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九十一)
佛說無量壽經筆記(九十一)
徐醒民老師主講   八十五年五月廿三日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一0九頁,第三行開始,經文先念一遍: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淨,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


今天開始另外一大段,在這之前,我們上回研究的是:釋迦牟尼佛幫助彌勒菩薩度化的眾生,能夠得到法喜。為什麼?彌勒菩薩多生多劫以來行菩薩道,所度的眾生太多了,那麼長遠的時間,那些眾生還沒有真正得道,所以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由彌勒菩薩帶領大家來參加釋迦牟尼佛的法會,就是佛講這部經的法會。聽到這部經就了不得,多生多劫以來生死不能了,就一般的凡夫來講,現在聞到這個大法,當生就能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替彌勒菩薩歡喜,過去這麼長遠的時間,這麼辛苦地度化眾生,幫助他們、教他們了生死,這麼難!現在聽到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佛),就能成就得非常快,所以替他歡喜,上回講到這裏。


○厭離欣羨莫疑


今天這段,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既是想要當生就能成就,把無始劫以來的生死問題解決,最重要的是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因此這一大段,講表上講「厭離欣羨莫疑」,「厭」是厭惡,「離」是離開,厭惡什麼?前面講過很多,我們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太痛苦了!學佛又這麼難!這樣的環境應該厭惡,既然厭惡就要離開這個世間,這叫「厭離」。「欣」是歡喜,「羨」是羨慕,欣羨什麼?無量壽佛極樂世界,對那個世界一定要發歡喜心、要羨慕,要發願到那裏去,這叫「欣羨」。佛告訴彌勒菩薩「莫疑」,不能有疑惑,一定要深信這個道理。這大段分為五小段,剛才念的是第一小段。


我們學佛,當然各宗的經典都可以看、都可以研究,但是一定要了解,每一宗有每一宗特別的方法。比如經文講到這裏,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要厭離、要欣羨,不要懷疑,簡單講,就是欣與厭︱欣求極樂、厭離娑婆,就是欣厭,這是淨土宗的特別辦法。如果學禪宗或者其他各宗,都不能這麼說,就拿禪宗來講,禪宗是「一法不立」,絕對不能著相,就是唯識宗也不能著相,一著相就是一種障礙。為什麼?學佛要了生死、要成佛,最重要的先要明心見性,把自己的心性能夠明瞭,然後把心性開發出來。要是著了相,什麼時候能夠明心見性?辦不到!所以不能著相。金剛經說一絲一毫的相都不能著,因為一著相,問題就來了!我們看過金剛經,這兩個說法是否合不起來?沒有什麼合不起來的。我們學的人要注意:佛法都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佛講的法,絕不會自相矛盾,佛是針對那一宗學的那個法,就專門以那個法來講,我們不能以為那個法跟這個法互相抵觸,不是這樣的。淨土宗的辦法是:因為各宗的普通法門,要你不著相,談何容易!叫我們不著相,恐怕在今日之下,如果不是地上菩薩再來,我們普通凡夫,誰也辦不到!既是辦不到,不能不著相,淨土法門就叫你著相,淨土法門必然要著相。著相著的是什麼相?就著西方極樂世界的相,你著得愈堅固愈好,對於極樂世界那種莊嚴的世界,就怕我們的思想裏沒有那些相,最好我們整個思想裏佔滿的都是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相,都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那種印象,那最好!因為那樣一佔滿之後,我們娑婆世界這些生老病死,五濁惡世這些,全把它排出去了,一般人辦不到的,我們就辦到了,這是最妙的一個方法。所以我們要了解,學這個法不是普通法,我們不要聽人家說:「學佛不能著相」,我們念佛是不是著相?我們念佛當然著相,我們學的法就是要著相。不過要知道,我們著的是清淨的相,也有不要著的,要厭離的就是娑婆世界這個相,我們要著的是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的那個相。


