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二十七)
佛說阿彌陀經筆記﹙卄七﹚
徐醒民老師 主講 八十年四月四日

(27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六頁,從第八行開始。經文先念一遍: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剛才念的這段,還是正報莊嚴。依照我們老師的科判,這部經的正宗分,開始是依報莊嚴,講極樂世界種種環境的好處;接著是說法莊嚴,講眾鳥演法;之後是正報莊嚴。在正報莊嚴裡,第一段講阿彌陀佛的德,佛德能攝受那些大眾,講佛的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第二段講在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諸菩薩眾,就是講那些弟子都是證果位的大菩薩;今天講正報莊嚴的第三段,在這一段裡講,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是阿鞞跋致,然後勸我們學淨土的人,要趕快發願往生到那裡去。


(三)進德勸願


這一段是正報莊嚴的第三段,請看上次發的表,第三「進德勸願」,就是剛才念的這段經文。首先這個表提出一個要領,精要地說出來:「頓超圓證」,這段經文是講頓超,而且是圓證。什麼是頓超?「頓」是對應「漸」講的,「漸」是什麼?「漸」是逐漸,比如在娑婆世界學佛,學小乘佛法,從初果、二果,一直證到四果羅漢,都是一步一步修;修大乘佛法,要先發信心,修十信位,十信位修滿了,修十住位,然後一步一步往上修,是逐漸的。「頓」不是這樣,「頓」是很快,不用這麼慢,可拿一件事情來比喻,比如在都市裡有很多高樓,高樓當然有樓梯,還有電梯,有個人從樓梯一階一階上去,另外一個人從電梯上去,要到十層樓或二十層樓,究竟誰快呢?從樓梯一步一步上去,才走一、兩層樓,電梯已經上到十層、二十層去了,那麼快!這就說明:我們在娑婆世界成就一尊羅漢,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時間長得很!成就一尊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到了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在極樂世界是「頓超」,一次很快就超過去了。還有「圓證」,「圓」是圓融,一生到那個世界,所有的大菩薩、佛都同時能夠見到,自己的境界也能證得到圓融,這是「頓超圓證」的意思。


下面分開來有三小項:一是「生皆不退︱具有誘培根力功」,一生到極樂世界就不會退轉,因為那個環境具備了誘培根力的功夫,一到那個環境,自然會誘導所有的人,培養五根、五力等等各種功德。二是「一生補處–具助當生成就德」,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得到一生補處,因為那個環境,具備了幫助眾生當生成就的德能,所謂當生成就,即是成佛。三是「上善聚會–具有勝緣增上功」,經文裏說,得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個環境具備勝緣增上的功夫,就是具備殊勝的增上緣,這非常重要!我們在這個世間,環境當然也不行,最苦惱的就是在這個世間的人不行啊!這個世間都是迷惑顛倒的眾生,迷惑顛倒就造種種罪惡的惡業,造惡業就損害其他眾生,所以在我們這個世間,不管是人類或其他動物,我們自己造惡業,別的人、別的眾生都造惡業,互相造惡業,互相惱害,都比不上極樂世界那種殊勝的增上緣、那種功夫。到了極樂世界「無死亡苦」,有「人和之樂」,我們世間的聖賢都知道,孟子也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非常重要!所以有很多學佛的人到台中來一看,咦!覺得這個地方實在是不同!怎麼不同?在這兒學佛是學淨土宗,在這個道場裡走動的人、修道的蓮友們,內在修養顯現出來的這種風氣,就讓人家感受到與眾不同,這就是一種人和啊!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那種人和更好!所以「應當發願」,一定要發願到那裡去。


我們看經文:「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眾生生者」的意思需要說一說,「阿鞞跋致」也要說一說。請各位看講表,「頓超圓證」之後,就是「眾生生者」,「眾生」是極樂世界以外(別的世界)的眾生,比如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生者」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


