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八十一)
佛說無量壽經筆記(八十一)
徐醒民老師主講  八十五年三月十四日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九十七頁,第六行開始,經文先念一段:尊貴豪富,亦有斯患。憂懼萬端,勤苦若此,結眾寒熱,與痛共居。


繼續上回講的那一大段,講表裏的題目是「佛告財欲顛倒諸相」,就是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講,我們世間的凡夫眾生,為了錢財、種種欲望而顛倒,有各種狀況。這一大段共有七小段,上回講了四小段。剛才念的是第五小段「富貴與痛共居」,富貴的人也跟痛苦共居,所謂「共居」是在一起,離不開。佛跟彌勒菩薩講這一大段,主要的用意是什麼?就因為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雖然在世間受種種的痛苦,自己也不覺悟;還有,佛講有西方極樂世界,環境那麼好,我們世間的眾生也不肯發願到那裏去。這究竟是為什麼?因為眾生被財欲等等迷惑顛倒。因此佛把這些狀況講出來,讓我們世間的眾生能夠覺悟,願意發願到極樂世界去,未發願的要發願、已發願的(像我們都發願了)一定都能往生到那個世界去。我們在念佛修持的時候,還常常起雜亂的念頭,這是什麼道理?要了解,有雜亂的念頭起來,念佛就不容易感應,這些雜念跑這裏、跑那裏,無論跑到何處,無非是錢財、種種的欲望,有那些對象,我們的念頭才跑,要不是為了貪那些,我們的念頭就安安靜靜,不會亂動。了解這些之後,沒有發願的要發願,已經發願的,這對我們念佛很有幫助,就了解怎麼管制我們的念頭。


經文講:「尊貴豪富,亦有斯患」,「尊貴」指在政治上做官做得很高的達官貴人,或是在其他各種地位很高;「豪富」是財產很多,這個「富」不是普通的富,是「豪富」,比一般人的財富都要多。像這樣尊貴的人、大富的人「亦有斯患」,並不是地位高、錢很多,就沒有這個患,不是如此,都有!前面講普通人如此,這小段講,尊貴豪富也是這樣。「憂懼萬端」,「憂」是憂愁,「懼」是害怕,「萬端」是不止一端。要問:為什麼憂?為什麼懼?原因不止一種,太多了!是「萬端」。為了那麼多的憂懼,「勤苦若此」,勤勤懇懇、非常苦惱地這樣憂懼。總而言之,他為的是什麼?他的地位尊貴,高還想再高,高到頂了,古時候做皇帝是最高的,沒有再高的,他想永遠活下去,這辦得到嗎?辦不到啊!像漢武帝,他到晚年就想找道士、求神仙,求長生不老藥,秦始皇也是如此。這都是憂懼,沒有辦法!尊貴的如此,豪富也是這樣,財產多了還想再多。除了怕少、還要多以外,多了之後,又怕人家來搶他的,像古時候的皇帝是終身制,他怕人家起來革命,把他的政權推翻,這都是憂懼。就為了這些,勤苦若此,結果「結眾寒熱」,這樣在心裏聚集(凝結)很多的寒熱,「寒」是寒氣,「熱」是熱氣,心理跟生理有連帶關係,一個人的心理、情緒不正常的時候,對他的身體有妨礙。比如發脾氣的時候,身上的氣血都不正常地流動,很可能老毛病一下子就發作出來,這很危險的!即使老毛病沒有發作,長期的心理不平衡,也會影響生理不正常。他為了那些不重要的財物、地位,勤勤苦苦的,接受很多的寒熱,「與痛共居」,「痛苦」就像家人一樣離不開,始終跟痛苦連在一起,想脫離也脫離不了。為什麼不能脫離?他的心理就是這樣,不改變心理,怎麼樣也脫離不了。


第六小段「貧窮與痛共居」,上面講富貴,下面講貧窮,這一段很長,經文:貧窮下劣,困乏常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無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亦憂欲有之。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適欲具有,便復糜散。如是憂苦,當復求索。不能時得,思想無益。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亦結眾寒熱,與痛共居。這麼多行就講這一段。


