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三十一)
普賢行願品講記(卅一)
徐醒民老師主講 八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
劉美妹整理 九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31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二十四頁第四行開始,我先念一小段經文: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剛才念的這一段,就是把普賢菩薩十種大願所得的功德,以及我們學普賢菩薩十大行願能夠得到哪些好處,讓大家知道。研究佛經,佛是覺悟,經是任何一部佛經,只要我們有緣聽到,都會得到無窮的利益。


我們現在研究的《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裡非常重要的一品。《華嚴經》在三藏十二部中是最大的一部經,這部經,我們老師在民國五十幾年就開始講,講到七十四年,後來老人家往生,接著周老師繼續講,現在講到《十地品》的第四地,後面的經文還有很多,可見這部經非常重要。《普賢行願品》是其中重要的一品,它重要在哪裡呢?我們都是學淨土宗,淨土宗特殊在哪裡?三藏十二部那些大經大論,都是指歸到淨土,像《華嚴經》這麼大的一部經,《普賢行願品》就是要導歸極樂,導歸哪些人呢?華嚴會上那些大菩薩,華嚴會上的大菩薩還了得!我們今日之下哪一位能像華嚴會上那些大菩薩的地位?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勸導華嚴會上那麼多的大菩薩,都要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在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的時候,聞到這一品,對於我們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願力,就加深了很多很多,這種利益(得到的好處)是說不盡的。


我們來看經文:「善男子」,華嚴會上講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時候,參訪那些大善知識、那些大菩薩,參到普賢菩薩的時候,普賢菩薩就告訴善財童子→先稱呼他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這部經這一品前面也有序分,序分接著正宗分,正宗分開始就講十種大願,十種大願我們也研究不少時間了,到上一次為止,把「普皆回向」第十個大願講完了,普皆回向就是從第一願到第九願全部回向。發這十種大願所得的功德是說不盡的,不說則已,一說便舉出比喻:就像恆河沙數那麼多,說都說不盡的,功德這麼多。把這些功德回向給誰?回向眾生。所得的功德,除了自己得到以外,還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利益。你看,這個願力大不大呢?回向眾生以外,還要回向佛果,就是回向包括自己以至於所有的眾生,將來都能成佛。要成佛憑什麼呢?明瞭真理才能成佛,不明瞭真理憑什麼成佛?真理就是真如本性,回向最重要的,要回向到真如本性。上次講的回向,是把所有的大願回向這三處。今天講善男子,就是告訴善財童子,以上所講的是菩薩摩訶薩的十種大願,菩薩是覺悟的人,摩訶薩是大菩薩,這是指普賢菩薩摩訶薩的十種大願。「具足圓滿」,具足,是十種大願都照著這樣做;圓滿,是發了願,就用事實照著願去實行,實行到完完全全修成功,就圓滿了。發的十種大願,全部都圓滿,一點都沒有欠缺,就叫具足圓滿。這一句是指普賢菩薩十種大願。


學《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學人(我們都是學這一品的),下面就說了:「若諸菩薩於此大願」,諸菩薩就是我們學菩薩道的人,學菩薩道都是要行菩薩道,因此叫做諸菩薩,諸菩薩於此大願→對於上面所講的十種大願「隨順趣入」,隨順就是一學到這十種大願時,了解這十種大願的內容,知道願有多麼大、所得的功德有多大,這時我們發了歡喜心(隨順),心裡非常高興地趣入,趣入就是能夠進入到裡面去,把這個願當作我們自己發的願,普賢菩薩的大願都具足圓滿了,而我們學這些大願,就是把這些願當成我們自己的,我們要隨順:普賢菩薩是怎麼樣發願、怎麼樣去做,我們就隨著這樣,順著這些願一步一步地往裡邊去學、去實行,就是隨順趣入。


隨順趣入的利益很多,前面先概略地講三種,這三種連後面的統統包括在內了,後面詳細再說。前面這三種,第一個「則能成熟一切眾生」,你要對這十種大願隨順趣入的話,就能成熟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我們知道我們人類眾生已經很多很多了,經文裡面講的豈只是人類眾生,人類以外,其他六道眾生,六道眾生以外,還有學佛未成就的聖賢,統統包括在內。這一切眾生,你學了十種大願,能讓他們成熟。什麼叫成熟呢?我們學任何事情學到家了,就是成熟了。譬如我們讀書,把一本書背誦下來,裡面的意思都能了解,算是把這本書讀熟了。學其他任何學問,完全都能學到都能運用,也是熟了。我們學佛,一開始怎麼樣成熟眾生呢?他對眾生對佛法都不知道,你勸他學佛,就是勸他開始覺悟,我們在六道裡的所有眾生,所以有生老病死這些基本的痛苦,自己不能解決,是因為不覺悟的關係,能覺悟的話,這些問題全部都解決了。