往生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呢?講表裡說:生到極樂世界,眾生是「帶業往生橫出三界」,所謂帶業往生是什麼?沒有證果位的人是普通凡夫,他有業力,帶著這些業,不修淨土宗,學別的法門(普通法門),如果沒有證果,那就還在六道裡來回生死。學淨土宗呢?把這個業帶到極樂世界,從這個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橫出三界。三界指的是娑婆世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一般的宗教說升天,那就非常好,算是成就了。我們學佛就知道,天上欲界天還不算,欲界天上面有色界天,這更好;色界天以上還有無色界天,那就更更好了。一共有三界–三層境界,合起來一共有二十八層天,三界二十八天,這二十八天從欲界第一層天,一直往上到第二十八層天,一層比一層好。但是怎麼好,都在生死當中,壽命也是一層天比一層天的壽命還要長,但不論長到什麼程度,還有完了的時候,到了最高的天上,壽命一完,還是要下來,又輪迴。


娑婆世界要修到出三界可麻煩了!出三界是小乘法,一步一步修,證羅漢果才出三界。普通凡夫的惑業都是滿滿的,一往生極樂世界是橫出,不是豎出。所謂豎出是:如果你想出三界,看你修養到什麼程度,到最高的,證了果–證了四果,要到那種程度,一層一層地上去,才可以出去。橫出是:你的境界尚未證果位,壽命一完,帶著業力、罪業,一下子就到了極樂世界。別說我們的程度,還在三界裡的人間,豎出很難做到!連六欲天的程度都還不到!一般人能生到天上有他生天的條件,沒有修十種善業的,不能生到欲界天;如果沒有禪定的功夫,不能生到色界天。我們修淨土宗的人,當然也要做善業,雖然善業沒有那麼具備,禪定功夫也不行,只憑一句佛號念得好,就可以橫出,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出三界了,這是「帶業往生橫出三界」。


講帶業往生,經文裡雖然沒有「帶業」這兩個字,可是處處都有帶業的意思,歷代祖師註解也是這麼註的。在我們老師往生之前那幾年,就有人說在淨土經典裡沒有「帶業」二字,他還找了一批人,成立查經小組,查遍了淨土宗的經書,都沒有帶業這個字,所以他認為,講帶業往生是不對的。大家要知道,如果講帶業往生不對的話,這個問題大得很!為什麼呢?他認為不是帶業,應該是「消業」,所謂消業,就是普通法門,必得把業消完了,證了果,那才是往生;帶業往生是業還在,不能往生。這個見解,你想想看,淨土宗特別的地方就是帶業往生,他否定帶業往生,提倡消業往生,實際上就是說,一定要證果,不證果就沒有用,不能往生。那就把特殊的法門變成普通法門了!


所以我們老師在往生之前那幾年,講華嚴經、講其他各種開示,都針對這個問題來講,雖然他老人家不願意在報紙上、雜誌上發表,但是在我們台中道場,對我們這些所有的弟子們,那真是一定要找出證據來,講得清清楚楚的,大家心理穩定住了,他老人家才往生的。要不然的話,一下子就被邪知邪見給破壞了,破壞掉就不得了!沒有我們老師這樣大的道德力量把它駁斥過去,以後沒有人能夠駁斥!一下子淨土宗就被邪知邪見破壞掉了。由這裡看出來,我們老師的確是一個大菩薩,必得把這個問題徹底解決,然後才往生,對這一點,我們在座的所有師兄弟都知道這個事情。所以這裡講「帶業往生」,絕不簡單,理論是非常深奧的,不是一般人能夠瞭解。一般人即使對佛法的普通法門都知道了,他不瞭解特別法門,沒有經過淨土宗的祖師跟他開示指點過,憑他自己看書,講實在話,看不懂啊!所以他才發出了謬論。從經文上我們瞭解「帶業往生」是特別的意思。


再講「欲生便生一奇」,只要我們在娑婆世界的眾生,願意生到極樂世界便能生,除非自己不願意,我們的意願一發,一發動願心,願意往生西方,誰能阻止得了?這是一大奇事;「業不斷出三界二奇」,業力不斷能夠出三界,應該是二奇(又是一種奇妙的事情),有這兩種奇妙。我們知道這個法門,必定要瞭解:研究理論的人就要深入地往裡邊去研究,研究得愈深,對於這個法門的信心也愈堅定;不研究理論的人,就是一句佛號,你持的功夫愈好,也是照樣的,信願也愈堅定。