「貧窮下劣,困乏常無」,「貧窮」是沒有財產的人,「下劣」是沒有功名地位的人,就跟前面的富貴相對。這樣貧窮、下劣,他們感覺「困乏」,「困」是窮困,「乏」是缺乏,這種困乏不是一時的,是「常無」,經常感覺不夠、沒有。一直想獲得財產、地位,永久都得不到,因此「無田亦憂欲有田」,「無田」–種田的沒有農田,前面講有田憂田,沒有田,他憂什麼?「亦憂欲有田」,他有欲望,想要得到田,如何能得到?他也憂。「無宅亦憂欲有宅」,沒有住的房屋,他也憂愁怎麼樣才能得到住屋。這兩者–一個田、一個宅,都是一個人基本的需求。沒有這些不動產,想著要有之外,還有附帶的,就算有了田宅,「無牛馬六畜」,還要牛、馬等等六畜,六畜在前面講過,六種在家裏養的畜生。「奴婢錢財,衣食什物,亦憂欲有之」,這些統統都想有,沒有就想著怎麼才能求得到,就是欲望一天一天發展,沒有止的。「適有一,復少一」,有了這件東西,感覺又少了那件東西。就拿前面那些東西來講,沒田想有田,有田無宅,就想有住宅,有了住宅,看看人家的房屋裝潢得那麼好,自己也要裝潢了,裝潢好以後,屋子裏除了日常用具以外,還要有觀賞的東西,又是古董、又是名畫,太多了!沒有止境的,有了這個,又少了那個。再講人,要奴婢幹什麼?要伺候自己,要享受,有了一個奴婢還不夠,做事情伺候不周,再增加一、兩位更好,就這樣沒有止的。「適有一,復少一」,有了這個,感覺又少了另外一個。


「有是少是,思有齊等」,人家有這個,便覺得自己少了這個,一直想著自己也要有,要跟人家一樣,要齊全、齊等,他永久想著,人家有什麼,他就想要,甚至還超過人家那些東西,一切都要齊備。「適欲具有」,他不知道這些東西,別說永久不能完全具備,就算財力合乎理想,都能辦得到,「具有」是全部都有,「便復糜散」,有了之後,錢財、種種東西不能永久保持不散,馬上就「糜散」,耗散掉了。「糜」是個形容詞,把五穀煮爛了叫「糜」,財物、種種的東西,這些物品隨時來、隨時去,這叫「糜散」。等不到完全具備,跟著隨時就糜散掉了,很多人不了解這個道理,他永久在苦悶。「如是憂苦」,繼續想著要有財產,有了又散掉,終日為這些事情憂愁苦悶。散了之後,「當復求索」,又再度求索,「索」是索得,「求」是求得、求取。「不能時得」,這樣求取,不一定都能求得到,錢財雖然是假東西,還要有過去種的福報,種了福報才有,沒有福報也不見得一求就求到。一個人沒有福報,自認為自己的聰明智慧很夠,但是就是沒有錢財。怎麼辦?「思想無益」,腦筋再想什麼,也沒有幫助,沒辦法的。「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永久這樣繼續求取、求索,他的身體不會安,身體到處奔波勞碌,心裏也是憂愁、苦悶、憂懼,「俱勞」,身體、心理俱勞。古人曾講:「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各種憂愁勞苦他的心理,萬般事情勞苦他的形體,以致坐起不安,「坐」是居在家裏不做事情,沒有行動的時候,「起」是在外面的時候,這是就長時間來講。就短時間來講,在家裏無論坐著、起來,都沒有一個時候會安定下來。「憂念相隨,勤苦若此」,這個憂愁的念頭「相隨」,始終跟著他。意思是說,他心裏的念頭經常是這麼憂愁的,念頭這樣憂愁,身體就勤苦,身體到處奔波勞累,這麼苦!像這樣,「亦結眾寒熱」,也凝結很多的寒熱。「寒熱」不是那麼簡單的,各種寒、各種熱,不只一種,很複雜的,「與痛共居」,與痛苦生活在一起。


