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八
第十九、修諸功德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行者命終現前導生願(智光),二名臨終迎接願(惠心),三名臨終現前願(靜照),四名聖眾來迎願(真源),是皆就益相立名。義寂、憬興、法位、玄一雖不立願名,意就因行釋義。(義寂:下品十稱兼餘善。法位雲:「發心修福中三品行。」憬興以三願配上、中、下輩,此願當中品。玄一同之,三品同為念佛行。)五名來迎引接願。(了惠)
今家五名,一名修諸功德願,二名臨終現前願,(用靜照)三名現前導生願,(用智光)四名來迎引接願,(兼用惠心、真源,了惠同之。)五名至心發願之願,如《化身土卷》。於中,中間三名約緣,同諸師,初後二名約因,今家立名也。此中,初一名就文,亦通諸師,後一名約義,今家不共立名,故置「亦可」之言也。
次明攝屬者,此亦佛功德所攝也。于佛功德中,前明真實,自下二願其方便也。諸行人雖失大利,而亦是佛功德一分。方便假門之教,故名曰「橫出」,「橫」之為言也,顯佛願之功,猶是他力一分而已。于佛功德不能得其全分者,自力之失所致。恃機功,修非本願之行,故「出」而非「超」,然得佛德一分,故與「橫」名,「橫出」故攝功德中也,應知。
次明願意者,此願是攝機方便,謂雖已起大悲願,而猶有方便機不能進登堂,為之立假門願,為調機方便。
《化卷》曰:「然濁世群萌,穢惡含識,乃出九十五種之邪道,雖入半滿權實之法門,真者甚以難,實者甚以希,偽者甚以多,虛者甚以滋。是以釋迦牟尼佛,顯說福德藏,誘引群生海;阿彌陀如來,本發誓願,普化諸有海等。」言「福德藏」者,所謂修諸功德願是也,釋迦開顯之,說定散、三福、九品,以為往生淨土之方便善,是言「異方便」。
又雲:「依此願之行信,顯開淨土之要門方便權假,從此要門出正、助、雜三行。乃至此乃橫出、漸教、定散、三福、三輩、九品、自力假門也。」(已上)
此門中亦有四法,「教」者,方便之教,不出於諸佛教道分齊,要門方便教也。亦是第十七願一分,于諸佛咨嗟中,不能領其全分,分取功德國土之善,從國名入故;「行」謂修諸功德,定散、三福、九品行也;「信」謂至心、發願、欲生,所謂定散自利各別三心也;「證」謂「便往生」,即是胎生、邊地、雙樹林下往生,(《化本》十三)得三法忍等也。
《化卷》雲:「此願成就文者,即三輩文是也,《觀經》定散、九品之文是也。」次引「見道場文」及「得三法忍」、「講堂文」,次引「邊地」、「胎生」及「第十三國文」,可熟讀矣。
又複此願中有因行來迎,然諸師中,義寂、憬興、法位、玄一等以因行為願體,智光等以來迎為願體。了惠雲:「舉諸善為來迎因,佛迎緣資往生果,故取緣而為願體,不取因果云云。」《會疏》亦從之。(十四左)
今謂:依今家意,以因行為體,故名「至心發願之願」。餘「來迎」等三名舉諸師願,初後願名高祖所用,故知此願「修諸功德、至心發願」為體,舉其「來迎」者,舉來迎緣,以勸其行心也。
後就文解者,《漢譯》自下二願(十八、十九)兼下願成「三輩文」,於三輩處挾入下「胎化二生文」。吳譯亦然,于中《吳譯》具列下、(第五)中、(第六)上(第七)三願,初(第五願)當《魏譯》二十願,後二(第六、第七)當十九願。又《漢譯》唯上攝中,而為一願,(《魏》第十九)其下輩亦為一願。(當《魏》二十願)
師說曰:由此思之,憬興以《魏本》十八、十九、二十之三願以配三輩者非經意,其第十八願不墮三輩,而何為配上輩,其非可知。《漢》、《吳》約機,雖有三輩不同,俱為念佛機,所以兼取因誓願成者,其在於茲哉!此不同乎《魏》、《唐》約法,十九為但諸行,二十為自力念佛。故《漢》、《吳》二本與今家建立異。雖然,《漢》、《吳》亦譯出佛願一義,故《行卷》引《漢本》第十九願(《魏》第二十願)者,可以見已。
又《吳譯》三輩明來迎,中下兼之。當知:《魏》、《唐》第十九來迎亦兼第二十,應以三輩九品知之。《宋譯》以十八、十九二願合為一願,(第十三願)第十四願當《魏》第二十,亦可彼第十三願以來迎合於念佛願,第十四合《魏本》十九、二十為一願。(「聞吾名號」是二十願,「種諸善根」是十九願)《唐譯》與今經同焉。
「十方眾生」者,顯機邪定聚機,《化卷》雲:「就機有二種:一定機,二散機。」(文)然《漢》、《吳》兩譯雲「作菩薩道者」,《魏》、《唐》兩譯雲「十方眾生」,彼約能修人,顯上中下不同,此約能修法,彰真假不同,故機但雲「十方眾生」。約能修法,則真假條然易見;若約能修人,則真假難別故,今經就法顯真假不同也。
「發菩提心」者,為起行乎?為安心乎?
望舉有義雲:「以菩提心為安心,以修諸功德為起行。」自解雲:「准宗家,『發』等二句同是起行,『至』等兩句是安心也。若發心屬安心者,招中下輩不願來迎之失,故《選擇集》以三輩中菩提心判屬起行,豈存異義!或通心行,謂此願中有多類,故亦有發心為安心機,故《論注》雲:『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云云。』」
有斥雲:「有以發心為安心之機等者非也,若夫以菩提心為安心而願生者,固不具至心發願三心,不歸彌陀願力者也,固是一向自力聖道人,而非此願所被機也。」(《渧記》)
今謂:菩提心為起行為正。《論注》為安心者非方便願意,其義大別也,何泥彼文設或義耶!其義未詳也。
《會疏》引《序分義》(二十八)以為起行者好矣,順今家意。(《化土卷》引宗家釋)然次文引《論注》釋而同宗家者,恐是似聖淨二門混淆焉。
凡發菩提心者,萬行元首,修道初門,以統諸行故,三福行中亦說之。黑谷以為起行者,此意也。(《集》上二十六葉〈三輩章〉,同下十二葉〈付屬章〉廣明)
「修諸功德」等者,《化卷》(十三左)雲:「行者,即是修諸功德之善也,信者,即是至心發願欲生之心也,依此願之行信,顯開淨土之要門方便權假,從此要門出正、助、雜三行等。」又雲:「言顯者,即顯定散諸善,開三輩、三心。」(文)准知:修諸功德總攝三輩、九品、定散諸行,即回心回向之行也。《末燈鈔》雲:「『定散之善』者,含在『諸行往生』一語之內也。」(文)至心、發願、欲生即是定散二心諸機各別三心也,其相如《會疏》、《略抄》引《化卷》。上三福九品諸行不獨至,必由發願得所至,如由禦者車運行得所至。故九品中說「回向願求生極樂國」。《和贊》云云。
問:修諸功德中有念佛耶?
答:有。然諸行機者念佛、諸行齊德,而未知善本、德本名號也。《選擇集》雲:「念佛通三輩九品。」《三經文類》雲:「回向萬善諸行之自善,使忻慕淨土;或說自力之稱名念佛,勸九品往生。此是他力之中,以自力為宗。」(已上)《口傳鈔》雲:「修諸功德中之念佛等」。
「臨壽終時」者,即明其時,《安樂集》引《大論》雲:「一切眾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逼,生大怖畏。又若人臨終時生一念邪見,增上噁心即能傾三界之福,即入惡道也。」又雲:「若刀風一至,百苦湊身,苦習先不在,懷念何可辨。」(文)非本願行者臨此時,深懷恐心顛倒,佛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悲華經》雲:「臨終之時,當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所得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礙,即便捨身,來生我界。」
《稱讚經》雲:「臨命終時,無量壽佛乃至來往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文)
凡命終有三位:一明瞭心,通起三性心;二自體愛心,唯有覆無記心;三最後不明了心,唯有異熟無記心。此中見佛即在明瞭心位,具如《群疑論》。
「假令」者,《六要》(六本九左)雲:「有雲:不現非實,故雲『假令』。(望西此義)今雲不爾,來迎假益,故雲『假令』,當卷下雲『佛心光明不照攝余行者』也。『假令』之誓願良有由哉!假門之教,忻慕之釋,是彌明也。」(文)
《會疏》依《六要》意雲:「隨應假現,故雲『假令』,言假設來迎化儀,非實佛來迎也。」
今謂:所言「假令」之誓願者,應非顯權假之義,直取願文為願名而已。今言「假令」者例餘願,與「若」字同。若不現者,成必現之義也。望西、《略箋》、《要解》等並此義也。
《梵響》雲:「對第十八願信心稱名必攝令生置不定語,修諸功德者,心正相續即來迎接,百中一二,甚希也,故雲『假令』,不順本願故。又傳曰:十九願文『現其人前』者上置『假令不與』等言,謂修非本願諸行,悕求往生行人,亦佛大慈悲不見放舍,依據修諸功德中之稱名,若可現,即現其人前也。以不定故安『假令』二字。」(文)此亦一義。