再說「阿鞞跋致」(「眾生生者」後面這個表),阿鞞跋致是文,翻成中國字的意思,就是不退–不退轉的意思。我們在娑婆世界學佛,沒有一個人不退轉,一開始發心,覺得很好,學了若干時候就退轉了。為什麼退轉呢?我們這個世界的環境不好,人也不好。我們學道的人可以體驗看看:遇到不學佛的人所談的話,無非是怎麼樣發財、怎麼樣升官,都是這些名利的事情,得失的事情;就是遇到修道的人,也難免說些是是非非。修道人一見面,彼此就問:「念佛的功夫如何?」大概這樣的人不會太多!所以在這個世界學佛,外面的緣(環境)處處都是把我們拉得向後退。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一到那個世界,你看前面講的依報莊嚴、說法莊嚴,一直到現在講的正報莊嚴,無處不好,一切一切都是叫我們往前面精進,只有精進,不會有退轉的。所以經文裡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無論哪個世界的眾生,一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不退轉。這個不退轉太重要了!不成功就是因為退轉。不退轉的好處在哪裏呢?我們就拿在娑婆世界修的情形來說明,到極樂世界不退轉有什麼好處?講表裡列出三種,講不退有三種不退,各位可以看一看:


第一種是「位不退」,所謂位不退,是證到果位,證到什麼果位?括弧裡講「入聖流」,進入到聖人那一類的,這樣就「不墮凡地」,不會再墮落到凡夫地位,這是入了聖人之流,不墮凡地了,「位不退」是地位(果位)不退,後面有講是小乘證到初果。「證初果」用嘴巴說起來很容易,一下子就說出來了。怎樣才能證初果呢?天台宗講見思惑,要了生死,一定要斷見思惑,見惑在上次講過,見惑是對四諦法門(四諦的真理)不瞭解,發生迷惑顛倒的知見;思惑是除了理論之外,還有事實,他遇到境界轉不過來,有事實上的惑,叫思惑。小乘要證初果,必須斷見惑(見惑一次斷除),要斷哪些見惑呢?第一個就是身見,然後有邊見、邪見……等等,一共有十種,叫十使。這十種,把它再按照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四諦分開來計算,一共有八十八品,也就是八十八種見惑。想想看,要把這八十八種見解上的迷惑都破除,必得開發足以破除這些見惑的智慧,要有智慧才能破除,沒有智慧怎麼能破除?所以說起來很容易,真正要修到能夠斷見惑,好不容易啊!真正斷了見惑,證了初果,是「位不退」。


講到位不退,現在有人說他已經斷了見惑,可以位不退了,這是不是真的呢?我們是凡夫,他說他證了初果,我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學問之道,不僅佛法,我們中國的學問,儒家也講:「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誠意很重要!誠意就是不能欺騙自己。瞞得住人家,瞞不了自己,怎麼瞞不了自己呢?假如證了初果,自己應該明瞭,證了初果「位不退」,就「無隔陰迷」。所謂隔陰迷,「陰」是什麼呢?比如我們這一生之前,在哪一道?我們不知道啊!在那一道死了以後,再轉到我們人道來(從那邊生、在那一道死,生到我們人道來),這中間隔了一層陰。任何凡夫都有隔陰之迷(一死一生的中間),到了下輩子,誰都不瞭解前一世,前一生是什麼情形都忘記了。真正到位不退的時候,換句話說,斷了見惑的時候,就不會有隔陰之迷了,我們前生有沒有學佛?學的是什麼法門?前生是什麼樣的人?我們自己知道,自己心裡明白。沒有這種功夫,心裡不明白,還說什麼位不退?見惑八十八品滿滿的,一品惑也沒有斷。現代人學道,很多人佛經是看了不少,也可以講給人家聽一聽,自己也說自己得了什麼境界,說是很容易,要不自欺,那就不容易!自己沒有到那個境界,跟人家說自己到什麼境界,這是大妄語,這種罪過不得了!我們要知道,「位不退」就斷見惑,就無隔陰之迷,自己過去世的事情,自己知道。


