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九十頁,第五行開始,經文先念一小段: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餘俱盡。聞甚深法,心不疑懼。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遠微妙,靡不覆載。
剛才念的還是「求化俱深」那一段,就講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上求下化都非常深入,這一大段共有五小段,上週已經講完第三小段,今天從第四小段開始。第四小段是「常行大悲」,就是在極樂世界的菩薩,一直永久地實行大悲的菩薩道,這一段講這個事情。
經文講,菩薩「知一切法,皆悉寂滅」,在極樂世界的菩薩能夠常行大悲,跟我們這個世界不相同。我們這個世界的菩薩行菩薩道,固然一定要怨親平等,不管眾生是什麼樣的人,跟我們是什麼關係,一律平等,佛法是這麼講的,可是菩薩的地位,程度有淺、有深,程度淺的菩薩辦不到,他不能怨親平等地度化眾生。度化眾生的大前提,一定要發大悲心,所謂大悲心,就是見到眾生有痛苦的時候,就如同自己在受苦一樣,一定要想盡辦法把眾生的痛苦拔除掉,這就是大悲心。在極樂世界的那些菩薩都能夠發這樣的大悲心,不但發大悲心,這小段講「常行大悲」,發了心之後,照著他的發心一直這樣去做,就是常行。為什麼能夠常行?「知一切法,皆悉寂滅」,前面講菩薩聞到法、解一切法,菩薩的法從那裏來的?都是從佛那裏來的,他在極樂世界都是向阿彌陀佛求法,那些法都是從阿彌陀佛那裏求來的。求來的法是什麼?「解法如如」,都懂得佛法,如如不動的,就是真正的實相,一切法都從本性出來的,所以「解法如如」。這裏講:知道一切法都是寂滅。寂滅是什麼?寂滅法就是如如不動的實相法。
「生身煩惱,二餘俱盡」,我們任何人都有身體,這個身體是我們的生命,有沒有生命就看身體,「生身」代表身體。「煩惱」就很多了,有見思惑、塵沙惑,這都是煩惱。眾生的生身都是一個苦果,要問:我們為什麼在六道裏輪迴?到人間來為的是什麼?到人間來是因為我們過去造了業,那個業屬於人間的業,就到人間來酬業,受人間種種的苦報,這是一個果,生身就是一個苦果。「二餘俱盡」,「二餘」是什麼?菩薩跟我們凡夫眾生不一樣,菩薩修道成功,他的生身這個身體,就拿證果位來講,涅槃分有餘涅槃、無餘涅槃,什麼是有餘涅槃?雖然證了果,證到涅槃了,但是生命的身體還在,人身的苦果還在,就是還有「餘」下來的,生命還有殘餘;煩惱呢?見思惑斷盡了,還有塵沙惑沒斷,還是有餘的。「二餘」指生命的苦果還有餘;煩惱雖然斷了,還有一些塵沙惑在,還是有餘,沒有盡。在極樂世界的那些菩薩就不是這樣,比如我們發願往生極樂,往生極樂的時候,我們的身體不會帶去,所謂帶業往生,不是把身體帶去,煩惱沒有斷,見思惑沒有斷,我們過去造了多少業,把業力帶過去。業力帶過去,我們的神識到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這個苦果(這個身體)整個就留在娑婆世界,不要了!一到極樂世界,蓮花化生,那個身體美妙得簡直沒辦法想像,可以說一到極樂世界,生身這個苦果就盡了,沒有遺留的。煩惱呢?雖然我們在娑婆世界沒有斷,一到極樂世界也很快就斷,這是功夫淺的,到極樂世界見思惑一斷的時候,就繼續修持,塵沙惑也斷了,就沒有餘下來的了。所以這裏講,在極樂世界的那些大菩薩,生身、煩惱這兩者︱二餘,「俱盡」,統統沒有了。
