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鉑整理 九十四年六月九日
(40A)
各位老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請翻開經本第三十六頁第二行開始,我先把經文念兩首偈: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在方才念的這兩首頌前面所有的頌,就把普賢菩薩十大願從第一願到第七願都重說了一遍,從第八、第九、第十這三個願,後邊一共有四十首頌,這四十首頌第一首是總說後面三願,再後來又把第八願、第九願又總括起來說一說。今天念的是第十願—普皆迴向,普皆迴向往下又有三十幾首頌,今天把第十願再分開來又有十個願,為什麼這樣一再地分開說呢?在前面我就向各位介紹過:《華嚴經》每一個法門一講就是十門,而這十門並不是單純的十門,十門之中又有十門,十是代表重重無盡的,是這個意思。因此在前面講第十願,是總概略地說一說,往下專門就第十願分開來,再詳細地講又有十願,是這個情形。
從剛才念的這兩首頌開始,共有十願,這十願就是《華嚴經》登上地的菩薩(地上菩薩)在初地所發的十種願,初地菩薩發的十願在前面講《十地品》的初地時,跟這裡所講的次序稍微不同,但內容完全一樣,初地菩薩發的誓願第二個願叫做受持願,在這裡列為第一願,次序有點不同。現在就講受持願,受持是什麼意思呢?受持就是接受佛法,然後按照佛法來修持。受持要發願,不發願的話,接受很難,再繼續修持也不容易,所以要發願。想想看,別說我們凡夫,就是登上初地,登地菩薩已經斷了惑,是聖人了,到了聖人的地位,他還要發願受持佛法,可見要把佛法修好,非發願不可。講普賢菩薩十大願第十願的時候,名稱叫做「普皆迴向」,這裡是講發十願。發願與迴向也算是大致相同,但稍微有一點分別,說相同的話,迴向就是發願,稍微有點不同的是什麼?迴向,比如說,我們或者念佛,或者拜佛、做一切善事都要迴向,有一些功德就把這些功德迴向;發願呢?發願就是你沒有做任何功德,你可以從心裡發出志願出來,這稍微有點不同。
下面看頌:「我為菩提修行時」,普賢菩薩講,我為了發菩提心,照著菩薩道來修行的時候,「一切趣中成宿命」,一切趣就是我們普通講的六道,六道也就是六趣(趣→趣向),為什麼叫六趣呢?眾生到哪一道去,並不是無緣無故就到那一道去,必得先有因,然後才到那一道,到那一道是果,沒有到那一道之前,先造了那一道的因(他的心是趣向那一道)。比如說我們現在是人道眾生,我們現在都是人,我們學佛的人,尤其是念佛的人,當然我們未來的趣向是西方極樂世界,那是脫離六道啦!但是不學佛的人,他們將來的趣向到哪裡呢?很難講,就看他的心理,他的心理如果是合乎做人的標準,那麼下輩子他還是可以到人道來,如果說他的心理只是做損人利己的事、造作罪惡的事情,他想到人道來,他的心理不合乎人道,他將來沒有辦法,自自然然地壽命一終了,他的趣向就照他生前的心理,造成功哪一道的因,他必然就到那一道去,所以「趣」就是各道的地方,這裡講一切趣。
這位普賢大菩薩為了修菩薩道,修行菩薩道並不是只在人間,天上他也去,天上當然好,可是其他各道他也去。去的時候有一個重要條件,那就是無論到哪一道,譬如說,普賢菩薩在人道,他的形狀跟人一樣,如果他到別的道裡去,他的形狀就不能跟人的形狀一樣,到畜生道是哪一種畜生,他的形狀就跟那一種畜生是完全一致的,鬼道也好、其他各道也好,都是這樣。有一個先決條件,必需要有宿命通,宿命通是什麼呢?他無論到哪裡去,都知道自己本來的身份,他是行菩薩道的,他連過去的事情統統記得,不但自己的過去,就是其他各道眾生的過去,他都知道。知道有什麼好處呢?自己就不會迷惑,就等於在戲台上演戲,演戲的演員演關公、演曹操,不管他演的是什麼,他知道他自己本來的身份是什麼,這是大菩薩才能這樣呀!
