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一一一)
佛說無量壽經筆記(一一一)
徐醒民老師主講  八十五年十月十七日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一三九頁,第四行開始,經文先念一小段: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上回把第一小段講完了,今天接著講第二小段「明信佛智蓮花化生」。上回講的那小段,因為不了解佛的大智慧,以至於生到邊地,生到邊地是胎生,為什麼是胎生?不了解佛的大智慧就不信佛的智慧,並不是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不信,他對於極樂世界、對於阿彌陀佛都是深信不移,就是對於佛的不思議智、不可稱智等等,他不了解,不了解就不信。因此就生到邊地,就是胎生。剛才念的這小段講化生的情形,凡是往生極樂世界,除了小部分特殊的關係、特殊的因緣,其餘都是化生。


經文說:「若有眾生」,這是指化生的眾生,這些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很明瞭佛的智慧,就是信佛的智慧,「明信」是不疑惑,前面講胎生不了佛智,這裏的「佛智」就指那個佛智,就是佛的一切種智,「乃至」包括前面講的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以至於最上勝智,就用「乃至」把中間講的都包括在內。「作諸功德,信心迴向」,這些佛智都明瞭,也都相信,再加上他做種種的功德,有這樣深信的信心就是了解佛智,了解才深信不移,然後回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這些眾生生到極樂世界的時候,就在七寶池的蓮花中自然化生,然後「跏趺而坐」,就是佛打坐的狀況。我們修行的時候也打坐,或是單盤,或是雙盤,雙盤時,右腿在下面是降魔坐,右腿放在左腿上面是吉祥坐,一般大致如此。在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就是「跏趺而坐」。「須臾之頃」,「須臾」是很快,時間非常短,「身相光明,智慧功德」,蓮花化生之後,蓮花開了,花開見佛,種種身相發出光明,有光明就有智慧,種種的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就跟極樂世界的那些大菩薩一樣,「具足成就」是一切都具備,大菩薩一切功德都具備了。這一段講蓮花化生。


釋迦牟尼佛講的,是要讓我們了解:胎生的原因是不了解佛智,自己沒有開智慧,所以胎生,了解佛智就化生。因此我們念佛,現在開智慧很重要!開智慧,怎麼開法?要研究經文。古代祖師常講:「成佛法華,開慧楞嚴」,法華經是經中之王,成佛的一切佛法都在法華經裏,要開智慧就要研究楞嚴經楞嚴經是教人明瞭自己的心法,自己的心法跟佛的智慧完全一致,重要處在此。


第三小段「他方發心同生壽國」,不但我們娑婆世界,還有他方世界也要求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段經文先念一遍:復次慈氏,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聖眾。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復次慈氏」,釋迦牟尼佛又告訴彌勒菩薩,「他方諸大菩薩」,他方世界那些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他們都發心想見到無量壽佛,「恭敬供養」,要恭敬供養無量壽佛,「及諸菩薩聲聞聖眾」,還要恭敬供養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聲聞等聖眾。想想看,我們這個世間有很多人說:我們就在娑婆世界建立人間淨土,何必往生極樂世界?他就不知道,在娑婆世界了生死、成佛,多麼困難!你往道上走一步,社會風氣把我們往後拉,倒退兩、三步,太難了!所以必得往生極樂世界。不但我們,他方世界的那些大菩薩,他們還不是凡夫眾生,那些大菩薩因為發這個心,除了阿彌陀佛以外,在極樂世界的聖眾,他們都恭敬供養。所以「彼菩薩等」,他方世界這些大菩薩,「命終得生無量壽國」,命終之後都生到極樂世界,「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一樣在七寶蓮花中,自然化生。