既是二餘俱盡,「聞甚深法,心不疑懼」,聞到甚深的法,阿彌陀佛那個大法非常精深,甚深的法從那裏聞?西方極樂世界有四種淨土,各位老菩薩都知道,最後真正佛的法身所居的,是常寂光淨土,地位非常高的菩薩才能了解常寂光的道理。「聞甚深法」,一聞到常寂光,「心不疑懼」,心裏一點懷疑也沒有,一點恐懼也沒有。為什麼?比如我們在這個世間,很多學佛的人都看過也都聽過金剛經,金剛經裏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不要著相,學佛沒有深入了解佛理,他一聽到這個道理,心裏就懷疑,也很恐懼。一切不著相,連我們的身體也不著相,那空到那裏去?這就很難了!講「空」,有疑懼;講「有」,又執著「有」,不肯放棄。無論說空、說有,在十方世界的眾生聽起來都不容易!既不偏空,又不偏有,講中道,中道的理非常深奧,也很難聽得懂,觀念轉變不過來,不是那麼容易的!在極樂世界的菩薩就能聞到甚深法。「甚深法」,前面講到本性,就說常寂光,常寂光淨土,身土是一如的。比如在凡聖同居土來講,土是土、身是身,土是依報,依報莊嚴;身體是正報,正報莊嚴。在前三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身土都是分開來講,到常寂光淨土就如如的,正報、依報是一如的,這個法就是深法,甚深的佛法。講到甚深的法,在極樂世界的大菩薩一聞到,「心不疑懼」,既不懷疑,也不恐懼。為什麼?前面講「知一切法,皆悉寂滅」,他的生身、煩惱,二餘都盡了,所以才能真正的不疑不懼。
「常能修行其大悲者」,修行大悲,悲心是大悲心,大悲心是對於一切的眾生都去照顧他、關心他,任何眾生有任何痛苦,他都普遍地去拔除他的痛苦,這叫大悲。這個大悲是修行,照著他的心理發出願,照著願去做,這是修行。怎麼修行?「常能」,永久這樣,沒有休息的時候。在極樂世界的那些菩薩都常能這樣修大悲。下面兩句話,說明在極樂世界那些大菩薩,修行大悲的那種狀況:「深遠微妙,靡不覆載」,他所行的大悲,對任何眾生所要求的,都能辦得到,就如同觀世音菩薩。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及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都講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應以何種身得度,他就現何種身,普遍地拔眾生苦,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都這樣。行這種大悲,既深遠又微妙,深遠微妙到什麼程度?就像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那裏有眾生受到苦難,只要發出呼救的聲音來,觀世音菩薩就去救他,被救的眾生不一定看得到觀世音菩薩,比如有人掉到水裏,或是受到火災,不見得看到觀世音菩薩伸出手把他拉出來,只要觀世音菩薩施展大神通、大力量,遭遇災難的人不知不覺的,就能脫離那個災難,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情況,有誰知道?這叫「深遠微妙」,不是一般人能夠看得出來的。像這種情況,「靡不覆載」,大菩薩拔救眾生的痛苦,不是只照顧某一類眾生,或是某個地區的眾生,是普遍的。「靡」當「無」字講︱無不覆載,就像太空整個覆蓋下來,覆在我們眾生的頭頂上,或像大地承載我們眾生。菩薩行那種大悲的菩薩道,他就像天地這樣無所不覆、無所不載,這就是普遍。想想看,這個大地上,生存在地球上的人,我們說某人是壞人,大地照樣承載他,不僅是人,兇惡的動物,毒蛇猛獸也在大地上生存著,還有一切植物,萬物無一不是由大地來容納、來承載,這是大地。天空呢?四時、雨、露、風、空氣,也都沒有偏私,這樣普遍來照顧。菩薩行大悲就跟這個一樣,我們簡直想像不到,在極樂世界的菩薩能夠這樣,這叫常行大悲。
下面是這一大段的最後一小段,第五小段是「究竟一乘」。學佛行菩薩道,所求的是什麼?所求的是要成佛,「唯有一乘法」,講到最後、最究竟的,只有一乘法。一乘法,到最後就是要成佛,講究竟的。這段經文: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慧由心出。於佛教法,該羅無外。
