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三十一)
佛說無量壽經筆記(三十一)
徐醒民老師主講 八十四年二月十六日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今天是本年第一次跟各位見面,首先恭賀大家新年愉快、萬事如意,在一年之內一切平安自在。請各位翻開經本第三十九頁,第四行開始,經文先念一段: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徵願圓成


在去年放假之前,我們講了阿彌陀佛在因地時修菩薩道,他的名字叫法藏比丘,他在世自在王佛面前發了四十八大願,今天開始講四十八願後面的幾首偈子,這幾首偈子是把四十八願總結起來加強的願力,就是法藏比丘說完四十八願以後,再說這些偈頌,「頌願應徵」是加強他的願力的意思。


發四十八願最重要的是:法藏比丘參考了世自在王佛介紹的二百一十億的佛國土,那麼多最好的佛國土,一個國土是一尊佛所教化的地區,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他等於參考了二百一十億的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佛的國土,凡是所有美好的優點,他都採取了,然後建立他最理想的一個世界,就是現在的西方極樂世界。他的極樂世界建築完成,十方世界的眾生只要念他的名號,到壽命終了的時候,他都親自來接他到極樂世界去,這是發四十八願最主要的大意在此。


我們還要了解一點:為什麼學佛一定要修念佛法門、要發願到極樂世界去?為什麼不在我們娑婆世界按照普通佛法來學,就在這個地方了生死、成佛?不但不學佛的人這麼問,就是很多學佛的人也都這樣問,甚至有些學唯識宗的人勸人說:「你不如往生到彌勒淨土去,彌勒淨土也在我們娑婆世界,何必到西方極樂淨土呢?」他們提出的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早就講得非常清楚,阿彌陀經裏講到最後,說我們這個世界是什麼世界?是五濁惡世,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啊!什麼是五濁惡世呢?我們都是凡夫,凡夫的心理都是迷惑顛倒的,成天在造殺、盜、淫、妄的業,佛經裏講眾生造的業如果有形相的話,虛空都沒辦法容納,可見我們造的業有多少!太多太多了!造了這麼多的罪業,要想不受苦報,這怎麼說得通?在我們娑婆世界,生到五濁惡世的時候,自己不造業,有共業,個別的業沒造,有共業,共同來造業。什麼叫共同造業呢?一場戰爭要死多少人?一場天災要死多少人?那都是共業!所以在娑婆世界要想了生死、成佛,多麼困難!別說了生死,眼前的災難,要想避免都不大容易。


俄羅斯車城開戰,新聞報導說死了多少人,實際的死亡人數,誰能計算清楚?算不清啊!那麼多!用的都是現在的重武器,一個大砲彈一轟擊,死了多少人?誰也來不及一個一個數,數不清的!這是人禍;日本的大地震死了多少人?這是天災。講到眼前,你看,到美國大峽谷旅遊,台灣遊客也死了不少;你看昨天,台中市一下子死了這麼多人,多麼慘重!我們不要認為這是特殊事件,不是啊!生在娑婆世界,你說這些災難是特定的,某人會遇到、某人不會遇到,誰敢說這種話?眼看社會上一般人心那麼惡劣!殺業那麼重!我們自己不造業,我們已經學了佛,知道造業的可怕,我們個別的業可以免,不造業,自自然然符合因果。最重要的要離開這個大環境,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最重要的意義,平時保持住平安無事,平安就是福報,藉著這個佛號,我們一面發菩提心,自己能夠覺悟,一面藉阿彌陀佛的大願力(二力法門),平常能夠平安,到臨命終的時候能夠順利往生。別說我們在這個世間念佛能夠斷惑、能夠得一心不亂,我們功夫不到啊!只要平時保持平安無事,到臨命終時很順利地帶業往生,就是最大的福報了。


