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六十六頁,第一行開始,這段經文,上回講到最後,因為時間的關係,只念了一遍,今天我們就一段一段開始講。
這一大段一共有四小段,這一大段的題目,講表裏是「眾生正報莊嚴」,「眾生」指極樂世界的眾生,凡是由十方世界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包括大菩薩、聲聞,還有天人,那些眾生的「正報莊嚴」,正報就是身體這個生命,怎麼莊嚴?分成四小段,上回講了兩小段,第一小段講在極樂世界的眾生,神通、智慧、身體的形狀,一律平等的。第二小段講那裏的眾生「虛無身、無極體」,所有眾生的身體都是虛無的,什麼是「虛無」?這不是沒有身體,要分清楚。我記得還說個比喻,用水來比喻,你拿一瓶用玻璃瓶裝的水,如果水有污染,有沙子、石頭,這個水不是清潔的,水裏面各式各樣的東西很多。如果這個水經過處理,把一切的污染都去掉,甚至根本就沒有污染,像山裏流出來的泉水,現在我們看不到那樣清潔的水,可以拿蒸餾水來比喻,你看蒸餾水,把它裝在玻璃瓶裏面,從外面看,好像沒有水一樣,那就是虛無之身,這個虛無之身,是因為眾生一切的業障(造業的障礙)都沒有了,所以他非常清淨,六根都清淨,清淨到像虛無那種程度,這叫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是眾生的壽命無量,就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上回講到這裏。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窮乞人,在帝王邊,形貌容狀,寧可類乎。阿難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羸陋醜惡,無以為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飢寒困苦,人理殆盡。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慳,但欲唐得,貪求無厭。不信修善,犯惡山積。如是壽終,財寶消散。苦身聚積,為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為下賤,愚漏斯極,示同人類。
今天這一段「設喻丐王前因」是講比喻,比喻就是設喻,釋迦牟尼佛假設一個比喻,什麼比喻?拿乞丐跟國王這兩種身分的人比較,從「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窮乞人」開始是第三小段,第三小段再分成兩段,是拿乞丐跟國王相比。到了第四小段,再把國王以及娑婆世界這些天上的天王,統統拿來跟極樂世界的眾生相比。一步一步比較,我們先了解大致的情況。
「佛告阿難」,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譬如世間貧窮乞人」,「譬如」是假設,假設我們世間貧窮的乞人,「貧窮」是沒有財產,「乞人」是乞丐,不但沒有財產,窮到連生活所需,每天要吃的飯都沒得吃,必得向人家請求,向人家要飯的乞丐叫乞人。那種貧窮的乞人「在帝王邊」,帝王在印度來講,是個國王,佛經是梵文翻譯的,中國大一統的帝國統治者叫「天子」,天子或國王,那是太富有了!乞丐在帝王的身邊,這兩種身分的人,「形貌容狀,寧可類乎」,拿貧窮乞人的「形貌容狀」,「形」是整個身體的形狀,「貌」指面貌,「容」是容貌,「狀」指身體的形狀,就是整個人的身體以及他的面貌,無論就身體的形狀或容貌來講,「寧可類乎」,「寧」當「安」字、「何」字講,「可」是「能」,安能(何能)跟帝王相比?「類」是相比、同類的意思。一個乞丐跟帝王相比,能不能比為同類呢?先提出這個問題問阿難。