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三十五)
普賢行願品講記(卅五)
徐醒民老師主講 八十三年一月十三日
王幼珠整理 九十四年三月三十一日

(35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二十九頁,後面第二行開始,經文我先念一小段: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方才念的這一段,是說學《普賢行願品》的功德(所得的果),前面講有五種果,在五種果之後,又講特別的往生極樂世界淨土的殊勝果,在講淨土殊勝果以後,剛才念的這段經文是講成佛的果,我們把經文脈絡先了解。《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裡面重要的一品,這一品重要處在哪裡呢?釋迦牟尼佛在華嚴法會裡講《華嚴經》的時候,有無數的大菩薩在那裡聽,講到後來普賢菩薩就勸告善財童子、在會所有聽法的大菩薩以及其他聽眾,統統要發願到極樂世界去。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是《普賢行願品》的重心|最重要的意義,前面講十大願王,十大願王結歸到最後得的利益,就是要由前面的十大願能夠成就往生極樂世界的大願。


成就往生極樂世界的願為什麼重要呢?我們在台中道場學淨土念佛法門都知道這是特別法門,除了這個法門特別,其餘所有的佛法,當然都能成佛,都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但時間是遙遠得很!絕對不能說這一生就能成就,這在經文裡邊講得清清楚楚的,證個阿羅漢就要花好長時間斷見惑,斷了見惑以後,再繼續修斷思惑,要多長時間呢?在人間修,修到壽命完了生到天上,在天上修,壽命完了,又回到人間來,這樣來來回回有七番生死,才能證到一個小乘的羅漢果;就是大乘法門成佛也要三大阿僧祇劫,這是少不了的,這是普通法門,無論修哪個法門都是這樣。因為這個原因,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說出特別法門來,各位在座的老菩薩,過去聽我們雪公不止一次講(講了多少次數了):「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念得好,這一生就能夠成就往生,這一生成就往生,就離開娑婆世界的六道,六道生死輪迴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個功德想想看,一到了極樂世界也是一生,不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一到極樂世界,那個環境好,就是一生就能成佛,所以淨土宗念佛法門,就是一生成佛的法門,特別就特別在這裡。知道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普賢行願品》就是勸人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淨土宗的祖師把這一品列為淨土宗的經典(淨土五經之一)。


下面我們就看經文,「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這是非常大的佛果,所謂不久是什麼?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成就太快了!所以不久當坐菩提道場。菩提道場是佛法弘法利生的道場,「坐」這個字是安穩的意思。弘法利生用座位來表示有很多種,祖師開示:根據佛經裡所講,一共有十種坐。十種坐不必完全講,介紹其中幾種讓我們了解,十種坐的總意思→菩薩無論在哪一種座位上,都是安住不動的意思,安安穩穩地住持佛法,任何其他的外緣都動不了。


有哪些坐呢?比如我們常常講的轉輪聖王,有時候菩薩也藉著「轉輪王坐」來弘揚佛法,轉輪聖王弘什麼法呢?講的是十善法,十善法雖然是生天的法,但這是根本,與我們人間受五戒是一樣的,都是學佛的根本。轉輪王坐再上去,就是天道的欲界第一層「四天王坐」,四天王天也有菩薩藉著四天王坐來弘揚佛法,在天上不單是四天王坐,「帝釋坐」|忉利天王也是,就是《阿彌陀經》講的釋提桓因,釋提桓因對佛法懂得很多。還有梵天王「梵天坐」,梵天王大家也可能常常聽到,凡是有佛出世成道以後,大梵天王因為懂得正法,首先就來啟請佛轉法輪,這是梵天坐。除此以外,還有「師子座」,師子就是菩薩或佛說法像獅子一樣的,他的法音一說出來,世間任何宗派、各種學說、各種邪知邪見都被鎮伏住了,就像山上的獅子一吼,萬獸都被折伏了。另外再說兩種,一個是「大慈坐」,大慈坐說出來的佛法讓所有的眾生都發生歡喜;再是「大悲坐」,大悲坐是他看見眾生有種種的痛苦,他就要設法把眾生種種的苦拔除掉,永久不會感覺疲倦的,這是大悲坐。最後一種是「金剛坐」,比如佛法裡邊有一部《金剛經》,金剛是比喻的話,金剛這種寶物,任何東西都摧毀不了它,它可以摧毀一切的物質,拿這個來做比喻,佛法的金剛坐可以降伏一切邪魔外道。