我們沒有到那種地位,我們說行菩薩道發菩提心,自己一點功夫也沒有,還沒有得到宿命通,別說宿命通,我們是今天以前,時間稍微長遠一點,什麼事情都不記得,何況這一生以前,以前還有以前,我們怎麼知道呀!所以佛就講,地位低的菩薩還有隔陰之迷,境界不高的時候,一轉世他就迷惑了,為什麼迷惑呢?他沒有宿命通,還沒有得到宿命通就會迷惑,這是很危險的。因此普賢菩薩就講,為了修菩薩道,他各道都去(一切趣中都去),雖是一切趣中都去,就跟演戲一樣,他能夠知道宿命,一切事情統統記得,這樣就不會迷失了,所以說「一切趣中成宿命」,成就宿命通的話,他不但過去一切事情都知道,佛法他也記得,不然的話,要宿命通幹什麼?因為他記得佛法,生生世世他不離開佛法,他修持佛法。
下面說:「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他因為都有宿命通,都不忘記佛法,在其他各道,當然一面自己修持,一面也度化其他各道的眾生,那麼到人間來的時候,就是出家了。只要到人道來修持佛法的話,他就是出家,出家就是修淨戒,常得什麼呢?常得是只要到人道來,生生世世都要出家修淨戒,出家在佛經裡邊說,出家的功德非常大!出家的意義要了解:出家有形式上的出家、有不是形式上的出家,形式上的出家就是按照佛家的規矩到叢林裡,住在叢林裡面,有剃度師剃度,然後受戒,這是有形式的出家;但是實質上的內容意義必須要具備,必得要修淨戒。修淨戒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要出五欲六塵的家、去除煩惱的家,我們凡夫眾生所以有生死,不斷地在六道裡輪迴,是因為有貪、瞋、痴這些煩惱不能斷,出家必得要斷這些煩惱,本身必得要斷,換句話說,你不斷的話……前面講要成就宿命通,真正宿命通必得要斷煩惱,這才是真正的出家。出家是什麼?出六道,這是有形式的兼有實質意義來講的出家。還有不講形式的,只是在內心上出家,很多大菩薩都是這樣,大菩薩就是他還在世間,像維摩居士,維摩居士外表沒有出家的形式,他在世間行菩薩道,但是他內在的功夫怎麼樣呢?內在的功夫早就不在三界之內,早就出三界了,形式上看起來他還是在家人。所以出家既是這樣,無論是形式出家或是實質出家,都是了不起的一樁事,所以他的功德非常大!為的就是他能夠把世間這些貪瞋痴煩惱,發心一定要把它斷除掉。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在這裡—貪、瞋、痴、慢、疑這些根本煩惱,尤其在這個末法時代,我們只是發心修菩薩道,煩惱斷不了的,幾個人能斷呢?就因為斷不了,才修淨土宗念佛法門,它是帶業往生的,沒有斷惑而是帶業往生,照樣能夠脫離六道輪迴。如果不是修淨土法門,修普通法門無論是哪一宗,禪宗也好、密宗也好,其他各教哪一宗也好,都要斷見思惑,徹底地斷除才能出六道,見思惑有一品未斷的話,六道就出不去,所以講「常得出家修淨戒」,出家是包括有形式的及沒有形式的兩個意義。修淨戒,淨是清淨,什麼叫做清淨?清淨是一塵不染,塵是灰塵,一點點灰塵都不染(這是比喻的話)。修道的人、不修道的人,任何眾生都有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一塵不染的,《六祖壇經》裡六祖惠能大師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的「無一物」不要誤會成—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本來無一物是一點灰塵都沒有,最清淨的「清淨本然」,《楞嚴經》裡講的,自然是「本來就是清淨本然的」。為什麼凡夫會有生死?學佛的人又會犯戒呢?戒律裡最重的戒,就是殺、盜、淫、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都是根本戒,為什麼犯根本戒呢?就拿殺生來講,因為他有瞋恨心,他才殺生(這些貪瞋痴慢疑根本煩惱在的關係)。貪瞋痴在本性上絲毫都沒有,所以要講清淨戒,就直接要了解:本體上,真如本性就是最重要的清淨戒體,修就是修這個境界,就是要藉這個戒明瞭本體的,修淨戒不讓貪、瞋、痴那些煩惱來引起犯戒。
