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一百二十五頁,第四行開始,經文先念一段: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
繼續上次講的「惡燒痛善之五」,講表是上回發的新表,這一大段共有五段,第一段是「不肯治身修業」,下面有六小段,上回講了三小段,剛才念的是第四小段。前面三小段的題目,各位先看一看,第一「家室反逆無節貧困」,這是在家庭裏不孝順父母,做一個叛逆的逆子;第二「恣游耽酒蕩逸抵突」,到外面不務正業、遊蕩;第三「妒嫉自用不可諫曉」,妒嫉心非常重,人家勸告也勸不過來,這是上回講的三小段。今天講第四小段,題目是「不顧恩義身常行惡」,他不顧念父母對他的恩義,本身常常做那些罪惡的事情,人與人之間種種的義務也不講。
「六親眷屬」,「六親」有幾種解釋,這裏採取大多數人認為比較合理的講法,比如父親的兄弟,伯伯、叔叔,還有母親的兄弟,以及自己配偶的家族,算起來一共有六種身分,叫做六親。古時候有一種講法,就是父、母、兄、弟、妻、子,這六種人叫做六親。但是這種講法在古代的經典裏,認為這是父親的直系血統,不大合乎六親的意義,所以採取父親的兄弟、母親的兄弟、自己配偶的家族,這樣計算六親,就是與自己有親戚關係的,這叫六親。「眷屬」包括六親,以及六親連帶的親屬。這些六親眷屬,「所資有無」,「所資」是生活上所需要的這些物資,「有無」,有沒有缺乏,「不能憂念」,他不把它放在心裏。比如講到六親,六親當然不是父母兄弟,父母兄弟還要講嗎?那一定要照顧、要管。六親眷屬,他們生活上所缺乏的、貧窮等等,他覺得跟他毫無關係,沒有憂愁,也不把它放在心上,普通講「六親不認」,就講這一類的人。「不惟父母之恩」,「惟」當「思」字講,就是不想想父母對他有多麼深厚的恩德,「不存師友之義」,他的老師,他的同學、朋友,這叫「師友」,師友有師友的道義,「不存」就是不念師友之間的道義。既沒想到父母的恩德,也不顧念個人對師友應該盡到的義務、道義。「心常念惡」,他的心裏,「常」是經常,經常起的是惡念頭。「口常言惡」,口裏所講的話,是惡的言語。「身常行惡」,身體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一些惡事情,就是身、口、意三業,造的都是惡業,「曾無一善」,沒有一樁是善事情。
第五小段是「不信聖訓善惡因果」,聖人所講的話都是真理,他不相信,善惡因果也是自然的法則,一定是有的,他也不相信。這段經文先念一遍:不信先聖諸佛經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為惡得惡。
「不信先聖諸佛經法」,「先聖」拿我們中國來講,孔夫子以及孔夫子以前的歷代先王,都是聖人;聖人講的話,用文字記載留下來的都是經典,比如中國有五經。「諸佛」是十方世界的佛,我們娑婆世界的佛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講的法,用文字記載下來的都是佛經。這些世間聖人講的話、出世間諸佛講的話,這些「經法」,他不相信。這些經典、佛經都是教人覺悟的法,覺悟的法從淺到深,淺的,教人做好人、做好事,可以保持住人身,不會墮落。人身保持得住、人格很健全,這才能夠學道,人格保不住,人身就墮落到三途裏面,深的,修道怎麼修法?佛法是教人覺悟世間萬法無常、覺悟生死問題,應該要修出世法。這些都不相信,想想看,這個人就不堪教化了!聖人講的話、佛講的話,一概都不相信,就是一個惡人。經裏這麼講,講得很簡單,我們拿經文與現實對照一下,末法時期這些人道眾生,以中國來講,從民國時代的五四運動開始到現在,很多人拿中國文化來開玩笑,把聖人當作毀謗的對象,這個惡業造成功,所以從當時到現在,天災人禍不斷發生。今年是八十五年,從五四運動到現在,抗戰之前有軍閥割據,內部互相戰爭,後來日本人來侵略,爆發中、日戰爭,抗戰勝利之後又有內戰,一直到現在,無論在大陸、在台灣,天災太多了!前幾天的新聞報導,大陸的唐山大地震那一次,就死了幾十萬人,在我們台灣,這次賀伯颱風來了,帶來大水災,山上發生山崩,又死了多少人!沒有人為因素,天災不至於這麼猛烈,兩者都有關係的!