一共有十種坐,大菩薩的座位,地位都非常高的,大菩薩有這十種座位之後,很快就會得到佛的「如來坐」。前面講你修到大菩薩那種程度要多少時間呀!這些大菩薩都是地上菩薩。講到成佛,前面三賢位(三十個賢人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位,要一大阿僧祇劫;登上初地,初地到七地,又是一大阿僧祇劫;八地以後到等覺,又是一大阿僧祇劫。這些大菩薩都是修過兩大阿僧祇劫以上的大菩薩摩訶薩,要了解:能夠修《普賢行願品》發十種大願,講功德,你只要學這個行願讀誦受持,不久可以坐菩提道場。不但如此,你只要把這個法修得好,前面講是一生成佛,短短幾十年在這個世間能成就往生,一成就往生,到那時候也是一生能夠成佛,成佛的時候就是「如來坐」→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的座位,那更不得了!佛的座位了。


「坐」知道了,不久當坐菩提道場,一坐菩提道場,就能「降伏魔軍」,我們知道佛法是正法,你學正法就有很多魔眾來破壞,我們在這個世間,尤其在這個娑婆世界,你學正法學到一個程度精進了,你愈精進就愈容易著魔,學普通法門無一不如此,念佛法門可以沒有那些顧慮的。坐菩提道場可以降伏一切魔軍,降伏魔軍後,「成等正覺」,剛才講的金剛坐,有了金剛坐,任何其他力量沒有辦法破壞你的法座,所以能夠把魔軍一一降伏了而成等正覺,成等正覺就是成佛,成等正覺之後,「轉妙法輪」,比如說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有多少天魔來破壞他,但是釋迦牟尼佛把他們降伏了,降伏之後,最後由懂得正法的大梵天王來請求轉妙法輪,轉妙法輪是轉微妙的法輪,世間哪一種法能比得上佛法?尤其像《華嚴經》這種法,成佛之後可轉妙法輪。


法輪妙在哪裡呢?你看下面,「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它有這樣的效果,妙法輪轉出來(說出來)以後,能使得眾生都能發菩提心,菩提是覺悟。在我們世間是生死凡夫,不但我們人間,天上也一樣的,天道的眾生也是生死凡夫,那麼三途更不必說了,凡夫為什麼在六道輪迴生死出不來呢?就是他不覺悟。妙法輪一轉,佛把妙法一說之後,這些不覺悟的眾生都能發菩提心,發菩提心雖是還沒有覺悟,但知道要求覺悟了,不但自己求覺悟,同時也要發菩薩心,也要轉化別人,這叫做發菩提心。妙法輪一說出去,能令眾生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自己求覺悟,也要幫助他人覺悟,覺悟的是什麼?覺悟的是六道生死的問題,一定要求能出去。哪些眾生能夠發菩提心呢?這數目字各位看看→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這中間算算看,一尊佛所教化的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叫做一個佛剎,這個佛剎可以說是每一個世界都是數都數不清的,把所有的世界都磨成碎粉,碎得像極微塵數那麼小,每一個小的分子做為一個世界的一個眾生,你算算看,能教那麼多的眾生發菩提心,這個法妙不妙呢?


發菩提心還不算,下面兩句「隨其根性,教化成熟」,隨著那些眾生的根性(他的根器),他的善根是怎麼樣?他能夠學佛到什麼程度?隨著他的根性來教化他,使他能夠成熟,成熟就有了成果,就發菩提心來講,不但讓他發菩提心,還讓他將來有成果的。教眾生不容易,我們勸人家教人家發心念佛都不容易了,你要再進一步教人家念佛能夠得到一心不亂更難,就是叫我們自己堅持持名念佛(念一句佛號),不受外來影響,這也不容易。今日之下,佛法雖然看起來很興盛,但是普通法門多得很,我們如果聽聽學普通法門的人講一、兩句話,或者聽幾次演講,我們會不會受他影響,放棄我們修的持名念佛這個法門?這都不容易的。一定要堅持念佛法門,求念佛的成果,一心不亂我看我們大家都還沒做到,我們老師在世的時候也常常說:「你一心不亂就證果呀!那還得了!一心不亂求不了,你把佛號念得很熟就很好了,能夠念熟就有辦法。」怎麼熟呢?無論什麼事情,大問題也好、小問題也好,任何煩惱來的時候(煩惱包括不如意的事情及高興的事情,高興什麼事?升了大官,或者是意外發了一筆財,這都是高興的事情,高興也是一種煩惱),沒有把別的念頭提起來,第一個就是把佛號提起來,這才是熟呀!沒有這種工夫、做不到這樣工夫,熟是談不上的,念佛要念到這種程度。在平常我們可以說一切都是平安沒有問題的,到壽命終了的時候,就能正念分明可以往生,但這一點要做到,每一位念佛都想能這樣,大家就要好好下下工夫了,不下工夫未必就能做到這一點。