娑婆世界這樣惡劣,學普通佛法不是不能成就,而是來不及,時間那麼遙遠,必得當生求成就,趕快脫離這個環境。比如昨天台中市那場火災,一棟大房子燒起來,四處的門窗關得緊緊的,沒有逃生的路,幾十個人活活被燒死!佛經裏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最高的天上還是在三界內,就跟火災的大房屋燒起來是一樣的,火燒得這麼厲害,我們再不求出去,那自己是愚蠢到什麼程度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娑婆世界看作是一棟大房屋,火就要燒起來了,這火當然是比喻,實際上三界的火災比那個火災要嚴重多了!那個火災只是把現在這一生的生命(肉體)燒死了,我們在三界的火宅裏六道輪迴,不停地生生死死,永遠不能出去,這才慘重啊!所以我們一定要學佛,懂得這個特別法門,非在這一生往生不可,一定要下定決心,法藏比丘在因地發那樣的大願都能辦到,我們求往生還不能辦到嗎?我們要堅持這個願力,一定能夠辦得到!


經文:「佛告阿難」,「佛」指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法藏比丘發的四十八願介紹完之後,就告訴阿難尊者,「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爾時」是法藏比丘發願,把四十八願說完的時候,「以偈頌曰」,「偈」是偈頌,下面共有十一首偈子,等於四十八願的結語,下面就說偈頌。偈頌的前三首是總結前面四十八願;後面、中間那些願是加強他自己的願力,一定要求其實現;最後一首偈子是請當時的佛來作證明。「偈」有時也叫頌,這兩個字有時是通用的。偈頌又有重頌,所謂重頌,是把前面經文的意思再重覆一遍,前面經文是長短句,叫長行文,用整齊的句子重覆一遍,叫重頌。另一種叫孤起頌,是單獨說出意思,不是把前面經文的意思再重覆一遍,後面這幾首頌都是孤起頌。


我們看第一首(每首偈是四句,四句一首):「我建超世願」,這個「我」是法藏比丘稱呼自己,他對世自在王佛說,我建立這樣的「超世願」,「願」指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意思,四十八願最主要的,是要把十方國土的眾生都能度化了生死,是超出世間的,這是一種大願;第二個意思,十方世界都有佛,每尊佛度化眾生都要超出世間,都要了生死的,可是他這個願是特別的,十方世界任何眾生,要求往生到他這個世界裏面,當生就能成就,其他十方世界的佛法是普通法,都辦不到。所以他的四十八願可以超出一切佛在因地所發的大願,他說:我建立這樣超世間、超出一切的大願,「必至無上道」,發了這個願,法藏比丘就說:我既然建立了超世的大願,這個願我一定能夠辦到,一定要到無上道,「無上道」就是成佛。他發願之後就修菩薩道,一方面自己修持,一方面要度化眾生,就是自度又度化眾生,要自行化他,這樣自度又度人,一直到成佛的時候。


極樂世界的人一定能夠辦得到,在其他世界就很難,其他世界是不是每個學佛的眾生都能夠成佛呢?每尊佛都非常慈悲,總希望每個眾生都能成就了生死、能夠成佛,但是學佛的眾生,各人的根器不同,造的業力不同,不能一致的,所以有很多人學佛,一開始學佛,發心發得很猛利,結果學到若干時候,受社會風氣的影響就變了,心理就轉變了,或者看到某些學佛的人,總有些不如法的地方,他也退心了,所以並非一學佛都有成就。十方世界的環境都不像極樂世界那樣,極樂世界環境特殊,一到那個環境,一定能夠成就。他「必至無上道」,自己成就之後,將來在他的國土裏所有的眾生,凡是到他那裏,當生就一定能夠成就。


「斯願不滿足」,「斯願」是此願、這個願,這個願指什麼?就指他前面發的四十八願,假如這四十八願不能滿足,「滿」是圓滿,「足」是百分之百都能實現,就是足了,一點欠缺都沒有,任何一個願,四十八願的每個願都滿足了。假使不如此,不滿足、還有所欠缺,「誓不成等覺」,「誓」是發誓,我發誓不成等覺。這個「等覺」不是等覺菩薩的等覺,這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因為是偈頌,頌的字句要簡,這個「等覺」就是佛。假如這四十八願不能夠滿足,我就發誓不成佛。