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拿這個比喻?我們從經文裏知道,極樂世界的眾生怎麼莊嚴、怎麼美好,只是聽說,我們沒有親自看到,究竟好到什麼樣子,我們不知道。就比如我們人間,人間的各種族也不相同,我們黃種人可算是中庸之道,不是白的,也不是黑的,是黃色的,假使跟其他膚色的人講,黃種人美,美到什麼程度,他從來沒看見過,他也不知道。只好從他們膚色的人當中,選出他們認為最美、最好的幾個人出來,讓他一步一步了解。經文就是這樣,我們對於極樂世界眾生好的程度,我們不知道,因此釋迦牟尼佛就先拿乞丐跟帝王相比,比到最後,再用帝王,甚至天上的天人跟極樂世界的眾生來相比,一步一步引導我們了解極樂世界眾生那種狀況,用意是這樣的。
「阿難白佛」,釋迦牟尼佛問了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就答覆了,「白」是稟告的意思,就回答釋迦牟尼佛說:「假令此人在帝王邊」,「假令」是假使,「令」是使,假使這個人,「此人」就指「貧窮乞人」,假使這個貧窮乞人在帝王身邊,這個乞人怎麼樣?「羸陋醜惡,無以為喻」,「羸」是身體很瘦,非常瘦弱的,「陋」是不但身體瘦,而且體質也不好。有的身體雖瘦,但是很健康,他是既瘦又不健康,比不上身體很好的人。還有「醜惡」,長的相貌也不好看,很醜的,「惡」是醜到令人感覺很不好,很惡劣的感覺,這叫「羸陋醜惡」。這是一定的,你想想看,一個貧窮乞人,他吃都吃不飽,也沒什麼衣服穿,他好到那裏去?必然是羸陋醜惡。這種羸陋醜惡怎麼樣?「無以為喻」,沒辦法譬喻,譬喻什麼?拿他跟天子、跟帝王相比,沒辦法比的。不只沒辦法比,下面再加強語氣說:「百千萬億不可計倍」,一般說他們兩者相差一倍,比他好一倍,或者比他惡劣一倍,你看,這是幾倍?你一倍一倍地計算,算到什麼程度?拿「億」來做一個單位,以億做單位,不但是一億、兩億,那太小了,是百億、千億、萬億,「百千萬億」那麼多的倍數,還是沒辦法計算。
「所以然者」,說個理由,乞丐跟帝王為什麼相差這麼多?「所以然」是研究原因︱研究所以「然」,一般人不知所以然,阿難尊者知道,他了解因果,從因果上研究所以然,「貧窮乞人」,首先講貧窮的乞丐,「底極斯下」,這是一個倒裝句法,本來的名詞叫「底下」,「下」是在下面,下到什麼程度?下到底了,凡是任何一個物、一個東西,下到最下層就是到底了,叫底下,用底下來比喻一個人,這個人貧窮,沒有錢財、沒有地位,什麼都沒有,普通話叫做「下賤」,「賤」是貧賤,下賤賤到最底下了;最底下,恐怕還聽得不夠徹底,中間加個「極斯」,「極」是到極處、到止境了,「斯」本來也可當指定詞來講,當「這」字、「此」字講,但在這裏,「斯」也可當「賤」字講,貧賤的「賤」字。這個經文是漢朝末年,曹魏時代翻譯的,那個時候用了很多古字,「極斯」是極度的貧賤,用極度的貧賤來形容底下,就是拿乞人來跟帝王比,他下得不能再下了,這句話是這麼講的。
貧窮的人,基本要維持穿衣服,也要吃東西,沒有飯吃就活不成。下面就講衣服,「衣不蔽形」,他貧窮到什麼程度?他穿的衣服,不能把身體完全遮蔽起來,只能簡簡單單,穿得破破爛爛的,衣服不完整,穿很破爛的衣服,連身體都不能完全遮蔽得好。吃的東西怎麼樣?「食趣支命」,「食」是食物,他自己沒有吃的東西,每天在外面向人家乞討食物,「趣」字是假借字,當「取」字講,取捨的取,比如莊子講「有取有捨」,「取捨」這兩個字,他就用「趣捨」,借「趣」字當「取」字講,我們看「趣」字,把左邊的「走」字去掉,在右邊是「取」字。「支」是支持,他每天所取得的食物,僅僅能夠支持他的命︱支命,就是他每天勉強維持能夠活命而已,這樣就吃不飽。因此「飢寒困苦」,「飢」照映「食趣支命」,「寒」照映「衣不蔽形」,這樣是沒有衣服穿,也沒有吃得飽,受到這種困苦。「人理殆盡」,做人應該有做人合理的生活條件,他沒有了,做人應有的這種生活「殆盡」,這個「理」包含他整個人,整個人既受了飢寒,照映前面的「羸陋醜惡」,整個人看起來,人不像人!