能夠教化成熟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上面一句經文是「隨其根性」|因材施教。「教化」這麼多眾生從發心到「成熟」,這樣做要做到什麼時候呢?下面就說「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從現在開始算,算到未來,到什麼時候呢?盡未來劫海,劫是一大劫,時間有那麼長,一個劫一個劫,數都數不清,只有用一個「海」字來形容,海水是我們能夠用度量衡來量一量的嗎?你能夠量多少?量不盡的,「劫海」是說時間那麼長,就像大海一樣,是算不清的,未來是無盡的未來。廣是廣泛普遍的,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成了佛以後,就永久地度化眾生。


這段經文到這裡為止,講前面所得的功德、所得的果—成佛的果是最高的果,從前面到這裡,講這些成果都是在說十大行願,能夠學十大行願就有這些利益,到這裡可以說是十大願王的正宗分,正宗分在這裡是一個結束。下面從「善男子」到三十一頁的長行是流通分。


(35B)


以整部《華嚴經》來講,另外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就這一品來講,也有經文的結構,科判也有這三部分。不但如此,這三部分,古時候祖師有兩種分法:一種分法是前面的長行文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長行文以外,下面的偈頌又分三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是一種分法;另外一種分法,把偈頌併歸在正宗分裡邊,偈頌完了以後,最後那一段才是流通分。這兩種分法都可以,特別說出來讓大家了解一下。下面經文先念一遍:


流通分】

→勸囑受持(結前勝德正勸修持重舉勝德)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這段是總結|勸學佛的人,在這裡固然是普賢菩薩勸善財童子,也勸任何學佛的人,勸什麼呢?照這裡所講的要受持。「善男子,彼諸眾生」,善男子就指善財童子,彼諸眾生就是前面所講的諸眾生,諸眾生指的是很多的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若聞→若是聞到﹙聞是聽到,聽到十大願王﹚,聽到之後若信→不但是聽到,聽到之後馬上就發信心,相信十種大願的願王,信了之後,接著還要「受持讀誦」,受持是自己照著那樣持﹙做、學﹚,不但受持,而且要讀,讀熟了之後,還要記誦背誦,這樣讀熟之後、背誦之後,還要「廣為人說」,普遍地把這個好的法門(這個大願王)說給別人聽,讓所有其他的人也能聞到能夠相信,以至於受持讀誦。「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從聽到這個願王、相信這個願王,以至於廣為人說,你所得的功德有多少呢?前面用比喻都說「無盡」,這一句就更重要了:除佛世尊→成了佛的人,就我們世間來講是釋迦牟尼佛,除了釋迦牟尼佛﹙世尊也是指佛﹚,除他知道之外,餘無知者→佛以外,其餘的沒人知道,沒有人知道你所得的功德究竟有多少、有多麼大。那你就知道你的功德可以說是太多太大了!


為什麼說除佛以外,餘無知者呢?我們知道我們現在都是凡夫,凡夫眾生都被世間這些虛假的事情,把我們的眼睛遮閉了,我們看不清楚,因為我們凡夫所看的都是世間這些虛妄的事情,求名求利這些都是假東西,雖是假東西,我們凡夫看不破的,看不破就被這些假東西把我們的眼睛遮起來,真正的正法,我們就看不了,真正的功德我們就看不清楚了,所以一切的凡夫不懂,不知道功德有多大。再講到二乘(小乘、中乘),他們原來所學的法就不是大法,所以他們也不了解,不了解十大願王所有的功德。菩薩應該知道,但菩薩知道的不究竟,不能夠徹底知道,那麼普賢菩薩當然徹底知道,普賢菩薩為什麼知道?前面講過,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這些大菩薩,都是過去已成了佛,現在表演菩薩的身分來度化眾生,那不是一般菩薩可以相比的。一般菩薩對於這個功德,了解得也不透徹,只有佛才究竟了解,究竟了解什麼?我們學《普賢行願品》所得的功德,是有這麼大的功德。