第二種是「行不退」,所謂「行」是什麼呢?修藏教的小乘佛法是先求自己了生死,修大乘佛法要度化眾生,度化眾生當然不簡單!眾生那麼容易度嗎?自古以來,眾生都不容易度,尤其現代眾生更難度,邪知邪見多得很!再者,物質誘惑力更多,要度非常困難,必得自己有耐心,發慈悲心,不灰心的,這就是要發大心,這種修行就叫「行」,行就是菩薩行。菩薩行是「恆度眾」,永遠地來度化眾生,「不墮二乘」,不墮到二乘,二乘一個是小乘、一個是中乘。換句話說,一證到行不退的時候,你在度化眾生,不管遇到怎麼難度的眾生,你也不會退轉,還是一直做度化眾生的事情,不會退下來的│不墮到二乘地。


他是「不厭生死」–不怕生死,所謂不厭生死,要瞭解:必有一個先決條件,前面講「位不退」,他沒有隔陰之迷了,「行不退」比「位不退」高一層,境界又高了,他所以不厭生死,能夠不怕吃苦(生死大苦誰都害怕,但是他行菩薩道,不厭惡、不怕),為什麼不怕呢?到了這種程度,他自己能夠有把握,前面已經是位不退,已經不墮凡夫地,再進一步不墮二乘地,他雖然有生有死,生生死死在這個世間,不會墮落,他才能夠不厭生死。如果是我們普通凡夫,惑業滿滿的,別說再一轉世,就在當生,靠我們懂得這一點佛法,那個境界還沒來呢!忽然遇到發大財的機會,或是有大名位的機會來了,動心不動心呢?很難不動心!這就不行,對於名利還會動心的話,生死更不必說了,生死一來,就沒辦法,通不過那個難關。所以「行不退」比原來的「位不退」更高一層,由於更高一層,他才不厭生死。我們現在「位不退」都還沒有做到,別說「行不退」,那更難!不要因為這裡講「不厭生死」,那就行菩薩道,不厭生死啦!這又誤解祖師的注解了,必得先有「位不退」,然後才談得上「行不退」。


第三種是「念不退」,「念」很難瞭解,括弧裡說明–「心心流入薩婆若海」。何謂薩婆若?薩婆若是印度文,翻成文的意思叫做「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一切種智,即是佛的智慧。「薩婆若海」是佛的智慧如海,就是智海的意思,是指佛的智。那麼念佛的人、修道的人,要修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心心念念,不起念則已,一起念就是佛的念頭。「流入薩婆若海」是比喻話,比喻起任何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就跟佛智相應的,下面說「入佛知見」,進入到佛的知見,跟佛的知見能夠相應了。


究竟怎樣才是「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呢?起念就跟佛的智慧相應,我們老師曾經拿念佛的功夫,舉例讓我們瞭解:我們平常念佛,佛號是從心裡起來,然後口念耳聽,這是初步的功夫;再講到心念心聽(心裡念、心裡聽);最高講到神念神聽(精神的神,神來念、來聽)。一般講,念到最究竟處,是念而無念,不管是心念、神念,還有念啊!念到最究竟是念而無念,「念而無念」是無念了,念到無念的時候,這還不算,只講一半,還有「無念而念」。只瞭解「念而無念」,那就是到了「止」,不起念頭了,不起念頭就成功了嗎?那不算!還必得「無念而念」,無念之中而有念,這就難了!我們聽老師舉出這個例子,也只能這樣知道,其實我們的功夫早得很呢!