第二首頌:「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這個意思是說,我要在無量劫的時候做大施主,假如我不做大施主,就不能普濟那些貧苦眾生,這樣我就誓不成等覺,我就發誓不成佛。他在發願之後,還沒成佛,還在修菩薩道的時候,就佛果來講,這還是因地,成佛叫果地,證了佛果的叫果地,地是地位,他在修佛的因地這個地位的時候,他發這個願,要行菩薩道。


我們現在知道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我們這一生離開六道,到極樂世界也是一生成佛,這是現在,我們能享這個福,法藏比丘那個時候沒有這樣的。法藏比丘那時學佛都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他自己因為學佛要經過長遠的時間,所以他發這個大願要造成一個極樂世界,他本身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來修行,在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行菩薩道的時候,要度化眾生,這麼長的時間度化眾生,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眾生不容易度。比如我們現在到社會上,你跟一般的那些人講佛法,你要看他有沒有善根,有善根,你一介紹,他就相信,他會接受;沒有善根,你的法講得再好,他也不相信,就這麼難!但是諸佛都知道,我們現在學佛,從佛經裏也知道,佛也好、菩薩也好,度化眾生要講緣分的,要有法緣。在座的有很多菩薩,受過菩薩戒都是菩薩,菩薩要跟人家建立法緣,有法緣的時候,你講,人家會相信。這個法緣要怎麼建立呢?就是這一條講的,要做施主,「施」是布施,把眾生所需要的,包括財物、其他的一切,你有能力能夠布施給他,他接受你的布施,你就是主人,就是施主。


法藏比丘就發這個願,他說:我要在無量劫,「無量劫」是數不清的很多劫,在這樣長遠的時間要做大施主,還不是普通的施主,是大施主。這個大施主,相信我們在座的,還沒有那種能力,我們現在只是有多少能力就盡多少能力而已,做大施主不是簡單的,他是多生多劫修來的。必得做大施主才能夠廣結法緣,然後回來度化的時候才能普度眾生。法藏比丘發這個願要做大施主,他發了願以後,一面修智慧、一面修福報,福慧雙修才能夠做大施主。只有慧而不修福報,沒辦法施捨給人家,因為沒有財物。只有福沒有慧也不行,有福報,家裏的財產很多,你要懂得怎麼施,懂得施的時候,要把有漏的變成無漏的,跟普通的慈善事業不一樣。普通的慈善事業只是求福報,是有漏的,福報享受完也就完了。無漏的,你在布施的時候,不管財物是多是少,布施出去都建立了法緣,都變成無漏的。


「普濟諸貧苦」,「普」是普遍,普遍地救濟「諸貧苦」,在世間要知道,不但我們娑婆世界,十方世界裏任何世界都有貧苦,特別在我們娑婆世界,在這個末法時期。不要認為台灣現在大家都富足、很富有,實際說起來,這種富有不值得自豪的。富有要看懂不懂得道理,懂得道理的時候,就不造惡業,那就是孔夫子講的「富而好禮」;要是不懂道理,愈富足,他造的業愈多,那就更不得了!法藏比丘就看,無論在什麼地方,貧苦的人非常多,你要救濟貧苦,不只是某個人、某家人、某個地區的人,是普遍的,普遍讓他們都能得到救濟,使他們不受到貧窮的痛苦。他發這個大願,你想,普通人能夠辦得到嗎?就是古時候的大皇帝,他也辦不到!「其猶病諸」,古代像那樣的聖人皇帝,他想每個人都不那樣貧苦,都還不容易辦得到。由此看,他這個大施主,真正是福慧雙修,非有大福報不可,在佛法講的,要像轉輪聖王在位的時候,一般的民眾富足,人壽也很長,才不像現在這樣,那個世界都有貧苦的。既是這樣,我們想想看,不學淨土法門,要想在這個娑婆世界求了生死,不說別的,一個貧苦就受不了!現在雖然感覺一切沒什麼貧苦,一轉世之後,究竟到什麼境況?未來是什麼情況?誰敢保證!