就拿「病」來講,任何一種病,知道病是怎麼來的,然後才有辦法治它。病如此,生死也是一樣,你要知道「生」是怎麼來的?「死」是怎麼來的?了解它的原因,然後就有辦法解決生死問題。一般人迷惑顛倒不覺悟,學佛就是把這些事情的前因後果都能明瞭,真相看清楚了就是覺悟。對於那些不覺悟的眾生,你行菩薩道,你的大願就像普賢菩薩的大願一樣,就要想種種方法讓他學佛法,讓他開始覺悟。從開始覺悟到研究佛法、到修持實行,一直到他有成就,就是成熟,最起碼要做到了生死,到最後成功→成佛,這都叫成熟。等於稻種或麥種,種子要選擇適當的土地(環境)種下去,要它發芽、成長、施肥、灌溉,到成熟,長了新的稻穀出來,這叫成熟。你行菩薩道,讓一切眾生成熟就是這樣,教他將來都能了生死都能成就,這是第一個好處。換句話說,你讓那些眾生成熟,你自己還會不成熟嗎?自己當然成熟,這是一個大的利益。


「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也是跟著上面「隨順趣入」來的。隨順趣入第一個好處是能成熟一切眾生,第二個好處是「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也是跟著上面「隨順趣入」來的,先把字面意思說一說:隨順就是朝著這個方向,比如我們要到哪裡去,找到路,就順著路往前面走,一定能走到目的地。他隨順的目的地是什麼呢?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從印度文(梵文)按照音翻譯過來的。


「阿」這個字(阿彌陀佛的阿),翻成中國字的意思是「無」→沒有的意思。阿彌陀佛的「阿」為什麼是沒有呢?各位都研究過《阿彌陀經》,「阿彌陀」三個字就是「無量」→沒有限量的,無量就是太多,一切一切都是無量的。所以祖師就拿兩樁事來代表: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是代表空間,無量壽是代表時間,拿空間、時間代表一切,一切都是無量,這就是「阿彌陀」三個字的解釋。這裡的「阿」也是當「無」字講;「耨多羅」三個字是一個意思(外國文是由好幾個音拼成一個意思的),翻成中國字就是「上」,阿耨多羅就是無上,沒有比他再上的→最高的意思;「三」是當「正」字講,很正確的正;「藐」是「等」,平等的等,三藐就是正等;下面的三也是當正字講,「菩提」就是「覺」,覺悟的覺,三菩提就是正覺,合起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學小乘羅漢也是覺悟,學菩薩也是覺悟,但都比不上佛,佛是無上正等正覺,覺悟也是非常正的,正等,可以說沒有什麼比得上的,這就是指佛果∣成佛,成佛就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國話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從這裡可以了解:我們如果隨順趣入十種大願的話,我們就能隨順走上成佛的大道了。走上成佛大道,已經上了路,只要一直往前走,自然就能達到成佛的目標。這個大願有這麼大的利益,你想想看,沒有任何利益可以跟這個比。


「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第三個大利益也是跟著「隨順趣入」來的。這是第三種大利益,這種大利益是「能以成滿」,成是成就,滿是圓滿,成就圓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普賢菩薩發的十種大願,簡單講是十種,要分開來講,每一願都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叫「諸行願海」,諸行願就是行願多得不得了!多得沒辦法算,用大海來比喻:那些行願多得像大海,廣大無邊、無窮無盡的。這些行願,你只要能照著普賢菩薩十種大願隨順趣入的話,你也能成就圓滿這種大願。這種大願世間哪一種利益能比得上?這是第三種大利益。


「是故善男子」,普賢菩薩又稱呼善財童子,是故→所以,善男子,「汝於此義」,汝就是你,你對於這個道理,「應如是知」,應該這樣了解,了解前面所說十種大願能得到三種大利益。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也就是告訴我們所有學佛的人,我們發願行菩薩道,目的就是自己要成就,也幫助眾生都能成就。我們知道這個利益時,就知道該怎麼發願、該怎麼去做。行願品後面就講,必得要發願,所得的利益﹙剛才講三個利益是扼要概略地說,後面會詳細地舉出事實﹚,我們知道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因此我們到後面就知道,這部行願品最重要的,就是要我們堅定發願到西方去。知道這個好處是特殊的,我們學這個願就知道:自己發願,也要勸人家發願。果然能夠發這個願,就能把前面三個大利益很快成就。古人講過:「你成就一個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就等於幫助一位眾生成佛。」這是確確實實的,普通法門不往生極樂世界,在我們的世界成就一尊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時間多麼遙遠啊!自己都這麼難了,要那些眾生成就,多困難啊!我們現在自己念佛也勸人念佛,自己發願也勸人發願,不要那麼長遠的時間。你能了解這個願,隨順趣入,照著路走,在我們短短這一生,念佛念得很好,也勸人念佛(這功德是了不起的),到壽命終了,必然能夠往生。看古代的《淨土聖賢錄》例子當然多得很,就是我們台中道場幾十年來成就往生的也數不清。這些事實擺在那裡,了解的話,我們一方面自己發願念佛,一方面勸人發願念佛,想想看這功德多麼大!這種功德,也不是微塵數所能計算的。