這種貧窮乞人為什麼這個樣子?下面說:「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皆」︱都是,「坐」字當因果講,都是因為他前世「不植德本」,「德」是做種種慈善事情的這種功德,做有道德的事情,道德就像本,就像一棵樹,樹有根本,你不培根本,那裏有什麼樹枝、開花結果,那有那回事?不會的!所以要培「德」。「植」是種植,因為他前世沒有在道德上培植根本,道德根本怎麼培法?這是比喻話。講到實際,就是下面講的,他怎麼「不植德本」?這個人前世「積財不施」,「積」是累積很多,他在世間儘量積財,把錢財積得愈多愈好。他積很多錢財,怎麼用法?「不施」,佛法講布施,拿出來幫助人家,貧窮的人有需要,應該救助人家,他不肯,就是「積財不施」。「富有益慳」,他財產積得很多,又不肯救濟人家,只是愈來愈富有。愈是富有,「益慳」,「慳」是捨不得,儘管錢再多,你叫他拿一些出來幫助人家,他捨不得拿出來,更加吝嗇。「但欲唐得」,他的欲望只是想「唐得」,「得」是從外面得來,得來要用自己的體力、勞力,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只要是正當得來的都可以,唐得的「唐」當「空」字講,空空的,什麼叫空空的?沒有付出你的能力,就想得來很多錢財,這叫唐得。我們要是想發財,沒有關係,做生意就是想發財,拿正當的方法將本求利,這是可以的;你連本錢都不出,到外面完全是用那些……自己毫無付出的,得了那麼多,這叫唐得,只想這樣!「貪求無厭」,貪得越多越好、求得越多越好,「無厭」是沒有滿足的時候。這是講他那樣積財,不肯施捨。
「不信修善」,人家勸他:你要修善德、多做一些慈善的事情。他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勸他修善當然是勸他相信因果,做好事將來有好報應,他不相信,這叫不信修善。「犯惡山積」,不但不肯修善,反過來,他犯了罪惡,造了惡業,造惡業就是「犯惡」,犯惡犯了多少?如同山那樣堆積起來,堆積得像高山那麼多。「如是壽終」,他的前世既不肯修善,反過來盡造那些惡業,到了壽終的時候,「財寶消散」,那麼多財寶帶不去!人在世時,對於財產,他有主權,他能支配,財產屬於他的,一死的時候,財產就不屬於他的,死的時候,財產、財寶都消散了。一般人不能覺悟,所以中國世俗所講的言語很有道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個人在世間,金錢、權力、一切的一切,出生的時候,沒有帶來,一絲不掛生下來,到死的時候,他能帶得去嗎?什麼也帶不去!這就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到壽終的時候,他的財寶要消散了。佛經裏講「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一切都帶不去,但是造的罪業可就帶去了,他就「苦身聚積」,那麼多財產散了,他放不下,只能痛苦積聚在一身。痛苦聚集在一身,就要死了,怎麼辦?「為之憂惱」,為這個憂愁苦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對於自己一點益處都沒有,沒有任何好處,「徒為他有」,「徒」是徒然,就是無條件的,一切都由別人享有了。這還不算,在生前犯惡山積,造那些惡業,那是不得了的!財寶消散還是小事,犯了那麼多惡業,到這時當然要墮落!怎麼墮落法?平常造惡業的人,他自己不在乎:什麼叫墮惡道?我始終是人,我比任何人都強!到壽命終了的時候,那種境界出現了,這時候他才知道。