第四小段「智勝化生無智胎生」,這是講無論從那一方世界生到極樂世界去,都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化生,沒有智慧就是胎生。這段經文: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彌勒當知」,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你應該知道,「彼化生者」,在極樂世界那些化生的人,「智慧勝故」,智慧都超過別人,「勝」是勝過胎生的。「其胎生者,皆無智慧」,前面講過,胎生的人不了解佛智,他沒有智慧,「於五百歲中」,因此在這麼長的時間之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就是不能見到三寶,「常不見佛」,佛是佛寶,「不聞經法」是聞不到法寶,「不見菩薩諸聲聞眾」,菩薩以至於聲聞,都是僧寶。要成佛,必須一直親近三寶,佛寶、法寶固然不必說,為什麼要見僧寶?自己也是菩薩,還要見那些菩薩、聲聞做什麼?就是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想想看,我們這個世間善知識少,惡知識太多!在西方極樂世界,菩薩、聲聞眾都是善知識,胎生的人五百歲在蓮花裏面,見不到三寶。「無由供養於佛」,見不到三寶就沒有機會供養佛,你供養佛,佛就給你說法,你就得到佛法、開智慧,「不知菩薩法式」,「法」是菩薩度化眾生的種種方法,「式」是儀式,儀式不定的,各大菩薩弘法利生的方式不一樣,你要學菩薩道,必須懂得菩薩種種度化眾生的法式。胎生的人見不到大菩薩,他不知道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菩薩修習功德,就是要度化眾生,見不到菩薩法式,連法式都不知道,怎麼修習功德?這是講胎生有不好的地方。這樣看起來,我們在娑婆世界學佛比他還好,我們還能見到佛、法、僧,還可以親近三寶。一旦胎生的話,五百歲不能見到三寶!因此我們還沒往生之前,我們能夠開智慧,儘量求開智慧。


任何事情,不管好的、不好的,必然有它的因緣。在這裏,釋迦牟尼佛就說出胎生到邊地,五百歲不能見三寶的原因來,「當知此人」,「此人」是胎生的人,你應當知道這個胎生的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在過去世,他沒有開智慧,智慧人人都有,六道裏的任何一位眾生都有真如本性,有真如本性就有各種智慧,這裏講「無有智慧」,他被種種的煩惱障所障礙,本性一點也透不出來,因此就沒有智慧,得不到智慧的作用。沒有智慧就疑惑,對於佛的大智慧就不明瞭,他就疑惑了,「所致」是因為這個關係招來的,招來什麼?招來胎生。


○不樂處喻


下面是另外一段「不樂處喻」,這一段說比喻,胎生的人在蓮花裏面,一切享受、所得的樂,非常好,但是不能見到三寶,因此說比喻,比喻他在這裏雖然好,也有感到苦悶的地方。這一段分為幾小段,先念第一小段「王子寶獄依報如王」的經文:佛告彌勒,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牢獄,種種莊嚴,張設牀帳,懸諸繒蓋。若有諸小王子,得罪於王,輒內彼獄中,繫以金鎖。供養飯食衣服床蓐,華香伎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


「佛告彌勒,譬如轉輪聖王」,何謂轉輪聖王?當這個世間的各小世界,人民的道德水準以及各國的風氣,都非常好,在那個時代才有轉輪聖王出現。像現在這個世間,不會有轉輪聖王出現,別說轉輪聖王,就是像文王武王這樣的皇帝,都不會出現,一定在人世間的道德非常好,風氣非常美、非常善的時候,轉輪聖王才出來。須彌山的四周有四大洲,轉輪聖王有金輪王,管四大洲;還有銀輪王,管三大洲;銅輪王管兩大洲;鐵輪王管一大洲。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就好像轉輪聖王,「有七寶牢獄」,轉輪聖王也有懲罰人的時候,他設有監獄,這個監獄可不像我們人間的監獄,他的監獄是七寶做的,這個監獄有「種種莊嚴」,那種享受,別說普通的監獄,我們人間的皇宮也比不上!那裏面「張設床帳,懸諸繒蓋」,「張設」是陳設,陳設床帳,「懸」是懸掛,懸掛各種「繒蓋」,「繒」是絲織品的總稱,「蓋」是什麼?床上面有個蓋,不但床帳有蓋,像桌子、一切都可以有「蓋」,那些蓋都是用繒做的,用純絲的絲織品做的。「若有諸小王子,得罪於王」,「小王子」是轉輪聖王的小孩,如果有那位小王子「得罪於王」,做事做錯了,有罪的時候,「輒內彼獄中」,「內」當「納」字講,跟「納」是一個字,就是把他送到牢獄裏去,「繫以金鎖」,在我們人世間犯罪的人,用鐵練子把他的腳拴起來、鎖起來,這是金鎖。「供養飯食衣服床蓐」,供給他吃飯、種種的飲食、穿的衣服、睡眠用的床蓐,「蓐」是床墊,「華香伎樂」,還有那些音樂、種種的花,陳飾在裏面,這一切生活所需,「如轉輪王」,跟轉輪聖王的宮殿完全一樣,「無所乏少」,「乏」是匱乏,「少」是少一點,比不上轉輪聖王,都不會!「無所」,既不乏,也不少,完全跟轉輪聖王所用的一樣。