下面講「無垢無破無穿漏」,垢是什麼?垢是破戒,破了戒,戒守得不清白,犯了戒就是垢,就是有了污點,無垢呢?一點污點都沒有,守住戒,清清白白的;無破呢?破也是破戒,無垢與無破有些不同的,垢是犯了輕微的戒律,譬如說黑板上有了污點,你可以把污點擦掉,破就不是這樣,破戒比如說:犯了殺戒、犯了盜戒、犯了淫戒,淫戒是出家戒,男女行淫是不許可的,在家人是邪淫戒,夫婦是正當的,不要邪淫就可以,在家人犯了邪淫也是破根本戒。破戒就是指犯殺、盜、淫、妄等重大的嚴重戒律,普通講有十種重大的戒律,破了之後,就等於一個器具被分裂了(裂碎),裂碎之後,你再想把它還原,辦不到的,所以重戒不能破。無穿漏是什麼呢?無穿漏是比喻的話,我們眾生在六道裡邊,好像就在生死苦海裡,你想要脫離生死苦海上岸的話,到彼岸,彼岸是什麼呢?就是到不生不死、不生不滅(沒有生死)的那種成道的境界。那麼在生死海裡邊,你要怎麼能夠上岸,能夠脫離苦海?必得要有大菩薩來教化來救度眾生,好像開了一條船來,古時候不講船,講浮囊,浮囊就等於現在的汽艇一樣,開了汽艇把你救到汽艇上,然後上岸,把汽艇比喻是戒律。這位大菩薩一面自己度自己的自性眾生,一面度化其他眾生,自己與眾生一同上汽艇,這個汽艇不能開個洞,把它穿漏了,別說汽艇,就是船也不行,船破了個大洞漏了水,很快不就沉下去了嗎?這就是說,守戒一點都不能破戒的,一破戒,就好像海裡的船或汽艇破了,馬上水就淹進來了,你就沒辦法脫離生死苦海,所以說無穿漏。
普賢菩薩自己是這樣發願的,也教出家的人要守戒守得非常嚴格。無垢就是一點點輕微的一點點污染的污點都不許有,叫無垢;無破當然更不必說了,根本戒根本就不能犯,犯了之後就像一條船漏水,一樣很危險,這一句是這麼講的,一定要守戒守得非常清淨。這樣清淨嚴格地修淨戒,為的是什麼呢?受持清白佛法,受持佛法就能受持得好,一面自己修持、一面度化眾生,如果是自己都修不好,那怎麼能度化眾生呢?自己還在六道生死,一點都沒把握,怎麼度化別人?他的戒是「無垢無破無穿漏」,不守戒就到三途裡去了,這非常危險的!這是講他修菩薩道。
(40B)
「天龍夜叉鳩槃茶」,天龍—天龍八部,有天人、有龍,龍是畜生道,夜叉是鬼道,鳩槃茶也是鬼道,這個茶字,在這裡的經文是茶,另外的經文是荼,茶下面是個木字,荼是在木字上邊還有一橫,古時候是這兩個字兼用,有的本子是鳩槃荼,有的本子是鳩槃茶,這個經本既是這樣,我們就照經本念,它是從印度文翻譯過來的,就是一種鬼的名稱。「乃至人與非人等」,無論是天、是龍、是鬼道,乃至於人,人道與非人道等等,在各道裡邊的眾生,「所有一切眾生語」,哪一道眾生有哪一道眾生的言語,龍有龍的言語、鬼有鬼的言語、畜生有畜生的言語,各各畜生的話,牛的言語鳥聽不懂,鳥的言語其他也聽不懂,各有各的言語。同樣是人,中國人與外國人講的言語不同,我們聽外國人講話,跟鳥講的一樣,外國人聽我們講話也是一樣,他聽不懂。普賢菩薩講「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這就難了!都要以那一道眾生的言語,藉他們的言語,把佛法說出去,這是佛經裡講的「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很難的,他就是用每一道的言語把佛法說出去。
下邊兩首頌是自利利他的(修行二利願即初地菩薩的第四願),修菩薩道發大願,一方面自己要得到大利益、一方面讓眾生得到大利益。這個大利益是什麼呢?就是要成佛,普賢菩薩的大願就是自己要成佛,同時也教眾生都能夠成佛,這是二利。下面這兩首頌是講二利的大願,還是先念一遍:
勤修清淨波羅密,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開頭第一句:「勤修清淨波羅密」,波羅密是印度文,翻成中國字的意思—度,就是度化眾生的度,度到哪裡去呢?度到彼岸去,到彼岸就是涅槃,到沒有生死的彼岸,來來回回的生死輪迴沒有了,完全從六道裡解脫出來,這是波羅密。波羅密普通講有六度,實行菩薩道有六種度化眾生到彼岸證涅槃的波羅密,在《華嚴經》裡有十度,六度以後再加四種,前面六度大家都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後邊再加上四度,第七是方便,你行菩薩道一定有方便的方法;第八是大願;第九是要有力量,菩薩要度化眾生要有威德這種力量;第十,講到最後還要大智,沒有智是不行的,一共有十度。這十度不詳細講了,統統叫做波羅密。同樣的,上面講清淨,要了解:行菩薩道十波羅密,每一條都要講清淨的,清淨就是要從自己本性下手,要明了自己本性,我行菩薩道就是為著要開發我的本性,就拿布施來講,或者把自己錢財送給人家、或者自己有什麼學問告訴人家,你行菩薩道,不能像現在要保有自己的智慧財產權,你的智慧都要貢獻出來,不可以吝嗇。布施還有無畏布施,一般人都有貪心,有貪心就不肯布施,布施的重要意義就是去除自己的貪求欲望(貪求心),所以你了解這個原理的話,不管是拿再多的錢也好,甚至於只拿一分錢也好,只要自己知道布施出去是除去自己的貪心,功德是一樣的,所以這是清淨的,布施如此,其他忍辱一切都是如此呀!