「與大眾圍繞」者│,「與」者共義,異譯雲「與共迎」故。《會疏》訓為「為」者未可也。
「大眾」者,舉所與,顯能與,異譯有「我」字,以可知矣。所與大眾者,即是菩薩、比丘二眾也。《吳譯》舉「諸菩薩、阿羅漢」,《漢》、《唐》兩譯雲「比丘眾」。
《六要》雲:「《吳譯》約上品生,自餘二經約中品生且說之。(望西同之)或又故說所與不定,顯其來迎假令義歟。」(文)
「現其人前」者,現有二種:一來現,謂臨終始來現迎接故;二顯現,謂不臨終始來,平生證得時蒙攝取近緣益,常來至此行人之處,至臨終果縛盡時,而已來佛菩薩等顯現于此也。
宗家雲:「勝緣勝境悉現前」,《銘文》釋之雲:「見佛、見光、聞異香、遇善知識勸、種種奇瑞等目前顯現也。」(文)
元祖《觀經釋》分近緣為二:「一平生近緣,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處。念佛草庵雖隘,恒沙聖眾雲集;二臨終者,一切念佛行人,命欲終時佛來迎,九品行人不空佛來迎。」(文)約平生近緣,則臨終顯現也;若約九品人,則臨終來現也。
今此願意約修諸功德人之所期,故臨終來現之義也,謂諸行人則回非本願之行願求往生故,平生不能決定往生而期臨終,若臨終時諸邪業系妨礙,則失正念,心顛倒失往生望,故期佛來迎,祈終時正念。應此機願臨終現其人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得往生,是此願勝益也。然來迎相隨機感見,故有無數(上上品)、千(上中)、五百(上下)不同,可知。
師說曰:「凡論來迎有二:一須來,二不須來。若約十九諸行機,必是須來,諸行非本願行故,非蒙方便導接,則邊地往生尚難得,故須誓臨終現前,故曰『來迎在諸行往生』。」(《末燈抄》)又曰:「此自力之行者,若不待來迎,則邊地、胎生、懈慢界尚不得生,故十九之願發『以諸善回向淨土,願往生人之臨終,我必現前迎接』之誓。」若約第十八願念佛之機,則不須來,以名體不二益故,不問臨終、平生,必有近緣益。龍樹雲:『心念阿彌陀,應時為現身。』此乃平生近緣,報佛之所顯現。黑穀雲:『念佛往生人願報佛來云云。』報佛是元來不動無來去相,名體不二,故感應道交顯現而已,不同於臨終始來佛,故今家曰『不來迎』也。善導、黑谷等諸祖之勝?皆由此,乃是弘願念佛自然德相故,不故須誓來迎願。是以第十八因願成就並不說『來迎』,但說『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至十九願成就文說『來迎』,『三輩文』是也。然於三輩中,亦含須來、不須來義。其一向專念是不須來,諸行是須來義也。九品亦然,『稱佛名故』是不須來,『我來迎汝』是須來。又《口傳鈔》雲(《法要》五之七十):『據修諸功德中稱名,而應可現則現其人前者,於須來中說不須來。』讀者知焉。」(已上)
今按:宗書中或曰來迎、不來迎,或曰期、不期來迎,(《勸章》云云,《末燈鈔》雲「來迎」……)或曰不待、待(《末燈鈔》等)。來不來約佛為言,溪師雲「不來而來,來而不來」是也;又期、不期,待、不待就機為言。今以須來、不須來言之者,機法通攝以為言,可思議矣。
又古來論「不來迎」有四:一不期來迎故,二常來迎故,(《觀經》云云,《釋》云云)三近緣顯現故,四報身不動故。(《事贊》「報體即元來不動」,又雲「一坐無移亦不動」。)此亦今「不須來」中所攝,可知。
《渧記》雲:「問:自力稱名人之所感來迎異此願來迎耶?答:自力稱名往生乃二十願之勝益也。雖然,其臨終來迎全同今願,何者?此願修諸功德中自攝自力定散念佛,自力稱名墮萬行隨一故。是以《觀經》九品行中說念佛,此意也。
《選擇》〈三輩章〉雲:『三輩中皆有念佛,九品之中何無念佛乎!故《往生要集》雲:問:念佛行於九品中是何品攝?答:如說行,理當上上,如是隨其勝劣,應分九品,然經所說九品業行,是示一端,理實無量。故知念佛亦可通九品。』(文)又〈念佛利益章〉云云。
又《三經往生文類》雲:『《觀經》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之諸善,引自力之稱名念佛,勸九品往生,此是他力之中以自力為宗致也。』
此等文義,皆是奪自力稱名,而為諸行一分之義也,故此願『來迎』亦蒙自力稱名機而已。自力稱名人無平生業成安心,故得來迎,臨終正念往生決定,與諸行人無異故。《小經》顯說『來迎』,即此願『來迎』也。然今家以二十願配自力稱名者,是與名號德于稱名人之邊,而出於諸行之上,故有果遂勝益,是乃不共諸行獨拔利益而已。然則自力稱名行者有與奪義,或與諸行異益,(果遂)或與諸行同益,(來迎益)其義可知。」(文)
第二十、繫念定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攝取聞名欲生願(義寂),二名聞名繫念修福即生願(智光),三名欲生果遂願(靜照),四名繫念定生願(真源),五名聞名繫念修善定生願(禦廟)。
今家有四名:一名植諸德本之願,二名繫念定生之願,三名不果遂者之願,四名至心回向之願。(《化卷本》(二十紙))前三名就文彰名,亦通諸佛,故言「複名」,第四不共立名,故言「亦可名」也。
初「植諸德本」者,《小經》意謂念佛為多善根,萬善圓備,眾善之根本,故名「善本」;十方三世德號之本,故名「德本」。今舉德本攝善本,「諸」之言指十方三世諸佛,「德」謂德號,「本」猶根。此名號是諸佛德號之根本,故諸德之本名「德本」。(是依主釋)以此果號為己之因,故雲「植」,「植」謂種植為義,喻如以果實(名號)植之地,果實卻為因種。以本願嘉號為己善根,此乃自力機計之失,是名「不定聚機」也。
「繫念定生願」者,《六要》雲:「『繫念定生』,真源用之,黑穀據此。」(文)經言:「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故名「繫念」。「定生」是果遂義,謂一繫念隔生不空,故言「繫念定生」。若爾,何言「不定聚」耶?解雲:望順次正定人名「不定」,曆生而不虛說為「定生」,所望不同也。
「不果遂者願」者,繫念彼國者,若二生,若三生等終克果故,其義可待後辨矣。
「至心回向願」者,發願、回向互通,故《小本》說「應當發願」,(二十願)九品中說「回向願求」。然諸行是非本願行故,非有發願則不能生彼,(《贊》「諸善萬行悉云云」)故以發願屬十九願。又本願名號正定業不回向行,而自力機計以本願名號為己善根,不能了佛智回向,以己善根回擬往因,(簡第十八)故二十願為「至心回向願」也。
次明願意,法位、玄一、憬興雲:「順次往生,下品念佛兼修眾善故。」真源、澄憲意但聞繫念發願者順後生,令遂願也。禦廟雲:「若於此界有決定業不可轉者,雖無順次生我國,而令順後業定得生。」(義寂同之,了惠從之)為結緣願。鎮家雲:「此願為順後攝機願,謂法藏菩薩湣念結緣眾生久久流轉,而立此願,攝結緣機,能促長劫於三生等,令速果遂往生繫念云云。」(《鈔》及《宗要》)
今家意:此願意令自力念佛機終轉入於真如之門,方便真門之願也。《化卷》:「夫濁世道俗,應速入圓修至德真門,願難思往生。就真門之方便,有善本,有德本,複有定專心,複有散專心,(以信罪福心願求本願力,是名「自力之專心」也。)複有定散雜心。雜心者,大小、凡聖一切善惡,各以助、正間雜心稱念名號,良教者頓而機者漸機,行者專而心者間雜,故曰『雜心』也。(此中,前專心信罪福心及此助正間雜心,是諸行之餘氣未止,故漸機也。)乃至然則,釋迦牟尼佛,開演功德藏,勸化十方濁世。阿彌陀如來,本發果遂之誓,悲引諸有群生海等。」(文)於上十九願言「開演福德藏」,此示定散三福行出於修諸功德。今於此願言「開演功德藏」,即彰《小經》多善根多福德開出於此願,雖已舍定散諸行,(不可以少善根)而猶信罪福(定散習心)心不止,修習善本德本,(執持名號)願生彼國,故為自力念佛,故次引願成文及《如來會》、《小經》,以成自力稱名也。
上來三願,古德多釋。一雲:十八念佛,二十諸行,十九來迎,通前後;(十八、二十)一雲:十八但念佛,二十但諸行,十九合願;一雲:十八念佛,十九諸行,二十順後云云。
高祖所判:十八他力念佛,十九諸行,二十自力單行。知此願中無餘善,唯有稱名,是本《唐譯》為唯稱名,可見矣。當知高祖所立從機計,故立為自力念佛,十八願為弘願念佛。若約法,則同是名號,由機之帶失與不帶,念佛分為二,故言「教頓機漸」。黑穀約法體,故為但一專修念佛,兩祖似且異,終無相違也。
問:此中有因行果遂,孰為願體耶?