剛才念的第一小段,題目叫「勸正行益助行」,「行」是修行,修行有正功夫、助功夫,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教化大家,正功夫要精進地去修持,助功夫也要加緊用功。正助功夫怎麼修持用功?我們要了解,無論那一宗都有正功夫、助功夫,佛講淨土宗的正助兩種功夫,正功夫是念佛。念佛跟普通法門的正功夫有何不同?普通法門各宗有各宗的正功夫,比如禪宗,參禪是他們的正功夫;天台宗修止觀,那是他們的正功夫;唯識宗的正功夫是修唯識觀;華嚴宗華嚴宗的正功夫;密宗持咒是正功夫。不管何種功夫,共同的目的是把自己本有的心性能夠開發出來。我們凡夫憑什麼成佛?就憑我們自己本有的真如本性。凡夫眾生的真如本性,因為有貪、瞋、癡、慢、疑這些煩惱,把本性障礙了,所以本性用不出來,各宗共同的目的要斷惑證真,就是用他們的正功夫把貪、瞋、癡、慢、疑這些惑斷除掉,然後證到自己的真我,真我就是真如本性,人人都有,淨土宗的大原則也不例外。前面講,釋迦牟尼佛看清楚,彌勒菩薩教化那麼多眾生,多生多劫以來一直教化,生死還沒了,你看這多麻煩!因此必得修淨土宗的特別法門,這個法門用念佛的辦法,功夫好當然可以斷惑證真,可以把貪、瞋、癡、慢、疑斷除掉,斷除之後,本有的真如本性可以顯示出來,就成就了。但是凡夫眾生沒辦法在當生能夠辦得到,任何一宗都不行。淨土宗要求在當生能夠辦到,就是念佛,如果在當生能夠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斷惑,了生死了;即使沒有念到一心不亂,念到很純熟就是伏惑,要把惑能夠伏得住!怎麼伏得住?我們看見人家爭權奪利,心裏無始劫以來都有的習氣,我們也想參與去爭,自己修這個法門,自己知道生死重要,跟他一爭取,生死就沒辦法解決,當下就用佛號把它壓下去,這就伏得住惑。爭權奪利只是一種,我們的煩惱太多了,遇見任何煩惱起來的時候,當下就把它伏得住,不讓它起來,有這個功夫,我們就能帶業往生。這是我們學淨土宗的特別辦法,是正功夫。


助功夫是什麼?古人講:「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舊業」是過去造的罪業,我們修正功夫,當然需要把所有的罪業能夠斷除掉,可是我們從無始劫以來所造的罪業,能夠現在就斷得乾淨?辦不到的!既是辦不到,用念佛的正功夫把它伏得住就不錯了。學佛的人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助功夫的大原則是這樣。講切實一點,我們要了解,所謂「眾善奉行」的助功夫,我們用財物布施、用種種的布施,這都是善事;沒有能力做這些善事怎麼辦?那就「諸惡莫作」,不要造惡業。古人講:「更不造新殃」,「殃」是你造了罪業,必然受惡報、受苦報,不要繼續造惡業,就是助功夫。我們如果在家裏念佛,念完以後,到外面跟人家吵架,罵這個、罵那個,這就是我們老師過去說的比喻,等於一面在掃地,把灰塵掃掉,一面又用手灑灰塵,那有什麼用?念佛等於掃地,灑灰塵等於跟人家吵架,我們一邊念佛,一邊又跟人家是是非非的,有什麼用?沒有用啊!只有正功夫,沒有助功夫。我們修正功夫是要消除過去的罪業,消不了、斷不了,最低限度要把它伏得住。助功夫是我們明瞭道理之後,就不能造任何惡業,我們不能加上新的罪業,真正的助功夫是這樣。


現在看經文,釋迦牟尼佛說:「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汝」指彌勒菩薩,上面已經講過,彌勒菩薩度化那麼多眾生,一直到現在還需要度。講到彌勒菩薩自己呢?你今也要自己厭惡「生死老病痛苦」,這些痛苦需要厭離。為什麼?大菩薩不管地位到什麼程度,不度化眾生則已,要度化眾生就是到這個世間來,隨著眾生生死,不像羅漢證到羅漢果,他就掉落到涅槃坑裏去,永久自己在那裏入定,不到世間來。菩薩要度化眾生,就跟世間的普通人一樣,眾生有生死,他跟著眾生來受生死,大菩薩都是如此。但是跟著眾生受生死,眾生在任何時代的各種痛苦,要陪著受苦。所以佛告訴彌勒菩薩,你現在也要自己厭離生死老病種種痛苦。像這樣的大菩薩都要厭離生死痛苦,我們凡夫眾生有什麼理由不厭離?沒有接觸過特別法門,不了解這個法門,那是自己沒有善根,沒有話說。既是接觸了特別法門,就證明我們還是有善根,千萬不能錯過!一定要把這個法門牢牢抓住,不能再放棄這個法門,我們要把生死老病這些痛苦,就在這幾十年之間一下子能把它解決。這幾句話是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的,也是告訴所有學佛的人,要了解我們在世間,一切所接受的無一不是痛苦,就是佛法所講的「觀受是苦」,必得有這個觀念,我們所接受的無一不是痛苦。經文短短的,講得很簡單,了解生死老病所受的,必得要厭離。