修清淨波羅密時,「恆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重要!菩提心是什麼呢?就是覺悟,覺悟自己及任何一位眾生都有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能夠發出來,生死自自然然就了了,所以你無論做哪一種功德,都不要忘記,不能失去菩提心。菩提心自己求覺悟,也要幫助眾生求覺悟,如果把菩提心忘失了,那麼你布施也好、忍辱也好、持戒也好,都是有漏法,那不是究竟的,要特別注意!一般人常說:「只要心好就好、多做一些善事就好」,善事是好,我們學佛的人也要做善事,但是要問你有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你做善事,你為什麼做善事呢?當然做善事有福報,有了福報,或者到人間來,你有地位有錢財,或者到天上,那就是人天福報,人天福報,在享福的時候就是造業的時候,造業的時候就是墮落的時候,造了業還有不墮落的嗎?所以祖師就講:「你做任何功德、任何好事情,如果你沒有菩提心做基礎的話,都是魔業。」魔業是什麼?魔道的業,魔道的事業就是享人天福報,然後又造惡業,造惡業然後就墮落。這樣來回地循環,始終在六道裡邊,這不是魔業是什麼?你不能了生死,障礙了生死就是魔業,所以不要忘記:做任何大的好事情、任何再微細的小善事,都要有菩提心,不要忘記。
「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把所謂的障所謂的垢,都把它滅除,一點點殘餘都沒有,所謂障是什麼?障是障礙,障礙菩薩道,菩薩修道拿十波羅密來修持、度化眾生,最重要的是自己,布施去貪心、忍辱去自己的瞋恨心、修智慧去自己的愚痴心,這些都是障礙,你用這十種波羅密,把十種障礙除掉。有這些障礙,就障著我們了生死,不能夠了生死,更不能成佛,所以必得要把這些障礙、垢(垢是一些輕微的污垢),都要把它們滅除掉,這樣的話,你一切妙行皆能夠成就。一切妙行妙到不可思議,大菩薩種種度化眾生的行為,我們是看不到的,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遍塵剎,有求必應的,誰能夠想像得到呀!這都是妙行。你要把一切障垢都去得乾乾淨淨的話,這一切妙行都能成就。這一切妙行指的成佛,佛種種微妙的度化眾生的方法,都能成就。這裡的頌文對妙行講得簡單,祖師根據別處經文註解說:「一切妙行廣大無量」,用廣大無量四個字解釋一切妙行,什麼叫做廣大無量呢?這不是隨便說的,所謂廣,地前還談不上,登地—登到初地,從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第六地叫廣,你這妙行才是廣,到第七地菩薩才叫大;那麼無量是什麼?無量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薩,八地以上修滿十地要成佛了,這就是無量。妙行指的是什麼?指的是大方便,菩薩度化眾生,他有種種的方便法,像觀世音菩薩,他的方便法門太多太多了!這就是一切妙行。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惑業是普通講的起惑造業,惑是什麼呢?以貪、瞋、痴、慢、疑為最基本,然後再邪知邪見的,惡見裡邊再開出來五種,合起來有十種,這貪、瞋、痴、慢、疑、惡見是六個根本煩惱,從惡見裡開出五種,合起來一共十種,這十種有個名稱叫「十使」。「使」就是一個來監控你的人,我們一個眾生就被這十種力量監控著我們,不得自由。這十種力量是誰呢?還是我們自己心裡起了惑,才造成這十使,就是十惑—十種大惑,自己莫名其妙,自己也不懂,由這十種惑分開來的惑多得很!太多太多了,叫做諸惑。由這些諸惑造的罪業、生死業是無量無邊的。還有魔境,魔境是什麼呢?就是《心經》裡所講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這都是魔境,是我們本身的魔境,還有天上的天魔,最主要的是我們自身的魔境,把一切的惑業以及魔的境界都能夠從世間道中得到解脫,都能不受他的監視所約束,能夠解脫出來。
