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七頁,第一行,找到以後,我先把經文念一節: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上回我們講到「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講到這裡,這部經的正報莊嚴已經講完了。從「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開始,是另外的一大段,就是「行持莊嚴」,段落是這樣。
經文看清楚以後,再請各位看上回發的講表,那張講表的「俱會一處」,上回講過了,就是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管斷了惑或沒有斷惑,都可以跟那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謂諸上善人,「上善人」就是等覺菩薩,就是阿鞞跋致至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在極樂世界的等覺菩薩多得很!數目多得數都數不清。換句話說,我們普通的一個人往生極樂世界,是沒有斷惑的凡夫,就能跟那些上善人俱會一處,這不但在我們娑婆世界辦不到,除了極樂世界以外,其餘任何一個佛的世界都沒有這樣的情形,都辦不到的!
為什麼極樂世界能夠如此呢?各位看下面這個表–「信念往生三不思議」。所謂信念往生,我們持名念佛要靠信、願、行,信願行的「信」字就代表「信願行」三資糧。相信以持名念佛,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有三個不可思議的力量,就是有三個不可思議的功德。
第一「信彌陀願力,方肯持名信有功德」,要瞭解的是:在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未斷惑的凡夫就是普通人,為什麼能跟等覺菩薩俱會一處?這就是前面講的,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有三種不退,三種不退最高的境界就是念不退,一起念就跟佛的念頭是一樣的,因為有「念不退」,就能跟等覺菩薩俱會一處。為什麼能夠這樣呢?這是阿彌陀佛成佛之前,在因地的時候,發的四十八個大願裡就有這種願,後來四十八願都圓滿了,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等種種的莊嚴。這些成就是怎麼來的?是由於阿彌陀佛大願力成就的。瞭解阿彌陀佛有這樣大的願力,為什麼我們普通人想辦一件事情都不容易成就,而阿彌陀佛的願力就能成就呢?我們要問我們自己。這「願力」就世間法來講,就是一個人立下一個志向(一個大志),然後要看我們對於自己所立的這個志願,能不能一貫堅持下去,果然能夠一直堅持下去,我們的志願也必然能夠成就。阿彌陀佛發的那些願,是他經過多長的時間(三大阿僧祇劫)那樣修行,才能夠成就的。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只要自己立了志願,照著志願去做,都能夠成功,比如世間的任何事情,就如蓋一棟房子,也是蓋房子的人的願力啊!只不過這個願很小就是了,雖小,也是由願力成就的。再如世間的仁人志士,他想辦一些事業,也都是由他的志願成就的,可見得志願立下之後,人人都可以成就。
阿彌陀佛發這個大願,結果成就了,我們要相信他的願力,然後我們就肯來持名–持阿彌陀佛的名。持他的名號就相信有功德,為什麼呢?「持名能夠往生」,這也是阿彌陀佛過去發的願,在願力之中,他的願力既然能夠成就極樂世界那樣莊嚴美好的環境,那麼我們照他的願持名念佛,也一定能夠成就的。所以我們信彌陀的願力,我們就肯持名,一持名就有功德,這是的的確確的,我們有這個功德、有這個信心的時候,然後念佛的力量就能夠用得上。