下面兩句:「惡露不淨,無可樂者」,「露」是顯露出來、表現出來,「惡」指兩方面,一方面指眾生的身體,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到人間來都有人的身體,我們的身體,自己想想看,這是一個「惡露」,這種惡,我們不知道嗎?我們一看自己面貌上的七孔,覺得很美、很好,其實我們的眼睛、鼻孔、耳朵、嘴巴,整個身體幾天不洗,從裏面往外發的,自己都聞不得!都是髒兮兮的,往外發露。「不淨」,不是那麼乾淨,這是就身體方面來講。一方面是我們的心理,心理方面比身體還要厲害,怎麼還要厲害?凡夫眾生都造惡業,造的任何惡業,無論是口裏說的言語造口業、身體做的行為造身業,都是從自己的意識裏出來的,講身、口、意三業,身、口這兩種業,都是從意業出來的。


一般講所造的業有多少種?概括說有十種,叫十惡業。詳細分析,我們造的業是無量無邊的!經裏面也講過,我們造的罪業如果有形狀(有相),我們從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惡業,虛空都沒有辦法容納!造那麼多。虛空是無止盡的,可是我們造的惡業就那麼多,不過惡業是無形的,無形的就更多了。因此我們眾生的惡業太多,不但過去已經做的,現在還繼續在造,繼續怎麼造?佛經裏講「閻浮提眾生」,我們現在都是南閻浮提眾生,在南贍部洲,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惡。起了一個念頭、動了一個念頭,心裏的念頭一起來,沒有不是惡的。不學佛的人不承認,以為自己還有一些好念頭,不錯,有好念頭,但是好念頭還是為自己,沒有一個人不是自私自利,起的念頭都是損人利己,那能好到那裏去?所以起心動念都是惡的。如此看來,人人都這樣,不能只講人家是這樣,我們自己不是,佛法不是這麼說的,大家都一樣,我們自己也是這樣。因為都是這樣,經文裏講「惡露不淨」,身體上這些惡的、不乾淨的,自己還可以看得出來;心理方面,在心念上,那種罪惡的念頭,也是往外表露出來,自己不知道。今日之下,社會上很多人犯了罪,自己還不承認,這就是「惡露不淨」。「無可樂者」,想想看,所有的眾生都這樣,環境好到那裏去?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你說可樂?可樂在那裏?無可樂者!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人人都是這麼惡,我們自己也是這麼惡,就等於環境本來都很好,你在這裏丟垃圾、他也在那裏倒垃圾,結果這個環境怎麼好?沒辦法好!現在整個娑婆世界就是這樣,無可樂者啊!


「宜自決斷,端身正行」,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宜自決斷」,「宜」當「應該」講,你應該自己做一個決斷,下定決心,當下做個了斷。了斷什麼呢?以前所學的是普通法,現在要決心改變,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要學這個特別法。「端身正行」,「正行」就是正功夫,什麼叫「端身」?我們眾生有了身分,卻自己糟蹋自己,或是口裏講尊重自己,完全想到自己,不顧慮別人。怎麼尊重自己?不是口裏說:「我們自己要尊重自己!」懂得尊重自己,三業都要清淨,我們每天都要說話、做事,言行是不是清淨?所謂清淨,這個話說出來,不要讓人家受到傷害,不要叫眾生起煩惱,這就了不得!我們一句話說出來,讓人家起煩惱,我們這句話說出來就是一種罪惡;至於身體表現出來的,我們一舉手、一投足,都隨時要注意,不要傷害眾生,不要讓人家受了損害。如果我們心裏想做菩薩,菩薩心裏所想的不是自己,處處所想的都是眾生,為眾生著想。中國儒家的學術,孔夫子繼承先王遺留下來的道,修道最重要的是講仁德,要修「仁」。仁是什麼?「仁」是處處替人家想,做的事情、說的話對人家有利益,這就是仁。「仁」是佛家講的慈悲,我們的心對待眾生要慈悲,果然有這個心理,我們說話要控制,不能隨便說,身體的行為,自己要管制住,這叫「端身」,就是身體要很端正、很正直,不能讓人家受損失。