到「餘無知者」這裡是一小段,這一小段就說明白,前面所講的殊勝的功德總括起來講,前面所講的功德所得的那些果,還可以說得出來,大菩薩還可以知道的。講到這裡只有佛才能知道,你可以了解這個功德,可以說包括所有的都在內了,這一小段是講受持讀誦、廣為人說的功德﹙結前勝德﹚。


「是故」接著上面功德來的,有這樣無窮無盡的功德,是故|所以,「汝等」就是在華嚴會上的聽眾,是包括一切的,凡是聽到學到《普賢行願品》的人都在內的,「聞此願王」,你們聞到願王,「莫生疑念」,不要懷疑,為什麼懷疑?功德是這樣無窮無盡的話,心裡就想:「哪有這回事?我們把《普賢行願品》一相信、一受持、一讀誦、再跟人家說,功德就有這麼多嗎?」心裡免不了有一點懷疑,經文這裡就說「莫生疑念」,不要生這種懷疑的念頭。「應當諦受」,應當接受,接受十大願王這種正法,受了以後呢?「受已能讀」,這是按照次第的,你先不要疑念,不要疑念就是實實在在地受,受了之後能夠讀,「讀已能誦」,讀熟了之後就能夠背誦,「誦已能持」,能背誦之後,你不要拿著經本子,你能夠記得起來,就時時刻刻可以照著這個願王來修持,「乃至書寫」,書寫是把經文能夠寫出來,這需要解釋一下:古時候印刷不發達,經文無論外國、中國都是用手寫的,現在印刷術非常發達,印刷就好,不必書寫可以,但是因為書寫,你自己一方面書寫,一方面成果在那裡,等於受持,也未嘗不可,你要是發心流通的話,你寫的一本一本,那你不如印刷,幫助印經印刷,那不是更好?效果更多,在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書寫是一回事,另外「廣為人說」,任何凡是有緣的,你能接觸的人,你都把十大願王的法門跟他說,也讓他能夠得到好處。到這裡是一小段,這一小段是勸告學的人要好好地能夠修持﹙正勸修持﹚。應當諦受的「諦」是什麼意思呢?諦是真實的意思,受是上面講的「莫生疑念」,一點懷疑都沒有,一點懷疑都沒有就是相信,信得非常真實、非常深入,你信得這樣真實能夠深入,把正法願王能夠接受下來,這叫做諦受。


下面又是一小段,從「是諸人等」開始,到後邊「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一小段是整個再把最殊勝的功德,等於是做個結論是一樣的,再重新舉出來﹙重舉勝德﹚。


「是諸人等」指的就是受持、讀誦,以至於廣為人說等等,這樣的人。「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在一念中,所有的十大行願都能夠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聚是指福報講的,把福報聚合起來,聚合起來有多少?無量無邊,你沒有辦法數數量有多少,它究竟有止盡的嗎?沒有,無量無邊的福聚太多太多了。「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那麼多的行願能夠成就,這當中有智慧、有願力,而所獲的福無量無邊,這樣就能夠在煩惱大苦海中(大苦海指眾生的煩惱,任何眾生都是煩惱無盡的,何況眾生也是多得無數,這樣所有的眾生煩惱有多少呢?煩惱多得像大苦海)……任何一個煩惱都是痛苦的,痛苦就像大海那麼多呀!在大苦海中,這些學《普賢行願品》的人,能有這種成就也有這種福報,就能夠在眾生煩惱無邊的大苦海之中(我們一般講苦海無邊,眾生的確是在無邊的苦海中),能夠在眾生無邊的苦海裡邊拔濟眾生,苦是悲心,有大悲心把眾生的痛苦拔除掉,濟是指能夠把在苦海裏,被海水淹沒痛苦無盡的眾生拔濟出來,「令其出離」就是使得那些眾生能夠脫離苦海。