讀歷史就知道,二十五史裏的記載,要觀察天文,凡是那個朝代,天上的星斗變更、錯了位置,或有特別狀況出現,古時候的天子就要責備自己,把一切罪過歸罪於自己。所以在尚書、在論語裏都有記載,從堯、舜到三代都這樣,把一切罪過都歸在自己。有沒有用?學佛的人懂得心法就知道,只要一下詔,把罪惡歸於自己的時候,人心一改變,外面的境界就跟著改變,這是一定的。最怕的是,大災難來的時候,認為這些災難是自然現象,與我們有什麼關係?這就沒辦法救了!無可救藥。到現在,天災人禍這麼多,就是由於毀謗儒家文化、毀謗佛法,這是共業。講到別業,個人這樣做,個別的別業是墮落三途,凡夫眾生迷惑顛倒,不了解這種情況,懂得一點道理,就知道這是非常嚴重的!
「不信行道可得度世」,所謂「行道」,中國過去的儒家也行道,那些老儒讀了經書以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不妨礙人家,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害人,寧願自己吃虧,而那些老儒到壽命終了的時候,都是清清楚楚的。佛家更不必說了,我們學念佛法門,就是要求壽命終了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種行道所得的好處,能夠「度世」,不僅自己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也教化眾生脫離六道輪迴。別說在人間,即使在天上都不是究竟的,災難隨時都有,他不相信這些。前面講「不信先聖諸佛經法」,為什麼一毀謗就有那麼大的災難?要知道,既是他敢毀謗,就證明他的心理只有惡的念頭,沒有一絲善念,對聖人的經典,他才敢毀謗。那樣毀謗的結果,他個人一定墮三途,集體的共業,就為人間帶來這麼多的苦難。對行道可得的好處,他不相信。「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任何人都有一死,有的壽命活得長,可是活得再長,也有壽命終了的時候,壽命終了就要死,死後怎麼樣?「神明更生」,「神明」不是指外面那些神明,而是個人自己的精神,就是神識。這種神識、這種神明,絕不是身體死了之後,什麼都沒有了,身體既是物質的一部分,就像機器用久了,自然要毀壞,我們的精神就是我們的神明,這個「神明」沒有死,會再更生,隨著身體死亡,神識再轉世,「更生」是再改換,他不相信這個。
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就是迷惑顛倒,再加上末法時代,很多邪知邪見的人在學術界都是有地位的,受到這些邪說影響之後,更不相信。以中國來講,宋儒程、朱這一派就毀謗三世因果,程、朱的學說,從宋朝、明朝到清朝,國家的考試,考舉人、考翰林,指定非考朱子的四書集注不可,一定要念他的書,照他的書答覆,國家才錄取;答的與他的註解不同,主考官不錄取。想想看,他的學術見解對後代影響多麼大!一直到民國、到現在,就是毀謗三世因果、不信三世因果。就真正中國文化來講,儒家的學說,孔子在經典裏所講的理論,以及左丘明的左傳、歷代的歷史家在正史所記載的這些事實,無論講理論、講事實,因果多得很!就拿現在科學來講,科學家研究物質部分,真正講,物質也沒有滅的時候,只有變更;講能量,能量沒有消滅,只是在轉變。既是相信現在科學講的,物質、能量都沒有消滅,只有在轉變,我們的人身就是物質部分,是地、水、火、風四大造成的身體,物質都只是因緣和合,四大分散之後,分散的地、水、火、風,這些色法沒有消滅,只是分離而已;講到心理(精神)方面,更是沒有消滅,只是轉變,另外找一個緣分轉世去了。無論中國固有文化、現代科學知識,事實擺在眼前,因果推翻不了的!那些人毀謗三世因果、不信三世因果,受害的是他自己。
「不信作善得善,為惡得惡」,「作善」是做善事,種了善因一定能得好結果,所以「作善得善」,做善事得善果,「為惡」是做惡事,種了惡因,將來得苦報,得苦報就是「得惡」。這種事實、這種因果報應,他不相信。不相信因果才敢造惡業,造惡業必然得苦報,墮落三途是自作自受,善惡因果是一定的。
最後第六小段「敢造五逆六親憎惡」,經文先念一遍:欲殺真人,鬬亂眾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屬。六親憎惡,願令其死。從前面一直講到這裏,由小罪惡到大罪惡,一步一步的,就等於一個人開始造惡業,心裏還有點顧忌,愈到後來,膽子愈大,所以前面講惡,最後這小段叫「敢造五逆」,「五逆」是五種大罪,任何一種都要墮落到地獄裏去,所以這是非常嚴重的罪惡。