有很多造大惡業的人,比如造五逆大惡的人,到壽命快完的時候,他看到地獄的那種苦相,那個境界都出現;或者墮落鬼道、畜生道,那個時候都是不由自主的,有那個境界出現。當墮惡趣的那種境界出現的時候,他有什麼辦法來挽救?沒辦法!能夠依靠的是什麼?能夠依靠的是這些善業、這些道德,這個時候他「無善可怙」,「怙」是依靠,有所依賴,想想他生前沒有做過什麼大的善事,沒有依靠。善事沒有做,他有什麼德?當然也沒有德,「無德可恃」,「恃」也是依靠,這是文字的一種變化。既無善、無德,沒有這些可以依靠,沒有道德做他的依靠,「是故」︱所以,得的結果是「死墮惡趣」,死了之後就墮落惡趣,「惡趣」是三途︱地獄、餓鬼、畜生,「受此長苦」,地獄最不得了,苦是苦到極點,而且壽命非常長;鬼道也苦得很,壽命也比我們人的壽命長得多;畜生的一切,比不上人,也是痛苦得很,畜生的壽命當然比不上人,壽命短一點。還有一層,一旦墮落到畜生道的時候,並非只是一期的生命,比如變成螞蟻,螞蟻死了以後,馬上就生到人間來?沒這回事!墮落畜生道當螞蟻,死了以後還是螞蟻、死了以後還是螞蟻。為什麼?要追問:他為什麼墮落畜生道當螞蟻?就是前生他的心理就那麼小、器量就那麼小,器量小,死了就墮落到螞蟻去。墮落到螞蟻,心量就繼續那種心理,沒辦法改善,一直就維持那種心量,所以牠死後還是螞蟻,死了以後,還是螞蟻!要想脫離那一道,非有特殊因緣不可!所以不要以為墮落到畜生道,死了以後馬上就出來。心理不改,沒辦法出來,必得改變心理、改變習氣。所以墮落到惡趣,無論那一道,都要受這種長期的苦報。
在惡趣裏面,遭受長期的痛苦,這個苦報「罪畢」了,「罪畢」是造的罪業,苦報受完了,「得出」,然後脫離惡趣。脫離了惡趣,「生為下賤」,生到人間來,可是我們人間不是一律平等的,我們這個世間就是這樣,他生到下賤的人家,一生下來,自己就是下賤的人。「愚鄙斯極」,「愚」,他的聰明才智比不上人家,很愚笨!「鄙」是很鄙陋,自己愚鄙到了極點!「示同人類」,雖是到人間來,不過只能表示跟人類相同而已,實際上,前面講「人理殆盡」,他無論是衣食、其他一切條件所受的,不是人應該受的那種報應,不過長的樣子像人類一樣,差不多而已。這都是因為他剛剛從惡道出來,還有殘餘的罪業,有一些還要他繼續來受。這就是貧窮乞人的因緣,他為什麼得到這種果。
學佛的人要知道覺悟,覺悟世間的錢財,不管是小財、大財,該得的自然就得,不該得的,怎麼求也求不到。就是一般做小偷的,偷人家東西,他能夠偷得到的,就因果來講,這份錢財也是他該得的,但是這份該得的錢財,他如果用正當的方式,那就不是造業,他用偷的,偷人家東西就是不正當的方式,這就是造業。為什麼?我們知道,做小偷的人,並不是一出手,就能偷到東西,有的偷得到,有的也偷不到。偷不到就是不該得的,偷得到就證明他是該得的,該得的,你用不正當的手段,你就造業了。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世間任何一分錢,該得的,自己不必強求,自然會來的。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在世間可以不造業,這是一層。再說,我們布施出去,幫助人家,就是培植德本,你有這個德本的時候,比如我們念佛,念佛是正功夫,正功夫要能夠念得好,將來沒有障礙,助功夫很重要,能夠在這上面培植得愈多愈好。所以講「善根福德因緣」,有因、有緣,兩者都具備,那往生才絕對有把握。這一段,我們藉佛講「貧窮乞人」的因緣,當下就覺悟這一層,世間財物不用強求,該得的自然得,愈是布施出去就是培植德本。這是講貧窮乞人的這種因緣。
下面講帝王是怎麼來的:所以世間帝王,人中獨尊,皆由宿世積德所致。慈惠博施,仁愛兼濟,履信修善,無所違爭。是以壽終福應,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茲福樂。積善餘慶,今得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貴。儀容端正,眾所敬事。妙衣珍饍,隨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所以世間帝王」,所以世間凡是做皇帝的人,「人中獨尊」,在人之中,他是唯一尊貴的、被人所尊重的,「皆由宿世積德所致」,這都由於宿世,不但前世,是好多過去世,他積德所致,「所致」就是得的結果。下面分開來說,他得了人中世間的帝王,「慈惠博施」,他過去積了很多德,這個德是怎麼積的?