下面接著講,我們學了《普賢行願品》這品經,有什麼利益,做個比較,先拿世間做了多少功德(這功德也是了不起的),再拿學這部經的功德來比→這一段的大意是這樣的。經文先念一遍: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31B)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指的是開始學佛的人。男子包括在家的男子、出家的男子,女子也是這樣。就出家人來講,出家的善男子有比丘(受具足戒)、沙彌(剛出家,未受具足戒),出家的女眾有比丘尼、沙彌尼;在家的有在家居士→優婆塞、優婆夷,除此以外,還有住在寺廟裡還沒出家的修持者,統統包括在內。若有是假設的話,假設這些善男子、善女人,「以滿」,以就是用,用七寶(後面講的七寶)→《阿彌陀經》裡有金、銀、琉璃、玻瓈、硨磲、赤珠、瑪瑙等等,在這裡提的名字有小小不同,大致是一樣的(大同小異)七種寶。七種寶是上妙的(上→上等的,妙→非常的好),上妙七寶→第一等的七寶。這些上妙七寶有多少呢?這數目字要給各位看了:十方世界,十方世界有多少世界?無量無邊的,無量無邊指什麼世界?不可說不可說→古印度數學非常發達,一提到數目字都很大很大,不可說不可說在印度是一個數目字的名稱,大到不可說不可說的程度。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剎,一個佛剎是什麼呢?剎是剎土,一個佛剎是一尊佛教化的區域,就像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這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我們數都數不清了(一個佛剎),這裡講的佛剎是「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沒辦法數,「極微塵數」,把那些佛剎再磨成像極微塵數那麼多,一個佛剎磨成細得像極微塵那麼小的分子,每一個分子又代表一個世界,那麼多的「一切世界上妙七寶」,想想看這些上妙七寶有多少?連佛剎、世界都數不清了,裡面那麼多的七寶更數不清了。


除了那麼多上妙七寶,還有「及諸人天最勝安樂」→一切人道的眾生、天道的眾生,感覺最殊勝的安樂,那就非常難了!我們人道眾生感覺什麼最安樂?安樂在哪裡?在人間不管古代還是現代,很多人能得到安樂嗎?得不到啊!人一生當中從小到老,拿台灣來講,少年時有升學的壓力、要求學;成年之後,到了中年,在社會上要跟人家競爭,這些都沒有什麼安樂;到老年時,身體這裡不好、那裡不好,苦的多!這還只有本身,除此之外,還有多少人為的天災人禍,像現在哪個國家,時常都是大水災、大風災、大旱災,多得很哪!還有其他種種交通事故,太多太多了!可以說這個世上沒有真正的安樂。這裡說人間最勝的安樂,人間的安樂還不算,是天上的最勝安樂(你了解天道的話,天道也有苦惱的時候,譬如阿修羅到天上找天帝挑戰,這也是很麻煩的事,但在六道中,天道的安樂是最勝的)。這裡就是把人間、天上最勝的安樂,加上前面所說那麼多世界的上妙七寶,拿來「布施」→送給人家,送給「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布施你所知道的那些一切世界所有眾生,除了眾生以外,還有「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一方面是所有的眾生,一方面是供養那麼多的、說都說不清的一切世界的諸佛菩薩,功德怎麼樣呢?我們在這世間幫助人家,貧困的,我們救濟人家;有種種災難的,我們救助人家。這些功德是不錯啦!但拿我們所做的一點功德和這些比,簡直不成比例。


「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前面講的布施那麼多眾生、供養那麼多佛,這些眾生有世界那麼多,你在什麼時候布施、供養呢?下面就時間來講→經爾所佛剎,這時間就長了,那麼多的佛剎極微塵數劫,劫就是時間,很長的時間,一個劫數我們數都數不清了,我們現在說一年、十年、百年,我們中國在世界上是古老的國家,有文字記載的有四千多年,有文物證明的有五千多年,再提以前就更久了,就算是五千多年,這算什麼?那麼多的佛剎極微塵數劫,劫是算不清了,每一個劫都是集合那麼多佛剎磨成最細的微塵,一粒微塵為一單位,一個劫的時間有那麼長!那麼長的時間,你用上妙七寶以及最勝安樂布施,相續不斷。所謂相續不斷,不是說我今天布施、供養,過了一段時間再來布施,不是這樣!是一直在那裡連連續續、中間沒有間斷的,才叫相續不斷。