我們的功夫,就是在口念耳聽的時候,念著念著,耳朵不聽佛號,還聽到外面別的聲音,這就難了!開始的初步功夫都還用不上。真正念到「無念而念」,那是什麼功夫?無念而念、念而無念,那就到「心心(念念和心心是一樣的)流入薩婆若海」,念念流入薩婆若海的境界,你所起的任何念頭,都跟佛的智慧一致的。你想想看,這到什麼境界了?這叫「念不退」,就是入了佛的知見了。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種境界,我們老師曾舉這個例子: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兩句經文怎麼講法呢?講還容易,用功怎麼用法呢?所謂都攝六根,「攝」是收起來,把六根–眼、耳、鼻、舌、身(眼有眼根,耳有耳根……身有身根)和第六根(意根),都攝起來,意是意識,意識起現行是由於意根,意根所靠的是什麼呢?靠的是第六識、第七識,第六識是從第七識起來的。念佛都攝六根,就是前面五根不起作用,第六識也不在那裡分別(第六識就是分別),不但第六識不起分別,第六識所依的意根也把它收攝起來,第七識是不對外分別的,它對誰分別呢?它執著我,對第八識分別,這也不要分別,只有一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起的念頭就是佛,那就是淨念相繼。淨是怎麼淨法?凡是有執著就不是淨,我執、法執就不是淨的。能夠都攝六根,使他不執著的話,就是一個佛號、一個念頭在那裡淨念,與佛的智慧完全相一致(相合)的,那種念頭相續,叫淨念相繼,到這種程度就叫「念不退」,我們現在的功夫根本用不上啊!


這裡要補充一下,剛才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的功夫用不上,那佛法講這個有什麼用處呢?有用處的。要知道那個境界那麼高,但是我們念佛是從哪裏開始的呢?我們現在念佛就是用第六識在念,用第六識念是不錯,但是第六識是從第七識來的,它的根是第七識。我們就拿樹來做比喻,樹根在土裡,樹有幹、有枝,長在外面,你找不到樹根,找到樹幹、樹枝也就行了,你把樹幹、樹枝能夠控制好了,就能影響到樹根。換句話說,我們雖是用第六識在念佛,念到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的時候,一心在那裡念,不起念則已,一起念就是佛號,慢慢地在那兒轉,功夫到純熟的時候,由第六識就帶動第七識在轉。唯識學上曾經講過「第六第七因中轉」,在學佛沒有成功之前,我們在修成之前是在因地,第六、第七識就在轉,「前五第八果中圓」,轉到證果的時候,前五識、第八識才圓–果中圓。瞭解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就知道,要先把學佛的理路弄清楚,清楚之後,我們用功的方法,還是從淺近處開始用功,用功用到實實在在,到時候水到渠成,就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是理論,不是「講」的問題,講是幫助我們明瞭,要真正做到這樣的功夫,若是用功到那個程度,就能夠做得到。沒有到那個程度,那是辦不到的,因此我們平常這麼念,念到功夫好,自然就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三種不退,拿我們這個世界修行的階位來講,後面有幾個表,講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是哪些情況,為了說明這個,中間有一個表列出來–「菩薩進修階級」,學菩薩法進修的階級,一步一步往前修,大乘佛法有「十信」位,十信位修完有「十住」位,十住位之後有「十行」位、「十回向」位,然後登地以後,有「十地」位,十地位修完有「等覺」位,這是一個歷程。


我們看「位不退」在什麼地位,分別依藏、通、別、圓這幾個教來看。位不退,「藏證初果須陀洹」,修藏教的是證到初果,文叫做須陀洹。「通見地,第四地見真理」,通教有十個地,到第四地–見地,第四地為什麼叫見地?見到真理了,換句話說,就是斷了見惑。「別初住,即發心住」,別教純粹是大乘法,到了初住,就是發心住。「圓初信」,圓教是到了初信。四教各修到這種程度,就是位不退。「行不退」,藏教談不上,「通九地」,通教到了第九地,就是菩薩地,「別十向」,別教到十回向,「圓十信」,圓教到十信位。「念不退」,通教也不行,只有屬於別教和圓教,「別初地」,別教要登地菩薩,到初地,「圓發心住」,圓教要發心住,這才能夠到念不退。到圓教初住就知道,無明有很多品,他見到法身,就稱得上法身大士了,這是念不退。在娑婆世界修行的位階是這樣的。


極樂世界,普通凡夫九品往生,就是下下品的凡夫也得了三不退。由這裡可以知道,修這個法門往生極樂世界,我們老師講:是得了多大的便宜!這樣便宜的事情,我們不發願、不修,那真是太愚癡了!這一段就告訴我們學淨土宗的人,其他任何法門都沒有這個法門來得特別,最直捷!特別在哪裡呢?你看這三不退就知道了。今天到這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