「究竟一乘,至於彼岸」,「彼岸」是涅槃,由生死苦海度化到涅槃彼岸,就是了生死,不過生死有出六道的生死,在六道裏是一期生命、一期生命(像一個段落、一個段落),叫分段生死,這個生死非常痛苦;了分段生死之後,還有變易生死,「變」是變化,「易」是改變,變易生死不像分段生死這麼痛苦,可是境界的轉變也不容易。好學、肯用功的人就知道,一個人在知見上、在修持的境界上,要轉變也不容易,自己要非常用功,要把自己以前的知見放棄掉,進展到更高、更純粹的知見,這是心理的境界在轉,轉一層境界就如同一番生死。有很多人,尤其是研究學術的人,總是不肯把自己的觀念、知見放棄,執著自己的見解,那就不行!斷了見思惑,了分段生死以後,變易生死就是境界在轉變,轉到最後,完全跟本性相合。兩種生死全都斷除,就真正成佛。「究竟一乘」,像這些佛理、怎麼了生死的方法,講到最後,佛法都是一乘,「至於彼岸」就指兩種生死都要解決。
對於究竟一乘的佛法,「決斷疑網」,我們在這個世間,很多學佛的人,你跟他講出六道、了分段生死,他還比較容易懂,講怎麼了變易生死,那就很難了!這也難怪,他連分段生死都還沒了,講變易生死,他知道都不知道,怎麼了法呢?在極樂世界的大菩薩都能決斷疑網。眾生有種種疑惑,我們都是迷惑顛倒的眾生,遇見任何真理,都很難相信,為什麼很難相信?他有很多懷疑,疑惑實在太多了!就拿因果來講,果然我們對於因果能夠確實相信,我可以保證,我們在世間做任何事情一定能夠行得通,沒有什麼障礙。完全照因果去做,沒有行不通的,了生死、念佛,都能夠成功。但是真正能相信因果的人不多,為什麼?他有很多疑惑,照因果那樣做,難免要吃一些小虧,他計較人家怎麼不對。人家不懂因果,我們懂因果,我們不要跟人家一樣,到最後算總帳的時候,不是算流水帳,算流水帳,那是吃虧了,把總帳拿來一算,誰吃虧、誰佔便宜?那些違背因果的人吃大虧啊!我們要相信因果,雖然在很多地方讓人家佔了便宜,我們寧願吃點虧,在修道上我們就進步了,我們辦正當的事業就行得通,障礙就很少,這就是大便宜。在世間研究佛法,很多人有很多疑惑,疑惑太多,就像網那樣多,一片網有多少孔?網孔太多了!這個疑網,在極樂世界的大菩薩都能把它決斷,在教理上懷疑的那些疑網,統統能夠把它決斷掉。
決斷之後,「慧由心出」,有疑網,有懷疑,智慧出不來,為什麼?有疑網,不能了解真理,講真理,他懷疑,不能接受。疑網斬斷之後,他對真理接受了,才能實實在在地依法去修。我們念佛,不管外面的環境如何,遇到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我們都不理會,照常念阿彌陀佛的佛號,老實念佛,能夠這樣做,自自然然智慧就出來了。我們有這種堅定不移的心理,任何外面再大的力量,也沒辦法影響我們,這就是智慧。在極樂世界的菩薩,對一切甚深的佛法都能了解,這個智慧就不是小智慧,這個智慧從那裏出來的?從心出來。我們學佛要了解佛法最高的原理:一切唯心造、萬法唯心,山河大地都是我們心裏造出來的,凡夫生滅的心理才造成現在惡劣的環境,我們如果把生滅的心理滅除掉,到一種寂滅的境界,這個山河大地又是另外一番境界,那個境界,我們凡夫的眼看不出來。不好的境界、好的境界,都是由我們的心出來的,我們能不能改變自己的心?能夠徹底改心,改得乾乾淨淨,把所有的生滅法都滅除掉,我們當下就是佛,最高的原理就是這樣。要把所有的生滅法滅掉,就是把所有的煩惱都斷除掉,不容易!因為不是一生一世能夠辦得到,所以我們學特別法門,念佛求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在那個環境還是要把所有的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統統斷除掉,原則還是這樣,不過到那個環境非常快,我們學念佛法門,要把這個辨別清楚。我們在娑婆世界不是不能成佛,釋迦牟尼佛講的任何法都可以成佛,因為我們要求在這一生就能有成就,所以我們學念佛法門。到了極樂世界,那個智慧全部都是由真心裏出現的,那種智慧出來,要什麼有什麼,萬德萬能,那樁事情辦不到?度化眾生,任何眾生都可以度化得了!這一段講這個情形。