答曰:義寂、禦廟、真源、澄憲等師以順後果遂為願體,法位、憬興、玄一等為稱名順次之願,此以因行為體。了惠依初。今家意不爾,至心回向自力稱念為此願體,不論三生果遂義,所以稱念為體者,為入弘願故,名「方便真門」。入弘願真實之方便門故,定散自力稱名由果遂誓故,不覺自然轉入真如門也。
次參諸譯者,《漢譯》(第十九)雲(《行卷》三右所引):「他方佛國人民,前世為(「為」字《信卷》訓「作」,《吳譯》經為「作」)惡,聞我名字,及(《吳譯》作「反」)正為道,欲來生我國,壽終皆令不復更三惡道,則生我國,在心所願。」
《吳譯》(第五)雲:「若前世作惡,聞我名號,欲來生我國者,即便反政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欲生我國,不斷絕等。」(文)
諸家依此兩譯立三生果遂之義。
望西解雲:「此文意居於現世,指前後生,謂前世聞名是過去也,壽終即生是未來也,中間作善是現在也。既亙三世,知非順次。」(文)
師說雲:「『前世為惡聞名』者,望于來生我國後,顯下輩造惡機,非指過去也,『反正為道』等者,若聞深法等文意,『壽終皆令』等,顯果遂義也。」
《唐譯》雲:「無量國中所有眾生,聞說我名,以己善根,回向極樂,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文)
《宋譯》雲:「所有十方無量無邊無數世界一切眾生,聞吾名號,發菩提心,種諸善根,隨意求生諸佛淨土,無不得生。」(文)
此二經言「生」,不言「果遂」,何為結緣乎?但說聞名號為己善根,回向即生,自力稱名之義,在此文分明也。
後解文者,「聞我名號」等,古來以過現門、現未門解願文。
望西釋有二門:「一過現門,謂初明過去,(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次『至心』下明現在(回向願生),後『不果』下明未來(此三世三生之義依異譯);二現未門,謂初明現在,(聞名、繫念、植本)次『至心』下明未來,于中初是第二生,(至心回向,欲生我國)次『不果』下第三生等。(未來第三生,此二世三生義)二門雖殊,順後是一。」(已上)初門:過去一生,現在一生,未來一生(三世三生),此依《吳譯》經。後門:現在一生,未來二生,(回向願生第二生,往生果遂第三生)以此二世三生正釋此經也。
今家意為方便真門願,故約現未門二世三生明三生果,謂聞名、繫念、植德、回向、欲生是現在一生修因也,不果遂者是未來二生。(化土一生,報土一生)如他家,則不分真化,故現在聞名繫念為宿善,而未來受人界生,回向願生,而後未來第三生遂彼土果。故此土二生,彼土一生,為三生果遂。今家分別真化二土,故現在修因一生,未來化土一生,報土一生,以二世三生為今家正義。如下引《六要》。
由此解今文者,「聞我名號」者,名號即十七願法體,聞即不定聚機餌受也。《小本》言「聞說阿彌陀佛」等,不能聞信法德實,聞本願嘉號為己善根,(執所具功德也)故《唐譯》上(九)「聞我名,以己善根回向極樂。」高祖曰:「凡大小聖人,一切善人,以本願嘉號為己善根,故不能生信,不了佛智,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無入報土也。」(《化本》二十八右)故知此聞即「聞不具足」之聞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二句通下二句,顯勵自力稱名。聞本願名號為己善本、德本擬生因。
「繫念」者,《應音》一(十七)曰:「係,古文繫、繼二形同,古詣切,係,綴也,繫,束也。」《琳音》三十三(十四)雲:「《考聲》:系謂思在心不忘也。《說文》從人糸聲。」《觀經》雲:「繫念一處,想於西方。」念相續不息言為「繫念」,非才萌遠緣之義也。
望西雲:「『植諸德本』者,顯宿善義,故雲『植』也。」委如《宗要》云云。
《淨土宗要》二(三十已下)雲:次第二十繫念定生者,是遠生果遂願也,為顯果遂機之本善雲「植諸德本」。此果遂之由非所誓行,此有六由:一異譯兩經並說三生故,二禦廟順後業之釋為助證故,三「植諸德本」言約多生故,四「不果遂者」言約順後生故,五《觀念法門》引除「植諸德本」句故,六不可舍結緣人故。乃至廣說,第五辨《觀念法門》下引《元祖法語》(《正信上人筆記》)而證非順次往生願之義也。(已上取意)
彼以德本為因本之義,故以為果遂所由非所誓行,如《法華經》「植眾德本」等。今家不爾,「植諸德本」者顯行因,「德本」者顯善本、德本名號,「本」是根本義,非因本之義。
《化土卷本》(十七右)雲:「就方便真門誓願,有行有信。行者,此有二種:一者善本,二者德本也;信者,即至心回向欲生之心是也。」
又雲:「善本者如來嘉名,此嘉名者,萬善圓備,一切善法之本,故曰『善本』也。德本者如來德號,此德號者,一聲稱念,至德成滿,眾禍皆轉,十方三世德號之本,故曰『德本』也。」
意雲:此「植諸德本」出「聞我名號」,以名號所具大善大福德為己善根,故分名與號於善本、德本,以攝「植諸德本」,即為知從此德本開出修習善本、(《大經》成文)多善根多福(《小經》)也。植善本、德本名號者,「植」之言種也,聞信名號諸德,稱以為己善根之謂也。
《要解》有二義:「一雲諸德本也,『諸』言諸行,在異譯分明,然吾祖判為名號者,於《小經》見之。名號是為萬行長故,以名號奪諸行,名號獨得德本名,諸德本中有名號,故以名號與諸行同列者也,超世悲願於此隱其光。善導意又以此願為名號,何以知之?《觀念法門》引此願,除『植諸德本』句,故知善導意『聞我名號』中攝聞信義故。二謂訓諸德之本。」(文)
二義中後義親祖意矣。今謂:高祖以《唐譯》成名號德本義,既言「聞我名號,以己善根回向」,本願嘉號為己善根明矣,故知「聞我名號,植諸德本」豈非以名號為植諸德本哉!
「至心回向欲生」者,「至心」簡別不至心也。「回向欲生」者,自力回向發願心也。真實回向所修念佛,願生彼國,此自力三心也。故曰:「信者,至心回向欲生之心是也。」即是定散專心、定散雜心,以信罪福心修習善本德本名號,而不能了佛智回向,以為己善根擬往生因種。此疑惑不信相,是言「至心回向欲生」也。
「不果遂」者,遂,《禮•月令》:百事乃遂。《注》:遂,猶成也,《詩•衛風》:言既遂矣,又竟也,盡也。(《集韻》)
簡第十八「若不生者」,彼直入報土,此遠誓隔生克果故,果遂之所克成,在使入於難思議往生,故言果遂誓,有由哉矣!古德依此文立三生果遂名,「果遂」言緩通後後生故,或雲三世三生果遂,(過現門)或雲二世三生果遂。(現未門)黑穀亦以三世三生為此願果遂。(《法語》及《義疏》)是故淨家諸派皆為三世三生結緣之願也。
今家以二世三生之義為正義故。《六要》六舊本(九左):「言果遂者,禦廟、黑穀共判三生果遂之義,今家亦三生之義,不可違害。一生聞名,一生化土生,一生報土,如此得意果遂之益可報土耳。《大經》下雲:『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佛所。」(已上)指彼往詣佛所之時雲『果遂』也。問:彼轉生者不改其生,何三生乎?答:雖不改生,離三種障,得三種益,義當轉生,例如變易生死是也。」(文)
今謂:轉胎生成化生,豈非一生乎!由此言之,以二世(現未)三生果遂可為今家正義也。今家中或有以三願轉入之文為三生果遂之義,非曆生為三世,或一生轉入弘願,或二生、三生等轉入弘願,但約曆三願為言耳。今謂:此義甚不然,「三願轉入文」高祖寄自身喜久入弘願海,何以之為三生果遂之義?若實爾者,使高祖為漸機,大違《傳》文。又有念佛、諸行混雜之失,何者?今家果遂為自力念佛益,然三願轉入中,轉十九願諸行入二十願自力念佛,亦為果遂益乎?諸行、念佛混雜過矣。又三願轉入者,就因門入法不同明之,(一生轉入,多生轉入)三生果遂就隔生克果不同明之,彼入弘願為期,此生真土為期,因果不同,所期亦別,何以三願轉入同於此願三生果遂耶?可思擇焉。
然十九願下此願成就文者,即「三輩文」是也,《觀經》「定散九品文」是也,次引《大經》「道場樹」、「講堂」、及「胎生」等文,至二十願,但引「疑城文」,《觀》、《小》二經文等不別指願成文。
《三經文類》引「胎生文」為願成文,此願下不引「三輩文」耶?
解雲:「三輩文」義兼兩向,故推彼十九願所引,不別指「三輩文」而已,更思之矣。
問:以二世三生為今家果遂之正義者,祖釋出在何文耶?
解雲:《和贊》曰:「定散自力稱名歸果遂之誓,及不覺自然轉入於真如之門。」真如門者,《證卷》雲:「滅度即是常樂,常樂即是畢竟寂滅,寂滅即是無上涅槃,涅槃即無為法身,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文)得法性真如之門,即是安樂淨土是也。《論注》所謂「畢竟常樂何由入安樂淨土」是也。然則真實報土名「真如門」,轉入真實報土者是第三生也。
如第十九願諸行機,雖生化土,而其轉入真土者,經幾變易而後入真土,證真如法性身。無知其時限,或經十二大劫華開,由觀音、勢至教諭,發菩提心;(下下品)或經六劫;(下中品)或七七日華開,經十小劫得入初地;(下上品)乃至或經宿華開,經於七日得不退轉,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等。(上中品)各各華開已後,經多生變易,亦由二大士等教諭,漸轉化土,得入真土也。
自力稱名人雖生化土,僅經此間五百歲一生,不由佛菩薩教示,而自識其本罪,自悔責轉入真土者,果遂願力也。故雲:「不覺自然轉入真如門,是第三生也。」定散自力稱名者,現在植諸德回向願生機也。《化卷》以為行信,此乃現在修信行因,是第一生也,此之果則《化卷》曰「往生者是難思往生」是也,佛者即化身,土者,即疑城胎宮是也,此乃行信之所得果。順次生疑城、胎宮,是第二生也,「胎生文」曰:「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所,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佛所。」(《三經文類》所引)不由教自悔責,而盡化土一生轉入真土者,是第三生也。豈非二世三生之義哉!依此等諸文對映,則二世三生果遂之義斷乎可見矣。
《渧記》雲:「問:此願意淨家諸派並約遠生結緣之願,加旃依《漢》、《吳》兩本成諸行類三世三生果遂之義,故黑穀雲:『人師釋第二十願,或雲繫念定生願,或雲三生果遂願,後義相契,源空存念,值彌陀願,修念佛行,百年之內,決定可生極樂。然則曠劫之間,今百年內可見淨土也,一生、二生雖不往生,第三生決定可遂,自今已後一生,不可過五六年,又又生間決定可入淨土故也。』(《正信上人筆記》在幹嵯峨二尊院寶庫,建長三年後九月廿七日記之,源空在判出《淨土宗要集》二(三十九))
又《本願義疏》雲:『今生念佛者,若信心淺,若值惡緣,雖不遂順次往生,其本念佛不唐,順次還人界,雲必可遂往生之望。設雖不遂一生之往生,不可等閒念佛,臨終值惡緣猶以不墮惡道,何況正念往生之人耶!』(文)
由之,今此願文亦可如他流約三世而解,亦不止為念佛機也。吾祖約唯自力稱名機順次生化之義解者,不唯違祖宗,實非背異譯經說耶?
答:今家所立洞達願意,深探祖承,能通經說,發明祖承故,浮淺取義者懷此迷疑亦宜矣。當知一切眾生法爾性欲千差,故大悲佛願亦復種種也。是以異譯經說亦順譯人意樂,不必一說為准,蓋是梵本多含,故各據一邊也。是以《覺經》、《大阿》願文正約諸行,故雲『為道作善持經戒』,而兼自力念佛,故似諸行遠益為願正意。然則前世聞名欲生時,亦是一類念佛傍正機也,前世聞佛名,正修諸行,傍稱名號,而不至心,故第二生複生人界(現在),如法修行諸行及念佛,第三生(未來)得生淨土,是乃彼二經說相聞名不至機,故約三世,可謂有旨矣。是以彼二經願成就文(胎宮)於三輩中說之,而中悔疑惑不至心者,雖順次生化土,五百歲中在邊地七寶城,不能得前至無量壽佛所,五百歲後雖乃出城至佛所,聞經心不開解,亦不得在僧中聽經以去,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虛空中,去佛大遠,不能得近附佛,其人久久亦自當智慧開覺云云。此乃其初至心修諸行及念佛,然後中悔狐疑不信諸善者,生疑城中而已,故疑城說相不同今經,且在三輩中(中下二輩)而說之者,彼二經此願本為諸行機而立故也。由是應知:彼二經此願現在至心機本由前世不至心繫念故,現在至心如法修行,得生三輩土,故此願成就文在三輩中,而與臨終現前願益全同無異也,邊界疑城往生乃示臨終現前願機及果遂願機之中悔疑惑者所止之土而已。彼經兩願並約諸行機,故以三輩為願成文,不同於今經願成文在三輩外,而僅經五百歲一生速轉入真土之說相者,職由此矣。然則兩經臨終現前約順次往生,三生果遂約順後往生故,此願往生第三生而非順次生宜矣。不爾,則與臨終現前願何以分之耶?然則彼二經果遂願本與今經果遂不同,此乃梵文多含故,順譯人意業,各據一義而已。
然如黑穀約三世三生解,則唯約念佛機不至心者,故不為順次往生,今家約自力稱名至心回向人,而許順次往生,立二世三生義,可謂兩穀互顯妙義矣。《魏》、《唐》兩譯願並約念佛機而誓果遂,故兩穀並為『念佛果遂』,于中黑穀約不至心立三世三生,大穀約至心立二世三生,互顯妙義也,豈違祖承哉!又今家據《魏》、《唐》兩譯現文作二世三生解,豈為違經旨哉!