這裡我們要了解一樁事情:在《華嚴經》裡一提到數目字,就是「佛剎極微塵數劫」、「極微塵數」的世界,我們不要以為這是假設的話,不是假設,事實就是這樣。我們今天科技很發達,科學家觀察天文、研究太空的情況,太空中有多少星球?數不清的,太陽系的星球都數不清了,太陽系以外還有銀河系,還有更多更多的星雲,太多了!再往外面十方擴展,有沒有邊際呢?沒有邊際,現代科學家用多少倍數的儀器望遠鏡也探測不盡,用太空船到太空探索,也永遠探索不盡→可以這麼說。但是佛都明瞭,佛為什麼明瞭?我們人人都有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被煩惱遮蓋住了,發不出作用。十方世界已經成佛的人,把這些障礙物統統撤除了,本性完全徹底地呈現出來,所以佛知道得清清楚楚。因為這個關係,所以在佛經裡講到任何數目字,一講就是「極微塵數」,極微塵數是個事實,不是假設的話。知道這個事實,用這麼多的七寶及安樂布施那麼多的眾生、諸佛,而且在時間上是那麼多的劫數相續不斷,想想看所得的功德有多少?


「所得功德」,那麼多布施、供養的東西數都數不清了,得的功德當然數不清,下面就要比較了:前面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拿七寶、安樂來布施供養的,「若復有人」→若是再有人「聞此願王」,聞就是聽到,聽到普賢菩薩十大行願,這種行願,沒有其他任何願可以比的。就我們世間來說,最高的就稱王,誰能跟王相比?這個願是願中之王,沒有任何一個願比得上它,所以十大行願也叫「十大願王」。假設有人聽到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聽到之後,「一經於耳」,經是經過,聽到我們耳裡去,所得的功德→前面是「所得功德」,這裡是「所有功德」∣所有得到的功德,「比前功德」,這個「前」指的是前面布施那些七寶、安樂所得的功德,比前面功德「百分不及一」,沒有百分之一那麼多,前面那麼多數不清的功德,比不上它的百分之一;「千分不及一」,比不上它的千分之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優波尼沙陀也是古代印度算術的一個數目字,這個數目字非常微細,微細到最極處了,就叫優波尼沙陀分。就如前面講的把世界磨成碎粉,磨得再微細、再微細到最後不能再分,以那個最微細的做一個小單位,從這小單位再擴充開來,一個微細做一個單位,那個分數沒辦法計算→優波尼沙陀分,這當中不成比例,比不上那麼多分數之一。意思是說,你拿這麼多的七寶、安樂,比不上我們聽到十大願王,我們經過耳朵一聽,所得的功德比他的功德超過那麼多。


為什麼不能夠比呢?就拿布施來講,布施有很多種,最普通的就是用財物→一般人實用的東西(生活上所需要的),或古董、珠寶等等實際的物質,這叫財布施;還有法布施、無畏布施。什麼是法布施?世間的學問都是法,你送人家東西,用完就沒有了,你教人家一項技能、傳授人家一種很管用的學問或技術,他是終身受用,一個法、一個財,比較之下,就知道哪個好。這個法,我們叫它佛法,前面講的七寶就是財物→財布施、財供養;法布施是讓人知道佛法,讓人覺悟、開悟,開悟就不得了!一覺悟,要什麼都有。財物,在座的人財物不會太多,現在很多人公佈財產,有多少土地、多少股票,說起來也是有限的。古代的大皇帝富有四海,那還得了!但那些財物有沒有實際的用處?沒有!如果有實際的用處,那些大皇帝一直生存下去、長生不老,永久做下去,有多好呢!但是辦不到。他有那麼多錢財,也找不到一個醫生能讓他不死,所以財物這些東西(功用)是有限的。


因此,你懂得佛法的話,這就管用了。孔夫子也講:「朝聞道,夕死可矣。」朝聞道就是說假如我早上聞到道,到晚上就算死了也值得(不是朝聞道,夕死就可以了),你朝聞道之後就有辦法,生死問題解決了,就不怕了。我們聽到佛法也是一樣,覺悟之後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了。像這樣,再多的上妙七寶哪能比得上法呢?所以聞到願王,而且願王在法之中是最了不起的,要發這個大願,這種願王最後導歸我們到極樂世界,很快就能夠成就。像這種大法,什麼金銀財寶能買得到?買不到的!因為這個關係,所以那麼多的財寶比不上。今天到這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