「慧由心出」跟前面有一段講「從如來生」,都是講到究竟,智慧從自己的心出來的。迷惑顛倒的疑網是一層一層的,我們凡夫眾生當然有懷疑心,疑惑的事情,一層一層多得很!學菩薩道,必得開發一層智慧,迷惑、疑惑就能夠決斷一分,智慧跟斷疑是互相有關的。最徹底的是由真心出來的智慧,這個智慧一出來,所有的疑網都能斷除掉。「於佛教法」,在佛的教法,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講的教、講的法門,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的教法,「該羅無外」,「該」是概括,「羅」是包羅,「該羅」是統統包羅起來,一切的教法都包括,「無外」不是在心外,統統在心內。我們現在雖然還沒到那種境界,必得了解:一切向自性中求。怎麼向自性中求?就是不要執著世間那些假相,一切相都是因緣和合才有這麼一個現象。因緣隨時在和合、隨時在分散,就像海裏的風浪,風不停地鼓動,水就不停地起波浪,波浪隨時起、隨時在滅,我們把假相當作真實,執著那是真實,種種生死的苦就脫離不了。人世間種種現象,權力、地位、金錢,一切的好事、壞事,都跟海裏的波浪一樣。必得把那些全部破除掉,才能看得出水平,水性是平等的,沒有高低,沒有波浪的假相。波浪都是假相,抓不住的,你執著一定要抓住它,就自己找苦惱,生死就不能了。了解這個法,佛的教法「該羅無外」,都是從我們真心裏出來的。了解這一切法都從真心出來,那些假法全部破除掉,才看得出這個真法。在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有這種了解,他見得到這些法都是從自性中出來。
為什麼一切佛的教法「該羅無外」,不在心外呢?參禪的人,禪宗不講解,只叫學的人自己去參、自己去悟。你開口問禪師:什麼是心?開口就錯誤,他就給你棒喝。既是一切都不是,提起疑情,到最後豁然開悟了。原來一切都不是,結果一開悟,一切都是了。要問:「什麼是佛法?」那一個不是佛法?禪宗六祖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就在人世間,不離開世間,就世間法來覺悟,一覺悟,世間法就變成佛法。這怎麼講呢?最重要的,要明了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不明了的時候,所知道、所見到、所執著的,就是那些因緣和合的假法。見到自己真心,在智慧眼、在法眼裏看,因緣法都不存在,所見的就是真法。楞嚴經講:「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就講已經成佛的人、我們凡夫,統統都有真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本然」就是本來,本來就是清淨的,這個清淨「周遍法界」,法界是無邊的,一真法界是無窮無盡、無處而不在的,我們的真如本性無處不在。覺悟之後,證得本性,這個本性就是無處不在。所以這句話–「該羅無外」,了解「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道理,這句話才看得明白,才「該羅無外」。我們的真心就是周遍法界,那裏都是我們的真心,「無外」,我們的真心就是沒有外,一切佛法都從我們心裏出來的,我們的心無外,所以是「該羅無外」。這就是「真教法」,真正的教法。極樂世界的菩薩「求化俱深」這一大段講完了。
◎分類廣贊