惟夫凡願生機有三類:一弘願念佛,二自力念佛,三定散諸行。此三類各有至心、不至心故,其弘願念佛至心順次生真土,自力念佛至心順次生化土,諸行至心亦順次生化土。此中自力念佛及諸行並至心者,順次同生化土,故宜分別本願或非本願行。是以自力念佛修本願行至心故,雖生化土,速疾轉入真土;諸行至心修非本願行故,往生化土,經歷多劫,不能速轉入真土。以是為優劣,不然則何分二行別乎!今家之所以談果遂,意在於斯矣。然自力念佛不至心者,不可順次生化土,故第二生複生人間,而成至心回向義,第三生必生化土,黑穀約此不至心而立三世三生果遂也。
然《決疑抄》雲:『三生往生就勝為言,亦可通四生已後,德本有淺深,至心有遲速故也。』(文)
《鎮西宗要》雲:『問:第二十願何願也可雲耶?答:繫念定生願也。難雲:願行具足而可生極樂,而繫念者當唯願,既無行,何雲定生乎?答:繫念定生雲名目以知非順次定生,其時節長短難知,此法池房宣如吞鈎魚,發起繫念我之眾生,使臨終往生極樂之願也,是下種結緣也云云。』
如此鎮西所談不詳,元祖廢立深旨,只以此願為諸行念佛不至心機遠生結緣義也,若約諸行不至心機,則宜通四生已後遠緣。而今元祖意不然,唯局自力念佛不至心者之必至第三生而往生義邊解此願,故雲『人師釋第二十願,有繫念、果遂二義,後義符契源空意云云。』此乃廢諸行,立念佛,故念佛不至心者,亦勝於諸行不至心者,不至第四生,必第三生往生,為此願果遂義也。如鎮西義,不分廢立,但取繫念定生義,大違元祖相承旨了,何不思之耶!
問:今家以十九願配諸行往生者,意據元祖以「三輩文」為第十九願成,其理固然也,而今以二十願配自力念佛往生者,他流之所未曾談,而似不順願文,如何?
答:此義今家不共妙判,而有理證、文證及祖承。
其理證者,凡願生淨土機有三類:弘願念佛,定散諸善,自力念佛,如次以十八、十九配弘願念佛、定散諸善之往生,則以此願可配自力稱名往生,理當然也。不爾,則自力念佛類由何願而得往生之雲乎!若言由托第十八願則不然,他力、自力混淆不分故,若言念佛皆是他力,無自力念佛,則亦不然。元祖既分別自力、他力念佛故,如下引文,念佛既有自力、他力之異故,他力念佛是第十八願機,則不可言自力念佛亦托第十八願也。
其文證者,此願文既言『聞我名號』,而次言『植諸德本』,是乃現文說稱名念佛之證也,植諸德本即稱名義也。
其祖承者,黑穀既以此願偏約念佛,立三生果遂義,然則今家以為自力稱名往生願,不亦宜乎!黑谷意亦就自力稱名分別至心、不至心二類。文雲:『雖念佛,或雜餘行,或聊雜疑心者(所謂思一念不定之自力念佛),報佛隱,而見化佛之來迎。』(《示禪勝法語》)又雲:『思一念不定之人,念念之念佛皆成不信之念佛也。』(同上)又雲:『若謂念佛之數目多者,即是勤于自力,此乃不知事理浮淺偏見也。自力心之人者,縱只一念、二念,皆是自力之念佛也;唯憑願力,仰信他力之人,則縱然千遍萬遍之稱念,百日千日晝夜之積勵,聲聲念念,皆是他力之念佛也。』(《七個條起請文》第三)此乃於念佛、分自力他力。其自力至心念佛,得化土往生,故雲見化佛來迎也。又自力不至心念佛,化佛來迎,猶未能得見。故再生人間,至心回向,第三生得往生。是為此願三生果遂義也。然則黑穀意弘願他力念佛預報佛來迎,得往生報土。自力稱名至心者,預化佛來迎,順次往生化土。其不至心者,不得順次生化土,故再生人間,為至心機矣。吾祖體得此相承旨,故特以此願為自力稱名益者,卓識高邁,實非他流之所企及也。」(已上《渧記》)
此二個問答盡宗義,可謂勤矣。
第二十一、具足諸相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令具諸相願(義寂),二名所化成滿三十二相願。(良源)
若明所攝者,菩薩功德攝。何以知?諸譯雲「國中菩薩」,或雲「國中人天」,下經歎菩薩功德曰:「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此以國德成菩薩功德也。
又《宋譯》合翻於「一生補處」,《漢譯》安之於一生補處願之後。(第廿、廿一)又上必至滅度誓果必至,次補處誓因必至究竟,是利他教化之始也。今卅二相合其菩薩功德,故知是菩薩功德所攝也。
次解願意者,或國土所化有情相好不具足,人德不貴,招蔑視(身子為尼犍所蔑)輕賤,(牛王為眾所輕賤)故興此願,使國人天悉具相好。惠心雲:「不於百大劫中而種相好業,只是彼土任運生得之果報,不亦樂乎!」《會疏》、《要解》、《梵記》並約真土,《義記》通真化,《渧記》雲:「雖通真化,今約真土為正矣。」
今按:此願通前三願,故安之於三願後,起次補處願,何者?上品生者生彼國,見諸菩薩色相具足。(上上品)又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上中品文,此三十二相中第十四身皮金色相)以此思之,雖化土而具相好,豈劣於穢土輪王乎!(是十九、廿願感也)然比真土相好非比校,理實具足無量相好,故《吳譯》說八十種令如佛。言三十二相者,且因順余方應身相好耳,(應身,《觀佛經》雲同人相,是輪王相。)實具無邊相好海如佛,是即第十八感報也。當知通三願,方便感報雖亦相好,不同真土相,唯是相似相好,故不能為還相攝化用。真土感報即顯必至滅度土身相,是以起還相悲用,次必至補處願由之起,應知。《正天王般若經》雲涅槃無窮德,開出其涅槃悲用者,廿一、廿二相位也,此願正覺華化生,次願必至補處。
次參考諸譯者,《唐譯》雲:「國中菩薩皆不成就三十二相者,不取菩提。」(文)
《吳譯》(十五)雲:「令我國諸菩薩,身皆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等。」
《漢譯》(廿一)雲:「我國諸菩薩,不悉三十二相等。」(文)
《宋譯》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皆具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一生令得阿耨菩提。」(文)
後解文者,《吳本》雲「八十種好」,餘譯但雲「三十二相」,舉相攝好也。
「三十二相」者,《智論》四雲:「易知故名『相』,如水異火以相。」《法界次第》雲:「相,名有所發表,攬而可別名為『相』,如來應身之體現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眾德圓極,使見者愛敬,知有勝德可崇,人天中尊,眾聖之主。但相總而好別,相若無,好別不圓滿。輪王、釋梵亦有相,以無好故相不微妙,故次相而辨也。通雲好者,可愛樂也等。」如《會疏》具引文,《探玄》十五(六十)釋相海八門分別,《涼疏》廿七(十九)以五門分別相好。《玄贊》第五(十一)等,可往見,恐煩略之。
第二十二、還相回向願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令至補處願(義寂),二名究竟一處補處願(良源),三從廿一至三十同名眾生德滿願。(玄一)
今家有三:一名必至補處之願,二名一生補處之願,三名還相回向之願。(《證卷》)於中,前二通諸師,以補處為究竟,此從文立名,後一從義立名,今家不共得名也。良以高祖從果向因名「還相回向」,安樂國中菩薩雖位補處,亦是超出常倫諸地,或示現諸地行,皆是從果向因,名「還相回向」也。此願以因究竟(降佛一等)為從果向因之始,是利他教化地始,故是曰「必至補處」也;「除其」已下就其下地以顯自在化,此乃佛本願之所使然,補處及自在化並是還相,故名「還相回向之願」。世人謂但補處為還相者不然,若爾者,攝後後不盡故。《宋譯》分「除其本願」已下別為一願,其相彌明矣。
明所攝者,此願菩薩功德所攝,示現必至滅度悲用故,若無此悲用,則應同於二乘滅度,雲何稱大涅槃乎!大涅槃必具悲用,故曰「教化地之果」,當知由往相因,(行信)得無上妙果,而起大悲用,若因若果,無有非如來回向成就,注家的證三願文彰此意也。
問:諸師皆以補處為願體,今為還相回向之願耶?
答:第十一願誓「必至滅度」,今願「必至補處」,何之「必至」為正?若悉必至滅度,何有補處?若皆必至補處,則何有至滅度者焉?是以知悉至滅度已從果向因必住補處,是名「還相回向願」也。
次明願意者,或國土雖行菩薩行,而經歷多劫,自一地至一地,或有七地沈空之難,或未淨證淨不同,或雖施作佛事,而化事不自在,是故興此願,誓令來生者皆悉超越諸位,速至補處,修普賢德,二利自在也。《小經》曰:「眾生生者,皆是阿毗跋致,(所除)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補處)」此乃安樂自然妙證也。
《證卷》曰:「二言『還相回向』者,則利他教化地益也,則是出於必至補處之願。」止顯《注論》,故不出此願文,可披《論注》。《論注》(下卅右、下五十二右)二文如《會疏》所引,於中「生彼淨土」者即往相因果,「彼淨土」者國土功德一切攝此,即本願言「我國」是也,亦是光壽願攝在之。「生」者即是本願之生,生因(十七、十八)生果(十一)言「生」也。「菩薩人天所起諸行」者即還相回向願也,故次引三願證之,初二願證往相因果,後一證還相。凡六八願中國德願,或從佛德,或攝菩薩德,故舉二國德自從之。雖佛德八,念佛往生願為本;雖菩薩德多,以必至滅度為長。故次舉二願,證往相因果。于其菩薩德中有悲智二門,從智起悲為還相,故引廿二願,若因若果、若往若還,無不一事本願力,不然四十八願徒設。是以四十八願合為三願,雖開合異,祖五願建立全承此規也。以之思此,必至滅度之「至」是「生」義,若不生者「生」說為「至」,故知生即無生,即涅槃海,此大涅槃具無盡悲用,其悲用顯現者,即廿一(正覺華生)、廿二願,或必至補處,或本願自在化,起種種攝化波浪,是名「還相回向」。此亦含菩薩四種正修行,已下四願(廿三供養諸佛、廿四供具如意、廿五說法如佛、廿六那羅延力)開出於此本願自在菩薩正修行。卷收則還相回向攝在,收之歸必至滅度,是以今「必至」亦是「若不生者」之「生」,此「生」何以得?由聞其名號,故言「一一願言,稱我名號」等,六八願願悉歸「稱我名號」,則四十八願悉攝「若不生者」一句。如是法藏菩薩以無礙辨才,宣說心中所欲願,信不可思議,《注》解體得此願意,證四十八願以三願,可謂甚深矣!