經文雖講「譬如」,都是實在的事情,「轉輪聖王」比喻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七寶牢獄」就指邊地,生到邊地,邊地也在極樂世界;「小王子」就是胎生的人,不了解佛智、不相信佛的這些大智慧,以疑惑心往生的這些人;「內彼獄中」是入了蓮花裏面;「繫以金鎖」,實際上沒有金鎖把他鎖起來,「金鎖」比喻蓮花沒有開,他一生到極樂世界的時候,邊地也有蓮花,蓮花一合起來,他就處在蓮花裏面,蓮花很久很久才開,在沒有開的時候,就比喻是用金鎖把他鎖起來,不得自由而已,蓮花一開的時候,就自由自在了。這是一種比喻,他在蓮花裏面,受種種快樂,樂趣是一定有的。為什麼?雖然蓮花不開,極樂世界的蓮花多好!蓮花是一塵不染的,處在那裏面,我們世間一切的房子、任何設備,也比不上!連天上的天帝,他的設備也比不上。


像這樣,胎生的人在裏面,感覺快樂嗎?下面第二小段「不樂處彼欲自勉出」,他不感覺快樂。看經文:於意云何,此諸王子,寧樂彼處不。對曰,不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力,欲自勉出。


「於意云何」,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你的看法如何?「此諸王子」,這些王子(跟前面一樣,說比喻),「寧樂彼處不」,「樂」字可讀ㄌˋㄜ或ㄧˋㄠ,論語裏說:「仁者樂山,知者樂水」,讀ㄧˋㄠ,當「好」字講–好樂;這裏的經文,前後都是樂與苦相對講,念ㄌˋㄜ也可以。你認為這些小王子在七寶牢獄裏,快樂嗎?「不」跟「否」同一個字,是疑問的話。「對曰,不也」,為什麼上面讀「否」,下面讀「不」呢?上面是問話,不確定,下面是彌勒菩薩肯定地答覆:「不也」,「不也」是不快樂。


既是不快樂,彌勒菩薩就說:「但種種方便」,「種種方便」是什麼?胎生的人在蓮花裏面,設想種種方便的辦法,不是正當的方法,比如轉輪聖王把小王子關到牢獄裏面,他一定掙扎,要出來,出得來嗎?出不來,他要想方便的辦法,另外設法,「求諸大力,欲自勉出」,他想著自己能夠「勉出」,「勉」當勉勵的「勉」講,這個字在古時候也當免除的「免」,右邊的「力」字不要,就是完全免除,免除什麼?免除關在牢獄的這種不樂,趕快出去,就是「勉出」。怎麼「求諸大力」?實際上,既是胎生在蓮花裏面,他能見到什麼人?這還是比喻的話。一者,他受到這種七寶牢獄的環境待遇,他自己反省:既是往生,為什麼不能跟別人一樣,而在這裏受苦呢?再者,他自己反省,要覺悟。還有,既是到蓮花裏面,蓮花的環境跟其他世界的環境完全不一樣,蓮花自然有熏染的功德,一到蓮花裏面,那種一塵不染的清潔、清淨的好環境,自然對他有一種熏染的功德。一方面有蓮花給他熏染,一方面是自己自發的那種自覺。這樣,他就能夠出得來。前面講五百歲,不一定五百歲,有的提早,不一定滿五百歲才出來。他「求諸大力」,能夠正好求上了,就是一面自己警覺、自己覺悟,一面得到蓮花這種熏染,說不定很快就出來。


第三小段「寶獄無佛不樂處彼」,前面說比喻,這裏就把比喻說到事實上了。經文: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


「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這些胎生的眾生,就像前面轉輪聖王的那些小王子一樣。「以疑惑佛智故」,由於他們疑惑佛的種種大智慧,「生彼七寶宮殿」,胎生是生到極樂世界的七寶宮殿,七寶宮殿就是蓮花裏面,拿七寶宮殿來比喻,實際上比七寶宮殿還要好得多!因為他有疑惑,沒有開智慧,才到七寶宮殿裏面。要注意,一般講牢獄,牢獄裏的日子不好過,可是這裏例外,「無有刑罰」,各種刑罰都沒有,「乃至一念惡事」,甚至一念之中出現不好的惡事情,也都沒有。想想看,在那裏面多麼好!


