道:聞無量壽佛名,聞名就了不起,沒有這種福報的人,聽不到阿彌陀佛的名字。從釋迦牟尼佛說法,一直到現在,世界上的人口有多少?生生死死,死了多少人、又生了多少人,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呢?聽到佛名字的人有多少啊?太少了!不成比例。可見得能夠聽到阿彌陀佛這尊佛名字的人,絕對不是一生、兩生種的福報,必是多生以來做的善事,而且還與佛有緣,才能夠在現在聽到佛名,這不簡單!不是偶然的。聽了之後,再肯這樣持名念,那是更不得了的事情!有的人雖然聽到了,聽到是聽到,但他不知道意思啊!譬如不學佛的人也知道佛名,甚至於別人得罪了他,他口裡還說:「阿彌陀佛」,他念阿彌陀佛,他哪知道什麼意思?甚至生氣起來的時候,他念一句佛。當然念這句佛,如果就念佛的功德來講,不管他存的什麼心,也有好處,也跟佛號有了緣,是他將來能夠得度的一種最初的緣,妙就妙在此處。但是就那麼偶爾起的一句佛號,你說他念佛嗎?他因緣還沒有成熟,還不到。真正因緣成熟,肯持名念佛,這個福報更是多生多劫以來就種因,現在才有這個福。由此看來,一個學佛學道的人,他能夠聞到佛,能夠聽到佛號,再發心來持名,可想而知,這是福中之福啊!這是經裡面這麼講的。
由於這個道理,所以祖師注解:「持這句名號是善中善、福中福」,果然我們念佛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時,心裡的佛號不斷,那就一切善事都包括在當中,不做一切善事,自然具備一切善。不過,話說回來,我們現在念佛的人,有幾個人一天二十四小時佛號不斷呢?頂多是早上的功課、晚間的功課(朝暮二課),我們大家都是有事情做的人,天天忙著,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朝暮二課的時間也不會太長,所以不可能這樣連續地淨念相繼。因為不能夠淨念相繼,雖然經裡面講持名是善中善、福中福,我們除了念佛之外,心裡只要有空閒的時間,我們就要想到佛,把念頭放在佛號上。除此以外,還要做善事,一切的好事情,我們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力量不夠,我們心裡發歡喜心,人家做善事,我們心裡隨著歡喜,這也有功德。為什麼呢?佛法是一種心法,在我們心裡,心心念念都向著善法,心裡就得到福報。懂得這個道理,隨時都可以種福田的,因此我們在做功課的時候,固然是要念佛,不做功課的時候,一有空閒就要想到佛;另外,就要盡自己的力量來做善事情,這都是無漏的–多善根、多福德。
講持名三要的主要意義,就包括在這一節裡面,我們看經文,佛稱呼舍利弗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修這個法門,念佛的人),「聞說阿彌陀佛」,聽說有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然後執持佛的名號。這簡單的幾句裡就包括,根據前面講:少善根、少福德因緣,不能夠往生,接著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特別顯示出名號,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在這裡特別要注意:經文說是善男子、善女人,根據前面所講的五種菩提,五種菩提在我們娑婆世界,從開始修,學佛到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女子在修的過程當中,到某種程度,她不能以女子身分直接成佛,她一定要修大乘佛法,到某一個階段,她要轉變,把女子身分轉變成男子的身分,才能夠成佛。可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呢?你看看,經文說:不論是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能夠往生,善女人也能夠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也都一律能夠成佛。一到極樂世界的時候,身分就變了,一律都是大菩薩,都是男子相、三十二相,直接就能成佛,這又是一個特別的意義。
這一節文字的意思就講到這裡為止,裡面還有持名的方法,怎麼持?有事持、有理持。今天發的表,到下一次再詳細說,今天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