次參考諸譯者,《唐譯》雲:「于彼國中,所有菩薩于大菩提,鹹悉位階一生補處,唯除大願諸菩薩等,為諸眾生被精進甲,勤行利益修大涅槃,遍諸佛國行菩薩行,供養一切諸佛如來,安立恒沙眾生住無上覺,所修諸行複勝於前,行普賢道而得出離,若不爾者,不取菩提。」(文)
《漢譯》雲(二十):「我國諸菩薩,不一生等置是余願功德,不爾者,我不作佛。」(「不一生等」者難解,有說曰:「一生者謂一生補處也,等置者普等舍置也,是余功德者,謂除第二十願也,諸餘二十三廣功德也。言我國諸菩薩不止一生補處弘宣本師彌陀本願功德,至各成佛果之時,亦不舍置彌陀本願功德,即盡末來際弘宣之世故。不一生等置者,不一生補處而等置也。」(文)有說雲:「我國菩薩一生補處是毋論也,不與彼一生等而不置余願功德,若不爾者,我不作佛,『不』字貫二句,此就所除明之,必至補處之攝在此中。」(文)今謂後義為優矣。)
《吳譯》闕此願,《宋譯》分為二願雲:「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若有大願未欲成佛為菩薩者,我以威力,令彼教化一切眾生,皆發信心,修菩提行、普賢行、寂滅行、淨梵行、最勝行及一切善行,悉皆令得阿耨菩提。」(第十六願)
《悲華經》明二種菩薩,文略矣。
後解文者,此中大分為三段:一「他方佛土」等二句標所為人,二「究竟」下明所願,三「若不」一句結誓約。
初中,「他佛土諸菩薩」等者,《唐譯》雲:「于彼國中所有菩薩」,故知不但局來生菩薩,總通凡聖,故《悲華經》雲、《小經》雲:「眾生生者,皆是阿毗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文)望西雲:「唯限地上,不通三賢。」(文)此義未詳也。《義記》雲:「他方佛土諸菩薩眾者,念佛眾生也。」(文)此義得願意,《渧記》亦從之矣。
《會疏》有二解:一引《大明度無極經》言「願高誓重大菩薩」。二依《分陀利》及《莊嚴經》廣通一切凡聖,自評取言:「此願正意在引接菩薩,是正指十四佛國及十方無數薩埵也。」今謂:此義未詳,何者?十四佛國菩薩亦是指金剛心者,《信卷》末(十一右)引六十七億不退菩薩以為金剛心者,又《事贊》釋「眾生生者皆是阿毗跋致」言九品往生人,故知通凡聖,何但願高誓重菩薩乎!
二明所願中亦有三:初一句明必至補處,二「除其」至「正真之道」明本願自在化,三「超出」等四句明還相得益。(通上二種)
初中,「究竟」者即等覺位,因位極故言「究竟」也。《會疏》有約時、約位二義,今後義為正也。
「一生補處」者,等覺尚有一品無明未破,故曰「一生」,此品無明其力最大,最後心以金剛智破之,即補妙覺之處。故《法華》雲:「餘有一生在,當得一切智。」《寶網經》說二生乃至千生補處。今簡餘生,故曰「一生補處」。
何故約此位者?初生剎那必證往相大果,自此極果而降一等,是為教化地始,名曰「還相回向」。故就此位立誓,當知難行自力門初住為入聖始,故曰「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易行他力教一生補處為利他發軫,故言「究竟必至一生補處」。學者須分別聖淨二門分齊。《會疏》(廿九左)問答未詳也。
「除其本願」等者,二明本願自在化。
「所除文」有二義:一「除其本願,自在所化」二句為所除,「為眾生故」已下明補處德。二從「除其」至「正真之道」通為所除。依祖訓後義為正,《會疏》取前義者違祖意。願成文雲:「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文)又《贊彌陀偈》雲:「鹹當一生補佛處,除其本願大弘誓,普欲度脫諸眾生。」(文)
依此等文,祖訓「除」字至「正真之道」者符順經釋意,《會疏》何違之耶?又自在所化為非補處德,則如觀音等隨類應同自在所化,可謂非此補處德乎!若爾者,何故《論注》下(三十三)釋出第五門示應化身雲如《法華經》普門示現之類耶?其非可知。(《渧記》破意)
又《梵響》雲「此『除其文』下至『普賢之德』誤解《如來會》文,而違祖意」者,亦非也。
「其本願」者,《宋譯》願文雲:「若有大願未欲成佛為菩薩者等。」又願成就文雲(下四):「彼佛剎中,所有現在及末來生一切菩薩,一生令得阿耨菩提(一生補處),若有菩薩,以宿願故,入生死界,作師子吼,利益有情,我令隨意而作佛事。」(文)既雲「宿願」,故宿世本願也,此菩薩宿願:我生淨土,則常在下位,自在能濟度一切眾生,不至上位補處。是菩薩意樂也。
今按:宿世大信中具度眾生心,是為宿世願而已,故知一往似菩薩本願。然求其本,由阿彌陀如來大願力故,何以言之者?《論》曰:「出第五門者,乃至以本願力回向故,是雲『出第五門』。」(文)《論》約菩薩本願力,今家為阿彌陀如來本願力回向,可知矣。
言「除」者,非除去之義,望願一生補處者為言,若不樂住補處,而願在下地自在佛事者,佛亦願我加威力,令彼如意。《宋譯》願成就文雲「我令隨意而作佛事」,故知自在化亦佛本願,故此亦為還相回向之願,應知。
「自在所化」者,菩薩利物,任運大悲,如普門示現等。《渧記》雲:「古來多約化益義而解,所化固然也。私助一解雲:化謂化作,隨類應現,自在無礙,故雲『自在所化』也。」(文)
「為眾生故」下明自在化德,乃下四願開出於此也,《論》四種正修行亦顯自在化德也。「為眾生故」已下八句中,初四句是總句(至「度脫一切」),後四句(「遊諸」至「正真之道」)是別句。初總句中,「為眾生故」一句通下三句,願成就文述此總句雲:「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文)
「被弘誓鎧」等就三精進明三句。
《瑜伽》四十二雲:「雲何菩薩擐甲精進?(《唯識》第九(廿一丁):對法十二等並言「被甲」。」擐、被義同。故《壽會》願文雲「被精進甲」,成就言「擐大甲胄」。)謂諸菩薩于發加行精進之前,其心勇悍,先擐誓甲,若我為脫一有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處那落迦,不在餘趣,乃至菩薩經爾所時證得菩提,假使過此百千俱胝倍數時劫方證菩提,我之勇悍亦無退屈。雲何菩薩攝善精進?謂諸所有精進能為施等諸度加行成辨施等,又由此精進是能修證,能成菩薩一切善法最勝因緣,餘則不爾,是故如來以種種門稱讚精進能證菩提。雲何菩薩饒益有情精進?謂此精進有十一種,如戒品說。」(《識述記》十本(十八)等合勘)
願文「被弘誓鎧」句者,即彼第一「擐甲精進」也;「積累德本」者,即彼第二「攝善精進」也;「度脫一切」者,即彼第三「饒益有情精進」也。故願成文「以弘誓功德」者,正舉願文弘誓及德本,「而自莊嚴」者,顯被鎧義及積累義。何以知之?前譯《寶篋經》下說「三十二德鎧」,後譯《現寶藏經》下(八紙)名「三十二大莊嚴」等,可以例知,故初二精進也。「普欲度脫一切眾生」者,即彼饒益精進也。
又《瓔珞經》下亦說「三勤」,名起大誓心,方便進趣,勤化眾生,應知。(已上朴師說)謂入彌陀界,為眾生發大誓,經歷多劫不退,起此勇悍者,似菩薩精進力,求其本則由被阿彌陀如來本弘誓鎧。故《論注》云云。
「被」謂被帶也,亦衣被也,服也,著也。(《應音》十五(二左),《琳音》廿七(六左))
「鎧」,《注》云云。《琳音》一(十六):「開蓋反。《說文》:鎧,甲也。《文字集略》雲:以金革蔽身曰『鎧』,即甲胄也。《玄贊》(三十九丁)曰:鎧謂兵甲,兜鍪令必勇銳。」(文)《應音》三(十二)雲:「僧那僧涅,應雲摩訶僧那僧涅陀,舊譯雲:摩訶言『大』,僧那言『鎧』,僧涅言『著』,亦雲『莊嚴』,故名『著大鎧』。《大品經》雲『大誓莊嚴』是也。」一雲僧那甲 捺陀,或雲「被」,或雲「衣」,言被甲、衣甲也。(已上《音義》)
「弘誓鎧」者,大誓莊嚴入煩惱稠林,而無有怖畏,是言「被甲精進」。如《會疏》(三十左)廣引經明。
「積累德本」者,攝善精進也,是福德莊嚴。《毛詩》:鵲巢積行累德。《增韻》:累也,堆疊也。《說文》:聚也。「累」,《廣韻》:增也。《王注楚辭》:重也。「德本」者,德謂功德,本謂因本,如《妙文句》四(四十六)釋,積功累德以為因本,故言「積累德本」,所謂集如來法藏是也。以彌陀名號中利他諸善施一切眾生,如是以弘誓功德自莊嚴,所以自莊嚴為眾生,故能度脫一切也。然《會疏》分淨穢釋(初四句穢國,「遊諸佛國」已下淨國)者未穩也。《大論》明二種菩薩,一者多集功德,二者慈悲心為眾生,此中含二種也。
次別句中,「遊諸佛國」等三句即開功德(攝善精進)莊嚴,即上求多集功德是也,「開化」等二句即開弘誓(被甲利樂)莊嚴,即下化慈心為眾生是也。
「遊諸佛國」等者,《論注》下(卅左)曰:「此菩薩得報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種種供養一切諸佛,及諸佛大會眾海。」(多集功德菩薩即四種行(《注》下三十五右已下)中初三是也,不動而至,無前後遍至,遍至十方也)今「遊諸佛國」等此意也。所以遊諸佛國,則為施作佛事,積累德本,故言「修菩薩行即是無作妙行」故。《唐譯》雲「修大涅槃」也。
「開化」等者,《論注》雲:「於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脫一切眾生,常作佛事。」(慈心為眾生菩薩即第四示法如佛菩薩)是即開化恒沙相也。開謂開導、開示,化謂教化。《注》曰:「開諸眾生淤泥華,開導一切,無暫時休息故」。遊泥華者,此喻凡夫在煩惱泥中,為菩薩開導,能生佛正覺華。諒夫紹隆三寶,常使不絕。
「無上正真之道」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言「無上正真道」,《唐譯》雲「住無上覺」。「立」謂安立,經曰:「各各安立無量眾生于佛正道。」(文)
「超出常倫」等者,三明還相得益。
此有二意:一雲:此明所除菩薩德相。(《莊嚴經》)一雲:此明補處德,以中間明所除,前後文為補處願體故。
今按:准祖意,此文通上補處、自在化二,並是為還相普賢德也。《和贊》曰:「安樂無量大菩薩,至一生補處,歸普賢之德,必化于穢國。」又雲:「說還相回向者,得利他教化之果,即回入諸有,修普賢之德也。」既雲「一生補處,歸普賢德」,豈是非補處之德乎!又雲「回入諸有」,豈是非自在化之德乎!故知若補處,若自在化,皆是超出常倫諸地行,修普賢德,是名「還相回向」也。