第二「信持名功德,方信吾人心性之能生」,為什麼持名念佛有功德呢?因為「名」代表「德」,祖師講「名以召德」,一稱呼佛的名號,我們念佛人的心就跟佛心能夠感應道交,就能融合在一起,所以當我們提起一句佛號的時候,我們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就是能所一如。這種功德,你想想看,怎麼出來的?就阿彌陀佛那方面講,他是已經成佛,成了佛就有一切種智,他有大智慧啊!阿彌陀佛的名號是從一切種智出來的。我們念佛的每個人都有真如本性,當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沒有其他的雜念,在這當中沒有雜念就沒有障礙。普通人講:你有沒有障礙?這「障礙」並不是有人拿個東西,妨礙我們往前進步,不是那樣粗淺。障礙是什麼?就在自己心裡,當我們念佛的時候,念頭一直跟佛號是一致的,沒有其他雜念,這就沒有障礙。沒有障礙時,當我們念頭一起,跟佛號就能夠打成一片。當我們提起這個念頭,這是什麼念頭?各位知道嗎?這個念頭就是我們自心本有的「心性」,我們本有的心性藉著佛號引發起來的,引發起來以後,我們的心性就跟佛號(跟阿彌陀佛那種光明智慧)融合在一起,你想想看!這是什麼境界?所以這種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第三「信心佛交感,方生願力所成之同居」,由於這樣持名,我們是講佛理,不懂佛理的話,持名究竟困難一點,懂得佛理,一提起佛號,當下跟佛就能夠互相交感,能夠感應。你憑這種感應,臨命終了的時候,就憑這種功德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之後,不管自己是斷了惑,或是沒有斷惑,就憑這個念頭,就是前面講的三不退當中最高的念不退,這是在十法界當中最高的佛法界,所以一往生之後,他得了三種不退,就能跟補處菩薩(就像我們這個世界的彌勒菩薩,極樂世界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地位一樣的),就能夠跟那些大菩薩俱會一處,不然的話,這個理講不通的。就因為你懂得這個心法,懂得當前這一念心性發出來的作用,才能跟那些等覺菩薩俱會一處。因此我們瞭解:就憑這種持名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能有這麼不可思議的大功用,在十方世界任何一個世界都沒有這種功德,惟有極樂世界,這是不可思議的。
三種不可思議–佛的願力、名號,以及我們自己的心性,憑這三種,深信這三種不可思議,我們念佛就跟一般人不同,我們不起念則已,一起念,就在十法界當中的佛法界。人家不懂念佛法門,要是提出問題,我們也可以根據這個原則,來破除他們那些故意找麻煩的問題。
下面這個表–「用不如法」,要特別說明一下:我們修持名念佛,一定要發願往生,剛才講的極樂世界,那是由阿彌陀佛的願力成就的,我們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必需發願,不發願,不管我們用的功夫怎麼好,也不能往生。有些人也念佛,但是他用佛法用得不如法,就不能夠往生。所謂用得不如法,原因在哪裡?請各位看表,雖然是持名念佛,但是有些人「不信西方」,他不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他所以念佛,「借此攝心」,不過是藉著佛號來收攝他雜亂的心念而已。因為有些學佛的人,他不學淨土宗,學佛不管哪一宗,共同的用功方法都要「求定」–求入定,怎麼樣才能入定?那要使自己的心能夠定下來。把心能夠定下來的方法很多,參禪有參禪的方法、念咒有念咒的方法,天台宗、唯識宗各有他們用止觀的方法(各各方法不同),用佛號來入定也是一種方法,就是用「念佛」使自己散亂的心集中起來,能夠定下來。他所以念佛,目的不過是在求自己的心能夠定而已。果然這樣做有沒有功效?能不能入定呢?當然有功效,能夠入定的。可以入定是不錯,他也可以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這個名詞,實際上就是「入定」,就是入禪定。那麼他用佛號來入定,「雖得一心,亦不得生」,就算得了一心不亂,因為他不相信西方,仍然不能夠往生。這是「蕅祖訓」,蕅益祖師曾經講過。這問題在哪裡呢?問題就在「無信願」,沒有信心、沒有發願,既不相信又不發願,縱然他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念到什麼程度呢?「縱持名至風雨不透」,用比喻說,他縱然持名持到「風吹不透」,風的力量很厲害的,無孔不入,可是他持名的功夫風吹不入;還有「雨打不濕」,這也是比喻,就是他持名念佛到了這種功夫,外面任何一種刺激都不能動搖他的定力,可見定功很深了,「亦無得生之理」,然而也不能往生,也沒有能夠往生的道理。為什麼呢?往生要三資糧–信、願、行,缺少了信,缺少了願,只憑佛號的功夫就沒有辦法往生。