只有一椿,「但於五百歲中」,只是在五百歲這麼長的時間之中,「不見三寶」,見不到佛、法、僧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供養修諸善本」是什麼?供養三寶,尤其是供養佛,我們做早晚功課時,念阿彌陀經都知道,「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極樂世界的人,每天早晨都供養十方世界那麼多的佛,為什麼供養那些佛?自己的智慧就能一天一天增長。了生死、成佛,憑什麼?就憑智慧,沒有智慧,生死假相根本看不破,看不破才有生死這種痛苦。看破了,生死有什麼痛苦?生死的假相揭穿了,沒有生死。進一步講成佛,佛是大圓鏡智的顯現,本性完全開發,純粹是智慧顯露出來的。學佛的人智慧不開,就不了解佛智,不了解佛智才有種種的迷信!聽說某某人有特殊的表現、有神通,可以把快死的人治活,有這種本領。好,去跟他學吧!有智慧的人不聽這些話,他不相信。要開智慧就要親近三寶,供養三寶、修諸善本。在蓮花裏面受所謂的牢獄之苦,不是指別的,一切享受,任何世界、任何環境都比不上,只有不見三寶、不能供養、修諸善本,以這個為苦。


「雖有餘樂」,除了這個得不到以外,雖然有其餘那些樂,「猶不樂彼處」,他不感覺快樂。能夠以這個為苦,在七寶宮殿(牢獄)裏的那些好處,他不以為樂,這就了不起!他知道求見三寶,這還是不錯的。


第四小段「悔責求離即得如意」,胎生的人在蓮花裏,雖然有種種的快樂、享受,他感覺不好,因為不能見三寶,因此他要求出去。憑這一點發心就了不得!所以下面講,他深深地感覺懊悔,責備自己,要想辦法出去,這是覺悟。這段文字先念一遍: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徧至無量無數諸餘佛所,修諸功德。


「若此眾生」指胎生的眾生,釋迦牟尼佛說,如果這些胎生的人「識其本罪」,「本罪」指他原來疑惑,惑有很多種,他有懷疑的這種惑,疑惑佛的智慧,這是他的本罪,他現在知道自己的罪處在那裏,「深自悔責」,自己很深刻地懊悔,責備自己。這就講到求出離的關鍵所在:如果不能認識自己本罪是不會出去的,出不了;他能夠認識本罪,加以悔責,「悔」是懺悔,真正從本性懺悔,一切的罪過就消除了。這樣「求離彼處」,他以這種懺悔心來求著離開,離開就是前面講的「勉」–免除,一離開就出去,離開這個地方。「即得如意」,立刻得到如意,怎麼如意?蓮花開了,蓮花一開就花開見佛,「往詣無量壽佛所」,就到阿彌陀佛那裏去,「恭敬供養」,「恭敬」很重要,印光祖師常講:「學佛的祕訣,就是一個誠、一個敬」,對佛恭敬,自己的本性跟佛的功德,兩者就感應道交。自己不恭敬,得不到感應,所以要恭敬供養。他不僅恭敬供養阿彌陀佛,「亦得徧至」,也可以普遍地到「無量無數」的「諸餘佛所」,就是他方世界,他方世界指十方世界,「餘佛所」是阿彌陀佛以外的佛所,就是極樂世界以外的十方世界,他們都可以普遍地到極樂世界以外的十方佛土,每到一處佛所就「修諸功德」,那修得太多了!功德愈多,他成佛也就愈快。


最後第五小段「訓無生疑自失大利」,這小段是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學佛的人,無論如何不要懷疑佛智,否則自己失了大利益。我們尤其要注意,這是娑婆世界眾生的最大毛病。經文是: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彌勒當知」,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你應當知道,「其有菩薩」,如果有菩薩,「生疑惑者」,他發生疑惑,「為失大利」,這種疑惑不是懷疑淨土,是懷疑佛智,有這種疑惑就失了大利。失了什麼大利?不能蓮花化生,「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因此修菩薩道想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應當明瞭、相信諸佛的無上智慧。諸佛的無上智慧誰了解?別說我們凡夫不了解,即使到了登地菩薩,地上菩薩是聖人了,他對於佛智也還不能完全了解,必得到成佛的時候,「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成佛的人,彼此才能夠互相了解。話說回來,佛有那樣的智慧,我們每個眾生也有那樣的智慧,問題是我們的本性沒有開發出來。本性完全開發出來,佛那樣的大智慧,我們每個人都有,所以「明信諸佛無上智慧」,要自己好好研究佛經,要求開智慧。