第三首頌:「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前面兩首是講因地怎麼修持、怎麼跟眾生結法緣、修福報,這首講成了佛以後不是就結束了,還要繼續,永久沒有停止,永不休息地更要普度眾生。他普度眾生很特別,「我至成佛道」,我一直修行修到成了佛,修道成就了,成佛之後,他跟其他的佛不一樣,「名聲超十方」,那時他發願成佛以後的佛名,就是我們現在念的「阿彌陀佛」,這個名字藉著念出來的聲音,傳播到十方世界,超越十方,十方世界都要聞到這個名字,「究竟有不聞」,如果十方世界還有聞不到的,那他發願「誓不成等覺」,如果還有聞不到我的名字,我發誓我也不成佛了。這是強調、加強的語氣,一定要能辦到,換句話說,十方世界的眾生都能聞到他的名號。


名聲,普通講名聞,「名」是講某個人的名,「聞」是別人聞到,聽到他的名字。我們世間的凡夫眾生都是好名的,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宣揚宣揚,讓大家知道,但是這跟法藏比丘發願的這個名聲不一樣,完全不同。法藏比丘的名聞(名聲)是用道德建立起來的;一般凡夫眾生,那些好名之徒不是用自己的道德建立起來,是跟人家爭名奪利,所以那個名不是什麼好名。不但這些不算好名的名,就是一般可算好名的,古代那些帝王,當時的人對那些大皇帝,誰不知道?但是過了一陣子,中國幾千年來,除了周公,這些聖人的名字我們知道以外,其餘那些皇帝,你考一考大家,記不記得?記不得了!別說遠的,就說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建立民國以後,他自己做了第一位臨時大總統,然後他就把這個總統讓出去,讓給誰呢?袁世凱,大家知道他的名,他的名是臭名聲,不是什麼好名聲,袁世凱以後有幾個總統?大家知不知道?不知道!連眼前這些都不記得啊!我們求道,總得覺悟這一點,那個名字是虛妄的名,沒什麼好處,越是爭名,越是造業。


以道德建立起來的名就不是這樣,孔子是聖人,誰不知道呢?門當中,那些大弟子都是賢人,曾子閔子騫……閔子騫是大孝子,一提到他,大家就想到他是大孝子,心裏希望也跟著學,這是道德建立起來的。法藏比丘成了佛,「阿彌陀佛」這個佛號更不得了!任何眾生聽到這個名號,再發心一念,就能引發自己內心中的道德,這樣的功德大得不得了!所以我們念佛都知道,念阿彌陀佛的佛號,「名以召德」,召是感召,我們把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念的時候,名跟德是一致的,名一念,實際上阿彌陀佛的德就感召來了,有不可思議的這種力量。


我們幫人家助念,助念的功德怎麼講法?在往生的人,他身體的氣力也衰了,有病,意識也不太清楚了,他平時知道念佛,到這個時候提不起佛號來,旁人幫助他提起名號。提起名號,就是感召阿彌陀佛來接引–名以召德,有這個作用。但是講到名以召德,我們要知道,不能存著僥倖的心理,希望我們將來到那個時候有很多人來助念,這是在台中才有這種情況,要是離開台中,在遠處,甚至到國外、到其他地方,在自己命終的時候,那有人來助念?那有這種福報?必得自己平時多多修持,正助雙修∣正功夫就是念佛(念名號),助功夫是多多培養福報,培養福報的好處,就是到命終的時候沒有那些障礙。


這是講名聲,他的名聲有這種好處、這種力量。這個力量從那裏來的?就是法藏比丘在因地發的大願。不只我們娑婆世界,十方世界的眾生都能聽到阿彌陀佛的洪名,其他世界我們不知道,我們凡夫眾生不了解,就看我們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當中,就看我們國家之內,無論是大陸、台灣,沒有聞到阿彌陀佛的人,太少太少了!不管學佛的人、不學佛的人,學佛的人當中,不管是學普通法門的那一宗,沒有不念「阿彌陀佛」的,這就是名聲超十方,人人都能聞到這個名。這是他在因地發的大願。