有很多人不信西方,不信就不能夠發願,三資糧就缺少兩種。為什麼缺少這兩種呢?那是因為他們也瞭解每個眾生自己都有佛性,也瞭解萬法唯心的道理,可是有一點,他的觀念就是轉不過來。怎麼轉不過來呢?他以為萬法唯心,什麼事都是我們自心裡面創造出來的,既是自心創造出來的,那我自己念念就行,就是用自己的力量來念佛,或者是用功夫入定,自己求其明心見性就行了,哪裡還有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還要往生那裡幹什麼呢?這是一種見解。他不知道經文的意思,也不知道歷代祖師的注解,他明瞭萬法唯心是不錯,可是人人都有心,任何眾生都有心,他不能因為知道萬法唯心之後,只承認自己的心,不承認別人的心。所以祖師講,信要「信自」,也要「信他」,信自己的心是萬德萬能,也要信他,「他」就指一切眾生、一切的佛,都有萬德萬能的心。
還有「信事」、「信理」。信理,大家知道「萬法唯心」這個理︱一切唯心造,可是信事呢?你相信不相信?不相信事也不行,事實是:明明在十萬億佛土以外,「有一個極樂世界」,那是存在的事實啊!你不相信那個事實,只相信這個理,那就是「執理廢事」。執理廢事有什麼不好呢?我說一個小比喻:我們過去都做過學生,在座的人也有很多現在當老師,從教育理論來講,你所學的一切學問,是老師給你的,還是你自己本有的?如果是老師給你的學問,為什麼學生那麼多,同一個老師所教的不同學生,接受的不一樣呢?可見這個知識不是老師給的,老師給的,應該是平等給的,大家接受的跟分東西一樣–這是糖果,你兩個、他兩個,一樣的。可是接受的知識不一樣,在學校得的分數,有的剛好及格六十分,有的拿到一百分,中間的差距太大了,可見不是老師給的。那麼是我自己心裡有?一切學問都是我自己心裡有的?自己心裡有的是不錯,可是如果沒有經過老師指導,自己有的也發不出來。大概是荀子講的吧!他說兩個小孩同時生出來,一個留在中國,一個送到外國,「生而同聲,長而異俗」,這是後天環境造成的,影響力很大的!換句話說,你雖然有說話的能力,你到什麼環境,後天養成的,你就學會那種話;不在那個環境,你將來要說那種話,沒有別人教你,你還是始終不懂。就「萬法唯心」來講,不但是我們的言語,世界各國人類的言語都是從我們自己心裡出來的,就是鳥獸的言語,只要心性開的話,我們也懂啊!這都是我們內心的,可是沒有老師教,一切學問雖然潛藏在我們自己心裡,發不出作用來,這是事實。你如果執著這個理而廢棄事實,還想成佛?你連普通世間的學問都求不到,還成佛呢!所以不能執理廢事。那些不相信西方的人,就是執著理,不信西方那個事實存在的世界,所以發生這個毛病。不管他的功夫用得定功怎麼深,他不能往生的。不能往生,前面講的那種功德、那種利益,他就得不到。
我們明瞭經裡講的這些理論,就要把握原則,一面要從事實上去持名去修,深信發願;一面要懂得道理、懂得自己的心性。萬法都是從心裡出來的,我們往生也是憑這個心性,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才能往生,兩者缺一不可。遇到不懂這個法門的人,不論他提出任何問題,我們根據這兩個原則,我們的信心不會退,願力更不會退。有信心、有願力,加上持名,決定能夠成就往生。
四、行持莊嚴
(一)不得生者
下面經文說:「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節是行持莊嚴的開始,行是修行,持是持名,修行持名就是一種莊嚴。從這裡開始,往下一段就講這個,也是真正念佛的方法。