「一念」指的是前面講的「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就是一念之中,你對普賢菩薩講的十大行願,一點點都沒有疑念,一點點疑念也沒有就是深信,深信諦受以後,就在這一念之中,然後按照次序,能夠讀誦、受持、廣為人說,這樣就是每一行願都能夠成就,這是講自己成就。你自己成就之後,你才能夠在無邊的苦海之中,能夠度化眾生,假如我們自己都還沒有成就,怎麼能夠度化眾生?別的不說,就說念佛吧!我們念佛,現在還沒有得到一心不亂,雖沒有得到一心不亂,我們對念佛的功德,這樣的特別法門,我們對它深信不疑的,也發了非往生不可的大願,有這個我們才能勸人家。假如說我們聽參禪的人說:「參禪好,念佛比不上參禪法門高」,一聽之後,我們改學參禪去了,過幾天,一聽念咒(祕咒)的人說:「持祕咒是秘密法,這個法門比一切法都高」,我們一聽之後,好了,念佛改了,還是去念咒吧!假如我們念佛這樣的話,聽一個人講就跟著改變,我們就沒有辦法勸人家念佛了。所以能夠勸人念佛,我們就一個功夫—不管聽任何人怎麼講,其他的法門好到什麼程度,我還是守著念佛法門,我一句佛號老老實實念到底,有這個功夫就行,我們就可以勸人家,你有這個功夫,勸人家就會有感應,人家會接受的,所以自己成就了,才能夠在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讓他能夠出離,這是出離苦海。就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來講,都在六道生死輪迴裡面,這是大苦海,脫離出去了,那就是說我們勸人家念佛,他能夠照著佛法去念,一生就能成就(能夠往生)。


出離就是出六道,另外還要往生幹什麼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固然是出六道,離開這個世間了,更大的功德更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成佛。一到極樂世界時,也就是一生(當生)就能成佛,到那裡成佛,也有時間長的,也有很快成佛的,但是不論怎麼樣,往生極樂世界就沒有死了,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在極樂世界所有的人也是無量壽,跟佛是一樣的,成佛就是一生成佛。


往生極樂世界固然是一生成佛,一生成佛時間有長有短,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往生品位高低的不同,我們這個道場在過去講過《觀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裡講到九品往生。怎麼修才能上品上生呢?過去已講過了,這裡不妨稍微再溫習一下:上品上生那不得了!普通花開見佛,花要合起來,過一段時間再花開,上品上生不要經過蓮花裡邊,一到極樂世界,馬上就見到報身佛,當下就悟到無生法忍,那不得了!上品上生要發三種心:第一是「至誠心」,所謂至誠心是什麼呢?至誠是自己體念真如,真如是本性,要發那個心;第二是發「深心」,發什麼深心?把所做的一切善行(一切善的行為、一切善業),都把它聚集起來,善業是修福報的,那是不容易的;還有第三是「迴向發願心」,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悲心,自己修這個法而且迴向所有眾生,大悲心是要拔濟一切眾生的生死大苦,這是了不起的!要發這三種心,才能上品上生。


上品還有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有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有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一共九品。下品下生是什麼人呢?下品下生的人是造了五逆大罪,一定要墮地獄了,到這時候遇到善知識,這也是他過去世修的福報,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他也能夠一轉,把地獄轉過去可以往生。一共有九品往生,從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既然品位不同,所以雖然都是一生成佛,但是成佛時間長短不一樣,我們要了解九品往生,無論哪一品,就是下品下生,也不是這麼簡單的,你想想看,他要墮地獄了,就來一個善知識跟他一轉變,他自己還要能夠相信,那不是過去善根發現,他能夠辦得到嗎?至於上品上生那更不得了!所有的功德要多長的時間來修持來聚集,才能夠得到往生那個品位。


現在講《普賢行願品》,你要是能夠受持、讀誦、書寫、廣為人說,就是很簡單這麼做,你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你看這多奇妙啊!哪能比得上這樣殊勝!由此可以顯出來這一品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量。因為這樣,所以祖師註解說,這一品包括前面的長行文以及後面的偈頌,不但在我們中國,就是在印度古時候,國王、大臣特別背誦修持這一品的,多得很!非常普遍。所以在我們中國,把這一品列為淨土五經。


長文說到這裡結束,下次就講頌,頌的內容,有的是跟長行文裡面相同,有的是長行文沒有,另外加上去的。講頌的話,更特別,我們對很多長文不容易持誦(念還不容易),頌是非常普遍,在《朝暮二課》裡邊有很多頌,我們下次再開始講偈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