第七小段「無道莫之趨向」,修道的人知道自己未來的趣向,學普通法門,雖然不發願到西方,他在人世間也有他的趣向;學淨土特別法門,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趣向很清楚,這是有趣向的。普通人不修道,「莫之趨向」,到壽命終了的時候,究竟到那裏去,很茫然,自己不知道。這段經文:或時坐之終身夭命,不肯為善,行道進德。壽終身死,當獨遠去。有所趣向,善惡之道,莫能知者。


這些不修道的眾生,他全部的精神用在那裏?就在錢財、欲望方面,忙忙碌碌的,「或時坐之終身夭命」,坐之的「坐」當因為的「因」講,他因為這樣執求身外之物,終身都為了這些錢財勞碌,這樣的一生,活得不會很久的,「夭命」,不會得到很長的壽命,「不肯為善,行道進德」,儘管人家勸他修道、做善事,他不肯為善,「行道」是修行、修道,修道要修養自己的品德、人格,他都不肯。「終身夭命」,「終身」怎麼講法?中國書經裏講,五福當中有一個考終命,「考」是老,一個人活得很老,「終」是能夠壽終正寢,得到善終,這裏的「終身」就指考終命的意思。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就佛法來講是減劫,劫數是減壽命,一般眾生的壽命逐漸減短。雖然逐漸減短,可是一般的壽命還是可以活到一百歲。為什麼許多人活不到一百歲?朝詩人寫的詩講:「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在那時都感嘆古來活到七十歲的人很稀少,就是因為自己心理這麼憂愁、身體這麼勞苦,生活起居也不能有所節制,該清閒的時候不肯清閒,所以使得終身夭命。終身是一般人正常可以活到一百歲,就是考終命的身,一期生命的這個身短命了,活不了好久。這不是別的,是他自己沒有調養好。一個正常的人能活上一百歲,他是「為善、行道進德」。一般講為善,都要拿很多錢財去布施,這當然也是一種方式,有錢當然可以布施,沒有錢,看見人家做善事,隨著發歡喜心,這都是行善。遇到人家在做好事、做對大眾有利益的事情,用身體幫忙,或者用言語贊成,這都是行善。至於講「行道」,是修持這個道,「進德」,只要肯這麼做,念佛、研究佛理,都可使人的品德一天一天提升,人人都可以辦得到。既是不肯這麼做,怪不得別人。


「壽終身死,當獨遠去」,壽命終了的時候,這個身體是假身體,總有死的時候,到死的時候怎麼樣?當獨遠去,獨自一個人遠離。你看,前面又是田宅、又是奴婢,當然還有家人、眷屬等等,那麼多親人、那麼多財產,都要捨離,獨自遠去,就好像出遠門。「有所趣向」,我們生死凡夫有六大趣向,在六道之內,最好的是天道,最苦的是地獄道。好一點,不是最好,也不是最苦,就是人道。這些趣向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六道當中有三善道、有三惡道,別說由不得自己選擇,「莫能知者」,很多生死凡夫甚至都不知道,他自己不知道,他的親屬也不知道,死後到那裏去?不知道!你看,這多麼遺憾!這一大段,佛講世間的凡夫眾生,為了財欲,那樣顛顛倒倒的那些狀況。


◎佛說眷屬怨況


下面講另外一大段,各位看講表–「佛說眷屬怨況」,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講,世間這些眷屬有很多結怨的這些狀況。這裏一共有四小段,第一小段,佛說「理應和合共處」,既是眷屬,家庭裏基本的結構是夫妻兩人,有了孩子,家裏的人口就多了,就是夫妻、子女,上面還有父母,應該和合共處。經文先念一遍: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家庭眷屬相處,就看凡夫眾生肯不肯學道,肯學道,明瞭這個道,就能夠轉變。不學道的人,現在我們的法律都是學西洋法律,夫妻可以各有各的財產、各有各的權利。從這個法律觀點,在結婚之前,就先爭取個人的財產、權利,不是把共同維護家庭的和諧氣氛、怎麼長期相處,擺在第一位。現在世間都這樣,可是我們學道的人要知道,不管世間的法律怎麼規定,有道的人有辦法。無論男女,學佛的人還是在家學佛的多,在家學佛,人人都有家庭、都有夫婦,有很多人問:有夫婦,是不是妨礙學道?就看如法不如法,如法的話,調理得好,夫婦就是法侶,在佛法上互相幫助、互相提起警覺,這是法侶;不懂道理,做得不如法,就結了怨,彼此受不了,生活在一起就痛苦了!所以事在人為。