在講念佛方法之前,前面這一小段(就是剛才念的),就說明想到極樂世界,也有不能往生的,先把不能往生的原因說出來。請各位看講表背面,就講經文的第四大段「行持莊嚴」裡面的第一小段「不得生者」。這裡講「不得生者」跟前面講的「不信西方」,不是那樣嚴重,這裡所講「不得往生」是講用功的力量不夠,所以這張表講的是「力薄」,力量太單薄了!什麼叫力量單薄?下面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是經文裡講到的「善根」,所謂善根,是什麼呢?根據蕅益祖師的注解,善根是「菩提正道」,也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個「親因」,菩提正道、親因這兩個就是善根。
所謂菩提正道,「菩提」指的是什麼?菩提是梵文,翻成中國字的意思很多,不只一種講法,這裡是講心裡要能夠覺悟,要明瞭自己的心性,一覺悟的時候,要發弘法利生的願,發願一定要弘法利生,不但自己能夠修道、能夠了生死,也要幫助眾生都能夠了生死。憑什麼我們要幫助眾生了生死呢?問這個話的人就是不覺悟,為什麼要幫助眾生了生死?就淺的方面來講,在六道當中的眾生,有我們過去世的父母、親戚、朋友,這些人都與我們有密切關係的,如今他們或者在人道(我們也不認識),或者在三途裡面、或者在天上,不管在哪一道,都是迷惑顛倒,他們不明瞭佛法,始終在六道裡面生生死死,不能解決。我們覺悟知「道」了,也知道眾生與我們有這個關係;再深入講,無論在哪一道的眾生,就算在三途中最苦的地獄道裡的眾生,他也有本性,本性都是平等的,我們基於這個平等,他們將來都能夠成佛,所以六道眾生都是未來的諸佛。因此我們不忍心自己懂了佛法之後,只有自己求了生死,一定要發大慈悲心(這就是菩提心),一定要所有眾生都能夠瞭解佛法、都能學佛、都能了生死,這就是菩提心。那麼「正道」呢?就我們淨土宗來講,我們修這個特別法門,念佛就是正道。
「菩提正道」就是「親因」,「因」是什麼呢?就唯識學講,「因」就是種子,就像世間物質的種子,它能夠生長,然後再結果,比喻我們眾生的心裡,有了菩提正道,就是一個種子,這個種子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種子,當我們心裡一發了菩提心,照著念佛法門的方法來修持,就有了種子,有了這個種子,時時刻刻修行,種子就能成熟,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就算是種子結果。
有了親因當然好,有了種子(親因),緣一到,因緣一成熟就能往生,可是這種力量要多,少了不行。什麼樣的情形是少呢?「二乘少」,二乘是小乘的阿羅漢,以及沒有證阿羅漢的那些學小乘的人,還有學中乘的人,這是二乘。二乘人發不起菩提心來,為什麼發不起菩提心來呢?發菩提心一定要心胸開朗,心量一定要廣,一定要很大的,心裡很狹窄就辦不到。修小乘的人,他聽到這個了生死的法門,也高興去修持,可是他修持只注重自己,自己了生死,自己要把見思惑趕快斷掉,他也用功用得很好,可是沒有進一步發出大心來,他就不能夠行菩薩道,不能夠廣泛地度化眾生。這個心發不出來,就可以說這個善根的力量少,不是沒有善根,只是善根少。二乘的學者不能夠發大菩提心,為什麼不能發呢?他的心量有限度,心量所以有限度,就是看得不夠深遠,就是看得比較淺近一點,因此智慧不能夠開得很廣。所以佛說法的時候,跟小乘的人只講那些小乘法門,講大法他接受不了。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在十萬億佛土以外的極樂世界是他方世界,不是我們娑婆世界,遠得很啊!小乘人只知道釋迦牟尼佛這個佛土之內的世界的情形,他瞭解他相信。娑婆世界以外的他方世界,因為他心量小,接受不了,所以不知道有外面的,更多的佛土那些世界,既是不知道也不瞭解那些世界,那麼就善根來講,他就少得很,也不能夠往生。所以凡是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都是大乘根器的人;也有些小乘的人能夠往生,他後來因為回小向大,這個念頭轉過來,發了大心,如果不發大心的話,他是不能夠往生的,原因就是他的善根太少。