下面是另外一段,各位看講表–「分類廣贊」,極樂世界菩薩的功德,前面分成五小段,把菩薩的功德說一個大概,現在開始講的這一段是分類廣贊,分門別類讚歎那些菩薩的功德。這一大段共有九小段,先講第一小段「山海總喻諸德」,拿山、拿海,總括起來做比喻,比喻那裏所有菩薩的那些功德。經文先念一遍: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淨,超踰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圓滿。
「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這兩句,一個講智慧、一個講三昧。「智慧」這兩個字,「智」是有決斷的能力,講決斷的功德,「慧」是對事理能夠看得非常分明。「智慧如大海」,在極樂世界菩薩的功德,他的智慧不是小智慧,是大智慧,大智慧像大海那麼深。在我們這個世間講高、講深,拿比喻來講,海是最深的,所以釋迦牟尼佛順乎我們世間眾生的知識程度,就拿大海的深度來說明極樂世界菩薩的智慧。「三昧如山王」,「三昧」就是定,梵文講三昧,翻成中文就是「定」。極樂世界的菩薩,他的定力就像山王一樣。我們知道,在佛法裏往往拿山來形容定功夫,安安靜靜、不會動搖,我們凡夫看一座山,永久在那裏不動,山有一種定功,拿山來比喻三昧。在極樂世界,菩薩的三昧如山,是什麼樣的山呢?山王,山的王。什麼是山王?山中最高的。世間的山很多,極樂世界是平地,沒有高山。為什麼極樂世界沒有高山?凡是到極樂世界的人,心都是平的,心平,地就平。我們娑婆世界所以有高山、有大海,是我們人的心造出來的,眾生的心這樣不平,所以有高山、有深海,這要了解,在極樂世界不是這樣。釋迦牟尼佛拿我們世間的山來比喻,我們世間,就中國內地來講,有東、西、南、北、中五嶽,「嶽」是山嶽,五座高山,那算是山之王,東嶽泰山、西嶽華山,都算是山之王。再講到更高一點的,喜馬拉雅山是最高的,就我們地球來講,那是最高的,算是山王。在極樂世界,菩薩的三昧(定功)是山中之王,最高的定力。
下面四句,各由兩句來形容前面這兩句:「慧光明淨,超踰日月」,這是講智慧如大海,這個智慧深到什麼程度?智慧光明,非常明、非常淨,「明」是照明的「明」,一點瑕疵都沒有,「淨」是清淨,他的智慧光,既明又清淨。那種明淨的慧光能照多遠?「超踰日月」,極樂世界不用日月的,其他的十方世界才有日月,我們娑婆世界就有日月,因此釋迦牟尼佛就拿日月來比喻,那種慧光超過日月,太陽光比不上「慧光」,月光更比不上。
「清白之法,具足圓滿」,這是講三昧如山王,修三昧是修定力,要有定功必得修梵行。梵行是什麼?必須六根清淨,然後才能有定。所謂六根清淨,對於世間的色、聲、香、味、觸、法,不能有染著,心不能放在那上面。心要是追逐色、聲、香、味、觸,再加上財、色、名、食、睡,心理一天到晚到處跑,那裏定得下來?那不是清白的。「清白之法」就是不要把心放在那個上面,安安靜靜守住自己本來清淨的心,這叫清白之法。有了這種清白之法,能夠入定,這種定力就是三昧,三昧就是清白之法。這種清白之法「具足圓滿」,各宗都要修定功,天台宗講止觀,實際的原則,任何一宗都是止觀。參禪不止觀嗎?參禪把一切心都放下,專門來照顧話頭,那就是止觀。我們念佛是放下萬緣,然後就老實念佛,持一句名號,「放下萬緣」就是止,把妄心止住,「持佛名號」就是觀,照顧我們的念頭,就放在佛號上面,這就能入定。別的宗講入定,就念佛來講,就是能夠得一心不亂。我們雖然沒有得一心不亂,我們用功用得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一到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的定功「具足圓滿」,定功有小定、大定,三昧是多種的,有世間禪定、有出世間禪定,他具足了,圓滿了,包括一切的大定,到最圓滿的那種程度。這兩句是讚歎三昧。
用山與海,總括起來比喻極樂世界的菩薩功德。後面第二段有十如,有二十句,二十句就是如這個、如那個,用比喻分別講那些功德,我們留待下次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