「欲殺真人」,我們現在都不算是「真人」,我們的身體是假的,由四大和合的假身體;我們的心理,起心動念都是妄念,妄也是假的。身體、心理都是一團虛假,都是虛妄的,誰能稱得上是真人?「真人」是永久沒有變化,什麼叫變化?我們由小孩長大成人,由成人變成中年、老年,最後要死,沒有一時一刻停止。「真人」不是這樣!真人是證了果,真正證到真如本性了,就小乘來講,證到四果羅漢,叫真人;以大乘來講,證到法身大士,叫真人。這裏講「欲殺真人」,他要殺真人,五逆當中的殺阿羅漢。修小乘佛法證到四果,四果羅漢是真人,殺這種證了果的人,是五逆當中的一大逆。「鬬亂眾僧」,「僧」是和合眾,佛家的三寶–佛是佛寶,經書、佛經是法寶,僧是僧寶。沒有三寶,眾生怎麼覺悟、怎麼出離六道?所以三寶重要。「眾僧」是在正法道場裏一起修道的人,「鬬亂」是用種種的方法挑起鬥爭、擾亂,就是破壞和合眾,這也是五逆大罪之一。想想看,和合眾有個道場,才能一面共修、一面把佛法傳播出去,沒有道場怎麼行?他來破壞道場,就是五逆當中的一種。
「欲害父母兄弟眷屬」,他連父母也要殺害,殺父、殺母也是五逆當中的大罪,當然古時候也有殺父殺母的,但是太少了!現在各位看看,中國也好、外國也好,殺父殺母成為普通的事情,只是普通的犯罪案件,對殺父母的人,法律上好像沒有特殊的懲處,這是一個現象。末法時代的眾生,不知道殺父殺母的嚴重!要知道,把父母殺了,就算國家判他死罪,並沒有了結,他還要墮地獄!還有殺害兄弟、殺害眷屬等等,「六親憎惡」,六親就是前面講的,他的伯伯、叔叔、舅舅,妻子的家族,他的岳父、岳母,有這些親戚關係的人,都對他憎惡,這個人太惡劣了!「願令其死」,希望這種人不能活得太久,活得太久,繼續造惡業還得了?造惡業,一方面害人、一方面害自己,願他早一點死。造這種大惡業的人必然墮入三途,而且是墮落到最苦的地獄道。
「惡燒痛善之五」的第一段,六小段講完了。下面是第二段「愚昧閉塞之燒」,第一段講造惡業,造了惡業,進一步就應該受苦報,「燒」是遭受燃燒的這種苦。這一段又分四小段,第一小段是「惡逆天地欲求長生」,經文先念一遍: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癡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惡逆天地。而於其中,悕望僥倖,欲求長生,會當歸死。
「如是世人」接著前面講,像這樣造惡業的世間人,這些造大惡業的人「心意俱然」,「心」是心思,「意」是念頭,他心裏的思想、起的念頭,「俱然」–都在造惡業。從起心動念,到身體的行為,都是這樣造惡業,「然」就指前面講的造那些惡業。為什麼?這些眾生「愚癡蒙昧」,「癡」就是無明,眾生的根本煩惱是貪、瞋、癡。「癡」是無明煩惱,迷惑顛倒,看不清楚事情、道理,全部都不明瞭,就是愚癡。為什麼愚癡?「蒙昧」,他有種種的障礙,受到障礙的蒙昧,看不清楚。本來任何眾生都有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都是光明的,光明做什麼用?能把一切事情、一切道理都看得明明白白。他的本性固然是明白的,可是他有愚癡,無明在障礙、蒙昧,他就看不清楚。「愚癡蒙昧」這種障礙障住他,本有的智慧、本有的光明就發不出作用,事實看不清楚,道理也不明瞭。講善惡,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他分不清,善惡不分、是非不明。「而自以智慧」,「以」當「為」字講,他自以為有智慧,他自己想的,覺得自己有大智慧,其實這真是迷惑到究竟了!到那種程度,自己本性的光明一點都開發不出來,他起心動念無非是罪惡,還以為自己有智慧。每個愚人都把他一切的行為、言語,當作是一種智慧。自以為是智慧,真是智慧嗎?是愚癡,自己愚癡還不知道,太可憐了!
因此「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生從那裏來的?他不知道;死了以後,趣向那裏去?他也不知道。為何不知道?前面講,他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死後神明可以更生,他不求了解。不求了解,怎麼會知道?要求了解,只有學佛,佛法教你覺悟,基本的覺悟是:生從那裏來?比如我們現在到人間來,在這之前,前一世我們在那一道?自己知道嗎?我們現在得了人身,壽命終了以後,到那一道去?能夠知道嗎?普通人不知道,迷迷糊糊的。學佛的人學普通法門,必然學戒、定、慧,嚴持戒律,因戒生定,戒律持得很清淨,有了定功,由定發慧,開出智慧來,然後得了宿命通、天眼通,就知道自己過去從那裏來,未來到那裏去。要知道,學普通法門,說是這麼容易,幾個人能夠到那種程度?我們學淨土宗念佛法門,要下定決心,無論如何,我們這一生壽命終了的時候,一定要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在這一生能夠成就。我們的信、願、行很堅定,下了決心,我們知道我們未來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這樣,誰知道?既不學佛,更不學淨土法門,任何人讀書,世間的書讀很多,他把世間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全部都讀通,讀盡天下書,現在資訊這麼發達,所有的資訊,他都接受、都知道,也沒辦法!自己心裏貪、瞋、癡的障礙沒有破除,學問再多也沒用,一點用處都沒有!