再講「福德」,福德是哪些呢?這裡說「施戒」–布施、持戒,還有其他的(這裡舉出這兩種做代表),這都是福德。就修持的功德來講,這是屬於「助道」,不是正道,這是「助」–幫助的,幫助正道。因此就因緣法來講,前面「善根」是「親因」,等於種子一樣;這個「福德」就是「助緣」,幫助的一個助緣。比如農人種稻,「稻種」是「親因」,這個稻種是種子,從理論上講,種子必然能夠發芽,長出禾苗,然後再結穗子,理論雖然如此,沒有緣是不行的。你把稻種放在一個乾乾的玻璃瓶裡面,沒有給它水分、土等等,它不會發芽的。為什麼呢?它缺少了助緣啊!所以必得要把它放在泥土裡面,然後有水分、空氣、陽光。沒有空氣是不行的,研究科學的人都知道,種子在發芽時,芽往外長,在芽沒有長之前,沒有空氣往外引導,芽發不出來的,所以它具備的緣多得很啊!沒有這些緣的話,它始終在那裡,不會發芽、不會長。所以學佛,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除了發大心、持名念佛、發願等等這些親因之外,還要有助緣,沒有助緣來幫助,也不能夠成功。
「施」是布施,布施有很多種,用財物來布施固然是布施,我們學佛的人沒有錢財怎麼辦呢?我們有力量,用力量來布施。還有懂得佛法,你勸告人家念佛,這個人人都會,自己在念佛,也勸人家念佛,這是法施;世間法,世間的學問,你把你的技能、你所懂的學問告訴人家,這也是法施,都是布施。總而言之,都是「施」。再講到「戒」,戒是什麼呢?戒最主要的,就是禁止做罪惡的事情,殺、盜、淫、妄這些罪惡的事情要戒–就是不准做,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要做善事情︱該做的善事情要去做,這都是「戒」。
無論是布施、持戒,都根據「因果」來講,有這個因,將來都有這個果(果報)。換句話說,你無論用什麼方法布施出去,財施也好、力無畏布施也好、法布施也好,布施出去以後,將來都有福報。持戒的事,總原則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也會得福報。不論你要不要,福報一定有的,這是因果原則。「人天少」,在人道裡的普通人,還有在天道裡的眾生,他們很多都講布施、講持戒,他們存著一個心理,就是:我布施出去一定有福報,持戒的結果一定有福報,福報來的時候,我就享受這個福報。有這個心理,福報有沒有?還是有啊!得了福報就享福,享受這個福報,福報享完了呢?就沒有了。我們雪公老師過去講經常常舉這個例子,比如我們存一筆錢到銀行裡去,要用的時候就提出來,今天提、明天也提,錢用完了,再提出來,總有一天把錢提光了,一提完,我們的存款就沒有了。那就是說,我們布施、持戒所做的善業,得了福報,或者發財,或者升官,或者你在世間求學,得到很高的學位,受人家尊敬,這都是福報。你存著享福的心理,福報一享完就沒有了,這在佛學名詞叫做什麼呢?「有漏」的福報、「有漏」的善業,你做任何功德,福報來了,你就享受,享受完就沒有了,這叫有漏的。所謂漏,就是不究竟的,等於水裝在水壺裡面,下面有好多孔,漏掉了,漏光就沒有了,這都是有漏的。有漏的福德都是少,這種福德用來做助緣,力量不大,太小了!
懂得佛法,會「用」的時候,做善事,沒有享福的心理,福報還是有,福報來的時候,你不存心享福,福報一天一天存著,是「無漏」的,不會消失,這就是我們念佛的一種最大的助緣,使我們將來往生的時候沒有一點障礙。不必等到將來,就是現在,你想想看,想著受福享福,容易有患得患失的這種念頭,心裡不清淨的。不存著享福的心理,我做就對了,心裡一點掛礙、一點雜念都沒有,憑著這一點就沒有障礙。念頭上沒有障礙,這非常重要!所以不必等到將來,現在念佛就非常容易感應。
這張表是講:二乘的菩提正道,他的善根少,人天不懂得佛法、不懂無漏法,他的福德少,這個力量就非常薄弱,不能往生。因此經文裡佛告訴舍利弗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這一段的文法是這樣的:不可以少善根、不可以少福德。善根是正因,就是親因;福德是助緣。這幾個字,不能含糊過去的,不可以少善根的親因,也不可以少福德的助緣,才得生彼國。換句話說,善根、福德這個因、這個緣,都要多,然後才有力。怎麼樣才有力、才多呢?下次正式講修持的方法,到時候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