惑業魔境有淺有深,粗淺的就是魔境,把魔境破除掉,世間道就解脫了,那更微細的惑呢?那就是出世間的解脫了,是一步一步的,講好懂一點吧!譬如說,世間生死叫分段生死,斷了見思惑,粗淺的見思惑斷了,出分段生死就出了六道,分段生死出了後還有變易生死,很微細的,必得把變易生死微細的惑也要斷除,出世間才解脫。我們在研究經的時候,講見思惑是粗淺的,我們連粗淺的見思惑……思惑不必說,見惑斷都不容易!見惑第一個是身見,哪個眾生不把我們這個身體看做是真我?執著這個身體就是我,就是真正的我,這一關打不破,還想了生死?怎麼辦得到?所以說今天在這個末法時代要想了生死,你不持名念佛,你想在這一生就了生死,誰也辦不到!普賢菩薩講宿命通,我們現在有沒有得了宿命通呢?那不是一下就能得到的。所以經文講到最後,頌文裡勸人要歸到淨土,必得要歸淨土,不歸淨土,你想得這個成就,那談何容易啊!下邊兩句說比喻,從比喻我們就知道這好難哦!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先拿蓮花來比喻、再拿日月來比喻,蓮花(我們常常看)是從很髒的污泥裡邊長出來的,可是長出來的蓮花本身非常的清潔,它的根雖然從很髒的泥水裡邊長出來,可是它本身一塵不染,所以說「猶如蓮華不著水」。修菩薩道把諸惑業魔境都破掉,要想出世間道,在世間道中解脫,什麼叫世間道?我們現在就是世間道,人我一切都有界限,都是世間,有界限就有時間、有空間、有種種的……一層一層把我們原有的智慧本性,蓋得一點光線都透不出來,因為一點智慧都透不出來,所以才有生死呀!這蓮花不著水,它不著有,水是代表我們眾生把世間一切的東西都當做實實在在的,這叫「有」。佛法講一個「有」、講一個「空」,有是什麼?講好懂的叫現實,我們現在很多人不都講現實、務實,你的現實、務實都是把眼前的一切人、事、地、物,都當做實在的東西,你把這些東西都當做實在的,你就被這些實在的東西把你拴住了,你一點自由都沒有,你還想了生死?這就是有,一般凡夫都是有。蓮花不著水,它出了水面上,水底的污泥,它是一點都不染的,它就是不著於有,不著水(不著於有)就是說放得下,世間一切財、色、名、利,一切都放得下,你看這些都是假東西,都是空的(一轉眼、一彈指立刻就變了,你要抓也抓不住的),所以要像蓮花這樣不著有,修菩薩道你要是著有的話,那怎麼行?生死怎麼了?
「亦如日月不住空」,經文就是以我們凡夫所能了解的,拿來做比喻。你比方「日月不住空」,用現在科學的眼光來研究日月,你不要那樣研究。經文的日月是這樣比喻的:日月在虛空裡邊,它是毫無掛礙的。我們眼睛看的,好像太陽在天空裡邊,實際上太陽也好、月亮也好,它遊行自在的,一點也不是住在這個虛空裡邊,它是不住空。住有,我們是凡夫眾生,在六道裡的生死凡夫眾生都住有;不住有呢?就像蓮花不著水,是小乘的、中乘的證了果,斷見思惑,生死已了,不像我們凡夫,他不住有了,但是不住有住空了;住空也不行!大乘菩薩要行菩薩道,你說一空什麼都沒有,也不是那麼回事,那不是真理,所以菩薩就像日月一樣,他不是固定在虛空當中—也不住於空,不住空就是菩薩,既不住有也不住空,這是中道。你行菩薩道的時候,既不能像凡夫那樣住有,也不能像二乘那樣住空,你要是長久地這樣在這個世間度化眾生,有、空兩邊都不住,這是中道。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