在這裏只講原則,今日之下很難講!各位看報紙、電視新聞報導,在高等學府,大學校園裏就有學生團體發動同性戀的活動,這種活動對自己、對人群是好還是不好?這還用說嗎?時代走到這個地步,釋迦牟尼佛早就說了。我們年紀老了,不上學了,我們的兒女在這種風氣之下,我們的兒子、女兒,好不容易上了大學,受到這種風氣感染,我們的心放得下嗎?末法時代這種環境,無論如何要承認一個事實︱沒有什麼可樂的世間!必得發願往生。自己還要「端身」,我們還有一點影響力的話,就盡可能勸告人家,不要學那些時髦的玩意兒,那些都是從外國來的。外國講人權,任何人都講人權,同性戀也講人權,他有權進行這個活動,這個話不能說多了,講經的說多了,「你講經講這些,都是題外話!」不過我們要了解,承認一個事實,這個世間就是如此,沒什麼好樂的地方。我們修的時候「端身正行」,正功夫就是念佛,無論如何,我們三業要能夠端正,要整整齊齊的,功夫就要表現出來,不然就會著魔(不正即邪),這是「端身正行」。


「益作諸善」,「益」是加上,除了自己端身正行之外,還要加上做「諸善」,做各種善事,善事做得愈多愈好。所謂「善事」是什麼?廣泛來講,凡是幫助人家,做一些對人家有利的事情都是善事,比如你有錢財,你就用錢財幫助人家。但是幫助人家要注意,人家真正需要才幫助他,人家不需要,人家拿錢財去造惡業,你也幫助他嗎?當然不要幫助他。除了錢財以外,還有種種的學問、技能、方法、做人做事的道理,你告訴人家,這比任何錢財布施都好,你告訴人家做人的道理,人家就學了。雖然這個時代不好,我們說出一句有道德的話,有很多人還恥笑你:在這個時代,還講什麼道德?人家笑歸人家笑,我們不要失去信心,遇到有緣的人還是要勸告他,還是要講道德。你勸一個人能夠修養道德,就是莫大的功德,就是一個大善士。至於你勸人家念佛,那更不得了,勸一個人念佛,他肯念佛,你的功德就不可思議,這個善事更是無法說得出來。所以「端身正行」,還要加上「作諸善」,這個諸善做得愈多愈好,做得愈多,我們的障礙就愈少。


「修己潔淨,洗除心垢」,怎麼樣修持自己?前面講,我們修身最重要,修身就是經文所講的「端身」,修身就是要三業清淨︱身、口、意三業清淨。怎麼三業清淨?我們說話,要說一些規規矩矩的話,不要讓人家受傷害、起煩惱;我們做任何事情,總是要利益別人,絕對不能傷害別人;心裏所起的念頭,不能起惡念,凡是知道有惡念,就把這個惡念打消。這個「修己」的功夫,我們學佛的人果然這麼做,中國的學術高在什麼地方?你看孔子的大弟子顏回孔子稱讚他:「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顏回怎麼好學?「不遷怒」,所謂「不遷怒」,並不是他跟你正在發脾氣的時候,另外一個人來,他不對別人發脾氣,不把這個怒氣遷到別人身上,這種講法,一般人都能辦得到,顏回只有這樣的程度,還算大賢人嗎?不遷怒的「遷」,意思是怒氣剛要出來的時候,剛剛動念的時候,不管人家對他怎麼不好,對他無理取鬧,他心裏要發怒了,剛剛一動的時候,「不遷」是不發展,當下就能把怒氣平下去,是這種功夫!我們講三業清淨,初步的功夫就要做到這樣。我們念佛的人修三業清淨,固然口業要清淨、身業要清淨,口業、身業清淨從那裏來的?從意業來的。意業,我們自己要知道,我們就要學顏回這種辦法。我們現在雖然還是凡夫,煩惱的種子時時刻刻還在,外面的境界一勾引,我們的煩惱就出來了,當我們煩惱出來,這個惡念起來的時候,古人講:「不怕念起,就怕覺遲」,這個惡念起來,當下就覺察出來,一覺察出來,就把它控制住,修己就是這樣修法,能夠長期這樣修,那就「潔淨」了,慢慢地三業就清淨了,「潔」是清潔,「淨」是乾淨。


「洗除心垢」,什麼叫「心垢」?「心」指我們的心,這個心是真心,清淨自然的,就是禪宗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真空妙有的那種境界,一塵不染。可是我們眾生種種的煩惱太多了!這些煩惱就叫「垢」,把我們的心染污了,凡夫眾生的心都被煩惱污染了,叫「心垢」。「洗除心垢」,只要我們在三業上那樣用功夫,三業清淨,清淨到最後,我們的心垢自然就慢慢洗除乾淨,沒有心垢了。