前面這三首頌是一個總說,把前面四十八願作一個總結。後面再詳細地分開來講,有的是菩薩行菩薩道、有的是自己修持、有的是要度化眾生的,合起來就是讚歎成佛度化眾生的那種功德,下面這些偈子都是講這個。


下一首是講自己應該怎麼修持,我們知道,不管在什麼地位的菩薩,必得自己修行,修到有相當能力了,度化眾生才有效果。這首頌先念一遍: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志求無上尊,為諸天人師。這首頌講菩薩自己修行,怎麼修持呢?他有內在的,心裏用功夫,有在外表上用功夫。在內心上用功夫叫內修;表現在外面叫外修。


先講內修,怎麼內修法呢?我們現在修持名念佛法門,阿彌陀佛在因地,就是在法藏比丘那個時候,他的修持是「離欲深正念」,何謂離欲深正念?欲是種種的欲望,什麼欲望?凡是世間種種好看的色、好聽的聲音、聞到香的氣味、吃的味道、身體所接觸到的觸覺–色、聲、香、味、觸,這些外面的種種,我們佛法叫做五塵,「塵」是不好的東西,塵是塵土,是污染的,但是一般凡夫眾生、不學佛的人都把它當作好東西,都對它有一種欲望,都貪求它,這叫五欲。「欲」是指自己內心起了欲望,欲望所貪戀、所貪求的,就是外面的五塵–色、聲、香、味、觸。凡是對於五塵起欲望的時候,就離開它、就把它打消。不但法藏比丘這樣用功夫,凡是講普通法門都用這個功夫,要離開一切欲念,就觀自己的念頭(觀自心),你的念頭一念起來的時候,是不是落在色、聲、香、味、觸上面?不僅眼前的色、聲、香、味、觸,不在眼前,腦筋時時刻刻想起的,那叫法塵。念頭起來的時候,你是用功夫的人,就要把這些欲念統統打消掉,這叫「離欲」。離開了欲念就提起正念–怎麼度化眾生、怎麼對人有好處、自己要怎麼求道,這就是正念。用這個功夫,這是內修。


「淨慧修梵行」,這叫外修,何謂淨慧修梵行?「淨」是很清淨的,你能夠清淨,智慧就顯現出來,「梵行」是很清淨的行為,我們要修梵行,使自己清淨,清淨就有智慧,那就要保持,口不造業,再就是身體不造業,還有思想不造業,思想叫「意」,第六識的「意」,意裏面不造業。身、口、意三業都要保持清淨,口裏不要說妄語、不能罵人、不要說毀謗因果的話,這是口不造業,口業清淨;身業清淨,不殺生、不偷盜、不淫等等的這些,就是身不造惡業;不但如此,我們的思想,「意」講好懂的話就是思想,我們的思想,隨時不要惱害眾生,不要存著損人利己的想法,這是意業清淨。三業清淨就是「淨慧修梵行」,顯示出我們全身(精神、物質)都是清淨的。


我們現在持名念佛比較容易,持一句名號,三業就清淨了,內在淨念提起來,妄念自自然然就消掉,能夠持名就是正功夫,再加上「諸惡莫作」,三業都不造業,修的就是梵行,非常方便。


法藏比丘那個時候是用內外修,內外修的目的∣「志求無上尊」,無上尊就指成佛,志在一定要成佛,成佛不是最終的目的,成佛之後「為諸天人師」,做天道眾生的師、做人間眾生的師,在六道度眾生,天、人做六道的代表,天人師就是佛,這樣普度眾生,永久這樣度化眾生。前面講得很清楚,一定度眾生了生死、成佛,每一道都能夠成佛,有這樣的大願。今天講到這裏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