他是仁慈的,他看待很多人,對別人都用一種慈心來待人,慈心待人就是「惠」,給人家種種的恩惠,這種仁慈恩惠,不僅對少數人,而且還是「博施」,是普遍的、廣泛的,施給人群。「仁愛兼濟」,濟助人家,做得愈多愈好,「兼」不是單獨做,是同時的,這個字是兩個禾,一隻手抓兩根禾,是取的意思,同時要做很多很多救濟的事業。「履信修善,無所違爭」,這就跟前面相反了,前面講貧窮乞人過去「不信修善」,他「履信修善」,對於修善,不只是信,而且「履」,一信之後,馬上照著他所信的去實行,這叫「履信修善」。凡是有善事,他說辦就辦、說做就做,有多少能力就用多少能力,沒有能力,看人家做,他也歡喜,這叫「無所違爭」。
「是以壽終福應,得升善道」,這樣的人,他壽命終了的時候,福報就感應出來了,福報感應出來就生到善道;善道是生到人道、天道,他這個善道很好,「上生天上」,他生到天上。我們學佛知道,修十善業可以生到欲界天,「享茲福樂」,享到這樣大的福報、種種的樂,天上的那種福、樂,我們想像不到!色界天,要有禪定功夫才能生到那上面;無色界天,禪定功夫更深了。這是但憑修善業的,所以十善業可以生到欲界六欲天,欲界的六層天都可以去。在欲界天,他的飲食、種種樂趣,絕對不是我們人間的任何人可以相比,就是人間的任何帝王享受,跟天上也沒辦法比。
「享茲福樂」之後,在天上的那種福報、那種樂享完了,壽命完了以後,「積善餘慶」,因為過去世所積的那些善業積得很多很多,雖然在天上享的福樂享完了,壽命完了以後,還有「餘慶」,這個「慶」就是福報,還有「餘」,福還沒有完,有餘福就是積善積得太多了,因此他從天上壽命終了之後,「今得為人」,到人間來,就憑著他的餘慶,餘下來的那種福報,「乃生王家」,生到帝王之家,一生到帝王之家,「自然尊貴」,生下來就是尊貴的。這種「自然尊貴」,我們學佛的人也要覺悟,這種尊貴可以繼續造善業,也能轉過來造惡業。這怎麼說呢?大家讀歷史就知道,夏朝最後一個君王夏桀王、殷朝最後的殷紂王,他們生來也是「自然尊貴」,如果能做個有仁德的君主,做明君、做仁君,那就是繼續修善業,可惜他們糟蹋了自己,夏桀王做了種種的惡業,殷紂王也是如此造惡業。本來就前因來講,他是生到帝王之家,他是尊貴的,可是這麼一造業,死後非墮地獄不可,必然墮地獄的!過去君主時代、現在民主時代,都一樣,民主時代要競選,不管那一種競選,好好地競選,用正當的方式競選,你該得,你就選得上,不該得,用種種罪惡的方法,就是選上了,也是造了業,而且更進一步,選上了以後,為了將來再選、再拿選票,繼續造業,那就不得了!想想看,這是必得要覺悟的。這一點是講生到「帝王之家,自然尊貴」。
他的「自然尊貴」是怎麼尊貴法?「儀容端正,眾所敬事」,他的儀表、容貌都是端正的,非常好!「眾所敬事」,他的臣子、一般大眾,都對他尊敬,「事」是奉事,就是伺候他。「妙衣珍膳」,衣服穿的是美妙的,吃的食物是珍貴的,「隨心服御」,穿的衣服、吃的飲食、一切一切,隨著他的心,他心裏想要什麼樣的,就有什麼樣的,這是為什麼?「宿福所追」,他是過去造了種種的善業,應該得的福報,生到天上,還餘下來的福報「所追」,「追」是什麼?跟來的,就是與生俱來的,他從天上到人間來,那些餘慶、那些福報,跟著他到人間來,「故能致此」,「致」是招致,所以能夠有這樣好的結果,才能得到這樣的尊貴,想有什麼就有什麼,有前因才有後果。這是帝王,跟前面的乞丐相對照著看。
這裏講的都是善業,不過生到天上,還是在六道之內,都是有漏善。可是我們學佛的人懂得道理的話,可以把有漏善變成無漏善。要怎麼變?我們不造惡業,有多少能力就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不要放在心上,就是三輪體空,這就能把有漏變成無漏。變成無漏怎麼樣?變成無漏,那功德大得不得了!我們念佛,有無漏的善業幫助,念佛一定念得好,壽命終了的時候,一定是一切障礙都沒有,清清楚楚的,一定能夠往生。還有一段,就是一層一層比較,最後跟極樂世界相比,這一段下次再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