「言行忠信,表裏相應」,這是就事實上來講,學佛的人學特別法門,正功夫除了一句阿彌陀佛,念佛以外,言語、行為,一切都要講忠信。孔子也講「主忠信」,忠信是最重要的。古代學佛的人不必說,一定是這樣;就是不學佛的人,學中國文化的那些老儒,無一不講求忠信。做任何事情、說任何話,都要求言語跟行為一致,就是忠信。「忠」在君主時代是對君主盡忠,那是狹義的講法,真正說起來,凡是答應替人家辦事,就要忠心耿耿替人家辦,對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做到「忠」;「信」更重要,話不說則已,說出去就要能夠兌現,要有信用。言行必得要忠信,有忠信的人才能感動別人;沒有忠信的人,話說得再多,人家也不相信,那沒用處!有忠信的人,話說出去,在今日來講,不要簽名蓋章,不必有證明文件,不需要,一句話算數!沒有忠信,什麼樣的證據也不行,沒用!所謂「言行忠信,表裏相應」,「表」是外表,「裏」是內在,內外要能夠相應。有這種功夫非常重要,特別是我們念佛的人,念佛的人果然能夠「言行忠信,表裏相應」,那就是直心,我們的心就很正直,說的話就能代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古人講的「事無不可對人言」,凡是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可以公開、都可以說出來,話說出來都是光明磊落、表裏如一地相應,這就是人格。人格樹立了,言行上表裏相應,念佛就能感應。念佛能夠感應,一感應,阿彌陀佛雖然在十萬億佛土以外,佛號是不可思議的,只要我們心理能夠「表裏相應」,別說十萬億佛土,再多再遠的佛土以外都能感應過來。


第二小段叫「兩利勸修永樂」,兩利是自他兩利,一方面自己修持、一方面度化他人,菩薩道就是如此。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這樣修,大家都這樣修,就能得到永久的安樂,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經文先念一遍: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


「人能自度」,何謂人能自度?佛把一切了生死的法、成佛的法說出來,佛的方法說出來,還需要我們自己照方法去做,這叫自度。果然能夠這麼做,「轉相拯濟」,眾生好像在生死苦海裏,在大海裏,我們能夠度自己,再勸化別人,互相這樣拯濟,然後共同出離生死苦海,到彼岸去。「精明求願,積累善本」,「精」,佛清清楚楚地說出方法,我們不但照著這樣行,而且精進地修持,不要退轉。果然這麼精進修持,「明」,自然而然,我們的心就放光明了。「求願」,我們每天都求著願力增長,要往生極樂世界的願力,不但不能減少,天天求,愈發愈大。「積累善本」,一切善事做得愈多愈好,累積得愈厚愈好。「善本」是什麼?一般說某人有善根,善根從那裏來?善根也是長時期、多生多劫做來的,才有根,「根」就是本,善本就是善根,是累積、用事實做出來的。但是累積成為根本,大家知道,根能夠繼續發,發得愈多,像樹根一樣,有了根,它就繼續生長,我們積了很多善,成為善根,善繼續做,愈做愈多,這就是好處。這樣做,一方面自己度化、一方面度化眾生,當然很辛苦,可是釋迦牟尼佛說:「雖一世勤苦」,我們在這一生,雖然勤勤懇懇地受了很多辛苦,但是「須臾之間」,拿多生多劫來比較,這一生幾十年不過是「須臾」那麼短暫的時間而已,在這個短暫的時間吃一點辛苦,換來的是「後生無量壽國」,所換來的,能夠往生到無量壽國,到極樂世界去,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快樂無極」,所得的快樂是沒有極限的。


我們想想,在這一生吃一點辛苦,算不了什麼,須臾之間就過去了,換來的是能往生極樂世界,到那裏永久受那種快樂。為什麼?一到那個環境,「長與道德合明」,「道」是我們的本性,我們在這個世間,要明心見性多麼難!要證到真如本性更難!一到極樂世界,明心見性,自然就明了,本性自然就證到了。「道」是本有的,是本性、本體,「德」是修的,是作用,由體起用就叫「德」,一到極樂世界,就長期與道與德「合明」,道德就是光明,能「與道德合明」,還有生死嗎?「永拔生死根本」,永久拔除掉生死根本了,一到極樂世界,自自然然生死根本就沒有了,拔掉了,就拔了根。今天就講這兩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