「不仁不順,惡逆天地」,「不仁」是沒有仁,「仁」是什麼?我們中國文化講,人在天地之間,就要效法天地,天地有好生之德,人就應該學好生,好生就是仁心,不但對於人類,對一切動物都要愛護牠的生命,保護牠,這是仁心。那些造罪惡的人就是不仁!「不順」,「順」是天地、自然界都有的一種自然律,比如春、夏、秋、冬,四時循環不斷,也不會錯亂;一錯亂,天地之間的萬物就沒辦法生存。如果在嚴寒的冬天,突然來了最酷熱的夏天,會受不了!各位可以拿幾杯水試試看,一杯是滾開的滾水,另一杯水的溫度稍微降一點,就是溫度逐漸減低,你的手從最低的溫度試探,逐漸試探到滾水,你的手可以受得了;不是這樣,開始就試滾水,你的手馬上就燙壞了。尤其從冰寒的水裏,手指先探結了冰的水,立刻換到滾水裏面,你的手馬上就爛掉了,受不了!自然界就是這樣,春、夏、秋、冬的氣候,漸漸地轉變,它有一定的順序。它轉動是有軌道、有一定的速度緩緩在那裏變。不順就是違背,不像自然界那樣,違背自然界那種順序。自然界的順序是這樣,人類社會呢?五倫就是合乎自然的一種順序。前面講的殺父、殺母、殺真人,都是既不仁也不順,所以叫「不仁不順」。「惡逆天地」,「惡」是一般罪惡,「逆」是五逆大罪,小惡業、大惡業都是違背天地。「逆」是違背,違背天地那種天然的仁、那種順序。「而於其中,悕望僥倖」,他這樣違背天地,卻想在天地之中「悕望僥倖」,「悕」是過去的字,現在不要豎心邊,就是「希」字,他還希望僥倖,「僥倖」是什麼?不應當得到的,意外得到幸運、碰到好運氣,他希望得到這樣的僥倖。這個僥倖是什麼?「欲求長生」,想想看,做的都是那些罪惡的惡事情,還求長生,「長生」是一直活下去,這辦得到嗎?辦不到!「會當歸死」,「會當」的意思是:明眼人知道,看得清清楚楚的,「會當」是能夠預料,預料什麼?他很快就會死,不會長生的。
第二小段「慈心教誨竟不開解」,那些佛、大菩薩很慈悲地來教誨他,他不能開悟,也不了解。經文:慈心教誨,令其念善,開示生死善惡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苦心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
「慈心教誨」,佛菩薩那種慈心關懷他、教誨他,「令其念善」,教他把念頭改一改,不要念惡,要念念善事情,起一些善念!再「開示生死善惡之趣」,「生死」是生死這種現象,「善惡之趣」是做善事到三善道、做惡事到三惡道,這種善趣、惡趣「自然有是」,這是一定的,不是隨便說說,是必然的,「而不肯信之」,就是佛菩薩這麼說,他也不肯相信。「苦心與語」,苦口婆心地對他說應該怎麼做人,做人要守五戒,講仁、義、禮、智、信五常,如果不是這樣,造那些罪惡要墮落到惡道裏去,很苦心地跟他講這些,「無益其人」,對那個人沒有益處。
          為什麼沒有益處?他不接受,為什麼不接受?「心中閉塞,意不開解」,他心中為什麼閉塞?因為他「不仁不順」,為什麼不仁不順?學佛,普通法門都要順修,怎麼順修?順乎本性來修,稱性而修、合乎本性而修,他既不仁,又不順乎本性,就閉塞了,自己把心關閉起來,心中堵塞起來了。「意不開解」,他的心意,怎麼說也不能開悟、也不了解。別說我們普通受菩薩戒的人跟他講佛法,他不聽,就是釋迦牟尼佛來,他也不聽!這種人,你說他怎麼辦?那就等著墮落三途!在三途裏吃了一些苦,等他再出來的時候,那要多少年?那是遙遙無期!何時出來就很難說了。這種人就是「如來所謂可憐憫者」,佛看這些眾生,真正是可憐憫的人!「可憐憫者」並非指那些沒有知識的人,而是自以為知識豐富,讀的書多、有權威的人,他迷信權力、地位、書念得多,就指這些人,他們才造這些大惡業,不是普通的小惡業,大惡業是毀謗聖人的經書、毀謗佛法。他不是不識字的人,不識字的人不至於到這種程度,還沒有這種能力。就因為這些人自以為是,「自以智慧」這種人,他才造這種大惡業,準是墮落地獄的,你看,這多危險!下次繼續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