今家訓詁雲:「超出常倫而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由此言之,超出者,超越出過之義;常倫者,十地階次一應化之道曰「常倫」。安養界裏,菩薩超越出過常途行位,不自一地至一地,一地處同時十地地行炳然現前,如雲「十地願行自然彰」,一地即一切地,一念即無量劫,是顯安養菩薩最勝。《論注》引此願顯超出,此意也。又「現前」二字屬下,則簡歷劫。
「諸地之行」者,謂所超之十地階次,超越十地階次不曆劫,現前速修習普賢德也。
「修習」者,修謂修飾。習者,《琳音》三十三(七右):慣習數為也。《增韻》曰:習者,服行所傳之業,熟複不止也。
「普賢之德」者,於果分不可說中而現因門,從果向因名「普賢德」。勞謙善讓,齊普賢而同德者,此之謂乎。《探玄》曰:「德周法界曰『普』,用順成善稱『賢』。」《華嚴行願品》雲:「如是等上首菩薩摩訶薩,一切皆並從普賢行願所生。」此菩薩雖居補處,因果無二,故《探玄記》曰:「若一乘圓教中,實則不依位,寄終教位相以辨之,于信滿不退之際,則明得彼普賢法界行德,具攝因果,圓融無礙。若以因門取,則常菩薩;若果門以取,則恒是佛。」
今按:普賢德者,法藏菩薩出門德名「普賢德」,若補處八相,若隨類應同,皆修習法藏出門之行。《大經》曰:「皆遵普賢大士之德止,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門),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出門)。」是補處八相作佛也。又「消除諸漏,植眾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難量,遊諸佛國,普賢道教,其諸修行,清淨無穢,譬如幻師,現眾異像,為男為女,無所不變」等,是隨類應同普賢德也,可准解矣。
《渧記》引《舊華》三十八(三)〈離世間品〉十種普賢心,及四十《華嚴行願品》十種普賢行願,可據矣。
「若不爾者」等,後結誓約也。
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初明得名者,一名令奉遍侍供養諸佛,(義寂)二名承力供養願,(憬興)三名食頃遍侍諸佛願。(良源)今名供養諸佛願也。
明所攝者,已下四願並出於廿二願,故知菩薩功德攝。
次明願意者,諸師至廿一願為攝凡夫願,廿二願已下為攝菩薩願,舊注皆准此。今謂:若不生者,生即無生,起利他悲用為廿二願,已下四願開出廿二願,此願及次供具明遊諸佛國、施作佛事之相,即上「供養一切諸佛如來」句分為二願,謂供佛、供具,於中,今願明遍至供佛,即四種中初二正行是也。(不動而至,一念遍至)《論》文云云。(上四十一《會疏》所引)
次參考諸譯者,《唐譯》雲:「國中菩薩,每于晨朝,供養他方乃至無量億那由他百千諸佛,以佛威力,即以食前,還到本國,若不爾者等。」
《漢譯》第廿二雲:「我國諸菩薩,欲共供養八方上下無數諸佛,皆令飛行,(供養諸佛願)欲得萬種自然之物,則皆在前,持用供養諸佛悉遍已後,日未中,則還我國等。(供具如意願)」此合供養及供具而為一願,更就食時加飯食隨念願,(廿三)今譯卻攝之于受樂無染願中。
《吳譯》第十三願大同《漢》,亦合為一願,入之神足通中,更開飯食隨念。
《宋譯》第十六願沒「供養諸佛」之句,於第十七願誓之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於一切處承事供養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諸佛,種諸善,隨意所求,無不滿願等。」(文)第十八(《魏》、《唐》廿五)願一切智,十九、廿、廿一之三願重明供養之相,初明往詣供養,次明佛神力使諸佛來而受供,後明隨意供具至十方悉供。前後雖有四願,但是《魏》、《唐》供養、供具兩願而已。
《悲華經》第十四亦合(供佛、供具)為一願也。
後解文者,「國中菩薩」者,望西雲:「按《起信論》,解行發心之中不說供養諸佛,證發心文始說一念供養十方一切諸佛。然《觀經》上中、上下於三賢位曆事供養十方諸佛,非佛力者解行菩薩豈一食頃自在供養無數佛耶!」此釋未詳也。《論注》所謂「寂滅平等法身菩薩」也,一切人天至彼,皆悉得寂滅平等法身,豈三賢十信乎!《宋譯》雲「所有眾生」,《小經》雲「其土眾生,供養他方」等,故知通一切人天。《會疏》釋為好優矣。
「承佛神力」者,願成文(下五紙左)雲「承佛威神」,《唐本》雲「以佛威力」,謂不問上位下位,齊契此德,所以由佛力也。《會疏》例于諸經中有傳承佛告命,今謂承佛自在神力也。
《莊嚴經》「欲以種種供具供養他方佛而不能往,我于爾時,以宿願力,(因分)令彼他方諸佛世尊各舒手臂,至我剎中,受是供養。」(第二十願)又「思惟佛展臂至此受供,劬勞諸佛,令我無益。作是念時,我以神力,(果分)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諸佛面前,一一供養。」(廿一願)此分因力、果力彰佛力,准知:今佛神力者,即顯其果力也。
望西雲、又澄憲雲:「上神境通願中雲『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等,與今願何別?答:上眾生自力,下教主加被,是為差別。乃至上只顯身通力用,一念超過德為事,未雲供養,今別顯供養之德,差別顯然,不須疑問云云。」又雲:「既雲菩薩,若不被初生凡類,思之。」
《義記》雲:「承佛神力者,果上尚是他力,況因行乎!望西議雲:上神足通與此供養如次自力與佛加力為差別。今謂不然,神足亦願力所成,何雲自力!雖文不言承力,若此言有一願,則餘願亦複然,問答永又不令被初生凡夫,此真假雜亂,他皆不知真假法義,故勞釋義云云。」
「一食之頃」等者,顯一念遍至,攝不動而至。《琳音》三(十五)曰:頃,傾穎反,《考聲》:少選也。食頃,可一食間也。《說文》從匕。然《論注》言「一念時頃」,義無異。「一食之頃」者,《論》雲「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注》上(二十八右)云云。無前無後,一念同時,遍至諸佛會也,以之顯不動而至,應知。
《唐本》雲:「每日於最朝供養止,即以食前,還到本國。」《漢譯》曰「未中則還」,今經不說還時,願成文具說還相,謂一食之頃往詣,未食之前,忽然輕舉,還其本國。雖言往還,而實無往來相,且本國他方相望故爾耳。本國他方本無二,悉是涅槃平等法,何往來之論!故《論》言「不動搖而至」,可知。《寶雲經》第七云云。(《會疏》引,五(三十三))
「遍至」者,顯無有一佛土而不至,身不動而至,如日在天上,影現百川,一心一念遍至無前後。
第二十四、供具如意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欲求.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所求供養具如意願,(義寂)二名供養皆順意樂願。(良源)今名供具如意願也。
次明願意者,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或國土,菩薩雖遍至佛前,供具不如意,如善惠仙人殷勤求蓮華,常啼賣肉覓供具,是故願言:我土菩薩于所至處,各一切供具隨意現。此便《論》第三功德也,曰:「雨天樂花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亦是所求滿足功德也。
次參考諸譯者,《唐譯》雲:「諸菩薩眾所須種種供具,于諸佛所殖諸善根,如是色類不圓滿者,不取菩提。」《漢》、《吳》、《宋》如上。
後解文者,「現其德本」者:一雲:供佛即現功德之本也,以眾功德由供養而起故。(玄一)一雲:依自福德力,得所欲供具如意,福德是現供具之本故。(澄憲)一雲:大菩薩來現時,必感其德,呈諸瑞相,如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薩、地藏菩薩來現等相。《大雲經》大勢至菩薩來至此土,時現威德。(《會疏》初義)一雲:德本廣大,故供具自至。(《會疏》後義,同澄憲義)一雲:般若根本業故所須應念。(大同澄憲及《會疏》第二義)一雲:指名號功德如庫藏,一切供具出於此中。(師說)
今雲:初說未穩,後五義總收唯三義,謂此菩薩功德智慧廣大,故種種供具自然至,功德是本,依此德本現供具,故名「現其德本」也;謂功德智慧廣大,故來現時現瑞相,故名「現其德本」也;名號義可知。此三各據一義矣。
《渧記》雲:「『其』字所指在上句『諸佛』,謂在諸佛前示現諸佛果後利他度生善根功德,故雲『現其德本』,『現其』二字大有味矣。」
「諸所欲求供養之具」等者,《宋譯》及今經願成文廣列供具,下經雲:「華香、妓樂、繒蓋、幢幡,無數無量供養之具,自然化生,應念即至等。」(文)《莊嚴》雲:「真珠、瓔珞、寶蓋、幢幡、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香花、伎樂。」(文)
「如意」者,經雲「應念即至」,如寶珠自然雨一切物,如虛空藏菩薩自空中雨諸寶。
第二十五、說法如佛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得名有三:一名說一切智如佛願,(義寂)二名說法慧勝願,(憬興)三名說法順一切智願。(良源)了惠名說一切智願,《會疏》從之。師說雲:「舊名不允,可名說法如佛願,能說彌陀佛智法門如諸佛故。」今謂各據一義也。
次明願意者,見或國土,菩薩雖遍至十方,供養供具自在,而說法不隨順佛智,化益不普,故興此願,國中菩薩說法如佛故。《吳譯》雲「說經行道皆如佛」上願雲「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此願即彰其開化眾生之相,能說隨順佛智,說佛智法門,以開化眾生,使安立佛道也。
次參考諸譯者,《唐譯》雲:「國中菩薩,說諸法要,不善順入一切智者,不取菩提。」
《漢譯》雲(廿四):「我國諸菩薩說經行道不如佛者,我不作佛。」
《吳譯》(十六)雲:「令我國中菩薩、阿羅漢,語者如三百鐘聲,說經行道如佛。」(文)
《宋譯》雲:「我剎中所有菩薩,皆得成就一切智慧,善談諸法秘要之義,不久速成菩提」(文)也。