佛說:「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在我們這個世間,一般人道眾生,他們有家庭,家中有父子、有兄弟、有夫婦家室,這是就家庭的倫理講。「中外親屬」,「中」是家中,家中的親屬,「外」是家庭以外,還有親戚。無論是家庭之中、家庭以外,「當相敬愛」,彼此都要尊敬對方,就是尊重對方。中國的教育,孔夫子講禮樂教育,「禮」最重要的是禮讓,就是恭敬人家,恭敬人家是自己要退讓,有好處要讓人家。佛也是這麼講,應該敬愛,愛是愛護,對家裏的人、外面的親戚,一層一層向外推展,愛是關心人家、照顧人家,應該如此。「無相憎嫉」,「憎」是討厭人家,討厭這個、討厭那個,「嫉」是妒嫉人家,妒嫉這個、妒嫉那個。人家有什麼得意的事情,一般人的心理就放不下,妒嫉人家,這都是不好的事情。妒嫉人家有什麼用?人家還沒受損失,自己先受了損失!學道的人一妒嫉,煩惱不知道增加多少,那是害自己的。再說,世間的物質條件都是有限的,古時候的錢財是有限的,現在還是如此。比如美國英國法國這些已開發的國家,物產都很豐富,在他們國內,照樣有貧窮的人、向人家求取的乞丐。像這種情況,人與人之間「有無相通」,彼此之間財產缺乏了,需要周轉,互相通融。既是親戚,應該有通財的義務,就是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貪」是貪求人家的東西,「惜」是自己有,不肯拿出去幫助人家,叫做「惜」–吝惜,這都不好。


不過,佛是講總原則,我們要是有很多親戚朋友做生意失敗了,或者有什麼緊急狀況發生,向我們周轉一下,我們要量力為之。我們拿錢出來,心理要有準備,不必要求收回來;如果要求再收回來,萬一他靠不住,我們沒有心理準備,把所有的錢拿出去幫助他,將來自己的生活發生問題,這不是很懊悔嗎?現在這個時代,風險很大,做事要穩重一點,並不是自己吝惜,基本上,自己的問題要先考慮。這是附帶的話。


「言色常和,莫相違戾」,家人、親戚之間,說話的容色要經常和顏悅色,和和氣氣的。「違戾」是什麼?一開口就是意見不同,我說的話,你不同意,你說的話,我不苟同,然後就辯論,辯論不好就吵架,愈辯論愈遠,問題就出現了。最好的辦法,發現意見不對的時候,對方懂得道更好,不懂道,你懂得道,馬上停止,不要再辯論,過一個時候就沒事。若是一定在當時要辯,「清官難斷家務事」,辯不出一個真正的所以然,要互相容忍,不要互相違戾。


第二小段「違戾更相報復」,「違戾」是互相鬧意見,以致意見不合,「更相」是什麼?來回這樣報復,你說我一句,我回報你一句,接著就用行動互相報復。經文先念一遍:或時心諍,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即時,應急相破,然含毒畜怒,結憤精神,自然剋識,不得相離。皆當對生,更相報復。