  • 佛與彌勒問答生數

○諸剎往生


再來的一段「佛與彌勒問答生數」,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娑婆世界以及他方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有多少人數。這就證明學淨土宗的人,只要深信、發願、念佛,必然能夠如願以償,能夠往生。看講表「諸剎往生」,第一小段「此界往生六十七億」,我們先念經文: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於此世界,有幾所不退菩薩,生彼佛國。佛告彌勒,於此世界,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不退」就是不退轉,永久不退轉,這不得了!我們學佛的人沒有不退轉的。什麼叫「退轉」?我今天念念佛,到明天懈怠了,再過些時候,又有其他的因緣,這都是退轉。必得不退轉,一直一直往前進步,永久不退的。修普通法門要修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不退轉才三大阿僧祇劫,如果修一修又放棄,然後再繼續修,中間有停止,那何止三大阿僧祇劫!三百個大阿僧祇劫也成就不了。所謂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一直不退才能成功,所以「不退」重要!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彌勒菩薩請問釋迦牟尼佛:世尊啊!「於此世界」,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幾所不退菩薩,生彼佛國」,將來有多少不退轉的菩薩能夠生到極樂世界?「佛告彌勒」,佛告訴彌勒菩薩,「於此世界,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這個娑婆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轉的菩薩,往生極樂世界,「一一菩薩」,每一尊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已經供養無數的佛,「次如彌勒者也」,比彌勒菩薩稍微次一等而已。這些菩薩都了不得!「諸小行菩薩」,還有一些小菩薩,修行的功夫、境界還不到,「及修習少功德者」,以及只修行少許功德的人,「不可稱計」,說不出來了,無法計算,「皆當往生」,都應當往生極樂世界。


第二小段「十三佛剎生數各異」,經文:佛告彌勒,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其第一佛,名曰遠照,彼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寶藏,彼有九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三佛,名曰無量音,彼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龍勝,彼有十四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六佛,名曰勝力,彼有萬四千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師子,彼有五百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八佛,名曰離垢光,彼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無上華,彼有無數不可稱計諸菩薩眾,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佛告彌勒」,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不但我們娑婆世界的這些菩薩能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他方佛土的菩薩,也是這樣。這裏講他方十三佛國,加上娑婆世界,有十四佛國。下面說十三佛國的菩薩,他們往生的人數,我們就不多解釋。其中提到第十二佛剎裏的無上華佛,這尊佛的國土裏「有無數不可稱計諸菩薩眾,皆不退轉」,這麼多的菩薩眾都不退轉,因為他們「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於七日中」能夠攝取很多「堅固之法」,他們都能往生,這很重要!第十三佛,名叫無畏,他的國土裏,往生的人數也是不可稱計。


第三小段「無量剎土生皆無數」,不止前兩段講的娑婆世界及十三佛國,無量剎土往生的眾生無法計算。經文:佛語彌勒,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當往生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亦復如是,甚多無數。我但說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比丘生彼國者,晝夜一劫,尚未能盡。我今為汝略說之耳。


「佛語彌勒」,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當往生也」,不但前面講的十四佛國那些諸菩薩都往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亦復如是」,十方世界無窮無盡的那些佛國,將來能夠往生的也是這樣,「甚多無數」,太多太多了!最後釋迦牟尼佛說,「我但說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比丘生彼國者」,別的不必講,也不必解釋,只說十方諸佛的名號,單單提他的名號,以及那些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比丘,「晝夜一劫,尚未能盡」,我晝夜不停地說,白天說、夜間也說,說到什麼時候?說到一劫那麼長,還說不盡。「我今為汝略說之耳」,我現在只是大略地給你說一說而已。


想想看,這是釋迦牟尼佛說證明的話,只要發願往生,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一定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這部經的正宗分到這裏說完了,下次講流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