後就文解者,「演說一切智」者,《大論》說三智:一切智(空)、一切種智(中)、道種智(假)。一即三故曰「說一切智」也。《持論》說清淨智、一切智、無礙知。《應音》三(十一)雲:「薩婆若,正言『薩伐若』,此譯雲『一切智』。」《苑音》二(十一)雲:「薩婆若,具雲『薩婆若囊』,薩婆,此雲『一切』也,若囊,智也。」(文)《宋譯》雲「談諸法秘要妙之義」,即是一切智之所見實相,不得一切智,達諸法性,何善說之安樂菩薩「深入諸法,究暢要妙」。(文)通達之故能說佛甚深法藏,而隨順佛智無違。經雲:「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又雲:「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為人演說。」當知已佛眼具足達法性,以一切無礙智演說,故說如佛一切智所說無違無失,順法性故能契二諦,故開化平等,是雲「演說一切智」也。
師說曰:「說彌陀一切智法門,謂諸佛以無上智慧說無上智慧,聞者明信諸佛無上智慧。諸佛已爾,乃至凡夫說亦爾,故說『如佛』,是雲說佛法藏、為十方眾生集如來法藏等二義用不任意矣。」
第二十六、得那羅延力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一名令得堅固身願,(義寂)二名身得堅固願,(憬興)三名具得金剛那羅延身願。(良源)今名得那羅延力願。所攝准上。
次明願意者,此願亦出上二十二願,雖有說法如佛德,(口業)不身力勇猛,不能入煩惱邪見林,開化恒沙眾生,故興此願,即上「被弘誓鎧,開化恒沙」句出。
舊解皆言「此願但身體力堅固」,師說曰:「此願大誓願力勇猛名『金剛那羅延』。《新華嚴》文可為證。」今按:大誓願力堅固勇猛故,身力亦堅固,是名「那羅延力」。《寶積》第二十一〈被甲精進會〉(六紙)云云。(如上《會疏》所引)
《新華嚴》〈十回向品〉「菩薩施心回向文」雲:「願得那羅延堅固幢心,得常精進心,得大勇猛心,得被金剛甲胄心。」(《疏》廿七之卅一)
次參考者,《唐譯》雲:「彼國所生菩薩等,若無那羅延堅固力者,不取正覺。」(文)《漢》、《吳》並闕此願。
《宋譯》:「我居寶剎所有菩薩,身長十六由旬,得那羅延力,身相端嚴,光明照曜,善根具足等。」(文)
後解文者,「金剛」是堅固不壞義,通身心體,(義寂但取身體堅固,《會疏》從之。今心身通取。)言「被金剛甲胄心」,豈但身體堅固耶!又《密?力士經》云云。(《會疏》引)
「那羅延身」者,身心力勇猛精進義,言「那羅延堅固幢心」等故。《寶積經》六十九(十紙):「敬禮善逝、應供、那羅延力大導師。」(文)又《六婆羅密經》第四雲:「佛十力一一節中皆有八萬四千六百六十三種那羅延力。」(文)那羅延,《應音》八(廿二)曰:「那羅延,晉言鈎鎖力士。」《探玄記》十五雲:「此雲堅牢,即帝釋力士之名。」《苑音》一(五右)雲:「那羅延,此雲堅固。」章安曰「金剛」,《最勝疏》四本雲:「此雲力勝。」又五末雲:「吠率怒,此雲多手。那羅延,天之別名。」《倫記》十二下(十八):「泰雲:此翻力壯也。天有那延力,故言那羅延天。有釋摩醯首羅名『大自在』,梵天祖公名『那羅延天』云云。」(具如《音義》)《會疏》引《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及《俱舍》,可見矣。
《福德三昧經》雲:「以十人力等一健牛力,十健牛力等一青牛力,如是凡象乃至香象、大香象、系羂師子王、力士、大力士乃至地天子、堂天子、持風天、持鬘天、常醉天、四天中之一天王,如是展轉十倍,乃至十他化自在天王力等魔天中之一天子力,一切魔天中天子力等一魔王力,十魔王力等半那羅延力,十半那羅延力等一那羅延力,十那羅延力等一天那羅延力,十大那羅延力等百劫修行菩薩力,乃至十地菩薩等一後身菩薩力。」(文)《俱舍》雲:「佛身支節一一皆具那羅延力云云。」
此但因順余方而已,實成一切力。經(下八):「因力乃至如法調伏諸眾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文)可知矣。
第二十七、國土難量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瞭.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令物嚴淨願,(義寂)二名光色特名願,(憬興)三名殊秘珍彩嚴絕妙願,(智光)四名天人莊嚴深妙施妙願,(良源)五名嚴淨無量願,(靜照)六名萬物殊妙願。(真源)望西、《會疏》名所須嚴淨願,是依淨影為攝生願,故加「所須」言,而未盡願意,文中無所須之義故。今可言國土難量願。
次明所攝者,諸師中,義寂、法位、真源、澄憲屬國德也,憬興、智光、良源、靜照並屬攝眾生願,望西、《會疏》從後說。今從初,屬國土功德,非願所須誓國土不可思議。舊解以「國中人天」句為能須,「一切萬物」等為其所須,故屬攝生願。若爾,《唐譯》何言「周遍國中諸莊嚴」耶?今不然,明三種莊嚴不可思議,豈無人天乎!思之。
次諸譯者,《唐譯》雲:「周遍國中諸莊嚴具,無有眾生能總演說,乃至有天眼者,不能了知所有雜類形色光相,若有能知乃總宣說者,不取菩提。」(文)《漢》、《吳》、《宋》三譯並闕此願。
次明願意者,《會疏》雲:「上是誓能須德,自下二願願所須所見勝,故次上而來云云。」今謂:此義不然,此願誓真土不可思議,次願誓化相思議,是即承上三願所生來,真化並明,此願即第十八所入土界,所謂第一義諦妙境界相者是也。故《論》主依此等(及三十一、三十二)願立觀察門,一一莊嚴入一法句,廣略相入本出於此願。
澄憲雲:「彼國莊嚴皆酬佛願力,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蓋此意也。故佛福力無量,所感莊嚴隨無盡也,一一光明,一一名數,實可無限量。止無漏萬德所現誰辨名數,此願總顯依報國土極妙耳。」(已上)此義太好矣,義寂亦雖配四種國德(量、形、種種事、觸)而其義未周,豈但四種乎!三種莊嚴一一不可思議,上等覺下至得天眼者不能了辨其名數,故言「無能稱量」(稱說思量),豈不不可思義乎!安養淨土莊嚴唯佛與佛知見,是此謂哉!入此妙境,言「難思議往生」,舊師何夫見此願淺近耶!噫,恨哉!
下經雲:「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悉相雜廁,轉相入間,光赫焜耀,微妙奇麗,清淨莊嚴」,是此願成也。
後解文者,「國中人天」等四句顯廿九種莊嚴,「窮微極妙」是略說入一法句也,「無能稱量」等是明廣略相人也。
初中,「一切萬物」者,十七句依報總攝此中。
「嚴淨光麗」者,德無不滿曰「嚴」,垢無不盡曰「淨」,(《探玄》第二)經言「清淨莊嚴」是也。「光」不但光華,亦顯光赫焜耀之義,麗,《苑音》二(十二)曰:王逸注《楚辭》曰:麗,美好也,顯微妙奇麗義。「嚴淨」是萬物之體離垢,「光麗」是嚴淨之色相奇特也。
一一形體(形色)色相(顯色)超踰十方,絕倫非世所有,故言「形色殊特」也。是此二十九種門一一莊嚴即一法句故,差別當相即涅槃,是以嚴淨殊特也。
「窮微極妙」者顯一法句,一法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切萬物色相莊嚴悉法身,即事而性,出有而有,故言「窮微」;雖即是性,(一法句)全性即修,故言「極妙」,即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絕四句百非,強名言「微妙」也。
「無能稱量」者,稱,去聲,《琳音》八(九右):「處蒸反,《考聲》:定其輕重也。《廣雅》雲:度也。」廣略相入不可思議名「無能稱量」。
「其諸眾生」等者,寄得通者,以顯其難思議也。
「乃至」者,從上向下,上從等覺,下至得通之人,不能辨量安樂國中所有萬物形色光明之名數,唯佛與佛乃能知,故知一一皆不可思議也。
「逮得」者,逮,《琳音》三(十五)雲:徒奈反,《爾雅》:逮,及也。《方言》雲:自關東西謂及為逮。經作逯,非也(音祿)。今逮達得成言「逮得」也。
第二十八、知見道場樹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裏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道場高勝願,(義寂),二名見道樹願,(憬興、靜照、真源)三名見菩提無量光色願,(智光)四名菩薩共見道場樹願。(良源)今名知見道場樹願也。
明所攝者,義寂為國土功德攝,言地功德願故,余諸皆為菩薩功德攝也。今按:《唐譯》雲:「國中具有無量色樹,高百千由旬」等,此正約國德。今經雲「國中菩薩能知見」,此似約菩薩功德,然願成就文雲:「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裏等。」此正約國德。故今家引為化土之證。(《化卷》)由此言之,此願亦可攝國德,雖舉能知見者,而取所知見為願體,由知見之大小顯道樹勝劣故。于國德中,初無三惡趣願近示門戶,亦通真化,此二十七、八兩願顯其奧。言其真者,則國土難量願;取其化者,則見道樹願是也。
次明願意者,一切諸佛皆以道場樹作佛事,然少福德者不能見之,利益未周,法藏菩薩為之誓令少功德者知見也。然上願明真土不可思議,即第十八願機之所入土也,方便機類不能入其不可思議土界,為之起攝機願,欲令知見道場樹而引入真土,故從假入真意也。(十九、二十所入土)以故《化土》引此願成就文證化身土,此約少功德所見說四百萬裏,其益亦有次第三法忍利益,是以為化土相。若多功德者所見,則周遍法界無能稱量土也。
次參考諸譯者,《唐譯》雲:「國中有無量色樹,高百千由旬,諸菩薩中有善根劣者若不能了知,不取正覺。」《漢》、《吳》、《宋》並無此文,唯《悲華》雲:「一一菩薩所座之樹,枝葉遍滿一萬由旬。」隨機化相,不須定量也。
後解文者,「乃至少功德者」,望西雲:「『乃至少功德者』,問:為是菩薩?將為人天?若人天者,《寶積》雲『諸菩薩』等;若菩薩者,『乃至』之言所表菩薩之外,況願成雲『彼國人天』等。答:順後句(人天),如智光雲:言『乃至』者,指聲聞眾,『少功德者』即是人天。」(已上)《略箋》從之。