前後兩段是一正一反,前面是佛講這個道理,應該和合共處,這一段是不能和合共處,彼此意見很多,互相報復。所以經文說:「或時心諍」,「心諍」是心裏互相較勁,他的心裏怎麼計較對方、對方的心裏又是怎麼存著諍,諍就是意見相持不下,在心裏沒有發出來,照樣「有所恚怒」,「恚」是瞋恨的意思,瞋恨再表現出來就是怒,憤怒是先從心裏互相有爭執,然後顯出憤怒,「恚」還恚在心裏,怒氣就顯出來了。有一點點恚怒有什麼關係?要注意,下面說:「今世恨意」,我們研究佛法一定要明瞭三世因果,不講三世因果,佛法學不進去。用三世因果一看,這就嚴重了,在「今世」,就是這一生,這一生夫妻之間、家人之間有點恨意,「微相憎嫉」,「微」是很輕微的,很輕微地互相發生厭惡、發生妒嫉,好像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後世」,一轉世就不得了,「後世轉劇」,「劇」是劇烈,那就嚴重了!「至成大怨」,再一輩子彼此就變成大的怨家。


要研究一下,為什麼今世很輕微的憎嫉,後世就轉劇呢?他有一個因,然後再發展,發展到後來的結果就更多了,世世就嚴重了!比如你有錢財存在銀行裏,你存多少進去,然後一年、兩年提出來,還是那麼多錢嗎?這當中會生利息啊!錢就多了。人的憎恨、仇恨也是這樣,時間愈到後來,積著怨在裏面,自己不知道,只是一種習氣,這種習氣藏在自己的心裏面,一轉世,自自然然那種怨仇就加深、加重了,所以再一轉世,到後來就變成大怨。如果不想將來變成大怨,現在就要注意!所以菩薩畏因,大菩薩都是覺悟的人,他就害怕因,這個因無論是對家裏的人、在社會上對任何人,都是這樣,你說一句話、做一件事情,是不是引起人家的煩惱?對人家有沒有傷害?這都是因,菩薩都害怕,存著害怕的心理。為什麼害怕?「因」雖然小,到後來結的「果」就嚴重得很!


下面就說這個道理:「所以者何」,為什麼後世轉劇成為大怨呢?「世間之事,更相患害」,世間一切人所做的一切事情,「更相」是互相,你來我往的,「患害」,你傷害我,我就傷害你;我傷害你,你再回過來傷害我更多,來回互相患害。「雖不即時」,這種更相患害,也許不會馬上出現狀況,也許是很長的時間,前面講在後世,但是了解因、果,「應急相破」,應該很緊急地互相化解掉。


雪公老師在世,常常提醒大家:「我們在人世間,吃虧就是佔了大便宜!」這話怎麼講?我們想想看,所謂吃虧就是佔便宜,就是我自己吃了虧,人家對我就沒有怨恨,解怨了。我們學道的人吃一點虧,自己心裏隨時把它消除掉,不要怨恨對方;自己不怨恨對方,人家已經佔了便宜、人家已經讓我們吃虧了,他當然不會再怨恨我們。所以我們在世間,隨時都要想到,可以自己吃虧,不要讓人家吃虧,這是解怨最好的辦法。我們了解之後,應該急相破,我們不要跟人家結任何怨,已經有了怨,趕快化解,把它破除掉。如果不破除,「然含毒畜怒」,自己含恨在心裏,也讓對方把恨含在心裏,這個恨是什麼?是毒!一種毒素–含毒畜怒,「結憤精神」,這個憤恨鬱結在心裏,今生就鬱結在心裏。「自然剋識,不得相離」,「自然剋識」是自然藏在第八識裏面,凡是任何一樁事情都會藏在第八識,變成一個種子,「不得相離」,就離不開了。這個種子種下去,離不開,將來因緣一成熟就起現行。現在社會上,有子女殺父母,也有父母殺害兒子、殺害女兒,這是倫常的慘劇,悲劇常常發生不是偶然的,那種怨恨積在心裏,一時之間,一觸就發作。種子在八識田裏離不開,「皆當對生」,當來就會發生,當來就是再一生,再一生,一對面的時候,那就「更相報復」,那個時候彼此也不認得了,互相報復,社會上很多罪惡的事情就發生了。


修道的人要了解「因」,我們過去種的因太多了,現在在緣上面要注意,有因沒有緣不會結果。我們過去的因很多,現在不讓它結果,就好好地多結善緣,不要跟人家結惡緣,尤其是結結法緣,這都可以把過去的冤家對頭在無形中消除掉,對於我們念佛修道是絕對有幫助的。還有兩小段,下次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