今謂非也,菩薩、聲聞、人天俱各有多功德,有少功德,何局人天少功德耶?下經雲小行小菩薩少功德者,又願成文雲「彼國人天」,可見矣。今家意「乃至」之言含多功德者。(弘願念佛之機)「少功德者」,《唐譯》雲「善根劣者」,下經雲「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是也,《化卷》引為佛智疑惑失大利者,明知指方便類機曰「少功德者」也。意雲:不了佛智者,其功德薄少故,僅知見四百萬裏道樹,不能見無量道樹;其多功德者,見無能稱量道樹無有分量。今且舉少功德者所見,故有四百萬裏分量,以故為方便化身淨土也。
「道場樹」者,《唐譯》雲「有無量色樹」者約相,今翻約德,雲「道場樹」也。
《維摩》〈菩薩行品〉雲:「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肇注》曰:「佛于樹下成道,樹名『菩提』。此樹光無不照,香無不薰,形色微妙,隨所好而見,樹出法音,隨所好而聞,此如來報應樹也,眾生遇者,自然悟道。」(文)
《十住論》說七佛道場樹,可見。今釋尊道場樹,前正覺山之西南行十四五裏,有畢缽羅樹,佛坐其下成正覺,現諸神變,施作佛事。(《西域記》)今彌陀成道之樹名「道場樹」也,知見之者利他無邊。
下經雲:「微風徐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其聞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徹,不遭苦患,目睹其色,耳聞其音,鼻知其香,舌嘗其味,身解其光,心以法緣,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文)此真土益,故《化卷》除此文,而引「見此樹者得三法忍」等文,此小功德者之知見益,故彼但見樹不見佛,如釋尊滅後徒見道場樹不見佛,故曰「雙樹林下往生」也。當知此知見益是從淺至深、從假入真相也。
「知見」者,對光色且舉見益,實六塵總有益,故《唐譯》雲「了知」。曰「知見」為何?為有使從假入真益也。
「高四百萬裏」者,《唐譯》雲「高百千由旬」,(《西域記》二雲:「舊傳一踰繕那四十裏,聖教所載唯十六裏。」(文)依舊傳,百千即十萬也,十萬即是四百萬裏也。)《悲華經》雲「一萬由旬」,與今經同。《莊嚴經》願成文雲「一千六百由旬」,譯家不同而已。
問:此道樹與佛身量(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沙由旬)不相應,雲何?玄一有三義:
一雲:《觀經》所明佛約他受用而顯殊勝,此經所明樹約變化身,故無相違。
二雲:佛德不可思議,彼廣長身陰於一尺樹,於佛非難,況四百萬裏者。(興破雲:「若亦所余宮殿不應各稱其形大小故。」)
三雲:此雲「四百萬裏」者,佛頂已上去佛足量,若辨佛身相稱之長,即是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有餘四百萬裏也。(了惠斥雲:「諸文中無能別言,何恣雲約佛頂已上也!」)
憬興同第一義,了惠取第二義,雲:「法體融即故,佛事難思故,淨名室內誰雲不爾云云。」
義寂會雲:「佛事難思,不可以世情測,然以一途求其相者,由旬與裏隨方不定,《觀經》約此方由旬為習觀說故,此經約彼方裏數說,故致不同。」(取意)
又靜照會雲:「機見不同,功德淺深不可和會。」(已上)
《略箋》雲:「彌陀之親宣,牟尼之誠言,唯如文解,可仰信之,勿容擬議。竊想恐是可隨機而見大小也,謂少功德者見四百萬裏,乃至上地大士見無量無邊者矣。例如雲『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云云。」此依靜照而潤色,可謂詳矣。
若依今家意,但是機不同而已,佛化身者,或現大身,或現小身,種種不同,何以六十萬億為定量乎!其說六十萬億恒河沙由旬者,但是約觀機所見,今家判為化佛身。今約少功德者所見,故說四百萬裏,若約真機所見,則知見無量無邊道樹,見佛身亦然,約真機則即六十萬億見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隨得益亦有不同,應知隨其機見佛樹長短致不同,長短自彼于佛無為,何煩認定量。《大乘同性經》如來現阿彌陀如來、蓮華開敷星王如來,等初地如來佛土時,說此菩提樹王無邊恒河沙佛剎微塵世界縱橫正等,可准知矣。
第二十九、誦佛經法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辨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一名受法令得辨慧願,(義寂)二名四辨無礙願,(憬興)三名持經必得辨才智願。(良源)今可名誦佛經法願。
明所攝者,自下二願菩薩功德所攝也。
次參考者,《唐譯》雲:「國中眾生,讀誦經典,教授敷演,若不獲得勝辨才者,不取菩提。」(文)余譯闕此願也。
次明願意,有說:此約真土菩薩,真土大士隨應演說二乘三乘法,而化益眾生矣。化土菩薩雖非全無智慧,不得佛智,故雲「皆無智慧」。而今願乃真土大士,得佛一切智故,圓具三智故,四辨八音自在無礙濟度無究耳。(《義記》、《渧記》並同)
有說:此願明化土相,承前見道場樹願來,謂於彼道場下七寶講堂處受經法,受持誦讀諷誦持說,由讀經得辨才,故從本以誦佛經法為願體,而雖得智辨未無窮,故次誓智辨無窮,經次第得無窮者,是從化入真相而已。(《會疏》及師說並此意)
問:淨土亦有色經卷耶?
有曰:「結集經卷局穢土,恐文散失故,彼國聖眾記憶不失,無有經卷。暗誦法,必應有也。」(《梵響》引元祖義)
有雲:「諸佛所說自有常法貫攝義,通名經典而已。」(《會疏》二義中初解)「又可,如海雲聞大經,彼亦例之。」(後義)
有雲:「因順言之,彼土精華莊嚴無盡,何無黃紙朱軸,如彼無暗亦說燈火。」
又解:「彼土不可有色經卷,如來常住說法故,言『讀』者,暗誦耳。」(望西)
《義記》雲:「『若』者不定之辭,若得色經,則受持讀誦,或聞說法,則暗誦受持云云。」
《渧記》雲:「彼土教主常住說法,無有色經卷,雖然,彼土莊嚴無盡,欲見即現無盡色經,是不定故雲『若』耳。」(文)此會合了惠、《義記》也。《唐譯》「若」字有于「得勝辨才」上,故為此說耳。
師說曰:「舊解紛紜,皆不順文。按《漢譯》(二之廿左)雲:『阿彌陀佛輒隨其本宿命求道時,心所喜願大小隨意,為說經,輒授之,令其疾開解得道,皆悉明慧各自好喜,所願經道莫不喜樂誦習者,則各自諷誦經道,通利無厭無極也。諸菩薩阿羅漢中有誦經者,其聲如雷聲,(《魏本》雲「諷誦」)有說經者,如疾風暴雨。(《魏》雲「持說」)時諸菩薩阿羅漢,說經行道皆各如是,盡一劫竟,終無懈倦時也。』(《吳譯》上卅二同)此明化土相,化土或見佛滅,故有經卷讀誦持說。又《觀經》明二大士為說甚深十二部經,例知於此。若約真土,報身常住不滅,故永無此事。今承前願誓彼化相,何其無經卷耶!思之。」(已上)
今雲:《覺經》願成文雲:「諸菩薩悉皆卻座聽經,聽經竟,則悉皆諷誦通利。」故知彼國非如此土經卷,佛說經聲名句文為經體。(師說)今亦從之。
問:若爾,為化土見佛乎?若言見佛者,何說「不見三寶」耶?若言不見佛者,雲何得從佛聞經法?
答曰:化土業因千差,土亦萬別,或雖見化佛,猶有入滅,或雖不見佛,而聞道場樹說法,如疑城,或聞觀音等說法,其相不定。然按祖意,「道樹文」次引「講堂文」以合疑城胎宮,而不出講說聞法義。以之思之,不見聞三寶,而于講堂聞道樹音聲以為佛說法,非有實佛說法,可思擇矣。
後解文者,「受讀諷誦持說」者,《天王般若》說十法行,謂供養、書寫、施他、諦聽、披讀,及受持、開演、諷誦、思惟、思修也,今舉受持、披讀、諷誦、持說(開演)四攝餘。又《法華》有五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諷頌、四解說、五書寫,今略書寫也。「讀」謂披讀,看文言「讀」。「諷誦」者,《琳音》三十二(廿三)曰:「鄭注《周禮》雲:背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持說」者,持不失開演之雲「持說」也。依受讀諷誦,發辨才智,故次雲「得辨才智慧」也,《唐譯》雲「獲得勝辨才」,由內有無礙智,外演妙辭,名「四無礙辨」,故雲「得辨才智慧」。
師說曰:是初地所行,當《觀經》上下品,何以知之?彼文雲:「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故。」
第三十、智辨無窮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辨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一名慧辨令無限量願,(義寂)二名智辨無滯願。(良源)今名智辨無窮願。所攝准上。
願意者,亦是化土相,如上所辨。上雖由誦經發智辨,猶有限量,為之今誓辨才無限量。(更考此願非方便,上化土菩薩由讀得辨才而猶微,至此入真已,乃得辨才無窮無極,對彼有量故雲「若可限量」,智慧在內,外發辨才。辨才者,四無礙辨才說法無窮,願成文雲「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等。(文)當知此願通真化,應知。)
後解文者,「智慧辨才」者,《唐譯》言「無邊辨才」,此智慧辨才地上所得辨才也,此當《觀經》上上品,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等,得多羅尼門辨才無邊,至此從方便化土轉入真報佛土,即於上講堂道場處從假入真,三願次敘可味矣。
望西雲:「未證淨菩薩分得辨才也云云。」
《渧記》雲:「次上願與此願願體全一,而上直願智辨,今願其無窮,故以上願為局真土者,依此願無窮勝德,既願『若可限量』,全與佛果無上智慧不異而已。明知真土勝益因果不二,鎔融無礙階次也。望西未曾解此旨,為分得者恨矣!」(文)
《義記》雲:「自利利他,無道之本,故如上二願成就文曰:『以無礙智,為人演說』至『具諸辨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習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文)無量無上超世難測由願頓證焉。」(文)
望西不分真化,二《記》並為真土菩薩勝德,與今解不同,更可考矣。